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整理過去的作品,讀到楊定一博士在《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最後的問答,剛好可以答覆許多新老朋友的疑惑,也在此和大家分享。(文長,值得仔細慢慢讀,可以消解許多疑惑)
==
★應該從哪一個作品開始著手?
問: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為讀者準備了這麼多的作品,讓他可以接觸、可以投入、可以練習。你會建議從怎樣的順序著手?而個別作品的用意又是什麼?
答:「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無論我當初用文字或聲音表達,讀者也只需要按照完成的時間先後順序來接觸,就是這麼單純。我也提過,這些作品就像一個單擺。可以說,我透過它們為讀者掃描整個意識譜,從人間相對的層面(我用「做」「想」「成為」「追求」來表達),一直走到無色無形的「在」──心、一體、無限、絕對、永恆、全部。
一路下來,我不斷地為讀者建立不同層面的平台,並且把關鍵的字眼定義出來,做一個說明。我明白,讀者來自各行各業、有不同的屬性、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訓練,也就透過盡可能多的角度,用人間的各種學問(從醫學、科學、哲學、社會學、乃至於心理學……)以及方方面面的常識,鋪出一條通往真實的路,讓大家有一個可以理解、可以著手的基礎。
可以說,這些作品就像指南針,為我們不斷指出「在」的方向。
★從身心的平衡開始
比如說,我最早從《真原醫》著手,希望透過生活習慣、運動、飲食、心理的管理等各種實用的方法,幫助大家得到健康。從我的角度,真正的健康也就是均衡。
然而,我心目中的均衡是全面的,不光是這個身體在物質層面的均衡。或者,再講清楚一點,是身心的均衡。
有了身心的健康,一個人才可能去追求更深層面的真實。
在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我也提過,假如一個人身體不健康或虛弱,相對地,念頭反而會特別多。
這是事實。
每一個人只要生過病、或身體正有慢性的退化,都會明白。
我過去也透過長庚生技和身心靈轉化中心,特別集中在身心層面的健康,做各種活動和教育推廣,為大家示範什麼是活的飲食、什麼是微量元素。其實,微量元素的螺旋場特別高,可以配合我們意識的轉變。這一點,不只幫助相當多人找到健康,還讓他們可以有時間,追求心。
當然,將全部的時間和精神擺到養生,也可能反倒耽誤了這一生。有時候,我反而要不斷提醒這些可愛的朋友,希望他們不要太認真,而是把握機會,讓身心回到一定的平衡,接下來,盡快投入心。
從健康的主題,我再進一步走到靜坐的領域,並且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明,建立大家的信心。
我在《靜坐》是希望透過各式各樣靜坐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回到心的寧靜。一個人只有內心安靜,才可能打開心胸,接受身心更深層面的觀點。如果我們的心靜不下來,隨時充滿物質層面的顧慮和煩惱,面對更深的層面,往往是還沒有投入就馬上否決。這樣子,就太可惜了。
★進入意識的科學
《靜坐》出版兩年後,我透過《全部的你》希望和大家進一步探討意識的科學。這本書其實相當全面,本身從「有」已經擺盪到「在」。
不過,完成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有些觀念太早提出來,反倒讓務實、偏重左腦的朋友覺得不容易懂。是這樣,我才決定把步調慢下來,將「全部生命系列」徹底展開。從神聖、快樂、時間、頭腦、靈性帶來的身心轉變、睡眠、呼吸、結構調整等主題,徹底闡述「全部生命」的理念,希望一點一滴把大家帶進來。
是這樣,我們一起走到現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也一再提起,「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其實代表一個完整的意識譜,是從身體、肉體、物質、有、行動、念頭的層面,一點一滴地擺到「在」(beingness)或絕對的觀念。
站在這個角度,《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好睡》都可以說是從身體起步,讓我們可以集中在一個生活的主題,而透過這個主題再延伸到身心更深的層面。這幾項作品本身離不開「動」的層面,而且是重複的「動」,我稱為練習。
除了飲食的配方、運動的練習,還有在更深的心理層面、透過觀想或集中五官的練習。透過這些練習,我希望你我可以把身心安定下來,讓念頭自然沉澱,甚至淨化。
一個人念頭少了,身心也就自然成熟,可以準備接受下一階段(也就是更深層面)的意識轉變。
這意識轉變不是靠頭腦去爭取、追求、主張、體驗什麼,反而是透過一個最徹底、不費力的轉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注意到,從《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一路走下來,落在愈來愈深的層面,是頭腦一般不能理解的。
但是,我相信,經過這一路,我們的心反而可以得到共鳴。
這個單擺在意識譜擺盪的過程,對我個人最有意思的是,有幾個作品,像是《插對頭》,是已經站在整體面對身心,而站在整體在答覆「我們身心要怎麼去接受祂」,倒不是怎麼從身心延伸到祂。這一點,可能和你我原本所想的,也是相反。
前面提到,我後來認為《全部的你》有些觀念太早提出來。其實,如果大家讀完這個系列再回到《全部的你》,可能會發現過去讀不懂的段落,現在已經可以完全領悟到。
我們會自然明白《全部的你》是在一個很深的層面,倒不像大家以為的只在左腦的層面打轉。
連我自己都沒想到,是那麼早,我已經把人類全部潛能的本質交代清楚。當時,也沒有想再寫下一本書。是後來為了解釋裡頭的一些觀念,才有了那麼多後面的作品。
《神聖的你》表面上在談心流、談修行──尤其臣服,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但是,假如你現在回頭看,也會發現,我當時已經把修行的路完整地鋪出來。我也表達我們這一生最神聖的,就是你我自己。我們這個生命,點點滴滴都是神聖的。我才不斷強調,這一生,無論如何要在意識層面告一個段落,不然我們還可能繼續忽略掉每個人都有的、最寶貴、最神聖的部分。
★跨領域的整合
前面已經提到,這些作品,有不少主題是採用比較科學的方式來進行,例如養生、運動、呼吸、睡眠,可以說是做一種跨領域的整合。甚至,我還透過《不合理的快樂》來探討快樂的科學,用這個每個人都想追求的主題,從淺白但相當完整的科學知識切入「全部生命」的觀念。一樣地,走到最後,都回到心。
最有意思的是,在《不合理的快樂》,我從科學出發,走到哲學甚至靈性的領域,是希望透過這樣跨領域的整合再加上練習,讓大家可以徹底找到人生真實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我們這一生來最高的目標。
同時,和現在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最相關的是,我是在《不合理的快樂》第一次介紹參的練習。因為這種練習太重要,後來才透過《我是誰》再一次闡述。我也在《定》做了相當的補充──除了將參和定的觀念徹底整合,也對修行人都想追求的定,用我個人的體驗做一個說明。
《我:弄錯身分的個案》這本書表面上很淺,畢竟「我」是從《全部的你》就開始談的一個觀念。但我相信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在這本書已經探討到很深的層面。如果沒有前面的書來鋪陳,讀者可能看不懂這本書。即使表面懂,也無法讓理解落到心。
我在這本書,也整合許多修行的觀念,甚至徹底做一個推翻。當然,推翻的角度,最多只是我個人的。這種個人的角度,本來沒有什麼代表性,卻出乎意料地和過去的經典完全一致。是這樣,才會讓我大膽地把它再次提出來。
一樣地,《時間的陷阱》這本書,讓我採用物理的語言來解析「時間」。我想表達的是,時間,其實是一個頭腦的作業。時間,一點都不是客觀的存在。這一點,和我們一般的想法完全不同。大多數人更是不會想到,就是我們將自己綁住在時間,才建立一個痛苦的人生,而帶來更多煩惱。
《短路》更是奇妙。這本書,終於讓我有機會在另外一個層面說明──如果一個人接受一體、和真實接軌,對個人的身心會帶來什麼作用?這本書的內容,集合了我過去在各地遇到的修行人喜歡問、想要了解的問題。雖然這個顛倒的觀念,對一體而言根本不重要,但是,我相信許多修行的朋友會非常感興趣。
睡眠這個主題,也是如此,首先,我透過《好睡》希望帶出一個完整的睡眠科學,幫助大家得到睡眠。我一直都明白,現代人把失眠當作是造出身心失衡最主要的危機之一。然而,光懂得科學,對個人的睡眠其實沒有用,反倒還可能帶來壓力。就像光懂快樂的科學,也不能讓一個人快樂一樣。進入睡眠這個主題,我個人更大的目的其實是在更後面的一個階段,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把睡眠變成我們意識轉變最大的工具。
我利用接下來的《清醒地睡》,延伸《好睡》在物質層面的討論,希望一個人解開了睡眠的困擾後,還可以把睡眠當作一個最好的修行工具。我認為最可惜的是,這個知識在幾千年間幾乎完全消失。
這一點,相信你只要讀過這本書,自然會明白。
★透過聲音,和你心對心
當然,假如將過去聲音的作品一一列出來,那麼,最早的《等著你》,可以說是我想提供的一種心理治療。對於遇到創傷卻走不出來的年輕和年長的朋友,我希望用相當直接的語言,把大家帶到一個更深的層面。
《重生:蛻變於呼吸間》我將兩種調整身心的呼吸帶出來,一個是每分鐘六次、五次、四次的諧振式呼吸;其中,一分鐘五次的方法,還透過磬和鼓的聲音,錄成一小時的長版本,讓需要的朋友有足夠時間可以投入,甚至體會到當下。另一個方法是四小一大的淨化呼吸法,這也就是我在《神聖的你》談「清醒的受苦」時,為遭受嚴重創傷的朋友所準備的方法,幫助他們讓情緒最深的層面浮出來,得到淨化。
從我個人的角度,聲音還是帶來最直接的一種交流。這種交流,最多只能說是一種共振或共鳴,而可以繞過頭腦的作業。是這樣,我才認為有必要透過這些作品,包括《你.在嗎?》《真實瑜伽》來整合「全部生命系列」的觀念。
我們的頭腦還是需要一些方法或練習,才比較容易安靜下來,進入真實。我在《光之瑜伽》《呼吸瑜伽》《四大的瑜伽》透過各式各樣的觀想──觀想光、觀想呼吸、觀想四大元素,結合觀想和聲音的引導,與聽眾做一個心和心的互動。
因為聲音的穿透性,我後來更透過讀書會,從本來只是少數幾個人的互動,到後來透過網路進行大規模的線上共修,將「全部生命系列」的觀念更進一步帶出來。
我會這麼做,其實完全是為了我個人和大家的方便。畢竟我在國外停留的時間愈來愈長,和大家直接互動的機會並不多,也只好運用現代科技的便利,希望能更深的互動。透過讀書會,每一次的焦點可以落在一個小範圍,將某個重要的觀念充分展開。而且,在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有任何規劃,所講的,全部都是很自在、從心裡流出來的話。這一來,我認為作用反而是更大、更直接。從許多朋友的反應來看,也是如此。
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我也是一樣地盡量運用文字和聲音的結合。除了這本書的文字,我透過風潮音樂,錄製了這本書的有聲導讀《最終的真相》。此外,我在2019.05.17「活出心、只有心、徹底活在心」活動後,也不斷補充這本書的觀念。
這麼做,也就是方便你,在一個主題上,同時從閱讀的理性和聲音的直接著手,做為不同的切入點。
★「全部生命系列」最多是唯識的科學
整體來說,我還是希望大家按照出版的順序來讀、來聽。
最初,這些作品其實沒有什麼順序或理論的藍圖可談。我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包括這本書(我:弄錯身分的個案),也是一樣的。我沒有承諾任何人要寫,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突然冒了出來。就好像透過我的口述,宇宙有一個流動帶著我走。至於走到哪裡,我也不知道。
假如要用幾個字來總結這個系列,我最多也只能用唯識(Consciousness Only)來表達。我認為,這會是未來最完整的科學。而它跟一般的科學不一樣,它是自己支持自己,自己驗證自己,自己完成自己。它並不需要額外的證據來解釋、證明自己。我才這麼地有把握,認為這套科學會流傳到後世。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有信心,自己決定從哪裡切入。
最重要的,還是心的共鳴。心共鳴了,頭腦會讓步,也就不會在意你是從哪一個角度、哪一本書回到心。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Facebook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帥狗HandsomeDoge Facebook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新聞] CW-無限地球危機將包括所有綠箭宇宙影集- 看板EAseries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無限地球危機- 歐美影集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CW聯動劇《無限地球危機》新預告超級英雄齊聚一堂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dc影集順序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dc影集順序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Arrowverse/綠箭宇宙 3分鐘一次看完超級英雄多到你眼花繚亂 ...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閒聊] 閃電俠消失危機?? - c_chat - PTT動漫區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閒聊] 閃電俠消失危機??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CW無限地球危機線上看- 美劇- Gimy劇迷 的評價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帥狗HandsomeDoge Facebook 八卦
Hello帥狗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各位說明,然後說聲抱歉。
至黑之夜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最終危機"之後的。
上次的影片我口誤說"無限危機"抱歉給大家錯誤的資訊。
順便做個簡單的順序說明,以下是五大危機發生順序
1.平行地球危機(Justice League: Crisis on Two Earths)
此作品有推出動畫電影又稱兩個世界的危機。
2.無限地球危機(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
3.身分危機(Identity Crisis)
4.無限危機(Infinite Crisis)
5.最終危機(Final Crisis)
以上是最容易讓人搞混的五個大長篇,當然其中也有其它的大長篇故事。
我在最新的至黑之夜7也會補充說明,但是能夠上線的日期目前還不確定,所以先在粉專更正上次的錯誤。
謝謝大家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無限地球危機- 歐美影集板 - Dcard 的八卦
12/8上所以要等到9號才能看嗎,我等不及啊啊啊啊- 危機,地球. ... <看更多>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CW聯動劇《無限地球危機》新預告超級英雄齊聚一堂 - PTT新聞 的八卦
The CW Network公布了《無限地球危機》的擴展預告,展示了一些新畫面。 ... 聯動集將於12月9日下周一開始播出,按照《無限地球危機》的順序,觀看順序 ... ... <看更多>
無限地球危機順序 在 [新聞] CW-無限地球危機將包括所有綠箭宇宙影集- 看板EAseries 的八卦
在CW的年度發表會上,CW大老板宣布了今年聯動的規模及播放順序,表示所有綠箭宇宙的
影集都將參與本次的聯動活動,全長將長達5小時,並分為兩個段落播出,第一部分將是
在今年12月,第二部分則是在明年初。
順序將是:Arrow→The Flash→Supergirl→Batwoman(新劇,秋季開播)→Legends。
其中三段將在今年的12月播,另外兩段(包括一集Legends)則是在2020年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145.21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558047588.A.755.html
黑閃沒有這樣的關聯性,所以就未列入?
※ 編輯: ariachiang (112.104.89.63), 05/17/2019 09:18:40
CW從10月初開播,沒有特殊因素影響到12月應該就播得完
※ 編輯: ariachiang (112.104.89.63), 05/17/2019 11:56: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