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是否偶爾會出現一段停滯不前又茫然的空窗期呢?
雖然生活上沒有什麼不愉快或是困頓之處,
但是常常有一種說不出的倦態感~
回想這幾年,我把精力都放在事業和孩子的教育上…
剛開始做代購時,
跟合作的朋友對單對到凌晨三點,
從不好意思講韓文到跟廠商殺價爭論,
背著小朴弟踩著運動鞋東奔西跑,去批發市場找商品,到郵局出貨…
朴先看著我忙進忙出常勸說:「你幹嘛這麼累?我養得起你啊!」
(雖然看到能貼補家用開心><)
但我就是想做,
喜歡靠自己努力得到成果的踏實感,
也和讓自己投入到某件事情的熱情。
朴先在外派到烏茲別克時,
我帶著5歲和6歲的小朴兒們從台灣回來,
面對韓國教育熱的焦慮,也是硬著頭皮,
去跟韓國媽媽老師們打交道,
上網爬文,找教材看書,訪問補習班,
跑去聽免費的教育課程,排時間表,
一步一步地把小朋友的教育基礎打穩,
慢慢上軌道。
雖然也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就,但成長的感覺能帶給我滿足感。
然而,去年開始,不知道是疫情,抑或是前幾年用力過頭了的關係(哈!)卷那種提不起勁的感覺慢慢浮現…
「自己」好像不見了,
生活中的好多算計,衡量的標準已經不僅僅是我而是孩子或者是家庭,
那種屬於自己的餘裕消失了。
除了追劇能讓我打發時間放空腦袋,
經營「生活的情趣」對我來說顯得有點奢侈,
我也有點忘記:「自己的興趣什麼了?」
但這問題的核心不是做不到,而是自己不想做。
這是「中年危機」還是「媽媽病」呢?
於是我特別跟台灣未婚的知己聊,
她聽完我的問題,笑笑地說:
「我也有經歷這階段,每天上班下班,接完一個專案又一個,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和期待,但自己又懶得去創造,就是想擺爛啊!」
我大力地點頭,不過她話鋒又轉:
「其實就是缺少成就感。」
好像也是,現在做的很多事情不是我能控制的,
貨況收入和小孩課業的表現好壞都不能取決於我付出多少就能有相對的回饋,還需要靠依賴大環境以及對方的配合。
「你應該找一件沒有利害關係的事情來做,就是單純你喜歡、不管表現好或壞,與你實值的收益不衝突。」
瞬間豁然開朗,好像真的是這樣。
的確有一些樂在其中卻不需要被打分數的事情。
於是,我重新檢視了一下:
我喜歡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感覺和看法,關注心靈成長和女性議題,曾經一段時間我學習塔羅牌,直觀地研究人們的心理反應。
我翻箱倒櫃,拿出塵封已久的塔羅牌,好好問自己:「最近我該關注什麼呢?」
節制:交流溝通,
女祭司:直觀的學習和沈澱,
聖杯騎士:餘裕的心情!
建議牌位寶劍8:不要再作繭自縛。(后來抽到沒有照到^^)
好啦!不管相不相信,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展開一段塔羅的心靈之旅。
那你的答案呢?^___________^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米薩小姐的星座塔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直接選牌看答案👇 ➡️https://osparksland.pse.is/G8KXA #塔羅診聊室 現在我與他的關係是曖昧嗎? 是的話下一步該如何呢?? #來抽一張牌,讓米薩老師告訴你答案吧!!! ↓↓↓↓↓↓↓↓歡迎留言或分享、按👍↓↓↓↓↓↓↓↓ 訂閱我們的頻道:https://li...
聖杯騎士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八卦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疫情持續越久,觀眾的行為改變將越劇烈」
——John Stankey(AT&T營運長)
─────────────────────
本週試辦把每日讀報變成週記簿的一週大事欄位。華爾街日報說這波疫情用一把刀把世界切成兩個世界:一個是還沒有數位化的產業,和已經數位化的世界。以下是數位分隔線以上跟以下的世界過去一週忙碌的事:
開門還是不開門這是個難題
 ̄ ̄ ̄ ̄ ̄ ̄ ̄ ̄ ̄ ̄ ̄ ̄
在沒有發生COVID-19疫情的另外一個平行時空,過去一週原本應該是《No Time To Die 007:生死交戰》打破《Bad Boys For Life 絕地戰警3》和《Mulan 花木蘭》的紀錄成為今年最賣座電影的時刻。
實際上發生的是上個週末全美只剩下佛羅里達州一家放映新片的汽車電影院回報票房。所以任何電影在這家汽車電影院賣出的票房就等於該片的全美票房。
VOD市場上,直接跳過電影院的NBCUniversal電影《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連續兩週穩坐冠軍。有趣的發展是NBCUniversal嚐到甜頭後,似乎鐵了心全力發展VOD事業,不想再被Apple和Amazon抽成。該集團旗下原本經營電影售票業務(顯然現在沒有任何票可以賣)的Fandango票務系統本週傳出併購了原本屬於Walmart集團的VOD平台Vudu。
有趣的是這則新聞充滿了上個世紀末DVD大爆炸的遺跡,因為Amazon和Walmart這兩家零售業巨頭都是當時DVD最大的通路,賣DVD致富後兩家公司先後覬覦VOD市場走上這條好萊塢不歸路。好萊塢則在電影院通路面臨末日之際,才想起來是不是應該要有自己的數位通路。
如今電影院也開始像DVD一樣騎著馬迎向夕陽。
在美國總統Donald Trump誘發保守派集結抗爭之下,美國喬治亞州搶先各州宣佈明天(4.27)進入第一階段經濟重啟,允許電影院開門營業。這個冒進的重啟政策並沒有真的重燃電影業/電影院業的希望之火:NATO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表示沒有新片上映的狀況下,電影院業主並不必然配合政策開門。中國萬達集團所擁有的全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系統AMC也發表聲明表示除非有發行商決定推出大片吸引觀眾走出家門,全美AMC電影院才有可能開門營業。
天能到底能不能
 ̄ ̄ ̄ ̄ ̄ ̄ ̄
於是所有的電影老闆都把頭轉向Christopher Nolan。
身為守衛電影院體驗的聖杯騎士,Nolan目前仍鐵了心要在7月17日上映他那部造價高達2億美元的新片《Tenet 天能》的計畫。也就是說我們大概還有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把自己和這個世界整理好,迎接Warner的這部暑假大片。
好萊塢票房分析師對於《天能》的上映計畫反應兩極:有分析師認為預算2億的該片需要在電影院累積4億美元票房才能回本,而且這還不包含可能要5千萬美元的行銷預算,因此認為就算Warner真的要讓《天能》上戲院,也絕對不是7月17日。
另外一名票房分析師則認為Warner應該有把握總票房落在4.5億~5億票房,而且如果到時候其他片廠還不敢上氾反而讓該片在欠缺競爭對手的狀況下得以停留在電影院更長時間,最後票房甚至有機會超過《Dunkirk 敦克爾克》的5.27億或是《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的6.78億。
在此同時,《天能》的發行商Warner卻已經開始調整他們對於未來電影產業的預期。WarnerMedia的母公司AT&T營運長John Stankey說他們正在重新評估過去的電影院發行模式。這波疫情停留的越久,消費者的行為改變會越激烈,因為他們越會習慣在Netflix、Amazon和Disney +上看電影,未來好萊塢也越來越難把他們拉回電影院。分析師認為那些有機會賣到10億美元的大片或許不可能直接上串流,但未來任何比這個規模小的電影都很可能跳過電影院、直接上串流。
這段訪談刊出不到24小時,AT&T突然傳出執行長即將卸任,受訪的John Stankey馬上要接任執行長。也就是說他在訪問中的發言即可能就代表了Warner未來的政策方向。
萬達是一個謎
 ̄ ̄ ̄ ̄ ̄ ̄
中國萬達集團本週的每一則新聞都充滿了問號。
先是美國媒體盛傳AMC電影院已經連房租都繳不出來,即將申請破產保護,萬達隨即表示純屬謠言。
緊接著這幾天發佈的萬達電影2019年年報顯示去年5月整併萬達影視後,利潤大幅下滑,同時傳出第一季虧損5.5~6.5億人民幣,並準備裁員20~30%。
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隨後表示裁員消息不屬實。
在此同時,萬達電影還發佈了非公開募資43.5億人民幣的計畫,其中有高達30.45億會用於新建電影院。萬達樂觀地預估中國電影院市場還有很大空間,而且疫情過後將會淘汰一定數量的小品牌,使具領先地位的萬達電影院有機會加速擴張。本文認為即便不考慮疫情過後觀眾是否能脫離網路影音的習慣回到電影院,原本中國電影市場就已經成長放緩,平均每一個銀幕的利潤也在下滑,萬達的不尋常樂觀,似乎有幾分當時共享單車ofo或是連鎖咖啡瑞幸的味道。
最後一個謎是萬達創辦人、曾經的中國首富王健林已經超過100天沒有露面。
數位分隔線以上的世界
 ̄ ̄ ̄ ̄ ̄ ̄ ̄ ̄ ̄ ̄
以下則是數位分隔線以上的那個忙碌的網路內容產業:
所有人都在快馬加鞭地把握機會在亂世中衝出重圍。疫情Netflix第一季暴增1580萬訂戶,是Netflix原本預期的兩倍之多。來勢洶洶的是WarnerMedia的新串流服務終於要來了,走高單價路線的HBO Max月租費確定是14.99美元,將於5月27日開張營業。預計內容包含《Friends六人行》、《The Big Bang Theory宅男行不行》、《Rick and Morty瑞克與莫蒂》和HBO 原有的各種重量級節目。
本週另外一個重量級的網路事件就發生在虛擬世界中:
去年美國DJ Marshmello在線上遊戲《Fortnite 要塞英雄》中舉辦的虛擬音樂會吸引超過千萬玩家同時上線之後,今年該遊戲邀來饒舌歌手Travis Scott在遊戲中舉行演唱會。今年的活動形式不僅做到了實體演唱會也可以做的形式(比如為不同時間上線的觀眾連唱好幾場),還玩了實體演場會做不到的形式——玩家從演唱會搭台期間就可以參與,還可以在搭建中的舞台和大型充氣裝置藝術旁邊廝殺。上週演唱會開始以來已經吸引超過一千多萬玩家參與。
這個線上音樂會模式也展現了虛擬世界贏過現場表演的其中一個壓倒性優勢——幾乎無上限的人數。金氏世界紀錄演唱會參與人數最高紀錄是420萬。《要塞英雄》因此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音樂表演場館。
除了虛擬表演場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塞英雄》其實和我們過去這一兩個月玩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一樣,是一種沈浸式社交體驗平台。科技媒體TechCrunch這兩天刊出的報導中認為《要塞英雄》不只是遊戲,還是一個聊天室,一個聚會場所,一個新世代行動裝置消費者的共通語言。因此他們大膽在報導中建議自己的母公司Verizon 應該和Microsoft一樣押寶線上遊戲的虛擬世界,迅速收購《要塞英雄》的遊戲公司。Verizon不像競爭對手AT&T(擁有WarnerMedia)那樣在娛樂產業踩這麼深,只擁有偏重新聞內容的Yahoo,更別提與媒體巨人Disney競爭。而《要塞英雄》就像是Microsoft的《Minecraft 當個創世神》一樣,只是玩家的年齡更成熟、更有經濟能力,這個充滿潛力的新業務正好可以彌補Verizon的媒體拼圖。
|新聞出處|
4/19~4/25一週大事:
Box Office: ‘No Time To Die’ Would Have Just Topped ‘Bad Boys 3’ And ‘Mulan’(https://bit.ly/2XTuTvs)
Christopher Nolan Will Have ‘Tenet’ Ready to Open July 17 — Unless Theaters Are Closed (https://bit.ly/34ZfWcV)
Box Office Experts Split on ‘Tenet,’ Christopher Nolan’s Upcoming Film (https://bit.ly/3azvrcH)
Movie Theater Owners Respond To Calls For Reopenings (https://bit.ly/2Ky9Arr)
NBCUniversal’s Fandango to Buy Vudu From Walmart (https://bit.ly/2VnzDb5)
Coronavirus Fallout May Redefine the Types of Movies That Play in Theaters (https://bit.ly/3ePefDm)
WarnerMedia Sets HBO Max Launch Date & Opening Slate (https://bit.ly/2S1FQHU)
中國首富變「負翁」 萬達王健林傳負債逾1.7兆台幣(https://bit.ly/2zrtlPb)
Travis Scott’s first Fortnite concert was surreal and spectacular (https://bit.ly/2yFO5m9)
Verizon should make an Epic acquisition(https://tcrn.ch/2VSZJls)
聖杯騎士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八卦
【破窗之日 feat. 回頭一瞥:電影院產業(可能)的最後一夜】#葉郎電影徵信社
───────
2020.3.26 原文
───────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在短短兩個月內先後攻陷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和第一大電影市場(美國)。這些被疫情清空的電影院場景中,另外一場史詩悲劇正默默上演:
繼中國電影《囧媽》跳過電影院直接上網路平台首映後,多家好萊塢片廠也在過去幾天果斷打破發行空窗期的禁忌,提前將電影上架到VOD隨選平台,甚至直接賣給串流平台Netflix。其中NBCUniversal原訂4月10日上映的夢工廠動畫《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更史無前例地安排在電影院上映的同一天登上隨選平台,以19.99美元的價格出租給自願或被迫待在家裡看電影的消費者。
這是好萊塢片廠第一次直接跨越紅線採行所謂「day-and-date同步上市」的發行策略。這條電影院產業捍衛了數十年的萬里長城防線或是馬其諾防線一旦失守,也意味著電影院王朝漫長而哀傷的最後一幕將正式揭開序幕。
就像在夜巴黎舞廳最後一天上班的金大班,或許是時候回頭一瞥百年沉浮,以便迎向燈滅酒醒、曲終人散、電影院結束供應幻覺魔法的最後一夜......
▇ 第一戰:電影院 vs 電視
電影的死亡在過去百年可能已經被預告了千百次,而最近幾年被千夫所指、最可能下毒手的嫌疑人就是Netflix。
但Netflix從來不覺得自己會殺了電影業。
「那些曾被說成將要殺死電影業的每一種新科技,到頭來都讓電影業變得更肥沃。」
2013年正沉浸在《House of Cards 紙牌屋》第一季的成功氣氛中的Netflix,其實除了剛殺青的第二季之外還沒有其他任何自製節目的下落,但該公司內容長Ted Sarandos已經開始到處引戰,宣稱他們總有一天會發行自己的原創電影,理由是電影院老是阻撓片廠把最新的電影同步賣給Netflix上架。他在一場論壇中批評電影院經營者一直在阻撓各種創新,並說出上面那段話暗示Netflix根本不會殺死電影院。
Sarandos的話不無幾分道理。電影的前一個死敵——「電視」——的故事,是最好佐證。
電視普及於二戰後的1950年代。這個時間點也是電影業最易受傷害的時機點。因為他們製作、發行、放映一把抓的托拉斯經營方式已經引發政府關切,並在1948年被最高法院強制拆分電影院的經營權。斷開發行和放映業的鎖鏈之後,頓失法力的好萊塢再也不能靠著搭售廉價B級電影來輕鬆賺飽飽。
另一方面,美國的戰後嬰兒潮和郊區都市化的社會背景正在催化一種全新的家庭生活型態:電視生活。不出幾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傢俱擺設和以電視為中心的生活起居很快就從美國都市郊區席捲全球,飛入世界各地的尋常百姓家。
電視之所以能在美國快速普及,關鍵因素是美國政府在第一張無線電視執照中設計了這個延續至今的免費收看、插播廣告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Walt Disney等好萊塢大老曾積極介入這個重大決策。他們前往華府遊說,企圖要求電視這個「新」媒體必須採用計次收費的方式向觀眾收費,藉以成為電影院的替代方案。如果當年他們遊說成功,整個電視產業就會成為早了半世紀發生的itunes商店,直接變成好萊塢的下游通路商。但主管通訊傳播事務的美國官員擔憂消費者如果買回這個昂貴的新玩具之後才發現還要花一堆錢才能看節目,電視可能永遠無法普及成為一個產業,因此駁回了Disney的提議。
無線電視因此成為那個有實力殺死電影的超完美風暴......
▇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壯
受到強敵環伺的刺激,電影院產業進入一個空前的創新期。1940~1960年之間,寬銀幕的Cnimasciope、3D電影甚至是帶有氣味的Smellavision等等大膽技術創新接連登場,不斷向觀眾證明電影院中無與倫比的體驗絕對不是你家客廳那台新玩具所能替代的。
然而真正再對抗強敵中立刻變得更強壯的是內容生產端的好萊塢片廠。
他們首先發明了「blockbuster 賣座鉅片」這個死星級的超級武器,藉由大明星、高預算、多特效的產品來吸引觀眾關掉電視機出門買票。免費收看模式讓電視產業很難投入資本生產造價太高的內容來跟好萊塢競爭。此外好萊塢轉向鎖定青少年市場的新行銷策略,也進一步促成了《Star Wars 星際大戰》這種漏夜排隊的消費驅力。
接下來好萊塢更鎖定了「電視節目必須闔家觀賞」這個要害。因為電波頻率是有限資源,無線電視頻道是必須領有執照的特許行業,也因此從一開始就直接受到政府的內容審查和高度管制。相反的是,電影業一直以來採用公會自律的方式自我審查分級,因而享有比政府管制更多的彈性,可以隨著社會思維的演進而主動探索節目尺度的界線,比如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Midnight Cowboy 午夜牛郎》或是第一部大規模商業放映的NC-17電影《Showgirls 美國舞孃》。
也因此來自電視的競爭某種程度上來說替Steven Spielberg、George Lucas、Martin Scorsese和Quentin Tarantino等等電影創作者創造了最好的舞台。
然而不同於當年對抗電視時使出渾身解數的勇往直前,半個多世紀後當好萊塢遇上Netflix的正面挑戰,片廠、電影院甚至是Steven Spielberg本人竟都變得張惶失措。
Netflix內容長Ted Sarandos 2013年放話說再不給同步上架Netflix就要自己搞電影,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主席John Fithian當時的反應是譏笑Netflix的商業模式,強調一筆月租費要分給那麼多節目跟電影,哪比得上一張電影票的票價真真確確幫一部電影賺到的錢。他說:「我不怪他們想嘗試新點子,但他們這種電影發行模式根本是腦袋有問題,而且他們最後一定會毀了電影業。」
這種近乎傲慢的自信來自於電影院產業花了二三十年建築起來的高大防禦工事:發行空窗期。
▇ 成也DVD,敗也DVD
1997年後好萊塢馴服了另外一頭力大無窮的野獸——DVD。
片廠和電影院建立了發行空窗期的默契,在電影院上映一定期間之後發行DVD。一頭牛扒兩層皮的策略,意外地長成了規模堪比電影院票房的巨大收益。
正是DVD這種空前絕後的成功經驗剝奪了他們的警覺心和創新本能。接下來二十年,片廠和電影院遇到了每一個試圖挑戰他們商業模式的新對手(多半跟網際網路有關),都祭出一貫的「發行空窗期」武器來對付。這個做法完全不脫Walt Disney當年的策略,就是企圖把所有媒體的創新通通變成電影的下游通路。正確來說應該是「下下游」,因為一概必須抽號碼牌等電影院先放映完再說。
機上盒來了,咱們把它變成電影的通路;iTunes來了,咱們把它變成電影的通路;VOD隨選服務來了,咱們把它變成電影的通路;Netflix來了,還是.......
事實上DVD產業沉沒以後,內容生產端的片廠就開始覺得苗頭不對,多次嘗試縮減不同通路的空窗期,想要在不同發行媒介上擠出更多利潤來取代DVD留下的營收空缺。但這些新嘗試都遇上了電影院經營者以不變應萬變的防禦招式——聯合抵制。
Disney董事長Bob Iger早在DVD市場還沒萎縮的2005年,就提出過非常激進的「同步發行DVD」構想,一方面可以節省DVD上市時必須再宣傳一次的行銷預算,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網路盜版在空窗期侵蝕潛在DVD市場。而他提供給電影院的誘因是不讓這個同步發行的DVD給唱片行或大賣場賣,而是讓電影院獨家銷售,藉以安撫電影院經營者對於票房損失的憂慮。
Iger的構想未能吸引任何電影院上鉤,反而是幾個月後大膽冒進的導演 Steven Soderbergh決定直接拿他的新片《Bubble 氣泡》做實驗,準備在上映的同一天同步在隨選平台上架。結果該片遭到所有連鎖電影院聯合抵制,只能慘烈地在少數幾家獨立電影院草草上映了事。
有些傳統派的導演則選擇站在電影院的高牆這邊。比如M. Night Shyamalan就大力批評這種同步發行的野蠻行為「冷血無情、沒有靈魂並且大不敬」,並強調不管有線電視或是網路公司通通應該去後面乖乖排隊等輪到他們放映的時候再說。
十幾年後串流的王朝終究拔地而起,即便M. Night Shyamalan或是Steven Spirlberg這些堅持電影院體驗信仰的導演,最後仍不得不開始為新的廟公——Netflix或其他後起的串流品牌(如Amazon Prime Video、Apple TV+、Disney+和Quibi)打工。他們的浪漫信仰或是高聳的空窗期高牆仍然阻止不了電影院這個百年商業模式越來越趨近曲終人散的最後一個章節。
▇ 被病毒逼得變異的好萊塢
Netflix內容長Ted Sarandos 2013年說的話果真一語成讖:
七年後,穿過電影咽喉的那支利箭並非來自兵臨城下的野蠻人Netflix,而來自一場又急又快、什麼牆都擋不住的瘟疫。
此時此刻全美近六千件電影院已經幾乎完全關閉,只剩下三四百家尚未受疫情威脅地區的電影院以及碩果僅存的汽車電影院還勉強繼續營業。電影院停業斬斷了好萊塢片廠的現金流,逼得各家片廠火速大砍空窗期長度,加快VOD隨選平台和串流平台上架期程,聊勝於無地企圖彌補電影院關門造成的巨大損失。
美國電影院經營者聯盟主席John Fithian這幾天特別指名NBCUniversal聲稱《魔法精靈唱遊世界》要在電影院和VOD同步上映是在睜眼說瞎話,因為他們明明知道那一天美國電影院根本開不了門營業。他怒氣沖沖地放話:「電影院業永遠不會忘記這一筆帳!」
由NBCUniversal開第一槍並不令人意外。2009年被電信公司Comcast收購之後,NBCUniversal就成為全好萊塢最迷信VOD市場潛力的片廠。他們在2011年曾嘗試推出空窗期僅3週(而不是平常的3個月)的VOD隨選訂閱服務,以高達59.99美元的驚人定價癡人做夢地企圖打造另一個像DVD那樣肥美的金雞母。該計畫想當然爾遭到電影院的強力抵制,很快就夭折。但這一次疫情中火速推出VOD隨選平台「同步上市」的戰略,也證明了NBCUniversal仍忘不了這個夢。
這個夢殺不死電影業,而是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消費者心之所在的串流服務上才會殺死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成氣候的VOD市場永遠不可能變成當年DVD的規模,更別提和電影院相提並論、靠VOD回收單一一部電影成本的可能性。
NBCUniversal另外一個可能的災情是如果東京奧運真的取消,不只會讓擁有轉播權的該公司損失已經投入的行銷費用,更會波及原本打算在奧運前一週啟動的新串流平台Peacock。沒有奧運轉播的重量級誘因,Peacock將難以在Netflix和Disney+等市場先行者中突圍。NBCUniversal也許終將認清他們手上的致命武器是:咬著牙把目前延後上映的《F9 玩命關頭9》直接取消上映,取代東京奧運成為Peacock開台主秀(但此舉顯然將和《囧媽》一樣引發電影院經營者的不共戴天之仇)。
另一家還沒有上線的串流平台——AT&T旗下的HBO Max也是疫情的潛在受災戶。疫情普遍影響個人經濟能力之後,他們家這種月租15美元的高單價串流平台的市場機會將大大降低。
Disney+原本是這場「好萊塢 vs Netflix」戰役中最有機會挑戰Netflix地位的新串流平台。但Disney本來收入多元化的競爭優勢,在疫情中反而成為受傷最嚴重的一家。佔該公司營收三四成的主題樂園業務完全停擺,估計每天造成Disney兩三千萬美元的損失。
Disney董事長Bob Iger一個月無預警地讓出執行長位置,讓主管主題樂園業務的Bob Chapek接任。如今看來是對疫情即將爆發的先見之明,超前部署新執行長來應變主題樂園業務的空前危機。退居第二線的Bob Iger則專心應付他一手打造的DIsney+遇上的節目荒問題。雖然全好萊塢都同時面對劇組停拍的狀況,但對Disney+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重量級節目後繼無力。原本在星戰宇宙的《The Mandalorian 曼達洛人》播畢之後,就要等好幾個月才會有漫威宇宙的《The Falcon and the Winter Soldier 獵鷹與酷寒戰士》接棒,現在該劇因疫情停拍,能否順利上檔更成為問題。
根據媒體產業數據分析公司Ampere Analysis在疫情爆發前的統計指出,Disney+目前有約54個節目製作中,相比之下Netflix製作中的節目有高達287個。更糟的是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原本製作中的Disney+節目就有高達7個節目遇到創作理念爭執或是劇本不滿意等問題,宣布延期或是直接取消。其中三個節目則是因為Disney+堅持闔家觀賞的標準,而正在考慮或是已經確定必須移往Disney另外一個串流品牌Hulu上架。
這種品牌定位的自我設限正在危及Disney+的節目供應鏈,讓他們沒有子彈可以在串流大戰中衝撞殺敵。諷刺的是當年電視被好萊塢鎖定的要害正是必須「闔家觀賞」的尺度。而今日另外一個接在電視機上的服務——Netflix,也正在以葷素不忌、毫無尺度限制的海量節目反攻好萊塢。
這就難怪過去幾天華爾街股災中,Disney是股價跌得最兇的好萊塢片廠,而Netflix則是最不受股災牽連的公司。新冠病毒似乎正在加快好萊塢串流大戰水落石出的進程。
歷史的因緣際會是Netflix原本曾有兩次機會可以降低好萊塢片廠在疫情中的損失。2018年Netflix的《Roma 羅馬》企圖爭取電影院上映21天後上架串流平台,2019年Netflix的《The Irishman 愛爾蘭人》改爭取45天後上串流平台。Netflix兩次和連鎖電影院品牌的談判都以破局收場,最後這兩部電影只能在獨立電影院小規模上映。如果當時有任何連鎖電影院在談判桌上同意這個條件,將會改寫整個發行空窗期的遊戲規則,所有好萊塢片廠也會立刻跟進。空窗期的調整會馬上反映在一部電影的收益結構上,讓來自電影院的收入佔比逐漸降低,並使片廠在這次電影院關門的衝擊中減少傷害,增加來自其他平台的現金流來度過難關。
▇ 電影院不會靜靜走入長夜
「紅燈將滅酒也醒,此刻該向它告別 」。但電影院的最後一夜應該是冗長的無盡長夜,而不是瞬間開燈趕人的那種。那些仍然迷醉於電影院幻覺魔法的人或許不用馬上擔心戒斷症候群的問題。
現在沒有人敢打包票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但無論如何,疫情過後就是汰弱留強、適者繼續生存的殘酷時機:
短期的影響是美國電視台不得不把過去的工作流程Netflix化,因為全面停工不可能要求劇組製作這一季節目的試播集,電視台開始像Netflix那樣直接訂購一整季節目,而不再以試播集作為是否購買一整季的判斷依據。美國媒體Variety預測疫情的長期影響是原本百花齊放的電視劇熱將會自此泡沫化,停工的劇組中競爭力較差的節目將因為樽節支出的關係直接被喊卡,永遠不再復工。
電影片廠也是同樣是強者生存的邏輯。Disney或許需要許多年來復原,但仍是最有生存機會的片廠之一。現金流比較不足的中小型片廠將面臨比較高比率的淘汰,或是被中大型片廠整併。
電影院則無論大小,都無法閃躲百年榮景可能一去不回的宿命。普羅大眾將在這幾個月疫情期間體驗在家裡看首輪大片的新觀影經驗,並且很可能開始適應這件事,重返以電視機為中心的生活型態。
這20年來整個產業受到空窗期的庇護而缺乏真正有意義的創新,包含3D、IMAX寬銀幕、讓李安飲恨的高幀率電影格式或是最沒有創意的提高單價策略,都是幾十年前的前輩早就試過的舊點子。僅有的創新服務「包月看電影」則是從去年暴起暴落的科技新創公司MoviePass的屍體上偷來的點子。這個行業的免疫體質原本就不是太好,病毒只是壓垮他們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
NATO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已經向美國政府和國會求援,企圖取得紓困。導演Christopher Nolan也投書華盛頓郵報,呼籲對電影業伸出援手,因為等疫情過去,大家對於在電影裡一起哭一起笑的需求會更加強烈。但政治上來說,電影院的勞工僱用人數不夠顯著,業務太平均分散在各地。不像波音之類的工廠集中在特定城市,成為對該地出身的政治人物來說絕無法坐視倒閉的經濟命脈。加上美國電影院三大連鎖品牌中有一家已經賣給中國萬達,另一家則被英國企業併購,嚴格說都算是外商,不容易成為美國政府紓困的第一優先對象。
就算消費者在疫情過後回歸電影院,連鎖電影院仍很難在短期內彌補停業期間的巨大損失而面臨破產危機,進而可能關閉或出售旗下部分影廳甚至全部影廳。
時間巧合得令人頭皮發麻,美國司法部才剛剛取消了1948年最高法院判決所延伸出來的Paramount禁令,重新開放讓片廠可以合法擁有電影院的經營權。預估Disney、Netflix甚至是一直在電影業門口徘徊的Amazon都可能接手財務困難的電影院品牌。而空窗期的機制將會因為這樣的併購徹底走入歷史,電影院的新東家Disney或Netflix將以內容生產端的觀點,重新創造一種更符合觀眾需求的發行模式,借以產生更有競爭力的收益結構。
歷史轉了一大圈,再度回到100年前Paramount創辦人之一Adolph Zukor對這個行業的終極想像:把製作、發行、放映三個部門變成一個行業。只是當年Zukor的一把抓是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而未來Disney等片廠的一把抓是為了更彈性地應變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藉以活過下一次兵臨城下的滅絕危機。
至於放映這個行業也不會因此永遠地消失。電影院不會靜靜地走入長夜,而是更像黑膠唱片那樣,不安份地蟄伏數十年等待下一個或許會來、或許不會來的文藝復興。
原本應該更容易受傷害的獨立電影院和小型連鎖品牌,卻因為更早體認競爭劣勢而更加具有彈性。早在疫情之前,有些獨立電影院就一直在主動摸索與串流平台之間如何建立互利而非對立的競爭關係。另外一些獨立電影院則努力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比如部分年久失修的單廳電影院陸續得到金援整修,並改以經典電影、藝術電影或是特定類型電影的策展形式擁抱專屬自己的觀眾。Netflix不久前才租下曼哈頓僅存的單廳電影院Paris Theater,導演Quentin Tarantino自己也在洛杉磯經營一家專門放邪典電影(包含他的作品)的電影院New Beverly Cinema。
來自英國的「Secret Cinema 秘密電影院」雖然因為沒有實體據點而不算是真正的電影院,卻以結合沈浸式體驗的創新放映模式再造了一票難求的消費現象。
然而Alamo Drafthouse或許是下一次電影院文藝復興最有可能的發原爆點。這家擁有40個據點的小型連鎖電影院品牌已經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非主流電影的聖地,不僅擁有自己的電影院、自己製作發行的電影,更重要的是它擁有專屬於自己的堅貞粉絲。
如果像Alamo Drafthouse這樣強調體驗品質的主題電影院能挺得過這波疫情,它和它的信眾將取代曾經存在的空窗期高牆,扮演起守護電影院體驗的聖杯騎士角色。
良夜有誰為我留?這些獨立電影院已經有自己的答案。
─────────
2020.8.2 更新資訊
─────────
今年疫情期間Universal 環球影業將夢工廠動畫《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跳過電影院直接上架VOD市場,直接觸怒了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品牌AMC,使AMC火冒三丈地宣佈開始抵制Universal發行的所有電影。還沒等到美國電影院真正重啟營業(以便真正開始抵制),上週突然傳出爆炸性的消息:
AMC已經和Universal握手言和,並簽下史無前例的三年協議將電影院空窗期從過去的75天縮水到只剩17天。
對前途灰暗的電影院產業來說,這紙協議簡直就是割地賠款的屈辱,因為這意味著從今爾後觀眾只需要忍耐17天就可以跳過電影院,直接在自家客廳觀賞《Jurassic World 侏羅紀世界》之類的大片。協議細節沒有外流,但一般預測Universal有可能以分享VOD利潤的方式來利誘AMC簽字同意。
以下總結幾家媒體的分析,揣測到底這個魔鬼協議預告了什麼電影產業的未來:
1)華爾街怎麼看?
MofffettNathanson的分析師Michael Nathanson在題為「The Day the Windows Broke 破窗之日」的分析報告中說這一天將是電影史上的歷史性一刻,並認為該協議將進一步讓電影院消費人口大幅縮水。其他家電影院或許會試圖抵抗這個趨勢,但他們能爭取到的空間和機會會非常有限。因為PVOD的高價和高比例分成,總體而言對片廠來說將是利多。他同時重申中長期的贏家仍然是已經佈下全球市場天羅地網的Netflix、Amazon和Disney。
MKM Partners 的分析師 Eric Handler 則認為有一家放映業者將會完全躲過AMC和Universal協議的傷害。那家公司叫做Imax。Imax電影一般來說只會在影廳放映一到兩週,完全落在新的17天空窗期內,所以預期更在乎觀影品質的觀眾仍會在頭兩週湧入Imax觀看《侏羅紀世界》。而且這些觀眾一直都是願意付出更高票價的觀眾,他們願意留在家裡等VOD的機會不高。
2)其他片廠會跟進嗎?
華爾街訪問道一名前片廠高層(現在經營電影院),他對於片廠採取這麼激進的做法表示不解:「這不是一個體質有問題的產業。
這個產業原本正在茁壯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此時此刻沒有其他片廠打算修訂空窗期。」
然而Universal一直都是對於數位媒介態度最開放、最激進的片廠,其他片廠如Warner Bros.、Paramount、Sony 或 Lionsgate 也許會展開類似的談判,但Variety認為Disney有可能不會跟進。
3)其他電影院會跟進嗎?
NATO美國電影院經營者聯盟拒絕評論,說他們不會對特定會員的個別商業決定表示任何意見。華爾街日報訪問到的放映業者則震驚地說:「原本疫情過後空窗期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縮短,但誰都沒有想到居然會縮到17天。」
然後Variety分析認為岌岌可危的電影院可能無法承受失去《Jurassic World: Dominion 侏羅紀世界3》 and 《F9 玩命關頭9》這些大片收入的傷害,所以他們很可能會跟Universal展開類似的談判,並企圖分到VOD利潤來彌補今年的營業損失。
4)獨立電影院會完蛋嗎?
獨立電影院品牌沒有足夠的談判優勢來取得類似VOD分潤之類的財務補償,他們只能接受演或不演的霸道總裁指令。所以Variety認為獨立電影院會在不確定的疫情未來中蒙受最多的損失。
5)電影會變得更好嗎?
超級英雄電影以外的多元題材可能終於見到曙光。Variety認為VOD市場成熟之後,片廠不再唯一仰賴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將使他們不用再集中火力只拍攝那些會在第一時間驅動觀眾去票口買票的超級英雄電影。對中低成本、對多元題材、對創作者、對觀眾,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6)誰是最大受益者?
華爾街日報訪問到平台服務端的Roku副總裁Tedd Cittadine,他認為這個協議將替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好處。他所指的無非就是更彈性、更多元的選擇性。
2020年之後的未來還是一片空白,我們還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往下還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可以往前追溯,看看好萊塢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
(2020.3.26 原文原載於端傳媒 : https://theinitium.com/ )
聖杯騎士 在 米薩小姐的星座塔羅 Youtube 的評價
直接選牌看答案👇
➡️https://osparksland.pse.is/G8KXA
#塔羅診聊室
現在我與他的關係是曖昧嗎?
是的話下一步該如何呢??
#來抽一張牌,讓米薩老師告訴你答案吧!!!
↓↓↓↓↓↓↓↓歡迎留言或分享、按👍↓↓↓↓↓↓↓↓
訂閱我們的頻道:https://lihi.cc/jLi6M
加入粉絲討論社團:https://lihi.biz/p41UY
請多多支持米薩小姐推出的星座塔羅專題喔~
#米薩小姐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issmisa1200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tmISKVeetQ/hqdefault.jpg)
聖杯騎士 在 HowtinFlix Youtube 的評價
幻想下, 如果你鍾意聽住音樂喺instagram亂咁loop相睇足兩個鐘, 咁你會鍾意睇呢齣戲; 如果你想睇齣有故事有對白的戲, 咁就咪搞, download都免了. 不過尐女主角全部都幾靚, 倒是真的.
最新消息請訂閱
http://facebook.com/howtindog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0Dl5wgRjn8/hqdefault.jpg)
聖杯騎士 在 米薩小姐的星座塔羅 Youtube 的評價
直接選牌看答案👇
➡️https://osparksland.pse.is/M9MDB
#塔羅診聊室
❄️對方最近對我很冷淡,該不會我其實不是他的第一人選吧⁉️
#來抽一張牌,讓米薩老師告訴你要不要接受挑戰!!!
↓↓↓↓↓↓↓↓歡迎留言或分享、按👍↓↓↓↓↓↓↓↓
訂閱我們的頻道:https://lihi.cc/jLi6M
加入粉絲討論社團:https://lihi.biz/p41UY
記得多多支持米薩小姐推出的星座與塔羅專題~
【米薩小姐】FB ► https://pse.is/JH7U9
【米薩小姐】I G ► https://pse.is/KE2S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QB74kmMXiE/hqdefault.jpg)
聖杯騎士 在 [心得] 聖杯騎士- 看板Cate 的八卦
這部片在版上冷到不行
台灣票房也是當作沒上過一樣
但我還是很有責任感地首周就去看了
https://panoramatic.tumblr.com/post/132456204186/
《聖杯騎士》是我今年最沒有驚喜的一次觀影經驗。這個前提並不是我對電影本身沒有驚
喜,而是這一部從後製到推出等了兩年半的電影,在導演Terence Malick前兩部作品《永
生樹》與《愛,穹蒼》的鋪陳之下,似乎可以完全預期《聖杯騎士》的路線走向。
同樣都是「愛」的主題,《永生樹》以家庭為背景打造宏大的規模與向度,《愛,穹蒼》
看似專注於一男兩女的情感糾葛,但是加入的宗教與環保議題又有突兀的美感,《聖杯騎
士》接續在後,除了主題仍然是關於「愛」,保留了《永》哲理與濃縮《愛》的迷茫,但
整體的故事敘事與鏡頭表達已經破碎、片段化到一個非常「馬力克」的程度,
電影主要描述一個好萊塢的編劇與其周遭圍繞的女子的瑣碎拼接,我不會用「故事」來統
整電影流程,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敘事已經不在一般對於故事的想像範圍內。克里斯汀貝爾
飾演的男子的背景,是藉由他身邊的女子、家人的隻字片語所建構而成,電影跳接時間與
空間,將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前妻與娜塔莉波曼飾演有夫之婦的愛人與其他出現過的女人,
以及與弟弟、父親的關係以階段性的方式排列鋪排,所有外部的刺激都滿溢這部電影那種
若有似無的虛幻感,再加上Emmanuel Lubezki一貫的意境深長的詩意鏡頭催化下,這部電
影同時充滿了使人精神超脫與昏昏欲睡的兩極感受。
《聖杯騎士》沒有完整的敘事,或者導演泰倫斯馬力克也從來就沒有想在這部電影說出什
麼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唯一在腦海裡打轉的情節,卻是旁白描述的那個王子尋找珍珠的
故事。從《永生樹》、《愛,穹蒼》到《聖杯騎士》,馬力克放棄了演化、宗教與冥想,
《聖杯騎士》只保留了三部電影共通的空無,這反倒讓人好奇下一部即將登場的新作《
Weightless》會是怎樣的風景。
這部電影究竟是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循環廣告片,賣的不是產品也不是電影本身,是一種
碎裂的情感拼貼與視覺組合,無論你在這兩個小時裡的任何時刻先抽身,再回來看你都不
會錯過什麼,等到電影播放完畢,又預期再重複。
把這部片當成是居家或是博物館的背景影片,是不是一種奢侈的必需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63.1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e/M.1446529375.A.A3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