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海洋日,餐桌上有所吃,有所不吃。
以下資訊轉自 環境資訊中心
鬼蝠魟,2~5年才生一胎,達到性成熟要花10年,已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華盛頓公約第二類清單。
牠一生能帶來超過百萬美元觀光收益,因此印尼成立最大的鬼蝠魟保護區;在台灣南方澳漁港,卻以一公斤50元價格賤賣。
台灣的海洋教育不能等啊~
【延伸閱讀】
▲觀光收益驚人 印尼設世界最大蝠魟保護區
http://goo.gl/nqdmQq
▲跨域保護遷徙物種 國際決議禁捕鬼蝠魟
http://goo.gl/d5G3dn
[2017/1/8更新]
[前情提要,文章是筆者在2015年6月到南方澳漁港見聞,然而在原文相片中筆者將日本蝠魟(Mobula japanica)誤以為是鬼蝠魟(Manta sp.),因此在行文時有所筆誤。二者雖然都是蝠鱝科(Mobulidae)的魚類,但是蝠魟(Manta)的嘴巴開口朝前,蝠鱝(Mobula)(鱝因同「奮」)的嘴巴開口則是朝下;唯二者所面臨的漁業威脅相去不遠。
而目前鬼蝠魟在我國捕撈並未違法,唯規定捕獲時要通報並保留24小時,以供學術單位蒐集資料;另外鬼蝠魟在我國也非目標魚種,反而是東南亞為了供應中藥需求而大量獵捕,台灣漁業經常是因為鬼蝠魟誤觸漁網死在網上,基於不浪費心態而帶回利用。]
他是鬼蝠魟,一公斤五十塊。
時隔四個多月再來南方澳,我以為我能比較泰然看待生命在此被消費,但是當看見小孩在此被屠殺,仍是無法麻木。
你曾看過鬼蝠魟在大洋裡飛翔的紀錄片嗎?在youtube輸入"rays swimming"或是"rays flying",就能看到這藏青色的生物雙翼在海中婆娑;興之所向,能衝出水面短暫滑翔,或千或百蔚為大觀。鬼蝠魟成體展翼可達5到7公尺,但眼前這隻還不到我張開雙臂的一半。
鬼蝠魟曾遍佈熱帶海洋,然而因為每2到5年只生一胎,需要花費10年達到性成熟,面臨漁業技術進步所擴增的中藥與實用需求,鬼蝠魟列入IUCN紅色名單中的近危物種,2013年更劃入華盛頓公約第二類清單,需要嚴格管制貿易以防滅絕。
如果說為了生命的感動呼籲抵制鬼蝠魟貿易太過矯情,印尼當局曾評估過,一隻鬼蝠魟終生所帶來的觀光收入可達一百萬美元,也因此,印尼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鬼蝠魟保護區。我想我們是不是也能給自己一點機會發展出海洋文化?不使用底拖網無差別的拉起所有心跳,留給海洋一點生氣?多採用養殖魚類而降低對野生採集的需求?
上次我來,看見本來可以長到3公尺的曼波魚在地上被支解,而這是從前人們不屑一顧的魚;這次我來,看到不到一公尺的鯊魚、安康、鰹魚、鮪魚、石斑、裸胸鯙;還有無數箱不到巴掌大的雜魚,將要送往加工廠打碎做成飼料;觸目所及,我們將一整座大洋的生命不分老幼一網勒斃。
說別利用自然資源那是虛偽,指控誰的原罪誰是戰犯更顯得做作,歸咎漁民嗎?當政府怠惰於保護海洋資源與主權,消費者卻又只願意選擇暴力漁法帶來的廉價海鮮,誰來保護漁民面對資本主義的競爭?歸咎人民嗎?當官員主辦某某季大肆消耗自然資源時誰能告訴人民這是短時間內快速摧毀一項資源真相?歸咎政府嗎?我們的教育是怎地培養出這樣的國民縱容一切荒謬?也許我們對於海洋錯誤的使用方法盤根錯節,無法輕易的把責任歸咎給某一方然後拍拍屁股走人,但是當無知弭於學習,消融於你我的體認與知識傳遞,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的方法,而不是在幾年之間讓海洋再無聲息。
可以選擇什麼呢?秘密就是「老弱婦孺素素去」:
(1) #不吃老弱婦孺的魚。「老」指得是一些大型魚類,例如曼波魚、黑鮪魚、深海石斑魚、旗魚等等,除了提供他們生育下一代的機會外,也能避免吃到累積的重金屬;「弱」指得是看起來身形扭曲、軟爛掉鱗、眼睛混濁的魚類,這些魚類通常源自底拖網、炸魚等等暴力魚法,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卻是竭澤而漁的開始;「婦」指得是不吃強調精卵的海鮮,例如飛魚卵、帶卵的螃蟹(開花母蟹)等等,給他們一個繁殖的機會才能年年有魚;「孺」指得是不吃魚小孩,例如魩鱙魚(吻仔魚),讓他們有長大的時間。
(2) #不吃色彩鮮艷的珊瑚礁魚種,選擇素色(白色)一些的經濟魚種。除了珊瑚礁魚類數量較少恢復不易以外,也能避免吃到珊瑚礁魚身上容易帶有的「雪卡毒(Ciguatoxins)」,而捕撈珊瑚礁魚種所用的刺網容易纏勒海豚、海龜等生物,廢棄後更容易覆蓋珊瑚造成整個棲地的滅絕;
(3) #吃素的魚比吃肉的魚好,草食性養殖魚>當令當地肉食性野生魚>>肉食性養殖魚。為了養殖肉食性的魚類,如石斑與海鱺,漁民必須採用拖網打撈上來的雜魚做成飼料餵食,實際上加劇消耗了野生資源。而虱目魚、鯉魚、烏魚、吳郭魚等等草食性魚類的養殖因餵食植物蛋白,對環境更加友善;
(4) #不去鼓勵政府舉辦黑鮪魚祭或曼波魚祭等短時間大肆消耗自然資源的活動,以認識海洋生態與永續魚法等文化推廣,取代海鮮文化;
(5) #去電去函支持執法人員落實法規取締,並保障與獎勵遵守法規的漁民權利。當大家都能以永續漁業為原則,遵守禁捕期、配額量、捕撈地、漁法種類、攜回尺寸等合理利用資源的規範,資源才能生生不息。
他是鬼蝠魟,一公斤五十塊。
但書,感謝白尚儒、劉祖源與黃建衛先生鼎力協助補充與更新許多資訊,筆者獲益良多,也希望能將這份資訊分享給大家。
/
Photo by 許哲瑋
海豚 多肉 植物 繁殖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八卦
#睡前故事:【貓族海洋移民史】
以下是貓族海洋移民史的概況:
自從地球全面解凍,水平線升高,陸地面積大幅下降,貓族明白到牠們的未來,再不能依據落後而失勢的人類文明,於是在第三十八屆貓大會上,宣佈取消冷漠可愛路線、結束與人類製造情感糾結政策,並向世界未來的主宰,即海洋類,尋求結盟的可能。
經過多年努力,貓族確認了海洋類不似人類一般可以馴服成貓奴,相反,海洋類的智商與情商都比人類高,而更重要的是,貓族發現,海洋類是真誠講求公平原則的族群,與其像與人類一般give and take博弈,貓族相信與海洋類建立等價交換的盟約更為可靠。最終,貓族與海洋類達成了第一次共識:貓族再不吃魚,換來貓族可以到深海創業移民。
就像其他族群的移民史,貓族第一波移民潮,帶來了深海貓食店的興起。一眾貓族扶老攜幼移民深海,才發覺自己多年來除了學會抓破紙箱與玩躲貓貓之外,竟然沒有其他求生技能。於是,貓兒們只好開起自己的貓餐廳來,反正自己貓吃自己貓煮出來的菜餚,更難食,也別無選擇,只好吃下去。
可惜,好景不常,當貓族餐廳越開越多成行成市時,帶著好奇的海洋類一探究竟,才發現這些貓餐廳都在賣「素魚」,即聲稱以植物性貓糧製造的魚形食物。海洋類見之而反胃,鯊魚族更流出都市傳聞,說這些所謂素魚都是以鯊魚嬰兒肉做成的。
貓族與海洋類的元老,眼見群情洶湧,及時達成第二次共識:貓族不得再開食店,並修改創業移民政策,貓族只能從事娛樂事業。
夜貓們成為了第二波移民潮的主力。夜貓們在深海創立了多間大型夜店,讓貓族狂歡,有亂拋毛冷球派對、閃光電鼠之夜,以及青瓜驚嚇秀,日日夜夜聲色犬馬,將深海弄得熱熱鬧鬧。社會學家形容這是貓族移民,從飲飲食食的基本生存要求,提升至生活品味需求的里程碑。
不過,貓族夜店文化卻給海洋類帶來大量的光害與噪音,不但影響了海豚族的約會質素(以及之後的繁殖頻率),還導致多次深海琵琶魚誤撞夜店玻璃大門的嚴重意外。海洋類再一次抗議,貓族寄人籬下,只好一夜之間關閉了所有夜貓店。
「究竟是海洋類不能夠包容我們,還是我們太自我中心呢?」一名貓族新晉在貓大會上提出疑問。這名新晉的名字叫多艾卡,也就是第一所深海貓族理髮店的開辦者,也是成就了最成功的第三波貓族移民潮的貓兒。
多艾卡向海洋類宣稱:「我們貓族並沒有你們海洋類得天獨厚,你們沒有髒亂的毛髮,也沒有油脂分泌,更可以長期浸洗在乾淨水,而我們這一族污糟貓,只可以靠洗髮而存活。本著基本的生存權,貓族應該要得到海洋類保障的開辦理髮店之權利!」
多艾卡的義正辭嚴,打動了海洋類的領導元老,達成了第三次共識,准許貓族以深海理髮店創業移民。另一方面,為了生存,數以百萬計的貓族只好承認自己是以清水,而不是口水來整理儀容,更慢慢成為了貓族的主流文化。後來,社會學家指出,貓族深海理髮店是貓族進入高階文明的重要指標。
Storyteller:米哈 @misha.writing
Illustrator:GAAA @doublecheeseburgaaa
觀看更多米哈專欄故事:👉🏻https://bit.ly/2XJkS3A
.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
.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
#everyoneisstoryt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