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拙見文.可能引戰.慎入】★ 如果真的有媒體朋友要轉述報導,拜託看看內文...別再用標題殺我了...
---------------------------------------------------------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地,就是無辜女童被割喉致死這件事…網路上出現大量推動『立即執行死刑』的聲浪,而『廢死聯盟』的聲音卻依然不顯示弱…於是,現在網海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暴戾之氣,筆戰之激烈程度更甚總統大選。
只是,支持廢死與反廢死的人一直在爭執的一個點,就是『執行死刑到底會不會影響犯罪率』?以現今社會來說,執行死刑的國家反而犯罪率較高、廢死的國家犯罪率較低;但那也是因為主張廢死的歐洲先進國家大都有完整的『社會福利政策』與『教育制度』,我想,這犯罪率的高低與死刑執行與否並無直接關聯吧?
既然死刑執行與否在數據上並不能減少下一個鄭捷、下一個龔重安、下一個曾文欽…那,大家是不是應該把爭議這個的時間,拿來鞭策政府推動更完善的『社會福利』與『教育』?
『犯罪者通常出身於有問題的童年成長環境』這一點雖然也有例外,但絕對有大量數據可佐證。我曾看過一部紀錄片,是在探討美國變態殺人、無差別殺人犯的心理狀態(美國這種案子有夠多… ><),片末心理學家整合出了兩大『造成殺人犯』的原因;一是『精神異常』,二是『受虐、或有問題的童年成長環境』,而第二點也極有可能成為後天精神病的主因。片中有一名被作為實驗對象的重刑犯,他曾姦殺了四個妓女,雖然那個州沒有死刑,但他被判了兩百多年刑期,永遠不得假釋(反觀台灣的假釋制度…Orz);心理醫生與他對話探究了近十年,由於這嫌犯有反覆說謊習慣,非常難調查(像蝙蝠俠中的『小丑』那樣,每次說自己嘴被割開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最後依然得出了造成他這種變態人格的癥結點:他在童年時曾多次被父母性侵虐待。
『如果能少一個出身在問題環境的孩童,是不是就能在未來少一個犯罪者?』是這部紀錄片想告訴大家的。當然,鄭捷的家人不會說他的家庭有問題、龔重安的家人也不會說他的家庭有問題…就如那位受調查的美國重刑犯,警方與心理醫師探究了近10年,才發現他的家庭果然有問題。
一個天真無辜的小女孩就這樣喪失生命…怎能不讓人心痛?許多民眾恨不得手刃那位歹徒,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同樣身為兒童家長的人則更是悲憤。這種『邪惡』我見識過,我是鄭捷事件的目擊者,那時候的捷運江子翠站就跟地獄一樣…那是我這輩子見過最血淋淋的畫面…直到今天已屆滿一年,我還是不太敢坐捷運往返板橋,因為會經過那一站…
只是今天,台灣發生了如此令人髮指的犯罪事件…民眾要討論的,是否應該為『如何避免再出現下一個殺人魔?』,而不是『我們抓到了一個殺人魔,我們該把他怎樣?』…?
如果你看完這篇論點,覺得我很該死、覺得我應該要跟其他人一樣高喊「立即加強執行死刑!」才對…或是主張廢死的人反對我的想法…都請留言反駁沒關係… 但我依然相信: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處置犯罪者,而是如何從根本去減少犯罪者的產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
支持死刑論點 在 凡槿(廣告小妹) Facebook 八卦
每當發生重大社會案件,網路聲音必會出現兩種言論:廢死聯盟出來負責、這世界的壞男人好多。
我有位大夫網友,他曾分享過一則故事。有一日,傳教士來到一個村莊傳教,離別前他路過水池想洗手,村民趕緊阻止他:「小心啊!裡面有食人魚!」傳教士揮揮手說:「沒關係,上帝會保佑我,食人魚不會咬我。」接著他便把手伸進了水池。
結果咧?當然是被咬掉一隻手啊!!!大夫網友為故事下的結語是:「有些人就像食人魚。那是他的天性,不會因對象、環境而改變。」上帝又能怎樣?食人魚沒在管這些的。
先前我說,預防情殺事件,需要從情感教育著手。當我們給予男性抒發負面情緒的渠道,可避免類似憾事的發生。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對方不能是食人魚。
去年我與班長的倫敦行,客路旅行的公關窗口來信問我有沒有特別想參加的行程。我思索了一下午,回覆說:「我想參加殺人魔 Jack the Ripper(開膛手傑克)的案發現場解說團。」
對於這個選擇,班長表示不意外:「妳都跟死刑犯當筆友了!連環殺人犯是妳的興趣啊!」是的,美國九零年代曾經發生七位美國女大生相繼被姦殺的案件,兇手最終被判死刑,於 2014 年執行。
當年出於好奇心,我給他寫了信。我共寄出十二封信件,他回覆過我三次。最後一封回信中,他說:「我克制不住我的邪念,假如我沒有被抓,我還是會繼續犯案的。第一次的經驗太美好,之後的每一次,我都在尋找那份感覺。」
他應該就是大夫網友所說的食人魚。無論是死刑還是鞭刑,都無法阻止他殺人。
因此每當我被問起廢死議題,我都說我支持廢死原因是我知道死刑對於食人魚,根本起不到嚇阻作用。但內心有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受害者家屬需要一個結果,讓他們得到一絲寬慰。
所以,廢死與否,不是三言兩語便可下定論。支持方與反對方的論點,都成立。
這世界不是壞男人很多,而是食人魚很多。雄性食人魚,殺傷力特別強。再多的情感教育,也不可能教化他。與其說「女生要懂得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與食人魚對決的心理準備。
妳不去招惹魚,魚會來招惹妳。
支持死刑論點 在 Facebook 八卦
【《控制》案外案:推理女王與推理男神的世紀大對決】
導演 David Fincher 的經典之作《Gone Girl 控制》背後隱藏著一個其來有據的歷史事件。而且這樁真人實事案外案還是一次偵探推理界的世紀大對決——沒有破不了的案子的推理男神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對上最會隱匿線索、誤導讀者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嘉莎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
最強 vs 最強,究竟哪一邊才能勝出?
#葉郎電影徵信社 #文末點擊連結免費請你看電影
註:阿嘉莎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只有聖經和莎士比亞總銷量在他之上。其《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等作品,被翻譯成103種語言,總銷售突破20億本,也被後人改編成各種影集和電影。
▉ 推理女王的神秘失蹤
「《控制》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小說家 Gillian Flynn 曾經口頭承認過《控制》的間接靈感來源:18年前轟動美國的 Laci Peterson 一屍兩命懸案。經過上萬通電話通報線索、數百位志願者和無數警力投入搜尋,失蹤4個月的 Laci Peterson 和剛8個月大的胎兒遺體才被找到。在包含刑事鑑識大師李昌鈺博士的參與之下,死者丈夫 Scott Peterson 被以謀殺罪名定罪並判處死刑(但不久前因審理程序瑕疵被撤銷死刑,正準備重審)。
看過《控制》的人都知道電影和 Laci Peterson 案相近的大概只有前半部的情節,以及丈夫 Scott Peterson 長得真有幾分神似電影主角 Ben Affleck。
作者沒說的是,和《控制》情節真的有87分像的其實是發生在1926年的名作家阿嘉莎克莉斯蒂神秘失蹤事件:
同樣距離聖誕節不遠的12月4日晚間,阿嘉莎哄女兒上床之後就從他丈夫的房子中消失。她的車被發現棄置在一個採石場的坑洞邊緣,車上只找到一袋衣物和她過期的駕照。而讓當地人議論紛紛的是附近的溫泉池同時也是奪走很多條人命的自殺聖地,大作家是生是死立刻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懸案。
電影《控制》中Amy 的失蹤事件和克利斯蒂的真實經歷有無數雷同處:
1.她們都是事業比丈夫成功的作家。
2.她們的丈夫都和第三者有染,並有意離婚。
3.她們的丈夫都是頭號嫌疑人。
4.她們都曾被懷疑為了賣書而自導自演。
5.而她們失蹤的真相都是......
▉ 推理男神的靈媒助手
《控制》中Amy 失蹤事件和書外的阿嘉莎克利斯蒂失蹤事件都得到媒體的廣泛報導和各種渲染,成為世界矚目新聞事件。在阿嘉莎的年代是傳統報紙,在電影中則是電視新聞。
身為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阿嘉莎克利斯蒂的失蹤非同小可。當時甚至由英國內政大臣親自督軍,指揮警方全力搜尋。小說家的照片出現在全英國報紙甚至是紐約時報的頭版,並觸發了史無前例最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包含上千名警力、五百名民間志願者和獵狗都出動加入搜尋行動,還是英國史上第一次出動飛機來尋找失蹤人口。
緊接著,名偵探福爾摩斯也收到了通告。
不過因為福爾摩斯是虛構人物,所以代替他出席通告的是他的版權方代表兼小說作者 Conan Doyle 柯南道爾,人稱名偵探柯南(!)。
雖然很會寫偵探小說跟很會當偵探好像是兩回事,但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包含這些偵探小說作者本人)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一體兩面,而柯南道爾還真的是位有破案實績的偵探:
1906年一名牧師的英印混血兒子(同時也是一名執業律師)George Edalji 被控連續虐殺鄰居的動物而遭判刑入獄。當時有超過300名律師和10萬名英國民眾先後為其連署陳情,認為該案從頭部到尾僅有一封匿名信就當成定罪證據,完全是一起冤案。然而最後真正撼動英國司法體系官僚並使 Edalji 立刻獲得釋放的,是柯南道爾的大動作親赴現場調查並找來筆跡鑑識專家提供意見,成功翻轉該案的結果。
本案甚至還催生了英國刑事上訴法院的設立。在眾多官員、法官甚至律師的極力反對下,這個新機制為當事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救濟途徑,並且立刻就對檢察官濫行起訴的現象產生了顯著的抑制效果。而名偵探柯南居功厥偉。
為此聲名大噪的柯南道爾多年後還接獲一名犯人委託獄友夾帶出獄的求救信,隨後再次成功以調查推理逆轉另一起冤獄。
柯南道爾以這些行動證明他是貨真價實的名偵探,儼然就是自己筆下的名偵探福爾摩斯本人。可是他身上卻有一個福爾摩斯沒有的要害——對神祕主義的執迷。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感染了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各方估計死亡人數從1700萬到1億人的說法都有。因為活下來的倖存者在心靈支持上的強烈需求,通靈術之類的迷信開始大行其道。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柯南道爾竟也在兒子和弟弟先後因流感死亡之後,變得更加篤信他原來就有接觸的通靈術。
「親愛的告訴我,你現在幸福嗎?」
「是的,我很幸福」柯南道爾去世的兒子在1919年的一次降靈會上送出了這樣的訊息給他。
柯南道爾讀取了這個天外飛來訊息之後深深受到刺激,不僅連續寫了多本相關主題的書,還到處巡迴演說分享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精神體驗時刻」。
於是,這起《控制》案外案終於出現絕對不會出現在 David Fincher 電影畫面中的荒謬畫面:名偵探柯南本人帶著一名靈媒助手隆重登場。
▉ 阿嘉莎歸來記
名偵探福爾摩斯的好幫手是華生醫生,名偵探柯南的好幫手則是一名靈媒。這名經常跟著柯南道爾到處解決鬧鬼事件之類超自然調查的靈媒 Horace Leaf 回顧他們的特殊合作關係:
「我經常在許多場合和他合作,扮演靈媒的角色,而且因為他對於這個領域的嫻熟精通,總是會有不錯的結果。他那種非常友善、非常有同理心的態度總有辦法讓靈媒立刻進入完全放鬆的狀態。『不要太過擔心』他會說『你就盡力而為,即便最後什麼事都沒發生我們也已經是仁至義盡、問心無愧』。」
於是柯南道爾帶了一只阿嘉莎克利斯蒂的手套,希望 Horace Leaf 能感應到一點什麼資訊。
「阿嘉莎!」柯南道爾什麼都沒說,但靈媒隨即脫口而出。不過這似乎用不著太多感應能力,畢竟失蹤事件已經連續登上頭版,早就人盡皆知,用猜的也猜得出來勞動名偵探的矚目大案是哪一件。
靈媒 Horace Leaf 自己記錄下當時的感應過程:「歷經媒體、警察和社會大眾投入搜尋無果之後,我們透過這種充滿智慧和善意的合作方式,感應到了關於失蹤的小說家阿嘉莎克利斯蒂的資訊:她現在還活著,並且再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被找到。」Leaf 說:「這個資訊最後被證實是完全正確無誤。」
這種有說等於沒說的感應結果大概跟星座運勢的命中機率差不多,對於破案或是找到人也沒幫上太多忙。不過讓名偵探欣慰的是當事人還真的按照劇本演出:
失蹤11天後,換了髮型、加了眼鏡、用假名入住在渡假旅館的阿嘉莎克利斯蒂終被尋獲,並稱她對於這段期間發生了什麼事完全沒有任何記憶。終其一生,包含日後出版的兩本自傳她都未再對這11天的失蹤之謎有任何著墨,並伴隨著她在1976年安享天年而成為永遠的秘密。
靈媒以外,科學一點的解釋近幾年慢慢浮上檯面:
有醫學背景的傳記作者 Andrew Norman 根據新的研究推測阿嘉莎罹患的是解離性漫遊症。這種近年才逐漸被認識的疾病患者會暫時失去身份感,創造一個新的身份上路,而觸發的原因經常是重大壓力或是創傷。阿嘉莎的創傷正是她的母親才剛離開她,丈夫又突然決定要永遠離開她,並準備跟外遇對象結婚。
然而長年以來更廣為流傳的論點則是《控制》中的 Amy Dunne 的版本:她想要讓不忠的丈夫難堪,想要讓這些男人為了跟第三者有染而付出代價。
阿嘉莎讓丈夫難堪的企圖既遂了,她成功讓不忠的丈夫成為謀殺案的犯罪嫌疑人,並伴隨著自己的名字成為了全世界報紙的頭條。但她挽回婚姻的企圖終究未能成功,兩年後阿嘉莎的丈夫仍與她離婚,並與第三者結為夫妻。擅長操弄小說人物生死離合的大作家還是得從現實生活經驗中學得這一課:What's gone is gone.
附帶一提,第三者名叫 Nancy Neele。
阿嘉莎在失蹤期間入住旅館登記的假名就叫 Neele;而《控制》的 Amy Dunne 入住旅館登記的假名則是 Nancy。
邊角料:【《控制》案外案的案外案——夏洛克歸來記】
https://bit.ly/2M485p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myVideo免費請你看《控制》,點擊下方連結並直接按兌換,
就能馬上欣賞大衛芬奇的懸疑經典作品。
《控制》myVideo免費看:https://pse.is/3bqb54
支持死刑論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曾經為了要說服某些人,去改變一些觀點?
比如說吧,你有一個朋友很迷信,他一直認為全身上下要戴滿所謂的開運物。然後呢,每天出門都要翻農民曆、然後呢要看星座運勢…。
甚至於,他有一個御用的老師;每次要做任何決策的時候,他就會問這個老師,你會覺得這個人,根本就是「不問蒼生問鬼神」。
於是呢,你找了很多科學的證明、心理學的證明,還有很多很多的研究報告;去說服他說這些迷信是沒有用的、你都被騙了…。或者是這些「不理性」的決策,在生命的長河裡,到底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你說的是振振有詞,而且你提供出來的數據資料,都非常具有價值跟參考性;簡直是可以當成是一個論文推出。
結果呢,你做完了這一切所有的事情,他依然故我。甚至於你會發現,你不做這些事情還好,你越做他就越堅定的,固著在自己的迷信裡面。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為反對而反對」;你可能會覺得這一個人,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事實上喔,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迴力棒效應」,說的就是這樣的現象。
「迴力棒效應」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跟別人提出,跟他自己原本的想法不一樣的資訊的時候,會讓這些人產生新的反駁論點。因而對於他們原來的看法,會更加的深信不疑,這就是「迴力棒效應」。
說的再清楚一點,事實上是有幾位學者,去做一些相關的研究。這幾位學者分別是查爾斯.羅爾德、李.羅斯,跟馬克.雷波。
他們找了48個對於死刑這件事情強烈贊成,或強烈反對的美國大學生。這些研究人員呢,給這些人看兩份報告。
一個呢是提供證據,去證明死刑的效果,死刑是有效的;而另外一份報告,證明死刑是無效的。
但其實這兩份報告都是捏造的,這是這些研究者編出來的;但是這些學生並不知道,那麼學生會相信這兩份研究嗎?他們看到這些根據科學研究,所提出來的證據,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結果發現喔,他們原本如果是贊成死刑的,或反對死刑的;這些資料如果會讓他們採信,是因為這些資料裡面呈現的內容,跟他們原本的立場是一致的,於是他們就採信。
可是呢,當他們讀到的資料,跟自己原本的相信是相反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如何呢?比如說,強烈支持死刑的那些學生,會認為說明「死刑有效」的那份研究,是非常棒的、非常完整的。
但是同時呢,他們卻堅稱另外一份研究,不管是研究方法有瑕疵、數據有錯誤,還是推論是有誤導的…;總而言之,他們就會覺得那一份,跟他們原本的想法相反的報告是錯的。
而相對而言,那些原本就反對死刑的學生,對這兩份研究報告的看法,也剛好是相反的。
他們認為那些「支持廢除死刑」的研究報告,是非常的完整。然而那些提出死刑的用處,而死刑是不應該廢除的研究報告;他們的立場也是一樣,對於裡面的論述、數據、研究方法。總而言之,各個層面都挑剔再三。
所以也就是說喔,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這些研究報告,並不能讓我們去理解,所謂的正、反兩極的想法;讓我們取得一個更適當的決策。
這些研究報告和這些所謂的數據,反而讓我們的想法更極端。原本支持死刑的會更支持,無論他讀到的是什麼;原本反對死刑的也會更反對,無論他讀到的是什麼。
這樣的現象大到社會議題,小到你跟他人之間的互動相處,其實是屢見不鮮的。然而呢,當我們在說別人「為反對而反對」、「食古不化」的同時,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對於某些事情的堅持也是如此呢?
可是你可能在生活當中,也有相反的例子;你也對於某些事情,去改變了你的立場。可是這些「改變立場」的過程,你有仔細的去思考,它是怎麼演變的嗎?或者是那個讓你改變立場、想法的人,他在一剛開始做了什麼事?
他是一剛開始拿這些所謂的研究報告、所謂的證據,來說服你?還是他在一剛開始的時候,有給你一種你有被好好的理解、傾聽,跟承接的感覺?
當你有好好的被理解、傾聽,跟承接的時候;接下來他再告訴你一些,可能跟你原本的想法有一點落差。
甚至於是證明你原本的想法,可能是有問題的這些資料。你有沒有發現,在那個當下,你的「接受度」會是比較高的。
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說,其實「對,是沒有用的!」。什麼叫做「對,而沒有用」呢?
就是你說的再對、你說的再有道理,證據再完整、論述再完備。如果你沒有讓別人覺得,你有好好的理解跟承接對方;那你這些「對的部分」是沒有用,不僅沒有用,還是反效果呢!
就像是今天所提到的「迴力棒效應」是一樣的。你的證據,只會讓對方的立場更極端,而不會讓他更願意的去理解真相是如何。
如果你想要讓你身旁的人,能夠去理解真相,如果你想要去做成功的引導跟說服,那麼好好的讓別人覺得你有承接對方,就是一個你必修的功課了。
說到這裡啊,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正是在這個主題上面,能夠幫助你有效的前進。希望你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學習機會。
然而今天所談到的「承接」跟「迴力棒效應」,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在內容的部分,談到的『人際回應力』的課程;下一期課程,是在5月3號開課。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5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支持死刑論點 在 支持死刑的論點 - 時事板 | Dcard 的八卦
小弟不才,看了太多廢死的文章之後,支持死刑的論點反而想不出來想在此求教一下廢死的主張不外乎死刑具有不可回復性,冤案誤判不可避免,實證上不具有 ... ... <看更多>
支持死刑論點 在 [思辯] 請教支持死刑的板友... - ask-why | PTT Web 的八卦
這種張著眼睛說瞎話的包裝還是很低能我很認真的希望支持死刑的板友暫停找碴式的反駁希望是看到有支持死刑的論點是奠基於完整的論證或是實證的研究而 ... ... <看更多>
支持死刑論點 在 Re: [討論]支持死刑的理由- 精華區PublicIssue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