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一種經驗,是一種能力】
改變,是一種不舒服,甚而是一種痛苦。
通常尋求改變的原因,一是為了自我提升與超越;一是不改變將無法突破,終將面臨停滯甚至被淘汰。所以,改變的理由與效益,在理性層面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然而,改變必須抛棄既有的、非常習慣、十分順手的做法或習性,重新接受新的做法,從頭學習與適應起。尤其學習需要耗費精力,一開始會相當不習慣與不舒服,甚至初期的品質效率必然不佳,令人心生氣餒,甚至自我懷疑改變的必要性。因此,人在感覺層面上是排拒改變的。
多數人便是因為心理層面的企求安逸、疏於自律、企圖心與危機感不足等因素,陷入「明知而不行」。他們會自我說服「改變是沒有必要的」,甚至積極尋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反面理由,自我洗腦「改變是不對的」,而能心安理得的去對抗不改變的壓力。
其實改變是有方法、有技巧的;當用對方法與技巧,不順手、不舒服的轉換期就縮短,調整改變的速度便會加快。首先,就是認知的調整,先從認知上比較「前後的差異」及「差異的核心樞紐」;當人能從心理上認知差異的所在,並集中心力在調整核心樞紐;樞紐一鬆動,其他就容易變,改變就成功一半了。
其次,人在改變的過程中會用到許多方法與技巧,也逐漸在改變過程中調整心理認知與生理習慣。當人經常在做小改變,就會「習慣」改變過程的種種心理與生理調整,使得「經常的小改變」成為新的習慣。如此一來,不但做到與時俱進,並且因為練就經常在思考世界、產業、企業內……的些微改變,而能提前準備、提前改變,而永遠領先對手一步。
世界一直默默在變。所謂「趨勢」,就是從一點點的小變動中,察覺出與過往的「差異傾向」;洞悉趨勢與時俱進,就是以「小碎步」的改變,亦步亦趨的跟上世界變動的腳步,切莫累積到很大的落差,那時改變既艱難又痛苦。就像體態的維持要用「塑身法」、隨時修正身材;而不是太胖了才用劇烈的「減肥法」,不僅非常辛苦,而且是積重難返、事倍功半!
所以,改變不僅是一種經驗,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超效的能力,讓你永遠領先對手一步;同時,這就是在培養洞悉趨勢而具備遠見的能力,這也是領導者必備的核心能力。
你一輩子要面對非常非常多的改變,趕快培養改變的經驗與習慣,你的人生就愈變愈彩色;否則,你的人生會越來越灰暗。改變沒有那麼難!勇敢的面對改變,體驗改變!
#連結閱讀:
1.自卑與超越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551027248427677:0
2.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660762630787471:0
3.善用「意識」,適時改變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702630796600654:0
◎聯強國際為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兆元之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如您認同杜書伍的觀念專欄,歡迎交流及分享1️⃣按讚👏🏻👏🏻2️⃣分享👬👬3️⃣追蹤粉絲專頁--搶先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 我從朋友口中已經聽過7582遍 但我 ----就是沒看。 可就在這7582次的提醒之下 我就在某次逛書局看到一本阿德勒的著作 上網一查 這本《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竟是少數阿德勒親自撰寫的書籍 於是結帳,甚至我快...
自卑與超越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八卦
【自滿、謙虛與虛懷】
自滿,就是自認無所不能,再也不用學習,逐漸變成自大。形於外的行為,顯得不可一世、目中無人,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話,也吸收不進去外界不斷在進步的知識與觀念。久而久之,自滿的人有很高的風險,會逐漸從前段班滑落到中段、後段,甚至被淘汰。
相對於自滿的,是虛懷。
虛懷是在心中一直留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認知,即使知道自己很行、懂很多,但心中仍相信還有自己外行、不知道的事,因此會留意外在的訊息,傾聽他人的論點,希望從中能吸收到自己所不知的事物、知識。就是這樣的認知與習慣,自然就形成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的習慣,不但能與時俱進,更因涉獵廣泛而且融會貫通,而成為公認的智者。
虛懷的人,形於外會習於請教,對別人的觀點會先接納思考,而不會反射性的排斥。由於這種行為是在很自然、很有誠意下展現出來,對方也就舒服的感受到那共鳴似的互動氛圍,而樂意與其交流。這種以「虛懷」的心態當起動的源頭,是最自然有效的學習,而且終其一生。
另外,我們常會鼓勵別人或自我要求「謙虛」,這並不容易做到。因為那隱含了「明明懂卻刻意裝不懂」,目的只在取悅別人。因為很不自然,而且並不完全「合理」,所以成功率並不高,徒然讓人感到虛假造作。
所以,在觀念上強力建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認知,心中留存個人所知有限的「不足的虛懷」,外在行為就不知不覺中展現出來。
「虛懷」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那就大家一起來,站對姿勢,試著去體會建立「虛懷」吧!
#連結閱讀:
1.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2. 自卑與超越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3.愛面子的後遺症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4. 改變,是一種經驗,是一種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width="500
◎聯強國際為全球營收規模突破新台幣兆元之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杜書伍的觀念專欄,歡迎各位交流及分享
自卑與超越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八卦
【聯強EMBA】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盲點的存在,大家都知道。但是,「盲點」就是指無法「自我感知」的,才叫「盲點」,必須借助旁人的提醒,才有辦法得知,就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一樣。因此,建立外在(旁人)的「提醒機制」,是減少個人盲點非常重要、且是唯一的方法。
組織當中因為人員互動頻繁,不論是主管、部屬或是跨部門的同事間,因彼此的接觸頻繁較易察覺盲點,原是一個最佳的互相提醒來源;然而,組織中卻常常見到少有人願意主動點醒「當局者」的現象,原因何在?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排斥旁人提醒,事後也接受、承認盲點的存在,只是人易在被提醒的過程中,會不經意澆熄旁人的熱情。比方說,有些人被提醒時神情僵硬,說不出話;有些人則是懊惱不已,表情沮喪;有些人甚至當場面露不悅,並嘗試辯解。聽者雖無排斥之意,卻因種種瞬間表情,讓提醒者以為對方不悅,從而減少主動提醒的意願,無形中導致提醒機制無從發揮,而這些都是導因於「不習慣被提醒」。
人從出生到成年,原本已養成「被人提醒」的習慣。嬰兒自呱呱落地開始,不論是走路、吃穿、明辨是非,到進入學校學習社會化,都需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以及隨時的提醒,各種生活習慣與規範才會逐漸成形。經常的接受提醒,小孩無形中養成「被提醒的習慣」,被提醒時只會有「對喔,我怎麼忘記了」的反應,改正時也極為自然。
「被提醒的習慣」卻在叛逆期時出現逆轉。叛逆性格較顯著的孩子,認為自己應獨立自主,面對大人提醒較易排斥;而長輩感受到小孩排拒的態度,為維持良好互動,逐漸減少提醒。進大學後,大學師長則專注專業知識的教授,更少主動指正學生。換言之,從中學到進入職場此一漫長時間,人已逐漸不習慣外人的提醒。因此,若在別人提醒時能以微笑或「怎麼沒想到」的態度面對,並持續注意一段時間,恢復「被提醒的習慣」,即能破除提醒者的戒心,表情也會恢復自然,提醒機制也就能回復。
除了習慣問題之外,另一種造成「提醒機制」無法發揮的因素,則是因為太重面子。特別是事事追求完美者,因較他人投注更多的心力於提升完美度,一旦經人指正盲點,在加倍努力反遭質疑的情況下,其當下的情緒反應將更為激烈,更易令提醒者感到退卻,進而減少主動的提醒。
不論是習慣或是面子問題,要能啟動個人的「提醒機制」,根源都在於要先有「人不可能完美」這個認知,當他人指正,心態上預留「可能沒想到」的空間,自然而然就能啟動旁人持續提醒盲點→盲點愈少→完美度愈高此一善性循環。(本文摘自《打造將才基因》一書:https://goo.gl/RE12Tq)
#連結閱讀:
1. 善用外部反映,減少內部管理的盲點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424741177722952
2. 自卑與超越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551027248427677:0
3. 老鳥,也會墜機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566468923550176:0
◎聯強國際為全球營收規模突破新台幣兆元之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杜書伍的觀念專欄,歡迎各位交流及分享
自卑與超越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你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
我從朋友口中已經聽過7582遍
但我
----就是沒看。
可就在這7582次的提醒之下
我就在某次逛書局看到一本阿德勒的著作
上網一查
這本《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竟是少數阿德勒親自撰寫的書籍
於是結帳,甚至我快到沒有去注意價錢
等我閱卷完畢
只感到
「管他賣多少,反正一定值得」
贊助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GeGv4AEC0/hqdefault.jpg)
自卑與超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FB 論述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21673008020317&id=20854119266684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g1gfp76UK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WompZl3i7flqRmA4aALMdTiL4dg)
自卑與超越 在 [心得]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BLOG版:
https://lovestudio.pixnet.net/blog/post/45870760
敝人對心理學沒有特別研究,
但自從看了 [被討厭的勇氣]後,對阿德勒的說法有點興趣,
就找了這本自卑與超越來看,覺得很不錯,推薦給大家.
----
為了了解更多關於[個體心理學],所以找到這本[自卑與超越],本書更
是阿德勒親手撰寫的經典作品之一.內容寫得更多且很多例子,比[被討厭的勇氣]內容
深度增加很多,但很值得去省思還有用在觀察人的行為是因為想造就什麼....
話說,閱讀過程中,老覺得自己被赤裸裸地打開的感覺.....奇妙的氛圍...
首次接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朋友,建議可以從[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入門,
因為此本比較淺顯易懂,若想更加透徹了解,建議可以閱讀本篇文章介紹的這本:
書名:自卑與超越
作者:阿德勒
出版社:志文出版社
價格:200(目前博客來有打79折>只要140 ~難怪我馬上就買來看了XD)
語言:中文書
PS:買的時候注意,有幾個版本是簡體的~不要買錯看得霧煞煞@@
閱讀筆記:(摘取書上的觀點還有自己的一點想法,有誤請告知 謝謝)
序:
P3: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P5:促使人類做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只是過去的經驗;這種目
標雖然是虛假的,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種行為.這種目標經常是潛意識的,可
稱之為[自我的理想],個人可藉此獲得優越感,維護其自我尊嚴.
第一章-生活的意義:
P11:個體心理學發現:生活中每個問題都歸納於-[職業 社會 性]這三個主教
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他對於生活意義的最深層感受.(
ex:正向發展或負向發展)
P12:錯誤的生活意義-因為不相信處理[職業 社會 性]等問題的時候可以用[
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導致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就會演變成罪犯/精神病患/問
題人物/自殺者...等等;而且他們爭取的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的成功也只有對他們
自身有意義,但屬於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人類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且不是唯一
的物種,所以個人的重要性是依他們對別人生活所做的貢獻而定,也就是[合作](這邊
指的合作不只是分工合作,是廣義的,比如科學家發展更好的科技使人類生活得更便利)
P17:這一頁寫到了個體心理學的思想重點之一:經驗並不是成功或失敗之因,我們
只是從其中取得決定自己的目標之物(意思就是是自己賦予周遭環境事件意義的,和因果
論不太一樣,這邊主張的是個體想達到什麼目的而做了什麼,比如一個人生氣,其實是因
為他想要用生氣達到減少別人反抗的目的,不然為什麼要生氣呢?如果在因果論就會說是
因為前面有什麼事情發生,導致他生氣,但其實右門我比較偏向個體心理學的論調,是因
為個體想達到什麼目的而做了什麼.這在第二章會解釋更詳細)
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
P49:告訴病人他正在受著自卑情結之害,是沒有用的,只會加深他的自卑感(我想
這就跟朋友告訴你:你不要這麼自卑好不好!?---其實一點幫助也沒用XD),應該
是要在對方缺少勇氣之處鼓勵才是正確的方式.(原來如此,這段文字對我來說真是上了
一課)
P51:自卑感的表示有千百萬種,並非都是安靜 拘束 柔順這樣的表現(書上舉三
個不同的孩子在動物園獅子面前的表現,有人發抖,有人鎮定的說要回家,有人像獅子吐
舌頭,這例子真好,簡單易懂,其實都是自卑情結的表示)
P52:由於自卑感總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會同時出現,其目的不
再於解決問題,卻會遮掩了真正的問題,表示是為了避免失敗卻不是追求成功;每個人都
有程度不同的自卑感,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所處的地位能夠加以改進,如果保持著勇氣,
變成直接且實際的改變,脫離這種自卑感;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和緊張感,所以會用
一種可以造成自己感覺優越的方式逃避自卑的真正原,變成自欺欺人.
P55:自卑感本身並無不是變態,它是人類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第四章~第十二章:
針對個人從最早期的記憶,衍伸到家庭,學校,職業,婚姻等等,闡述[社會&合作
]
看完這些章節,然後回想自己生長的經歷,表現出來的行為,蠻有趣的,其實蠻準的
,心理學也是一種統計學?!(朋友說的XD).
看完整本之後,總覺得之後會更去想想自己做出來的反應和話語,還有對於別人的反
應行為,以及自己以後要帶給自己的家庭,小孩怎樣的感受和成長環境,都覺得好像很有
感覺,多了些思緒(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可能會步入婚姻及養小孩的年紀....Orz)
歡迎去BLOG留言推薦書給我~~東看西看,目前正在看[物聯網革命]~~
--
--用生命寫下一篇篇的旅程 https://lovestudio.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111.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55631367.A.CC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