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杰論|「窮人永遠只能是窮人!?從「富二代」到「富二十代」的故事 😱】
「階級」的概念在「台灣」跟「法國」有多明顯?過去在歐洲,我常常觀察到社會階級的問題,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跟歐洲的社會很不一樣,所以想透過這篇文章多了解一下台灣的狀況。
目前,我覺得在台灣,好像不存在明顯的社會階級。不過,有個台灣朋友告訴我,如果硬要說的話,政治世家、醫師世家身份會比較顯赫。
在比較傳統的年代,家長會鼓勵女孩子長大以後,找醫師結婚,因為「醫師娘」是一個人人羨慕的身份。
之前,和台中姐姐一起看台灣的八點檔,也常常會看到類似的片段。兩個人的社會階級差得太大,常常在婚姻上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爭執,而且可能「硬生生遭家長拆散」😅
「社會階級」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歐洲。我曾經看過一份十幾年前,《 經濟學人》所做的一項調查:歐洲在500年前的有錢人家,跟今日的有錢人家是差不多的一群人,顯示出歐洲的階級流動程度很低!
我覺得社會階級的流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就算家裡很窮,因為這個社會給你平等的機會,未來也能出頭天;家裡雖然有錢,自己仍然要很努力,才能獲得名聲與權力。這是一個健康的社會該有的樣子。
以外國人的角度,我看不出來台灣有階級,不過,法國是一個很明顯有階級的國家。不只是從人的穿著、住的地方等,也可以從很多其他方面來判斷一個人的階級。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法國的狀況,下面會分成三個歷史、教育、語言三個部分來討論。請大家跟我一起來看看台灣跟法國有哪些差異吧!
👉 過去的法國社會把人民劃分成不同身份_這一段歷史居然延續到今天?😨
在法國,有兩種人的身份被視為與「普通人」有天壤之別,我想熟悉法國的朋友應該馬上就猜到了:第一種是貴族的後代,第二種是資產階級世家。
大家可能會疑惑,這些人應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就消失了呀?其實他們還是存在!只是現在已經沒有法律上或制度上的「地位」。根據統計,法國今日有15萬人、3000個家庭,屬於貴族後代,這些家庭被稱為 « Les familles aristocratiques »,佔法國人口的0.2%。
有時候只聽一個人的「姓氏」,就會知道這個人是不是貴族的後代、身份高不高貴、「是從哪一個地區來的」。許多貴族會於名字後冠上封地名,並在名字與領地名中間加上助詞 « de »,代表他的地主身份,也彰顯跟農民之間的身份差異。比方說,法國家樂福集團有一位董事叫 Amaury de Sèze,同時是法國多家跨國企業的首席執行長、董事會成員,家族裡有許多祖先都是法國的政治家。
法國一直以來都有嚴重的城鄉差距、資源不足的問題。這其實有點像台灣的狀況,可能你是台北人,就會被認為有比較高的社經地位。在法國,如果你的「姓氏」明顯來自偏鄉地區,你就有可能會因為社會上的眼光,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貴族」跟「資產階級」在法國受到比較好的待遇,也有比較多的資源,舉例來說,法國政府裡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屬於這兩種社會階級:在2017年國會大選後,有76%的新任國會議員都是法國的知識份子、企業的管理階級;而馬克宏的政府中,32名部長級官員之中,就有15位是百萬富翁,被人稱為「富人政府」« Le gouvernement des riches »。這常常是法國人批評的問題!
在當代法國社會,還是存在所謂「階級鬥爭」的現象。每個政黨有特別依賴某一種階級。勞工階級是之前左派政黨的票倉,資產階級是右派政黨的票倉等。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社會階級的差異到現在都還是無法被撼動。
👉 從教育上就註定的社會階級 一 幾乎跟台灣相反的法國菁英學校😥
我覺得台灣的公立學校跟私立學校,平均下來的表現都很好。台灣最有名的台灣大學,雖然是公立學校,但是它擁有的資源最多,學術表現也很優秀。在台灣,為了取得較好的教育資源,不一定要付出很高昂的學費去唸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如果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教育」有沒有被社會階級影響,我覺得可能還是上面提到的,「城鄉差距」的問題。曾經在台灣媒體上看到一份資料報導,有一位台大教授的研究顯示:就讀台大的學生,大約50%都是台北市民跟新北市民,其中住在大安區的學生最多;而且台大學生的平均家庭所得,也比全國平均高出1.15倍。我覺得這其中的差異,很讓人深思🤔
那麼法國呢?
法國反而是私立學校資源非常多,最有競爭力的學位大多來自「大學校」« Grandes Écoles »,像是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 »。這些「大學校」的預備學校幾乎都是私立的,而且非常競爭。一般學生在高中或大學畢業後,要經歷兩年艱辛的入學準備班 « Prépa »,再通過大學入學競考« Concours »,最後,費盡千辛萬苦取得入學資格,還要支付4000~15000歐元的學費,大約是13.2萬~49.7萬台幣😱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這些「備考」的準備已經花掉一個家庭的許多資源,更不用說每年要繳納超級貴的學費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就讀不起這些私立學校,但如果不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就得不到那些超級好的工作機會,因此法國的教育制度,強化了法國的「階級複製」問題。
比方說「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平均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法國高階管理階層的家庭,卻只有1%的學生家長是工人。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學子,能夠進到入學準備班的比例也非常的少。也就是說,「大學校」的複雜制度,一層一層都在篩選出,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
除了上面列舉的幾個「大學校」之外,「國家行政學院」« L'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L’ENA » 的制度也常常被法國人拿來討論。國家行政學院訓練法國的高級文官或者行政法院法官,是負責培養法國高官 « Les hauts fonctionnaires » 的殿堂。這些高官擁有很大的權利,卻都是由國家行政學院培養出來的人。國家行政學院的入學門檻非常非常高,能夠入學的人大多都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人,不僅無法真切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使用他們「同溫層」的單一思想,管理國家、協助執政,因此國家行政學院常常被批評為「文官機器」。前一陣子,有不少人主張應該要廢除這個學校,因為國家行政學院製造出一個「行政貴族階級」,而且能夠進入該學院就讀的人,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社經地位,而導致「階級複製」的問題。
反觀,法國公立大學的費用每年往往只有200~300歐,稱為「註冊費」。也就是說,這些學校幾乎是免費的,只需要付出一些基本的費用,就能就讀。這跟台灣的公立大學有點像,但是,法國的公立大學不像私立學校有那麼多的資源,而且也有城鄉差距的問題。
所以,就教育面來說,我認為法國的階級差異比台灣明顯很多!
👉 一開口就知有沒有 一 法文的使用居然有這麼多種!?
法國人在不同場合下,會使用不同的法文,這被稱作 « Les registres de langue »,把法語分成好幾個不同的等級,包括典雅用語 « Le langage soutenu »,標準法語 « Le langage courant »,通俗法語« Le langage familier »,還有年輕人用的俚語 « L‘argot »、顛倒語« Le verlan » 以及其他外來語等等。
很多台灣人雖然法文很厲害,到了法國卻無法溝通,就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有太多不同用法,尤其是流行用語,常常會有新的字出現。不過,在法文的外來語中,有一個現象,就是許多從阿拉伯文來的外來語,都是貶義詞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外來語給大家看,前面放的是一般大家會學到的法文,冒號後面的是外來語:
- le village (村莊):le bled(阿拉伯文的村莊,在法文變成偏僻,落後的村莊)
- le chien (狗):le clebs(阿拉伯文的狗,在法文變成很兇的狗,死狗的意思)
- l'argent(錢):le flouze (阿拉伯文的錢)
- aimer (喜歡):kiffer(阿拉伯文裡面的「樂趣」唸kif,我們再把他法文化,加上 -er)
這些字雖然有貶義,不過現在也有些年輕族群喜歡使用,例如 kiffer 這個字非常常用。不過,上流社會的人會看不起這些單字,似乎只有中產階級會接納阿拉伯人的外來語。一般如果說話都是用外來語或是俚語,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在街頭長大的,社會觀感認為這種社會階級比較低。
所以,在法國,光是聽一個人說話,就能聽出他是什麼樣的「家世」,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如果他說話用 « le langage soutenu »,可能他的「身份不俗」,或是年紀比較大。
語言跟社會階級的這種關聯性,其實在台灣好像也存在。我的台灣朋友幾乎都是說中文,很多年輕朋友都已經不會說客家語、台語、原住民語了。比方說,台語會讓我們聯想到比較傳統的行業,在搭計程車時,我的朋友常常會自動使用台語,跟司機哈拉聊天。
👉 你覺得台灣在哪裡看得出明顯的社會階級呢?
我自己覺得,在台灣光是用聽的、看的,很難判斷一個人的背景,但是法國人一開口就很明顯。所以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階級,在各方面來說,都沒有法國那麼嚴重,台灣是一個很開放又有流動性的社會!大家覺得呢?
台灣人的身份有哪些明顯的差異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社會階級
#法國
#台灣
研究數據參考資料:
https://www.monde-diplomatique.fr/2019/02/PINCON/59561
https://www.comptazine.fr/post/cout-des-grandes-ecoles
https://www.lexpress.fr/styles/familles-royales/le-vrai-pouvoir-des-aristos_1653341.html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NTU.pdf
法國貴族姓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書籍上市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週五 全台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 在追逐他們一生的年年歲歲中,我們習得何謂長遠的眼光,了解良知及遠見並非注定孤獨,並且依託了我們心中仍然想擁抱的價值。
於是在這些偉人的傳記敍事中,我們找到了一起看時代的角度,習得自己逆境時如何自處的能力,也提醒身處順風時,你該為社會付出什麼。—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你以為這些典範人物,只是上世紀的故事,仿佛已經永遠消失了。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他們不活在我們的當代,卻可以透過閲讀活在我們的心裡。—《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
* 我們從典範人物在歷史時刻的自處裡,找到人性的高度。於是我們不必再相信那套成功邏輯,把自己的尊嚴往地底鑽,把自己的良知往黑暗裡遮蔽。我們不必再相信所有的成功都必須靠偽裝、靠忘記什麼叫良知。這些典範鼓勵了我們,使我們相信可以選取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世紀典範人物》
* 我們都只有一生,請不要糊里糊塗地浪費這一生。墓穴裡躺著各種不同的軀體,有人好好為自己、為堅持某些良知、為國家的榮耀,活過一生。有人只是庸俗的永遠附和他人一生。
有一種寂寞,是不為身邊的人所了解的寂寞。還有一種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間,無邊無際之間,人竟然只能不斷模仿他人,始終活在沒有臉孔的狀態。—《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
* 他只活了六十三歲,連任四屆美國總統。
他含著金湯匙出生,卻永遠選擇別人眼中注定失敗的工作。
他在大蕭條時,以小兒麻痺症身軀鼓勵美國人,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他出任美國總統時,上千萬人失業,百日維新之內,他改變美國經濟政策,推動二十五萬項公共工程建設,及《社會救濟安全法》。
他死的時候,遺體未搭乘空軍一號,妻子以鐵路運送他的遺體,再看美國的土地最後一眼。
他太不平凡,他改變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也永遠改變了美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小羅斯福》
*他始終相信自己為法國而生,也可以為法國而死。
他臨死前,告訴家人,我的生命屬於法國,但我的身體屬於家庭。請把我安葬於家中附近的墓園。
但巴黎人,不能沒有他。過世後他的遺體以國葬儀式進入巴黎,法國人靜靜的穿過凱旋門,近百萬人竟無喧嘩,香榭大道上只有啜泣聲。
那一天,繼任總統龐畢度告訴民眾:從此法國,變成了寡婦。
而前一年,他以修憲公投複決失敗的身分,辭職下台。終生未再踏進巴黎。
他曾兩度下野,兩度都是看破了法國民主制度的渙散。人民並不知道要什麼。
他半生在叛徒、流亡、獨裁者、老頭兒的咒罵聲中度過。
他不是為了權力從政。
主動下野十二年,安於鄉居生活,阿爾及利亞危機時,他拒絕軍事將領請求,等於拒絕了軍事政變。
但戰後十五年,他勇敢的告訴法國,殖民時代已經過去,法國必須讓阿爾及利亞獨立。他的民調聲望,跌了一半。
他冷看民眾的善變,卻熱愛他的祖國。
為了法國,他付出一切。
包括接受辱罵。—-《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邱吉爾在南非戰地記者的第一天即被俘以後,他在監獄的處境很慘。你可以想像一般的監獄就夠可怕了,何況是南非原住民的戰俘營。邱吉爾後來對他的囚徒生活做了相當多的描述。
在關押的第一個禮拜,他很仔細的描述細節,寫了這麼一段話:
整個監獄的環境,哪怕是最寬鬆有序的牢房,都令人作嘔,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我們吵架的對象不是布耳人,而是戰俘。我感受不到人生一絲絲的樂趣,只想得到一個比較能夠呼吸的角落。但為了那個可以呼吸的角落,戰俘們互相咒罵。
如果你從未受過約束,也不知道當囚犯的滋味,一旦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四周都是鐵絲網,有哨兵持槍監視,有很多條條框框束縛,你一定會感到羞辱。
一生中,我最深惡痛絕的便是這一次被俘虜。
在那一次經驗,邱吉爾感受到人性在那個小小的空間中的矛盾反差,他受到所有英國俘虜的排擠,因為他的姓氏是貴族世家邱吉爾。當其他人看到他也落難時,心中不免幸災樂禍,而且故意在已經有點餿味的食物上吐痰。
起初邱吉爾非常憤怒自己的處境,但他很快的轉念,他知道,布耳人雖然不準備立刻處決他,但總有殺他的一天;或是即使不殺他,他也不能一直這樣拖下去。
他必須冒險,他要越獄。
邱吉爾後來回到英國在訪問時提到:當他決定越獄的時候,他瞬間突破了囚禁帶給他的痛苦。雖然還在囚禁的空間,但羞恥感突然不見了,滿腦子只想用什麼樣的方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什麼地方鐵絲網有漏洞、什麼時間點可能越獄成功!
他每天都在觀察,他說他的人生在此刻充滿了危險的樂趣,不再感覺被羞辱。—-《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法國貴族姓氏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八卦
拖了好久,一直沒有時間業配自己翻譯的這本書。
翻譯期間正值從巴黎搬到山上的兵荒馬亂,在成堆紙箱與電鑽聲中,一鍵一鍵敲出了十萬字。到最後我是忍著右肩肌腱炎,戴著工地用抗噪耳罩,坐在克難書桌前推敲翻譯。即使如此不便,也明知無法如期完成,我還是厚著臉皮向編輯拜託了兩次,一定要讓我獨力完成此書翻譯大任。
原因無他:因為這本書太有趣,也太有挑戰性!我想一人獨佔完成後的成就感💪。就挑戰性來說,書裡有好些字彙、用法、典故,連我身邊的法國人都不清楚。左膠天天被我問問題,到後來要我買實體書(翻譯一般都是用電子版),因為他也覺得有趣,被激起閱讀的慾望。
我記得第一個考倒我們的字是『redeudeu』,在講述法國現代貴族那一章。因為貴族的姓氏通常都有一個『de』,redeudeu就是諷刺貴族姓氏一直de個不停。
這本書是由法國人(正確來說是巴黎人)寫的法國文化書,以法國人的角度戲謔剖析法國不同族群的生活型態,文筆現代、入世、生動。是我讀過最精簡最到位的法國文化介紹書籍,只有最瞭解自己文化的法國人才能寫出這本書。書中很多理所當然的文化典故,如果不是土生土長從小耳濡目染的法國人,可能就會看得霧煞煞。但對我們外國人來說,文化知識含量也非常高。(翻譯前半本我就加了數十個注釋,後半本因為時間來不及,排版頁面也擠不下,就算了😅)
書中將法國人分為六種族群:時尚貴族、現代布爾喬亞、復古布爾喬亞、養生環保尖兵(我學到新字filgoud=feel good)、知識文青、美食饕客。
除了介紹每一族群的特色、淵源、標配,還有他們各自的出沒地、旅遊地、愛逛的網站。這裡我得先自首一下,翻譯這本書會拖稿的原因之一,是我點進網站去核實翻譯資料時,就會被商品迷惑然後逛得無法自拔!真的,書裡介紹的每個網站都好~好~逛!!!有藝術有美感有文化!幸好有些商品夭壽貴(比如一個五百歐的蠟燭或扇子,一組千歐起跳的隨身揚聲器),才能讓我馬上打消敗家念頭,專心回到翻譯🤣
因為疫情,大家無法來法國旅遊,不妨看看這本書吧!不僅讓你更瞭解法國與法國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知道時尚貴族是汽車共乘制與回收再利用的翹楚嗎?),也能透過書裡介紹的網站來場遠距線上旅遊。
懂法文的朋友,我極力推薦閱讀法文版,能學到很多法語用法喔!
中文版【這裡買】
《法國佬,幹得好!》
博客來 : https://reurl.cc/WLMMXO
誠品書店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5702681938782008
讀書花園 : https://reurl.cc/x0AaoE
讀冊生活 : https://reurl.cc/2gVYv9
金石堂網書 :https://reurl.cc/GrOjLd
在法國的朋友想看中文版的話,可以考慮電子書。
法國貴族姓氏 在 [轉錄]Re: [問題] 請問法文姓名的結構- 精華區France 的八卦
※ [本文轉錄自 Language 看板]
作者: euchre (vivre) 看板: Language
標題: Re: [問題] 請問法文姓名的結構
時間: Fri Apr 8 02:40:31 2005
(轉載自台中女中GIS中心)
他的姓氏中間有兩個字
-法國貴族後裔的榮耀與悲哀-
一位剛到巴黎的台灣女孩子,被她嫁給法國人的好朋友再三叮嚀,要找法國
男朋友應該要找姓氏中間有de的人,因為這些人是貴族。
我的法國朋友們不敢置信這年頭在法國居然還有這種封建思想,而且還是出
自台灣人口中,法國朋友譏諷:「貴族不是在大革命時都被送上了斷頭台嗎?」
<留著藍色血液拍賣祖產>
法國大革命的風潮雖然席捲全歐,卻未徹底顛覆對貴族遺緒的懷念,因此,
作為法國貴族的後裔,「有時會非常羨慕英國王室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全世界焦點
」,一位有著de姓氏、在財政部工作的朋友,惋惜著錯過歷史命運。在講究革命
平等的法國,儘管「藍色血液」的貴族尊稱還在民間流傳,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
了貴族與平民一樣都留著紅色血液,貴族的特殊意義已不復存在。
法國貴族後裔的悲哀還不僅於此,連最為一般民眾所幻想的城堡莊園生活,
都落得只是一堆冬天燒不暖的石頭的代名詞,有些子孫們寧可拍賣祖產,到溫暖
有陽光的蔚藍海岸買現代別墅。即使有心要維護祖產的人,在憂心債務和拯救家
族榮耀的挑戰中,最多也只是將城堡改為鄉村旅館,或租給政黨做夏日學校課程
用。
<奢華生活偷窺者最愛>
雖然沒落,貴族後裔的奢華生活還是成為「巴黎競賽報」中最熱中報導的題
材。華麗晚禮服和香檳舞會滿足了小市民的偷窺欲,地中海畔的貴族沒去旅行的
時候,在居住地升起家族族徽旗幟也成為地方茶餘飯後的焦點。
但在耀眼光彩的後面,名模特兒Ines de La Fressange曾出書描述貴族生活
的寂寥冷清,她永遠難忘小時候總被父母安置在豪華大旅館內獨自度假的委屈。
貴族又怎樣?另一位有de姓氏的朋友說,他和所有的人一樣求學工作、結婚生子
,他的父親甚至不要小孩有貴族養尊處優的習性。
貴族後裔在法國極為低調,可是貴族象徵的良好教養、優雅品味,使得更多
的後裔堅持貴族無形的傳統價值,例如:家庭道德、光榮的意義、為國家服務等
。他們大都進入國家體系中的軍隊、外交,或是服務公眾的政界和行政高層,改
名換姓在演藝界闖蕩的也不少,畢竟以貴族名義行走天下,不只家庭不容,連社
會也不會同情。
<新富階級熱中買個名號>
雖然法國貴族已成為博物館的歷史,但是貴族以形象來生存,強調血液中有
金錢買不到的歷史、認同、光榮等,因此吸引不少小市民或是新富階級的好奇心
。隨著尋根熱和認同意識的興起,幻想自己祖先是貴族或是買一個貴族名號的人
越來越多,每一個人都希望有著de的姓氏,以便走出群體,走出所有人都一致的
全球化時代。
※ 引述《McChen (...)》之銘言:
: Augustus de Morgan 「笛」摩根
: Charles de Gaulle 「戴」高樂
: Louis de Broglie 「德」布羅依
: Robert de Niro 勞勃「狄」尼諾
: 法文姓跟名,和英文一樣是名在前 姓在後??
: 還有中間的是?? 那個de是??
: 我記得不知在哪有看過說de是用來表身份地位??
: 那為什麼它翻成中文有3種發音,還成了姓似的
: 反而姓變成名??
: 感激不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8.107.7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4.240.1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