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闆們,想要專心賺錢,就別做這件事…﹞
在一群人中,大C很容易會被一眼瞥見,藏都藏不住,因為她身上有一股濃到化不開的外商氣息,大器﹑開朗﹑外向,一派西式作風。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她是外商總經理!後來知道了,百思不解,這位大人物來上我的寫作課,究竟是為了哪樁﹖她說:
「我要幫公司打品牌呀!」
再仔細一聊,發現我們是同行!她以前是大企業的人資主管,後來新加坡來台開分公司,延攬她當總經理,要在台灣打開一個全新市場,向中小企業推廣一個顛覆性的做法,就是你不需要也雇不起人資長,可以採用共享制,包給這家管理顧問公司,由他們統籌一切的人資業務,從招募﹑培訓到薪酬等全都可外包。
大C非常認真,上課後也是每周交一篇文章,這是她的第2篇,寫得很專業,也很好看,特別在此跟你分享!她的筆名是「人資好夥伴 Christine」,新加坡商 意聯國際公司台灣區負責人,文章連結在此,歡迎大家按讚﹑留言與分享喔~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89333271823352&id=165752804181402
#尹星知識管理學院
*** ***
這次8/7號的直播,我邀請到不敗教主陳重銘跟你分享:「怎麼用傻瓜投資術,不再缺薪水,不再害怕失去工作!?」詳細的直播內容,會在直播前三天預告給大家!
*** ***
詢問我的斜槓或寫作課程,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
﹝新創老闆們,想要專心賺錢,就別做這件事…﹞
Hi, 新創公司的老闆或前老闆們,如果你五年內曾經創業失敗過,或者正煩惱公司營運不善,擔心氣數不久了,正在思考要如何打包下架而痛苦不已時, 不要哭哭喔,這證明你是 正 常 人!你並不寂寞,因為你跟這個行業的99 % 的創業家一樣。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新創公司一年內倒閉的機率高達90%,而存活下來的10%中,又有90%會在五年內倒閉。也就是說,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1%,前五年陣亡率高達99%。
新創公司的七大死因
以上新創公司陣亡的統計數字可能各家說法略有出入,但新創公司超高比率的”夭折率”的確嚇人!專家說,新創公司通常有以下死法:
不了解市場需求的「摔死」;
費用只出沒進的「餓死」;
不懂授權分工的「忙死」;
專業不被認同的「悶死」;
同時接太多案子的「脹死」;
被邪惡的對手由背後「刺死」;
還有,太有良心讓帳款放太久,造成資金流周轉不足而「被佛心害死」。
由上述的“死因分析“可以看出,失敗的新創公司常常是花了過多的人事成本,但員工沒有發揮產出應有的產值,造成進度落後,加上收入有限或發生收付款條件不佳,發生創業早夭的慘劇也是可預期的!
為了解決這些非預期的管理問題,常常會占去創業者多數的時間與精力。 前兩天一個由美國回來,做頂級商務業務的年輕老闆跟我抱怨,他為了找員工,要自己去設計面試的流程與刊登徵才廣告,看到《就業服務法》新規定,要揭示徵才的薪資範圍,這個問題就卡住他兩個星期,這期間客戶幾個大單,他也只能忍痛放棄了。
我聽了他的陳述,內心一陣抽痛呀!如果這家公司早用到我們提供的服務,幾萬美金的單子就撿回來了!
在我20多年的人資實務累積的心得是,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同階段,不管是初期創業、正式營運、籌備上市、企業轉型、合併求生、每個階段要做好的人力資源的重點工作大不相同。
新創公司最要緊的人資任務就是找對的精英上車。因為新創公司存活的關鍵因素就是以小博大,要用最少的人力與成本,創造最大的利潤。
再者,因為人少事多,很多任務分工是無法釐清的,所以初期人力除了要有具備專業的技能外,還必須是對公司的商業模式或產品技術有著堅定的信念與信心,他們之間也要信任基礎,才能不計較的付出時間與精力。
沒有人和,一切是空
但是,多數新創公司進用的員工時,因為沒有人資專業,通常不會注意新人的理念或特質,入職後也未能做好留才措施,於是同仁對公司的未來沒有認同與熱情,於是員工們在乎的就是權利與義務,領一份錢,做一分事,反正一切該有的新資﹑該休的假,通通不能少,所有的問題就是老闆問題。
這樣的公司,通常是溝通成本高,運作管理效率差。創業老闆每天得花大量的時間去處理自己不拿手的人事問題,常常導致決策速度呆滯。團隊中因為缺乏信任基礎,造成彼此的猜忌與不和諧,人力與訂單的流失問題就浮現了。
這就是新創公司的成立時,即便算好了「天時」,掌握了「地利」,但常常死在「人和」,「人和」造成了很多新創老闆的心頭的遺憾與最深的痛!
其實,多數的新創公司的創辦人誰不希望有個管理體系,吸引對的人來共創大業,但限於公司的財力與人力,資源總要優先放在搶訂單和作廣告,真得很難做到人力資源的管理,但又常常因為人的問題而苦惱,造成惡性循環的一大痛點!
用「共享人資長」解決人才的痛點
面對這樣的痛點與困境,採用「共享人資長」服務,是最佳對策!新創團隊小而美的運作原則就是要做到「核心能力極大化,非核心業務外包化」,人資或其他後勤的業務可善用「共享經濟」的優勢,聘用外部顧問來擔任「共享人資長」,不僅費用低,還可依需求找到自己最適用的服務內容。
優秀的「共享人資長」,必須有豐富的產業經驗,能依據量身訂作的原則,用耐心與關懷,協助新創發展出公司的願景與制度,設計出實用的管理工具,形塑出同仁個個有使命必達的工作態度。
如上面老闆苦惱的例子,專業的人資長就會設計出一套招募策略,包含對外求才廣告的寫法、內部員工的推薦辦法、面談問卷的設計和主管面談的技巧、和後續的留才措施等等,這樣完整的一套做法才能找到對的人上車,並確保車上的人能發揮所長。有了好的人資長,老闆就不需要為人事問題傷腦筋,可以專心在核心業務上賺錢。
共享就是業務委外專家處理,可能會面臨需要與外部顧問花較多的時間溝通,或要處理與內部運作的整合;公司內部機密資料的安全性也可能造成委外的疑慮;但只要請有專業的人力資源顧問,透過高階主管的支持與循序漸進的溝通與導入,外包的效益一定是利多於弊。
如果你問大部份的創投家或投資基金,要去選擇的投資新創公司時的標準是哪些? 答案除了要觀察創業構想、商業模式、核心技術外,其中創業老闆的特質與核心團隊組成必是一大評估重點。創辦人的智慧與領導力決定了這家新創公司的存活與未來。
成功,就是找到行得通的元素
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創辦人-《從0到1》作者彼得‧提爾(Peter Thiel)說得好,他說:「創業時要掌握核心思維,很多事情無法時十全十美,重點不是把細節全都做對,而是要讓行得通的元素更加順暢。」
聰明創業老闆核心思維就是,將專業的事交給專家做,善用外部資源,讓內部的人才管理行得通,自己則能夠開心專注在核心業務上,去追逐成功的創業旅程。
技能專長有哪些 在 Anita Chen 陳巧茵 Facebook 八卦
【芬蘭「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 不只是在家上網課這麼簡單 】
#文長慎入
這篇文章近8千字,有點長,發表於《上海教育》雜誌5月刊。本身我的全職工作是在教育現場,中文寫作其實不是我的強項,只想分享芬蘭教育現場經驗。一個月前的邀稿,幾次的視訊討論和政策解析,我大部分用口語敘述,文丹主筆,竟然有八千字,我也驚嘆文丹強大的文字力量。
寫作此文時,正值芬蘭中小學開展遠程教育的第四周。我們梳理了這四周內芬蘭如何起步做在線教育的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展開。希望這一套「起步動作」能對中國教育者有借鑒義。
2020年3月16日,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 )宣佈整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關閉邊境,關閉學校。
消息一出,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運作模式。就教育而言,從孩子到大學生,全部需要在線上課,這對哪怕是全球素質最高的芬蘭教師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
「對芬蘭基礎教育而言,傳統網課與它背道而馳。」赫爾辛基大學附屬學校的教師首先站出來質疑,讓小學生天天在家上網課的荒謬。
為什麼芬蘭教師是這個反應?
因為傳統網課,特別是教師一言堂式的網課,它的核心是知識傳授。它把教師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是主導者;把學生放在聽從的地位,是被動接受者。
而芬蘭基礎教育之所以在21世紀領跑全球,是它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是知識的創造者和體驗者,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個過程不僅看重知識學習,同樣看重學習過程、學習體驗以及在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軟實力。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要走傳統網課的路線,那它就變成只看重知識傳播的網上課程。與其他國家的教育無異。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路線,那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優勢和本質。堅持自己的本色,或許在未來的遠程教育領域,仍然能夠獨樹一幟。
疫情之下,芬蘭學校和教師被逼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到底怎麼走?本文兩位作者作為芬蘭教育界的親歷者,試從芬蘭「停課不停學」政策的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分析,揭開芬蘭給遠程教育下了怎樣的定義。
【分層部署的頂層設計】
隨著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對全國防疫措施的部署,作為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3月16日當天就發文部署全國教師如何開展遠程教育。可謂非常及時。
一起來看這些措施:
1)3月18日起,關閉所有學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部進行遠程教育;
2)幼兒園和學前班繼續開放,但鼓勵家長能在家帶娃就不要送去;
3)1-3年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4)義務教育十年級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5)特殊教育的孩子可以正常上課;
6)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可以上課。
可以看出,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不是一刀切,不是整齊劃一僅一個動作。他們依然是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應對。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套「組合拳」如何解決不同群體的需求:
第一大群體:要畢業的高三學生,政府緊急處理春季高考。芬蘭之所以選在3月16號這個時間點官宣,是因為此時芬蘭春季高考已經提前被壓縮進入尾聲,不提前進入停課、封城、封國,是不能讓疫情耽誤這屆高三學生畢業和今年大學錄取。
芬蘭一年有兩次高考:一次是3月份的春季高考,一次是9月份的秋季高考。歷年,每到二月初的時候,芬蘭高三學生已經結課,接下來是長長的假期,同時也是長長的備考期,所有學生回家自學、備考。他們可以參加3月份的春季高考,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可以參加9月份的秋季高考。
與中國高考不同,芬蘭考生一次只考一門,但是一門要持續考6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3點。考生帶著午飯坐在考場里,可以在考場吃飯,邊吃邊考,度過「漫長」的一天。
另外一點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高考一共四門。除了母語(芬蘭官方語言是芬蘭和瑞典語)必考之外,其餘三門,學生可以自由挑選。其餘三門的選擇,非常豐富:有第二官方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倫理學、生理衛生、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20多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預期的大學專業方向,選擇高考的考試科目。
定下考試科目後,並不像中國那樣一天考兩門,集中三天完成。芬蘭的做法是:這20多門課,每天只安排一個科目。這樣學生是隔幾天考一門,每個人結束高考的時間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芬蘭高考一考就是一個多月的原因。
疫情之下,芬蘭政府果斷決策,將高考流程壓縮。由之前的一個月左右壓縮到2周內完成。
第二大群體: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遠程教育,要讓他們可以繼續上學。從國家層面看,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真的是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於是安排不適合遠程教育的孩子可以繼續上課。這些群體包括:1)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孩子;2)小學1-3年級的孩子;3)特殊教育的孩子;4)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以及5)義務教育的十年級的孩子。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一天的屏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那幼兒園可以照常上課,這樣醫護人員的孩子也有地方可以上學。同時也給家長自主權、選擇權,幼兒園照開,來不來讓家長決定。這背後還有一個考慮,是芬蘭幼兒園內是按小組分班,0-3歲師生配比是1:4,3-5歲師生配比是1:8,教室內人員聚集人數相對較少。
再看小學1-3年的孩子。他們平時只上半天課,每天基本12點、1點左右放學,下午半天要麼是學校托管,要麼去興趣班。平時他們上課可能連課本都沒有,因為一些芬蘭學校不給低年級的孩子發課本,他們覺得這一學段的重點是學生習慣和品格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鼓勵孩子社會化學習,而課本不是學習的必需品。這些孩子很難適應一夜之間所有科目都搬上了屏幕。
再比如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是那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們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在家裡很難操作。也可能是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他們剛來芬蘭,平時所在學校會給這些孩子安排特殊的語言班,幫助他們融入。現在他們連芬蘭語都聽不懂,怎麼讓芬蘭教師給他們在線上課。
需要指出的是,芬蘭政府讓這些孩子可以正常去上學,並不是鼓勵家長這麼做。為了安全和健康,當局是希望家長有條件的話就讓孩子在家學習,沒條件的話也讓孩子有學校可去。這無疑給了家長很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芬蘭政府在做的,是在維護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前提下,站在好的教育視角下做決策。至於家長在健康權和教育權中間怎麼選,政府完全是把這個決策權給了家長。
第三大群體:讓適合遠程教育的學生「雲上學」。這樣從四年級起,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全部「停課不停學」。
可貴的是,芬蘭教育領導者給一線教師和學生兩天時間準備。政策出來後,不是立即執行,而是讓教師和孩子有個過渡,比如給學生配備電子設備,讓學生把學校里的課本、學習用品帶回來;也讓老師有一定時間熟悉線上操作,並跟學生當面講清楚遠程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項。
下面,具體介紹芬蘭如何部署遠程教育措施。
【芬蘭遠程教育的部署措施】
相較於學校教育,遠程只是物理空間上的轉變。這是芬蘭開展遠程教育的核心原則。
如果芬蘭在遠程教育中丟失了自己的教育優勢——比如教育公平、學生的自主權、學會學習、關注學生幸福感、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等要素,而僅僅是一股腦兒學習大量知識,那「所謂第一」的頭銜便保不住。
事實上,在疫情衝擊下,芬蘭教育就是從以上這幾方面著手,確保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只是聽聽知識點這麼簡單,而是更看重非知識性教學的部署和支持,以確保基礎教育繼續在線上做到公平、高質、關注弱勢學生及學生的整體發展。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芬蘭政府的著手點:
首先,學習材料。芬蘭政府第一時間規定所有基礎教育的教科書、其他學習材料和工具必須對學生免費。因為基礎教育是免費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無論學生在哪裡,必須讓學生公平獲得學習資源。比如出版社提供免費的電子課本、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的學習平台和內容。
其次,教學設備。相對於其他國家,芬蘭在遠程教育方面有一定優勢。比如全國性的硬件設備完善,網絡普及率很高。在2010年7月1日,芬蘭已經將上網列為基本人權,明文規定最低上網速度。芬蘭已有約95%人口可以上網,屬全球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
「雲上學」同樣給芬蘭教育帶來挑戰。這麼多年來,芬蘭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是不問學生出身,所有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一樣高質量的教育。現在孩子要呆在家裡上課,勢必強化家庭經濟背景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作用。比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沒有設備可用。據2018年的調查,平均每個芬蘭家庭里有3個以上可以連結網絡的電子設備。由於爸媽也要在家「雲辦公」,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孩子,設備遠遠不夠用。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平等的「停課不停學」,芬蘭政府帶頭解決孩子的電子設備:
先是要求學校的電子設備外借,允許學生帶回家用。芬蘭一決定停課,學校立即和家長聯繫,調查多少家庭需要電子設備,學校馬上出借電子設備和充電器。
芬蘭總統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呼籲科技公司捐出不用的電子設備,給基礎教育的孩子用。
緊接著,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官方發文:請求公司將不必要的計算機捐贈給青少年進行遠程學習。
目標只有一個:所有芬蘭孩子可以平等接受在線教育。
此外,對於孩子是否可以使用手機上課,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也做了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由監護人決定孩子是使用他們的移動設備還是家中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15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可以自己決定,是使用移動設備還是家用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
學習材料和設備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教師在線怎麼教。所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芬蘭的另一大優勢,他們能相對快速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第三,在線教學方法。如上所述,在應對遠程教育的教學時,芬蘭的定位並不是將教師轉變為18線的「播主」,因為那樣更多是在傳播知識。在芬蘭教育政策者看來,屏幕之外的學生能力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因而,在應對遠程教育時,芬蘭這邊更像是打了一套組合拳,從給學生自主權、組織小組合作、強化學生評估方式等等各個方面入手。出台的政策指導具體如下——
用小組合作開展在線教育,培養學生技能。芬蘭學生在一天和一周中,所在的在線小組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教師用異質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結隊: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同伴學習,在群組中雲互動、共享信息、實時通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協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用差異化教學開展在線個性教育和輔導。芬蘭教育部門繼續鼓勵教師在可能情況下,把學生的特殊需求放在日常交流、工作安排和遠程教學中。比如在線個性化輔導、獨立的作業等等。
用獨立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權。在進入遠程教育的前兩周內,芬蘭並沒有急著讓教師成為「18線主播」,而是通過家校互通系統(Wilma)用文字、語音方式給學生佈置作業,讓學生適應在家獨立學習,這其實是在保護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來的自主權。老師把任務發給學生,至於學生什麼時間做、用什麼方法做,學生自己可以選擇,並不是讓所有學生統一時間盯著屏幕。
用反饋和評估帶動在線教學。在芬蘭學校有個說法:「反饋是給孩子的禮物。」意思是說,在日常教學中芬蘭教師很喜歡給孩子及時反饋和過程性評價,肯定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挑戰困難、給出改進意見。用反饋代替考試,用評估學習過程代替評價學生,這是芬蘭教育的閃光點,即使轉移線上也沒有丟掉。
另外,芬蘭政府考慮到在特殊情況面前,在線教育可能偏離《基礎教育法》中規定的課時數和教學量。所以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給出的指導意見是:教學量和課時數可以減化,但是教學、學習和評估必須以課綱中設定的橫貫能力目標為導向。知識可以少學,但能力培養不能停。
以上這些做法,是要打破遠程教育「以資源為中心」開展教學,停留在蒐集、閱讀各種資料或是在不同平台切換的模式,芬蘭要做的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讓學生的聲音被聽到、讓學生主導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和能力。
不過,從頂層設計到一線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要走。並不是所有芬蘭教師都能一開始就得心應手去應對。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芬蘭現象教學第一人科斯蒂·龍卡提醒:「芬蘭一線教師有自身優勢,也面臨挑戰。」
那我們就把鏡頭投放在芬蘭教師身上,看他們真實的線上教學。
【一線教師的在線教學現場】
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的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講述:「遠程學習很難以相同的方式重建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自然發生的、寶貴的、及時的社會互動。老師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提供及時的、具體的反饋意見,以支持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照顧學生的差異是我們教學重點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之一。要解決這些問題,遠程學習的平台選擇甚為重要。」
這個過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開展。
回到觀察芬蘭公立學校第一周停課,教師和學校還是處於一個慌亂的狀態,學校忙於確認所有家長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保持資訊傳達。芬蘭教育系統獨有的全國性家校互通平台Wilma,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它變成一個家校聯繫、學生學習進度溝通、作業指派、反饋學習情況等一站式平台。
此時,芬蘭教師們一方面要確定手邊有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在家工作的電子設備,也要確定每一個孩子在家是否有安靜的學習環境,穩定的網絡,所需的電子設備和家長支援。
停課第一周,基本停留在指配任務階段。芬蘭老師們透過和家長聯繫分配閱讀、數學、工作表和學習網站,也有指定戶外活動時間,美術、音樂創作、體育課都持續進行。
停課第二周,老師們各自透過個人熟悉的在線平台(比如Skype,FaceTime,Google Classroom)開始和孩子們做一對一或是小組互動。這個階段,芬蘭教師希望能更多地和學生連結,開始制定《遠程學習規範》——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和制定線上學習禮儀,準時上線,穿著合宜,準備好學習所需紙筆課本等。一連線,芬蘭老師是先開視頻但不開音頻,讓彼此可以看見。
停課第三周,芬蘭老師開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為學生提供新的機會,讓學生以真實、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比如:
如何幫助學生處理由於緊急情況/危機而產生的煩惱、恐懼或孤立感?
作為教師,我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什麼?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解力?
這次緊急事件/危機給人們帶來了哪些真正的學習機會?這種情況給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是否帶來其他新的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需要不同的支持和指導,該如何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體驗?
教師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終,芬蘭老師們在熟悉學生需求和參考各大學習平台後,鎖定Teams和Zoom這兩個平台的分組功能能讓他們照顧差異,給不同小組指派不同任務、不同的討論和對話、或是大班教學。
二是抓重點,教學內容可以減半。
芬蘭老師們在制定課表時有許多考量。孩子上線時間、互動時間、思考時間、做研究時間和創作時間,統統都得考慮。教師之間達成一個共識:知識傳授部分,老師可以事先做好筆記或是短視頻,實際上線時間則鼓勵參與、社交互動和反饋。
於是在芬蘭學校內出現了兩種在線教學方案:
第一種,有些學校按照原本的課表時間上課,只是上線時間為一半,剩下一半讓孩子獨立學習。比如一節數學課45分鐘,線上學習只有20分鐘,另外25分鐘讓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種,有些學校將所有學習移到早上,下午讓孩子和家庭自由安排。這種做法同樣是一節課只用一半時間在線教學,另外一半時間用來上另外一門課,最終實現半天上完全天的課,下午讓孩子自主學習。
各種不同做法,但是共通點是:芬蘭教育者理解遠程學習不能簡單地複製和平時一樣的學習體驗和跟隨原本的課表。老師同樣理解在家學習必然少了教師的及時指導、幫助和反饋,效率會低於學校,所以所有作業和任務都做調整、簡化。
即使一半時間線上教學,教師在線時也要盡量做到簡單、清晰,給學生時間和篇幅限制。例如,製作兩分鐘的音頻和筆記,讓學生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如果需要詳細解說,老師們通常就錄視屏解釋或是線上溝通。課表減半的另一個作用是,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和解答。
這樣屏幕兩端,一邊是學生在家上學,一邊是教師遠程辦公。那芬蘭學校管理層在抓什麼?答案是師生幸福感。
三是關注屏幕背後師生的幸福感。
教育管理者希望在動態中追蹤師生的在線教學感受和能力,進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一些芬蘭學校每週末會做問卷調查。請學生、家長、老師們反饋他們的工作量、情緒起伏、學習偏好和個人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幸福感、情感起伏和社交需求得到了極大關注。
比如關注教師幸福感。芬蘭很多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星期五在線咖啡(Friday Online Coffee)。忙碌了一周的教師,可以打開視頻,端起一杯咖啡,在線和同事們聊聊這一周的艱辛、挑戰或收穫,相互鼓勵、相互支持。
比如學生的社交情感化技能得到發展。在線學習無疑挑戰學校存在的必要性。為什麼要去學校?因為學習具有強烈的社交性。所以,芬蘭在線教育強調要有人、有臉,有人際互動。把學生分組,也是鼓勵他們可以在團隊中加強溝通技能、互動技能和情感化能力。
即使是不同步的學習 (asynchronous) ,老師在設計上也鼓勵互動。例如對於一個課題回答,學生除了自己作答,也要去看其他同學的解答、去評論、去給反饋。
老師在佈置作業時也要賦予同理心。合理的份量,鼓勵學生平衡螢幕前時間和線下時間,創造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和家人相處和對話。
同時,芬蘭學校繼續開展主題性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增強遠程教育的豐富性。比如家庭經濟課、手工課、音樂課、戲劇表演、體育課等繼續開展,只不過場景變成了家裡。這也表明芬蘭的遠程教育遠遠不止是上網課,對芬蘭孩子而言,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在大自然中學習早已習慣。
當然,這需要家長的支持。
【家校合作: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師】
3月26日,芬蘭「停課不停學」的第二周,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人奧利·佩卡·海諾寧(Olli-Pekka Heinonen)公開表示:「沒錯,孩子遠程教育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家長們請注意:遠程教育不是在家上學(Home school/teaching)。希望你們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二位教師,教學和給孩子輔導仍然是教師的職責。希望你們能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這便給全芬蘭的家長定調。
難道說芬蘭家長只能作為旁觀者,眼看著孩子掙扎、混亂嗎?自然不是。
芬蘭萬塔市教師撒寧·維塔寧(Sanni Virtanen)在芬蘭權威媒體《赫爾辛基日報》的文章受到了芬蘭教師和家長的廣泛認同:「遠程教育不同於家庭學校。家長們不需要懂數學、物理、英語,孩子遇到學習問題,請第一時間找教師輔導。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在生活方面提供支持,比如跟孩子一起製作日程表,幫助他們飲食、休息、運動。」
芬蘭家長協會會長(Ulla Siimes)同樣提醒家長在新模式下千萬不要忘了身份:「教師和家長的角色劃分需要明確。組織教學的責任在老師,給孩子安全、舒適學習環境的責任在家長。」
給孩子提供健康飲食和舒適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督促孩子每天運動和戶外活動。這些就是芬蘭家長目前在做的。
相較於亞洲文化里鼓勵家長多參與孩子學習、多輔導孩子功課。芬蘭在做的其實是「少」,讓家長少插手教學、少插手孩子的功課管理。
芬蘭相信這種「少」一樣能收穫「多」的效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學習動機。
說到底,芬蘭中央政府「停課不停學」政策一出來後,芬蘭教育部負責頂層設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部署遠程教育的具體措施,一線教師在摸索中開展線上教學,加上家長從旁協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各方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過程。
以上也只是芬蘭中小學遠程教育的起步動作。至於最終能形成怎樣的格局,還得交給時間判定。
技能專長有哪些 在 Facebook 八卦
《僧人心態》完整版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當失去了,你的世界不就崩壞了。
這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正念跟呼吸的練習,當你把身邊的意見,義務,期待關閉了,就能夠看到真正的自己。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薄伽梵歌 3.35
✅ 負面情緒篇
大腦原本就很容易產生很多小劇場,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自覺,此時有簡單的三個方法來解決。
Spot Stop Swap
首先要能夠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產生了負面情緒,如是的指認它觀察它,進而試著停止,再來就是要轉換。
如何轉換呢?透過隨喜,就是隨他人之喜,為他人的成功開心,再來是寬恕,寬恕他人最終等於寬恕自己。
另外裡面提到的25/75原則,就是結交3個能夠提升你的朋友,來平衡掉1個讓你產生負面能量的朋友。
所以建構一個能夠提升自己的同溫層,看來也是很重要的。
✅ 恐懼篇
恐懼也是人本能的反應,我們要做的事依然不是逃避他,而是有智慧覺知的面對它。
如果是害怕失去而恐懼,我們要練習的是消除執著,因為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會永遠被你掌控跟擁有,沒有任何一樣東西。
而正念去看待恐懼,了解它的全貌,調整你的呼吸,勇敢的面對它也是人生的功課,好的恐懼能使人成長。
✅ 意圖篇
我們做任何事的動機,大概可以分成四類。
恐懼跟慾望。
我們害怕失去什麼,我們非常想得到什麼,我們與他人比較,總覺得他有我也要有,他有我要擁有更好的,等等。
這些也都是人的天性,但這些著重的地方往往都只停留在“我”。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的動機是責任跟愛。
我們覺得我們對社會有責任,對他人有愛,我們的行動是基於這些出發點,我們著重的地方就已經從“我”變成“我們”了。
人最終真正的快樂來源,還是來自付出,當然每一個行動都不會是單純只有一個動機,通常是混合的。
但如果在每次的行動中,包含了更多的對社會的責任跟愛,相對比較少的個人恐懼跟慾望,這樣便能活出更有悅性的人生。
放下自己多餘的身份認同,放下多餘的負面情緒跟恐懼,最後放下過多的小我。
第二部 成長
✅ 目的篇
其實它就是在講Dharma 法,有如薄伽梵歌敘述一般。
到底我們的天命是什麼?
裡面引述薄伽梵歌指出的四種吠陀性格類型:指導者,領導者,創造者跟製造者。
但類似的分析我覺得非常多,例如人類圖也是,找到自己的特性,做出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是互通的道理。
那如何判斷我們的天命是什麼?
書中講到四種標準:熱情,技能,對別人有用,慈悲。
白話一點我覺得可以用另一篇文章看到過的分析解釋。
人生意義?就是你享受的事,你擅長的事,世界需要的事,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
而法屬於身體,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到底身體的感受是否是舒服流暢的也是重要的標準,延伸閱讀可以看【心流】。
而除了自己的覺察以外,其實身邊朋友的回饋也是相當重要,看過人類圖就知道自己的通道簡單講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有意識到的,另一種是自己沒意識到需要別人回饋的。
✅ 例行活動篇
簡單來說就是環境跟時間都是有其能量的,最好養成習慣,在同樣的時間點跟地點做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事,延伸閱讀【原子習慣】。
✅ 心智篇
講到常見的比喻,馬車伕的困境。
我們的五感就像是馬,拉的馬車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理智坐在車上,而心智就是那韁繩,所以我們的理智必須透過心智去控制五感,才不會讓身體不受控制得亂竄,而這些能力需要透過靜坐冥想跟專注當下的練習,當你能夠好好的控制大腦的心智,才能真正成長開發潛能,延伸閱讀【超悅大腦】。
✅ 我執篇
我執會一會兒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但也會一瞬間讓我們覺得我們是世界上最無用的人,兩種極端都不好。
而要消滅我執,只有謙卑,謙卑才能認清到底我們哪些是做的比較好的,同時也要知道哪些我們是做的比較不好的,才能夠持續成長。
「我們不擁有任何事物,也不被任何事物擁有。」
第三部 付出
要學會付出也要先學會感恩。
感恩的功課可以每天晚上或早上做,認真想想就會知道不管自己再厲害,地位再高,還是無法完成生命中想達到的所有事,學習感恩也是學習謙卑。
而說到服務,其實每個人都是服務業,只是服務的方式不同,但又講回到前面的法,我們都必須依自己的法去付出才是最圓滿的狀態。
最後兩段話分享給大家:
「無知者為一己之力工作,智者為世界的福祉服務。」薄伽梵歌3:25
「服務是通往有意義生活的直接途徑」。
#僧人心態
#阿肯師閒聊系列
#kensyogalife
技能專長有哪些 在 專長優點怎麼寫? - 閒聊板 的八卦
每次填資料或自我介紹提到專長優點都會覺得很困擾不知道該怎麼寫感覺就沒有特別厲害的專長什麼的有人也會這樣嗎? 到底該怎麼擠出一些東西來寫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