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
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註1】
《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衰弱可以說是一種身體不穩定的狀態,看似健康,一旦跌倒、肺炎等,身心狀況就急轉直下。
■老年症候群
是指老年族群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多重用藥、認知功能問題、失禁、跌倒、壓瘡以及疼痛等,其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的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及心理挑戰」。
■常見的老年症候群表現為「衰弱症」及「肌少症」
一、「衰弱症」
是老年人進入失能前的徵象,包含非計畫性的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疲累、身體的活動量不足、手握力差、行走速度緩慢。
▶衰弱症有五大指標:包含「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只要符合3項,就可稱為衰弱症;符合兩項則是衰弱症前期。
二、「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其伴隨而來會造成生活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醫源性傷害,進而造成死亡。【註2】
▶肌少症: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註3】
■何謂「衰弱症」
老人家抱怨全身無力、越來越走不動,或是沒有活力,但病人大多數把這種疲憊感和虛弱現象當成正常的老化而置之不理,或雖然已經覺得身體很不對勁,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無門。
「衰弱」聽起來很抽象,即使聽到醫師提出此病症,卻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意。目前大多認為衰弱症(frailty)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病人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就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
許多國內外文獻都指出,處在衰弱狀態的老人,日常活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退化較快、容易跌倒、住院率和死亡率也較高。台灣2010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由此可知,衰弱症是老人功能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老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是巨大的威脅。
■如何早期篩檢衰弱症
Fried學者在2001年提出衰弱症的主要5項臨床指標(Fried frailty phenotype),並以此為依據來定義衰弱症。
這些臨床指標包含:
1.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2.自述疲憊感
3.肌力下降
4.行走速度變慢
5.低身體活動量
若以上5項指標之中:
▶符合0項為:健康(robust)
▶符合1~2項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
▶符合3項以上就認定為:衰弱症(frailty)
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據此評估工具來界定衰弱症,是目前最常用的篩檢方式。上述的每一項臨床表徵都會造成身體的功能下降,彼此更會互相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唯有早期辨識衰弱的表徵,並且早期診斷造成衰弱的原因,提早介入,才有機會讓病人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和衍生的疾病。
■衰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針對潛在可治療的病因來介入
包括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感染、失智症、憂鬱症、疼痛、營養不良等,加強現有疾病的控制之外,也需簡化不必要的用藥。
2.定期疫苗注射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3.充足的營養攝取
飲食中必須確保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尤其要注重高品質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4.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不僅改善身體的功能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運動:
(1) 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並強化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控制。
(2) 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可以改善肌耐力,增加關節穩定度,預防肌肉萎縮、增加骨質密度、使步態穩定,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3) 柔軟度運動:例如拉筋運動,加強肌肉伸展和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肌肉疼痛。
(4) 其他:例如太極拳可以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
(5).改善情緒,維持正向的心理狀態,若有疑似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應盡早就診給予適當治療。
(6).加強社會的支持,親友的陪伴。【註4】
近年來,「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也都會造成臨床的不利結果,但目前認為兩者仍有區別。
衰弱症的主要表現是較差的功能儲備,且引起的原因範圍很廣,並非都跟骨骼肌的量與功能相關,還包括了心理及社會層面(例如認知、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等。【註5】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https://bit.ly/3bPRAIb
∎【註2】
(長庚醫訊) - 第四十二卷第一期 110年1月1日發刊)「銀髮族的養「肌」飲食」:https://bit.ly/3iye0Py
∎【註3】
(天下雜誌)「年紀漸長,健康不是吃飽就好!台灣特色飲食法,同時抗失智、衰弱」:
https://bit.ly/3bQ7jqH
∎【註4】
(彰化基督教醫院)「衰弱症的早期篩檢與介入」:http://bit.ly/3bSW1Ca
∎【註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預防肌少症老年衰弱成課題」:http://bit.ly/39ZeVVp
➤➤照片
∎( 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老人衰弱症-向衰弱SAYNO!」:http://bit.ly/3qyKhJ6
∎【註4】衰弱症的5項臨床指標
∎衰弱症 – 你不可不知(一):http://bit.ly/2XPTrEA
衰弱自我檢視共五個問題,可從衰弱的英文「FRAIL」來記憶。
▶Fatigue(疲倦):您是否感到疲倦?
▶Resistance(耐力):您是否能爬一層樓?
▶Ambulation(行走):您是否能走一個街區?
▶Illness(疾病):您是否有五種以上的慢性病?
▶Loss of weight(體重減輕):你是否體重減輕大於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衰弱症 #肌少症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老年症候群特色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來學 meta-analysis 呢?因為臨床研究的論文寫多了也會膩,想換換口味寫寫不同的文章類型。
▋ 特色之一: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新思惟的課程講授特色,就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不需基礎就可快速學成,很適合工作繁忙的人,畢竟我們做研究都是用業餘時間,誰有那個精神把背後理論搞懂?只要能用,能發表論文出來,就好了啊。要弄懂理論也是可以,但是,我都已經是全班偏老的學生了,別折磨自己了。
Meta-analysis 的文章和臨床研究的文章,差別頗大,光是專有名詞就是完全不同,謝謝張醫師在半小時就說明清楚。曾醫師教我們如何拆解論文架構,如何搜尋文獻擷取重點。蔡校長教我們如何優化圖表,同樣的內容,排版不同,結果就是差很多。蔡校長還教我們如何不惹怒 reviewers,有些地雷,千萬不要踩啊。這真是太寶貴的知識了,我有些 paper 內容不錯,卻莫名其妙被退稿,原來是不小心引爆到地雷。
▋ 特色之二:全程服務
新思惟課程的另一特色,就是全程服務。從課前提問、課中實作、課後提問,甚至軟體團購,都幫我們設想到了。啊,這個 CMA 軟體,團購只要一萬多,可用一年(發個一篇,論文獎勵金就夠打平成本了)。
順便提一下這個軟體,相當直覺化,但是如果自己摸索其實還是不容易。謝謝蔡校長幫我們找出最佳步驟。實做時間照著手冊做,還是不免會卡關,此時只要舉手就有高人到旁邊指導。高手就是高手,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如果是我自己除錯,可能耗一兩天都沒辦法解決。
▋ 想要量產論文,統合分析真的老少咸宜!
對於年輕醫師,不用耗費千辛萬苦就可得到 data;對於老年醫師(例如我),沒太多青春(其實是沒有青春了)可以養細胞養老鼠,拼論文量就是要拼速度。統合分析如果熟悉後,data 分析可以很快。
▋ 學員好成績,初學者發表不再遙不可及。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末期腎病合併「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的統合分析,獲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刊登!
➤ [快訊] 雷偉德醫師參與團隊關於音樂能否降低分娩時焦慮的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 「非常感謝安排這樣一個深入淺出,對初學者 friendly 又能有效率成長的課程!」
▋ 從研究規劃起步,到資料產出後優化,這樣做最容易。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以指定論文為例
√ 拆解論文架構:照這樣做,最容易。
√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
💥 克服「資源較少」,10/19 與我們一起,從 0 到 1。
☛ 統合分析工作坊|2019 / 10 / 19(六)
☛ 立即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老年症候群特色 在 森林療癒:從一座森林找到健康 Facebook 八卦
【健康小旅行-溪頭森林療癒】
台大溪頭實驗林於10月27及28兩日舉行「森林療育見習營」,此次活動屬於實驗林與社區的共榮計畫之一,透過積極地吸引鄰近社區居民了解森林療癒的概念與實際操作,期盼為台灣的森林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工作坊的講師除了國內致力於研究與推廣森林療癒的台大森林系余家斌老師外,更邀請日本森林療癒首屈一指的上原 巖教授親自講授與示範。
第一天的活動在溪頭的初秋微風中拉開序幕,一大早學員們陸續報到並進行簡易身心理壓力指標的前測,包含心跳、血壓以及唾液澱粉酶等。首先,由余家斌老師主講:「森林療癒:從一座森林找到健康」,余老師從森林療癒的基本定義開始介紹,並提出近幾年許多實證研究做為佐證,傳達接觸自然有益健康的概念,最後分別提到德國的克納普療法與韓國的森林療癒等參訪經驗,期許台灣也能加快腳步跟上世界森林療癒的潮流。
在余老師為學員勾勒出森林療癒的輪廓後,日本上原老師接著為學員講述森林療癒的實際案例以及操作上的建議。老師提到許多不同狀態與年齡的個案,如失智症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學校職員、創傷後症候群的青少年、身心障礙的孩童以及壓力過大的上班族等。雖然這些個案有不同的身心困擾,卻能透過上原老師的引導在森林環境中逐漸恢復身心的健康,為深受健康問題困擾卻未能獲得改善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另外,上原老師特別提到,一位良好的森林療癒師應從評估個案和森林狀態開始,並建立與個案和環境良好的溝通管道,接著根據評估與溝通的內容設計適合的方案,在操作之後進行評量與回饋,作為下次方案的改進依據。最後,上原老師認為台灣擁有美麗的森林,具備發展森林療癒的潛力,勉勵學員從自已開始體驗森林的療癒力。中午用餐時間,實驗林為學員特別準備了豐盛的有特色的森林療癒便當,選用當地當季食材,並使用既環保又實用的木製餐盒,不僅讓學員吃得健康,更能把健康帶回家。
下午,上原老師實際帶領學員走出教室,進入溪頭蓊鬱的森林中體驗森林療癒,首先他先詢問大家這次出來體驗的目的,學員們表示希望能了解實務操作的方式以及獲得身心的放鬆。老師帶著學員沿著遊客較少的「沿溪步道」,一開始他要我們在進入步道前的大馬路閉眼傾聽,接著在走入步道一小段距離後,再次聆聽聲音,學員們紛紛表示原來只要稍微進入自然環境,就可以大幅降低噪音,並接收到更多宜人悅耳的自然音。接著,上原老師身手矯健地爬上一個斜坡進入自然的竹林地,學員們也手腳並用地進入竹林地後,老師要大家尋找一處舒服可以放鬆的地方獨處一下,他也讓學員感受這片未經整理的竹林帶給人的感受,他提到稍微地整理林地可以讓人更容易進入,也有助於林地的健康。從竹林山坡走下後,老師又走下溪谷,讓大家感受山裡的清澈與冰涼的溪水。接下來,他請學員兩兩一組,大家輕鬆地坐在溪床的大石頭上,互相分享在這裡所憶起的往事,學員們就在涼爽的溪谷石頭上彼此專注地傾聽與訴說,學員們表示這是一個很特別很享受的經驗。
傍晚,學員們結束四個小時的戶外森林療癒活動後,在吃完晚餐後由實驗林的導覽志工老師為學員帶來精彩的夜間觀察導覽。接著,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放鬆身體的蒸腳與全身按摩體驗,消除學員們一整天的疲憊。翌日清晨,瑜珈老師帶領學員拿著瑜珈墊一齊走入森林中,老師帶領學員舒展筋骨,想像自己像一棵樹向上和往外伸展,學員們在清晨新鮮的空氣與寧靜的氣氛中,讓身心舒展並靜下心來與大自然同在。
結束森林瑜珈課程後,學員們享用早餐後,由導覽志工老師帶領園區內的導覽,走訪有名的景點如大學池、神木、天空步道等等。活動來到尾聲,學員參加身心壓力檢測後測,比較前後測的身心狀態變化,雖然數值僅供參考,仍可做為自我評估的參考指標,期盼透過量化的數據喚醒學員對身心健康的覺察。2018溪頭森林療癒工作坊順利圓滿落幕,感謝學員的參與、實驗林的協助、兩位老師的用心以及這片茂密的森林,期盼森林療癒的種子能在溪頭和附近社區開花結果,為居民和森林帶來健康。
文/小樹
圖/台大實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