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發了關於希望未來不要因為天竺鼠車車,而未來引發天竺鼠棄養潮,留言下方則有著關於「天竺鼠不用棄養,吃掉就好了啊」的討論,其實幾年前關於「為何吃貓吃狗不行,吃豬吃牛就可以」的話題一直討論度都頗高,我自己本身並沒有站在哪個立場,只覺得這個問題確實耐人尋味,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這個問題,我並不期待得到一個貼近真理的答案,而是我想弄清楚我自己。
我覺得簡單的問題複雜想、複雜的問題簡單想,雖然這個問題有很多關於生命、動保、心理等多項考量,但我認為如果把問題簡單化一點會比較理想,思考後我得出一個簡單的答案。
無論你是吃豬吃牛吃鼠吃魚都行,那是你的個人自由意志,你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不過如果你對他投入了情感,可能就吃不下去了吧?
我認為養狗的人不想吃狗很合理,養貓的人不吃貓也很合理,不過確實台灣早期許多人養雞鴨是會吃的(其實也會吃貓狗啦),但我認為出發點蠻重要的,如果當初你養雞就是為了拿來賣或者吃,那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如果當初你養雞是想把他當作家中的一份子對待,投入了相當的情感,這雞你自然是吃不下的,如同我在怎麼餓也不會想吃掉我媽媽或者我哥哥,因為我們是家人。
所以未來大家在看到相關的討論時其實能夠互相尊重是比較好,不要看到別人說「怎麼可以吃兔兔/鼠鼠」就急著回嗆「阿吃豬跟牛是有比較好?」,其實根本重點不是「養」或者「物種」,根本問題是你是否有投入「情感」,以及你吃的「意願」是否高昂而已。
我大約十年前很喜歡養觀賞蝦,當時明顯感受到自己非常排斥吃蝦,因著自己的寵物蝦帶入了情感,同理其他的蝦也好像自己的寵物一樣,所以那陣子確實不愛/討厭吃蝦,此事得證,即使那些並不是我養的蝦,但因為情感投射與帶入,我也不想吃那些不是我寵物的蝦子,也能理解那些愛貓愛狗人士對於吃狗吃貓的人之厭惡。
最後的重點就是...有人也是米蝦類或者水晶蝦的愛好者嗎?我是哦!哈哈哈哈哈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有捨才有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Facebook 八卦
【萬磁王福音——關於被壓迫者的故事】
「有趣的是大家總是解讀出比我原本放進去的還要多很多的新意涵。」剛剛過世的漫威之父Stan Lee曾在受訪時表示。
無論上個月底(按:本文完成於2018年11月)美國發生猶太會堂遭人開槍掃射的史上最嚴重反猶太事件,或是這個月台灣宗教界發起的反婚姻平權公投爭論,我們仍會下意識地在新聞畫面之間隱約見到Stan Lee創造出來的某個漫畫人物的飄渺身影:
「這世界上根本不會有一個包容的國度。根本不會有和平的機會。在這裡不會有,在那些僅因和掌權者長得不一樣就男女老幼慘遭滅族的地方也更不會有。」1963年就出現在X-Men漫畫中的反派人物萬磁王(Magneto),半世紀後仍在我們耳邊散播他那個仍舊非常應景的被壓迫者福音。
21世紀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傾向歧視的受害者仍然忍不住懷疑:萬一萬磁王是對的怎麼辦?
▇ 不斷打磨翻新的萬磁王
Stan Lee和Jack Kirby在1963年創造X-Men漫畫時的動機原本很單純,就是懶得再編造超級蜘蛛咬人或其他各種違反實驗室安全守則的意外來解釋超能力的來源,所以才會一口氣創造一群與生俱來就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
作為一個猶太人、愛國的二戰退伍老兵、身處社會激烈對抗的1960年代、正在一個剛剛經歷保守政治勢力公審圍剿的漫畫產業工作,Stan Lee的這些背景仍然有意或無意地滲透進X-Men的蛛絲馬跡裡。
接下來半世紀,新的編劇、漫畫家、編輯、電影創作者和新的讀者、觀眾輪番上陣,把這些蛛絲馬跡擴散成為更自由派、反法西斯、反種族主義、反性別霸權的觀點。他們的新觀點讓X-Men日漸承載美國社會中各種少數族群的情感經驗——黑人、猶太人、LGBT性少數讀者開始能在這些生下來就與眾不同的超級英雄中找到情感投射所在。
漫畫研究者Ramzi Fawaz用政治學名詞「基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來解釋這種漫畫經過無止盡的連載、作者的更迭而不斷打磨、翻新觀點的歷程。
以萬磁王為例,一開始在1963年的漫畫登場時是個單純的反派人物。1975年接手漫畫編劇工作的Chris Claremont開始把他和當年讀者共同經歷過的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經驗摻入X-Men中,此外萬磁王的二戰集中營童年創傷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加進入。起初還曾設定他是吉卜賽人(納粹同樣在集中營中關押並屠殺了大量吉卜賽人),後來又改弦易轍改為猶太人。
多年後電影導演Bryan Singer則為了誘引Ian McKellen答應演出萬磁王角色,形容他要演的角色是「同志平權運動中兩個理念對立的領導人之一。」支持平權運動的Ian McKellen立刻興沖沖地戴上頭盔和紅色披風向劇組報到。
至此,萬磁王集合美國黑人、猶太人、LGBT性少數三位一體的敘事脈絡算是終於到齊。
▇ 變種人矯正治療
「你說要我治好你的兒子,但突變不是一種病啊!」電影《X-Men 2 X戰警2》中X教授(Professor X)對William Stryker上校這麼說。
編劇Chris Claremont最早在漫畫中創造Stryker這個角色時,他已經從軍隊退伍成為福音派牧師。牧師角色的靈感來源是惡名昭彰的福音派電視傳教人Jerry Falwell。Falwell曾帶領信眾在佛州和加州參與所謂「護兒行動(Save Our Children)」,成功以公投推翻地方政府實施的禁止性傾向歧視法令。他在演說中向群眾警告:「這些同性戀光看你一眼就足以殺死你!」
漫畫中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是變種人之後就在羞愧和憤怒中手刃親生兒子和妻子。電影中他祈求X教授治療他的兒子不成,索性利用兒子和X教授的超能力試圖滅絕所有變種人。
「治療」的議題在《X-Men : The Last Stand X戰警:最後戰役》中變成故事主軸。「這太荒謬了。你不可能治療『變種人』這個身份。什麼時候這變成是一種疾病了?」暴風女Storm說。
好萊塢名編劇Joss Whedon 在2004年為X-Men漫畫加入了一個絕妙的元素——「解藥」。這個可以徹底消滅變種基因、讓變種人恢復「正常」的解藥替這個社群帶來了一次認同危機。飾演萬磁王的Ian McKellen說:「作為一個同性戀者會有很多人覺得你應該要接受治療以便恢復成一個正常人,我覺得這個說法就好像說某個人應該因為膚色不同而接受治療一樣令人作噁。」
現實世界中由基督教團體推動的「走出埃及運動」則企圖透過勸導、祈禱以及其他治療方法「治療」同性戀者。耶穌說愛你的鄰人,但他的信徒這種近乎迫害的「愛」令人難以消受。性傾向治療在美國超過四十幾個州仍然合法。台灣的衛福部剛剛於今年2月在宗教團體抗議聲中發佈命令禁止,香港和中國醫療衛生主管機關則尚未明確表態。
▇ 兩個平權的夢
「治療」的議題正是X-Men兩位核心人物X教授和萬磁王理念之爭的關鍵議題。X教授認為變種人和非變種人是平等的,應該努力找出和平共存的方法。但壓迫者跟被壓迫者共存,通常是被壓迫者必須做出必要的改變才能共存,「走出埃及運動」鼓吹的就是這個邏輯。
而萬磁王的主張是:明明變種人才是更高等的生物,沒有道理繼續忍受人類的暴力欺壓。如果可以用暴力阻止暴力,為何不?
以下這些幾乎同時發生的社會事件和漫畫之間的平行線可能是巧合,也可能不是:關於血統壓迫的《X戰警》漫畫推出於Martin Luther King Jr.金恩博士的伯明罕抗爭和「我有一個夢」演說的同一年,以黑人超級英雄為主角的《Black Panther 黑豹》則推出於激進黑人民權團體「黑豹黨」成立的同一年。
另外一個巧合是X這個字母。同屬激進黑人民權團體的「伊斯蘭國度NOI(Nation of Islam)」要求成員用字母X來取代他們原本的姓氏,因為原本的姓氏經常根本屬於他們祖先的白人奴隸主。NOI的創辦人Malcolm X的X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你能為我找到一個非暴力的種族歧視者,以及一個非暴力的種族隔離主義者,我就願意變成非暴力的人。在你教會這些混蛋什麼是非暴力之前,別來教我什麼是非暴力。」Malcom X曾說。
毫無疑問地他正是萬磁王的原型人物。在X教授跟金恩博士有一個和平共存的夢的時候,萬磁王和Malcom X有另外一個目標一樣但手段激進很多的夢。
21世紀萬磁王的這個激進論點變成了一種網路迷因(Meme),叫做「萬磁王是對的(Magneto was right)」。還有粉絲成立了以此為名的網站,在裡頭辯證: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哪個種族比較優勢、哪個種族比較次等的問題,只有輸家跟贏家,存活者跟消亡者而已。他認為漫畫編劇Chris Claremont會把黑人民權議題放進漫畫裡,正是因為黑人抗爭者贏了,黑人民權運動用血和膽識和電視傳播力量重塑了美國的種族權力結構。所以金剛狼角色的創作者Gerry Conway才會說「漫畫是被社會帶領前進,漫畫從來沒有帶領社會前進。」
▇ Never Again永不再現!
X教授:「殺戮不會帶給你和平。」
萬磁王:「和平從來都不是選項。我的命運曾讓那些所謂奉命行事的人任意擺佈。不要再讓它發生了(Never Again)!」
據說《X-Men : First Class X戰警:第一戰》這場戲在以色列戲院中引發觀眾席的喧騰。不僅因為這段對話隱含了對以色列的批判,還因為Never Again是一句對猶太人來說意義重大的句子。
在萬磁王於1962年古巴危機中說出這句話之前,1943年被希特勒用鐵絲網包圍的華沙猶太起義事件也用了同一句標語。1968年正統派拉比Meir Kahane成立的激進組織「猶太保衛聯盟JDL(Jewish Defense League)」還把這句話印在宣傳手冊封面上,配上猶太兒童在納粹槍口下高舉雙手的照片。這句話因此在猶太人社群中開始廣泛流行。
「Never again這句誓言並不意味著它(大屠殺)真的不會再發生。這麼認為就太荒唐了。它的真意是如果再發生一次,這次一定不會像上次那樣。上次猶太人就像乖巧的綿羊一樣被屠宰。」Meir Kahane說。
在奧許維茲集中營裡必須爬過父母的屍體求生的萬磁王,就是變種人版的Meir Kahane拉比。萬磁王的JDL就是他集合變種人組成的「邪惡變種人兄弟會Brotherhood of Evil Mutants」(電影從來沒用過這個荒謬的團名,因為世界上到底有哪個創辦人會覺得我們的社團名稱要放「邪惡」一詞?)。
就像萬磁王從來不畏於以暴力先發制人,Kahane的JDL成員以暗殺手法鎖定了他們心目中猶太敵人,比如反猶太主義者、新納粹、蘇聯人、阿拉伯人等等。18件有猶太人涉入的恐怖主義活動中JDL成員就佔了15件。
1994年一名JDL的成員闖入約旦河西岸猶太教聖城希伯崙的清真寺中持槍掃射,造成29名巴勒斯坦人當場死亡,基本上就是上個月發生在美國的猶太會堂慘案的翻版。萬磁王是對的嗎?歷史給我們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 1990年萬磁王之死
納粹大屠殺是整個20世紀地球上的所有人一起經歷的重大創傷,最後這個創傷帶來的恐懼心理和精神壓力還進一步成為整個猶太民族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還出現了所謂大屠殺神學——
歷史學者和宗教思想家Irving Greenberg拉比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提問:「當奧許維茲集中營事件發生時,上帝在哪裡?」他公開反對JDL的暴力手段,認為在挫折感中用盡所有力氣排除那些擋在我們路上的人只會讓猶太人的處境更加惡化。猶太人應該代替上帝負起責任修復這個世界,或者換句X教授的話:「別放棄對他們的希望!」
令人雞皮疙瘩的是這位猶太版的X教授本人2003年投書猶太報紙The Forward,親自回顧了他和被比作萬磁王的Meir Kahane之間亦敵亦友的親密關係,對讀者來說簡直就像電影畫面一樣鮮明而怵目驚心:
「就像X教授和萬磁王一樣,Meir Kahane和我從一開始就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中學時代我們就是同學,還一起加入社團表演我們一起寫作的橋段。當時我們都意識到猶太歷史正在經歷一次重大的變化(雖然我得承認我確實不記得我們當年有像後來那樣那麼聚焦在大屠殺議題的重要性上)。我們經常辯論,尤其經常針對1940年代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動用武力的議題上辯論。」
他回顧到一段完全可以放進《X戰警》電影的情節:「1972年我在紐約城市學院教書的時候,我的學生因為在超級娛樂經紀人Sol Hurok辦公室放置炸彈而被逮捕,他們的犯案動機是要懲罰他贊助蘇聯藝人在美國的巡迴演出。那枚炸彈殺死了一名秘書。我和那名學生對談的過程中,發現他的作為很顯然是受到Meir Kahane的啟發,甚至明確指稱我的這位老友鼓勵他們的炸彈計畫,即便後來FBI始終沒有辦法證明他的涉入。後來有一次我遇到Kahane,我當面指控他對於那個秘書之死很可能有責任,他的辯解是『Never Again永不再現』的完整意思是『Never Again at all costs 不計任何代價確保它永不再現』——而代價包含了使用武力和暴力。」
1990年11月Kahane在紐約對猶太人演說,催促猶太人儘速移民到以色列以策安全,因為美國隨時會發生反猶太種族屠殺。當天稍晚他在曼哈頓的旅館遭阿拉伯槍手暗殺。
詭異的是這名槍手後來被證實與賓拉登的蓋達組織有所關聯,使得這位萬磁王的原型人物很可能是蓋達組織的第一位受害者。11年後蓋達組織攻擊了紐約世貿大樓,萬磁王的被壓迫者福音——「Never Again永不再現」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永劫回歸、沒有終點的惡夢。
————————————
[ 後記 ] X教授的報紙投書補遺
這篇文章的搜集資料過程中最令人激動的一刻,是發現被比為猶太版X教授的Irving Greenberg拉比本人投書猶太報紙The Forward的文章。他用文中充滿感傷的細節回顧他和被比作萬磁王的激進派猶太拉比Meir Kahane之間亦敵亦友的親密關係。
節譯如下:
Greenberg描繪了曾就暴力與和平路線之爭與他的好友公開辯論的經歷——
「他呼籲把阿拉伯人口強制遷徙到以色列西岸。我記得他的說法是用卡車把那些人聚集起來——不分男女老幼——然後通通丟包在西岸的約旦。現場記者問他說萬一他們拒絕配合怎麼辦,Kahane回答說:他們要是反抗的話我們就開槍。」
「我把他當時那些可怕的話語念給他聽,衷心希望那是記者曲解之下的產物。他的回答是語帶嘲弄地說他百分之百支持那些發言內容,而只有多愁善感的左派蠢蛋會反對這些話。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他那群年輕、幼稚的支持者開始在台下瘋狂鼓譟拍手,刺激他做出更激烈的演出。」
「這一刻我大感震驚並覺得全身毛骨悚然。我立刻提醒他說這些話聽起來像是出自一個大屠殺的腳本裡。他反而以猶太大屠殺的議題推演至他口中猶太人的天賦權力來作結,並贏得他的支持者如雷的掌聲。就像我當時在辯論會上說的:聽到一個猶太人的領袖以大屠殺為名說出這些不道德的、邪惡的計畫時,我心裡只想像一個送葬者那樣哭濕我的衣裳。那次辯論之後,我就發誓此生不再與他同台。我們的友誼自此告終。」
「他忽略了普世不變的真理、我們對其他人的道德義務以及我們應有的自我節制,任由他的洞察力推向理性的邊緣,而把大屠殺扭曲成為侵犯別人的力量來源。他低估了猶太人民忍受挫折、苦難而不失去道德方向感的偉大能力,他低估猶太人堅守希望直到贏得真正和平的擇善固執。」
這篇文情並茂的投書真的讓人眼眶泛淚、激動不已。X戰警中的萬磁王和X教授是否也經歷這一切?萬磁王在某個平行宇宙中是否也和Kahane拉比一樣在激進的演說中遭狙殺?X教授是否也和Greenberg拉比一樣對於中學老友的陌路/末路感到無限唏噓.......
#有一種取消文化是取消一整個族群
#HappyValentinesDay
#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原載於端傳媒並經部分改寫:https://theinitium.com/)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有捨才有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1 其實這集本來是電視金鐘獎??
01:15 其實想報名金馬獎ㄉ志祺
01:54 什麼是應該「斷捨離」的情境
02:53 無法斷捨離的2個心理狀態與2種心理機制
04:45 不要再逃避現實啦!
05:16 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嘗試的方法
06:03 「取捨」很重要!志祺的人生經驗談
06:28 報告!發現戀人劈腿!請問單兵開如何處置?
06:53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寫不出金鐘腳本ㄉ土龍
|腳本:喜歡堆放垃圾在家ㄉ土龍
|剪輯後製:很想幫志祺都垃圾ㄉPookie
|演出:捨不得丟垃圾ㄉ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放手,是一門學問!你的心,也要「斷捨離」:https://bit.ly/2RoZgEA
→三種心理因素,阻礙你的「斷捨離」:https://bit.ly/2Ro79tV
→【林黛羚專欄】斷捨離第一步,察覺自己的情感投射:https://bit.ly/2zPizjI
→為什麼無法丟掉東西?用斷捨離的十項法則幫助親友-《我決定簡單的生活》:https://bit.ly/2ydKUOE
→《懶惰主婦持家術》:關於斷捨離,真正重要的問題只有兩個:https://bit.ly/2RoXi75
→四個簡單地實踐斷捨離的方法:https://bit.ly/2ICljnh
→為什麼做好做滿的殺傷力這麼大─談談承諾一致原理:https://bit.ly/2ydzFWr
→讓你無法認賠出場的「沉沒成本謬誤」:https://bit.ly/2RlI8Qd
【 延伸閱讀 】
→ 遇到感情背叛時的療癒法則,心理師:斷捨離不夠,還要加上「補」:https://bit.ly/2O20zv3
→#50【伊森】5分鐘看完2014關於斷、捨、離的書《少,但是更好》:https://bit.ly/2O4g5Xv
→斷捨離的簡單生活(二版):https://bit.ly/2QtymK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台灣除了一些民生議題之外,我想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跟選舉有關的訊息,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對於要把票投給誰,對於每個候選人他們的政見,有什麼樣的想法跟看法,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
似乎好像哦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但事實上你我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透過一些媒體的操作,或者是民調的操作,去左右了我們的那一張票,到底要投給誰?
甚至於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操作,我們有可能把票投給那個我們原本不可能支持的人?
這個說法我想你聽到一定是覺得有一點誇張、危言聳聽,但事實上呢在1994年美國的肯塔基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是有可能的!
兩位學者喔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其實是很容易被這些所謂的民調影響的!
這兩位學者把180個受試者分成九組,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訊息,然後去檢核他們因為這個訊息在投票決定上會有什麼影響,其中一些人聽到的訊息是對於民主黨候選人正面的描述,而且說他們很有可能高票當選。
在這樣的訊息介入之後,這些受試者在沒有特定的政黨喜好的狀況底下,有70%的人會把票投給在那個訊息當中,所提到的民主黨候選人。
但反過來,當這個訊息改成是對共和黨的候選人有利的時候,這個投票傾向就會很明顯的偏向共和黨候選人,甚至於這其中還有曾經身為共和黨黨員的人,只要這個訊息當中,出現了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的呼聲比較高,他就會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這樣的景象。
所以回觀一下,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也說明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在乎媒體上面,特別是民調的一個排名。
這個也很容易呼應到心理學裡面,研究的從眾行為、從眾現象,因為對你我來說,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錯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站在多數人的那一邊。
那當然如果進一步研究投票的行為,和每一個投票人對自己手中的那一張票的情感投射,我們都很希望自己投下的那一張票是所謂有用的票,那當然如果我投給會當選的候選人,這就是所謂「有用的票」。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社會怎麼樣的進步,我們多麼高舉著民主的大旗,或者是選民素質這樣的訴求,你會發現人到頭來我們做很多決定,我們仍舊是很容易受到這些外部信息的影響。
那如果瞭解了這一點,其實反身看看自己,為什麼所謂的「獨立思考」這麼的重要?不管你是面對政治投票的選擇,甚至於自己生涯選擇!
就像很多人在大學選填科系,或者是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投入的是熱門的行業,可是現在的一個問題就在於,當你在選擇大學要念什麼科系,或者當你要在職場上求職。
在那個時空底下,大家認為熱門的行業,其實很有可能它已經走過了高點,也就是說它即將要不斷的往下探底了,那這個時候你因為當下媒體的訊息,事實上我們很清楚知道,媒體告訴我們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但是不代表未來的一個趨勢跟走向。
可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底下,我們永遠會是那個被操弄的人,更可怕的是如果回到你的人生,你永遠接上的是趨勢在高點的最後一棒,也就是要往下走的第一棒。
所以談到這邊,當你接觸到任何訊息的時候,首先你要質疑的是媒體給你的訊息,真的是大多數的人的意見嗎?
再來第二層,如果他真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你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從眾呢?
勇敢的走自己路,那麼它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要有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那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有一天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專題籽:男女之間】
韓劇盛行,暖男頓成大勢,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時代經已過去。儘管每個人對暖男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大抵離不開體貼細心、善解人意及懂得煮飯,更有網民歸納為:情感上的暖,心理上的懂得。暖到入心,試問誰不動心?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吳秀波及《橫道世之介》的主人公均是典型暖男,而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敏俊,更把暖意無限放大,荼毒萬千少女、熟女,就連身邊的女性朋友也大喊「韓劇是女人的AV」。暖男是萬千理想好男人的集大成者,跟「港女」一樣只是情感投射,不應反應過度,但作為一個男人,善解人意懂得煮飯,幾時都會加分。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