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該也不遠矣!然後在各行各業推廣,只有到中國受訓過才可獲專業資格。
【愛瞞報道】政府將送一千教師返內地培訓一年 歐陽瑜:非常好
立法會今(4日)辯論社會文化範疇2020年度施政方針政策,其中議員麥瑞權關注對教師的愛國教育,認為師資的培養非常重要。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當局有千人老師計劃,將老師送返內地華東師範大學培訓一年,她又評價千人計劃「係非常好嘅」,過程中不單止有愛國愛澳教育,亦有專業培養。
‧ 葉兆佳建議中文歷史選用統一教材
間選議員葉兆佳建議中學中文及歷史科選用統一教材。他指本澳的教育體系是實行「公費私辦」的教學模式,學校以私校為主,教學自主及教材選擇自由度較高;而縱觀全球大多數國家則由政府主導教育,以公校為主,教材統一及具有標準教程。認為當局應考慮選用統一教材。
歐陽瑜回應指,《基本法》當中有規定本澳學校可自主選用教材,而現時大部分學校在歷史及品德公民科所用的教材是當局所建議選用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70的網紅珊蒂微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聊聊兩岸的AI教材|高中生與AI的距離】 今天跟大家簡單聊聊兩本「給高中生的AI教材」,歡迎看過這兩本書的朋友,在影片底下留言分享心得交流喔! 【影片中漏了聊「第九章」,在這邊用文字補充】: 1. 兩本書在第九章又都再回到「機器學習」的範疇,所以我認為第九章也是屬於「用來補充前面三個層次」的...
華東師範大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盼子女成龍鳳 大陸父母辭去工作就為陪著孩子上遍各大小補習班】
(陪讀家長/王瓊)
我們差不多下課有15分鐘到20分鐘吃飯時間,馬上就要去趕下一場了
王瓊買好便當,趕著送去女兒的英語教室。
(陪讀家長/王瓊)
還沒下課嗎,(還沒),太好了,抓緊時間 15分鐘吃飯時間 快點
這堂英文課之後接著要補數學,王瓊在女兒課餘時間還安排了好幾堂才藝班。
(陪讀家長/王瓊)
週末課比較多,現在開始學新概念,上小五班 畫畫 學射擊 還要學機器人
王瓊幫女兒排了滿檔的課程,小學四年級的女兒,眼看著要升初中,她決定辭掉工作,為女兒陪讀,一起奔波不同的教室,跟著女兒一起上課,並且專心做筆記。
(陪讀家長/王瓊)
聽講時老師講到重點,筆記還是要記一下,家長一般都很認真的
在大陸有愈來愈多像她這樣的陪讀家長,他們大多是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都不錯的中產階級。
(陪讀家長/梁家煒 vs.記者)
暑假要帶兒子去加拿大,辦簽證的話要提供一個30萬的存款證明,陪讀很關鍵看有沒有經濟壓力,如果有經濟壓力不要。
(陪讀家長/璐璐 vs.記者)
(一星期花多少錢),三千左右
(陪讀家長/梁家煒 vs.記者)
語數外都在外面有沒有經濟壓力,一年支出肯定要六位數。
(記者vs.學童)
(平常上什麼補習課),學而思 跆拳道 打羽毛球 還有畫畫 還有寫字 還有新概念(英語) ,還有一節外教課,媽媽補的算不算 (算),那就還有一節彈鋼琴,筆畫錯了 擦乾淨,我做錯爸爸會教我的,總感覺會被打的感覺
家長緊盯,孩子肯定有壓力。華東師範大學做過一萬兩千七百多份家長問卷,發現影響學生成績最重要的,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現在大陸愈來愈強調家長不僅要參與孩子的教育,更要投入,不少家長毅然辭掉工作,全職陪讀。
(陪讀家長/羅晶)
我上班這些工資我這點錢,但是如果我在教育上沒有陪讀她,肯定要花更大的代價來彌補,平衡一下,是不是我更願意做陪讀,我願意陪她。起碼每天做作業吧, 要刷題吧 要彈琴吧 要練字吧 最起碼的呀,我有一個公式,它告訴你一點都不能比別人差,一年之後不一樣, 每天都要比別人多一點。 我現在肯定要付出所有,把孩子陪養好,你靠學校老師,回來不消化的誰幫他補,還是媽媽給她補。你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轉折線上,那可能到達終點就不一樣
上海東方衛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拍攝四五個家庭的陪讀生活,不僅有家長為陪小孩而辭掉工作,還有舉家搬遷的,王先生和太太為了小孩上學,特別在熱門學區租了一間屋齡一百年的老房子,重新裝修,全家搬過來,走路到學校只要一分鐘。
(王諾\陪讀家長)
我們平時三口之家,我們的生活空間只是15個平方,上面是睡覺的,平時不上去,在上海的話是屬於非常差的居住條件,活動空間非常壓抑,所以一切都是為了小孩。今天復習一下口算訓練,什麼時候可以一百題三分鐘之內做完,然後都不錯,就說明你已經熟練這個口算訓練了,你四和七寫的時候注意一下,一個小孩子他從出生開始就要進行一場競爭 一場賽跑,雖然有很多這種說法,我首要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健健康康的人,現在第一遷,以後還不知道,可能真的是要陪著這個小孩子二遷 三遷,都是有可能的
王先生夫婦在這間小房子,開起店面做生意,賣衣服之餘,也做起學區房的仲介。有不少家長和他們一樣,為了孩子讀書搬到熱門學區,如同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王諾vs.陪讀家長)
我想看一下學區房。我們這邊單價一般是學區房的單價是在十萬,十萬一個平方米,房齡基本上都是20年代的。(戶口遷進來主要是小孩能在這邊上學是最關鍵的)。這之前也是一個家長,買來給他的小孩使用的,看一下 沒問題 很近的,到了 就這邊 興業坊,走到學校也就是一兩分鐘的事情,我們仲介看房子的,看什麼的 兩樓的,是你住的嗎 對呀,喔就是你 那正好,燈有 開一盞,有人住呀, 有人住,他就是租客,就這個位置,以後你們需要燒菜就是在這裡燒,一樓和三樓是在那邊,小朋友你剛才說什麼,這裡是什麼地方 鬼地方,要住的話一定要裝修一下,這價格我覺得對學區房來說還可以
陰暗破舊的老房子在小朋友眼中是個鬼地方,卻是父母未來的希望,這些家長寧可辭掉工作,寧願搬家,都要想方設法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小學,為的是能上最好的初中和高中,考上一流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八卦
繩索
當年台灣有大學聯考時,也是這樣的可怕:父母帶著吃的喝的擦的急救的,還有一把扇子,守在考場附近的大樹下;怕孩子突然餓時渴時不舒服時,可以隨時「隨侍在側」。
熱帶地區不知為何還是安排在溽暑中,所以先昏倒的往往是父母。
曾經有一個時代,「教育」是一條繩索,伸進井底,把下一代救出來,跳脫她井底的「階級」。
那手持繩索的父母,自己可能已經被生活壓彎了背脊;那井底的兒女,明白自己的使命,恐懼不已,也壓彎了靈魂。
中國大陸從1949就開始的政治洪流徹底沖垮了教育,於是1977恢復高考,就是一條國族命運的歷史大繩索。井底的人民,已經悶死了好幾代。
「高考」到今天都是一條救命的繩索。父母們擠到巴士前跟「進京趕考」的下一代奮力揮手,愛和焦慮,其實是一種深沈的集體痛苦。「高考」的特殊現象,使得「高考」這個詞,在英語裡頭,就叫Gaokao。
劉擎是中生代裡極其傑出的學者。既是思考深刻的研究者,又是這條路上一路走來的試驗者。他怎麼宏觀地來談中國的教育?
————————————-
時間:7月6日14:00-16:30
主講:劉 擎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
主持:陳宜中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地點:台北市八德路華山園區中3館2樓拱廳
報名:https://bit.ly/2XBx8Rt
華東師範大學 在 珊蒂微AI Youtube 的評價
【聊聊兩岸的AI教材|高中生與AI的距離】
今天跟大家簡單聊聊兩本「給高中生的AI教材」,歡迎看過這兩本書的朋友,在影片底下留言分享心得交流喔!
【影片中漏了聊「第九章」,在這邊用文字補充】:
1. 兩本書在第九章又都再回到「機器學習」的範疇,所以我認為第九章也是屬於「用來補充前面三個層次」的。
2. 第九章是在介紹「強化學習」的這個概念。不同的是,陸版是從「Alpha Go」為主題的角度切入,運用Alpha Go來做為引子,介紹了Alpha Go背後的原理, 同時引入強化學習的概念讓讀者知悉。台版則是直接從「強化學習」的主題切入介紹運作與技術原理,當中又帶入「遊戲人工智慧, Game AI」的概念,然後在應用例子當中有舉例「Alpha Go」作為例子之一。
【人工智慧 導論】的主編與作者群:
主編群:陳信希/郭大維/李傑/高虹安/吳信輝
作者群:王建堯/王家慶/吳信輝/李宏毅/高虹安/張智星/曾新穆/陳信希/蔡炎龍/鄭文皇/蘇上育
【人工智能基礎 高中版】的主編與作者群:
主編群:湯曉鷗/陳玉琨/林達華/田愛麗
作者群:王焰/馮愛珍/尚海龍/羅銳韌/王陸軍/戴娟/王健/林勤/張鵠/金彥/邢曉菊/周丹/李鋒/李治中/邵典/王若暉/顏思捷/沈岩濤/王鑫濤/余可/史少帥/喬宇/陳晨/張正夫/陳愷/陳向東/彭禹/季金杰/崔懿/金瓊/錢晉/孫時敏/敖培
#AI教育不能等
#高中生與AI的距離
#珊蒂微AI
#最近長痘痘_為了顧及各位的觀看感受_本片將進行痘痘馬賽克處理X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SvNF5TZzzY/hqdefault.jpg)
華東師範大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美國短居、台灣入籍
歷經東亞政治局勢動盪時刻,原鄉與異鄉間的輾轉奔波
身分認同與人生價值的抉擇,書寫七十餘載的壯闊漂盪
本書雖以「心史」為主,也不乏「跡史」,即可作自傳來看,也可作歷史來讀。由於作者生涯遍及印尼、香港、中國、美國到最後定根台灣,而且敢言人之不敢言,內容豐富多彩自不待言。
作者披露了他的「雜種」身份,還是皇親國戚的「賣國」世家;「賣國」表達他具體化中國歷史的若干背景,「雜種」更是對傳統中國史觀的顛覆。
這是一本作者由共產黨的「順民」轉變為「刁民」的歷史見證;從史的誤會走向歷史的必然。不但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也有覺醒反思的過程,更有追尋光明的勇氣與行動。
在面對全球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大對決的關鍵時刻,作者對其一生平實的敘述與敏銳的觀察,有其可貴的價值。
作者簡介:林保華
1938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兩個月大隨父母移居印尼梭羅,在那裡接受華語小學教育,開始接觸左傾思想;1949年移居首都雅加達在中共控制的華語中學就讀,1955年回中國。1960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64年被調到化工局半工半讀技術學校,文革期間下放車間勞動,1976年離開中國到香港定居。在香港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先後擔任中報、信報編輯,1986年在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擔任張五常教授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助理研究員。1997年移民美國,在美國繼續評論時政,並任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2006年移居台灣,繼續時評工作,並且與台籍妻子楊月清共同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與台灣維吾爾之友會擔任創會理事長,並任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理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JKEI0xmwYA/hqdefault.jpg)
華東師範大學 在 《圆的故事》——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招生宣传片East China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