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直接 不 去上班 ptt 在 我是小生 Facebook 八卦
//氛圍
很多健身房的巨巨,聽到別人說「我都在家健身」都是冷哼一聲。原因很多,什麼設備比較齊全可以練到不同部位、什麼有專業教練,我覺得那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還是那兩個字「氛圍」。
當周圍的人都在為同一件事努力,你就會不自覺地跟上腳步。
獨立工作者也是一樣,什麼在家工作比較舒適有效率,謀摳零,假賽卡緊
躺在床上就會想打開Netflix蒐集靈感,不小心看完兩集滑個Ptt整理情緒,地板感覺有點髒來打掃一下好了,反正,當天原本要完成的進度一定會被拖掉。
不然去星巴克、路易莎?以前剛開始獨立工作的時候我真的試過幾次,因為文字創作,聽音樂很容易被歌詞吸引,打亂進行中的文案,所以我去咖啡廳都不戴,耳機。
導致那陣子我變成生活觀察家,像是隔壁桌的直銷大哥在介紹他怎麼一個月有五十萬被動收入,但是咖啡只肯點中杯美式、對面高中小情侶模擬考題寫一寫嘴巴黏在一起…結果還是沒辦法把稿子完成。
所以一個氛圍好、沒有干擾的場所。
對於需要高度專注的獨立工作者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同伴
同伴這件事我也覺得很重要。
雖然我可以忍受長時間的獨處,但真的獨處太久會漸漸失去對社會的連結、跟不上時下話題、越發覺得自己不善交際於是更把自己封閉。
但其實獨立工作就是創業,創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交際。
一直都沒有拓展交際圈,被動等待案子或是生意上門,除非上輩子積了很多陰德,不然總有沒案子的一天。
到了那時候才想到要化被動為主動,真的就太遲了。
很多獨立工作者因為一開始有接到幾筆大案所以辭了原本的工作跳出來全職,等大單沒了,也沒有新進案件,只好鼻子摸一摸回去上班。
這樣不僅中斷職涯經歷,放棄夢想的挫折更是另一種打擊。
//北建中,南港明
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在台南開始尋找共同工作室,三年前某一天我踏進了Hour Jungle東寧館,一進到店內就像走進非洲叢林一樣,難怪叫Jungle
裡面一個打扮很嘻哈的大哥熱情的跟我介紹收費方式,一小時60元,包日200,包月看是要租辦公室還是個人位置可以另議。(中山館是80/300)
結果這個大哥介紹完還繼續喇賽,聊一聊才發現原來他就是老闆,尤恩,接著不知道怎樣聊到求學經歷。
尤恩:「你高中讀哪?」
我:「港明。」
尤恩:「難道是北建中,南港明的港明?」
我:「知道這個口號又敢大聲說出來的人,不多了。」
尤恩:「學弟!」
我:「學長!」
每個港明人相見的畫面都太美,我至今不敢回憶。
總之,那以後我就常常到Hour Jungle走動,有時候是純粹想找人尬聊,有時候是認真需要趕稿。
尤恩學長的工作經歷也是非常曲折離奇,港明畢業後就去美國讀大學,主修心理,回來台灣後發現心理系會餓死,所以憑一己之力考銀行、陸續取得國際財務顧問師(RFC)和證券分析師(CSIA)執照,並當上主管。後來又覺得銀行的工作太無趣吧?就和找了幾個好朋友當合夥人,一起開了Hour Jungle
為什麼帶到這個背景,就是因為尤恩這些經歷,成就了這間共同工作室與眾不同的地方。
他的合夥人包含了律師、會計師都是小學到大學的同學、當兵的同梯、乃至於銀行業的同事。
//Hour Jungle 時之森林
大部分的共同工作空間,就只是提供空間而已,有時候會提供「媒合」的服務,就是把進駐進來,可以承攬彼此業務的新創公司互相介紹一下,創造更多合作機會,但很多時候負責人的專業素養就決定了媒合成功率。
尤恩RFC的專業背景,以及會計師群,很多獨立接案的工作者收入到一個規模以上需要開公司,這邊可以直接諮詢、協助成立,以及後續會計業務、乃至於法律顧問,通通都一條龍包辦了。
也因為一開始就involved 了,尤恩對每間公司的業務再熟悉不過,加上主修心理的他擅於尬聊,所以媒合成功的機會就高上很多。
從台南一館開幕到現在台南三館在火車站前落成,已經經過五年了,尤恩在做創業諮詢的時候常常說:「能夠撐過五年才算是成功,沒有這種把握最好不要輕易創業。」
成績看起來,是沒有打自己的臉。
五年之間,不含倒閉或遷出的公司,成功招攬上百家,其中不乏大企業有Uber、拍拖、日本的山陽色素、阿里巴巴(淘寶屬於純陸資不得進台灣)以及無國界記者組織
這就回到一開始說的,如果今天你是一個獨立工作或是創業者,你最需要的是什麼?
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可以讓你專注完成現有的工作。
一個好的交友圈,可以讓你有拓展業務的機會。
所以,不要再悶著頭宅在家「工作」了。
偶爾出門透透氣吧!
🎯臉書粉絲團 台南館
Hour Jungle Coworking 共同工作室
🎯臉書粉絲團 台中館
Hour Jungle Coworking 共同工作室
🎯官方網站
https://www.hourjungle.com/
#北建中南港明
#不要再說我沒給福利了
直接 不 去上班 ptt 在 Facebook 八卦
『#看別人暴賺,#是毒品不是藥品!』
近期看著PTT上個個大神,從航海王到特斯拉神,
好羨慕對吧?
幾億幾億的賺錢,
你看的瞬間,心中是什麼感覺?
你的情緒是什麼?
『哇!』
『羨慕!』
『哇!我也好想要!』
對吧?
你知道嗎?
這一秒鐘,『貪心』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
你以為,你可以不受影響....
你以為,你可以把持得住....
植物要長大,需要陽光空氣水,三元素缺一不可。
交易要亂掉,需要貪心激情賭,三元素缺一不可。
什麼時候你會貪心?
看別人賺錢,自己卻賠錢的時候。
別人賺得越多,自己未來亂得越快!
什麼時候你會激情?
市場波動劇烈,讓你產生幻覺,
以為你也可以複製大神們的績效,
以為同樣的行情會再來一次!
大幅度的下殺,大幅度的上漲,
通通都會讓你『激情』!
什麼時候你會賭?
輸了一屁股,心情超不爽的時候。
我就僅剩這些錢! 拼了!
還不夠? 我去借錢! 拼了!
無法翻身了不起去上班還錢嘛!
這一賭成功,未來養小孩都不用煩惱了!
只要一貪,
一小時內像瘋子一般,下了一兩百單過度交易,沒了!
不肯遵守紀律等待行情轉彎,狂摸底摸底摸底,沒了!
再凹賠錢單,沒了。
全都沒了。
—————————
這一切的起源,
都是你不經意看了一篇網友大賺錢的文章。
不經意就好。
你潛意識只剩下『賺大錢賺大錢賺大錢賺大錢賺大錢』,
什麼風險控制,什麼標準圖,什麼三問,
全都還給我。
這個潛意識,會在你下單當下直接跑出來控制你!
讓你『殺紅了眼!』
對,這形容詞超貼切的,就是殺紅了眼!
—————————
其實,
『只要在乎你自己的交易就好!
做好你該做的風險控制、交易計劃等等,
就能賺到自己該賺的錢!』
—————————
在交易的市場上,比我們大咖的比比皆是,
真的要比,絕對比不完。
我每次只要貪念一起來,
就要花個1萬美金消災,才能解厄。
你有幾個一萬美金可以虧?
我們是真心希望能夠在交易市場上幫到大家,
不希望把這種貪念植入大家心中,
所以大家從來沒看過我們透過各種行銷廣告,
打著好賺輕鬆自由的名號來洗大家。
這條路,很苦。
一點都不輕鬆。
那我們為什麼不貼對帳單?
很簡單,不想讓大家起了貪念!
因為我們不希望影響各位,讓大家抱著錯誤的情緒進來送死。
(尤其是看到廖大各種單口破千的單.....)
那我為什麼不貼?
理由更簡單!
我賺的錢,沒有廖大多...XD
直接 不 去上班 ptt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評價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CiAr5tow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