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市美學 #漫步珈琲
三月初春,迎著暖陽與鳥語花香,在最適合散步的季節,透過自己的腳步、雙眼、感官,和我們一起,探索臺北老城區裡的新模樣。
「就從一杯咖啡開始吧」
遊走在高樓大廈與老騎樓之間,途經大街小巷,人們把老臺北的記憶留在建築與咖啡裡,是懷舊故事的延續、嶄新篇章的開啟。
在接下來的一週之間,我們將分享五間咖啡館,從中正區到萬華區,想透過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與時間並行,帶著我們和臺北一起漫步、一起寫下新的故事。
Chapter1 中正區|泡了一甲子的故事:明星咖啡館
時光飛逝,車站前的街景早已讓人忘了曾經的模樣, 如今剩下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不變的是,那坐擁三層樓的明星咖啡館, 以及上桌的這杯咖啡,沖煮的是詩,是愛,還有一甲子的故事。
位於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從1949年至今,走過了七十多年,對於許多人而言,也許是關於青春的駐留、時代的停泊,然而這間咖啡館也曾經歷如人生一般的波瀾往事。
那要從十月革命說起,流亡到中國的俄羅斯皇室軍官 艾斯尼(George Elsner), 與同樣身為俄羅斯人的布爾林在上海霞飛路經營著「ASTORIA咖啡廳」。「ASTORIA」,在俄語裡意謂著「明亮的星星 — 明星」
上海的ASTORIA咖啡廳是明星咖啡館的起始, 直到1949年,簡錦錐先生與艾斯尼等人於臺北市武昌街一段7號合作經營「明星西點麵包廠」 一樓主要販售俄式麵包與西點,二樓便是「明星咖啡館」,販售簡餐與咖啡,就與現址的形式相同。
然而,在七十年之間,這顆閃耀的明星也不是一直發著光亮。
受到股票族與多方壓力影響,明星咖啡館曾在1989年吹熄燈號,熟悉的空間雖已出租,客人們卻始終忘不了二樓的咖啡味, 一而再再而三的詢問咖啡館何時會再次開幕,也甘願等待。
只是,誰也沒想到這麼一等,就是十五年。
重新開業的契機,是一場火災,大火燒去了裝潢,也把老客人們的想念燒得旺盛,終於在2004年,重新點亮星星,安置好木桌、鐵花窗、吊燈,把大家心目中的明星咖啡館,好好地留到今日。
關於餐點與咖啡,起初的明星咖啡館,大多是提供俄羅斯風味簡餐, 如今的菜單雖然仍是西式餐點,滋味倒是變得臺灣許多。除了簡餐,不妨點一杯明星特調咖啡配上俄羅斯軟糖,有酸有甜,還有一絲古典味。
「我上一次來,是三十年前」
離開時,偶然聽見了客人這麼說著, 回頭數數,三十年前不就是明星咖啡館吹熄燈號的那年嗎?
這令我想起了記載於傳記《明星咖啡館》裡的一句話:「有些故事,一直沒有被遺忘;有一些人,始終沒有離開」— 簡錦錐
設計臺北Design For Taipei
明星咖啡館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萬的網紅柯文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晚我想來點真心話 居住正義是非常重要的民生議題,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家,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今晚跟大家聊一聊,推動社會住宅背後的故事。 台北市目前維持一萬戶左右的社會住宅在施工中,上任台北市長後,我理解社會住宅的推動,不僅僅是工程的問題,更是溝通的問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從土地取得、社區溝通、興建、付...
臺北城市美學 在 食癮,拾影 Facebook 八卦
#臺北城市美學 #漫步珈琲
臺北很有趣,在看似庸碌匆忙、霓虹燈火、吵鬧喧嘩的城市生活裏頭,卻有另一面是不受侵擾、默默存在的秘密基地,這些地方不一定安靜,卻往往充滿最樸實的人情,也許是早晨總會人山人海的傳統市場,也許是你家巷口外的社區公園,也許是曾經路過的傳統舊房,而在這些秘密基地裡,往往也有令人期待的秘密,正在發生。
Chapter4 萬華區|傳統裡的不傳統:窺視珈琲
與萬華的緣分,常常止步於龍山寺,翻開地圖才發現萬華區寬廣的佔地,原來還有這麼多地方不曾涉略。從龍山寺開始,一路向西,途經萬華車站、艋舺公園、糖廍文化園區⋯,這些看似被遺忘在城市背後的地方,對於新一代人可能有些陌生,或許也能當作是一種秘密基地般的存在,像是⋯華江集中市場。
華江集中市場,面對著環河南路,一旁是小小的華江八號公園,市場深入騎樓之間,從早晨熱鬧到午時,然而在傳統市場門口,卻開了一間名為「窺視」的咖啡館。
窺視珈琲,光聽名字就有一種神秘氛圍,讓人想靠近的氛圍。
「給我一杯林美如吧!不過,她為什麼叫林美如?」
「你可以用臺語說說看啊」
林美如是我在看菜單時,第一眼就命定的對象,原來是濃縮咖啡配上台灣啤酒,這裡的林美如是個正港台妹,讓人喝了嘖嘖稱奇,臉紅紅不至於醉醺醺。如果不想要酒精,一杯拉了花的拿鐵,也能滿足好奇心或是少女心。
看著窺視珈琲,我想起了曾在南臺灣感受到的奔放自在,一問之下,原來老闆來自高雄,學生時期來到臺北生活,如今也算是半個臺北人了。老闆留著性格的小鬍子,一面煮著咖啡、一面笑笑地招呼客人,偶爾停下動作聊天,或是在沒有客人的時候,輕鬆打起電動。在這樣小小的空間裡,我想窺視珈琲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秘密基地。
設計臺北Design For Taipei
窺視珈琲
臺北城市美學 在 食癮,拾影 Facebook 八卦
#臺北城市美學 #漫步珈琲
北門廣場一帶的修整復甦,是近幾年臺北發生的美好事物。
從廣場開始、到北門郵局、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相機街⋯,相連成一條帶著老臺北氣息的舊城模樣, 這些歷史透過建築,穩穩地繼續存在,對於臺北人而言,也逐漸成為日常裡的一道尋常景色。
Chapter2 中正區|凝視北門:
山小孩咖啡 Mountain Kids Coffee Roaster(MKCR)
正對北門廣場,兩層樓的白色屋房是整條灰色街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隅,這裡是山小孩咖啡,招牌的男孩坐在像是蛋糕的山丘上,手沖著咖啡,或許男孩就是老闆吧,以童趣的模樣,展現單純愛著咖啡的心。
走上二樓,多數人是帶著電腦配上一杯咖啡, 窗邊、長桌、靠牆座位,在不同的角落以相同的認真神情度過午後,偶爾抬起頭來,探探窗外景色,見著北門時是豁然開朗,心情隨之暢意。那是城市裡的景色,帶著文化與歷史,如今卻也成為我們眼中的生活,是一種無法割捨的記憶與陪伴。
忙碌之餘,也別忘了好好休息,就如欣賞著北門之姿,也不能錯過山小孩咖啡的甜點與咖啡。
一份海鹽花生生乳酪,味覺把記憶拉回小時候,蛋糕上的點綴是過年時會出現的花生糖,甜而不膩,倒是回憶令人甘心。
夕陽緩緩落下,灑在一旁的甜點與桂花蜜拿鐵上,桂花香氣沾滿嗅覺,與入喉的乳香搭配得宜,使人順順地把杯子喝得一滴也不剩。完食後,抬頭一看,北門依舊佇立眼前,依舊散發著迷人的光芒與姿態,像是發現了寶藏那般,停不下快門與對焦,儘管街上人潮熙熙攘攘,仍想捕捉眼前這幅熟悉卻格外迷人的臺北。
設計臺北Design For Taipei
MKCR
臺北城市美學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評價
#今晚我想來點真心話
居住正義是非常重要的民生議題,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家,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今晚跟大家聊一聊,推動社會住宅背後的故事。
台北市目前維持一萬戶左右的社會住宅在施工中,上任台北市長後,我理解社會住宅的推動,不僅僅是工程的問題,更是溝通的問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從土地取得、社區溝通、興建、付款、驗收、入住、到物業管理,這些大小事都是為了給居民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
社會住宅是為了實現居住正義,從這一項開始,我們改善城市美學、推動智慧建築產業,建立鄰里互動的環境,讓臺北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城市。
#居住正義
#社會住宅
-
有問題想問偶?打開真心話問題搜集箱: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712jsP7MKG427FU8gkPNE9Z6z-CYjgKcyZ-P8E2WdCWtf4Q/viewform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臺北城市美學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評價
高房價、高房租是臺北年輕人最痛恨的事情,平均要不吃不喝16年,才買得起一間普通的房子。所以4年下來,我們不斷尋找土地進行規劃,興建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到年底預計有超過30處公宅基地同步在施工中。
我們努力,就是要讓年輕人在臺北市住得起有品質的居住環境。
過去,週邊的居民都不喜歡公宅,快變成「鄰避設施」,因此,我要求公宅要有設計感,要達到城市美學的目標;另外,也要帶動智慧建築產業發展,每一戶都有智慧電表、智慧水錶、智慧瓦斯表、智慧電網等高科技設備;同時,我們也導入循環經濟,建材採取可回收的材料,比過去更環保。
由「社區」帶動「社群」一直都是我的理念,所以我們會在公宅低樓層設置銀髮服務、幼兒托育場所,以及居民活動中心,讓周邊的里民共享完善的社福設施,讓公宅成為聯繫里民情感的大平台。
我相信居住是市民的基本權益,不論是公宅、包租代管、分級租金補貼措施,都是我們落實居住正義的一環。
未來,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大家不只住得起,還能有溫度的住在一起。
#我們的臺北藍圖
#teamKP
#改變成真持續發生
-
teamKP 粉絲專頁:https://facebook.com/teamKP.taipei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臺北城市美學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評價
以一個負責任的態度,與大家談談社會住宅。
在我兩個任期八年任內,可開工的社宅戶數是13209戶,卸任前完工將有7704戶。
回想六年前,我剛上任時,大家對社宅的接受度不高,都認為它會影響周邊房價,遇到很大的抗爭。我們不只要編預算、找地、設計、施工,還要跟議員、里長、里民溝通;要有交通維護計畫、戶數不能太多、不可蓋得太高以影響天際線⋯等等。為了繼續推動,很多原本設計好的計畫,量體都縮水了,前後被議會砍掉了三千多戶,也增加單位面積的成本。
六年來,我們穩紮穩打,盤點出50個基地,八年開工13000戶;但臺北市至少要有5萬戶只租不賣的社宅(占北市住宅總戶數的5%),才能有效抑制房價。
我們需要下任、下下任市長繼續努力,在財政永續的前題下,朝目標前進。
目前臺北市社宅基金高達1503億要向銀行借貸,本金要還,利息也要付,若不考慮自償性,可能蓋到一半就倒閉了,居住正義也無法實現。
社會住宅是一個成熟公民社會的產物,我對社宅的期待,是能提供良好居住品質的棲身之所、能實現城市美學,它會帶動台灣智慧建築產業、引進社會新型態,並建立更好的社會關係。即使在理想與現實間,我們一再碰壁、一再受挫,但我們繼續改進、繼續前進。
我們逐漸找出「人民可負擔」與「政府可承擔」、也能「永續經營」的模式,臺北市的社宅,會穩健踏實的,繼續蓋下去!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臺北城市美學 在 台北「80年前」城市美學完勝現代PTT笑:日本跟中華民國的差距 的八卦
就有網友在PTT八卦板,比較1940年與現代的台北街景,想不到80年前的台北城市美學竟然完勝現代。 (市容,PTT,八卦,美學,中華民國美學,衡陽路,重慶南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