#最後的絕地,#真正的主角 Master Luke
看星戰8前,你以為主角是新系列的凱羅忍與芮,結果看完發現,主角根本就回歸到三、四十年前「正傳三部曲」的主角Luke!
所以,左撇子要幫大家複習一下這位「The Last Jedi」,並且你會發現到,從4到8集的星戰根本就是在講他一生的「#英雄命」。
Amazing! Every word of what you just said was wrong.
看完《最後的絕地》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的結果,其實是幫Luke的一生做呼應與總結。
就跟你看完《正義聯盟》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鋪陳了半天,其實就是找超人救世界而已。
You can't save the world alone, but Superman CAN.
主角,就會歷經許多的「#反折跟改變」。
Luke花了「正傳」三部電影的時間,從凡人變成了「絕二代」,變成了反抗軍的指標、希望。
安納金花了「前傳」三部電影的時間,從天才變成了黑武士。
這樣的改變是,是主角歷程應該會發生的。
《最後的絕地》雖然是「續作三部曲」,不過新主角 #Rey的重要被降得很低。
Rey的反折與改變,遠遠比Luke少,整部電影依舊還是正傳主角 Luke的改變。
#哪些改變?
從最開始的放逐遺世,改成到願意教Rey幾堂奇怪的課程。
從大家以為凱羅忍反叛,變成了是Luke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恐懼,誘發了凱羅忍的反派。
心中一直抱著懊悔,直到尤達大師的絕地英靈出現,點醒了他。
(此時,我們家的Rey還在跟 凱羅忍 開視訊聊天。) (還裸聊)
連電影最後的精彩大戰都由Luke接管,這些種種的一切改變與重要性,不就是所謂的「英雄命」嗎?
除了給予主角才有的轉折描述外,還有 #呼應 了以前幾部電影的劇情。
例如「#諷刺的因果論」好了!
當初黑武士為了不失去愛人,墮落到西斯門下,結果反而失去愛人。
在這一集中,Luke為了不讓可能變壞的凱羅忍危害大家,結果反而創造了一個反派,讓他幾乎消滅所有絕地武士。
相當的諷刺!也是致敬。
另外,再次出現的尤達大師、雙夕陽落日、化身絕地英靈,都在致敬星戰系列的招牌名場景。
許多都是星戰迷才懂的感動。
例如C-3PO最後一次叫 Master Luke,不是因為Luke 已經成為了絕地大師 Master,是C-3PO一直以來都這麼叫他。
他們的關係就如同 蝙蝠俠 與 阿福管家,阿福總是稱蝙蝠俠為韋恩少爺(Master Wayne)。
-----
所以,如果有看過正傳三部曲的觀眾,一定要把第八集看完! Luke的一生才有了完整的交代。
《最後的絕地》,把Luke的一生做了呼應與完結,並把絕地的棒子交接給了新世代的Rey。
記得他最後說的:
The Rebellion is reborn today. The war is just beginning. And I will not be the last Jedi.
如同Luke把精神傳給了Rey,也如同Rey把精神傳遞給掃地的小男孩一樣。
絕對,#不會是最後的絕地。
---------
完整版的 #五件事讓你的星戰8更好看,請看:
https://leftymovie.com/starwars8/
新會員可兌換一部 #星戰電影,兌換成功有周邊抽獎
https://goo.gl/x4sJjj
左粉專屬序號:leftymovie04
詳細活動,以及左粉專屬「官方正版」的 #星戰手錶 抽獎,也都在文章中:
https://leftymovie.com/starwars8/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晚我講到四面佛,其實已經有網友指出是梵天。而我印象中,一直都覺得是毗濕奴,查一查原來真的是梵天。為何我一直都不覺得是梵天,因為其實在印度教是沒有人拜梵天的。這是很奇怪的,在印度只有幾間是拜梵天的廟。我想講的是中國和印度這麼近,但對印度教是不認識的。 其實印度教不是一個統一個的宗教。每一派都話自己...
諷刺的因果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昨晚我講到四面佛,其實已經有網友指出是梵天。而我印象中,一直都覺得是毗濕奴,查一查原來真的是梵天。為何我一直都不覺得是梵天,因為其實在印度教是沒有人拜梵天的。這是很奇怪的,在印度只有幾間是拜梵天的廟。我想講的是中國和印度這麼近,但對印度教是不認識的。
其實印度教不是一個統一個的宗教。每一派都話自己的神是至高無上,其他的神都存在,但是在那神之下的。大致上,我講過有三大派。這個話是佔了6成的派是奎師那(Krishna)派,奎師那的化身是毗濕奴。一派是濕婆派,拜濕婆,大家都知道象頭神是濕婆神和雪山神女所生的仔。他被人斬了頭,於是雪山神女黏個象頭,於是成了象頭神。另外一個是性力派,孟買市個名是來自這個孟巴女神,這是一個原始宗教,媽媽是所有東西的創造者。
其實我以前都在節目中講過,我再講一次。我大約十一二歲的時候,在書局見過一本書,是徐速寫的《印度王子與神猴》。是那本書告訴我西遊記是整個故事抄來的。故事是講王子和一隻神猴去救未婚妻,中途是一個個國家去打,他有一隻馬騮,叫做哈紐曼。其實他是幫猴王復位。猴王就派最打得馬蹓幫他。印度王子叫羅摩。所以話兩大派有猶豫。因為很多人都拜羅摩,這個羅摩是印度王子,就是羅摩衍那中的羅摩。他其實是濕婆神的第七個化身,大家都知道濕婆神現身,通常是藍色那個就是濕婆神,毗濕奴出現的第八個化身就是黑色的,黑天。
我們一直都不知西遊記是抄襲來的,直至廿世紀初,胡適從印度文化中發現了這東西。所以徐速寫了這本書,叫做《印度王子與神猴》,把古詩寫成故仔。這個當然很似,只是西遊記加了諷刺時事,好像西遊記加了一段拜道士滅佛,其實是妖精來的,其實是時事諷刺。
即使是上網找,印度教的資料也是非常少,因為這是非常複雜的。這是不是一個宗教也成問題的。因為大家信的都不同。所謂的奎師那派相信人格首神。人格首神是那個神好似人而不是一種精神的存在。而印度教有幾個特色的是相同,由婆羅門教變出來的,這是我所講的因果論,這一派全都信這個。剛好中國思想古代也有這個東西,話積善之家必有餘蔭,這已經是伏了因果論,所以一來到中國,中國人已覺得很對。道教後來所有儀式都轉化了佛教。
謎米香港 memehk.com
諷刺的因果論 在 officialKOLORvids Youtube 的評價
KOLOR虎年第三主打歌 - 對錯 featuring Candy Lo
曲:Sammy So詞:啓倫@Lumushake監 : KOLOR Graphics : HoYin@Rock Motel Arranged by : KOLOR/Ben Lam
對或錯或你或我也許會知結果?美夢破裂似在告別因果可以麼?這個心態會變得壞
錯或對或得與失已經講得太多告別宇宙快樂過後數不清惡果不再相愛,也不再相害
灰色的歪理更加歪!其實你與我與他的愛分解故事完,仍未斷氣。何解可怎麼快?不清不楚,人海中唆擺!無論世界放縱不要太驚訝承認過去諷刺的對錯跟黑與白制度完仍未見血,何解可這麼快?沒痛楚,沒風火你相信麼?
對著壯麗背著偉大雙腳抖顫麼?錯是我是你亦也難分得清楚不再虛妄卻得到傷害也得到傷害......
灰色的歪理更加歪!其實你與我與他的愛分解故事完,仍未斷氣何解可怎麼快?不清不楚人海中唆擺無論世界放縱不要太驚訝承認過去諷刺的對錯跟黑與白制度完,仍未見血何解可這麼快?沒痛楚,沒風火你相信麼?......你相信麼?
無論世界放縱不要太驚訝承認過去諷刺的對錯跟黑與白故事完,仍未斷氣何解可怎麼快不清不楚,人海中唆擺如若世界放縱不要太驚訝承認過去諷刺的對錯跟黑與白要是無常是變卦,人生多麼可怕沒有黑,沒有白你相信嗎?
諷刺的因果論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