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一兩天,最大的一條奧運新聞,是體操巨星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自承「身心無法負荷接下來的競賽」,而在女子體操團體項目決賽前夕,無預警宣布退賽。
拜爾斯是2016里約奧運四金得主,競技體操世錦賽與全美競技體操資格賽的金牌三連莊、也拿過三面全美自由體操大賽金牌。獎牌無數,而且她現在才24歲,假以時日,她會成為全美歷史最高紀錄。
但是就在東奧賽事正熾的時候,她在社群網站上寫下:「我覺得全世界的重量都在我的肩膀上。」
她選擇聆聽自己的身體與內心,做出這個痛苦,但重要的決定。
我們來講個古。眾所皆知地,體操賽場上為了保護選手的生命安全,有一些動作被禁止使用(或取消計點以達到實質禁止的效果)。其中一個叫做「#托馬斯空翻(Thomas Salto)」。
托馬斯空翻源自於庫特.托馬斯(Kurt Thomas),巔峰於1970年代的美國男子體操史傳奇人物。然而,因為托馬斯空翻的難度實在太高,一個不小心很容易造成死傷事故,是以包括起源國美國在內,民主國家,在1980年代就逐漸把這個高難度動作給淡出。即使有人練,也是處於自我挑戰的邊界,點到為止。
似乎是基於「輸人不輸陣」的心理,一直到1990年代在國際賽場上被禁為止,托馬斯空翻在前蘇聯和中國,一直是尖子選手的必備能力,幾乎可說是國家硬性要求他們得練這個動作。
災難於焉發生。1980年,當年才20歲的蘇聯女子體操天才選手,埃琳娜.穆希娜(Elena Mukhina)就栽在了托馬斯空翻上面。
在1979競技體操世錦賽(於美國德州達拉斯舉行)前夕的訓練中,穆希娜腳部骨折,使她錯過了這次世錦賽。我們知道,骨折雖然是重傷,但只要處置得當,多給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完全康復不是問題。
但是教練團等不及了。1980年的奧運,是莫斯科主場,而穆希娜如果缺席或表現不佳,黨和國家一個觀感不好,很容易就被其他激烈競爭上位的選手們踩下去。穆希娜的職涯榮譽、還有隨之而來的國家待遇,都會搖搖欲墜。
穆希娜很清楚自己的傷勢,也再三跟教練抗議。但胳膊拗不過大腿,二十歲的年輕女生,又怎麼扛得住來自黨、國家、師長和同儕選手的壓力呢?
不等穆希娜的腳好好痊癒,教練就急著讓她拆石膏、提早回到訓練場上。眾所皆知地,共產國家的所謂「訓練」,其實是幾乎與比賽強度無異的艱苦折磨,而像托馬斯空翻這樣的高難度動作,更是訓練菜單中的頭道大菜。
結果大家都不難猜到了。都還沒等到1980莫斯科奧運正賽,穆希娜就在訓練場上,一次失敗的托馬斯空翻,下巴重重著地、拗斷了脖子-最後,頸部以下全身癱瘓。而黨國意思意思地,頒給她一枚國家榮譽勳章,作為對她事故的補償。
黨國體育的巨輪並沒有因為穆希娜的事故而停下。事實上,1980年莫斯科奧運,蘇聯在體操項目大殺四方、摘金無數-不過那有點灌水,因為稍早蘇聯入侵阿富汗,致使民主國家集體杯葛退出該屆奧運的關係。
穆希娜在病床上折磨了二十幾年,於2006年逝世。
我在油管上搜尋了一下Thomas Salto,看到一支影片,標題是「女子體操賽場上最後一次托馬斯空翻(Last time a Thomas Salto performed in female gymnastics competition)」。
那是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畫面中的主角,是後來成為中國女子體操隊長的和雪梅。那年,她十五歲,嬌小的身材,恐怕還比不上一些台灣國小學童。
和雪梅是個幸運的人,平平安安地渡過她的體操生涯,至今健在。不過,她現在已經不是中國人;在幾次赴日短期留學與技術交流以後,她對日本的生活產生了興趣。2006年,她嫁給了一位日本的上班族,依照日本的入籍要求改冠夫姓,現在正名高堰雪梅。
在嫁人移民以後,高堰雪梅在日本的賽場上拼搏了好一段時間,現在則繼續以教練的身份活躍下去。
如果去中國的搜尋引擎上查找「和雪梅」三個字,得到的恐怕都不是什麼好話。「處心積慮改變國籍」已經是最溫和的評論了,也不少網民直截了當給了她一個「叛徒」的考語。而黨媒官媒對於她這號人物的存在似乎有點諱莫如深。
我不知道和雪梅移民日本最大的理由是什麼。中國的奧運獎牌選手,抱著體育專業移民海外的案例可不少。只能籠統地說,這是他們對於更美好的人生的一種嚮往吧!
平心想想,1992年,才十五歲,遠從雲南縱谷裡離鄉背井來到國際賽場的納西族少女和雪梅,身心都未臻成熟。但這樣一個不成熟的身心,卻已經被黨和國家押著,練成了托馬斯空翻大法。
我不能代替和雪梅說什麼,但如果是我,再多的榮譽與國家待遇,也很難掩蓋養成過程中的殘酷摧折吧!午夜夢迴之際,會萌生出遠走海外的念頭,恐怕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言歸正傳,實力日正當中的拜爾斯,選擇聆聽自己的身體與內心,而毅然退出賽場。在我來看,這非但不是一個污點,反而是一種勇敢,更是來自民主國家、一個富有人性的決定。更可貴的,是美國大眾,即使少不了一些網路酸民,但總普遍表現出一種「雖然惋惜,但完全可以理解,甚至給她鼓勵」的態度。
如果今天拜爾斯是中國人,又會怎麼樣呢?恐怕黨和國家,還有民族情緒爆棚的十四億人民,都不會給她一點退路吧!如果她真的傷退或失常,不消等黨國的處份下來,中國網民就會血洗她的微博了吧!
中國選手在賽場上「操」來「操」去的下流喊聲、與金牌失之交臂後的僵硬表情與毫無必要的道歉,在我看來,他們並不可恨,而是可憐。我知道,黨和國家和十四億人民,把他們逼到沒有退路,使得他們必須這樣做,來給快要爆炸的壓力桶消消氣。
我應該說,奧運賽場上的人性與示弱,終究是民主國家才有的奢侈品嗎…?
#SimoneBiles
#ThomasSalto
#ElenaMukhina
#HeXuemei
#Tokyo2020
(圖片來源:ABC News, sourced from Mike Blake/Reuters)
托馬斯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們可以享受身而為人的自由,拒絕讓自己被人激怒。
退後一步不是肢體的退後,而是情緒上拉開距離,以非當局者的立場看待當下情境。我現在要說的是,拉開距離能幫助我們在不批判的情況下理解他人。每一個人都可能有烏雲籠罩的時候,人的真實本性可以被烏雲遮覆,但本性就像太陽一樣永遠存在。負面情緒是一種特質,而非人的身分。
退後一步,擺脫當下的情緒衝動,其實就可以對治負面情緒或任何衝突。
取自《僧人心態》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為了配合昨天的贈書直播,我先分享這篇摘文,用另一種視角看喜歡扮演受害者的長輩,以及思考應對之道。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366798393386989/
跟萬年受害者保持距離,是我衷心的建議。物理距離,包括空間與時間;心理距離,則包含抽離與傾聽。摘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方法,我個人很欣賞。
祝願您,能享受入戲之後的情緒跌宕,也能切換到抽離之後的寧靜!
.
ps. 這本書這兩天會進行直播,但只有10/11(日)晚上9點半會送書
... ... ... ... ... ... ... ... ... ... ... ... ... ... ...
負面人的類型
【文/ 傑‧謝帝】
負面的行為不斷圍繞周身,以至於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想想看,你生活周遭是否有過以下描述的任何一種人物情境:
•抱怨者:例如,某個朋友在電話中沒完沒了地抱怨,卻不尋求解決的辦法。人生很難,即使不是不可能解決,但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困難重重。
•唱反調者:他們會把一句「你今天看起來很好」的讚美,扭曲成「你的意思是我昨天不好囉?」
•憤世嫉俗者:認為全世界都在跟他們作對,並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
•批判者:別人一有不同的意見、不表態,或有不同於自己的選擇,就大肆批評。
•指揮者:明白自己的局限,但會對別人施壓,要求他們成功。他們會說「你永遠沒時間陪我」,卻忘了自己也很忙的事實。
•競爭者:愛跟別人比較,控制和操縱別人,只為了彰顯自己或自己的選擇高人一等。他們飽受攀比的痛苦煎熬,以至於非把別人拉下水不可。我們往往要在這些人面前採取低姿態,因為心知肚明這類人不會欣賞別人的成功。
•控制者:監督、指導朋友或伴侶應該如何運用時間、應該與誰交往,以及應該做什麼選擇。
你可以用好玩的心態檢視,看看能否找出身邊吻合以上類型的人,但真正的重點是要幫助你在這些行為出現時,一一覺察並框列。如果你把每個人都直接歸入「負面情緒」這一大類(「他們真煩!」),那就表示你還沒準備好如何處理每一段負面關係。
我和其他六個英籍僧人一起搬進道場那天,道場的人要我們把新家當成醫院,把自己當成住院的病患。他們不認為做一個脫離世俗生活的僧侶是種成就,這只意味著我們準備好要進入一個療癒處所,在那裡,我們可以努力克服讓自己耗弱的心病。
眾所周知的是,即使醫生也會生病。沒有人能對這種心病免疫。資深僧人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疾病,也都在學習。就像我們不會批判別人的健康狀況一樣,我們也不應該批判別人的罪行。高蘭加.達斯用下面這則簡短的隱喻一再忠告我們,而我們常拿來提醒自己,不要對別人懷有負面想法:不要批判一個患了不同疾病的人。不要期望每個人都完美無缺,也不要自認為完美無缺。
與其評判別人的負面行為,不如試著抵消負極的電荷,甚至轉負極為正極。一旦你認知到抱怨者並非在尋找解決辦法時,你就會明白不需要提供解方給他們;如果一個指揮者抱怨「你忙得沒空陪我」,你可以說:「要不要找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
……
客觀的觀照者
僧人用覺知領導自己。退後一步,擺脫當下的情緒衝動,其實就可以對治負面情緒或任何衝突。天主教神父托馬斯.基廷(Thomas Keating)說:「沒有一條誡命要求我們必須為了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而惱怒。我們會不高興,是因為有一道情緒化的程序說:『如果有人惹惱了我,我就無法感到快樂或舒服。』⋯⋯與其做出強迫性的反應或報復,其實我們可以享受身而為人的自由,拒絕讓自己被人激怒。」
退後一步不是肢體的退後,而是情緒上拉開距離,以非當局者的立場看待當下情境。我們會在下一章詳細討論這種情緒上的抽離。我現在要說的是,拉開距離能幫助我們在不批判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負面情緒是一種特質,而非人的身分。人的真實本性可以被烏雲遮覆,但本性就像太陽一樣永遠存在。每一個人都可能有烏雲籠罩的時候,因此,當我們與散發負面能量的人交往時,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我們當然不願意別人以我們最糟糕的時刻做為評判標準,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小心,不要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有人傷害你,往往是因為他受了傷害,滿溢出來的傷痛波及到你。他們需要幫助。
正如達賴喇嘛說的:「如果你有能力就幫助別人;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傷害他們。」
……
緩慢後退
從理解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有了對治負面能量的更好配備。最簡單的回應方法就是緩慢後退。就像在上一章放下各種干擾價值觀的外在影響一樣,我們也要清除蒙蔽自身觀點的負面態度。
「正念之父」一行禪師在他的著作《佛陀之心》寫道:「放下得自由,自由是快樂的唯一條件。一個仍執著於事物—憤怒、焦慮或財物—的人,無法獲得自由。」
我鼓勵你清除或避免會誘發負面思想和情緒的實質因素,例如,前任伴侶送的運動衫,或已絕交的朋友經常出入的咖啡店。不放下這些實體因素,就不會有情感上的放下。
.
以上文字取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627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pg/BookLife99/posts/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托馬斯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八卦
【她是七十二歲的超模,也是鋼鐵人馬斯克的媽媽】
1.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個特別的轉折點。梅伊.馬斯克的,顯然是一場糊里糊塗的婚姻。
梅伊家世良好。在一九五O年代,她出生在一個有私人飛機又酷愛探險的家庭。「我父母曾駕著帆布蒙皮式螺旋槳小飛機,在沒有衛星定位(GPS)、也沒有無線電的情況下,橫越加拿大、美國、非洲、歐洲、亞洲和澳洲。小時候,他們每年冬天都帶我們五個小孩到喀拉哈里沙漠去尋找失落之城。現在回想起來,才驚覺當時我們一家七口、只帶了指南針、三個禮拜的食物和水就橫越沙漠有多危險。」
她父親是脊骨整治醫師,母親是舞者,原來是加拿大人,後來認識了南非來的傳教士,聽聞那裡有多麼美麗,打包了飛機和所有家當去了非洲。到了南非,大家建議他們定居講英語的約翰尼斯堡,但是她父親因為開飛機越過普利托利亞的時候,因為看到那裡正當藍花楹花季,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片藍色花海當中,就決定定居在那裡。梅伊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加上自己的條件,光采也可以想見。
她很愛讀書,數學和科學都很好,同時在高中就成為走秀的模特兒。大學她讀營養學系,也繼續當模特兒,甚至還進入過南非小姐的決賽。畢業後,則到開普敦去一家食品公司當營養專家。
當時一個高中和她交往過,但是因為對方劈腿而分手的男人,帶著戒指來找她求婚。
梅伊拒絕了。但是這個男人卻回普利托利亞跟她父母說她同意了婚事。偏偏 梅伊有一個雙胞胎妹妹這時正準備結婚。所以她父親想到那何不讓雙胞胎姐妹一起辦婚禮,就一路策畫婚禮、印請帖,進行了。梅伊是在婚禮前一個月才知道自己就要結婚,得辭掉工作回去。
梅伊回到家,不知道怎麼辦,但是看所有的人都喜氣洋洋,八百名賓客馬上就要來出席,也只有認命就這麼進行下去了。
書裡這一段寫得真是令人越看越瞪大眼睛。
婚後從蜜月開始,梅伊 發現她這個當太太的要包辦一切。蜜月花的是她的積蓄;行李要她打包;煮飯、清掃要她做。她先生老太爺不只坐在那裡看南非是禁書所以看不到的《花花公子》,也頭一次在蜜月期間就動手打了她。
回家後,梅伊本來想找家人告狀,但是覺得太丟臉。再加上沒多久發現懷孕了,這就再知道這場婚姻是個錯誤,也已經覆水難收了。
而那之後的兩年,她又緊接著生了另兩個孩子。
《女人的計畫》,主要寫的就是梅伊 從那段時間開始的人生。
那場糊里糊塗的婚姻,不只害得她接下來的幾年悲慘無比,她說「不喜歡提及這段時間,因為實在太痛苦了」,根本就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
而她先生,不只是打她,還會演出拿著刀子在街上追殺她的戲碼。
2.
我最早會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同事跟我說:「這是鋼鐵人伊隆.馬斯克老媽的自傳,可是書裡沒怎麼提到伊隆。」
伊隆就是梅伊在蜜月期間懷的第一個孩子。
當時我當然還不知道她有過這麼悲慘的歲月。我好奇的是:一般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養出伊隆.馬斯克這樣的兒子,不論如何都會說不少話的。市面上這麼多各種「虎媽」的書,這一位堪當得及起超級虎媽的人,卻在她書裡不怎麼談她兒子?那她到底會說些什麼?
確實有很多可以說的。
畢竟,梅伊要說的是她身為女人,如何一路發展她營養師專家、模特兒、三個孩子的媽媽等多重身分。直到今年七十二歲,多了祖母身分,但也是各種型錄、航空公司、化妝品廣告的銀髮模特兒。
梅伊說她從沒有遇上可以好好戀愛的人。她的雙胞胎妹妹,則說她是「垃圾吸鐵」,在離婚後還一再遇上傷害她、讓她消沉、多次失去自信的男人。但是顯然她沒有停止戀爱,只是說她被男人拋棄的難過,會從六個月,變成三個月,然後三個星期,然後三天。
她說的故事固然曲折,更有意思的是她說故事的風格。
整本書貫穿著一種平靜。
講一個女人遭遇家暴的身心俱疲,但沒有灑狗血。
講她如何一再陷入身無分文的險境,但沒有對財富的激動情緒。
講她如何運用營養學和模特兒的才能奮鬥求生,但沒有自矜。
講她怎麼把三個子女拉拔長大,各有所長,但沒有誇耀兒女的成就。
整本書以她熱愛冒險的父親帶她們飛行各地的記憶而開頭,到她寫父親後來因為飛機失事而身亡,也就像是他又去了另一個未經之地。
也就因為這種平靜,梅伊說她本來想把書名叫做Struggling and Surviving(奮鬥與生存),但後來改用了 A Woman Makes a Plan (直譯是「女人會做計畫」,中文書名定為「女人的計畫」)。她想說的就是人生總會遭遇困境,但脫困的唯一可能,就是收拾已經破亂的原定計畫,重新另定計畫。
對梅伊來說,顯然她在生命中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就是做計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計畫。她說她們家的座右銘是「險中求存、如履薄冰」,因此她做計畫,就是因為「我常保一顆好奇與願意探究的心,我知道只要我準備就緒,隨時都可以去冒險。」
也因為梅伊這樣平靜地說了她自己的故事,所以她在書裡雖然沒有以虎媽自居,沒有在伊隆.馬斯克身上著墨太多,但是讀者仍然可以體會她這個兒子日後為什麼會成為那麼以特立獨行聞名的人,其所來有自的背景。
而我自己讀到會笑起來的,是梅伊寫她小女兒托絲卡的一段。
當時梅伊四十出頭,大兒子伊隆去了加拿大讀書,二兒子金巴爾在南非讀高中,十五歲的托絲卡則突然跟她說,想去加拿大找她哥哥,看他在做什麼。
梅伊當然不能答應,但是同意自己先去加拿大看看有沒有發展機會。所以她去了三個星期,打探如何以營養學的專業謀一個教職,並且可以另外當當諮詢顧問,以及當模特兒的機會。
等她三個禮拜之後回到南非,發現十五歲的托絲卡儘管法律上還不許可,但已經自行把她媽媽的房子、傢俱和車子全部家當都賣光了。梅伊回去唯一要做的事只是簽名。於是再幾個星期後她們就離開了南非。
所以,梅伊雖然對自己的子女所言不多,但仍然說了很多。
至於書,書名雖然是《女人的計畫》,講一個女人在人生的路程上需要不斷地針對遭到牽連拖累的情況,平靜地另訂計畫之外,還加了一句:「順道一提,男人也一樣。」
的確如此。
大 塊 ✦ https://bit.ly/2ZujoLU
博客來 ✦ https://bit.ly/2ARIIkS
誠 品 ✦ https://bit.ly/36DZEae
金石堂 ✦ https://bit.ly/2zWX0QE
讀 冊 ✦ https://bit.ly/2XJuOJr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