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裡任教二十三年,我看過許多受傷的孩子。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面對傷痛,他們說不出口、無法抵抗和反擊,卻以各種失序的行為和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求救。
十幾年前,我曾遇到一個女孩,她跟著單親的爸爸生活。爸爸說冬天很冷,要女兒跟他一起睡,每天晚上跟孩子玩壓制的遊戲。洗澡的時候,爸爸說要檢查她有沒有洗乾淨,會闖入門鎖早已壞了的浴室……她知道這樣不對,但是她推不開沉重的爸爸。每次洗澡,她都得緊張兮兮,深怕爸爸闖進來。
不知道該如何拒絕爸爸的她,對班上的男生充滿敵意,只要一點小事,就大吼大叫、崩潰大哭。
另外一個在學校很開朗、活潑的孩子,每天晚上卻都得承受患有精神疾病的媽媽發病時的吵鬧、摔東西和尖叫。有一次,媽媽又發病大哭大鬧,孩子受不了,用毛巾緊緊勒住自己的脖子,沒能結束生命,卻在脖子上留下明顯的勒痕。
而如果沒有那道勒痕和滿臉的哭斑,我竟然沒辦法知道這孩子承受這麼重的壓力。
還有一個轉學來的孩子,他攻擊性超強,一不順心,就直接朝同學的喉嚨和下體打去。在上一所學校,這孩子對於同學對他的排斥、老師的不接納、老師與媽媽之間的衝突……不斷讓他傷了同學,也傷了自己。媽媽更為了他的行為,陷入嚴重憂鬱。雖然孩子最後換了環境,但還是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來修復。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位媽媽告訴我,如果當年不是有我們幫忙,讓她和孩子接受心理諮商,她幾乎都快活不下去了。
另外一個是在球隊裡被教練放棄的孩子。他受到隊員的冷嘲熱諷,對課業也完全放棄。但沒想到,他攻擊起自己的手,把手剝到體無完膚。跟我對話時,身體焦慮到不斷的搖晃,說沒兩句話就情緒失控。
在一次上課跟同學發生衝突時,那孩子告訴主任,「我好想從三樓跳下去。」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用憤怒來掩飾心裡的害怕;對生活感到絕望的孩子,用結束生命逃避現實;對環境失去信任的孩子,用暴力來武裝自己;被放棄的孩子想要從世界消失……
要讓受傷的孩子重拾對人性的信任,我們得想辦法看見這些孩子心裡的傷,接納他的樣子,並不斷的替孩子想辦法。如果這條路不通,就再換另一條,一定有方法能接住這些陷入困境的孩子。
學校的輔導老師替孩子們、還有媽媽,安排了心理諮商。透過心理師的介入,讓孩子們卸下心防,重新跟現實連結,說出心裡的傷痛,也跟老師、父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宜芳諮商心理師寫的這本書裡,有好多讓我似曾相識的孩子,自殘、拒學、說謊、霸凌……回想我當時處理時,有對每個孩子的不捨,也有解決每一個事件的困難,以及不斷努力嘗試,卻找不到方法的無助。
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
這是一門不管老師或家長都應該要正視的課題。我們都該讓孩子好好活著,好好長大。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0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孩子失戀了怎麼辦?】 孩子失戀,哭著跑回家的時候,父母可以怎麼辦? 很多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說: 「還會再遇見更好的人,那麼難過幹嘛?」 「在你遇見他之前,你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 蔡宜芳心理師提醒父母 #情傷是自我價值的失落, 所以不要急著否定經歷情傷的孩子,父母可以做的是:...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Facebook 八卦
作弊、說謊
──「是不是我功課好,爸媽才會愛我?」
小布因為作弊、常說謊,而被導師轉介來輔導室。導師當時還一臉認真的提醒我︰「他講的話要打折扣,不要全部相信。他很會騙人,你要小心。」
小布不只一次被抓到考試作弊。如果犯了錯被發現,小布一句話也不肯說,除非人贓俱獲,他才肯認錯。有時候,小布還會故意套導師的話,看導師到底知道多少,而且他也不會全部承認。當導師透露一些,他才會承認一些。導師覺得他這樣很狡猾。
但奇怪的是,如果導師真的抓到他犯了什麼錯,他總能很快的向導師道歉,而且態度謙和有禮,不像有些孩子會「見笑轉生氣」。
導師說,他教了小布兩年,還是看不透這孩子。是不是小布城府太深?導師不知道小布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我試著讓導師了解︰「小布想在大人們面前表現好,代表他很在乎我們怎麼看他。有些孩子如果真的不在乎的話,就不需要說謊了。」
■沉重的誤解
在諮商室裡,小布看起來就是個溫和、有禮貌又誠懇的好孩子,有問有答。我關心的問他生活上有什麼困擾嗎?他也都說沒有。一直到發生了一件事。
學校有一棟大樓正在整修。學務主任再三的向全校學生強調安全第一,絕對不能擅入,違者依校規處分。某天放學後,小布不知為何卻從施工地點跳出來,摔得鼻青臉腫。
他被導師和生教組長罵個臭頭,還被記了一支小過,但卻怎麼也不肯講為什麼要進去工地。小布的爸爸也狠狠罵了他一頓,覺得他一定是因為貪玩才進去的。
過了大概兩個月吧,小布才悄悄跟我說,那天,他看到兩個小學生在花圃旁邊哭。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有一個小學生的一千元補習費拿在手上,不小心就掉進去了。他撿不到,怕回家被罵。小布才跳進工地,幫忙撿的。
我問小布,為什麼當時不肯說實話。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貪玩,是去幫忙的。不但摔得鼻青臉腫,還被記了一支小過,不是很冤枉嗎?
小布說:「他們都覺得我很愛說謊,我怕我說了,他們不相信……而且就算最後我爸相信,他也會說:『那幹麼要自己進去,找老師幫忙就好了啊!』我爸本來就覺得我貪玩,我就懶得解釋了。」
我肯定小布是為了幫忙而跳進工地,但有時候小布選擇不說,反而會讓大人對他的誤會更深。
這次的對話,就像破冰一般,小布開始說了一些家裡的事情。
■「只有我乖乖的,爸媽才會愛我。」
小布的家庭很傳統,爸爸工作賺錢養家,媽媽是原住民,也是家庭主婦。爸爸很大男人主義,家事都是媽媽一手包辦。爸爸回到家,就蹺著二郎腿、看電視、等著吃飯,彷彿等人伺候似的,而且一件家事也不肯做。
小布是老大,底下還有三個弟弟妹妹。當孩子們做錯事、表現不好或成績差,爸爸就會數落媽媽︰「你又沒上班,怎麼顧個孩子,還顧成這樣?」
因此,除了打理家務,媽媽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們身上。好像孩子表現好,自己才是個合格的媽媽。
媽媽常常對孩子碎碎唸,小布和弟弟妹妹無形之間承受了媽媽背負的龐大壓力,覺得「只有自己表現好、考試成績好,才是個好孩子」、「只有我乖乖的,爸媽才會愛我」。
「我好像戴著一個面具。只有我做了某些事情,才值得被愛……」小布說。
■心疼媽媽,也氣媽媽
可能因為經濟壓力,爸爸一份薪水要養四個小孩,所以爸媽很難給出無條件的愛,總是期待著小布和弟弟妹妹要表現好。因此,小布開始學會說謊和作弊,因為只要不被拆穿或被發現,爸媽會對自己很滿意;若真的被拆穿了,小布也學會馬上認錯且態度誠懇,因為爸媽喜歡這樣的孩子。
「有時候覺得活著好累,好像都要符合大人的期望。我也很氣我媽媽為什麼都要一副低聲下氣的樣子。我阿嬤一天到晚罵我媽什麼事情都沒做好。我很想幫我媽說話,但看她那副好像都是自己的錯的樣子,又很不想幫她講話,覺得是她自找的。」原來,小布努力做個好孩子的同時,對於媽媽的處境又氣又心疼,小布感到好糾結……
●●●
每個人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從小到大「先天氣質」和「外在環境」互動而來的,因此,我從不認為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
當我們願意去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渴望好好被愛),而不是用外在行為(為了讓自己有好表現而作弊、說謊)來評價一個人時,才能真正的理解一個孩子。
小練習: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都是怎麼許願的呢?想到之後,把它寫下來。
接著再閉上眼睛,想一想現在孩子幾歲了,你對他的期待有什麼改變呢?一樣把它寫下來。
這個小練習有讓你發現什麼嗎?可能很多人會發現,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我們對他的期待也越來越多,例如希望孩子乖巧孝順、希望孩子考上第一志願、希望孩子以後當 XXX(如醫生)、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希望孩子趕快結婚生子等。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一開始許的願,是那麼的單純,但卻意義非凡,父母不妨提醒自己,別忘了初衷,那個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沒有那麼多枷鎖或包袱的你。
當我們開始不和他人比較,尊重孩子的選擇,看見孩子獨一無二的好,安心的陪孩子長大,那麼,我們就更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積極關懷」: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他如何,無論表現好或不好,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愛他。不是因為他考得好,或是他乖乖聽話,才值得被愛。
2.當孩子考得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從學習獲得的樂趣(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例如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很用心的準備考試,很棒!」「和媽媽分享一下你讀到了什麼很有趣。」而非「你這次考第一名,太棒了!」
3.如果父母常常讚美孩子的成績,那麼,孩子可能會致力於如何得到好成績,而不是感受學習當下的快樂。有些孩子甚至寧願鋌而走險,用作弊的方式來換取好成績,那就失去了原本希望孩子享受學習的本意了。
.
本文摘自《#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作者:蔡宜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愛一個人,特別是要愛情緒反應大,常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真的很難。把「行為」跟「人」分開來的功夫,超級不容易,因為最剛開始,不是向外用力,而是向內用功。
深度認識自己,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黑暗面,那是個開始。然後推己及人,愛才能延展開來。
在我們的文化裡,實在做不到,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此自責就不必。但能開始接納自己,內心就能多一分寧靜安然,這是值得體驗的狀態。
祝願您,能先學著愛自己,不為了什麼,只是愛著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Facebook 八卦
怠學
──「我爸媽根本就不關心我,他們只在乎我的成績而已。」上課趴睡、不讀書,父母恨鐵不成鋼的急,卻怎麼也拉不動的孩子
九年級開始,小喬缺曠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大概兩週才來學校一兩天。沒上學的日子,小喬常會去找網友,甚至在網友家過夜。
如果來學校,小喬常常趴在桌上睡覺,有些老師會敲敲她的桌子,叫她去洗臉。小喬洗洗臉之後,可能不小心又睡著,有些老師叫了幾次之後,就不叫了。小喬跟我說,有幾個老師很兇,她會撐著不敢睡,但大部分的課,她都睡整節。
小喬喜歡在網路上和男網友聊天、打 LOL。缺錢的時候,就跟對方謊稱自己遇到什麼困難,現在沒有錢,有些網友就會匯錢給她。小喬覺得要到錢很容易,用騙的就好了啊!為什麼要念書呢?
■凡事「無所謂」背後的無奈
對課業沒興趣的孩子,我們會鼓勵他們往技藝學程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學校在九年級開設技藝學程,和高職端合作,每週半天到職校學習。課程多元豐富,讓孩子探索,例如中餐、烘焙、美容美髮、電機、機械、幼保等。
小喬斷斷續續地去了幾次,但也說還好,好像去不去都沒差。
偶爾,可以隱約看到小喬凡事「無所謂」背後的無奈。有一次,小喬悄悄對我說,她有沒有來,班上同學好像都沒有差。那些說她「很重要、所謂一輩子」的朋友,還是有別的朋友。他們說的話,根本不可信。
缺乏安全感的小喬,下課時會假裝睡覺,看朋友有沒有來找她,但朋友跟著其他朋友去福利社、去上廁所,她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有一次體育課,小喬真的不小心睡著了,醒來後,小喬發現教室裡只剩自己一個人,「居然沒有人把我叫醒!」那天,小喬好生氣,她直接翻牆就出校門了。
因為這些事情,小喬漸漸的更不想來學校。
但其實我也知道,同學們一開始覺得小喬在外面的事情很新鮮,和學校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上課和考試相比,實在是有趣多了,再加上小喬說得眉飛色舞,總能吸引同學羨慕的目光。但隨著小喬接觸的網友越多,加上小喬越來越少到校,她的世界已經和正值九年級,努力拚會考的他們不同。話題不同,交集自然就少了。
■補習班的殘酷體罰
還有另一件讓小喬從此再也不想讀書的事——小喬國小在補習班時,被老師揍得很慘,少一分打一下。小喬的爸媽忙於工作,他們也覺得補習班就是要打才有效,因此沒有理會小喬回家後紅腫的雙手。
有一次,小喬在段考前很認真的念書,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反而考得更糟。那次,她被打了二十三下。她就更不想讀書了。
「我爸媽根本就不關心我,他們只在乎我的成績而已。我國小原本成績還不錯,都考前十名。他們把我送去那個該死的補習班之後,我回家給我爸看我的手都腫起來,他還說:『如果你認真一點,就不會被打了!』在家裡,只有阿公比較疼我吧。」
小喬不再是那張滿不在乎的臉,我第一次看到小喬的眼神充滿恨意。
■「假裝無所謂」的保護色
因為小喬中輟,我們去家訪。小喬的爸媽都在工作,不在家,小喬也不知道跑去哪裡了,只有因中風行動不便的阿公和外勞接待我們。
阿公喃喃的說著小喬的事,雖然聽不太懂,但卻看到阿公說著說著就掉下淚來。我想起小喬說過,只有阿公疼她。雖然阿公對小喬的行為沒什麼約束力,但至少能讓小喬感受到被愛,這正是小喬好需要的啊!
下一次會談,我提到上次小喬講的那些事,小喬卻說︰「有嗎?我忘了。」
好像變色龍一般,小喬又披上了「假裝無所謂」的保護色。
問小喬問題時,小喬常常說:「沒差啊,隨便。」問小喬未來想做什麼,她說:「不知道。」小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也不想唸高中。
不過,有一次小喬居然對我說︰「不然就念個夜校好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她也不知道要念什麼科。想念夜校,是因為小喬日夜作息顛倒,早上常常爬不起來。
小喬最近交了一個在網路上認識的男朋友。男友對她很好,常常匯錢給她。男友一個月賣雞排,可以賺五、六萬,小喬也常去夜市幫忙。
小喬說:「他說可以養我,那我幹麻要念書?」
■心理師想說︰
我在小喬身上,看不到一絲對未來的熱情、沒有目標,好像沒有值得努力的東西。有時候,我和小喬談完話,看她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真的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很多時候,我們氣急敗壞的告訴孩子:「我怕你吃苦,怕你將來會後悔現在沒有好好讀書或學一技之長。」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我到底在急什麼?
我急著想用過來人的經驗,希望孩子將來不要吃虧、不會受傷、不會感到後悔,路能走得順一點,但孩子顯然完全聽不進去。
還記得小時候,有時候媽媽要我做什麼,我偏不想那麼做,跟媽媽唱反調,等到哪天自己真的吃了苦頭,才心甘情願地相信媽媽的話。
例如,媽媽看氣象預報說今天會下雨,叫我帶把傘。我看太陽很大,不想帶,結果放學時真的下雨。我借不到傘,只好溼答答的衝回家。這在心理學稱為「自然後果」,指行為後自然發生的結果,沒有人為的介入。舉例來說,不吃飯就會餓肚子,前一天太晚睡,隔天就爬不起來,天冷不穿外套就容易感冒。
若我們一直想保護孩子,像是下雨了、天冷了,就趕著帶傘、帶外套去接孩子,孩子無從體會「自然後果」,可能永遠都認為別人要替自己想,永遠長不大。
小喬不也正是如此嗎?
當時我替小喬感到好著急,甚至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她,但,我反而離她越來越遠了。她也更容易披上「假裝無所謂」的保護色,因為她還沒有準備好要改變,或是她還沒有辦法承認自己遭遇到的辛苦,只能暫時假裝自己很好。
如果我硬要拆掉她的武裝,對小喬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她只能透過「假裝不在乎」來保護自己。
■尊重孩子的速度
於是,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和孩子之間「我追你逃」的狀況,也開始練習放慢步調。
在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或違法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現在還沒有準備好要念書或學一技之長,尊重孩子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過去的創傷經驗,尊重孩子的速度;當有一天,她準備好了,她會去尋找可以信任的人來幫助自己。
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種一顆種子到她的心裡,讓她知道,當有一天她需要找人聊聊時,我就在這裡等你。
「慢慢來,比較快」,這是我就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時,恩師賀孝銘教授所說的一句話。以前的我,很難體會這句話的深意,在輔導工作上,總是求好心切。工作幾年之後,我發現我越急著希望孩子改變,孩子越想逃跑,我才終於懂了。
面對消極、沒有動機、一副無所謂的孩子,有些導師或家長會好心急,他們劈里啪啦的告訴我:「她要是再交這樣的男朋友、再不唸書、再繼續打電動,以後就完蛋了!」也常常有導師和家長希望我勸孩子和男友分手、叫他要寫作業、要念書等。
但那是他的人生,箇中的酸甜苦辣,只能由他去體會,旁人急不來的。
我也終於開始能告訴導師和家長輔導諮商的限制。我的角色是傾聽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話;如果我告訴孩子要做什麼才對,那麼,我就變成了導師和家長的打手,孩子也會發現我與導師和家長根本沒什麼兩樣,可能因此不願意再和我說心中的話,自然就離我越來越遠了。
這樣,也就更無法達成父母或導師對孩子的期待。
我想到小喬的父母和補習班老師,或許是恨鐵不成鋼的急,但卻讓小喬不斷的經驗到「習得無助感」。少一分打一下澆熄了她對於學習的熱情,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
1.給孩子一些時間:在孩子不受傷或違法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速度。他現在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要改變。你越急,孩子可能越跟你唱反調。
2.給孩子一些空間:給孩子多一些自主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然後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在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去闖蕩、去試試看;在孩子跌倒受挫的時候可以回家,有個地方可以讓他喘息、讓他感覺到被支持、被愛。
3.減少說教,試著去傾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或是任何小小的做得好的地方:例如小喬不是靠爸族,她有在思考不跟家裡拿錢,又能讓自己活下來的方法。
4.和孩子討論如果要達成未來的夢想,他可以做什麼:如果小喬以後想賣雞排,那麼,她可能要會計算成本、支出、進出貨管理、員工管理、開業前的市調、店租、業績評估、如何銷售等,還有最重要的是,做出好吃的炸雞排。幫助孩子將夢想化為一個又一個可以學習、努力的小目標。
5.給孩子一些任務:若孩子不想繼續升學,也不知道要找什麼打工,或許可以試著安排孩子在爸爸的機車行當學徒、跟叔叔一起去做木工。父母或認識的人給孩子一些任務或可以學習的技能,讓孩子生活有個重心,再讓孩子慢慢培養、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
本文摘自《#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作者:蔡宜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們越急著改變一個人,我們越有可能忽略對方的自主,忘記尊重對方的意願,這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何況是正要滿足獨立需要的青少年。要讓孩子感覺被支持、感覺被愛,更是宜慢不宜快。
曾經有個爸爸對我說,再慢就來不及了。問題是,急有用嗎?如果急就有用,孩子的處境怎麼會越來越嚴重?
不過,我說真的,連家長都需要耐心陪伴。家長有自覺,孩子才更有機會能救援。這也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因為作者連家長都放在關懷的範圍。
祝願您,能在陪伴一個人的時候,覺知自己的無助無奈,先陪伴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挫折變成指責!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看留言處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孩子失戀了怎麼辦?】
孩子失戀,哭著跑回家的時候,父母可以怎麼辦?
很多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說:
「還會再遇見更好的人,那麼難過幹嘛?」
「在你遇見他之前,你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
蔡宜芳心理師提醒父母 #情傷是自我價值的失落,
所以不要急著否定經歷情傷的孩子,父母可以做的是:
▘試著尊重孩子哀悼感情的速度
▘孩子重新找回自己這段時間,父母的傾聽與陪伴很重要
▘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事物
我們可以用以上三個方法,好好陪伴孩子走過情傷!
---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博客來:https://reurl.cc/KxRb9j
金石堂:https://reurl.cc/KxRQ2g
誠品:https://reurl.cc/dVA2q2
讀冊:https://reurl.cc/OXnARg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過了好久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博客來:https://reurl.cc/KxRb9j
金石堂:https://reurl.cc/KxRQ2g
誠品:https://reurl.cc/dVA2q2
讀冊:https://reurl.cc/OXnARg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國中校園最震撼的輔導故事🏫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溫暖上市💕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心得-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書籍板 - Dcard 的八卦
書名: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作者: 蔡宜芳,書籍介紹,全書分為五輯,分別為:學習上的挫折、家庭裡的泥沼、情竇初開的愛情、人際關係上的難題及糾葛的 ... ... <看更多>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在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及他們不安的家庭》|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的八卦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