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樹敵的人,
過的是毫無自由的人生
「婆婆總愛對我做出一些無憑無據的指控,老是妄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然後打電話質問我…」
岸見一郎先生寫的這種案例,我聽過好幾次。不知道是不是老人家的大腦慢慢退化的關係,也許不見得有多少事實,但又感受到來自媳婦的威脅,所以會有一些誇大,甚至是莫須有的指控。
譬如說,我最近看到的案例(稍作改編),是媳婦不准孩子吃糖,婆婆就認為媳婦是針對她,要剝奪她們祖孫相處的樂趣,好幾天不跟媳婦說話。
每次牽涉到老人家的狀況,就會有很多人說,老人家「只是」要關心。我個人很喜歡跟老人家相處,我感覺他們身上藏有很多智慧。但是套句現在很流行的話,濫情不能理盲,事實不搞清楚,大家都在人情上打轉,其實反而沒辦法好好相處。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不讓孩子吃糖,常跟健康因素有關。或許老人家常靠著糖,要引發孩子的好感,所以失去糖果這個手段,就不知道能用什麼方式跟孩子建立關係。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的能力如果年輕的時候沒培養好,年紀大之後,會讓自己過得比較辛苦。
然後,又要用冷暴力來讓別人懂得尊重自己,即便表面上大家因為老人家的年紀關係,勉強自己低頭。但私底下,負面情緒的累積,保持距離的逃避,恐怕跑不掉了。遇到觀念不同,說理還是一個比較能讓大家服氣的手段。
岸見一郎先生安慰提問者,「如果身邊完全沒有人說自己的壞話,恐怕就意味著自己活得非常不自由,代表自己的態度可能相當八面玲瓏。而這類人的人生方向也總是飄忽不定,永遠都在察顏觀色、只說別人想聽的話,所以沒有人會說他的不是。不曾樹敵的人,過的是毫無自由的人生。」
說實話,如果是外人,在情緒上要切割真的比較容易。如果是「家人」(雖然婆婆不見得把媳婦當家人),要相處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人情、利益糾葛牽扯的層面也廣,時不時就找個理由鬧一下,還要在心態上保持平靜,實在不容易。
岸見一郎先生進一步分析,「為什麼婆媳關係會讓妳心煩意亂呢?如果妳並不期待婆婆接納妳,那根本就不需要為她心煩。」
想獲得長輩認同,那特別是我們文化裡,從小教育孩子的觀念。晚輩要能放下希望被長輩接納的期待,那要經過很多練習,像是覺察自己內在的心理歷程,學習靠自己滿足自己,還有了解不同時代的價值觀為什麼開始有了轉變…。
不是我們故意不要長輩的接納,而是在確立界線的時候,在我們的文化裡,特別容易讓長輩不高興。這個部分很難避免,可是界線確立,以後會比較好相處。像是孩子的教養權,屬於孩子的父母,因為父母跟孩子相處時間比較久,這在情在理,祖父母可以用尊重的態度面對,而不是時時想介入。或是透過爭奪孩子的教養權,來顯示自己的權威與價值。
岸見一郎先生的說法,有個部分我不是很能理解。「如果和婆婆住在一起的話,就只能學著去尊敬她。尊敬一個人不需要理由,就好比討厭一個人也不需要理由一樣。」
對我來說,尊敬是不能勉強的。我頂多能說,即使討厭一個人,還是可以為了自己,試著跟對方好好相處。好好相處已經很難了,要談到尊敬,尤其對方總愛「做出一些無憑無據的指控,老是妄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那是違反人性了。
不過,我覺得這就是看書的樂趣。我感覺不理解,我就會花很多時間去思索。不管結論是不是跟作者相同,我也能在過程中有所收穫。
祝福各位朋友,也能在不理解、被討厭的過程當中,加深對人對己的認識,安定自己的心神。
.
不要隨意介入他人的人生課題_重新相處的勇氣_岸見一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YWJJg8rqs
誇大妄想例子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National income指的是某一年度內,某國人民的全部所得(Income)。
National income和GDP不同。
要由GDP推算出National income,首先要把GDP減去為了這些產出所造成的資本折舊(Capital depreciation)。
GDP減去資本折舊後的數字,稱為Net domestic product。
然後把Net domestic product加上來自外國的淨收入(或減去提供給外國人的支出),就可以得到National income。
現在,National income與Net domestic product的差距多在1-2%間(作者書中的例子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國、巴西、日本)。
所以就國際觀點來看,目前約略處在平衡的狀況。並沒有說那一個主要國家,很大一塊的Income都要分給外國的狀況。或是那一個國家的Income主要都自外國的情形。
在新聞媒體的誇大報導中,常會讓一般人覺得,美國政府債務是不是都被中國持有。歐洲人也在擔心,加州退休基金是不是持有他們國家大量的資產。
單從某一個大型法人投資者來看,這些數字的確很大。但美國也持有中國資產,法國也持有美國資產。這些資產帶來的Income大多互相抵消,造成National income與國內產出總值相距相當近似的情形。
但國際間,大量的交互持有資產,即便淨結果是零流出與零流入,也容易造成國民的焦慮。
單一國家,可能會有來自國外的收入,造成它的National income比它的國內產出總值要高。
但以全球觀點來看,全球產出必然等於全球總收入。
全球人類的總收入,絕對不會超過這一年全球產出的總值。
作者用一句話,說的簡單明白,“In any given year, it is impossible for total income to exceed the amount of new wealth that is produced.”
也可以換句話說,全部產出,必以某種形式的收入分派出去。
譬如給工作者的薪資、紅利、稿費、給出資者的利息、租金、股息等等。
這個事實也很有投資上的意義。
貨真價實的生產,才是真正收入的來源。以為做些金融操作,就可以憑空生出更多錢來,那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一般人可以從事工作,以勞動者,以僱員的身份,拿到以勞力與心力參與生產的收入。
一般人也可以將儲蓄拿出來投入金融市場,以股東,以債權人的身份,拿到以資本參與生產的收入。
但假如以為用一些金融操作,畫著一些線圖、趨勢線、還是什麼通道之類的東西,以為這樣就會自動讓你可以順利簡單的買低賣高,市場就會自動生出更多的收入給你,那絕對是一種妄想。
某段時間之內,你或許會成功,也可能會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時間久了,這個現象一定會被消敉掉。
因為,假如這種事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大家就在家裡練習金融操作就好了,豈不是人人豐衣足食,再也沒有貧窮問題?
不想著實際的生產,只想著要如何努力研究金融操作,藉此致富維生。有時不是認真的表現,而是逃避真實工作,懶惰的表現。
誇大妄想例子 在 厭世工程師 Facebook 八卦
推個
沒什麼營養,單純講講對柯文哲一些觀察看法。
我不會覺得柯文哲的核心是紅統,我覺得他的核心是這樣:
人文世界觀:
經典ROC中華民國世界觀
台島戰略:
不惹事龜著通吃解決一切
部份性格:
一定程度自負與自我中心
世界觀就是中國人梁啟超至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打下的整套經典中華民族觀、法統史觀、文化觀、價值觀,也就是絕大多數台島人都一定程度上預設使用的那一套。
在這套世界觀下的人會傾向將「中華」、「中國」預設為一種確切存續無斷裂的數千年人文連續體,並認為台灣人文則是主受這種連續體影響分生的產物。以此為基礎的人思考台灣時,主體位置會大程度被釘在中華主體觀上,思考台灣事項時會不時無法自制地將「中華」視為自身一環或者納入考量,並且難以將「中華」解構、視為「與台灣無關的『他們』」,也因此更難以將既有的「中華vs中華分支的台灣」人文世界觀革新為「東亞vs東亞上的中華&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諸國)」......。
這樣的世界觀,本身註定了柯文哲許多的日常思考判斷認知,必然不時會冒出「主體觀錯置」、「一定程度上往中華靠攏、閹割台灣主體性」的結果。(經典例子:覺得自己是跟中共內戰的外來中華民國政權而非台灣島民傳承;覺得台灣人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非文化上具備主體的台灣人)。再者細節的價值觀,則是獨裁戒嚴封建年代一路走來常見的傳統保守威權思想。這些倒從來不是他獨有的問題,太多島民有一樣的情況,只不過他作為從那滿載其價值觀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學業菁英之一,這套世界觀的紮根程度八成更加深沈內化。這點從很早期就能觀察到,只是到了今天也都沒什麼改變。
至於他認知的台島戰略觀,在歷來對中作風與近期與最新對他的訪談中可以窺見,戰略上他就是認定「台島應該在世界局勢下和誰都保持某種中立齊頭式交流,中立不選邊站比明確選邊站更好風險更低,連美中對抗局勢也一樣,中國沒那麼壞只要你不惹中國,但中國還是會對你壞,所以你應該懂得屈就恭迎中國,以換取某程度的安全和交流;美國沒那麼好所以不用太靠向美國,而靠中國一點也不會被美國推開,所以不用太配合美國,也便已能維持某程度的安全和交流。」
簡單說,他不會主張全面選擇中國陣線,但認為選擇美國陣線那邊也無法為台灣爭取相對更多的和平與利益,反而會惹到中國,而只要不選邊站也不要惹中國,讓中國吃點甜頭中國就不會對台灣真正出手,因此這樣不選邊站的風險更低,而他認為他柯文哲能做到這一點,也只有他自己選擇這個路線,所以他自己有理由站出來。
至於性格上的自負跟自我中心,自負方面,表現在他的參選意圖上,他正是因為已經先堅定咬定了自己的外交內政巨大路線必然一定才是正確的,所以再再為自己實證了「自己必須要考慮出來選」的結論。
自我中心,不去談什麼人際或傳統父權封建價值觀,談一點即可,在他長期下來表態訪談中關於自身民調下滑和支持度被轉移的部分中,柯文哲並不會將「自己的路線實踐與言行作風」視為「使自己逐漸失去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是相反的,柯文哲會傾向選擇將自己的失利,歸咎於外在人事物影響上(香港反送中、民進黨誇大台灣問題與攻擊自己),不是別人可能不接受支持我本身,而是我受到了什麼外在干擾,才會民調下降、支持度被轉移。
先是認為自己必須站出來,因為其它人都是錯的危險的,「堅定認為自身的判斷與路線才是正確無誤」,是謂一定程度上的自負;而不考慮到自己的路線作風也具有逐漸不被他人接受的可能性,「不擅考慮自身也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即謂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中心。
上述三點,世界觀上經典ROC中華世界觀與保守派思想;台島最佳戰略認為不惹事龜著通吃解決一切;性格上的自負自我中心,三者相互影響揉合,我認為絕對程度上構成了柯文哲會是今天政治樣貌的核心因素。他雖然常說自己在這個位置,是那些攻擊他的人把自己逼出來的,然而在我主觀看來,柯文哲從政那一刻起,就算是一路走來沒什麼受到抨擊,在這個大局勢下,八成也是會主動變成現在的樣貌,不會相差到哪裡去。
綜上,也因此他的表現形式不是黨國那種大中華主義者式的紅統賣台,因為他內心上的確不是,他正是在第一點的中華民國世界觀底下生出來的,非常經典的島民保守不惹事主義,兼具自然傾向接受中國(無論哪一個)的性質,與他的戰略觀有共通性質,也因為主體定錨在中華民國華標準的日常基準上,所以可以更大幅度的去接受選擇跟藍色黨國、深藍黨國、紅統做進一步交流交換妥協而不覺得不恰當,美其名是自認對台灣主體有信心,糟糕來說就是認定台灣主體的範疇與需要在意的程度不過如此。他會去主張台灣應該怎麼做、別人不應該怎麼做,除了個人喜惡因素以外,我想是因為他真的認定了自己的路線才是更正確的方法。
說穿了,就像你可能也會有的那個反藍綠政治、可以接受黨國、狂愛維持現狀、怕被中國打、反台獨、挺中華民國台灣、主張不惹事不挑釁、認為美國沒那麼好、中國沒那麼壞、台灣是華人中國文化中國人後代、有著潛移默化傳統保守威權價值,又總是堅持堅信自己才是對的的親戚或朋友一樣。只是柯文哲是個成功吃了更多中華民國教科書,又真的有機會親自被中國壓力脅迫、進而去實踐自己上述觀念的華島民超級強化版。對我來說,他之所以在想什麼還可以理解,但是最後會做出什麼,則沒人保證。
以上是個人主觀的觀察結論,沒在反串。
至於其它個人看法,他什麼性格作風對中態度都不講,就先只說柯文哲那種「覺得兩邊不押寶最安全,跟中國打哈哈不和美國聯手就可以應對中國對台威脅問題」的思維就好,那就已經讓人完全不敢恭維。
直接講,如果主張「台灣不應該站到美國陣線,因為台灣跟中國還有許多貿易關係,站到美國陣線可能會讓中國未來用貿易手段箝制報復台灣,不站到美國陣線是為了自衛」,那你能憑什麼根據說,若接下來中國被美國進一步施壓時,只要台灣沒有加入美國陣線,中國就不會選擇為了自身利益轉身箝制脅迫勒索台灣?
完全沒根據,佛系自衛。
唯一生得出的原因,大概就是說中國會「因為某些強力因素」,而沒時間力氣膽量對台灣出手,例如內部內政或外部壓力云云,類似現在不對台灣出手的原因一樣。
那好,既然中國連在被美國施壓而有利益需求時,都已經會因為「某種強力因素」,而沒時間沒力氣沒膽量對「沒有站到美國陣線的台灣」出手,那你能憑什麼根據主張在台灣站到美國那邊後,中國就會「光是因為生氣」,便忽然能撇除忽略剛才的強力因素,忽然生出更多時間力氣膽量對「已經站進美國陣線的台灣」出手?
還是完全沒根據,佛系自衛完變被害妄想。
更別說台灣站到美國陣線還能有求助的空間本錢,是以為台灣對美國而言完全不重要沒好處嗎。
說穿了,這種「單邊押寶就會有風險,所以都不押寶才會更安全」的扁平論述要套進美中對抗,唯一成立的說法就是「先預設美中五五開(wtf),在美中對抗下,無論你押任何一邊,假如勝出的是另一邊,你就死定了,但是如果你都不押,誰勝誰負你都安全沒事,所以應該都不押。」
而這是更白痴的論述。
最簡單直觀,假設美中對抗最後中國陣線大勝出,美國陣線大衰退,請問一下:
「一個主張要併吞你的大敵國在全球級鬥爭大勝出時,你台灣哪裡來的狗屁安全沒事?」
中國是要併吞你的巨大敵國,要是成功讓美國陣線相對壓不住自己,你以為會發生什麼事情?找你泡茶慶祝就沒事了喔?台灣不被順勢壓在地上幹爆才有鬼呢。
不用講什麼台灣能協助防止中國勢力向世界擴張的大義名份啦,光是加入美國陣線,台灣就是在選擇主動努力保護自己了,因為中國的快樂就會成為你的痛苦,中國的勝出就會成為你的風險,美國陣線要是變得制不了中國?那台灣真心準備等死,還沒押寶沒事勒。
押中國什麼情況?美國贏,中國贏,你都死。
押美國什麼情況?美國贏你活,中國贏你死。
都不押什麼情況?美國贏你活,中國贏你死。
退一萬步不談那個美中五五開的奇筢前提,平平都是一死一活,你柯文哲跟我說「台灣已被中國箝制,維持現狀不押任何一方比押美國還要安全、不押任何一方才是為了台灣利益」?怎麼不去吃大便啦,我押美國陣線還能趁勢加速擺脫中國箝制兼自救勒。這種思維你想當總統救台灣,我才想哭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