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贝人生
9月28日那天,张姐来到吉隆坡为电影“分贝人生”做宣传。
这部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电影已经在国外影展获得不少奖项,加上张姐的演出,让人特别期待。
张姐一下飞机,我就带着两个儿子到酒店去见他们的“干妈”。
天气很好,张姐素颜一身轻松的打扮,虽然这阵子(其实已经好久一阵子了,哈哈)因为工作飞来飞去忙碌,但看起来还是精神气爽,充满活力,热情如昔,散发着忙得不亦乐乎的气息。
人啊,做自己热爱的事,真的可以做一辈子,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深,做到发光。
见到张姐,我一开口就说:“张姐,你真的是超女。”
黄昏回到家,把儿子们安顿好,匆匆换件衣服就带着女儿一起出席“分贝人生”的首映。
女儿已经17岁,中学毕业,长得比我高,手脚比我还粗壮有力气,已经是个除了可以把自己照顾好,还可以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做点事情的年轻人了。
与其花时间在虚拟的网路世界,我更希望她可以走出四方格,感受世界的宽大。
于是经常鼓励她从不同的艺术作品,团体活动和短期的工作经验去看见别人和更多的自己,走向踏实的人生道路。
电影结束,走进电梯,回到灯光下,女儿突然看着我说:“哇!妈,你的黑眼线已经晕到太阳穴了。”
是的,我哭了,流下了不少眼泪,因为被触动。
“分贝人生”这个名字的分贝两个字是充满心思地从贫字分开成两个字来命名的,说的是与我们一起共存在同一个社会里低下阶层生活的人们。
电影拍得如此真实,自然和深入,让我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掉了进去。
以前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做慈善工作?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眼睛看到这些难过的情景,你不难受吗?
我们经常以为只要我们闭上眼不看就不存在了。
其实所有的人与事都还在,只是我们的心对它们关上了门。
从和国际慈善团体到国外做慈善探访到从事自己的小黄花教育基金会在马来西亚的慈善工作,每一次走入贫穷人们的世界,心里都是沉重的,看到本来应该被呵护的孩子们生活在艰难的困境里,心里是痛的,但一直让我坚持下去的是我尽然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这些人们的眼睛里看见了自己强大的力量,看见自己的慈悲,看见了这些让我心灵变得富足的人性精华。
所以走进这些人们的心里并没有让我变得沮丧,反而是透过与他们的交流而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让我的心能更宽容的去看待所有的人与事,更自足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且能够透过 自己和身边人的力量对他们伸出援手,指引他们渐渐地走出困境,让孩子们再次展现天真的笑容,这就是希望。
当你发现你以为的那个小小的你原来是可以做大大的事时,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分贝人生从一个不完整的小家庭几天以内发生的事件带出了贫穷困境里的无助,恐惧和残酷。
整部戏里没有配乐,正让你可以无比清晰地听到人物们痛苦的喘息,内心的呐喊,那些一直像孤魂般游走在社会边缘不被聆听的声音。
张姐在戏里饰演患有情绪病,长期服药,失去面对外在世界勇气的妈妈。
一件熟悉的妈妈花衬衫,憔悴疲累的面容,充满恐惧和空洞的眼神,绝少的对白,却在电影引发了极大的爆发力,让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害怕,愧疚,挣扎还有与孩子互相依赖,却因爱衍生的伤害等等情感,一一都细腻的表现出来。
她放下了张艾嘉的美丽,饰演一个如此支离破碎的人物,展现了专业演员的胸怀,赋予角色深度的生命力。
她完整地体现了一个美丽女演员从年轻到年长的蜕变和升华。
戏里的男主角陈泽耀则以极浅的表演经验交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演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遭遇都极其复杂,除了面对自己茫然的未来,照顾生病的妈妈,带着一个不是亲生的小妹,还要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而引起的困境。
哇!很不容易,但也是个难得的好角色,能遇到是幸福。
戏里的演员都交出了亮眼的表现,让你除了主角还会记得其他人物。
把电影拍得那么好的是年纪轻轻第一次执导电影的陈胜吉导演。
话说买娘惹糕和cendol甜点去孝敬工作中的张姐时巧遇导演,顺便闲聊,好奇地访问他整部电影的发展过程。
导演很可爱,有点害臊,说话很接地气,听制片说当导演之前,他是那种从副导演,摄影,助理…到搬道具都可以一把来任劳任怨的幕后工作人员。
就是这份努力,毅力和对电影细节的了解成就了他的电影在各个方面都做的蛮完整。
“分贝人生”10月12日正式在马来西亚上映,希望大家可以走进戏院支持这部优秀的本地作品,走进我们真实的社会里去聆听跟我们一起共存在这遍土地上的声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热 依 扎 的孩子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修读辅导的朋友,我鼓励你去找出这一部电影来看。Lars and The Real Girl。
这是我在十年前 2007年2月11日写的观后感。
你或许可以考虑找一群修读辅导的朋友一同观赏这一部电影。然后来讨论有关 prolonged grief 的问题(延长的失落)、attachement 的问题、还有 community support 的重要性。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值得探讨的课题都可以一同讨论。
为何找回这部电影的记录?
是因为前几天在戏院看了 Lala Land。
男主角 Ryan Gosling 以 lala land 勇夺2017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他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十年前,就已经很优秀了。这一奖项,我觉得来得有点迟了。
***
2007 年 2 月 11 日
昨晚独自去看了一部电影。
黑色幽默的另类电影。
Lars and The Real Girl。
一个从小父母就离世的孩子。
长大后,会如何?
有一个人,他叫Lars。
自父母离世以后,一个人,独来独往。
虽然和哥哥Gus和嫂嫂Karen住的这么靠近。(对面而已)。
可是,却不共进晚餐。不交往。不对谈。
一天,UPH送了一个像棺材的包裹去到Lars的家。
这个包裹改变了Lars的命运。
Lars爱上的是一个性趣娃娃。
名字叫做Bianca。
他敲门。
哥哥和嫂嫂开门。
他说:“我认识了一个女孩。I got visitor。”
哥哥、嫂嫂都替他开心。
他说:“她无法走动。需要坐在轮椅上。可以住在你们的家吗?”
两个人开心地期待这位女孩的来临。
晚餐时分。坐在饭厅里的除了哥哥、嫂嫂、Lars之外,
还有一个长发娃娃。Bianca。
哥哥、嫂嫂傻眼了!
我看到这里,差一点晕了。
这是什么电影?!
***
1。Transference。
当初我们得不到的事物,无法完成的事物,生命会安排我们重新经历。
Lars从Bianca身上从新学习如何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探索、了解。
他的情绪随着Bianca的反应而改变。过去和妈妈、和爸爸那些无法建立的关系,从新透过Bianca得到了解。得到经验。Lars把许多自己的心情投射在Bianca身上。然后,重新了解自己。
***
2。Attached and dettached。
一件事物,因为了解深了而产生感觉,所以,要离开的时候,必然也会动容。当初反对把Bianca正常化的哥哥,Bianca死的时候,哥哥也不禁掉泪。
Attached and Dettached是我们今生不断上映的一部戏码。不断轮回中。直到我们完全接受这是地球不变的轮回真理。
***
3。正常化
辅导里头常说如何把个案的遭遇正常化(normalization)。那些走在社会边缘的个案,如何把他们正常化并非易事。那需要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放下,试着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渴望。这谈何容易?
同性恋、双性恋、恋足狂、自恋狂、恋物狂等等。这么多?如何正常化?更何况是一个爱上性趣娃娃的成年男人。一个男人,爱上的竟然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事物。如何正常化?
结果,我们看到他们在讨论的时候,一位神父说:“same question. What would Jesus do?”
看似是一套幽默笑片,隐藏着许多做人的哲理。
是的。What Would Jesus do when He sees an adult not only fancy, but also love thy sex toy?
结果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不是Normalization,而是Acceptance。Normalization依然停留在技巧阶段。Acceptance 需要发自内心。打从心底去尝试了解对方、接受对方、允许对方此时此刻的需要。不判断、不批判。更重要的是,不试图改变对方。
Lars的家人、教会朋友、同事、哥哥姐姐的朋友们。所有人都串通好。都接受他和他的Bianca的关系。更妙的是,有一个医生也是心理医生一面帮Bianca看病。一面辅导Lars。心理医生每一次都说Bianca现在需要休息。我们到隔壁房等一等她。
然后,每一次的等待,(医生要求他每一个礼拜都带Bianca来复诊。)心理医生都有办法让他慢慢说出他心底里的话。作为观众的我,看着他一步又一步地突破。心里着实替他很心酸。
当初的他,这么年轻就失去父母,害怕被触摸。害怕有人潮的地方。选择黑暗。选择独处。选择在黑暗的地方自己独处。让自己的生命没有彩虹、没有白色,只有黑色。
说到害怕被触摸。心理医生测试他。用手去摸他。直到摸到他的颈项,他大幅度的反应。心理医生知道这已经是他的极限。所以,每一次都向他的极限挑战。而他又不知觉。这位心理医生还用心良苦。故意不要让他觉得她在辅导他。有时候还假假地在用午餐、或者晚餐。让他完全没有防备之心之下,间接成长。
第一次的session,哥哥嫂嫂问心理医生:“该怎么办?”
心理医生,她说:“go along with him。”
是的。这一句话,就是整部戏的精华。
What would Jesus do, when seeing people in pain?
Go along with him......
这完全是task-orientated的人无法理解的概念。
我们帮助别人,似乎有一个目标取向。
突然我想到昨天Anthony Yeo不断提醒我说:
“if you tend to help people, you are not helping them. ”
是的。如果一个人不需要被帮助,我们凭什么这么笃定他有问题、他有心理障碍?
我们有没有问一下:这些人需要的是什么?
Normalization。Acceptance。and Love……
这部电影里头,我看到这些答案。
****
4。Love。
是的。从这部电影里头,除了Normalization, acceptance;我还看到的是Love。
不华丽的love。淡淡的。朴素的。Love。
整个社区里头的人,没有一个人当他是怪人。
那些当他是怪人的人,选择不要出声。
那些接受他的人,和Bianca握手。说话。洗澡。剪头发。抹嘴。
就像Lars对待Bianca的方式。
大部分身边的人都对待Bianca是一个real girl。
Lars心里开始移动。
开始懂得表达生气。
开始懂得表达感谢。
开始懂得和人接触。(他带Bianca参加同事派对,站在门口前门,深深地叹了一口。我仿佛也能感受到他为了Bianca要去面对不得不改变的沉重以及挣扎。)
开始明白什么是boundaries。
开始好奇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是什么。
作为观众的我,看到Lars从一个小孩状态慢慢地透过和Bianca的关系变成大人状态。
心里真的很感动。
不是知识、也不是辅导概念改变了他的生命。
而是Love。他们社区给他满满的Love。
***
5。Grief and Loss
这个部分,最赚我热泪。
随着Lars的本身投射,Bianca渐渐衰落。
一个凌晨,Lars发现Bianca已经unconcious。
哥哥嫂嫂call 911 用救护车送Bianca进医院。
这个部分,害我一面笑、一面哭。
连医院里头的医生都继续把这一则谎言演下去。
让Lars在家里照顾病重的Bianca。
家门前摆满了花朵。还有好多邻居和Bianca拍的照片。
那三位女人弄晚餐给Lars吃。一面缝制毛衣,一面说:“你现在什么也不要做,吃饭去。”
这些小小的动作,好令人动容。
最后,Bianca去世了。
在湖边,Lars亲吻了Bianca。
把Bianca抱住,站在湖内放声哭泣。
是的。不要再像当初父母去世的时候,
掩饰自己的哀伤。
压抑自己的悲恸。
透过Bianca的亲密关系,
Lars重新体验失落的感受。
这一次的哭泣,他完全得到了治疗。
我后座的那位女子,也放声哭泣。
而我,安静地不断抹去流到颈项的眼泪。
观众们完全把那些一开场的笑声消音。
每一个人都被Lars带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那里头,只有孤单、只有无意义。
Bianca的出现,让他不只连接了家人、朋友、同事,
最重要的是,他连接了他自己。
Re-connection with himself。
这个才是重点。
Go along with him, he can be finding his own ability to reconnect himself and reconcile himself.
一旦和自己连接、重逢;
生命不再孤单。不再无意义。
***
6. In the wake of Bianca.....
整个社区的人们一同和他哀悼已经去世的Bianca。
他们举办了一个葬礼给Bianca。
所有的人都前来教堂一同哀悼。
看似荒谬,可是对Lars,意义深远。
这一场葬礼,他除了和Bianca说告别。
他和自己的哀痛说告别。
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大人的状态说告别。
他更和过去的自己说告别。
就像神父站在麦克风面前说:
“Bianca is a teacher, a lesson in courage.”
是的。要Lars踏出改变的第一步,需要勇气。
当他决定告诉大家他喜欢Bianca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他和Bianca一同去参加同事的舞会,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他和Bianca吵架,也是需要勇气。
当他和哥哥说谢谢的时候,也是需要勇气。
当他和心理医生谈起过去的伤痛的时候,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每一次的鼓起勇气,带来每一次的突破。
所以,Bianca的出现,后面的意义重大。
Bianca is a teacher。
又有谁敢反驳?
观赏这一部电影,带来的学习真的太大了。
$9.50 获取这么多insights。
太值得了。
***
电影最后一幕。
Lars站在Bianca的坟前,不语。
然后,他的女同事也走前去。站在他的旁边。同样的,不语。
Lars最后一句的对白:“可以陪我走一走吗?”
两人相望,微笑。
音乐奏起。电影结束。
而我离开电影院的那一刻,依然还是很想继续哭。
因为,淡淡的爱很温馨。
不做作。不炫耀。不要求。
整个社区的人,给他的爱,就是如此。
我们的社区呢?有没有这样的爱?
有没有这样的成熟度给于那些走在边缘社会的人们这样的爱?
I wonder……
热 依 扎 的孩子 在 黄敏明 Facebook 八卦
送给所有已经考完UPSR和正在考PT3和即将面临大考的同学们以及其家长。
但愿我们都有个懂得“宽心”的家长。
也有个在面对挫折时,懂得转念的孩子!
㊗️祝福你孩子❤️
[我是一个没有考获全A的优异生]
今天早上,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一名学生不堪考试(PT3)压力而自杀”的新闻。几个星期前,我就和朋友分享说,我想写一篇关于自己小时候考不好的经历和感受,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之。但是,说了也没有做。没想到,这则令人伤心的新闻,再一次敲打了我的心门。。。
我小时候很幸运,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在小学,班上或全级考试都是排名第一至第四名,算是大家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考到很好的成绩,但是背后的压力鲜为人知。记得我在四年级数学考卷考84分的时候,我得到的是一大堆谴责,因为我的粗心大意,我考少了16分,却看不到自己考到了84分。同样的考卷,不同的人,别人对你的要求和期待是不一样的。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最开心的。
如果你是一只兔子,人家早已把你看成了一匹马,你就不能只是蹦蹦跳跳了。
所以,每一次的考试,我都会尽我的能力,做至少三次的检查。背后的动力,是害怕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失足和错误,害怕不能承受自己考不好的罪恶感。
还记得有时候提早做完考卷的时候,我都会看看四周围。当时心里挺羡慕身边的一些成绩一般的朋友。
“如果像他们一样,也很好啊。至少比较少压力一点,开心一点。” [在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纯属分享当时压力的心情写照]
就这样,考了很多年,补了很多习,该来的UPSR (六年级检定考试)还是要来了。当时的我是精英班的第三名,也就是全级第三名,很自然的就是大家其中受注目的7A生。
考完了UPSR,过几天回到学校。老师拿着我们被改了的UPSR考卷。(考UPSR的时候,问题卷是可以带回家的,也就是说,根据问题卷,你可以大概知道自己对多少题,提早知道自己的成绩。)
那时候,老师说了类似这样的一句话:“这一次考试,有成绩一般的同学考得特别的好,也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表现有点失足,不大理想”。
而那个“不大理想”的人就是我。我的国语理解考试拿了64分。
不懂你们有没有听过的“黑马理论”,大考的时候,总会有成绩特别好的同学考得不理想,而成绩一般的同学会考得特别好,拿全A,晋升为“黑马”。你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也许能更了解这当中的原因。
接下来的日子,补习老师和同学有时候会在我前面和后面讨论我的事情,会讨论我是否看不看得开,能不能承受考不好的事实,也会在前面故意开玩笑来安慰我说,考不好也没什么大事啦,别人考不好也可以活着。还记得,妈妈出于关心,也会问一些亲人,担心我看不开。我在楼梯后,听到一清二楚。
有时候,我们想关心别人,但是不知道对方需要的是什么。
也许,他们需要的是你的聆听,需要的是你的肩膀。
一个突然没有方向的小船,
需要的可能不是指南针,
而是一个暂时能依靠的海边。
当时自己内心的孤单,到现在还记得。有时候,可以陪伴自己伤心的人,往往是自己。那段时间,我安慰着自己,尽力了就好。说真的,我发现我的心开始宽了,我开始接受自己可以“跌倒”的事实。。。
UPSR成绩出的那一天,在前往我学校的路上,我在车里听着周杰伦的“七里香”,心情很是复杂。沉重的心情伴着手接过了成绩单,当时一直安慰自己拿6A1B是没有关系的。
很可笑的是,我拿了5A2B,一个B是预料中的国语(理解),一个B是华文作文。曾经引以为傲的华文作文也落马了。
我还记得我当时选择的华文作文题目是“放学后所做的事情”。
当时侯,UPSR成绩优异生大合照的时候,我站到了最后一排,心和眼泪一样,都似乎有着难以形容的重。我当时忍住眼泪,对着镜头笑了。人散了,自己默默的回家。
接下来,遇到的亲戚朋友,爸爸妈妈的朋友都好,大家离不开的都是孩子的UPSR成绩,而当时的我不知道该笑好,还是不笑好。
刚包扎好的伤口,会由别人一再打开。
因为你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当身边的人一再提醒时,你感觉到原来自己还是不能接受的。
一直想掩盖的伤心,失望,还是涌出来了。
如果可以重来,把做错的考题再作对的话,那该多好。
在接下来的几年,和一般的学生一样,我考了PMR(现在的PT3), SPM,大学考试。我没有拿过全A,甚至拿过C,在高三毕业的时候还差点Fail,在化学(Chemistry)拿了C7。
你说我会没有遗憾吗?还是会有的。
你说可以重来,我会想考好一点吗?还是有想的。
如果可以重来,谁不想做到最好?
我想分享的是,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当今社会在推崇着是一个怎样的风气?
我是庆幸的一群,我曾经跌倒了,得到家人朋友和自己的支持,我爬了起来,可以继续跌跌撞撞。而可能有很多人,曾经像我一样跌倒了,希望有人可以扶他起来,而不是对他手中的成绩单指指点点。
在关注孩子课业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多关心一个孩子的心情写照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健康?
当他们说“我很压力的时候”, “我的心很累”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不要标签他们“懒惰读书”,“逃避做功课”
而是坐在他的身旁,给他们一次打开心门的机会。
我们是否下一次遇到他们的时候,
不问“你考得好吗”?
而是问“你还好吗”?
我们是否需要检讨,我们会不会过于放大了孩子的成绩,而忘了孩子的心声和故事?
我们会不会因为月亮的光芒,而忘记了星空的美丽?
当我们不能弹指之间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或说服身边的人,
我们是否可以从自身做起?
就算是高考(UPSR,PT3)气氛弥漫的期间,
我们是否可以不跟只是讨论成绩的潮流,
多和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聊聊他们的兴趣和志向,了解他们对世界的渴望,
多倾听他们的情绪和对压力的看法,
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看待和应付当前的压力。
可能你会发现,
在你面前不只是一个穿校服的学生,
他可能变成了你的小老师,
带你认识了他内心不解的压力和情绪,
也可能带你回忆了小时候内心的渴望,
他也许和你一样,
有着大大的梦想,
希望这个世界因为他,而变得不一样。
至即将考试或考试中的同学们,
祝福你们,考试加油!
问心无愧,尽力就好。
别忘了,拍拍自己的肩膀,感恩自己的努力和认真。
如果心里有不解的压力,记得和身旁的家人朋友诉说,需要的话,可以和学校的辅导老师倾述。亲人如果发现自己或孩子们有精神紧张或压力不解的时候,也可以向精神健康专业人士(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咨询。
当你觉得世界昏暗的时候,其实依然有在乎你的人为你提灯。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如有不解的心结,也可以联络心灵扶助协会 (Befrienders)
03-79568144或03-79568145 (24小时热线)
与你共勉之,
Gary Yap
临床心理治疗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
Director of MY Psychology & MY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