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給美國政府的簡報漢譯版)
歡迎分享。
葉克膜的濫用是中國活摘器官產業化的關鍵技術
——柯文哲是這項技術的創新運用者和提供者,推銷者以及教授者
前言
近年來,中國新疆機場被發現「人體器官移植通道」。目前超過一百萬維吾爾人被關在新疆集中營,家庭被拆散,孩童被強制再教育,大部分的人已被血液測試,許多人無故失蹤。這些證據指向,中國在法輪功之後的下一個器官農場就是維吾爾人。
葉克膜是一種醫療設備,原先設計是為了取代重症病患的心肺功能,協助血液循環,維持生命,延長搶救時間。柯文哲醫師於一九九四年從美國將葉克膜技術引進台灣,創新用途於人體器官移植手術,葉克膜的濫用,成為中國買賣器官產業鏈的關鍵技術。
一,柯文哲醫師創新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臨床用途
一九七〇年代中期,各國開始訂定腦死判定的相關法律,捐贈者必須通過腦死判定,醫生才能摘取器官。然而,腦死判定嚴格耗時,往往在腦死判定的過程中,器官因缺氧損壞而無法進行後續移植。一九八〇年代後,少數歐美國家開始使用馬斯垂克分類法(Maastricht classification)分類病人,訂定無心跳器官捐贈(Non-Heart-Beating Donation)相關法律,捐贈者不需通過腦死判定,在沒有醫療維生器材的積極介入下,心臟自然停止,經過一定的時間(二到二十分鐘,根據各國規定),醫師即可摘取器官進行移植。
一九九四年葉克膜被引進台灣,柯文哲醫師與其醫療團隊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實驗,發展葉克膜的臨床新用途,一九九五年全球首例將葉克膜應用於單肺移植手術。二〇〇〇年柯醫師發表全球第一篇將葉克膜應用在無心跳器官捐贈的論文。(附件一)以葉克膜無心跳協助供體腹部器官血液灌流,維持鮮度,避免缺氧缺血而損壞。二〇〇二年,柯醫師的博士論文以葉克膜為主題,稱葉克膜支持無心跳器官捐贈供體為「特殊臨床應用」。(附件二)二〇〇五年,柯醫師再發表論文,分析一九九八至二〇〇三年台大醫院的各種腎移植手術,宣稱將葉克膜應用於無心跳器官捐贈供體可以擴大供體來源。(附件三)
二,柯文哲醫師在台灣無心跳器官捐贈的爭議
1.柯文哲醫師及團隊在二〇〇〇年前,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無心跳器官捐贈與葉克膜的研究與實驗。對未通過腦死判定的器官供體,裝上葉克膜摘除器官進行移植,二〇〇〇年的論文提到四個病例(附件一),二〇〇二年累積至十一例(附件二),二〇〇五年腎臟移植累積至三十一例。(附件三)
2.柯醫師及其醫療團隊違背國際無心跳器捐贈,讓病人自然死亡的原則,施打藥劑,讓病人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加速病人心跳停止(二〇〇〇年論文使用phentolamine;二〇〇四年台大醫院內部protocol使用pavulon),以便EKG monitor紀錄病人無心跳,供檢察官以及相關法律文件使用。(附件一、附件四)
3.台大醫院二〇〇四年內部protocol明文規定,紀錄病人無心跳,關閉EKG monitor,接上葉克膜。不會留下任何病人恢復心跳的證據。再以血管氣球阻斷胸主動脈避免血液回流心臟,集中灌注腹部器官,爭取器官移植手術時間。(附件四)
4.即使無心跳器官捐贈合法的國家,亦不允許對供體使用葉克膜與血管氣球等侵入性裝置。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台灣衛福部公布一個無法律根據的行政指引,規範「無心跳器官捐贈」亦不允許使用葉克膜。
5.曾有台灣醫師的臨床經驗,心跳停止後接上葉克膜,病人恢復心跳。就是說,病人被施打藥劑加速心跳停止,以葉克膜維持循環,病人不是真正死亡,就被摘除器官。這是殺人行為。葉克膜創新用途相關研究皆無醫學倫理審查以及人體實驗許可。
三,柯文哲醫師、葉克膜和中國器官買賣產業
1.柯文哲醫師將葉克膜引進中國、教授技術
二〇〇〇年開始,以柯醫師為首的台大醫院醫療團隊將葉克膜引進中國,中國心肺移植數量暴增。在此期間,中國醫師來台大醫院技術培訓。柯醫師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八年間,前往中國十九次以上。他多次公開聲稱,幾乎全中國葉克膜使用技術都是他教的。他在中國參與器官移植研討會、教授葉克膜技術,推銷美國美敦力公司葉克膜,並收受費用,超過一千萬新台幣。(附件五)
2.柯醫師在中國醫學期刊發表葉克膜應用於器官移植相關論文
二〇〇五年,柯醫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中國體外循環雜誌》發表論文,提到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的應用,包括心臟移植、肺移植、無心跳供體器官支持,更表示這些移植應用的優點讓葉克膜物超所值。(附件六)
四,柯文哲、台灣前往中國器官移植旅客和法輪功器官
1.美國人權調查作家伊森葛特曼(Ethan Gutmann)在二〇〇八年七月和柯文哲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收錄於《The Slaughter》〈Chapter 9 Organs of the State〉(附件七)。書中和柯醫師相關內容,伊森葛特曼分別在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二日、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三日、一月十四日,用電子郵件和柯醫師進行三度確認。(附件八)二〇一四年八月《The Slaughter》正式出版。伊森葛特曼以訪談的內容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調查聽證會、加拿大國會、ITNJ 司法委員會、英國國會作證。
2.根據《The Slaughter》記載,柯醫師在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間,和中國的外科醫師認識,進一步協調購買器官的價格。接觸的過程中,柯醫師得到外國人購買器官的半價,中國醫生承諾他買的器官全部來自法輪功。之後,柯醫師協助台灣的病人安排移植。(附件七)
3.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柯醫師前往中國無錫市人民醫院參加「第四屆全國心肺移植高級研討會暨首屆美敦力ECMO培訓班」,研討會流程表上出現的三十一位醫師講師之中,高達二十三位是「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公布的涉嫌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醫務人員。(附件九)
4.柯醫師和「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公布涉嫌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陳靜瑜醫生等人的親密照片,已在網路上流傳。(附件十)
5.柯醫師在《白色力量》第一版書中第245頁自承「我們外科加護病房常常是科技走在法律前面,如果我做的所有事情都讓法律追究的話,下半輩子都要在牢裏渡過。」(附件十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
論文訪談紀錄 在 吳祥輝 Brian Wu Facebook 八卦
(這是給美國政府的簡報漢譯版)
歡迎分享。
葉克膜的濫用是中國活摘器官產業化的關鍵技術
——柯文哲是這項技術的創新運用者和提供者,推銷者以及教授者
前言
近年來,中國新疆機場被發現「人體器官移植通道」。目前超過一百萬維吾爾人被關在新疆集中營,家庭被拆散,孩童被強制再教育,大部分的人已被血液測試,許多人無故失蹤。這些證據指向,中國在法輪功之後的下一個器官農場就是維吾爾人。
葉克膜是一種醫療設備,原先設計是為了取代重症病患的心肺功能,協助血液循環,維持生命,延長搶救時間。柯文哲醫師於一九九四年從美國將葉克膜技術引進台灣,創新用途於人體器官移植手術,葉克膜的濫用,成為中國買賣器官產業鏈的關鍵技術。
一,柯文哲醫師創新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臨床用途
一九七〇年代中期,各國開始訂定腦死判定的相關法律,捐贈者必須通過腦死判定,醫生才能摘取器官。然而,腦死判定嚴格耗時,往往在腦死判定的過程中,器官因缺氧損壞而無法進行後續移植。一九八〇年代後,少數歐美國家開始使用馬斯垂克分類法(Maastricht classification)分類病人,訂定無心跳器官捐贈(Non-Heart-Beating Donation)相關法律,捐贈者不需通過腦死判定,在沒有醫療維生器材的積極介入下,心臟自然停止,經過一定的時間(二到二十分鐘,根據各國規定),醫師即可摘取器官進行移植。
一九九四年葉克膜被引進台灣,柯文哲醫師與其醫療團隊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實驗,發展葉克膜的臨床新用途,一九九五年全球首例將葉克膜應用於單肺移植手術。二〇〇〇年柯醫師發表全球第一篇將葉克膜應用在無心跳器官捐贈的論文。(附件一)以葉克膜無心跳協助供體腹部器官血液灌流,維持鮮度,避免缺氧缺血而損壞。二〇〇二年,柯醫師的博士論文以葉克膜為主題,稱葉克膜支持無心跳器官捐贈供體為「特殊臨床應用」。(附件二)二〇〇五年,柯醫師再發表論文,分析一九九八至二〇〇三年台大醫院的各種腎移植手術,宣稱將葉克膜應用於無心跳器官捐贈供體可以擴大供體來源。(附件三)
二,柯文哲醫師在台灣無心跳器官捐贈的爭議
1.柯文哲醫師及團隊在二〇〇〇年前,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無心跳器官捐贈與葉克膜的研究與實驗。對未通過腦死判定的器官供體,裝上葉克膜摘除器官進行移植,二〇〇〇年的論文提到四個病例(附件一),二〇〇二年累積至十一例(附件二),二〇〇五年腎臟移植累積至三十一例。(附件三)
2.柯醫師及其醫療團隊違背國際無心跳器捐贈,讓病人自然死亡的原則,施打藥劑,讓病人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加速病人心跳停止(二〇〇〇年論文使用phentolamine;二〇〇四年台大醫院內部protocol使用pavulon),以便EKG monitor紀錄病人無心跳,供檢察官以及相關法律文件使用。(附件一、附件四)
3.台大醫院二〇〇四年內部protocol明文規定,紀錄病人無心跳,關閉EKG monitor,接上葉克膜。不會留下任何病人恢復心跳的證據。再以血管氣球阻斷胸主動脈避免血液回流心臟,集中灌注腹部器官,爭取器官移植手術時間。(附件四)
4.即使無心跳器官捐贈合法的國家,亦不允許對供體使用葉克膜與血管氣球等侵入性裝置。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台灣衛福部公布一個無法律根據的行政指引,規範「無心跳器官捐贈」亦不允許使用葉克膜。
5.曾有台灣醫師的臨床經驗,心跳停止後接上葉克膜,病人恢復心跳。就是說,病人被施打藥劑加速心跳停止,以葉克膜維持循環,病人不是真正死亡,就被摘除器官。這是殺人行為。葉克膜創新用途相關研究皆無醫學倫理審查以及人體實驗許可。
三,柯文哲醫師、葉克膜和中國器官買賣產業
1.柯文哲醫師將葉克膜引進中國、教授技術
二〇〇〇年開始,以柯醫師為首的台大醫院醫療團隊將葉克膜引進中國,中國心肺移植數量暴增。在此期間,中國醫師來台大醫院技術培訓。柯醫師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八年間,前往中國十九次以上。他多次公開聲稱,幾乎全中國葉克膜使用技術都是他教的。他在中國參與器官移植研討會、教授葉克膜技術,推銷美國美敦力公司葉克膜,並收受費用,超過一千萬新台幣。(附件五)
2.柯醫師在中國醫學期刊發表葉克膜應用於器官移植相關論文
二〇〇五年,柯醫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中國體外循環雜誌》發表論文,提到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的應用,包括心臟移植、肺移植、無心跳供體器官支持,更表示這些移植應用的優點讓葉克膜物超所值。(附件六)
四,柯文哲、台灣前往中國器官移植旅客和法輪功器官
1.美國人權調查作家伊森葛特曼(Ethan Gutmann)在二〇〇八年七月和柯文哲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收錄於《The Slaughter》〈Chapter 9 Organs of the State〉(附件七)。書中和柯醫師相關內容,伊森葛特曼分別在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二日、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三日、一月十四日,用電子郵件和柯醫師進行三度確認。(附件八)二〇一四年八月《The Slaughter》正式出版。伊森葛特曼以訪談的內容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調查聽證會、加拿大國會、ITNJ 司法委員會、英國國會作證。
2.根據《The Slaughter》記載,柯醫師在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間,和中國的外科醫師認識,進一步協調購買器官的價格。接觸的過程中,柯醫師得到外國人購買器官的半價,中國醫生承諾他買的器官全部來自法輪功。之後,柯醫師協助台灣的病人安排移植。(附件七)
3.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柯醫師前往中國無錫市人民醫院參加「第四屆全國心肺移植高級研討會暨首屆美敦力ECMO培訓班」,研討會流程表上出現的三十一位醫師講師之中,高達二十三位是「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公布的涉嫌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醫務人員。(附件九)
4.柯醫師和「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公布涉嫌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陳靜瑜醫生等人的親密照片,已在網路上流傳。(附件十)
5.柯醫師在《白色力量》第一版書中第245頁自承「我們外科加護病房常常是科技走在法律前面,如果我做的所有事情都讓法律追究的話,下半輩子都要在牢裏渡過。」(附件十一)
論文訪談紀錄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八卦
【尋找離奇失蹤的《亂世佳人》奧斯卡獎座】#葉郎電影徵信社
2010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Precious 珍愛人生》的Mo'Nique頭戴著白色梔子花,穿著一身藍色禮服出席當天的頒獎典禮。羞愧的是我們多數人都需要Mo'Nique稍後的得獎感言,才會發現她當天的打扮是在紀念70年前第一個拿到奧斯卡獎的黑人——在《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中飾演女傭的演員Hattie McDaniel:
「當年那位女士必須(因為飾演黑奴角色)同時忍受來自白人和黑人的質疑。面對質疑,她的說法是『演員是我的職業,所以任何人喊卡之後,我就不是戲裡頭的那個人了。』」Mo'Nique表示當年那些質疑McDaniel的人如果都能認識到她脫下戲服後真實的那一面,肯定都會乖乖閉嘴。
幸運的是Mo'Nique的得獎感言除了觸動觀眾記憶之外,也啟發了一名學者投入一年多的時間調查這位早被世人遺忘的演員身世,以及她那座在歷史動盪中人間蒸發的獎座背後的離奇故事。
▇ 印第安那瓊斯的奧斯卡尋寶記
歷史上總共有超過七十多個奧斯卡獎座曾經被竊,其中有六十多個小金人最後幸運物歸原主。比如Whoopi Goldberg的《Ghost 第六感生死戀》最佳女配角獎就在送回原廠保養的路上被粗心的UPS快遞員搞丟,稍後又在機場垃圾桶中被尋獲。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法櫃奇兵》導演Steven Spielberg則以扮演奧斯卡獎座界的印第安納瓊斯著稱。迄今為止他已風塵僕僕地在世界各地尋獲三座流落民間的小金人獎座,並全數買下回捐給美國影藝學院。
因為太常發生得獎者或其後代迫於生活困頓而把獎座拿去變現的案例,影藝學院自1951年開始要求此後的得獎者必須承諾以1美元的價格優先回售給學院,除非影藝學院拒絕承購才能賣給不相干的第三人。
所以多數流入二級市場的奧斯卡獎座都是1951年之前獲獎的奧斯卡得主。1939年Vivien Leigh的《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最佳女主角獎座在拍賣會中賣得50萬美元天價。但沒幾年後就被出手闊綽的Michael Jackson打破紀錄。他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令人咋舌的150萬美元價格標得同屬《亂世佳人》的另一個獎座——名製片David O. Selznick的最佳影片獎座。直到今日,這150萬美元的紀錄仍是小金人的最高身價。
神秘的是2009年Michael Jackson猝逝後,遺產管理人無論如何翻箱倒櫃都找不到這座小金人。一說可能是Michael藏得太好,一說也許是被某人非法侵佔,無論如何遺產管理人迄今都還在苦等這個價值不菲的獎座現身。
相比身價150萬的最佳影片獎座,《亂世佳人》的最佳女配角獎座卻是另外一個極端的故事:得獎者Hattie McDaniel過世之後,遺產管理人在財產拍賣過程中將獎座列為「無財產價值」的項目。然後獎座再也沒有出現在任何書面紀錄上,就像同樣被世人遺忘的獎座主人。
緊接著輪到另外一位奧斯卡獎座界的印第安那瓊斯,美國Howard大學法學院教授W. Burlette Carter正式登場。2011年Carter教授在拍賣網站ebay上找到了一個可疑的拍賣品項,懷疑它就是已經消失了幾十年的《亂世佳人》最佳女配角獎座......
▇ 「隔離但平等」的座位安排
W. Burlette Carter教授後來刊登在法學期刊上的這篇論文——《Finding the Oscar 尋找奧斯卡》,一開始的研究動機原本只是想瞭解當年好萊塢種族歧視狀況的法律學研究,最後卻演變成一場印第安那瓊斯式的好萊塢考古行動,抽絲剝繭拼湊出這個小金人獎座波折的流浪路徑。
故事要從1940年奧斯卡獎座被頒發出去的那一天開始追溯起:
「手裡握著這個獎座已經帶給我無比謙卑的感覺,我打算要永遠握著這個獎座,把它當成一盞指路明燈,提醒我自己未來還有無止盡的可能性。」Hattie McDaniel臨場放棄了製片David O. Selznick塞給她的小抄,改用她的友人、黑人作家Ruby Berkley Goodwin替她寫的動人講稿。
接著McDaniel一邊激動落淚一邊走回自己的座位。
「我認為她的眼淚除了來自塵埃落定的鬆一口氣和喜悅之情外,也有一部分是出自於心碎。」Carter教授說這位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榮耀的黑人在頒獎典禮上受到了難以言喻的屈辱,因為她一開始甚至根本不被允許出席。
這一天距離南北戰爭已經有七十多年,但解放黑奴之後取而代之的「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 )」的種族隔離法(Jim Crow laws ),仍讓黑白之間的種族緊張無所不在。1924年一名密西西比州的白人觀眾只因為在銀幕上看到黑人新郎與白人新娘在婚禮上一同載歌載舞的片段,就氣憤到拿著刀子衝向前去把銀幕割成碎布。因此可以理解才幾年後要讓一名黑人要走進洛杉磯Ambassador飯店的宴會廳,穿過滿場的白人領取奧斯卡獎座是多麽不可想像的事。
事實上Hattie McDaniel先前已經因為亞特蘭大的種族隔離法令而被迫跳過《亂世佳人》的首映會(男主角Clark Gable因此氣得拒絕出席,最後還得勞動McDaniel勸他出席)。無法參加首映的McDaniel只能會後從小說原作者Margaret Mitchell發給她的電報中感受觀眾的熱情:「真希望妳可以親耳聽見這滿場的歡聲雷動」。
1940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所在的這個宴會廳平時作為俱樂部使用時,同樣也是禁止黑人進出的場所,《亂世佳人》的製片Selznick必須親自出面協商才讓他們特許黑人進入。然而最終Hattie McDaniel仍被主辦單位安排與全場貴賓以及《亂世佳人》的白人劇組完全隔離開來,全程坐在會場最角落專門為她和她的男伴安排的「隔離但平等」的小圓桌。
19年後加州通過Unruh Civil Rights Act平權法案之時,加州政府甚至對Hattie McDaniel當年在奧斯卡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啟動正式調查。然而這一天,還只是McDaniel和她手中的小金人的苦難開端......
▇ 最佳女配角的詛咒
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發給《Green Book 幸福綠皮書》時,許多在場媒體都注意到《BlacKkKlansman 黑色黨徒》導演Spike Lee鐵青著臉怒而離席。
「我真的太背了。每回某某人開車接送某某人,我就會輸掉一座奧斯卡。」Lee稍後自嘲。他的憤恨不平其來有自,因為2019年的奧斯卡幾乎就是1990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倒帶重播:奧斯卡評審寧願把獎項給迴避議題的種族大和諧電影(1990年是《Driving Miss Daisy 溫馨接送情》),也不願讓更受好評的Spike Lee電影(1990年是《Do The Right Things 為所應為》)拿走年度大獎。相隔30年,Spike Lee兩度被笑臉迎人的司機超車,「和諧」掉原本該屬於他的小金人。
Spike Lee面對的還是一個黑人可以參與競爭的年代。80年前《亂世佳人》的Hattie McDaniel面對的是連黑人出席典禮上都會引發爭議的保守社會。
Hattie McDaniel得獎之後,奧斯卡還要再等24年才敢再把獎座頒給另外一個黑人。而那一次上場的是更挑動保守社會敏感神經的男演員Sidney Poitier。
1964年頒獎人Ann Bancroft把奧斯卡獎座遞給《Lilies of the Field 野百合》的男星Sidney Poitier後,Bancroft按慣例禮貌性地在Poitier的臉頰輕吻表達祝賀。這一吻引發了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觀眾的騷動。這是奧斯卡頒獎典禮史上第一個跨種族之吻。兩人在台上輕吻的同一時間,黑白聯姻在美國許多州都還被明文禁止。直到幾年後Sidney Poitier那部講述跨種族戀情故事的《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誰來晚餐》上映的前幾天,美國最高法院才宣判禁止跨種族聯姻的法令違憲。
Sidney Poitier之後,還要再等38年才會有《Training Day 震撼教育》的Denzel Washington 獲頒最佳男主角獎。
除此之外的多數時候,偽善的奧斯卡都把黑人當成妝點門面的窗花,而且他們最願意給出去的獎項幾乎全是最佳女配角。而這些被當成「奧斯卡好多元」窗花的黑人女星,除了Whoopi Goldberg是少數例外之外,大部分人得獎後的職業生涯幾乎都是繼續被忽視,或者載浮載沉,或者乾脆直接沉到河底永不見天日。比如Jennifer Hudson(《Dreamgirls 夢幻女郎》)、Mo'Nique(《珍愛人生》)、 Octavia Spencer《The Help 姊妹》)以及還在想辦法浮上水面的Lupita Nyong'o(《12 Years a Slave 為奴12年》)和Viola Davis(《Fences 心靈圍籬》)。
而作為史上第一個黑人最佳女配角,Hattie McDaniel本人就是最佳女配角詛咒的經典案例。
▇ 波多馬各河上的懸案
《亂世佳人》之後Hattie McDaniel仍然只能演出大同小異的各種女傭角色,這些陳腔濫調的角色設定也使得她的演藝事業再也沒有達到堪比《亂世佳人》的巔峰。
「我寧願去演女傭,也不要淪為真的女傭」McDaniel以這句名言來替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辯解。
白人繼續安排她演出各種刻板印象角色的同時,黑人則毫不留情地砲轟McDaniel助長對黑人的刻板印象,成為種族主義的幫凶。此外,1960年代後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中很少看到Hattie McDaniel出現相挺的身影,也引發黑人同胞對她的不諒解。
她唯一一次對黑人民權挺身而出,是因為她自己存錢買房被拒,理由是該社區禁止黑人入住。她動員了好萊塢好友Clark Gable 和 James Cagney公開替黑人權益發聲,促成了美國最高法院稍後終於反應輿論聲浪,宣佈所有禁止黑人購買、租賃、入住房屋的合約通通違憲。
不論是接演刻板印象角色或是與民權運動保持疏離,Hattie McDaniel不得不然的理由都是經濟。身為兩個黑奴所生下13個小孩中的老么,McDaniel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經濟上的翻身。但因為欠缺白人的社經優勢和理財專業,她的財務狀況始終不盡理想。59歲死於乳癌時,遺產管理人清點她的資產和負債,發現她名下的財產甚至不足以繳納她欠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鉅額欠稅。
更令人哀傷的是Hattie McDaniel白紙黑字寫在遺囑中的兩個遺願,在她死後竟都被無視:她的第一個願望是希望能被葬在著名的Hollywood Forever Cemetery好萊塢永恆墓園,但該墓園仍斷然拒絕黑人下葬其中;她的第二個願望是把她的奧斯卡獎座捐給以收藏黑人文化相關文物著名的Howard大學,然而即便遺產管理人在遺產拍賣清單中把奧斯卡獎座列為「無產財價值」、建議不要拍賣,法院仍要求通通拍賣償債。
調查獎座去向的Howard大學法學院教授W. Burlette Carter發現,自此之後,在所有的檔案文件中這個小金人獎座的去向突然變成了一團迷霧:
雖然Howard大學從來沒有收到這個捐贈獎座的正式紀錄,但卻有多名師生在訪談中說曾在校內見過小金人。Carter教授推論得出某位在遺產拍賣會上買走多件私人物品的女士很可能也買下了獎座(但在拍賣紀錄上漏未登記)。應該是這位McDaniel同屬一個教會的神秘女士在得標之後按照她的遺願將小金人送往Howard大學收藏。
下一個更難解的謎題是:原本應該乖乖地陳列在Howard大學戲劇系系館的獎座,為什麼會被江湖盛傳早已沉沒在華府的波多馬克河河底?
▇ 金恩博士你也有份嗎
為了解答第二個謎題,我們必須暫時搭乘時光機回到1939年12月15日《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的亞特蘭大首映會那天:
製片David O. Selznick心裡其實對於在亞特蘭大辦首映活動很多疑慮。Margaret Mitchell的原著小說中許多讚揚蓄奴、譴責內戰的情節已經被Selznick小心翼翼地刪節,他不希望電影和南方連結得太緊密,讓北方觀眾在上映前就產生反感。Selznick的另外一個顧慮就是亞特蘭大的種族隔離氛圍,他甚至被迫拿掉電影海報上的黑人臉孔才能在亞特蘭大宣傳。
然而亞特蘭大市市長William B. Hartsfield慎重其事地親自遊說Selznick,希望他把好萊塢首映會改到亞特蘭大舉辦,因為畢竟「這是我們的故事」。對市長和多數白人市民來說,重現南方盛世樣貌的《亂世佳人》在情感上替南方人癒合了內戰的傷口。
眾星雲集(唯獨沒有黑人演員出席)的首映會之外,亞特蘭大市政府敲鑼打鼓地舉辦了整整三天的節慶,街頭擠滿歡欣鼓舞的的30萬市民,就好像南北戰爭的委屈在這天終於一筆勾消。其中最妙不可言的畫面出現在首映會當天稍早的活動舞台上:
舞台上的主秀是清一色白人的少年聯盟小朋友的表演,隨後上場的是另一批清一色黑人的浸信會合唱團的小朋。合唱團的指揮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爸爸、同時也是該教會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Sr.。年僅9歲的金恩博士就站在合唱團成員之中。詭異的是,他跟其他黑人小朋友一樣都被打扮成劇中塔拉莊園的黑奴模樣在舞台上載歌載舞,歡慶《亂世佳人》的上映。
亞特蘭大金恩中心的發言人Steve Klein說當年的這個畫面反應了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更美妙的是他的生涯能以此為出發點,一路發展到被授與諾貝爾和平獎的偉大成就。」
在白人敲鑼打鼓的同時,剛剛啟蒙的黑人民權運動正在發起抵制《亂世佳人》的活動,理由是該片吹捧蓄奴,強化對黑人的刻板印象。他們的抵制力道只構成了舉國同歡中的一點點雜音。還要再等二十多年,黑人民權運動才會在9歲的金恩小朋友的帶領下達到高峰。
1968年4月4日傍晚,金恩博士在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陽台上中彈身亡,隨後引發了全美的種族騷亂,包含華盛頓特區、芝加哥、巴爾地摩、路易斯維爾、堪薩斯城和其他多個城市都有黑人抗爭者上街表達他們的憤怒。
一名專門研究好萊塢文物的收藏家Tom Gregory兩度在Huffington Post 的專欄中提到:正是金恩博士遇刺身亡引發的憤怒情緒,讓參與校園示威的黑人學生把Hattie McDaniel這個代表種族壓迫的奧斯卡獎座丟進波多馬克河裡。
「有人告訴我他在場親眼目擊獎座被丟到河裡」Gregory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提到他有證人,但又說已經忘記證人的姓名。
積極追查獎座下落的Carter教授也連絡上Tom Gregory本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Gregory對Carter教授進一步爆料說他其實已經找到當年沉在河底的小金人獎座,證物馬上就會到手。就這麼巧,ebay上出現的獎座同時也被不明人士出價標走。然後這位收藏家開始音訊全無,不再回覆任何訊息。線索再次斷了線。
Carter教授推論在ebay上被拍賣的獎座根本無法證實就是《亂世佳人》最佳女配角獎座,因為那個年代影藝學院還沒有開始在獎座上刻印得獎者的姓名。Tom Gregory很可能已發現驗明正身的希望渺茫,因而絕口不再提起獎座。
如果真如Gregory所說,當年學生是基於抗議動機而把獎座盜走並拿去丟在河裡,更合理的方法應該是公開銷毀奧斯卡。Carter教授認為讓獎座默默地從陳列室人間蒸發根本不能發揮任何意見表達的作用。
因此,在論文結論中Carter教授主張小金人的去向只剩下一個可能性......
▇ 浮出水面的白色謎底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Stephen King日前在網路上捲入了關於「奧斯卡好白」的口水戰。原本堅持「藝術無庸考量多元」的Stephen King,後來用自己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補考這一題:
他在文中列舉2012年影藝學院的投票成員組成:94%是白人,77%是男人,54%是超過60歲的老人。他認為這些人口組成的結構傾斜正是為什麼Ava DuVernay(《When They See Us 別人眼中的我們》和Greta Gerwig(《Little Women 她們》)這一類優秀的創作者經常被奧斯卡忽視的原因。「今年奧斯卡缺乏多元性的入圍名單證明了我們並不是活在完美的世界」Stephen King在該文中修正了他原本堅持的「藝術無關多元」觀點。
Hollywood Reporter這兩天刊登了一名投票者的匿名投書,正反應了種族組成的偏差:投書者匪夷所思地主張《寄生上流》這類外語片不應與「 一般的(regular)」電影一起競爭,並認為獎座應該落於Quentin Tarantino之類美國導演身上,理由是「奧斯卡畢竟是美國的東西」。
「白人優勢」的偏差因素也是Howard大學法學院教授W. Burlette Carter的論文《尋找奧斯卡》中最後一個魔王:
「種族歧視的無形之手在她的事業發展中處處可見,無論她如何才華過人,都還是處處限制了她所能賺取的收入」論文的結論認為Hattie McDaniel獎座的流浪故事充分反應了非裔美國人在這種充滿種族歧視的社會中討生活是如此艱困難重重。
如果她是白人,她的遺產可能會得到比較好的管理,比如她(或她的家人)會有更專業的理財知識或是聘請更具有專業的律師代為管理,而使她死後不至於資產被債務和稅務吃光光。
同樣的,如果這個奧斯卡獎座屬於一個白人,它的身價可能超過百萬美元(比如《亂世佳人》製片David O. Selznick被Michael Jackson標走的最佳影片獎座),因而絕對不會被標記為「無財產價值」,更不會有下落不明的淒涼晚景,比較可能發生的結局是被妥善地收在某個博物館或某個收藏家的保險櫃裡。
如果她是白的,美國影藝學院也會有不同的積極作為。同樣是獎座遺失的案例,《Moonstruck 發暈》的最佳女配角得主Olympia Dukakis被歹徒竊走小金人並勒索贖金時,她老神在在地前往影藝學院繳了78美元工本費,就得到補發的獎座。另一方面Howard大學終於承認Hattie McDaniel的小金人搞丟時,影藝學院卻斷然拒絕了補發申請,因為他們認為當事人早已過世,遺失獎座的也不是當事人的後代家屬,申請資格有疑義。如果不是Hattie McDaniel,而是Clark Gable的獎座搞丟,影藝學院在回絕前大概會猶豫再三。
至於印地安那瓊斯考古行動的最後謎底——奧斯卡小金人的最終下落,Carter教授透過幾位證人說詞排除被侵佔、被丟棄、被丟河裡等等其他可能性後,主張獎座極可能仍在華盛頓特區的Howard大學校園某處。就像電影《法櫃奇兵》的最後一個畫面,接連管理疏失、管理人員更迭、校園建築更新的兵荒馬亂中,未標記姓名的奧斯卡獎座應該是鎖在某個箱子裡,被永恆地遺忘了。
但為什麼地球上人人都認得的小金人,會這麼容易被管理人員忽略?
追溯影藝學院的歷史才會驚覺,原來當年頒發給男女配角的奧斯卡獎座模樣並不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奧小金人造型,而是一塊不起眼的小一號獎牌,獎牌上頭鑲了那個小一號金人。到頭來竟然是size matters。
(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 )
論文訪談紀錄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c2QJnJMoA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_erzZL_0Gh0PlqiJn6n9wJkaKzA)
論文訪談紀錄 在 論文訪談格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八卦
2016年12月7日· 包含學術研究計畫書、學術研究成果論文和實務專題報告的撰寫格式與內容說... 的相關研究報告、相關資料、與相關人士訪談紀錄及個人對研究主題現階段的瞭... ... <看更多>
論文訪談紀錄 在 論文訪談格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八卦
2016年12月7日· 包含學術研究計畫書、學術研究成果論文和實務專題報告的撰寫格式與內容說... 的相關研究報告、相關資料、與相關人士訪談紀錄及個人對研究主題現階段的瞭... ... <看更多>
論文訪談紀錄 在 論文深度訪談紀錄- YouTube 的八卦
論文 深度訪談紀錄.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If playback doesn't begin shortly, try restarting you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