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烏有
漢朝辭賦大家「司馬相如」的傳世名作《子虛賦》中有兩個虛構的人名,一個叫做子虛先生,另一個叫做烏有先生。
後來就把「子虛烏有」引申為一句成語,用在比喻假設而非實有的表述。
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和他的文學作品同樣不朽,流傳至今。
男主角:
司馬相如,四川人,有口吃。曾做過皇家侍衛,後來換了老闆,寫下「子虛賦」描寫諸侯打獵的盛況。
這篇文章點閱率瞬間爆量,讓他成為地方上的名人。
他彈了一手好琴,曾獲贈一把名琴「綠綺」。
女主角:
卓文君,家有富爸爸,名叫卓王孫。
她16歲出嫁,可惜丈夫短命,17歲守寡,回家靠爸。
卓文君貌美很會彈琴,是一位十指不沾陽春水,從小被嬌養的千金小姐。
簾後初見
卓文君聽說大才子司馬相如來家中作客,她躲在簾後偷窺。司馬相如用琴聲撩妹,彈了一曲巜鳳求凰》,文君聞弦歌而知雅意,收到暗示,當晚雪夜私奔,誓死相隨。
兩人相伴回到司馬家,文君一看,哇!家徒四壁,再看司馬相如,身無分文,只有一肚子墨水。
文君捨財就才,典當釵環首飾,開設酒館。文君當壚,站在櫃檯前賣酒。撥琴弦的手,現在撥算籌記帳。
司馬相如穿短褲洗盤子,拿筆的手,現在拿刷子。
後來是卓爸爸覺得太丟臉了,把兩個人叫回來,給錢,給房,給車馬。
不久之後,司馬相如時來運轉,皇帝(漢武帝)欣賞他的文章,讚嘆不已,找他到長安,封他為「郎」,司馬相如再寫下《上林賦》,更是深得聖心。
司馬相如升官外派茂陵,夫妻一別五年。
司馬相如此時聲望非常高,連當初看不起他的岳父都自稱當年有慧眼。
男人隻身在外,有錢有勢又有才華時會遇到什麼?
司馬相如想納妾,寫了一封信告知卓文君。
一代辭賦大家寫家書,竟然只用了13個字。
這封信的全文如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就這樣,只有一行字。
卓文君立刻秒懂!
這封信只寫到「萬」,無「億」!
司馬相如告訴卓文君我對你「無意了」。
這封信要怎麼回?卓文君的回信據說就是下面這首《怨郎詩》一樣用數字懟回去。
一朝別後,
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
又誰知五六年?
七絃琴無心彈,
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
十依欄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爲女來我做男。
是啊!讓你也當一回女人,嚐嚐被辜負背叛的滋味!
~未完待續~
Ps:昨天錄影,剛好有選手帶了古琴。我裝模作樣拍一張。
打獵成語 在 吳淡如 Facebook 八卦
不負責任讀史筆記之六(文長慎入,分享隨意🌹🌹🌹)
是誰毁了紂王?當然不是好色
紂王本來當然不叫做紂王。他本名受。紂是他被推翻之後,周朝送給他的封號,所有吃芒果乾的君主,諡號都不會太好聽,比如:桀、紂、幽、炀、湣、昏…。紂,是綁馬臀的皮帶,引申為兇殘的意思。
有個成語叫助紂為虐,紂,顯然是暴君代表。
其實呢?人家他從小是個智勇雙全,口才又好的人。他爸認為他非常優秀,讓他繼承王位。
他的身體顯然不差,在位的時間長達二十九年。
他做過了一些好事,一,重視農業,二,發展商業,三,反對殺害奴隸祭祖….不過只要講到後面這件事,前面做過一百件好事也没用..他,的確是亡國之君。商朝五百多年統治史的最後一個句點。
他做過的壞事,當然有,而且很大條:一,太愛打仗,這二十九年至少出兵一百多次,也就是要人民跟他一樣英勇無敵。太愛打仗的君王,🌹一定會很花錢,很會勞師動眾,不然哪來的軍費?哪來的兵?没錢當然就往貴族和平民百姓家裡拿。打仗的次數只怕比出宮打獵的次數還多,誰受得了?
🌹二,還是愛花錢,因為他也喜歡建築業—修宮殿,擴大首都….
🌹三,他人際關係一定不好:跟同是商朝皇室的貴族處不來,甚至用殘暴手段對待他們。史記把他說得很可怕:把重要貴族做成了醃肉、肉醬和烤肉(炮烙),把忠臣比干挖了心,設酒池肉林(其實這件事同樣賴在夏桀頭上),要男女裸奔,一邊看一邊開心的酒,說他為了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說他想要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冷,竟叫人解剖他的腳來研究---冒冷汗,對吧?😓😅😓😅
可是,司馬遷是在遙遠的漢朝寫這段的,但事實上,比較可信的記載是周武王起兵討伐他時,只指責他:一🎈是聽女人的話(哪個女人,不詳,妲己這兩個字在史記中才出現),這個是歷史上第一次把責任往女人身上推得!二🎈不愛拜祖先,🎈三,和自己親族的人不和(奇怪,人家家裡不和關你什麼事?)🌹四,還有重用逃亡的罪人(這種人應該在打仗很好用吧?)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權利爭奪戦。周武王的爸爸,在年紀很大的時候,還曾經被紂王幽禁了七年。而所有得罪紂王的貴族,都已經被獨裁的紂王幹掉了,如果你是周武王,必然想到:遲早輪到自己!於是他趁著紂王又瘋狂派出軍隊打仗,募集了諸侯軍隊,從自己的屬地快速急行軍到都城朝歌。當時周只有四萬五千人,紂王組織的對抗軍隊還有幾十萬人,然而,人多未必有用,裡面多的是被他上一次平定東夷抓來的俘虜,誰要為他犧牲?看來周武王也早早佈置了內應,大部份都倒戈了。只打了一個晚上,紂王知道大勢已去,特地穿上最豪華的衣服,登上他自己蓋的豪華鹿台,自焚而死,而他的兩個妻妾也跟著悲壯再見了。
紂王是冤枉的嗎?應該有一些。近代史學家顧頡剛發現,紂王的壞話幾乎都是周朝到漢朝、晉⋯以後逐漸增加了一百多條,劇情也逐漸狗血。炮烙啊,酒池肉林啊應該是夏桀的智慧財產權,也拷貝給紂王,大家對紂王身邊的能讓他聽話的女人,也充滿想像力….妲己出現了,到了明朝的封神榜小說,變成九尾妖狐轉世。封神榜裡面眾神出没,實在精彩,人們最喜歡當正史聽…反正紂王就一路被黑、黑、黑!黑到不能黑為止!
有關好色,從証據來看他是冤的,他老婆數目算是商朝最少。
他的祖先武丁至少有六十個老婆,而紂王史上有紀錄的不超過五個(封神榜加的不算),他自焚時有一后一妃甘願陪他一起跟說再見,而他的對手周文王,一個諸侯, 人家可有幾十個妃子和上百個兒子(人多也不重要,重要是有幾個還蠻優秀,像周武王和周公旦,這兩位還同一個媽,不然配合度肯定不會那麼好…)…到底誰好色?🙄🙄
我不打算幫紂王翻案,亡國之君絕對不可能没有錯(那種還在牙牙學語就被戴上皇冠的不算),何況你在位三十年,那麼容易被推翻,你怎麼可能是個英明統治者?
恨你的人一定很多!你輸了,你是敗家子,牆倒眾人推人家怎麼說,都行。就算你為自己蓋無數雕像,鐵錚錚在那裡也是會被人推掉🙈🙈!
是的,好現實。
總結一句,是誰毁了紂王?
妲己?錯!真實歷史又不是言情小說。
標準答案當然是周武王啊,又不是腦筋急轉彎!😝
人必先自毁而後人毁之。紂王自毁原因呢?
是好戰,不是好色。好色,他不夠格。
PS。1子貢曾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我們通常用的翻譯是朱熹的。子貢說:「紂王的無道,並不像所傳說的那麽厲害。所以君子最討厭自己身上有污點,一旦有污點,人們就會把所有的壞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我從小就覺得怪怪的.也可以這樣解釋:君子是指周武王,討伐君主或篡位這件事情是儒家不能允許的,所以必須先把壞事集中在紂王身上。
所以你高興怎麼想,我只是說我的看法,你認為朱熹是真理我也OK。人都掛了,不會出來告朱熹,也不會出來告我😂😂🙏🙏
p2,在沒有Google的時代,輸的人沒有話語權。贏的人只要不要太早被消滅都是正義之師,這世界對於輸掉的人何曾公平?
打獵成語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古人的鞋子有什麼講究? | 長知史
中國古代非常注重服飾文化,鞋子作為服飾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常將服飾分為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這個足衣就是指鞋和襪了。古代人們穿鞋子有不同的講究。關於鞋子古代有很多種叫法,比如說「履」、「舄」、「靴」、「屐」、「屨」、「屣」等等。
我們常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墨守成規,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削足適履」來比喻一味遷就現成條件;「隔靴搔癢」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害,或是比喻做事不切實際;「履舄交錯」來形容男女雜坐不拘禮節之態,這些都是有關鞋子的成語典故。
上古時期,人們常把打獵獲得的獸皮製成鞋子。後來人們發現用草可以做成非常經濟實用的鞋子,所以穿草鞋也非常流行。草鞋還有個有趣的名字叫「不借」,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是因為草鞋原料簡單,又很易加工,非常便宜,即使是窮人也可以買來穿。《據五總志》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連窮人也不用借鞋,完全有能力買來穿著。
戰國末年,就有靴子在中原流行了,靴子本來多為皮製,是草原民族常穿的一種鞋。後來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模仿胡人簡便的穿戴,漢人也穿上了胡人的靴子。漢代的鞋子就比較講究了,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製作的不同種類的鞋子。
南朝時期盛行穿木屐,由面、繫、齒組成,齒位於底部前後,有點像鞋跟。大文人謝靈運發明了一種活齒的木屐。上山時去前齒,下山時去後齒,易於登山旅行,人們爭相仿效美其名曰「謝公屐」。
唐代詩人李白還作詩云:「腳著謝公屐,身登青女梯。」唐代一般男子多穿靴,女子則穿鳳頭鞋。明清時期穿什麼樣的鞋子是一種等級的象徵。官員上朝時一定要穿靴,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朝靴」的原因。儒生和一些有社會地位的人才可穿靴,普通百姓是不准隨便穿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