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拍完一部電影,我就會跟我丈夫說,『好了,就這樣吧,我不想再工作了,我們找個地方退休吧。』」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在2020年一次接受採訪時笑說。
.
話是這樣說,現年71歲「梅姨」梅莉.史翠普的演員之路看來依然沒有極限。這位曾經提名21次奧斯卡獎、三次封后的傳奇影星,對自己的期許顯然已經不僅僅是表演本身,能否持續工作下去,成為女性後輩的模範,是她的首要目標。
.
「男人總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全職工作者,我認為女性也應該擁有同樣的機會。如果女人選擇追求自己的事業,不該有人給她們貼上任何標籤。」梅姨強調。
.
也許是如此,年過五十之後,雖然相當容易被邀請出演主婦角色,但梅姨卻也不甘讓自己的角色只是男人的依附者,即便在片中擁有伴侶,通常也都只願意演出更具自主意識、更有個性的中年婦女。最具代表性的角色無疑是時尚主編米蘭達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即便在《媽媽咪呀! Mamma Mia!》(2008)之中有段黃昏之戀,但她的角色設定顯然也不是傳統媽媽。
.
由其密友諾拉.艾芙倫(Nora Ephron)執導的《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2009)特別微妙,雖然在劇中飾演的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是一名以主婦形象聞名的電視名廚,但劇中的伴侶關係完全如她嚮往,夫妻倆相敬如賓,而且茱莉亞的先生顯然完全不介意太太對自我實現的理想與追尋,關係堪稱平等。這幾乎也是梅姨與丈夫唐.甘莫(Don Gummer)的關係縮影。
.
近年梅姨膾炙人口的角色還包括英國婦女參政運動領導者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等,都是在歷史上以堅毅形象出名的真實女性。
.
與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合作的《洗鈔事務所 The Laundromat》(2019)則巧妙地玩了一個形象上的翻轉,梅姨看似是再平凡不過的阿嬤,因為丈夫意外身亡而鬱鬱寡歡。但她最後卻被刻畫成揭發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的關鍵人物,可說高手在民間,令人拍案叫絕。
.
與史蒂芬.索德柏一拍即合的梅姨,立刻接受了他的新作《讓他們說吧 Let Them All Talk》(2020)的邀約。當時索德柏致電給她時,還沒有來得及說明劇情。梅姨打斷了他,說道:「等等,我得先去參加一個與老友的聚會。」索德柏說:「故事就是關於這個!」
.
飾演女主角艾莉絲。在劇中,作家艾莉絲受邀前往英國領取文學獎,畏懼搭機的她,在經紀人凱倫遊說之下,同意搭乘豪華郵輪前往,只是條件是,她必須能夠邀請親友團共乘。最後她選擇的對象是兩名許久未見的女性好友蘿貝塔與蘇珊,以及姪子泰勒。
.
原本看似是一趟悠閒的老友重聚,其實底下卻是暗潮洶湧、各懷鬼胎。原來老友蘿貝塔始終咬定艾莉絲的成名作所描寫的失敗女性,是以她的人生經歷為本,甚至認為艾莉絲邀她登船只不過是為了續集找靈感(或許也真是如此?)。與此同時,經紀人凱倫偷偷登船,與艾莉絲的姪子泰勒秘密聯繫,目的是為了要打探艾莉絲下一部作品的內容。
.
本片的故事編劇是傳奇作家黛博拉.艾森柏格(Deborah Eisenberg),她與史蒂芬.索德柏僅提名演員分場大綱,演員只知道每場戲大概要說什麼,卻不知具體對白,也沒有第一句話與最後一句話,換言之,就是完全讓演員即興發揮。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梅姨,都對這種工作模式感到不盡習慣,不過她依然迎刃有餘。
.
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梅姨的演出酬勞僅有象徵性的25美分,當然,還是有附贈免費搭乘英國豪華郵輪瑪麗皇后2號的優待。而且整部片是真的在船上拍攝,幾乎沒有另外搭建布景。雖然這部片恐怕沒有辦法在COVID-19大流行的時期對郵輪旅遊創造任何廣告效益。
.
劇中,梅姨的角色固然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但史蒂芬.索德柏顯然不想只讓她詮釋那種樣板式的成功角色。其實艾莉絲與她的另一個代表角色米蘭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僅都對他人存在算計之心,其堅毅形象之下亦存在著同樣難以忽視的孤獨感。又一次,梅姨豐富了女性角色可以有的深度與廣度,而過去這些人物,往往是男性才有機會詮釋。
.
「我們需要更多展現女性的電影,講述更多關於女性的故事。演戲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好的『治療』,因為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去了解我所詮釋的女性。越去理解,我好像也就越了解我自己。」梅姨感嘆。
.
各位影迷,你們最喜歡梅姨的哪個經典角色呢?
▁▁▁▁▁▁▁▁▁▁▁▁▁▁▁▁▁▁▁▁▁▁▁▁▁▁▁▁▁
《 #讓他們說吧》可在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hWYCxY
疫情期間盡量避免外出,CATCHPLAY+ 現在加入【雙享無限看】方案,除了可同時兩裝置收看與HBO GO同步的《東城奇案》、《不朽者》,還有BBC First熱門英劇《逐愛》,就是要陪您安心在家,開心防疫。
https://bit.ly/3eY8oxU
柴 契 爾 夫人 丈夫 在 Facebook 八卦
「英國有兩個最偉大的男人,一個躲在唐寧街十號,一個躲在白金漢宮。」
這是80年代,英國民間流行得一個玩笑話。前者,指的是首相柴契爾夫人的丈夫 丹尼斯;後者,指得是今天過世的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 菲利浦親王。
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 1921.6.10-2021.4.9
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Philip, The Duke of Edinburgh
#國際新聞看民視
柴 契 爾 夫人 丈夫 在 范可欽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八卦
柴契爾夫人淒涼的晚年
她有了事業和愛情,卻成為了失敗的母親。
一位曾擁有英國最高權位的鐵娘子,但背後卻承受著無限的孤獨和悲哀。
柴契爾說過:在我的世代,沒有女性會成為首相。
然而她做到了,她成為了英國第一任女首相,向人們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還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無法做到的事。
柴契爾學習很努力,但並不算有天賦,成績並不突出,但卻靠著刻苦學習考上了牛津大學。年紀輕輕的柴契爾在25歲時,就成為了保守黨女性候選人。
就在這時,她遇到了擁有家族企業的富商鄧尼斯,鄧尼斯對年輕漂亮、又具有政治頭腦的柴契爾一見鍾情。不久,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兩年後,生了一對龍鳳胎。
初為人母的柴契爾並沒有對一對龍鳳胎有過多留戀,兩個多星期後,就繼續投身政治事業去了。在愛情上,丈夫鄧尼斯一直在柴契爾的身後默默的支持著她從政,柴契爾獲得了婚姻上的幸福,在親子關係上,卻是一位失敗的母親。
她忙於政治活動,疏忽家庭教育,成了“母慈子敗”的案例。。
晚年的柴契爾曾坦言: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由於一直忙於政治活動,柴契爾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女兒與她的關係非常冷淡,兒子雖然跟柴契爾的關係很親密,但兒子卻一直不給她爭氣,學習成績差,還依仗母親的權勢在學校裏稱王稱霸,連老師都不敢管。
成年後,兒子參加拉力賽,在沙漠中走失。得知兒子出事的柴契爾後,出任首相以來,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落淚,懇請各國政府幫忙解救兒子。被營救後,柴契爾的兒子又因在酒店裏消費大量酒水拒不支付,並認為政府解救他理所應當,與外交官和酒店工作人員爭執不休,最後以警方介入而告終。
此後,又借著母親的地位和妻子的錢財,從事一系列冒險活動攬財。最終,因參與幾內亞政變,在南非被捕,判4年監禁緩期執行,並處以31.3萬英鎊罰金。柴契爾聞訊立刻帶著罰金去南非,才把兒子撈回來。
柴契爾教子無方,成了英國媒體公認的“母慈子敗”的案例。
柴契爾說:家就是你沒事可做時去的地方。
在與丈夫50年金婚紀念日時,柴契爾因輕度中風,失去了部分記憶。兩年後,丈夫去世,對她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記憶力越來越差,經常還認為丈夫還活在世上。喪夫之痛讓柴契爾久久不能釋懷,曾有一次深夜醒來,她換上盛裝,非要去墓地看望丈夫。
77歲生日時,柴契爾只收到了4張賀卡,她擺在桌子上,對著它們發呆。兒子遠在西班牙居住,女兒在瑞士,孫子在美國,平時都很少回英國探望她。柴契爾的女兒說:母親不應過於期待成年子女不時的回家看望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都經歷過,我們年幼時也總見不到母親。
3年後的大壽,也許是懷念曾經熱鬧的日子,她宴請了650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查理斯王儲和當時的首相布雷爾都來為她祝壽。柴契爾又展露出了以前的風采,臉上洋溢著曾經的笑容,但這一切都是那樣短暫。
在之後漫長而又孤寂的歲月裏,柴契爾經常突發中風,後來連看報都變得困難了,經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前一句。晚年的柴契爾飽受著精神上的雙重折磨,除了病痛摧毀了她身上鐵娘子的烙印,更可悲的是,子女關係的冷淡與疏遠。
彌留之際,房間裏放滿了丈夫、兒子、女兒、孫女和孫子的照片,卻沒有一位至親陪在身邊,陪伴她的只有醫生和護士。即便去世之後,兒子和女兒也不願意第一時間趕回來,打理柴契爾的後事。
但柴契爾這令人唏噓的淒涼晚年,又怨的了誰呢?家怎麼能夠是沒事可做時去的地方?在本該需要關愛兒女的年代,忽略了女兒,最後得到的是女兒對她的冷漠,又把氾濫的愛給了兒子,兒子在她的溺愛之下,成了“混世魔王”“商業扒手”。
事業可以帶給你名聲、地位和成就感,但當你卸下盔甲,夜深人靜的時候,當年華老去的時候,名聲會隨著時間淡去,成就感也會消退。
也許錢會留下,但到了垂暮之年,金錢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家庭才是我們最終的後盾和歸宿。
受傷時家是遮擋風雨的傘,開心時家是洋溢幸福的河。
事業永遠無法取代家庭成為人情感的港灣。擁有幸福的家庭才是人生的目的,事業只不過是為了維護家庭幸福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可惜,柴契爾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才明白。
希望每一位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之後,都能明白金錢、名聲、成就感都只是一時的,都無法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幸福感,只有家庭才是我們一輩子的依靠,才是我們最可靠的後盾和最後的歸宿。
願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家庭和睦,一生幸福。
柴 契 爾 夫人 丈夫 在 「王冠」第4季「吉蓮安德森」飾演「柴契爾夫人」 - YouTube 的八卦
訂閱東森美洲電視頻道→https://bit.ly/2VF6dFI訂閱東森美洲電視PODCAST→https://bit.ly/CASTTV熱門影集「王冠」第4季,時空拉回到1980年代的英國, ... ... <看更多>
柴 契 爾 夫人 丈夫 在 [好雷] 我親愛的瑪格麗特(鐵娘子觀後感) - 精華區movie 的八卦
先總結聊聊我的感受,再細講
這部片的拍攝手法有別於一般傳記電影平鋪直敘或者是依照事情發生順序的方式
而是採取現實與過去交錯 類似意識流的敘事方式
年邁遭受失智疾病以及幻覺困擾的柴契爾夫人在現實生活中
屢屢回憶起以前在政治生涯中努力奮進的重要事件
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常不禁流下眼淚
因為這部電影有不少地方顯示了女性的困境以及抉擇
也是我現實中常常考量以及掙扎的狀況
加上家中有數位長輩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失智的困擾
看到梅姨將晚年的柴契爾夫人所面臨生理及心理的困境
以及從政的心理轉折詮釋得絲絲入扣
常引發我的哭點
片名雖然是The Iron Lady,
但電影卻是呈現出柴契爾夫人鋼鐵意志背後所隱藏的柔軟情感與脆弱
以一到十分的量表,我給這部片7.5分
不過,我覺得這部片在台灣觀眾的接受度可能會是評價兩極
有些觀眾可能無法接受這樣的電影敘事手法
若無法體會柴契爾夫人當政前後的英國社會脈絡以及女性當時的困境
有些觀眾可能會覺得這部片無聊,不好看
細講的部分
已經有板友就柴契爾夫人當政的政經背景解說過了,我就不會著墨太多
我著重的在於柴契爾夫人所面臨的女性困境
為什麼標題是取 我親愛的瑪格麗特
主要是來自於柴契爾夫人的先生丹尼斯‧柴契爾在片中對於妻子瑪格麗特的全力支持
丹尼斯在妻子瑪格麗特擔任首相期間的影像,都站在角落,默默地支持她
適時跟她支持的力量,跟她說"穩住",為她的屢次成功敬酒道賀,能夠逗她開心
每次丹尼斯遠遠看著瑪格麗特的表情,就好像在說 我親愛的瑪格麗特....
實際上,在當時(20世紀)英國對女性參政仍非常保守的社會風氣中
外界對於她的尊稱是用柴契爾夫人,亦是用她夫家之姓
但是有丹尼斯這樣的丈夫,能夠支持瑪格麗特全力在政壇上發展,是相當罕見的
縱使丹尼斯曾經一度表達不滿出走南非數日(瑪格麗特表達要競逐保守黨黨魁之際)
可是之後在瑪格麗特的權力之路上,丹尼斯也一直默默扮演背後的賢內助
在電影出現數次爆炸案的暗示,都讓瑪格麗特想起格蘭酒店爆炸案後,
丹尼斯緊握著驚恐不已的瑪格麗特的手
還有瑪格麗特堅持帶著雙層珍珠項鍊從政
(那珍珠項鍊是丹尼斯在她產下雙胞胎後送的紀念禮物)
都顯示丹尼斯在瑪格麗特心中的極重要分量
丹尼斯的角色很微妙,導演將已逝去的丹尼斯是以幻覺的形式,
出現在晚年瑪格麗特的生活中不斷對話著
並一再強調瑪格麗特是經過多年被別人說服後,才決定整理丈夫的遺物
瑪格麗特一度想要切斷這個幻覺,可是卻又無法抗拒對丈夫的懷念下,接受了這個幻覺
都隱含瑪格麗特對於逝去丈夫的未了情、懷念、依戀,
以及一份深藏許多年卻無法說出的愧疚
(她跟丹尼斯結褵52年之久 1951年-2003年)
(在她跟幻覺的丹尼斯的對話,常會觸發我的哭點)
在晚年的柴契爾夫人回顧過往去海邊玩的家庭錄影帶時,
不斷地倒帶孩子在沙灘上奔跑的笑容以及她與丈夫同樂的甜蜜
或許是晚年的孤獨(丈夫逝世,兒女都沒有跟她同住)
讓她眷戀過往曾有過的歡樂家庭生活
我看到的是瑪格麗特的遺憾之情
在她當選議員要赴任的第一天(1959年),她咬著嘴唇,
隔著車窗玻璃看著孩子的哀求,最後仍下定決心開車離去,不顧在車後追趕的孩子
她狠下心來,捨棄家庭,踏往滿是男人主導的權力階梯
從她下定決心競逐黨魁與首相之路後(1974年)(沒有考慮丈夫跟女兒的感受)
她已沒有了跟丈夫跟兒女的家庭生活 她全心全意為國家付出 堅定自己的理念努力
(影片中在她任職首相期間(1979年-1990年),就完全沒有出現兒女的畫面)
一直營造著她鋼鐵般的形象
可是實際上,她是深藏著自己的脆弱、害怕
在她反對同志要加入歐盟的提議,那段尖刻犀利的斥責之後,
獨留在會議室裡的她,看著微微顫抖的雙手
在她經歷打贏福克蘭戰爭(1982年),坐在首相位置十一年後(1990年),
導演在這段影像顯示瑪格麗特仍然還是有不夠自信、恐懼的一面
為何瑪格麗特還是恐懼的、不夠自信的?
回到最原初的導因,她不斷不斷地要在男性面前證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力爭上游,是處於備受性別歧視以及階級歧視的縫隙中
瑪格麗特沒有過著一般女孩的生活,遭受那些女孩的訕笑
好不容易申請上牛津(1944年),母親卻沒有表現出相應的高興,
帶著混雜自卑的複雜情緒,以手濕為理由不擁抱她
在政治上初出茅廬的她在跟黨內同志聚餐的場合,昂揚地抒發己志,
卻遭遇男性輕視她的性別與出身,女性遠離她的窘境
(在1950年與1951年在為工黨所佔有的達特福德(Dartford)選區,
以最年輕的女性候選人參選落敗)
她要證明自己是不辜負父親期盼、能實現自我理想的孩子
她要證明她是個獨立堅強不隨波逐流的女性
她要證明她不只是個只能待在家庭奶孩子、洗杯子的女性
她要證明她不只是個中產階級的小雜貨商的女兒
她為了打入男性的世界,不斷地內化外界所認為的領袖特質以爭取人民的支持
(這片子的領袖特質,是有性別意涵的,是男性菁英領袖的特質,
當時也未有女性菁英出頭)
再者,當時英國的政經情況,面臨工會的對抗、經濟疲乏不振、
北愛爾蘭共和軍恐怖活動方興未艾、蘇聯的威脅、英國強國衰落的恐懼
人民跟黨的同志都希望有位能幹的領導人帶領這個國家度過危機
她為了要贏得人民的信任、選舉的勝利,
必須讓自已顯得剛強、堅毅、果斷、沉穩、堅守原則、不容妥協
,不能讓自己顯現出軟弱、慌亂、猶疑不定
身為第一個英國的女首相(1979年),在眾多黑色皮鞋中,唯一的白色高跟鞋
瑪格麗特比以往的男首相更要費力地不斷證明、證明再證明
她是絕對可以勝任當領導英國的首相
如果說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當時所扮演的是英國國母的角色,
那瑪格麗特就是英國的父親
唯有在瑪格麗特寫信給福克蘭戰爭陣亡的軍士時,
她才帶入了母性的同理,但也是為了英國的榮耀
可是也因為她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造成過度剛愎,
反而忽略了在關鍵時刻需要運用女性的柔軟身段,凝聚黨內的向心力
就像片中一位同志所言,要瑪格麗特不要過度考驗同志對她的忠誠心
這個警告後來一語成讖,原本簇擁她的黨內同志漸漸疏遠她,
最後面臨同志背叛的瑪格麗特由不可置信,信心滿滿,
到無可奈何接受大勢已去,黯然辭職下台。
「這些懦弱的男人!」她回憶起這段被同志背叛的往事,揮手傾倒了擺滿黑皮鞋的鞋櫃。
影片的後段,她下定決心完全打包了丹尼斯的遺物,送走了幻覺的丹尼斯。
不穿黑皮鞋而在光亮中赤足離去的丹尼斯,
會不會是暗示了在瑪格麗特眼中,他跟一般男性不同之處?
因為丹尼斯是瑪格麗特目前的生命中唯一沒有背棄她,全力支持她的男性呢?
(她的兒子馬克一直都沒有露臉,只有出現小時候的形象,
可能暗示兒子不諒解、不支持母親全心從政的努力?)
(據我網路上搜尋的資料,馬克從中學開始的表現就不理想,
是讓她們夫妻煩心的孩子,由於馬克到目前傳出較多負面新聞,
或許不好決定兒子在影片中的位置,這可能也是導演決定不讓兒子露面的原因??)
丹尼斯這位特別的男性在這部電影中看似不顯眼,
卻有著很大的份量,他是瑪格麗特生命的最大支柱
導演不只想呈現瑪格麗特的剛強外表下所隱藏的脆弱,
同時也表現丹尼斯跟瑪格麗特之間的深厚感情羈絆。
並且也藉著瑪格麗特晚年的追憶與悔悟探索這位女強人
在面臨女性困境的抉擇後的心理矛盾。
我覺得導演利用這樣子的敘事方式是滿打動我的,同時深入刻劃瑪格麗特的心理變化。
當然,梅姨的精湛演技加分甚多。
文章最後,為了讓有興趣的觀眾能更了解這部片的時空背景,
本文註明了一些重要事件的發生年份。
在查過wiki資料,並對照劇中柴契爾夫人的行程安排
可以推知,這部片晚年柴契爾夫人的時空背景是在2007年2月21日
一尊瑪格麗特·柴契爾的銅像在下議院大堂舉行揭幕儀式之數天前。
而在柴契爾夫人辭掉首相到這段時間前,她的簡單經歷節錄自wiki的資料
1991年11月22日瑪格麗特·柴契爾發表聲明決定退出黨魁選舉的第二輪投票。這個決定使
她的首相生涯步上終結。
1992年,瑪格麗特·柴契爾退出了下議院選舉。
2002年3月22日,瑪格麗特·柴契爾遭受幾次輕微的中風困擾。
2003年6月26日,瑪格麗特·柴契爾的丈夫丹尼斯從男爵去世。
2005年12月7日,瑪格麗特·柴契爾因感到暈眩而被送到倫敦的切爾西及西敏醫院(
Che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之後身體仍微恙。她的女兒卡洛兒對傳媒說,瑪
格麗特·柴契爾的短期記憶力正嚴重衰退
在2007年2月21日,一尊瑪格麗特·柴契爾的銅像在下議院大堂舉行了揭幕儀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48.80
是樓上思考太淺了,沒有主見嘛,你自己的想法呢?
欣賞電影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種,而影響到把同樣事物看立體或看扁。
你所指的角度是哪種?
我這篇就是從性別的角度來寫
位處男性鬥爭的政治領域中,柴契爾夫人要一直很堅強,反擊性別跟階級歧視
才能出頭。你說電影哪裡沒有呈現到女性的堅強??
就是因為她一向給外人很強悍堅強的外在
本片反而是要從她晚年的追憶,凸顯柴契爾夫人看似堅強下不為人知的脆弱。
這不是很打動人嗎?
你的推文只顯示出你不懂女性在當時的困境以及心理思緒。看不懂這片想呈現的東西。
※ 編輯: strayeagle 來自: 114.45.178.140 (02/26 02: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