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徵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唸唸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沈,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徬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原文載於《劉繼興讀史》作者:劉繼興,出版社:崇文書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離地自由行 #袁學謙 旅遊節目主持袁學謙之前在J2台主持了兩輯節目《離地自由行》,新一輯節目遠赴俄羅斯及法國拍攝,而且獲無綫安排升呢在翡翠台播出,大家經常見他在網上分享豪玩豪食的相片,都以為他是富家子,他澄清自己來自小康,亦有在網上教學如何儲飛行里數積分;他坦言年約五十歲的父親在年前患上柏金...
袁學謙父親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袁學謙父親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袁學謙父親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離地自由行 #袁學謙
旅遊節目主持袁學謙之前在J2台主持了兩輯節目《離地自由行》,新一輯節目遠赴俄羅斯及法國拍攝,而且獲無綫安排升呢在翡翠台播出,大家經常見他在網上分享豪玩豪食的相片,都以為他是富家子,他澄清自己來自小康,亦有在網上教學如何儲飛行里數積分;他坦言年約五十歲的父親在年前患上柏金遜症,令他人生觀有很大轉變,認為當自己有能力時,身體狀況又許可下,盡量將自己的願望付諸實行,才不枉此生。全文:http://bit.ly/2plI6yB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袁學謙父親 在 袁學謙《離地自由行》升呢「真的是受寵若驚」 - YouTube 的八卦
離地自由行# 袁學謙 旅遊節目主持 袁學謙 之前在J2台主持了兩輯節目《離地自由行》, ... 他坦言年約五十歲的 父親 在年前患上柏金遜症,令他人生觀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