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鄧惠文。
六、七年前我有了結婚的打算,身邊好友們勸我再多想想,台灣男人婚後不太好應付。我為此提心吊膽上網找資料,搜尋到一節目《非關命運》。鄧惠文是固定班底,她樣貌端莊大方,口齒清晰講話有條理,深得我心。
鄧惠文講的話、出的書,我都做了筆記。我視婚姻為簽約,違約很麻煩我要跟著專家多學學。她從原生家庭分析到夫妻相處,雖有些話我聽不太懂,但是她講什麼我都覺得有道理。她連灰姑娘的故事,都能用另一種角度解讀。我崇拜她、仰慕她。
接著我粉了她許多年,直到她去年參選。我雖不喜歡王浩宇,可我支持鄧惠文參選。她讓我看見了曙光,屬於我們女性的曙光。如果綠黨能因她而改變,我很樂見。
可那正是我幻滅的開始。
被記者問及女性在職場上請不到育嬰假時,她說:「如果您還認為女性在工作上需要受到那些壓抑,請走出來看看,我,我周邊的女性,大家都好好的用到育嬰假,大家都會去爭取在工作和育兒雙邊的權利,我有很多同事朋友,是太太繼續在工作,先生請育嬰假,而且請蠻長的。」
那是因為妳是醫生啊!要不要去問看看其它產業的女性,育嬰假好不好請、媽媽二度就業工作好不好找。台灣一堆資方在面試時就會問女性面試者有沒有男友、會不會結婚,就怕來一個上任隔年就生小孩的。妳的同溫層都能爭取到工作和育兒雙邊權利,那真的只是妳的同溫層而已。是妳該走出來看看!
其實整段讓我最難過的,是她從事心理諮商多年,遇過的處在困境中的女性比我多太多。她會不知道真實的台灣職場是如何?她選擇漠視。她也曾經因生育事業停擺無助過,會無奈地問「為什麼會某種程度上放棄我們(女性)的職場?」。那個鄧惠文,還在嗎?
隔了沒多久,她在某節目上以精神科醫師專家身份分析韓國瑜用膝蓋走路的行經。她得出結論:韓國瑜的心理素質不適合當總統。可問題來了,她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有一重身份:綠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
粉絲如我,對她的期待是以醫師的專業判斷去推動法案,而不是假藉醫師身份行使政治目的。儘管我們討厭的對象,是同一人。
究竟她是否還記得自己是一名醫者?以「病患零負評」為傲,卻在節目上談論個案、以醫師身份否定不同政治立場的總統參選人、漠視女性仍在台灣婚姻及職場上的明顯弱勢。她不是無知,是刻意忽略。
近期讓我更失望的,是她連發兩篇文砲轟吳宗憲對憂鬱症患者的誤解。我感謝她的挺身而出,可我後來納悶——事後沒幾日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新店無差別殺人被民眾大喊唯一死刑的時候,她在哪裡?
吳宗憲對憂鬱症有誤解,民眾對思覺失調症一樣存在誤解。然而,那一票握有話語權的精神科醫師網紅們,都突然安靜了起來。這個時候就不覺得有教育群眾的義務和責任了呢。
風向對了開罵,風向不對靜悄悄,果然政客。
然後來到昨日,周揚青被鄧惠文形容為是恐怖情人,報復行為不可取。喔喔喔喔,那我就有話要說了。大約十年前,鄧惠文外遇一白人男子,男子分手後刊登雙方親密合照在網路上加以報復。
周揚青與白人男子能比嗎?一個是被騙的正宮,另一個是小王。倒是鄧惠文,跟羅志祥有的比,至少人家還未婚。想要幫渣渣隊友護航,請不要做得這麼明顯。又用同一招,以醫師普渡眾生的善意(孩童教育)包裝自己的目的。
別忘記,上一個叫被劈腿的女孩閉嘴的人是吳宗憲,他護航白雲,逼得女孩開記者會道歉。難怪鄧惠文能跟劈腿魔人又不戴套的呂秋遠當朋友,一丘之貉。
我收回女版柯文哲的評語,因為我覺得女版吳宗憲更貼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00的網紅女子健心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一個『有害的信念』,如果沒有處理它,會跟著我們多久嗎?答案是:「一輩子!」在人生中發生的所有一切事物,包含財富、事業、健康、感情等等,如果我們沒有覺察並轉換根植於潛意識中的那些不好/無效的信念,將會深深地影響我們一輩子! 這集節目邀請到『能量療癒師』安筆,來和我們分享如何透過意念冥想的力量,結...
心理 諮商 要做 多久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八卦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蘇絢慧2020年力作
_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作者序
[人生卡關,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是要向你揭開生命傷痛及內心陰影的真相。
關於困境或是任何的痛苦,都意謂著我們的內境(自我內在)和外境(外在情境)之間,有著許多衝撞、衝突、失落及挫折,但其實這是一連串修練自我成為「內在英雄」的過程。
我們並非一出生就具足智慧、勇氣、力量和愛的能力,去成就及實現真我,畢竟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認識、不知道,到底有什麼能力和潛質去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你毫無概念的。因此我們需要啟發、探索,同時需要鍛鍊、反覆練習和領悟。
在人生中,你可能會受困,感受到自己的限制,你也可能突破,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一切的經驗,若能帶有更高的意識,來覺知自己正在面對什麼、鍛鍊什麼,一切都會對你有不一樣的意義,也有不同的覺知。
根據我的經驗,如實地接納自己在轉化成熟過程中的課題及任務,敞開心去面對生命所安排的鍛鍊情境,我們才能從歷練中獲得正向回饋,得到成長的力量和能力,實現想要完成的人生。即使有卡關,卡關都代表我們即將升級,只要我們願意突破、願意勤練技能、願意勇敢面對,你會發現自己就是一個蛻變中的英雄,你將有所不同,體會到自己生命的真實力量。
◆我如何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
我的童年至五歲前,居無定所,沒有穩定的照顧者,我甚至沒有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究竟那些照顧我的人是誰?我究竟留在那些人身邊多久時間?
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我像是一個沒有父母、也沒有家的孩子,一直被照顧我的人嫌棄著,覺得我讓他們多了一份開銷,多了許多麻煩。我就像是不該存在的小孩,應該要照顧我的父母不知道去了哪裡。
這是我生命的基底,就像是一鍋湯的湯頭,早年經歷的依戀關係不穩定,及依戀情感的缺失,讓我內在存有一種說不出的「這裡不屬於我」的孤寂感,時常懷疑我的存在是一個不該被生出來的大問題。「我」是那兩位不成熟也衝動的大人,不顧後果又缺乏理智下所製造出來的「麻煩」。
猶如棄嬰的我,來到這世界的起初,沒有擁抱和微笑迎接,而是皺眉和嫌惡的表情對著我。沒有人關注我的出生,當然也沒有任何的親吻和疼愛、悉心呵護及關照。在往後長大的日子,我雖不再顛沛流離,卻仍要寄人籬下,在不是屬於我真正的「家」,我必須忍受一切及努力獲取生存。
這影響著我後來看待自己的角度,及對待自己的方式;沒有期待、情感、喜樂,當然也沒有任何對自己的珍惜和愛護。我一點兒都不喜歡自己是個孩子,只能不斷承受環境及別人的不友善和攻擊,無助和脆弱地被他人任意傷害,不論是精神或肢體方面的,暴戾的、咆哮的、指責的、謾罵的、質疑的、虐待的,我什麼都躲不開、逃不了。在我仍是孩子的那個時代,不論你生在哪種家庭,遭遇到什麼,這都是你的命,沒有人會去關切一個小孩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算我身上時不時有傷,也不會有人過問。
但是身體的傷,不是最嚴重的,而是心理的傷。
大腦裡認知和情感的傷,是我用盡所有力氣,拚命對抗,勉強咬緊牙關,才能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因為身體的傷會結痂,皮膚上的疤痕,日子久了也會淡化,但心理的傷,卻成了我在生活中,不論求學、工作、戀愛、交友或投身於社會時,時時刻刻都有著說不出的辛苦和挫折來源。
我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什麼,一出生就被視為問題和麻煩,不應該存在的一個「東西」,活著有意義嗎?多活一天不就要承受多一天的折磨和痛苦嗎?所以,在我印象中,我總是想,最多只活到三十歲就好,也算對得起我這個毫不起眼、了無意義的生命了。
我時時刻刻希望童年趕快結束。童年的痛苦及無助,還有一身的卑微和用力討好,讓我很厭倦也疲累,所以我總是想要快快長大,雖然我並不知道長大要做什麼?長大了,過的日子就會不一樣嗎?我不知道。
「不服輸」的執拗個性,讓我想賭賭看自己的命運是否真的從頭到尾是一手爛牌?因為這個「賭」,我幾乎用盡心力地拚搏,想掙來所有我認為自己應該擁有的。
別人有的一切,我都想要,我想要證明我自己的存在不是錯誤、不是羞恥,也不是問題。我拚命想證明自己有能力、證明我夠好、證明我值得存在,結果呢?我摔個四腳朝天,像從天上誅仙台被踢下來,驅逐出境,墜落到荒蕪地獄的落難者,沒有得到任何的同情憐憫。
我什麼都失去了,在人生的某一刻崩塌後,曾擁有的一切化為烏有、煙消雲散、全然瓦解。
我以為我擁有的,其實我沒有真的擁有;我以為屬於我的,結果並不屬於我,或者說擁有那些,並不能保障我什麼。
我像是一個嚇壞的人,驚魂未定。我以為只要照著這主流世界的遊戲規則,努力比拚競爭、努力建構擁有、付出給予,那麼自己一定會被認可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我究竟是誰?我究竟在追逐什麼?我又究竟被什麼窮追猛打,讓我拚命地往前奔跑,就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被趕盡殺絕,就怕自己一不注意,就會活不下去?
我不僅不認識自己,也不懂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這個世界有正義嗎?有公平嗎?有仁慈嗎?有厚道嗎?為什麼不是努力地做個好人,就會有好報,就會被接受認可?為什麼你不做傷害他人的事,但那些傷害你的事,還是會發生呢?
在經歷了許多背叛和被諸多傷害打垮後,我不得不經歷許多人際關係的變化和分離。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猶如進入另一個時空,那一個時空只有我自己,我在一個沒有任何人存在的混沌之地。彷彿在穹蒼之間,只有我看見我的倒影,再也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與我有所連結。
體驗到全然的孤寂、無聲、沮喪、無力、癱軟的那段時間,我被迫面對我自己,面對關於我這個人的誕生與存在,我才漸漸甦醒,漸漸地意識到:原來,前面將近三十年,我只是不斷地求生存,確保自己可以活下來,而不斷地符合、討好外界的標準和規則,深怕自己被淘汰。
然而,我卻不認識我自己,不懂我自己這個人的情感和意念,不理解我自己人生的經歷和來自過往的許多影響。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被創塑的,又為何要存在於這個世界?
這個關於生存的衝擊及不停跌落,讓我像一個隱匿在不知名黑暗角落的隱士,沒有歸屬、沒有依靠、方向,沒有什麼需要我,或我一定要去做的。我只是活著,跟大量生命創傷後的龐大複雜情緒共處共存,就已耗掉我大部分的精力,我對我的人生完全無可奈何,即使焦慮掙扎,也只能學會放手。
那段日子裡,我時常夢到自己在走一條非常黑、也非常長的隧道,每次在夢裡都走好久。但不管走多久,好像都走不完,完全看不到出口。而那條隧道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走著,即使摸黑著走,在那些夢境裡,都沒有任何一個其他人存在,沒有身影,也沒有聲音,就只有我自己。
或許正因為這徹底和世界隔絕、斷開的情況,我才必須學會認真地面對我這個人,也才有機會嘗試弄懂我這個人,和自己化敵為友,真實和好,重新相處和理解。
在學習真實面對自己及和自己相處後,我才算是明白什麼是「覺察」、「自我對話」、「領悟」、「和解」。
那段日子快過去的尾聲,我甄試考上了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感覺自己又要重新準備回到這現實世界。然而,我知道自己已經和過去有所不同,「我」有了不同的內涵、狀態、力量,我知道我為什麼要前進,也知道將要往哪裡去。
從那刻至今,已過了十三年,我仍為自己的願景,和對世界的愛,試著盡點心力,貢獻自己的專業和生命力。
當中的挫折、失誤,甚至失敗,仍會出現,但我已和生命的前三十年不同了,挫折和失敗並不會打垮我,或像是要把我吞噬及消融,我可以感受到我內在的力量真實茁壯,不可同日而語。
◆人生的痛苦困境,是為了叫醒沉睡的你
過往經歷的破碎和毀滅,對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痛苦,但這痛苦卻把沉睡的我叫醒,讓我和過去所有舊的運作方式告別,也和不對的關係、不對的互動方式有個結束、有新的轉化。
我因此產生了領悟:過去的我,活在一個不認識自己是誰的狀態,為了追求認同及肯定的生存安全,費盡一切心力,只想世界對我說:「好,我們允許你可以安心存在」,卻只覺得像在一直撞牆,或是一直走迷宮。
經過覺醒和絕對的孤獨後,我迎接自己的第二次誕生,真正誕生到這個世界,但不再是過去「我以為」的舊世界,而是一個透過我自己親自體悟的新世界。
生活,總佈滿許多不安和恐懼情境,但這是為了激發我們內在的勇氣,引領自己在每一次面對人生的坎時,能真實累積生命歷練和經驗,不再迷失和淪陷在害怕失敗及被否定的自我應驗中。
生命,既是未知,就要把生命的未知充分地拿來創造,而不是侷限和束縛。
若你浪費生命的能量,放棄如實面對自己的鍛鍊課題和生命任務,到最後只會被自己所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人事物纏上,你會失去選擇的力量,直到耗盡你所有的元氣能量為止。
這一生,我們真正能把握的,也值得成就的,就是一個如實成長、成熟的自我。讓自己活生生、實實在在、真實完整地存在,好好地接納你成為你自己,就是此生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願意敞開心接納完整的自己,並如實地讓自我磨練、面對人生的課題,那麼在你拿起這一本書閱讀之後,願你握住了一張心靈地圖,以勇氣邁出成為自己內在英雄的堅定步伐,為自己實現此生的最高價值與榮耀。
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_《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自序文
#12/27(週五)凌晨開始預購
#2020_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
-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網址:
博客來:https://bit.ly/38GMERU
金石堂:https://bit.ly/2qNoNPo
三采 :https://bit.ly/36HUx7V
誠品 :https://bit.ly/2PHXYnW
讀冊 :https://bit.ly/2r07NWg
MOMO:https://bit.ly/2LZGe6v
墊腳石:http://bit.ly/2QiGJtF
心理 諮商 要做 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對於正深陷痛苦的人來說,絕望之處在於不知道這份痛苦是否有結束之日;對於陪伴者來說,絕望之處則是在於不知道深陷痛苦的人是否永遠擺脫不了絕望、永遠不會回頭看到守護在身旁的自己。
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論過去與未來,都懷抱各自的創傷前行,也都需要著他人。
若人不是孤島,我們就該思考:
◇ 身為受苦者的親友,如何才能正確陪伴?
◇ 無法負荷對方的情緒重擔時,陪伴者如何應對與自救?
◇ 當感到孤立無援時,如何才能暫時擺脫情緒,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 當「極度痛苦」破壞了個人內在對外在世界的交流管道,如何重新打造溝通橋梁?
取自《痛苦可以分享嗎?》
***********************
這是一本探討痛苦如何養成的書,創傷者和陪伴者如何摸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離開痛苦迴圈,是這本書很重要的關注。
「一般而言,當父母因久病而開始破壞周遭關係時,幾乎所有家屬都會急著躲避,最後只剩一個子女獨自看護。一開始,家屬們都還會感謝在父母身旁親自照料的那一位子女,但隨著時間一久,感恩之心往往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壓力。」
摘文裡的處境,因為我長期接觸家庭議題,是不陌生的。有時候,故事聽來,顯得沉重與悲悽。
有時候,做最多的人,常常被要求要做更多。那些不做或不想做的人,形成了一種共犯結構,編派各種理由,給予許多道德壓力,讓正在做的人繼續做。
這些是人性,但有時可以相當地暗黑醜陋。
摘文中的主角,很幸運地有著兄弟姊妹很充分的支持,這非常難得。兄弟姊妹願意跟主角討論痛苦,並且連結,這是相當好的陪伴者。
很多人,避談痛苦,於是更寂寞。
「我們以為試圖將別人的痛苦縮小,那個人就不會痛苦了。但其實那些企圖『安慰人』的話,往往帶來更多傷害,因為這些話語傳遞出的訊息就是:『你現在不應該有這些感覺,趕快停止感到痛苦!』」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博士、執業諮商師)
大部分人,不只是想將別人的痛苦縮小,更是要讓自己的痛苦消失。很多時候,因為痛苦被忽視與否定,所以我們更痛苦。
這本書其實大部分人都需要,但我猜願意閱讀的人不多。
最近跟朋友討論到孩子的自傷行為,父母通常不知所措,還有可能責罵正在藉著自傷行為求救的孩子。如果這本書的智慧能多被父母吸收,或許孩子的苦,就能好好地寄託。
祝福您,在痛苦的時候,記得要擁抱自己!
***********************
陪伴受苦的人也需要他人支持──支持扶助者的方法
【文/ 嚴寄鎬】
對於正深陷痛苦的人來說,絕望之處在於不知道這份痛苦是否有結束之日;對於陪伴者來說,絕望之處則是在於不知道深陷痛苦的人是否永遠擺脫不了絕望、永遠不會回頭看到守護在身旁的自己。痛苦的人總有一天會走出幽谷、打起精神回應自己的那份希望,終究會隨之破碎。要陪在永遠不會給予回應的人身邊,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熙很清楚這個事實,媽媽的身心靈都已衰老,想改變媽媽的心,讓她看看女兒的臉、回應女兒,這件事並不容易。更何況母親過去的人生並不容許她學習改變心態,如果那些年沒有媽媽的執著,在熙一家人恐怕會和大多數的韓國家族一樣,難以進入中產階級。
母親畢生都堅信自己是對的,不可能會錯,如果讓她覺得自己有錯,那麼她便會倒下,這個家也完了。在這種家庭裡面,母親只能是對的。這種畢生懷抱著對自己的確信而走過來的人,怎麼可能因為身體病了,就改變念頭呢?不,甚至會更加不願承認自己身體的變化,認為自己的健康絕對不可能落到這樣糟糕的地步。在過去,整個家是倚靠母親的「頑強」才走到今天,但今天卻是這份頑強,讓母親硬生生地倒下了──在熙認為母親是不可能接受這一點的。
在熙一開始努力想改變母親的觀念,要母親接受自己年事已高的事實,對媽媽想不開的事情也會一一勸慰,拜託她聽聽自己和其他人說的話語。她甚至為此與媽媽吵架,威脅媽媽再這樣就不來看她了,並斷然執行了一段時間──可想而知,這些努力一點效果都沒有。
母親無法逃離痛苦所打的絕望枷鎖,看著這樣的媽媽,在熙也很絕望,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對於「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有深刻的體會。雖然也數不清有多少次,在熙告訴自己:「假如不能改變母親,那麼,就自我改變吧。」但這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她不知道自己面對這種以愛為名強加在身上的「情緒勒索」還能堅持多久。
***
痛苦使周遭的人也陷入痛苦,周遭的人也需要他人的陪伴
「撐不下去,就別撐了吧。」在熙的兄弟姊妹對她這麼說。在熙的兄弟姊妹分別各自住在其他地區,之所以由在熙照顧母親,是因為她住得近。兄弟姊妹們都很感謝她的付出,同時也如同擔心母親般擔心著在熙。因為大家都知道,照料母親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看得到盡頭的事情。
他們並不是因為擔心在熙倒下了就得換自己出來照顧母親,相反的,他們把在熙看得跟母親一樣重要,也非常感謝她。只要在熙提出跟照顧母親有關的要求,兄弟姊妹們都會義無反顧地支援,甚至當他們覺得有些照護內容對在熙太過勉強時,還會加以勸阻,怕在熙做了超出能力負荷的事情。若說在熙是在母親的痛苦身邊守護著她,那麼,其他兄弟姊妹則是在守護著身為母親支柱的在熙。
我們應該認真觀察箇中差異,也就是「痛苦」與「痛苦旁邊的痛苦」,兩者之間的差異。正如我先前所描述的,痛苦塑造的絕望永無止境,在這種絕望下,周遭將化為一片焦土,外緣會被毀壞殆盡。受苦的人既不看對方的臉,也不說需要回應的話。他們只讓陪伴者在身旁像顆石頭似地把話收下來,一個不高興,就因對方沒有反應而發火,而此時又期望對方可以好好接下這份怒氣,也就是對陪伴者的施壓。
對於受苦者身邊的陪伴者而言,想到受苦的當事人可能永遠無法回應,這份絕望感為他們帶來了另一層痛苦。如果說痛苦抹除了他者的存在,那麼,在痛苦身邊只會留下回應被抹除的他者們。然而,在當事人旁邊也受著苦的陪伴者,與當事人不同,他們尚處於可以表達的狀態,仍能分享話語並聆聽對方。
這就是在痛苦周邊的陪伴者以及在陪伴者身旁的人,最大的差異。受苦的人即使身邊有可以代替表達的人,他們也看不到對方,他們不會看著身邊的人說話。相反的,「受苦者旁邊的人」卻還能夠表達,並且也需要被傾聽,當有人回應他們說的話時,他們能夠思考後再回覆。他們會希望有人回應自己,也還能回應對方。如果說痛苦讓當事人跌落深淵、失去了溝通,那麼,在痛苦身邊的人則還保有溝通的力量。
瞭解這種差異很重要,因為站在痛苦身邊時,等於會被要求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痛苦會讓陪伴者也一同陷入痛苦。在痛苦旁邊的陪伴者,往往會被迫成為一個只有存在、而無其他的「神」或「植物」,因此,更外圍的人們會希望陪伴者不要成為神,而是回歸到平凡人的角色。能夠打通陪伴者的任督二派、使其回到人類狀態的對象,不是陷在痛苦中的當事人,而是陪伴者身旁的任何人。就像痛苦需要陪伴一樣,痛苦的陪伴者也需要陪伴。沒有陪伴者的陪伴者,沒辦法繼續當一個人。
在熙知道身旁還有兄弟姊妹的陪伴,當所有人聚在母親家中時,兄弟姊妹陪伴在熙的時間比陪伴母親來得多。有時母親會計較:「為什麼你們和在熙在一起的時間比跟我的還多呢?」每一次,兄弟姊妹都堅定地回答:「在熙也需要休息,需要人陪她講講話啊!」
兄弟姊妹的這番話,不單單只是安慰而已,雖然話題往往會從媽媽的病況、動向,以及後續的照護開始,但很快地,談話內容就轉向彼此的生活,特別是分享變老之後的感覺。聊著聊著,有時大家會因為想起往日時光而雀躍,有時會聊起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夢想。兄弟姊妹彼此依靠的感覺很好,同時他們也會承諾未來要相互照應。在熙陪伴著母親的痛苦,她的兄弟姊妹們也努力陪伴著她。
有趣的是,在與兄弟姊妹聊天之後,在熙的想法也大有改變。在熙原本因為周遭朋友的母親都相對溫柔體貼,很難接受自家媽媽的情緒起伏如此之大。其中一位朋友的母親一生都在抄寫佛經,還被鄰居稱讚幾乎已經入定成佛,那位阿姨雖然也有病痛,但就比較不形於色。還有另一位朋友的母親因為膀胱問題尿失禁,晚上常跑廁所,卻不太讓人知道。那位朋友告訴在熙,媽媽膀胱出了問題的事情,是媽媽患病好一陣子後,自己才知道的;某天回老家住,當晚看到媽媽一直跑廁所,這才察覺了異樣。問了情形後,媽媽卻只說:「沒事,上了年紀不就都是這樣嗎?」後來在熙的朋友才趕緊帶母親去了醫院。
在熙和兄弟姊妹說起這些時,忍不住抱怨自家的媽媽跟別人都不一樣,多去幾次或少去幾次廁所都不能容忍,實在無法抹去「我媽就是小題大作」的念頭。然而聊完天後,在熙卻改變了想法,覺得朋友母親的狀況反倒更不尋常。「如果我沒有跟兄弟姊妹說起朋友媽媽的事,應該就會覺得奇怪的人是我媽。但和姊姊聊天時,她告訴我,她朋友的媽媽也跟我們的媽媽差不多,這讓我很驚訝。」
姊姊友人的媽媽之中,也有因為子女不順自己心意就拒絕去醫院的例子。在熙聽到時,不自覺地回應:「既然這樣,就不要帶她去呀!」姊姊反問她:「但如果是我們的媽媽說不去醫院,你會怎麼做?」在熙這才承認,一切並不簡單。當她又聽到姊姊說,那位朋友最後是在媽媽面前又下跪又磕頭的,好不容易才把媽媽帶去醫院時,她忍不住有感而發:「這樣比起來,我們的媽媽還算是客氣嘛!」
當陪伴者也擁有支持系統,「同行」的周邊網絡就能建立
這種比較,不僅僅是自我安慰的作用。聽見比自身更不幸的經歷時,在熙不但能覺得自己的情況至少還好些,話題還能轉向討論媽媽那一輩的年代,聊起那個時代的女性過著什麼樣的人生。這也讓在熙反思,母親如果沒有這麼潑辣頑強,不知道能不能熬到如今。雖然這些討論沒有什麼專業知識作為基礎,但光是天南地北地聊天,就足夠讓她聯想起一些小說和電視劇,如果沒有對話,這些事情都會被她遺忘。而不僅僅是兄弟姊妹,在熙還擁有朋友。她說,有個朋友的媽媽抱怨都沒有人聽自己說話,好不容易逮到一隻飛進房間裡的螳螂,就抓著牠講了好一會兒的話。「我媽媽還沒那麼誇張呢!」在熙說。當我告訴她電影《共同正犯》裡真的有人和蝸牛交談的場景時,在熙很驚訝,原來電影跟現實的例子竟這麼相似;她也覺得非常有趣,認為自己和姊姊、朋友以及我的對話內容「很好玩」。
這也是痛苦的當事人和陪伴者之間的區別。痛苦不知道如何傾聽故事,也無法透過傾聽故事來述說及聯想另一個故事,痛苦的故事往往被痛苦的牢騷、感嘆、怨恨以及憤怒所打斷。故事和故事之間的鏈結被切斷了;說故事的人和另一個說故事的人之間的關係也遭到斷絕。所以在這些故事之上,沒有任何可以補充或分享的東西,因此也不好玩。而因為無法延續,便也不算是故事了。
相反的,痛苦的陪伴者還有能力說話和傾聽,所以陪伴者和其更外圍的陪伴者之間,才能有故事的連結與形成。會有其他人補強陪伴者的話語,而在其他人補強的話語之上,又可以延續陪伴者的回應,如此這般,便能形成一段段的對話。這些話語並非命令或禁止,而是可以被補充和共享,並據此往外延伸。這讓聆聽者能夠有思考的空間,所以在熙才會說這些對話很「好玩」。無論我們距離痛苦的核心有多麼近,痛苦本身都無能產生這類事物,唯有在痛苦的陪伴者身上,才能生產出這些「對話」,以及對話所帶來的樂趣。
在熙知道家人很感謝自己,也很努力互相照應,所以每次兄弟姊妹道謝時,她都會回答:「不要這麼說,我是因為做得到才做的,如果哪天覺得做不下去了,也會說出來的。」當然了,她是真的很累,但她總會說:「因為可以跟你們聊聊天,所以到現在都還過得去。」如果陪伴者身邊沒有其他支援,那就絕對撐不了多久。
在熙很清楚這點,從其他同樣陪伴在受苦者身邊的朋友身上,她有深刻的瞭解。參加病友聚會時是如此,聽完周遭親友的故事亦是如此。一般而言,當父母因久病而開始破壞周遭關係時,幾乎所有家屬都會急著躲避,最後只剩一個子女獨自看護。一開始,家屬們都還會感謝在父母身旁親自照料的那一位子女,但隨著時間一久,感恩之心往往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壓力。其他兄弟姊妹難免對照護者心懷忌憚,擔心對方會不會以他們是唯一陪伴在受苦者身邊的那個人作為理由,來對自己做一些「太過分」的要求,於是開始逃避聯繫,最終關係便跟著疏遠。
如此一來,陪伴者兩側的連結都被破壞了。在一側,受苦者不知道誰正在身旁支持自己,只會一味要求陪伴者在場,卻不停地摧毀他們;另外一側,原本應該支持陪伴者的人也漸漸消失,留在陪伴者身邊的只剩下痛苦。如果情況真如此發展,那麼,痛苦的陪伴者最後就會陷入自己的痛苦而身心俱毀,陷入完全被拋棄的孤獨狀態。這也和原先的痛苦者本身一樣,不只是外在被破壞的孤獨,而是只有表面關係殘存的孤獨。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兩種被痛苦所牽繫的「陪伴者」,以及他們的差異。首先是受苦者的陪伴者,亦即「痛苦」本身的陪伴者。強加在這類陪伴者身上的,是人類無法承受的存在,要求他們在受苦者旁邊、受其折磨,這本身就是一種毀滅陪伴者的暴力。
另外一種,是陪伴著陪伴者的人。痛苦的陪伴者無法和真正處於痛苦中的當事者對話,卻能和自己身旁的另一群陪伴者對話,這就是能夠談論痛苦,並傳達痛苦的場合。當痛苦的陪伴者身邊有人陪伴時,他們就能承受身為陪伴者的壓力,也可以延續關於痛苦的對話,反之,如果只強求陪伴者在沒有支持系統的狀態下堅持下去,陪伴者就會被摧毀。
受苦者本身並不知道「同行」的概念,因此,同行是由陪伴者的陪伴者來完成的。當受苦者跳脫了「處於痛苦的當事人」這個位置,改為站在自身痛苦的周圍時,原本的陪伴者也會往外圍移動,站上原本「陪伴者的支持者」這個位置。這樣的結果,對於原本支持著當事人的陪伴者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喜悅,因此他們終於能開始和當事人對話。換句話說,當痛苦身旁的人有人相伴時,在那身旁的人或許就不會放棄希望,關鍵在於建立痛苦的周邊網絡,以及該網絡外圍,也需要再進一步建立周邊網絡。
.
以上文字取自
痛苦可以分享嗎?:不以愛與正義之名消費傷痛,讓創傷者與陪伴者真正互助共好的痛苦社會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52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心理 諮商 要做 多久 在 女子健心室 Youtube 的評價
你知道一個『有害的信念』,如果沒有處理它,會跟著我們多久嗎?答案是:「一輩子!」在人生中發生的所有一切事物,包含財富、事業、健康、感情等等,如果我們沒有覺察並轉換根植於潛意識中的那些不好/無效的信念,將會深深地影響我們一輩子!
這集節目邀請到『能量療癒師』安筆,來和我們分享如何透過意念冥想的力量,結合靈性的科學,改變內在的負面想法、和一切萬有造物主的能量及最高的愛作連結,並進而達到身體、精神、情感和靈性的改造,轉化根植潛意識的負面信念,達到身心靈療癒的目的!
本集節目將與你聊聊:
(00:02:30) 療癒師是什麼?為何成為療癒師?
(00:04:04) 療癒到底是什麼?為何要做療癒?
(00:06:20) 如何做?誰需要做?
(00:09:39) 改變負面想法就好啦!為何還要療癒?
(00:11:51) 療癒與心理諮商的差別?
(00:16:03) 療癒師感應能量與解讀意象的過程
(00:19:25) 療癒對每個人都有用嗎?
(00:25:36) 療癒跟占卜的關係?不同種類如何選擇?
(00:28:56) 療癒別人與療癒自己的差別?
(00:32:25) 一定要找療癒師療癒嗎?如何自己做療癒?
(00:35:50) 送給大家的一段療癒
-------------------------
本集節目由統一陽光贊助播出,統一陽光高纖豆漿搭配蔬食,補充每日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到統一陽光粉絲團看看:https://www.facebook.com/unisunshinelife
-------------------------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持續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給你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ay.firstory.me/user/ck7a2gx3ms2vl0873fv7w0gsn
✨訂閱每週悄悄話電子信件:https://artisanal-pioneer-9065.ck.page/10f6acb1ea
💌訂閱之後你將會收到:
➡️最新音頻內容消息(也會和你說些悄悄話:)
➡️不定期收到email專屬限定的免費資源、健身/健康知識or心得分享
➡️搶先收到未來活動與計畫的最新消息或優惠資訊
⬇️來這邊找安筆:
IG【@ax.healing】https://www.instagram.com/ax.healing/?igshid=1xdds0s8729vy
------------------------------------------------------------
👇🏻在其他平台上收聽女子健心室Podcast:
-Firststory:https://reurl.cc/yZpgv2
-Spotify: https://reurl.cc/Mvz9x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WdOyZy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nzYyjd
-Pressplay、Anchor、Castro、Pocket Cast、Breaker
------------------------------------------------------------
👇🏻其他資源:
臉書私密社團:https://reurl.cc/9EnxNY
粉絲專頁:https://reurl.cc/GVNQy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健心電子報:https://artisanal-pioneer-9065.ck.page/10f6acb1ea
Peipei的新書:https://reurl.cc/Mvz9pk
------------------------------------------------------------
👇🏻聯絡資訊:
歡迎寄信到: 💌 girlpoweroom@gmail.com
在IG上追蹤我、給我私訊:
🔍Peipei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peipeifitlife/
🔍女子健心室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心理 諮商 要做 多久 在 Melody的心理學 Youtube 的評價
📝心理測驗| Meetype:https://meetype.com/
🔖IG@Meetype.tw:https://www.instagram.com/meetype.tw/
📍個人網站:https://melodyliao.cc
諮商到底在做什麼?心理諮商能幫到你哪些?何時才能結束呢?
Melody心理師分享自己諮商的親身體驗
影片內容索引:
0:00 序言
0:19 心理諮商要去多久?
1:17 狀況一:症狀緩解
1:45 狀況二:解決問題
2:41 狀況三:自我實現
5:00 心理諮商多久一次比較恰當?
6:43 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心理諮商?
相關影片
如何成為心理師?成為心理師需要哪些資格 https://youtu.be/UIqfE2zozdA
心理師很好賺嗎?心理師薪水 & 不為人知的隱形成本? https://youtu.be/F8WGt_ETAfs
心理系在幹嘛?深入了解心理系 https://youtu.be/MNyEaGKX9fk
-----------------------------
#心理諮商有用嗎 #心理諮商要做多久 #心理諮商頻率 #meetype #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台北 #廖偉玲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