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給大家。
Joe:「中國共產黨的崛起和壯大,如今又讓美國重演對抗蘇聯的強權對峙,只要中國沒倒下,美國和中國這幾年在全球各地搶小弟的外交戰,短期內不會停下腳步了。」
分享一下Chenglap的文章,香港的經濟為何曾經跟臺灣很像?
答案簡單的說,因為香港和臺灣,都是美國陣營。
冷戰秩序資本主義陣營的秩序,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觸發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出現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人們不再買東西,大家的收入下降到失去買東西的能力。你想要保障勞工?但是實際上連企業都運作不下去,他們直接關門,工廠丟空,大家都沒有辦法營運。
這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在歐亞各國打起來。最後去到美國參戰,美國參戰將美國的失業與經濟問題一次解決,那些失業人口,不是上戰場當士兵,就是參與戰爭工業生產。那些空置的工廠被重新使用,大量的企業得到了生意,美國政府出售了天文數字的戰爭債券。
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國,包括歐洲、日本、臺灣、中國、香港都百廢待舉。但剛打完這次戰爭,大家都很清楚,只要沒辦法把經濟復原,只會很快就走進戰爭去。特別是當蘇聯也研發了核武後,大家很害怕下一次就是核戰爭,我們的上兩代人,小時候都活在核戰與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中。(今天我們對核戰的恐懼,已比之前的弱很多)
英美陣營理解到戰爭的起因,包括了保護主義,也就是如果那些國家賺不到錢,生活困苦,就會引起軍國主義或共產主義。美國要保障自己的盟友不會反叛,就需要解決這問題。
所以美國發動了「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在二戰後的世界,美國最有錢,有工業力,有物資,而大部分舊世界都被打到殘廢。美國開始有了用多餘的生產力去重建世界各國經濟,這在當年就引起了爭論,反對者主要是共和黨與左派。
共和黨認為,美國打完戰爭就不該管太多,應該回到孤立主義。(像不像川普現在說的?)而左派認為,由政府主導去重建歐洲只會助長資本家。其實有點像現在臺灣的爭論。
但不久之後爭論就停了?為什麼?因為1948年捷克政府被共產黨推翻,不久之後,國民黨不久之後也全面崩潰,美國的盟友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倒下,共產主義的赤化世界革命勢不可擋。美國人開始明白這不僅是一個內政問題,也是怎樣對抗蘇聯擴張的問題,之前反對的人,也撤回了之前的對抗,一起推動這個做法,就是馬歇爾計劃。
道理是非常簡單的,美國出資或貸款,去投資當地的事業,而他們生產的商品呢?也是由美國買回去,或者是賣去美國海洋秩序主導下,其他願意入口的國家。你可以看到,現在富裕的歐洲國家,絕大部分都曾是馬歇爾計劃的受益者。(包括被秘密援助的芬蘭)
說穿了是「我出資給你做生意,教你怎生產,然後我再當你的顧客」,就像是現在臺灣流行的「企業內創業」一樣,只要有容易取得的資本,有人授與技術,以及有穩定的顧客,有點品質的人,都可以輕易創業發財。經濟不好就是沒顧客而已,從此,美國成為了地球上最大的顧客,最大的消費者,整個資本主義陣營的經濟都由美國的消費與投資帶動。
這個計劃穩定了歐洲的形勢,資金和物資的湧入,對美國資金的需求以及經濟情況的好轉,使共產黨不再能輕易推翻歐洲諸國的政府。在這幾年,西歐的經濟前所未有的好。相比之下,東歐沒有這計劃的援助,復原的速度就遠遠較慢,馬歇爾計劃,建立了冷戰後美國的模式。本來他們對太平洋國家沒有興趣,例如日本、臺灣,你們這些黃種人管你去死,所以本來是讓他們放羊吃草。國民黨丟了中國,美國的想法也大概只是你活該,他們眼中覺得東亞只會回復以前的生活。
直至韓戰爆發,美國才突然醒覺到,共產主義陣營正在向亞洲擴張。不僅捷克等國被反,中國赤化,而且下一步就是前日本帝國的領土朝鮮半島。美國決定回應,就再走向戰爭,也就是韓戰。要記著一件事,在當年的人眼中,韓戰隨時會惡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戰,而不像我們今天印象中那個有限規模的地區戰爭。
韓戰的爆發,使日本的戰略地位被重視,馬歇爾計劃的那一套,就迅速的用在日本,不僅是戰後重建也為韓國戰場提供軍需。美國也派出專家去日本提升當地的工業技術,那些快要死掉的日本企業,得到大量的訂單。在金錢萬能下,日本也從互相痛恨的敵人,成為了美國的重要盟友,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的橋頭堡。要怎樣維持這個成為美國盟友的新日本?重點是日本的經濟,需要南洋與中東的原料(特別石油),美國要保障這條日本向南補給線的安全,以及穩定。
說了那麼久,這就是「亞洲四小龍」之所以出現的原因,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並不是偶然,而是美國陣營的世界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已經加入赤化陣營,無法避免,但日本的航線總需要不同親美國家的存在,去確保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南韓掌握了對馬海峽與日本海,流球(沖繩,屬於美國)掌握了黃海,臺灣掌握了臺灣海峽與四周,香港(英軍)掌握了南海,新加坡則是馬六甲海峽。也包括傳統美國盟友菲律賓,他們齊集才可以令日本對南的航線能安全通過,而這些國家都不能被赤化,美日需要使用他們的港口,而且他們要監察著共產主義陣營的活動。
因此這些國家都武裝起來,臺灣、南韓這兩個直接跟中國開戰過的國家,建立了徵兵制。而新加坡之後獨立也建立了徵兵制,南韓與新加坡都有美軍基金,臺灣也曾駐有美軍。香港在冷戰前期,英國除了軍隊外,還在香港設立了監聽中心與情報中心,這些都是針對赤化勢力的擴張。
這些國家的特徵都和日本類似,就是人口極多、欠缺天然戰略資源,而且在之前的戰爭中受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英美陣營就依循同樣的模式,去發展他們的經濟,都是由資本主義陣營開放市場,讓他們走向代工業和加工業,一方面配合日本的經濟發展,一方面以經濟成長去對抗赤化。
故此,你可以看到,很多國家都是以同樣的軌跡發展的,那是因為他們的資金來源與市場來源,都同樣是資本主義陣營。模式是複製出來的,雖然每個國家的政府與政情不同,但是核心都是「美國想你賺錢,美國想你穩定,美國想你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莊家放水想你贏,經濟奇蹟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他們的產業很多都是跟這航線有關,例如石化加工、塑膠,這些不正是配合日本嗎?至於當地政府做的事情有沒有用呢?也不是沒有,只是不是致勝重點也不是唯一可能性。不論是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或者是臺灣的「經濟奇蹟」,這些與其說是經濟政策,不如說是政治政策。這些都是為了壓制當地的反對聲音,因為每個政府都有反對者,政府想讓大家更支持政府,令當地的政治穩定。
因此這些是政治口號,臺灣是想把功勞歸於這些政策,令人相信政府有能力令經濟變好,而使其他方面的事情得到忍受。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也只是提供一些理由,例如說,要調整最低工資、最高工時,或者現在吵的一例一休這樣的政策,香港政府不想搞,就可以拿出「積極不干預」去說自己不做,因為我香港政府的原則是,可以的話,能不管就不管。
這些也是對抗左派工會以及思想,所做的政治武器,臺灣靠的是威權,香港靠的是散佈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信仰。到頭來重點是怎樣令社會接受,如果沒有美國的配合,你什麼政策都不會做出成果的。
李登輝有引用過說,三十歲之前不信共產主義是沒理想,三十歲之後還信那一套是沒腦袋。左翼思想與共產主義,其實總是人類纏擾的問題。我們都希望人類能夠過得好一點,可是人類的活動卻是經由殘酷的競爭刺激起來的,今天那種模式走到中國,中國用廉價的勞動力,法規管不好,用更長的工時、更低的薪資跟你競爭時,你很難不面對這就是現實情況。即使共產主義陣營崩潰,左翼思想的鬥爭還是沒有止息。甚至可以說,福利保障與保護主義,兩者是難以分開的。
https://vocus.cc/chenglap/5c35fd75fd89780001b2eddf
萬能不滅印油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關乎階級鬥爭,但實際上電影裡的勞動階級並未與權貴階級抗衡,他們只與自己展開對抗,在那裏有條界線一清二楚的劃分開來,而有錢人總是可以留在那條線後面。無論有意或無意,朴社長永遠在那條線內,他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事,也沒有意願去理解窮人之間出了什麼事,對於朴社長而言,就好比事情發生於外太空一樣。在電影中只有一次這條線被跨越的案例(就是天氣劇烈變化一段),我相信你們可以從故事來龍去脈觀察到他們的關係,因此這裡有一個貧窮爸爸,一個富裕家庭,他們表面上看似很好也很善良,但檯面下,在如此性格裡,有東西不知不覺中正朝著朴社長逐漸醞釀,最後終於一次爆發。所以這部電影,並沒有一個清楚明瞭的反派,沒有人是那個心懷不軌的壞人,但我們後來還是無可避免的走向了災難性悲劇,我覺得,《寄生上流》亟欲傳遞給觀眾的就是這種恐懼本身。」
⠀⠀⠀⠀⠀
─ ─ 奉俊昊
⠀⠀⠀⠀⠀
讀《奉俊昊,上層與下層的背後》讀到拿出《#寄生上流》來複習,於我而言,這部電影並非意在探討階級,從無數觀眾的反應、評價來觀察,顯然作品本身就代表了階級。
⠀⠀⠀⠀⠀⠀
觀眾眼前明白易懂的是故事,笑聲收斂後那無法理解的是錯綜複雜的社會脈絡,在國家迅速成長、經濟起飛之前,換個地方人人都可以擁有美國夢、中國夢、韓國夢等,只要肯拚,白手起家絕非難事,但發展到後來,整個大環境卻不知不覺邁向極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窮成為一種代代遺傳的癌症,從呱呱墜地那一刻便已決定,有些石頭被人拾走收藏,有些石頭依然躺在野外,各自靜置於各自的階層裡。
⠀⠀⠀⠀⠀
上承《末日列車》的貧富對比與《駭人怪物》的家庭連結,《寄生上流》帶著強烈的奉俊昊風格,荒謬襯托真實,黑色幽默瀰漫其中,敘事高明運鏡完美,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對白自然充滿巧思,以立體鮮明的人物魅力抓住觀眾,以普世認同的庶民視角引發共鳴,關於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等矛盾衝突掌握的恰到好處,不帶批判又透過藝術帶出批判性,背後強而有力的無形社會結構撐起整個故事,複雜精妙而千絲萬縷。
⠀⠀⠀⠀⠀
導演說,這是一部沒有小丑的喜劇,也是一部沒有反派的悲劇。一家四口蝸居於像是貧民窟的地下室,不停失業與數度落榜似惡性循環,偶爾折折披薩紙盒賺取微薄家用,連無線網路都必須窩在馬桶旁偷接附近咖啡廳微弱的 Wifi。貧窮卻沒有限制他們的想像,一日,兒子即將出國深造的同學搬了塊石頭贈與這家人,並介紹他去一戶有錢人家擔任家教的機會,接著開始一連串偽造學歷、用盡心機的背德行為,從老師、司機到管家,進而神不知鬼不覺一步一步舉家寄生於高雅別緻的大宅中。
⠀⠀⠀⠀⠀
大家總說,有錢人和我們想的不一樣,錢不是萬能,但貧賤夫妻百事哀。窮人滿是自卑、羨慕而不願看見自己,這是他們眼裡的上流世界,因為有錢,所以可以善良,因為有錢,所以高枕無憂,因為有錢,所以鈔票也足以把人生熨得平整光滑毫無皺褶;因為自己被分割到了另一個區塊,為求生存因此種種自私行徑皆合情合理。
⠀⠀⠀⠀⠀
許多有錢有勢者眼睛長在頭頂上,處處流露盛氣凌人之感,但這不是奉俊昊鏡頭下刻意塑造的醜陋嘴臉,只見富者注重聲望因此先看見了自己,這是他們眼裡的自我要求:因為有教養,所以舉止必須得體,因為有餘裕,所以展現高度與氣度,因為你我不同階層,所以更須顧及比自己身份低微之人的感受,只要對方懂得拿捏分寸不踰底線,盡量和顏悅色、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在可容忍的範圍內睜一隻眼閉一隻。但人有可能一夕致富,貴氣卻不會自動附著在金錢上隨之而來,社長對氣味的本能反應洩了底,那因窮酸而百味雜陳的氣味,等到夜闌人靜之時,四下無人之際,才肯暗自鬆口,他們與我們骨子裡依然不是一路人。
⠀⠀⠀⠀⠀
任誰都不禁想問一句,貧窮何錯之有,有錢何罪之有?這也是為何管仲會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美好、良善、純真與骨氣是否真的只是生活無虞之後的特權?導演選擇呈現最現實的一面在觀眾眼前,電影不像文學,用不著與舉足輕重的道德議題正面交鋒。
⠀⠀⠀⠀⠀
一窮二白只能放手一博,家庭也是,一個人都背負幾個秘密,一道門都隱藏著幾齣悲劇,前管家說出的「同行」一詞更是雙關,讓人不由自主暗暗心驚,表面看起來兩位婦女皆為管家,但實際上都是依附在大戶人家眼皮底下的寄生蟲,暗中吸取血液,餵養背後更多絕望的生命,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永無翻身之日形成一種恐懼,在做出這麼多一步錯步步錯的見不得人舉動後,仍無法贏得一點機會、換來一絲尊嚴的恐懼,某些事既與金錢息息相關,又並非金錢能輕易解決,有時沒有計畫就是最好的計畫,有時最樂觀之人最容易不知不覺向黑暗之心靠攏。宋康昊演技精湛極富層次感,一開始流浪漢在窗邊便溺,大氣也不敢吭一聲,而當有了工作、抬頭挺胸過日子後,當流浪漢二度現身,與兒子二話不說拿起水桶驅離自己眼裡的礙眼蟑螂;最後,與社長戴著印地安頭飾一同躲在草叢裡時,那嫌惡的眼神投射過來,彷彿當頭棒喝喚醒被逐漸催眠卻仍如影隨形的深沉自卑感,再從無法抑制的自卑變成了《燃燒烈愛》的滿腔怒火,在文明壓抑之下的生物原始本能因而被誘發出來,當宿主死亡時寄生者又何以為生,我們只能看著畸形的社會繼續束縛於意圖衝破禁錮的底層群眾身上。
⠀⠀⠀⠀⠀
後段燈光忽明忽滅,呼應開場若有似無的網路,階級屏蔽了同溫層外的求救信號,一列火車就算衝出懸崖也會按順序掉落,沒有人真正聽見其他車廂的求救聲響,別忘了「寄生」這件事並非一消一長,而是唇亡齒寒。
⠀⠀⠀⠀⠀
猶如 Jordan Peele《我們》持續向下的單向手扶梯,《末日列車》節節分明的前後車廂,在在象徵階級劃分牢不可破,《寄生上流》櫃門後面何其漆黑,長長的階梯看不見盡頭,一場暴雨就將奮不顧身往上攀爬的社會底層打回原形,污水無情湧入陰暗簡陋的地下室,似乎費盡千辛萬苦氣喘吁吁才爬到制高點,卻沒料到想在如履薄冰的金字塔頂端全身而退卻是比登天更加艱難,踩空一步皆不出落得粉身碎骨的命運。
⠀⠀⠀⠀⠀
據說水能聚財,所以有庭院的富貴人家不少會設計水池、造景瀑布之類,象徵錢財滾滾而來。然而一下子降下大量的時雨量時,又沒有相對應的洩水機制,也會導致豪雨成災,任何計畫都有可能在某個環節失去控制,並非運氣不好,而是或早或晚都會發生的意外,所謂的走捷徑、抄近路甚或一步登天,在這個時代都似乎是癡人說夢。此部電影正遊走於灰色地帶、刀鋒邊緣,社長口中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就是別以為你與我可以平起平坐,別以為你可以因此翻轉階級,燈一打開的剎那,蟑螂就像這樣四處逃竄。
⠀⠀⠀⠀⠀
這齣沒有反派的悲劇,這些介於好與壞之間、不慎犯下過失的尋常人,導致一連串不可收拾的後果發生,我們憐憫、恐懼,深怕稍有疏忽就會落得類似處境。現在的社會表面看似人人平等,皆有無限可能,但真正打滾一遭後才發現,機會是按階級分配的,資源也永遠掌握在權貴階層手中,既得利益者運用這些優勢加倍鞏固自己的權力,階層漸趨分明,人們漸趨壓抑,一天比一天容易預測,因為明天大概也不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
⠀⠀⠀⠀⠀
卡爾維諾言,人生是一個地獄,偶爾才會想起悠遠的快樂天堂,正如結局潺潺溪流底下的石頭兀自躺著,隱形的巨輪持續運作、轉動,日以繼夜年復一年,我們在滿是諷刺與暴力的結局裡始終遍尋不著答案,上層者依然過著上層生活,下層份子仍只能躲回地下。
⠀⠀⠀⠀⠀
也許很多人想問奉俊昊的藝術想表達什麼?真正的藝術就是相由心生,因為藝術不會煽動暴力,只會反映現實社會,點出暴力與挫折根源。綜觀《燃燒烈愛》、《大象席地而坐》到《寄生上流》,結局不出只能訴諸暴力,但暴力只是一種原始本能,人與動物並無二異的本能,即使滿身油污衝出水面,收在想像中的美好圓滿當中,這灘船過水無痕的難聞死水也不會有一絲一毫流動,奮力前進卻不停回到過去,在一點甜頭過後注定回歸一無所有,誠如胡波所寫,這個從根發爛的世界某種程度而言只會越來越壞,越來越壞。
⠀⠀⠀⠀⠀
另一方面,黑白版也有其有趣之處,在夜幕壟罩時分,在大雨滂沱之處,還有感應燈一明一滅的場景,都於光影對比下突顯出一種彩色畫面難以並重的詭譎氛圍,最重要一點,在於削弱視覺感官的同時更為提升導演特別強調的「氣味」。第一次觀賞時,全然受畫面極其精緻的巧奪天工深深吸引,第二次則令我將專注力不自覺轉移到嗅覺之上,視覺告訴你劇情,聽覺告訴你感受,但嗅覺,嗅覺足以勾起你的模糊遐想,氣味不帶美醜,亦不帶善惡,美麗畫面不見得散發撲鼻香氣,舉世皆知好聞的氣味就是香,不好聞的氣味就是臭,但人們對香味的認識比單一外觀標準還來的見仁見智,有些主觀好惡的氣味尤為抽象,奉俊昊對於強化「嗅覺」之無形屏障的階級隱喻因此更上一層樓。
⠀⠀⠀⠀⠀
「窮酸味」,就是黑白版本在故事之外最能深刻領悟到的無孔不入,從五感深入整個故事核心,觀眾難以清楚看見金家這一群人穿的是體面或是廉價,是骯髒狼狽或是人要衣裝,失去色彩時金錢才能燙平的皺摺也不再輕易地一目了然,那一條不容逾越的線就這麼被氣味劃分開來,被人們對氣味無法掩蓋的自然反應劃分開來。我們幾乎看不見血的鮮紅,取而代之的是恐懼的形狀;幾乎看不見衣著的差異,取而代之的是氣味的現形;幾乎看不見污水的顏色,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真實;幾乎看不見階級的落差,取而代之的是從根本就不容於高雅宅邸的壁壘分明。
⠀⠀⠀⠀⠀
《寄生上流》的黑白版適合期待能從另一種角度深度切入的觀眾,淡化了色彩,強化了氣味,失去飽滿色調一眼帶給觀者的光鮮亮麗,卻在光影閃爍之際緊緊牽動著牢不可破的貧窮味道,讓此份真正由多重感官帶出的觀影餘韻更為耐人尋味。
萬能不滅印油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八卦
去年此日。重聽:
https://youtu.be/RRfaDoazAoI
我曾寫過一小段關於那年夏天的記憶:
「考前一個月,高三早就停課,我們還是天天去學校K書。六四事件爆發,三兩哥們兒出來歇息抽菸總會順便為中國未來發一陣愁。上街覓食,到處都在放〈歷史的傷口〉。直到現在,每聽到『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我都會回到那年酷暑的南昌街,太陽晒得一切都脫融了顏色。熱風颳起來,帶著小吃店炸排骨的油煙味。」
那年剛解嚴不久,黨國宣傳機器仍然瀰天蓋地,北京爆發學潮,電視新聞激動得一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就快成功的模樣,報紙都已經光明正大寫「北京」,電視卻還是小心翼翼地稱呼「北平」。中學生一群群被動員去中正廟廣場參加靜坐聲援,但我和哥們兒就算沒有聯考壓境,也不可能去參加那種大家一臉傻樣合唱愛國歌曲的聚會,那股陳腐的「團康味兒」,我們避之惟恐不及。
六月初,我們都以為抗爭差不多到了撤場時候,大家還替對岸學運青年擔心會不會有「秋後算帳」。電視上瘦得像猴的侯德健,就著一支手電筒的光,在絕食帳蓬裡唱「漂亮的中國人」,那段錄影,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面啪地展開墨色淋漓「天下為公」大條幅的畫面,都深深印在我將滿十八歲的腦海。
侯德健在帳篷裡唱歌是鎮壓前一天的事,千想萬想,想不到共產黨真的開槍了。那天我大概沒有落淚,而是震駭不能相信。整夜失眠,寫日記,滿腔民族主義的熱血,覺得我們有責任接續壯志未酬的對岸青年,扛起中國民主的未來,無論如何,不能放下那片千瘡百孔的土地……。
奶奶和叔叔都在北京,住處離長安大街不遠。好不容易撥通了電話,叔叔在那頭説:沒事兒,解放軍這不都在保護著咱們呢。我們都知道他話裡有話,人平安就好。後來,爸媽去探親,才聽叔叔説了那陣子親歷的故事。都三十年了,還是不方便寫出來。
後來,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黨政權紛紛垮台,那些瀕臨解體的威權政府,大抵沒敢向老百姓開槍,都是看到了中國六四的教訓。九個月之後,台北爆發「野百合」學潮,那兩句「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正好回贈給國民黨。我們在中正廟廣場也不是沒有擔心過他們派軍隊來清場,但國民黨再笨,也不可能犯那樣的錯誤了。
再後來,我去了很多趟中國,交了不少朋友,從六零後到九零後,有寫作的,做出版的,開店的,有各地廣播同行,當然也有許多搞音樂的。身為台灣人,到彼地作客,我總是恪守分際,盡量不提敏感話題。但我無數次聽那些新朋舊友,包括幾位有黨員身分的,和我聊起六四。親身經歷過的,總會絮絮說起那時候他們人在哪座城,參加了怎樣的遊行示威,事發又怎麼躲了一陣,或者經歷了幻滅之後,怎樣重新做出人生選擇。年輕一點的,比方一位八零後的朋友,則曾經咬牙切齒地說: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共產黨垮台,走著瞧,我們看是誰氣長……。
從蘇聯到東歐,六四之後那幾年,我們都以為「暴政必亡」,中國走向民主之日亦不遠矣。誰想得到,六四竟會在整整三十年之後,仍是中國土地上不能說的禁忌,真相仍然深鎖,統治者的控制手段也愈來愈綿密、愈來愈收緊。誰想得到,2019年的中國,言論尺度竟比十年前、二十年前還更倒退、更保守,更無法和八十年代末那曇花一現的開放時期相提並論……。
在台灣,二二八的禁忌從1947年事發,到1987年解嚴,沉埋壓抑了整整四十年,我們覺得那已是天長地久。六四至今,竟也三十年了。任何政權背負這樣污黑血腥的歷史罪惡,捂得愈久,未來要付出的代價必然愈大。我仍然相信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時矇騙所有人、永遠矇騙少數人,但不能永遠矇騙所有人。
如今我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滿腔民族主義熱血的小青年,對於任何訴諸集體情緒的煽動召喚,也慢慢懂得警惕了。然而六四仍是我輩人生命中一則不可能磨滅的重大紀錄──我們都記得當時自己在哪裡,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
許多事情,三十年後,我仍然不敢說都明白了。然而盡量記得自己看到過的,感覺過的一切,或許是始終可以做到的吧。
播出曲目:
黑鳥 / 無助→抗爭→團結(1990)
崔健 / 最後一槍(2011《搖滾交響音樂會》實況)
侯德健 / 漂亮的中國人(1989.6.3. 天安門廣場實況)
Carsick Cars / 廣場(2008)
李志 / 廣場、人民不需要自由(2009《工體東路沒有人》愚公移山演出實況)
萬能青年旅店 / 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2010)
張雨生 / 沒有煙抽的日子(1989)
陳昇 / 爸爸(2002《一朝醒來是歌星》實況)
羅大佑 / 彈唱詞(1990)
達明一派 / 天問(1990)
達明一派 / 回憶有罪(2019)
黃衍仁 / 媽媽你沒有過錯(2019新編)
崔健 / 一塊紅布(1991)
萬能不滅印油 在 [問題] 萬能不滅印油的使用- stationery - PTT網頁版 的八卦
大家晚安,我之前有來版上詢問過布用印台,後來買了版友們推薦的versa craft,效果很滿意。雖然布料多洗幾次後會微微退色,但也挺自然的,蓋在一般紙上也很飽滿均勻! ... <看更多>
萬能不滅印油 在 [油性防水印台] 利百代萬能不滅印油+自填式無色印台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