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教育部」📚📚📚👀
「韋佳德 呼籲 台灣老師與時俱進。與其 排斥 機器翻譯 不如 教學生 其正確用法!」
除了上通告、主持節目外, 我從事口筆譯工作已有七年的時間並在台灣大學/研究所任教口筆譯。我有很多學生曾跟我訴苦說,雖覺得機器翻譯方便,卻不大會使用。再加上,他們國中高中有很多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他們不要用機器翻譯,秉持著絕對排斥的態度。因此,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機器翻譯之重要性這點事。
翻譯教學於機器翻譯時代(Machine Translation Era, MTE)迫切需要探討具有挑戰性之新教學法以便提高現有翻譯課程品質,並研究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使用。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專注於研究與分析機器翻譯的使用。研究者經由焦點團體、同儕討論互評、回溯晤談、搜集資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態度與觀點。首先,筆者回顧了相關文獻並設定了理論架構。其次,筆者探討傳統翻譯課程與當下蓬勃發展的機器翻譯之間的差異。當時此研究亦期望能提倡新機器翻譯教學法及創新實務方法,以提升學生對新翻譯工具和技術之知識並促進其適當使用。
近數十年來學生、研究者和教師對於翻譯課程以及機器翻譯(MT)之概念進步很多。與此同時,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一直晚至廿世紀半期才蓬勃發展,漸次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該門學科因其歷史甚短而建立在其他學科上。再加上,其研究範圍甚廣闊。有鑑於此,翻譯研究包括其他的分支科學,如翻譯教學和機器翻譯——後者亦屬於計算語言學的範圍,因而視翻譯研究為跨領域的學術研究。
在現代數位化時代,學生只要上網按電腦鍵盤上的鍵即可獲得大量的資料和訊息,這情況與過去大相徑庭。在這樣知識爆炸的環境,面臨龐大且俯拾即是的網路翻譯資訊,身為一個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如何引導學生篩選、過濾(不)適用的資料以及對於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廿一世紀的翻譯教師面臨的一大考驗。
我研究之理論架構為溝通式翻譯教學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CTT)。該教學法奠基於建構論的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翻譯課程互動性設計和設施、以及主張教師指導學生瞭解如何運用所有翻譯工具—包括機器翻譯軟體程式—而非知識的擁有者和分配者。
學生不當使用機器翻譯的不當後果之一為正確性不足。所謂正確性之定義包括語法正確性及術語精確度。透過此研究而得的另一結論為對不同語言和術語語料庫施加交叉檢視(cross-checking)的必要性。如同所搜集的資料中顯示,未來有些翻譯家亦可當機器翻譯編輯者:預編輯者或後編輯者(pre-editors or post-editors)。 換言之,翻譯人員就應按照機器翻譯的標準編輯原文或進行譯文修訂。
所以,機器翻譯有何用處?首先,讀者應知道眾所周知最適合運用機器翻譯之文本為字彙以及語法使用較容易預測的專門文本而非一般語言翻譯,更不用說是文學作品。而是絕對局限不容忍太多變異的專門文本。 故,機器翻譯可發揮翻譯援助、資訊掃描、起草援助以及預編輯、後編輯之作用─「以上均為歐盟執行委員會之機器翻譯的功能用法」。有趣的是,讀者可發現五種功能用法裡的四種已由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翻譯訓練之學生所使用。此結果應使我們反思在一個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刺激以及隨時隨地可上網的社會裡,教師應扮何種角色?在教室裡,學生應用機器翻譯來對比和對照原文跟譯文;在家裡,學生則理應將機器翻譯視為極為技術詞典或進行專門翻譯任務之工具之一。
我本來旨在介紹新的教學法,稱為「逆向教學法」(“reverse approach”),顧名思義,該翻譯教學法于傳統翻譯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在逆向教學法的觀念裡,學生從傳統課程反向操作而達到最終目標。學生開始學翻譯,也就是一些極為技術性的或專門翻譯:如法律報告;因為按照本研究結果,該原文運用機器翻譯進行翻譯任務可翻得最準確。逆向教學法認為通過使用機器翻譯和翻譯記憶工具來做專門文本的翻譯則將説明學生愈來愈熟悉該專門語言之辭彙和術語,因此專門文本翻譯並不是學習翻譯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以學生為動態多元翻譯教學中心將活躍起具建設性、重溝通的互動教學經驗。此外,學生應學習如何把句子分成一段一段(segmentation)以便有效地進行機器翻譯並提升其精確度。
生前擔任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翻譯職位的克勞德-皮朗(Claude Piron)曾寫機器翻譯頂多只可把翻譯人員最簡單的部分自動化,但卻無法解決最難也最費時的任務意味著完整研究原文以講解歧義:翻譯家為何要費一整天翻譯完五頁而非僅僅一兩個小時? […] 原文裡有必須解決的歧義。譬如曾有一次一名原文筆者為澳大利亞醫生,他舉出在二次大戰時在日本戰俘營所申報疫情的例子。該情況下"Japanese prisoner of war camp"所指的是一個有日本俘虜的美國營還是有美國俘虜的日本營?英文裡有兩種可能的意思,故翻譯家必須進行研究,若有必要也務必給該澳大利亞醫生打個電話。
詞義消歧的問題彰顯了教師背負正確地指引學生以及提醒學生進而意識到機器翻譯的局限為了避免錯誤的翻譯所造成的傷害,翻譯學生應時時謹慎小心。
翻譯本來的意思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化系統翻成另外一種,拉丁文trans-latio原詞意義與中文所謂的「翻」很像。在該創新翻譯教學中,教師必須促進學生意識到文化特色之翻譯難度,並強調在一個民族句法模式裡(ethno-syntactic paradigm)語言的每一層可傳達文化特色,其包括表面上語義上無效(semantically void)之語法詞素。
最後,任何所實施的翻譯課程該採取一種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規範性(non-prescriptive), 規範性教學法亦稱為教授制式教學法)的教學法。有鑑於此學生不應忌諱運用機器翻譯,反而是該清楚地瞭解並適當地選擇翻譯工具及其軟體程式。與此同時,教師則應扮演適職的角色,從專業、道義、和學術觀點幫助學生辨別該工具的優缺點,以提升學生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該程式之成效以促進學生翻譯專業的品質以及成效。
再一次,我愛台灣。希望台灣變得愈來愈好,也希望我在這個社會裡能夠發揮貢獻。還望大家多多支持。
若您不認同我的想法,歡迎討論。
歡迎分享自己的想法。
(無須經過本人允許,喜歡的話,歡迎分享)
教育ETtoday新聞雲ETtoday分享雲ETtoday星光雲Yahoo!奇摩新聞TVBS 新聞中天快點TV快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即自由時報自活水來冊房水商業周刊商NONEws 不新聞 Nownews 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譯人譯事 Bubu譯站 @譯人譯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今天於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接受林佳龍委員質詢時,對於自己的頭銜即將由「主委」改為「部長」,表達「兩者並無差別」的看法。林佳龍委員直言,這種態度十足反映於國科會的業務報告,由國科會過渡到科技部,不論是施政目標及預算,卻未因組織調整而有任何改變,實有違當初欲透過機構整併,讓組織功能更為確認和...
教育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臺灣設計治國新紀元 高雄仍在空轉?】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2020年2月1日,「#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會正式掛牌成立,不只代表「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升格,不只代表營運經費增加,更代表台灣邁向「設計治國」的政策。這是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內閣的一大政績,也是韓市府治理下的高雄難以出現的戰略突破。
去年10月,蔡總統在「全國設計論壇」上宣布「台灣設計研究院」升格的消息,她表示:台灣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進步至第12名,創新領域更是亞洲第1、全球第4,設計界功不可沒,認為此不僅是國力展現,更是台灣下一階段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融合台灣既有世界一流的製造力、資通訊發展,創新產品、提升產值,認為「設計力」是台灣必要發展的重要國家戰略,未來要讓台灣用設計揚名全球。
這代表什麼呢?
過去,設計是設計、工業是工業、觀光是觀光、交通是交通......,但在英、法、日、荷蘭、瑞典等先進國家,設計不只是設計,更是跨越領域,追求人本體驗的一種方式,因此,舉凡工業製品的價值提升,觀光體驗的升級,社區的凝聚力,長輩幼兒的照護方式,無不需要恰當的「設計」介入,因此,世界先進國家紛紛成立設計組織,把設計從單純的「圖像設計」,推展到複雜多元,需要許多部門合作的「社會設計」,成為國家競爭力之重要一環。
#台灣正在進步
「台灣設計研究院」,未來的使命就包含:
(一)透過跨部會合作與跨領域整合,擴大設計之影響力。
(二)搭建設計創意平台,使年輕人創意得以發揮。
(三)提升企業之設計位階,使設計結合經營策略,發展設計領先型企業,提升台灣成為高階製造中心及高科技研發中心。
所以,以往工研院協助開發的機械設備、半導體、食品、紡織等,未來要結合設計;燈會等觀光活動,也要結合設計;鐵公路建設通車後的營運,也要結合設計;翻轉城鄉差距的地方創生,還是要結合設計,就連教育部也要把美學引入課綱,設計師進駐校園,讓台灣跳脫「Cost down 王國」,成為高價值的國度。
政府的努力,其實已經落實到各部會,例如文化部正在推動時尚設計、經濟跨域、文化科技等三大跨域發展,已有初步成果。伴隨蘇花改通車,公路客運「北花線」的推出,就是台創協助的結果。在地方上,屏東燈會、台灣設計展等活動,縣府透過垂直整合,尊重文化策展人,並在溝通中滾動式檢討,潘孟安縣長更以「設計師」自居,希望歷史爬梳出成立美學。
#高雄逐漸落後
作為一個被政治耽誤的設計工作者,我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就把「#設計治理」納入競選高雄市議員的政見中。然而,最後努力不夠,結果仍令人遺憾。
在這一年多來,高雄似乎完全和「台灣設計起飛」的浪潮絕緣,從城市宣傳MV崩壞、金銀河燈會、禿頭節等活動、音樂節強迫納入「中華文化特色」、遍佈城市的巨幅廣告看板、連續插了幾個月的國旗海......高雄的城市品牌,只需要馬屁,再也不需要設計。原本市政設計質感是南部地區的領頭者,卻被台南屏東超車,且差距越拉越大。這對城市未來觀光、乃至吸納人才能力與城市競爭力的損失,不是幾千萬,而是幾十億都買不回來的!
因此,我懇求各位市民,立即罷免這種倒行逆施,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市府,讓市長下台,市政團隊換新,高雄市才能跟隨台灣全國前進的腳步,重回城市創新的舞台!
教育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臺灣設計治國新紀元 高雄仍在空轉?】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2020年2月1日,「#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會正式掛牌成立,不只代表「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升格,不只代表營運經費增加,更代表台灣邁向「設計治國」的政策。這是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內閣的一大政績,也是韓市府治理下的高雄難以出現的戰略突破。
去年10月,蔡總統在「全國設計論壇」上宣布「台灣設計研究院」升格的消息,她表示:台灣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進步至第12名,創新領域更是亞洲第1、全球第4,設計界功不可沒,認為此不僅是國力展現,更是台灣下一階段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融合台灣既有世界一流的製造力、資通訊發展,創新產品、提升產值,認為「設計力」是台灣必要發展的重要國家戰略,未來要讓台灣用設計揚名全球。
這代表什麼呢?
過去,設計是設計、工業是工業、觀光是觀光、交通是交通......,但在英、法、日、荷蘭、瑞典等先進國家,設計不只是設計,更是跨越領域,追求人本體驗的一種方式,因此,舉凡工業製品的價值提升,觀光體驗的升級,社區的凝聚力,長輩幼兒的照護方式,無不需要恰當的「設計」介入,因此,世界先進國家紛紛成立設計組織,把設計從單純的「圖像設計」,推展到複雜多元,需要許多部門合作的「社會設計」,成為國家競爭力之重要一環。
#台灣正在進步
「台灣設計研究院」,未來的使命就包含:
(一)透過跨部會合作與跨領域整合,擴大設計之影響力。
(二)搭建設計創意平台,使年輕人創意得以發揮。
(三)提升企業之設計位階,使設計結合經營策略,發展設計領先型企業,提升台灣成為高階製造中心及高科技研發中心。
所以,以往工研院協助開發的機械設備、半導體、食品、紡織等,未來要結合設計;燈會等觀光活動,也要結合設計;鐵公路建設通車後的營運,也要結合設計;翻轉城鄉差距的地方創生,還是要結合設計,就連教育部也要把美學引入課綱,設計師進駐校園,讓台灣跳脫「Cost down 王國」,成為高價值的國度。
政府的努力,其實已經落實到各部會,例如文化部正在推動時尚設計、經濟跨域、文化科技等三大跨域發展,已有初步成果。伴隨蘇花改通車,公路客運「北花線」的推出,就是台創協助的結果。在地方上,屏東燈會、台灣設計展等活動,縣府透過垂直整合,尊重文化策展人,並在溝通中滾動式檢討,潘孟安縣長更以「設計師」自居,希望歷史爬梳出成立美學。
#高雄逐漸落後
作為一個被政治耽誤的設計工作者,我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就把「#設計治理」納入競選高雄市議員的政見中。然而,最後努力不夠,結果仍令人遺憾。
在這一年多來,高雄似乎完全和「台灣設計起飛」的浪潮絕緣,從城市宣傳MV崩壞、金銀河燈會、禿頭節等活動、音樂節強迫納入「中華文化特色」、遍佈城市的巨幅廣告看板、連續插了幾個月的國旗海......高雄的城市品牌,只需要馬屁,再也不需要設計。原本市政設計質感是南部地區的領頭者,卻被台南屏東超車,且差距越拉越大。這對城市未來觀光、乃至吸納人才能力與城市競爭力的損失,不是幾千萬,而是幾十億都買不回來的!
因此,我懇求各位市民,立即罷免這種倒行逆施,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市府,讓市長下台,市政團隊換新,高雄市才能跟隨台灣全國前進的腳步,重回城市創新的舞台!
教育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今天於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接受林佳龍委員質詢時,對於自己的頭銜即將由「主委」改為「部長」,表達「兩者並無差別」的看法。林佳龍委員直言,這種態度十足反映於國科會的業務報告,由國科會過渡到科技部,不論是施政目標及預算,卻未因組織調整而有任何改變,實有違當初欲透過機構整併,讓組織功能更為確認和集中,效率更加提升之目的。
林佳龍委員於上會期建議應重新調整行政院科技會報和科技部的權責劃分,並提出重大科技的政策、計畫及預算應交由科技部負責研擬編列,而非由行政院科技會報統籌辦理之建議,正式獲得行政院的具體回應,朱主委證實,因林佳龍委員的發聲,行政院長於第一次科技會報裁定未來科技預算將由科技部進行初審,再提科技會報確認。
林佳龍委員對於教研預算每年投入十億以上補助博士後研究,藉以緩解流浪博士過多的現象表達憂心,朱主委回應因博士失業的情況減少,已逐年調整補助人數。林佳龍委員表示,許多公、教人員退休後轉赴私校任職,某種程度也阻礙了人才的流動。而理工學科佔研究所極大的比例,在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的時代,理工科系畢業生失業率也攀升,前端的人才投資失敗,致後端的就業銜接也失序,林佳龍呼籲國科會必須有更完整的政策作為,讓高科技人才能轉赴民間就業,或自行創業。
林佳龍委員表達對於透過科技基本法等相關法令的鬆綁,讓技術轉移得以轉移民間的支持,並建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未來應加入各區域大學與地方產業界之意見,明白規畫出各區域產學合作的科學技術與人文領域主軸,作為中央補助公民營研發機構的依據;修訂大學法,允許大學與企業共同成立研究中心;修改科技基本法第十八條與第十九條對於民間企業科技研發之租稅優惠與補助,以及產創條例第十條對於公司研發支出抵減之相關規範內容,以獎勵產學合作投入研發。
林佳龍委員特別舉出上會期推動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的修法,將成人教育費用納入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之範圍,藉以擴大大學財務收入多元化,創造的效益將遠大於稅收的損失。朱主委表示會於年底舉行的科技會報,將上述委員提及的修法和產創建議放入綜合討論的議題。
林佳龍委員呼籲應以更積極的作為來銜接產學合作。不論是國科會將與經濟部分別推動的大聯盟與小聯盟產學計畫,或教育部積極媒合頂尖大學及典範科技大學一起認養各項技術,在中部形成的產學鏈結並不緊密,建議工研院機械所應進駐中部。朱主委強調除了針對機密機械業建立在地小聯盟外,未來國科會也將組成團赴美、日進行精密機械的招商。
林佳龍委員點出中興新村高等教育園區發展目前定位仍不明確,招商情況亦不理想,建議國科會應一併考量中部地區產業的特色,並加強產學合作,才能創造出更大的群聚效應。國科會應審慎研議,重新檢討該園區定位,優先輔導中小企業進駐,協助產業升級與擴展,避免開發後淪為蚊子園區。朱主委對於委員的憂心表示認同,並坦言該園區的開發事宜茲事體大,愈晚愈難處理,兩周前他已邀請施振榮和嚴長壽赴中興新村,共同商討園區的定位與開發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