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賴芳玉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全文刊載於周慕姿新書"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推薦序/寶瓶文化出版/博客來預購中)
暴食症 案例 在 周慕姿 Facebook 八卦
#過度努力 #推薦序
.
這次《過度努力》的推薦序,很榮幸邀請到三位重量級人物撰寫,三篇都非常感人,這幾天我會一一跟大家分享~~
.
先與大家分享賴芳玉律師的推薦序~~~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
.
【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
.
.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
.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
.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
.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
.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
.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
.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
.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
.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
.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
.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
.
.
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
.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
.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
.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
.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
.
賴芳玉(律師) @fangyulai1018
.
.
《過度努力》預購:
博客來 一般預購版:https://tinyurl.com/y9nf26zb
金石堂 限量療心卡:https://reurl.cc/MZyzjm
暴食症 案例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八卦
[疫情讓人餓?暴食現象增加?]
自從三級警戒開始覺得比較容易餓?
覺得飲控變得更困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對 3000 多人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自美國疫情爆發的一年以來,有 61% 的美國成年人發生了「預期之外的體重變化」, #居家防疫期間的壓力、 #缺乏活動、 #不良飲食習慣、 #因焦慮而囤了過量的食物都是原因。
這種因為疫情導致的「 #新冠肥胖」,發生在25-77%的日本民眾,而且自覺「吃零食的機會變多」,某外媒公司統計其下屬公司調查,有58%的民眾認為自己有「新冠肥胖」,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
#疫情也讓飲食失調疾患更加劇症狀
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s),無論是暴食或厭食,成了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檢疫/防疫的後遺症。今年剛發表於《國際飲食失調期刊》的研究,收集207位英國飲食失調患者蒐集了質化及量化資料,研究結果指出,有83.1%的患者自覺飲食失調症狀惡化。
另一篇研究調查了1021位美國及荷蘭的飲食失調患者們,其疾病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70%的厭食症患者增加了對食物的恐懼;約30%的暴食症患者增加了暴飲暴食的頻率和渴望。
遠距教學、居家辦公的時間裡,瘋狂進食或食不下嚥的兩極反應跟紓壓方式造成了新舊患者的人數驟增。
關於腸道菌跟飲食疾患的研究很多,今年6月有一篇針對腸道菌跟「 #神經性暴食症」和「 #劇食症」的關係探討,其實跟吃得過少的厭食症一樣,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常有著「 #異常失衡的腸道菌相」(dysbiosis),腸道的菌群失衡,會讓腸道屏障功能下降,對於 #營養的吸收利用下降,而導致腸-腦軸當中負責「飽食」的中樞無法發揮正常作用。
附註:
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持續三個月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無控制的快速過度進食,個案往往有正常BMI且極度關切體重,但卻又無法有效控制暴食行為。
劇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持續半年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的暴食行為,這類患者往往合併肥胖。
在王醫師這裡治療過很多的「神經性暴食症」,通常都是經歷過 #反覆不正確減肥手段後才出現這樣的症狀,這些人的BMI都很正常,在減肥前真正肥胖的時候, #反而是沒有暴食現象的。
最常見的,就是用過 #斷食跟高脂肪生酮後的人, #限時或飢餓的壓力、 #高脂肪對腸道菌的破壞,極端飲食跟腸道失養讓身體的發炎呈現過度激活的現象,當某些菌減少/某些菌不正常過多時,無以名狀的食慾伴隨焦躁跟火一樣延燒,永遠吃不飽或是明明很撐還告訴自己必須進食的感覺出現,這種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到腸道的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聯絡網發生異常,導致了暴食的發生。
很多人問是壓力—>暴食/厭食—>腸道菌破壞還是
壓力—>腸道菌破壞—>暴食/厭食。
我認為是後者,而且會變成滾雪球一樣惡性循環♻️因為研究發現,在還未發生肥胖前,吃高脂食物的老鼠在第一週就出現了腸道菌的破壞,也就是說,肥胖是腸道菌異常之後的結果,如果妳在壓力環境,卻懂得怎麼吃來維持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環境,妳到最後不會變胖,也不會暴食/厭食。
分享一位海外學員的案例,她在之前用過各種減肥法(包括生酮)後出現暴食現象,後來買了我的書用了某牌乳清跟大豆蛋白粉試著照做,但卻仍有飢餓感跟暴食的發生。在一對一諮詢後開始吃4+2R的2週後開心的跟我分享,她不再出現暴食現象,心情也變得平穩,而她不是第一個這樣跟我說的女孩😊
我自己試過無數減肥法,也曾經出現「神經性暴食症」,我知道理論上的「算蛋白質克數」並不是重點,而是怎麼吃、吃什麼可以去修復當初被不正常飲食、跟不正常減肥破壞的菌相。
解鈴還須繫鈴人,因飲食異常而起的疾病,也應該用正確飲食將之治癒。
#神經性暴食症 #劇食症 #腸道菌失衡
#飲食疾患的源頭在於不正確飲食跟腸腦軸
#壓力造成腸道菌破壞可能先於暴食之前
Reference
Int J Eat Disord. 2020 Nov;53(11):1780-1790.
Psychiatry Res. 2021 Jun;300:113923.
4+2R線上課程由此去👉https://reurl.cc/a9GE19
暴食症 案例 在 飲食失調包括厭食症及暴食症跟心理及情緒有連帶關係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最新 案例 發現,有飲食失調的患者,原來跟家庭問題有莫大關係。 ... 飲食失調包括厭食症及 暴食症 跟心理及情緒有連帶關係-Fit 開有條路EP331 - 香港開 ... ... <看更多>
暴食症 案例 在 暴食症dcard ~ 酷我音樂apk.tw 的八卦
通常被稱為是暴食症,它的特色常常是暴食也就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吃下大量症自救暴食症成因暴食症dcard暴食症自癒暴食症ptt暴食症診斷暴食症案例. 暴食症- Paracelsus ... ... <看更多>
暴食症 案例 在 19歲女暴食致死圖片+內容翻譯- 看板eat-disord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原文連結請看此網頁:
https://www.2medusa.com/2008/09/bulimia-killswarning-graphic-pictures.html
如果網頁跑太慢
可以直接點圖:https://ppt.cc/3esF
以下為內容翻譯
(我不是專業翻譯人員 如果有誤請指正 謝謝)
一名暴食症患者因神經衰竭、胃部爆裂致死
「請注意她的四肢及胃部變色的情況」
她19歲 患有暴食症五年
她死前吃了5.6公升的食物導致胃部撕裂
死亡時155公分43公斤
案例摘要:
她被發現死亡時已經是12-72小時之後了 全身僵硬
從身上的瘀血可以看出死亡超過八小時
她的眼睛呈現混濁 這樣的狀況會在死後2-4小時漸漸形成
仔細看她胃部上綠色的痕跡
這是內臟衰竭非常典型的樣子(livor mortis)
此過程應該在她內臟運作時就產生了
因為這樣的狀況通常需要幾天造成
法醫檢驗她身上的瘀血
發現她胃部爆裂後胃裡的東西充滿了體腔
她的血跟食物也凝結在她的肛門與陰部
造成看起來像是新傷的樣子
因此需要驗屍來釐清是否有受到性侵的情形
當調查人員完成驗屍
發現她的胃部被硬撐到從肋骨交接處擴張到恥骨之間
她的胃上也有一個巨大的撕裂傷
解剖發現她的屍體也呈現其他異常的現象
她的心臟過小 呈現典型節食飢餓過度的狀況:
心肌受損且免疫細胞衰敗
她的腦部腫脹
估計是因為在胃部爆裂死亡後 大量血流壓迫腦部造成
她也有肺炎跡象
因為過度節食會傷害抵抗病毒的免疫系統
而正如典型的暴食症患者
她的胃部在撕裂前已經敗死
因為每次暴飲暴食都會擴張胃部
而胃部過度擴張之後
供應血液到胃部的血管就會被摧毀
並減少輸送到胃部的血量 漸漸地這些組織就會衰竭
每一次的暴飲暴食擴大胃部 都會使得胃功能更衰竭
而催吐對胃部施壓 造成胃壓過高 更惡化這樣的情況
但其實真正導致這位女子死亡的原因
其實是身體的一個自然反應
而不是胃上的撕裂傷
當胃部被撐大時 人的身體會有自然的免疫反應
血管動脈同時會被擴大 而血壓就會降低 造成昏厥
死者在這時候心跳變慢而漸漸停止
檢驗人員沒有發現死因不是因為誤食中毒
也沒有鉀的反應 因為在死亡時鉀會從細胞中洩出
這案例的另一個特點是
19世紀的人們發現胃的容量最多只有四公升
(在填充屍體時發現)
要讓胃超過這樣的容量
必須要進行胃部擴張術來擴大胃的尺寸
一般說來
過度撐大胃部 而在嘔吐時造成的撕裂傷
大多是產生在胃部較多曲折處或胃的底部
但死者較異常的情況是她的胃撕裂在胃中較平滑的部分(在胃的前側)
這個報導除了提供新知之外
還接漏了一個重點:
暴食症的死狀非常醜陋
因暴食症而死
人生最後的終點會結束在馬桶旁
一點也不光彩 不優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3.96.175.1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