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鷹◎楊牧
鷹往日照多處飛去
沒入大島向我的投影
陽台上幾片落葉窸窣
像去年秋天刪去的詩
而鷹現在朝南盤旋
漸遠。我站起來
面對著海
於是我失去了它
想像是鼓翼亡走了
或許折返山林
如我此刻竟對真理等等感到厭倦
但願低飛在人少,近水的臨界
且頻頻俯見自己以鴥然之姿
起落於廓大的寂靜,我丘壑凜凜的心
--
詩人李蘋芬賞析:
如同收錄它的詩集《時光命題》之名,〈心之鷹〉的命題也指向時間的叩問。這裡,向著日照的南方遠去的「鷹」,詩人設想其遠行的意圖,是逃逸,又或許是回返自然。詩題提供了詮釋的餘地,詩句顯示:心之鷹,鷹在心上,而不是心有如鷹當空翱翔,在容納與隱喻之間抽取出詩的空隙;心中有鷹意指著什麼?要釐清這個答案,可以從1997年的散文〈亭午之鷹〉、千禧年的〈鷹〉著眼,我們發現這身姿昂揚的猛禽時常展翼於楊牧的思維世界,牠是心的現象,也是理想的投影。
〈心之鷹〉誕生於二十世紀末的香港,透露出眼前時代即將敗壞的破滅感,第一節的面海遙望是一場落空的追尋,投影、落葉與去年秋天刪去的詩,描畫了憑欄沉思的人類形象。倘若人眼中的動物是一面鏡子,那麼在詩中盤旋、漸遠的鷹,就能被理解為詩人眼看自己「竟對真理等等感到厭倦」的映像。
但是,為何那鼓翼的形姿呈現「亡走」之態?逃跑的鷹意圖逃避和遠離什麼?擺在楊牧在《時光命題》後記述及的情境中,我們得以釐清一種漫長持續的憂心——對生命的,對歷史、宇宙乃至追問真理的憂慮,數十年來不曾消失:「現在我淡泊地回想那個黃昏對海設定的悲觀,我想,應該就是一種長期,慢性,而反覆的憂憫。」大自然提供了心智沈澱與靈魂的安歇之所,如果野性思維是追探生命奧秘的起點,「折返山林」的鷹即昭示了牠疲憊的歸途、理想的幻滅,但從另一角度來說,楊牧也藉此來反覆回應那屬於浪漫主義的、清醒的熱情。由此,回顧他寫於1984年的〈大自然〉,即能呼應詩人與自然的幽秘連結:「詩人在大自然的肅穆和靜謐中創造超自然的信仰。」(注一)至於收於《有人》、記立霧溪的〈俯視〉(1984)中「疾急飛落」的蒼鷹,如曾珍珍所言,是「崇尚愛、美、同情、反抗的精神」之象徵,(注二)參照此言,我們更能在「如此疲累地耗損著」的舊世紀憂鬱中,(注三)往前追溯至更遙遠的尋索。
在楊牧翻譯葉慈的名作〈二度降臨〉(The Second Coming)開篇中,失序的鷹映現出原有的價值系統趨於混亂的情景,也隱然成為一個低音號般的沈鬱鋪墊:「盤盤飛翔盤飛於愈越廣大的錐鏇,/獵鷹聽不見控鷹人的呼聲了;/舉凡有是者皆崩潰」。(注四)楊牧以〈心之鷹〉訴說知識分子的憂患「預言」,一如他獨立於黃昏的清水灣所寫的〈樓上暮〉:「這個世界幾乎一個理想主義者都/沒有了」;「二十一世紀只會比/這即將逝去的舊世紀更壞我以滿懷全部的/幻滅向你保證」,啟示著與之同樣心懷思索的來者。最後,詩的結尾聚焦於第一人稱的感懷,終結、收束於嚮往著「廓大的寂靜」、「丘壑凜凜的心」,並建立在「我」和鷹的精神融合之上。
注一: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2004年9月),頁15-16。
注二:參見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書寫立霧溪〉,網址: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jane.htm。
注三:見楊牧:《楊牧詩集III》,頁503。
注四:楊牧編譯:《葉慈詩選》,頁126-129。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心之鷹 #李蘋芬
楊牧詩集iii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單人舞曲
一黑色的舞者,被神譴責
的靈魂正飛快穿越記憶
記憶裏多霜的森林
她的下頷高揚與水平
雙目所及遂不是人間的聲
色,笑與哭泣交錯過了耳朵
進入神經中樞
歸類
儲藏
淡忘
惟有瞳仁是搜索者的,搜索
天上飄流的發光體(位置偏高)
她要瞄準其中若干並一一加以
引爆
擊落
飛快地,她以空洞的舞譜
碰撞其餘,穿越
記憶裏潮濕的沙灘
留下一串暗淡
的足印,寂寥。「你來,」神曰:
「你來,我有話對你說」
她的兩手擺動如魚之鰭
當海流溫度突變,她的
兩手放鬆,示意,就將速度也減低了
俄然衝刺,轉彎,以短尾划水
乃默默搖曳如凝立於大荒遠古的珊瑚
肢體呈赧紅色
骨節因純情而消滅
這肢體
原是
她
最好的
語言
不是羞澀,不是
狡黠,她將背脊弓起頭向下垂
直到最接近苜蓿野地之一點
透過微潮的睫毛注視,良久
注視草葉和花蕊之間靜候停著的一隻斑斕的瓢蟲
乃驚駭而起,縱身過我偶然投射的
影子,偶然投射
那年
在荷花池中(當月光
注滿草地復向池中流)
因浸水而失去靈性的影子
她順手拾起,飛越流螢
冰刀,毛線針,水仙
一黑色的舞者——
「你來,」神曰:
「你來,我有話對你說」
---
詩人李蘋芬賞析:
關於舞,楊牧曾秉持搜索與愛美的意念寫下數首詩作。當中見出純然的理智難以再現的舞蹈情狀,那是舞者以肉身在氣流中擦碰、撞擊、飛旋的剎那,詩人將動態化為可感的時間流,字的紀錄企圖為之顯影。
舞是「無」的本字,本質上與詩樂、神巫祭儀都密不可分。按時序來看,七十年代的楊牧有〈問舞〉、〈答舞〉,至八、九十年間的〈單人舞曲〉、〈雙人舞〉與〈舞者〉,其中〈舞者〉為羅曼菲(1955-2006)而作(注一),其餘四首未必要和實際演出的舞作或具體指涉的舞者相連,詩所完成並彰顯的,也能視作普遍的美感經驗。
〈單人舞曲〉讀來語意朦朧,又充滿非日常的動態,短句成行的形式,有意表現舞的疏密節奏。正因如此,一一考索詞語並釋義,很可能影響了詩的整體性,它像一支不能割裂、獨立出某個片段的舞碼。我們看到詩人首先給出了一道獨舞者的形影:「一黑色的舞者,被神譴責/的靈魂正飛快穿越記憶/記憶裏多霜的森林」,未具名的舞者穿行在清冷的記憶領地,記憶中,被譴責者棄離了人間聲色,唯有靈魂所居住的「瞳仁」持續搜索著。
孤獨的搜索者形象再度出現,回顧楊牧的〈搜索者〉一文中,他二度拜訪溫哥華島,遇上初春的雪,在初霽的寂靜場景中驗證了時間如何向他傳遞秘密,他寫:「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我必須於沉默中向靈魂深處探索,必須拒斥任何古典外力的干擾,在這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注二)如果雪後的楊牧搜索著時間的秘密,那麼舞者搜索的目標是什麼?詩行接續:是「天上漂流的發光體(位置偏高)」,是星,就像伽利略一生追蹤星宿,舞者是以靈與肉尋找星星的人。
在楊牧稍晚出版的長篇散文《星圖》裡有一段夢境的描述,主角是一位被夢放逐的女孩,與本詩的「黑色舞者」,或有相互感應的可能:
她睜大兩眼凝視黑暗。她在尋找什麼?或者場景換為遙遠延伸的草原,從頷下的被褥向地平線盡頭展開,整整齊齊一片正方形的大地,密生著比人還高的芒草。她從b角出發,向茂黃的平蕪深處走去,風吹過廣袤的芒草,如波濤起伏,蕩漾,她覺得自己像一條獨航的小舟。忽然她發現她並不是。「從相反的對角d,」她說,「我直線必然的去向,有人朝我一路走來。」「誰?」我問。
「你。」
我們相遇,在草原當中。來不及交談,風吹著,甚至來不交換眼色,風吹著——就這樣,我們擦身而過。(注三)
自覺「獨航」如小舟的女孩與「我」在偶然的夢土中相遇,二人大風中擦身而過,是搜索者的精神延續嗎?或是無意識中悠悠念想的愛情隱喻——「有人朝我一路走來」,但是阿尼瑪(anima)與「我」之間沒有後續情節,僅僅是擦身而過,夢的內容與〈單人舞曲〉形成有意思的對照。然而,誰是誰的本事,其實無從索隱,唯有整體的觀察始得微悟。
後續詩行,「她」彷彿化為魚,魚的款擺身姿不只應合了「骨節因純情而消滅」一句,也暗指舞者以其超越「人間」的靈視高度,使語言不再是唯一的表述方法,而是肢體,是下一節的「注視」,足以在「我偶然投射的影子」上面躍身而過。這「縱身」的動態引人懸念,由於它使人回憶過去:「那年/在荷花池中(當月光/注滿草地復向池中流)」,扣合了本詩以「記憶」開篇的意念。
從過去而來的月光是「水」,使黑色的舞者拾起「因浸水而失去靈性的影子」,這樣看來,水的意象就獲得了落實,它成了光,投射出「我」的影子。稍後一些,「水仙」遽然浮現,是納西斯(Narcissus)驚懼於偶然投射的「我的影子」嗎?如此詩中的「她」和「我」就是一體的分裂,如詩題的「單人」所明示;又或是借水仙的冰肌玉骨,來襯托「黑色舞者」的詭秘之美?解讀這首詩的路徑其實相當迂迴,如同它所表現的猶疑、退讓和往復追尋。又見夾生在詩中的兩次「神曰」,成為一道隱於舞台之後的音響,也是指引舞者/搜索者逾越有限人間的呼喚。
這首詩也適合與集子中相鄰的〈雙人舞〉並讀(注四),能使這隱微的舞蹈劇場更清晰,讓虛實的交錯更顯明。〈雙人舞〉開頭是這樣的:「你向東北偏東行/遂舉步進入了樹林,失蹤」。二首詩都有蓊鬱的森(樹)林、往某個方向前去的起始,也都取用荷花意象,分別是「那年/在荷花池中(當月光/注滿草地向池中流)」,和〈雙人舞〉的最末二行:「沿小河入平湖/向芰荷深處」。特別的是,作於1976的〈問舞〉和〈答舞〉中,亦可見蓮與荷葉,或作為比興的對象,或指涉美與情意停駐之處(注五),使這游移於確定與不安之間的反覆姿態,一再疊加。而〈單人舞曲〉不只體現了楊牧所謂「尋覓,追蹤,把握,顯影,和成型」的藝術創造過程(注六),也因為逸離於單一情境,最能給出繽紛的奇景。
注一:參考陳芳明的「楊牧的晚期風格」講座報導:https://www.twsgi.org.tw/intro-care-detail.php?ic_id=1485。檢閱日期:2021年3月28日。
注二:楊牧:〈搜索者〉,《搜索者》(台北:洪範,1984年三版),頁8。
注三:楊牧:《星圖》(台北:洪範,1996年二版),頁3-4。
注四:陳芳明也曾將這二首詩並置,指出〈單人舞曲〉出於旁觀者重現記憶的角度,〈雙人舞〉則是詩中的「我」與「她」共舞,含有現實介入、愛意纏綿之意。見陳芳明:〈生死愛欲的辯證〉,《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2013年),頁223-224。
注五:例如〈答舞〉的第一節:「在荷葉的這一邊/一些些興奮和倦怠,我們/談論著夏天和秋風的方向/陽光明亮。在荷葉的這一邊/一起觀察飛鳥如何停在花上/學習一些些搖曳和平衡的技巧」,見楊牧:〈答舞〉,《楊牧詩集II》,頁71。
注六:楊牧:〈《完整的寓言》後記〉,《楊牧詩集III》,頁492。
----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單人舞曲 #李蘋芬
楊牧詩集iii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近端午讀Eisenstein◎楊牧
你坐在鳳凰木下
一張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
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不動
太陽徐行到了天頂
起先想到戴花的詩人,一逕
歌唱到河邊,沮喪,憤怒之餘
遂對準最亮,最美麗的
漩渦縱身躍下,死矣
接著,如何她卻繾綣將三生
修成的正果以原形表述,完整的卑微
啊愛,但相對於人間的玩忽,真
證明是恐怖
我隔著一些典故思想,一些觀念
和信仰,然則美和真必然也是致命的
通過超現實的剪接一一完成
無上的默片蒙太奇
--
詩人李蘋芬賞析:
與楊牧論理敘事的一系詩路不同,這首以「超現實的剪接」和「默片蒙太奇」意識所鉤織的詩,看似非邏輯的將屈原、白蛇置於相連的兩節之中,從而產生新的詩意可能,也因此提高了詩的曖昧性。賴芳伶曾以拼貼並置的後現代技法,來聯繫詩中紛陳羅列的元素,這樣的說法自有可觀處,她也認為本詩呈現了作者經過美學提煉的「斷片似的經驗」,最終通達「色/空的迴環無盡」之境(注一), 這是將詩的意涵推至宗教哲思了。如今,在有限的線索中,我們依然能楊牧的其他作品中,發掘其他可供解讀的空間。
從題目而言,有兩大詮釋進路可循,一是離騷詩人傳統濫觴的時間節點——端午;二是倡議蒙太奇理論的俄國導演Sergei Eisenstein,如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異時空之下的異文化交會,也延續了不只一次出現於楊牧詩中的端午、屈原乃至白娘子的元素。諸如〈酒壺二題 第二題:瓷的(奉愁予)〉、〈端午寄莊二〉和〈蛇的練習三種〉(注二), 都能廣義的收攏於「端午」的命題下,而不必囿限於蒙太奇理論中任意鏡頭的拼接技法。
早在〈衣飾與追求〉(1986)中,楊牧就這樣強調了解屈原的途徑:「只有通過對香草和美人的認識,我們才能把握到屈原的文學意向,才能解析屈原的『追求』(用西方文學的術語說就是quest)是何種心緒下的產物。」詩的第二節,他讓屈原以「戴花的詩人」面貌亮相,香草是配飾,也是彰顯意志的象徵。隨即,塑造其行吟澤畔、形容枯槁的經典形象,讓屈原——求真的詩人——再次殉真,本節在「死矣」的鄭重語氣下暫時停頓。
但楊牧並不安於在「典故」的範圍裡重述,第三節的敘述主體翻換為「她」,在端午現出原形的白蛇,進一步對「真」展開奇詭的辯證:「啊愛,但相對於人間的玩忽,真/證明是恐怖」。詩人試圖窮極人性的真諦,是愛嗎?或是其他不可名狀的事物?詩中,白蛇畢露原貌之後那「完整的卑微」,對比於「繾綣三生」所修成的正果,復對比於「人間的玩忽」,白蛇的一片素心因為「原形表述」而被人間視為恐怖。事實上,人的畏懼與愚昧或許才是「恐怖」的真貌。
〈蛇的練習三種〉中的深思可與這首詩相比擬,蛇如雌雄同體的天使,然而蛇的美麗與神秘「使人產生恐懼感」。詩人又寫道:「她可能有一顆心(芒草搖搖頭/不置可否),若有,無非也是冷的」,回環的自我辯駁在楊牧的詩文中亦屬多見,目的在於層層推論而達成事理的解釋。
回到〈近端午讀Eisenstein〉,詩的開頭、結尾分別有「你」和「我」的敘述主體,可視為同一個自我的對話,第一節以畫面性較強的「工整的刺繡亂針挑明」、「零碎的光影開始凝聚」等句,揭示蒙太奇的拼貼、奇想效果,到了第四節,則不仰賴意象聚合、而以敘事來顯明詩意,由此建立疏密有度的結構,融合幻想的馳騁和理智的沈思。與收錄本詩的《涉事》後記並讀,更能持續追索詩人如何自覺的在感性與知性之間,平衡的包容二者(注三)。
注一:賴芳伶:〈楊牧〈近端午讀Eisenstein〉的色/空拼貼〉,《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年),頁230。
注二:見楊牧:〈酒壺二題:第二題:瓷的(奉愁予)〉,《楊牧詩集I》,頁393;楊牧:〈端午寄莊二〉,《楊牧詩集III》,頁100-101。
注三:楊牧:《涉事》後記:「我一邊試探,一邊放縱自己去沉湎於往事,磨練感性,並且時時以知性節制它,希望獲取二者之間的平衡,值得愛和不值得愛的,可以等著有一天再度變成追憶裏的事情,以及那些不可以,因為完全不可能的。」見《楊牧詩集III》,頁508。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近端午讀Eisenstein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李蘋芬
楊牧詩集iii 在 楊牧(臺灣)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楊牧 (1940年9月6日-),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 ... 代表作, 《楊牧詩集》(I/II/III)、《一首詩的完成》、《搜索者》、《奇萊前 ... ... <看更多>
楊牧詩集iii 在 遇見一首詩:楊牧/雲舟- YouTube 的八卦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孤寒的文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