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 香港警隊走到這一步,已經完全失去公信力,日後怎可能不被問責?近來香港進入非常時期,當討論警政問題與公民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北愛爾蘭實為一個各方面的完美案例。細節很多枝節,重點係:北愛警察去到咁盡,群眾鬥群眾,最終都有報應。
皇家愛爾蘭警察隊(RIC)可算是現代警察制度的起點,建立「蘇格蘭場」的Robert Peel早於1822年,已在愛爾蘭建立現代警察制度。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英愛條約》將北部6郡與南部26郡分開,北愛爾蘭成立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聯同愛爾蘭獨立戰爭時成立的阿爾斯特特別隊(B Specials),一度成為維持北愛爾蘭社區治安的主力。
北愛爾蘭問題複雜,它既涉及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的宗教衝突,也有歸英派、獨立派、歸愛派三種不同的政治意見矛盾。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末,北愛爾蘭進入了長達20年的「騷動年代」(The Troubles)︰由60年代中的和平民權運動得到當時北愛總理奧尼爾(Terence O’Neill)支持,到1968年違犯禁令舉行德里遊行,結果遭當時皇家阿爾斯特警隊鎮壓,多名示威民眾及支持愛爾蘭民族主義的政客受傷。及後更有多宗由親英派發動的襲擊,希望以「插贓」的方式誤導民眾這是愛爾蘭共和軍所為。最終在1969年元旦日,名為「人民民主」(People’s Democracy)的學生組織開始由貝爾法斯特到德里的遊行,途中受盡親英派的滋擾,甚至受到包括「休班警」在內的親英派示威者攻擊。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被指保護示威者不力,最終走上民眾鬥民眾、武裝組織鬥武裝組織、恐怖主義鬥恐怖主義的「持久戰」之路︰1972年的「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1981年的「大絕食」,相信有了解北愛情況的讀者,會明白當中的慘況。
英國政府固然不希望國家分裂,因此在1972年後直接接管北愛爾蘭,前後也嘗試推動的不同調查及改革︰例如1969年的亨特報告書(Hunt Report)提出解散阿爾斯特特別隊,將阿爾斯特警隊的職級及體制與英國本土同化,而將原來阿爾斯特特別隊的準軍事職務,交到阿爾斯特防衛團(UDR);1972年發表了史嘉文報告(Scarman Report),分析1969年期間暴動的成因、社會成本以及不同組織的角色。當然,這些改革在共和派及民族主義眼中毀多於譽,甚至在1972年「血腥星期天」後,英軍在北愛的合法性也「一鋪清袋」。但直接管理時期,嘗試以獨立的北愛住房委員會疏理北愛人的「土地問題」,1973年的北愛議會選舉等,都是英政府嘗試以有限權力下放,以及社會福利,希望解決北愛爾蘭內部的政治及宗教衝突。然而當民眾及武裝組織習慣了互鬥之路,建立互信,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處理得了。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沒有逃避北愛爾蘭問題的國際層面,與積極與愛爾蘭政府談判,在1985年的《英愛協議》定下了愛爾蘭在北愛問題的諮詢地位,也因為歐洲共同市場及歐盟體制,變相令北愛地區與愛爾蘭沒有實質邊境,最後在多方同意下促成了《受難日協議》。而英政府在「落實」《受難日協議》的內容上,就以北愛警政改革將為其中一個切入點,並責成則從香港回家的彭定康出任委員會主席,就改革提出針對性建議。
要成立一個有公信力的委員會從來都是政治問題,當年的處理「血腥星期天」的《威傑里報告書》,即使有一個大法官主導,也不一定得出一個令各方接受的結論。因此,除了「英方代表」彭定康出任主席外,其他成員包括時任愛爾蘭參議員,前北愛醫療及社福服務常務次官Dr Maurice Hayes,時任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院長Dr Gerald Lynch;退休警官Kathleen O’Toole;犯罪學及社會學教授Clifford Shearing;前倫敦警察廳副總監Sir John Smith;北愛大律師Mr Peter Smith及前英國電訊總裁(愛爾蘭及北愛爾蘭部)Mrs Lucy Wood。此外委員會也約見多個主要政黨、本地及國際人權、社會服務組織、本地及其他國家的警察團體,以及落區舉行多場公眾諮詢會。
最終,彭定康委員會建議將北愛警政制度「在地化」、「本地化」及「社區化」,包括1) 將皇家阿爾斯特警隊(RUC)改名為北愛爾蘭警察部(PSNI);2) 設立由北愛議會政黨代表及獨立市民所組成的警務委員會,負責監督警察運作;3) 建立獨立的警察申訴專員制度及投訴仲裁機制;4) 平衡招募原則︰50 - 50 天主教及新教警員;5) 淡化任何有關「大英」色彩的標籤;6) 重寫新的警察守則、並加強警員在人權事務的意識及社會警政概念。
雖然不知有沒有影響警員士氣,但改革方案得到大部份政黨及市民的認同,北愛治安也慢慢走回正軌。而隨著2006年聖安德魯斯協議(St. Andrews Agreement)的簽訂,連視為激進派政黨的新芬黨,也接納改革並加入警務委員會,全面落實北愛政府自治方案。若非今天的脫歐亂局,北愛爾蘭的政治問題也許走上康莊大道。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就「騷動年代」的多宗暴力行為及謀殺案,展開不同的獨立調查,包括2003年公佈的史蒂芬斯第3份調查結果,認為警察與當時的親英武裝組織如UDA等,有同流合污的情況,包括在搜證及調查時,選擇性將證據不納入官方紀錄、對早知針對天主教徒及共和派的情報視而不見,部份線人及警務人員涉及針對天主教徒及共和派案件、選擇性發放資訊予親英派組織等。而及後的《薩維爾報告》推翻了早前提到的《威傑里報告書》,指出英軍當年在「血腥星期天」的濫權行為,首相卡梅倫代表英國政府,向當時受害者致歉。及後針對「騷動年代」警恐合作的《達施華報告》,印證當年不同的調查委員會對北愛警察的指控,特別是針對律師Pat Finucane的謀殺案,令卡梅倫先後於2011年與家屬會面、及2012年在國會發言代表英國政府道歉,並認為警恐合作,是英政府不能接受的污點。
當然,會自我檢討不等於為世人所接受,例如2019年最高法院就一致裁定,《達施華報告》並不符合有關歐洲人權法案的準則,認為政府應考慮繼續跟進。但只少比起認為獨立調查會影響士氣,阻撓警方盡力執法的官僚回應,總算有更多的人情味。這些資訊十分冗長,但訊息很清楚:有些事反正不能迴避真相,及早處理,總比覆水難收好。
小詞典:英愛條約
1921年,英國、愛爾蘭簽訂愛爾蘭島分割條約,南部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以新教徒為主的留給英國,自此南北分裂,導致後來曠日持久的北愛爾蘭內戰。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24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24/獨立調查及警政改革才是根本出路︰北愛爾蘭的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 1947-JUL. 06 AK-47誕生 / 《軍火之王》Lord of War (00:23:00) ▶ 1937-JUL. 07 七七盧溝橋事變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00:54:53) ▶...
愛爾蘭內戰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國際軟實力系列] 那些年的「方舟計劃」:假如全體香港人移居北愛爾蘭……
雨傘運動過後,香港新一代出現了不少香港政治新論述,恰巧如此同時,英國國家檔案館也解密了一批文件檔案,涉及不少香港回歸前的政體討論。其中一份檔案,披露1983年曾有英國學者提出,將全港約550萬人口全數調遷到北愛爾蘭,並得到內部一定討論。現在聽起來,要將550萬人從東亞遷移到歐洲邊陲的北愛,似乎不可思議;檔案公佈後,相關人士也相繼表示只是「開開玩笑」,「認真你就輸了」。不過回歸將近廿年,不少香港人再度蘊釀移民外地,這計劃在「平行時空」會怎樣發展,仍然不無思考價值。
計劃當年由雷丁大學學者戴維斯(Christie Davies)提出,他認為香港在九七回歸以後「沒有將來」,因此英國政府有責任接收香港人。根據解密檔案,方案得到時任北愛官員的費格遜(George Fergusson)和議,但他的出發點主要是內向的,相信指將港人移居到北愛,有助解決當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衝突。須知七、八十年代的北愛爾蘭正處於動盪時刻,牽涉宗教與種族仇恨,武裝組織愛爾蘭共和軍跟英國政府軍不時爆發槍戰。費格遜所期望的,大概是引入香港人作為「第三族群」,在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產生緩衝作用。
假如當時一切按計劃進行,香港人大規模遷入北愛後,對當時大環境以至後續發展,又會有甚麼影響呢?
首先,大部份香港人根本不關心、也不了解當時的北愛局勢,對背後的教派衝突,更是感覺陌生。北愛原為愛爾蘭北部阿爾斯特六郡,以新教徒佔多數;1918年英國大選中,主張愛爾蘭獨立的新芬黨在愛爾蘭大勝,唯獨於阿爾斯特六郡失利。南部的「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阿爾斯特六郡維持留在聯合王國,成為「北愛爾蘭」,但此後出現嚴重分裂,聯合派(unionism)、新教徒傾向英國,但民族派(Irish nationalism)、天主教徒則主張脫離王國,加入愛爾蘭。單是這樣的來龍去脈,能夠說清楚的香港人,恐怕極少。
如果香港人以新移民身份,被逼介入當時的北愛衝突,主流意見大概會認為,他們會因「英國情意結」,而支持代表倫敦中央政府的新教徒一方。畢竟香港跟北愛天主教徒的接觸本身不多,亦對其抗爭歷史興趣不大,加上英國當時宣傳愛爾蘭共和軍是「恐怖份子」的文宣得力,聖公會再回歸前香港的影響力也頗大,都令港人不願意支持共和軍。然而,香港人會否參與內戰,或者向其中一方提供實質協助,則幾乎不可能。假如要打仗,還有人願意移民嗎?
何況任何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計劃,都不能忽視對原居民的影響。如果550萬香港人一下子湧入北愛,基於香港的文化、語言、歷史等,都跟當地無論是新教徒或天主教徒一方截然不同,或者激起北愛人的排斥,不用說北愛人口本來就不太多。這樣一來,共和軍只要宣傳「倫敦引入外人打壓本土資源」,就能激起本土主義,只怕全民更激化。原本就有武裝實力的愛爾蘭共和軍,只會藉本土主義壯大,甚至遷入當地的香港人,也有可能成為攻擊對象。當時有遠見的港人,不會想不到這一點,不可能鼓勵同胞白白跑到北愛當砲灰。
根據戴維斯所言,將香港人遷移北愛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振興當地經濟。但這又是似是而非。基於兩次石油危機、英國政治動盪,以至愛爾蘭內戰等因素,愛爾蘭北部一帶的失業率自1970年代開始持續攀升,直至1980年代中期接近20%,持續的武力衝突也令外國投資者卻步。相比下,1980年代的香港經濟如日中天,正值輕工業最發達之時,屬「亞洲四小龍」之一,非當年參與討論計劃的英國外交官員斯諾謝爾(David Snoxell)所形容的「只能打漁的水上人」。假如港人能帶著資金到北愛,對當地經濟自然不無幫助。問題是香港最有實力的商人,即使在全球化時代開始前,也有大量比北愛理想的投資環境選擇;一般港人到了當地,卻只能提供北愛不一定需要的服務和勞力,屆時成為資源還是負累,會否被批評為「搶飯碗」,實屬疑問。
但這是否表示計劃一無是處?卻不是的。假如當年英國真的提供某一塊(沒有多少原住民的)土地,讓願意到當地的香港人集體居住,而新移民又不用面對北愛內戰、本土主義等問題,願意離開香港、建立「新香港」的人,多少總會有的。1989年6月20日,蘇格蘭報紙《The Glasgow Herald》曾報道,謂一個英國智庫建議在1997年後,在蘇格蘭重建一個獨立行政區「新香港」,讓希望離開「舊香港」的港人重新開始建立屬於香港的一切,那樣既可以保留香港特色,又無需挑戰中國云云。「蘇格蘭方案」和「北愛爾蘭方案」異曲同工,不過蘇格蘭地廣人稀,待開發的地方更多,假如真的有香港人開發極北之地,再發現越來越多的石油資源,歷史怎樣演化,說不定十分有趣。
這類建議,並非純然單向來自英方。1989年「六四事件」後,不少香港城中名人、包括現屬愛國陣營的,也曾提出建立「新香港」,讓香港人大撤退。當時建議「希望在世界其他地方,尋找一處自給自足、與香港在面積、地理、氣候等都相若的地方,將該地發展為跟香港相近的城市」,認為「港府可跟澳洲、紐西蘭或南太平洋諸島國,以至英國的屬地,租地建立一個跟當地社會有一定隔離的移民特區,再按年或定期向當地政府或社會,作出定額經濟援助」,最終鎖定了北澳洲的達爾文,上述詳細情況,《信報》年前曾有重溫。
雖然最終一切未能成事,但概念上,只要有政府配合,這些「方舟計劃」式方案並非絕不可行。今天不少國家面對嚴重財政危機,要考慮這樣的方案,也不是天方夜譚。假如真的有香港人、特別是新一代對這類計劃產生遐想,背後反映了什麼問題,更是彌足深思。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9月
延伸閱讀:對英國的幻想,一切都是誤解?
https://www.facebook.com/…/a.7013360665672…/840305389336946/
愛爾蘭內戰 在 股榮 Facebook 八卦
內戰的無間地獄:昨日北愛,明日香港?
中大宋恩榮教授今日刊於信報文章,值得細閱。
節錄前半部北愛及香港的類似情況,後半部分宋教授指要平亂,要靠兩點:「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及「唯靠中央仁者,香港智者」,但這兩點林鄭政府卻反其道而行。
//50年前開始的北愛爾蘭內戰,與今天香港的局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北愛內戰起源於「和理非」的民主民權運動,抗爭者以美國馬丁路德金為榜樣,目標是爭取社會公義及政治改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北愛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狀況十分不公平,例如北愛的地方議會選舉,只有業主才有投票權,無殼蝸牛不能投票,擁有數個物業的業主可以有多達六票。
當時在北愛掌權的是「保皇派」,他們主要是新教教徒,支持英國(即聯合王國)及英國皇室的統治,而抗爭者主要是天主教教徒,對英國卻缺乏認同。掌權的「保皇派」漠視示威者的訴求,以警隊武力而非政治手段回應示威者的大規模遊行,雙方對峙不斷升級。警隊初時使用催淚彈,後來是橡膠子彈到真槍實彈,示威者則從拋擲雜物到使用汽油彈甚至炸彈。
北愛的民主及民權運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興起,初期走「和理非」的抗爭道路,不過「保皇派」要維護本身的既得利益、堅決不讓步。抗爭者一方面遭受支持「保皇派」的群眾暴力襲擊,同時要面對警隊的催淚彈及橡膠子彈。一個北愛的記者在1971年有這樣的報道:「催淚煙賦予因共同信念和共同仇恨凝聚一起的人群巨大力量,以對付讓他們吃催淚彈的人。」一些無辜市民被橡膠子彈射擊致盲,更使群眾憤怒升級,部分抗爭者開始使用汽油彈甚至炸彈。在多次衝突中年輕人或者無辜孩童被真槍實彈射殺,群眾憤怒達到沸點,這是北愛內戰的開始。
1969年英軍進入北愛「止暴制亂」,卻陷入內戰泥沼,動亂持續39年,到1998年的北愛和平協議才告平息,期間死亡人數達3500人,傷者達47500人;英軍和警隊的死亡人數分別是711人及311人。北愛爾蘭當時的人口有150萬人,只是香港的五分之一,北愛內戰的血腥程度可見一斑。
諷刺的發展是到了1972年(北愛民主民權運動開始後的五年),北愛的「保皇派」終於接受民主民權運動的訴求(包括接受地方議會一人一票的安排),可惜這些改革來得太遲。經過多場血淚對峙,抗爭者的訴求從社會及議會的改革轉為反對警察暴力,繼而對北愛政府喪失所有信任。群眾要求脫離英國的呼聲高漲,甚至支持激進的愛爾蘭共和軍以城市游擊及恐怖主義的手段擺脫英國統治,北愛由此墜入無間地獄的不歸路。//
愛爾蘭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 1947-JUL. 06 AK-47誕生 / 《軍火之王》Lord of War
(00:23:00) ▶ 1937-JUL. 07 七七盧溝橋事變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00:54:53) ▶ 1947-JUL. 08 羅斯威爾事件 / 《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
(01:10:56) ▶ 1999-JUL. 09 特殊國與國關係 / 《幻術》The Shooting of 319
(01:36:43) ▶ 1940-JUL. 10 不列顛戰役 / 《大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01:49:12) ▶ 1921-JUL. 11 英愛停火協議 /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02:11:09) ▶ 1917-JUL. 12 張勳復辟失敗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02:40:24)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7/06 ~ 07/12 | XXY +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wEMocqFNQHw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rzvsvyt6df0976sdt1smt3/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7-JUL. 06 AK-47誕生 / 《軍火之王》Lord of War
蘇聯軍官 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以二戰末期德軍配備的StG44突擊步槍為參考,設計出一把象徵共產勢力的經典步槍 AK-47。由於AK-47短巧精幹,價格低廉又能夠在惡劣環境中操作,深受許多共產以及開發中國家喜愛,是目前世界最廣泛使用的突擊步槍。
.
▶ 1937-JUL. 07 七七盧溝橋事變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1937年7月6日,日本在盧溝橋一帶進行演習訓練,藉口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求國軍讓日軍進入宛平城搜查;駐守宛平城的國軍拒絕,雙方在盧溝橋爆發激烈衝突。7月7日當天清晨,日軍砲轟宛平城;蔣介石則在7月17日發表廬山聲明,中日戰爭正式展開。
.
▶ 1947-JUL. 08 羅斯威爾事件 / 《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
1947年7月4日的一場大雷雨讓住在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西北方的農場主人發現,有不明飛行物體爆炸的巨響,隔天他發現有許多特殊的金屬碎片散落在農場內。美軍在日後來到案發現場進行採集和檢驗,並封鎖現場指稱該墜毀物品為氣象氣球,態度閃躲。
.
▶ 1999-JUL. 09 特殊國與國關係 / 《幻術》The Shooting of 319
又稱兩國論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是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1999年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所提出,對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海峽關係現狀主張。他認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由台灣人民選出,承認中共在大陸地區的合法性,是「國與國」的特殊關係。
.
▶ 1940-JUL. 10 不列顛戰役 / 《大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二戰爆發後,納粹德國為了打擊只隔了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勢力,開始制定一系列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畫」。英國開始在沿岸建立起雷達群,並大量生產的噴火和颶風式戰鬥機,在來自各同盟國的優秀飛行員支持之下,準備向入侵者展開背水一戰。
.
▶ 1921-JUL. 11 英愛停火協議 /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愛爾蘭獨立戰爭從1916年「復活節起義」說起,獨立運動持續到1921年7月11日,英愛雙方簽訂《英愛條約》協議停火,卻也另類凸顯了愛爾蘭南北分裂的事實,為接下來的愛爾蘭內戰拉開序幕。長久以來的北愛爾蘭問題,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最佳的解答。
.
▶ 1917-JUL. 12 張勳復辟失敗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17年5月,黎元洪與段祺瑞因歐戰問題引發激烈政爭;人稱「辮帥」的張勳,以調停為由進入北京,滿清小朝廷密謀復辟,於1917年7月1日協同康有為等三百多位清朝擁護者,擁立溥儀重新登基,宣布將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改五色旗為清朝的龍旗。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EMocqFNQH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