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開學,台灣高校里就沒有陸生新生了。》
#請耐心等待官宣#
前兩周,一位學弟在公眾號後台問我,學姐學姐,請問該怎麼報考台灣啊?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到四年前,赴台就學前人可供參考的資訊不多,我一邊備戰高考,一邊纏著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去台灣讀書的學長,追問他一切關於台灣的消息。
那時候的我,還未磨去虎牙尖尖,單純、冒著傻氣,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我想找陸生招生網,來告訴學弟該怎麼做,結果輸入「陸生」二字,跳出來的居然是「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陸生哺乳類動物」雲雲。
嗨,我都忘了,陸生這個詞,若不是處在兩岸語境中,還真的很難反應過來是講什麼東西!陸生,是指從大陸去台灣念書的學生。我,是其中一個。
本想找說明文件,卻發現今年的招生須知寫著:「請耐心等候官宣」,我當時以為還沒更新,就回復學弟,你關注這個網站,偶爾上來看看。我當年是四月份留意,五月份報考,成績出來後填報志願。注意哦,一旦填報台灣學校,則以台灣志願優先,大陸志願會無效哦。
我讓他先好好復習,拿下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他給我發了好多個感嘆號,說好的!這樣朝氣蓬勃,我真為他高興。鳳凰花開,畢業季後,九月份又來了,下次回學校呀,大學里又會出現很多追著我們問長問短的可愛小大一了!
#此陸生,彼陸生#
昨天,好多人發私信問我,「你看到這個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
其中談到疫情和兩岸目前的關係形式,「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升讀」?讓人困惑,是指現任陸生大一升大二,還是說現任陸生可以從大學升研究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用「升學」呢?「自願」又作何解,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看到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對海外留學生的關懷,我相信官方同樣會保障我們的權益,不想過度解讀,但難免為台灣捏一把汗。
北藝大陸生楊正濃用三年時間,在台灣取材並拍攝了國民黨老兵人物紀錄片《日暮·歸鄉》。
當時,正濃帶著萌芽的念頭,跟我說自己的這一個想法時,他說:
「我們是新一代的陸生。但要知道,1949年也有一批陸生來台,他們是當年稀裡糊塗跟著蔣介石來台灣的人。我們是可以‘回去’的,而他們,有很多直到離開人間,也不能回到家鄉看一眼。要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我不曾意識到,未來我們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台灣。
山東律師高秉涵爺爺也是一位老陸生,在台灣的這些年,每逢大年初一,便對著淡水河,流淚大喊:娘!我想你啊!而等他終於能回大陸了,母親卻已離開人世。
藝人郎祖筠在節目里說,父親當年跟奶奶說出去買東西,結果一買就是四十年,郎奶奶再次看到他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幾十年你給我買什麼好東西了啊?」
我們這一代陸生,對於台灣,
或許沒有這樣撕心裂肺的血淚,
卻像是大人在爭吵中摔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我們哭,我們鬧,
我們滾地,我們尖叫,
卻不起任何作用。
終於,我們學會了把它默默藏在心裡,在綿長的思念中,以孩子的青澀而天真的視角,跟時代的傷痕妥協,和解,繼而成長。
#亞細亞的孤兒#
我一位對大陸的態度偏激的朋友,他看到新聞後,也很震驚,「天啊!」我說是的,以後學校可能沒有陸生了,等我們這群人畢業以後。
陸生群里有同學說:「真成了一座孤島。」
最近我總是哼起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回想過去一年我看到的一場名為「台灣大選」的狗血鬧劇,因選舉,台灣各族群、世代空前對立,小小一座島,2300萬人,在政治的操弄下,草木皆兵,暗潮洶湧著無解的仇恨和矛盾。我感到難過。
昨夜的陸生,悲從中來。
那昨夜的台灣呢,大家在幹嘛?
台灣被世衛總幹事譚德賽點名,今天,此消息傳到台灣,從官方到民間一陣狂轟濫炸。
「已被罵翻了,不知怎麼了,好像集體瘋狂,不同聲音出不來。」老師如此回復。
台灣好像平行時空,或是被一個真空玻璃罩罩住了,任何聲音都傳不進去,也冒不出來。外界只能看到裡面的人誇張的面容和滑稽的動作,瘋狂自娛自樂自導自演,同時,不斷催眠、消耗與窒息著自己。
台灣昔日榮光何在?傲視亞洲的姿態,經濟的騰飛,城市的浪漫、悠閒、溫情,文化的底氣,思想的開放、包容、人民的幸福、互愛、 所有的所有,讓我難過。
除了島上的異類,真正有感觸的,也只有我們這些在台灣生活過、耕耘過、親身經歷過、並喜歡她的「陸生」了吧。
2016年,我懷抱被兩岸一家親媒體塑造的對寶島的完美幻想而來。但現在,我目睹以上所述,沒有對台灣失望,而只是讓我對她的感情,更踏實而真切了一些。
是的,我對她,多了一層憐惜,彷彿看穿她的弱點,觸碰到了她最柔軟的地方。如果可以,我多想盡自己所能,守護這一座小島。
#悲情城市#
在台北冬季雨夜,我的思緒總是難以平靜。原來,台灣是一座悲情城市。她的基調,其實是微涼、透著寒意、濕嗒嗒、淅瀝瀝的雨季。
一個台灣人跟我說,「台灣啊,只要瞭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它實在是不容易!而如果看著她一路走來啊,也要感嘆一句:台灣啊,實在是不簡單!」
我在無數個徬徨而無助的夜晚,在無數個人生失意的關口,被這座小島的溫存所治癒。
但當我撕開她的微笑面紗,看到她傷痕累累、不斷陷落沈淪不可自拔的時候,我竟是恨自己!
我恨,我恨我只是一昧索取,一昧計較,一昧不滿,卻不能為她做點什麼。我無數次被她拯救,如今卻連陪在她身邊,都不能做到。
我問陸生朋友,你明年就畢業了,那你在台灣找到自己想要的了嗎?朋友是個果斷而決絕的人,但那天,她沒有回答我。
我相信,在她搜索記憶的過程,出現在她眼前的所有幸福、溫暖、驚喜、悲傷、懊惱、氣憤,所有「好的、不好的」的集合體,是她與台灣的私事,是屬於她的、宇宙最獨一無二的寶藏。
#陸生來台,最重要的「完成」,不是學業#
年近七十的台灣老師跟我說:「其實你們陸生啊,來台灣,最重要的不是學業。」
官方賦權的不對等,被來自民間額外的照顧與福利所融化,人際交往的無奈,被早餐店老闆娘的加倍關心沖淡,社會輿論的曲解,因寒暑假來自遠方的一句問候而消散;
經受打擊、又被溫暖裹挾,
經受挫敗、又被幸福治癒。
「最美的風景是人。」很多人不同意,我也不同意。因為台灣最美的地方,是她可以讓每一個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在離開前,找到自己最美的樣子。
我們面對的,
除了每個人本該經歷的大學歷程,
論文黑洞,社交壓力,就業困境,
還有一層,
是「陸生」這個身份所賦予我們的,
渺小的個人與巨大的時代對質時,
那浩浩蕩蕩的失重和掙扎。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就已然被拋了出去,我們要靠細幼四肢,找到著力的平衡,在所能被測量的理性認知域值的最兩極,從中找到人性最「蠻不講理」、最感性的觸動。這是專屬於「陸生」,專屬於我們這群人的功課。
我一直都知道,出現爭端時,陸生總是同時承載台灣和大陸雙重的排斥、謾罵、嘲笑,自我懷疑,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是家常便飯。
填補幾十年前兩岸撕裂留下的巨大傷口,是精衛鳥般幼稚與不自量力,但是我們,從未停止嘗試這樣做。
所幸,我們總是用自己發出的最幽微的光,吸引來了無數的太陽。我們除了手執真理,往往選擇擁抱超越真理的那一份深情。
陸生的學習,除了書本和專業,還有在這特定歷史時空下,進行的一次人間救贖。一次人生的自我完成。
我總是覺得,網絡和現實,也是兩個平行空間,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岸的網友從沒見過彼此,卻對對方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我為陸生,為每一個踩在晨昏線上,卻毫不猶豫選擇奔向白晝的我們,而無比驕傲!
我相信,陸生來台,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會「沒有意義」,我們這批人,就是在見證歷史,我們是大筆頭下的小墨點,我們是波濤前頭的細碎浪花,我們精神充沛,我們雀躍明朗。
未來,若有人將每一個陸生的心路歷程寫下來,就是一部兩岸交流真實又夢幻的時代標本。我們來到台灣,就是站在歷史的第一線,並用親身體驗給了自己明確而唯一的答案:光明,一直照亮黑暗。
#我對台灣的態度#
那天M在刷抖音,她說靠,某個中國企業家在這次疫情給美國捐了好幾個億,他怎麼這樣呢,也不看看這一年來美國做的那些鳥事!
我說,其實我挺能理解的。
無論未來,台灣和大陸之間發生什麼,無論兩岸網友有多少過不去的坎,無論台灣人對我們的偏見有多大,如果未來台灣有風災、水災或任何問題,我一定會為她獻上我的那一份,而誰詆毀她,我第一個不允許,我要像守護一座花園一樣,牢牢地守護她。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個企業家在美國經歷了什麼,也許在我們看來,美國和中國不夠友好,兩國人並不總是善解人意。
但是這位企業家,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他有自己的鄉愁。也許他在舊金山遇到了自己的初戀,也許他在華盛頓求學,也許他在紐約度過人生某個重要的階段,遇見改變自己命運的老師,結交伯樂與知己;
他在加利福尼亞看見了美麗的風景,他在曼哈頓經受第一次重創,又重振旗鼓收穫了華爾街第一桶金。而現在,他眼裡沒有別的,他只知道,大洋彼岸,那裡有他信任和牽掛的親人與朋友...
台灣於我,是一樣的。台灣於我們,是一樣的。我就是這樣想的。我愛台灣,她也是我的故土,我的家鄉,沒得商量,永不改變。我是陸生,我今天是,明天是,畢業了也是。永遠都是。
#為什麼?
#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從16年到現在,我目睹了三屆陸生畢業離開,某個八月份的深夜,一位大四學姐發文,說自己此刻就在世新順安街和大坪林的十字路口,看著這條自己來往了四年的路,她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即將要離開了。
大選過後,生活歸於平靜。
我和一位台灣阿姨喝咖啡,她問我:「那你什麼時候回去?」我說我希望繼續讀研。她說啊,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都待不下去了,你怎麼還會想要留下來?
我一下子就哭了。我真的一下子就哭了。我用力撰著阿姨的手,眼淚嘩嘩掉。我說:「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我從前很孤僻,和家人關係也不好,不是值得疼愛的人。2018年,我大二,遇到困難,休學了。
台灣朋友若莓一個人從坐飛機來珠海找我。她不知從哪裡幾經周折,聯繫上我初中同學,問到我家的地址。她對大陸一點都不熟悉,從澳門過關,倒好幾趟公交,拖著箱子,在深夜十二點多,帶著所有老師、同學對我的祝福和期待,一堆的小禮物和卡片,來到了我家門口。
神經病!真是個瘋子,神經病!
她帶來老師給我買的一塊香皂,丟給我,讓我把這個臭烘烘的自己洗徹底、衝乾淨,跟她回台灣。我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有病吧!我真是莫名其妙,我翻了好幾十個白眼,根本不想理她,也不想讓她進我家的門。
你算老幾啊?
我根本不把你當一回事,
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憑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你經過我同意了嗎?
你在自作多情什麼啊?
系上的老師來大陸上課,特意轉車到珠海,想來看看我。我嚴厲地威脅媽媽,如果讓老師過來,我就再也不出門了!老師知道我不願見面,就手寫一封信寄給我,兩頁紙,滿滿的字。包裹里還有一盒酥餅和一隻保溫杯。
那一年,在我睡覺的時候,我媽總是偷拍我的背影,為了拍到我的正臉,還要聽我的腳步聲,等我出現在轉角時突然咔嚓一下!我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師父和學長姐關心我,大家私下裡跟媽媽打聽我的近況,想知道我好不好。想看看我的樣子。
我慢慢地意識到,
原來有人這麼關心自己,
原來有人比我更希望我能夠好起來。
再回過頭來時,我恍然大悟,這些跟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對我這麼好,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呢?
他們為我做的,我為什麼感受不到,為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也是這樣無數次被我的冷淡和無情拒之門外,我的心難道是石頭做的嗎?我的良心是被狗吃了嗎?
是我在台灣遇到的師長、同學、陌生人,逐步打開了我接受他人溫暖的感官。
也許就是要這樣才能「回頭」吧。
我們都要在人生某個時期,
遇到某位長輩,在和他們的相處中,
返照自己與父母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在與他們的交談和相伴中,
理解父輩的用心良苦和偉大無私。
才恍然,能拯救自己於深淵的,不是加倍加量的小白藥片,而是勇敢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並大聲、大膽地回應!
台灣,就是這樣,安排不同的角色,跟我講不同的故事,給我以「回頭」的力量,讓我修補從前被自己放逐、逃避、得過且過的每一段瑣碎的親情與友情。
#台灣教會我們柔軟#
未來還能待多久,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更不知道。師父說不信我們師徒緣分這麼淺,我說我也不信,我不信我與台灣的緣分這麼淺。
第一代陸生(老兵)的鄉愁,是悲傷的,疼痛的,是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是走向未知與遺憾。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的鄉愁,是恬靜的,是溫馨的,我始終堅信,兩岸共同的未來是明朗的,黎明定將到來。
學期結束,回廣東。
飛機起飛,我俯瞰窗外,開始自言自語:
「台灣,太美了,你要等我回來哦。綠色的,好像衣服的補丁。你們看那邊的海,海和天連成一體了。好長好長的海岸線,看到白色的風車了嗎?農業規劃得真的很好,魚池,間隔在密集的農田之中。看上去非常混亂,實際上是井然有序的。」
「藍綠色的,你們還找得到海和天的邊界嗎?我真的找不到,就好像我在這裡生活久了,我在台灣生活久了,我已經找不到,我,和台灣的邊界。」
「師父說,我前世是雲遊詩人,因為我對土地,沒有依戀感,我從來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我喜歡到處走,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想念家鄉,不會想念,這些停留過的地方。」
「是我在台灣遇見的人事物,讓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台灣給我的太多了,我開始感恩,開始重新去看待養育我的每一片土地,所以我是因為台灣,才重新去看待我生長的家鄉,珠海,廣東,甚至於,整個中國。」
「我有一位陸生朋友,她寫了很長一篇文章,我都不記得了,只有最後一句是,感謝台灣,教會了我,柔軟。柔軟?這不是很奇妙嗎,我們離山過海,孤身一人,橫渡彼岸,我們學會的,不是堅強,不是獨立,而是柔軟,柔軟的心,柔軟待人,柔軟待事,柔軟地,對待自己。」
「這不是很奇妙嗎?台灣沒有告訴我,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里要如何武裝自己,她只告訴了我,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放鬆自己,舒展自己,打開自己。是台灣,給了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我現在,用這一雙眼睛,去眺望一整個宇宙。」
「其實剛剛,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我哭了,因為我這次回來,最想見的那一個男孩子,我沒有能夠見到,但我哭了一下我就不哭了,因為這小半年啊,我遇見的,新的人事物,使我根本來不及沮喪,來不及悲傷,我活在巨大的幸福感之中。」
「這個時間,是高考剛結束,學生填報志願的時間,有很多學弟妹問我:學姐,我該不該來台灣讀書,該不該去台灣交換?我只叫他們問自己,你們喜歡台灣嗎?」
「如果喜歡,那所有的,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兩岸的矛盾,都沒有辦法阻撓你,因為你喜歡,而只要你喜歡台灣,台灣就不會辜負你。」
「我不會相信網絡和媒體告訴我的一切,我只相信,我懷著巨大的喜歡和熱切來到台灣,而台灣又是如何,用最美好的,最光亮的回饋給我...」
2020.04.10
凌晨執筆
圖文簡體版🔗:
https://mp.weixin.qq.com/s/WfyXMLC29O5nIIcRUFhP3A
「愛奇藝大陸站」的推薦目錄: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吳思瑤 Facebook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問關於愛奇藝陸版跟台版差別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愛奇藝大陸版apk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愛奇藝大陸版apk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愛奇藝大陸站 在 2021 推薦10個免費好用的YouTube 影片下載網站【Youtube轉 ... 的評價
愛奇藝大陸站 在 吳思瑤 Facebook 八卦
夜深了。心靜了。
才能寫一些舞台劇的感謝文。(要整理的心情很多,可能陸陸續續會有好幾篇感文吧)
想為北投製作一部戲的計畫,多年前就在心中萌芽。而真正付諸行動,是這一年的事。
立院問政忙碌,我又身兼黨部發言人、黨團幹部、教育委員會召委,這麼多工作都同時壓縮在2018上半年,再搞七場舞台劇的巡演,實在是夠瘋狂。
總之,在思瑤團隊的支援下(真抱歉,助理永遠在忍受一個點子多、貪心又任性的老闆),我們一場場挺過來。
今晚,是《#車站回家音樂舞台劇》的最終場,也是最大一場演出。石牌國中湧進近1500名大小朋友。
戲劇一開演時,竟發生燈光故障的問題,我在後台幾乎要昏厥過去。
這是我人生最煎熬漫長的一分鐘。
所幸,技術人員克服了。戲,開演了。
因為最後一場,劇組同仁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使盡全力,比過去六場都更暢快、無保留的忘我演出。
我們在台上歌著、舞著、演著。多麼希望最後一幕不要到來,讓我們繼續享受這舞台上的美妙時刻。
結束的時刻還是會來。
謝幕時我們互牽的手都擅抖激動著。好想時光凝結,我們可以貪婪地佔據整座舞台,讓台下的觀眾們繼續為我們看得癡迷。
走出劇中角色,恢復思瑤姊姊的身分,我以為我會感動到爆哭,但我沒有。(今晚為何沒有哭這永遠會是個謎,太不像我了)
我主持著映後分享,看著台下孩子意猶未盡的眼神,看著爸爸媽媽使力把孩子舉的高高、好讓我挑選上台,我好激動好想哭,但還是沒有。
接受獻花,和熱情的粉絲拍照握手,還有接受好多的熱情親吻(今天臉頰會被親腫吧),撐著忍著,依依不捨送走觀眾。
我笑開懷,但心中總還是微酸。
這一刻還是要來的。
舞台燈熄滅,絢爛化歸平靜。
結束了。真的結束了。
從3/30到4/23,我們巡演七場。超過5500人次來看戲,我們說北投土地與文化的故事給5500個人聽,我們也真切地收到5500份的回應與溫暖。
珍惜每一分感動!感謝來看戲的每一個人!
圓夢了。但也夢醒了。
很不真實。希望夢永遠不會結束⋯⋯
回家前,我們在會場舉辦了劇組感恩會。我用力地謝了復興高中戲劇班、這個16歲劇團的每一位年輕朋友,還有協助製作的老師們、北藝大的夥伴們。
這半年多的籌備、近兩個月的密集排練,我在這些孩子身上,找回我逝去的青春,也重燃我對表演藝術的熱愛(我從小是彈鋼琴跳芭蕾的孩子,只是誤闖政治路啊)。
在舞台上,我比這些科班訓練的學生們都菜都嫩,在專業之前,我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立委,我只不過是劇組的一份子,我需要比大家更辛勤的排練走位。
晚上到家,我一一寫line感謝參與的每一位朋友。出錢出力、揪團捧場、協助宣傳、現場支援的⋯⋯都不可遺漏。
我也一一感謝了我的助理團隊。
我是這樣告訴思瑤團隊的:
「謝謝大家容忍老闆的工作要求,陪我完成製作舞台劇巡演這不可能的任務。
謝謝大家都發揮了重要的角色功能,合作無間。」
「政治不是只為選舉。做對的事,是比選舉更重要的事。
#做感動人的事而不是討好人的事!
希望我們的團隊都能保有這樣的信念。這樣才能走得長久!
你們是值得我驕傲的最棒的團隊,也希望我是你們可以驕傲的老闆!
我愛你們!」
寫到這,我以為我會哭。還是還是沒有。(是還沒走出劇中角色嗎?真實的我還沒回來嗎?)
「這是一場奇妙的探險!」
這句話我曾在2016跌破台灣社會眼鏡、選上台北立委的當選感言中說過。
#讓政治不一樣!思瑤用屬於我的方式,去書寫我的政治理念與風格。
真誠與土地、文化鏈接。
用心由藝術、教育下手。
我不會打弊案,也沒能力當名嘴。
我不是柯黑也不是柯粉,我不想在意識形態中打滑失速。
但我會繼續維持我的政治經營態度,堅定前行。
《#車站不只是車站,#歸鄉不只是歸鄉》
我以這部戲,作為上一個十年北投文化工作的回顧與紀念。
而事實上,我也已經開始了第二個十年的北投地域復興計劃。
車站回家,戲會結束。
但故事並不會停止,故事會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持續譜寫下去。
做戲的人,就是希望有看戲、懂戲的人。
我謝謝每一位這段奇妙旅程中相伴、相持、相助、相知的你&妳。
#車站回家此劇獻給天堂裡的戴秀芬女士
#思瑤毫無保留地愛北投愛大家
愛奇藝大陸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報導之二:製作人屈繼堯、攝影召集人汪彥超現場採訪報導
【采泥藝廊籌謀畫策五年.企業主收藏家家扮天使 將雕塑家李光裕送進威尼斯林清汶出身鹽份地帶 最接地氣的藝廊負責人 以印刷業起家 印畫冊與藝術界結良緣 眾酬群募送進威尼斯 新嘗試添能見度 突破式創新破格造局 震動傳統藝術圈】
台灣受制於外交困境,進不了威尼斯雙年展真正的國家館,只能由台北市文化局透過台北市立美術館出面,承租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作展覧,取名為「台灣國家館」。民間藝廊,苦思自力救濟之道。成立五年的「采泥藝廊」找到曲線達陣的方法,透過國際策展人居間找到「聖馬利諾國家館」的名義參與展出。為了促成這項機會難得的展覽,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憑藉台灣民間集資蓋廟的精神,邀請八位中小企業主收藏家化身贊助天使,透過這項天使計劃,每人贊助一千萬參展經費,共襄盛舉、終於夢想達標。
這是威尼斯最重要的飯店,有百年歷史,最大的飯店。
「達涅利」,是威尼斯最奢華的飯店之一,聖馬可廣場旁原為貴族所有,磚紅色外立面,建於14世紀,兼具拜占庭、歌德和文藝復興的特色,身世顯赫來歷複雜,歌德、華格納、狄更斯、拜倫,都曾下榻於此。希臘船王歐納西斯和女高音卡拉絲,富麗堂皇的大廳初相逢,戀情一發不可收拾。
威尼斯雙年展李光裕個展開幕晚宴,就在這直面瀉湖美景,垂掛華麗多彩水晶吊燈的飯店宴會廳。聖馬利諾國家館負責人、威尼斯貴族後人、BMW文化事業總監、多位英美重要藝評家,以及促成這次展覽最重要的推手,台灣的天使藏家們盛裝出席。
我想最令我們感動的是,台灣有一群企業家,一起來支持這樣一個展覽,2017年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記憶,謝謝各位給我這個機會。
萬歲
「采泥藝術」創辦人林清汶,為了這場遠在千萬里之外,不尋常的藝術饗宴籌謀畫策五年,沒人看好的藝術門外漢,竟會踏上最重要的一哩路,在威尼斯的藝術奧林匹亞聖殿,衣香鬢影中,風光地觥籌交錯。
林清汶說話時有台南口音,是來自北門鹽分地帶的腔調,和人互動時還像是大學愛暉社的隊長,有時則化身廟裡幫乩童開示的桌頭,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風趣 、可親,讓陌生人一下子丟開距離。出身農漁養殖業,他是最「接地氣」的藝廊老闆。
林清汶:(家裡)養蚵、養牡蠣嘛,或是養虱目魚,魚塭嘛,或是種田,稻啊,稻子或是蔥蒜。要去海裡面收那個牡蠣,冬天冷得要命,都很痛苦。
南一中畢業,只落到第193個志願文化印刷系,照說應該重考的,但村裡很少大學生,哪所大學就不重要了。畢業後靠印刷起家,搭上信用卡風行的時代列車,替發卡銀行印製大量申請書,又遭遇台灣行動通訊新紀元,各電信商搶占市場,也需要巨量申請書。
一段奇妙的因緣,意外敲開人生下半場的大門,陶藝家陳景亮想委託他印作品集。
林清汶:那他跟我說,但是我沒有那麼多錢,我說沒關係啊,你就一半錢給我,另外一半你就拿一件作品給我就好了。他很滿意,而且到處跟人家說,這個我印的。
因為陳景亮的關係,林清汶陸續認識許多藝術家,他還開風氣之先,把藝術家作品印在月曆、桌曆、筆記本上,沒多久,市場又跟進殺成一片紅海。
林清汶:我想要做一件我可以自己決定價錢,決定要給誰。那我就有一個夢想說,我要來開一個畫廊,那時候是非常的一個拮据,但是就是一股幹勁,一股理想來做這件事情。
他先在2011年簽下雕塑家李光裕的終身經紀約,隔年才成立藝廊。知道自己無法打進傳統畫廊根深蒂固的勢力範圍,改採「地方包圍中央」,走遍台灣各地大中小型的藝術博覽會,透過聊天、座談、分享會,深入耕耘、發掘新的藏家。也取法早期台灣中小企業家,一支提箱走天涯的精神,要把藝術家推向國際,目標直指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幸運地經人介紹找到台灣極少,具有國際藝術連結能耐的策展人楊心一,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曾任職紐約MoMA及古根漢美術館,擔任過中國藝術家徐冰、張洹的策展人。
楊心一:因為我跟聖馬利諾國,還有這一次展覽的義大利協同策展人的關係比較好,然後我們知道這個機會之後,我就聯繫了藝術家然後請他進行提案。
聖馬利諾位於義大利半島東部,自稱世界最古老的國家,和梵蒂岡同樣是被義大利包圍的國中之國,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33000多人。該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長達數十年,第一次邀請台灣藝術家加入,成為「國家館」的一部份,以藝術突破國界藩籬,意義重大。林清汶的「天使」計劃,同步緊鑼密鼓展開。但『「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東風」就是高達數千萬,甚至近億元的佈展策展經費,他得扮孔明借東風,先射箭再畫靶「眾籌群募」。
林清汶:那我就想到我小時候,因為我是長孫,那我阿公就帶我到處到台東花蓮去跟這些出門在外的鄉親募款,說我們家鄉要蓋廟,你出個一萬、兩萬,我們就喊出一個台灣的藝術家,台灣的企業家自己來支持吧,我們要送李光裕去威尼斯,大家一起來當天使,這是一個出發點,這是一個蓋廟的精神,我要蓋一個藝術的廟,讓李光裕這個神能夠出去,能夠出去弘揚他的藝術嘛。
林清汶原訂邀請十位藏家,每人出資一千萬贊助基金,未來可換得等值藝術品,及威尼斯雙年展見證之旅。他把計畫端給李光裕作品轉型後的第一位買家,台南久光企業的林碧戀,立刻碰了釘子。
久光企業總經理林碧戀:我覺得不可能做起來,因為你東西(作品)都沒有給我,你要跟我收一千萬,真的是這樣,如果是你,你敢這樣做嗎?所以站在一個經營者(的立場),我們覺得這個風險太大了。
也有藏家願意支持這個風險並不低的大膽創意。
瓷林副董事長戴淑姝:我覺得這個想法讓我們覺得說,他們(采泥)把藝術家當作自己的一個品牌在經營,而不是當做一個投資的標的物。
富立建設總監陳聰徒:貴的東西只有貴不好,其它都好,那便宜的東西只有便宜好,其它的都不好,這是一個收藏的原則。如果以收藏的習慣,我認為我喜歡那很重要。他(李光裕)把鬥牛整個用解構又結合的那種力道把它完成,我感覺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品。
看到林清汶鍥而不捨的努力圓夢,又有其他同好響應這項計畫,林碧戀隨後也跟進同意簽約,最後一共八位「天使」到位。
林清汶:「瓷林」最大的一個客人是星巴克,全球有八成的杯子是出自它產的。「耘非凡美術館」,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久光車鏡」它就做卡車的後視鏡,「永德國際開發」這是一個地產開發公司,「海立電器」做switch就是開關的,「Avin」這個是台中的映興電子公司 。我非常很滿意了,因為我做這一場我不是為了要賺錢的,事實上我花的錢比這還多,但是我覺得我要讓這局成局,我要讓藝術產業變成這個BM,建立一個產業模式。
威尼斯當地和國際重要的藝術媒體大篇幅報導李光裕個展,擁有畢卡索和羅斯科作品的義大利藏家,開幕後接連下訂超過千萬台幣的雕塑,同行觀察參與的北藝大校長,稱許這股來自台灣民間的力量。
楊其文:它(采泥)在做一個全新的嘗試,這個嘗試應該就是怎麼樣在國際的社會中,然後創造台灣藝術家露出的機會。我覺得這個是很難得,那這種機會如果持續做幾次之後,台灣的能見度會更好,會被看到更多。
憑藉信徒發心蓋廟的精神,將一位本土藝術家送進國際聖壇,一間年輕清新的藝廊,用五年完成政府也難達標的盛事,這個局,功德圓滿。以企管理論典型「突破式創新」的力道,重重地撞擊了原本台灣沉寂保守坐困愁城的藝術生態。
愛奇藝大陸站 在 愛奇藝大陸版apk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八卦
tw银河奇异果- 爱奇艺TV版APP银河奇异果是银河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智能电视应用,集成了爱奇艺正版高清视频内容。 最新院线大片、热播电视剧、火爆综艺节目 ... ... <看更多>
愛奇藝大陸站 在 愛奇藝大陸版apk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八卦
tw银河奇异果- 爱奇艺TV版APP银河奇异果是银河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智能电视应用,集成了爱奇艺正版高清视频内容。 最新院线大片、热播电视剧、火爆综艺节目 ... ... <看更多>
愛奇藝大陸站 在 #問關於愛奇藝陸版跟台版差別 - 電影板 | Dcard 的八卦
最近想買愛奇藝的vip會員來追劇,可是看到露天的愛奇藝的比較便宜, ... 應該有差, 雖然有台灣vip 但之前想要看一部大陸網路電影, 就無法看~(似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