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野派春櫻】🌸
暖風絲絲,寒意褪去,櫻花樹早已收到訊息,纖粉新白急著綴滿枝頭,除了爭相感染春天氣息的人們,就數鳥兒最開心了。牠們時而飛翔時而跳躍,上上下下啁啾唱和,就是讓你無法忽視牠們的存在。
《緋連雀櫻竹圖》(Waxwings, Cherry Blossoms, and Bamboo)描繪江戶時期的京都晚春時分,花鳥爭鳴的美景。畫面裡有三隻朱連雀和一棵櫻花樹,一旁竄出幾株綠竹,若以櫻花樹幹糾結遒勁的情況看來,應該也是位歷經風霜看盡人間事的櫻花界大老了。
朱連雀們捱著櫻花樹分據位置,各有姿態。上方那隻氣定神閒地棲身樹枝,中間那隻正飛離枝頭,樹下那隻則站在石頭上,留意著溪流裡任何可疑的大餐出現。
朱連雀因為羽翼尾端會呈現朱紅色而得名,又名小太平鳥。畫家以細膩的筆觸捕捉了雀鳥羽色豐美靈動可愛的模樣。由於朱連雀在交配後會彼此娑磨表達愛意,因此成為婚姻和睦與家庭繁榮的象徵,可能也是這幅畫的一種隱喻。
------------------
再看櫻花樹。無論是舒展花瓣、輕颺葉片或是蒼勁枝幹,細描淡墨之間,機敏動人翩然呈現。
這幅相當傑出的花鳥作品來自江戶時期「狩野派」(Kanō)罕見的女畫家-清原雪信(Kiyohara Yukinobu,1643-1682)。日本現代女性藝術家依舊不算多數,何況是風氣更加封閉的400年前。
更加難得的是,在那個極度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年代,加上狩野派本身〝排女〞傳統的局面下,清原雪信的藝術成就廣獲認可,從她得以在作品落款題名就知道,藏家都很樂意收藏她的作品。
因此清原雪信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得以接受貴族、武士、富商和寺廟委託作畫,獲取酬勞的女性職業畫家。
------------------
基於傳統觀念,當時女子即使具備藝術天分,結婚時嫁妝或許也會包含一套畫具,然而繪畫才能頂多只能用來作為對內展現美德的方式之一,而動筆作畫也僅侷限於自家大宅之內。作品如同貞操,可不能入了外人的眼,更何況是流落到市面上銷售。
然而清原雪信憑什麼突破窠臼,發展天賦開創藝術事業?
有部分真要多虧她出身京都藝術家庭,還有個相當叛逆的畫家老爹-久隅守景(Kusumi Morikage,c. 1620-1690)。
------------------
清原雪信的父親-久隅大叔也是受教於狩野派,還娶了恩師,亦為狩野派大師的狩野探幽(Kanō Tan'yū ,1602- 1674)家姪女為妻,生下清原雪信這個藝術天分驚人的女兒,是狩野探幽最得意的門徒之一。
但是久隅大叔卻非常沒在怕,他跳脫狩野派自室町幕府時代以來為宮廷和權貴服務的模式,在作品中流露對農民與貧民的關懷。為此,久隅大叔還跟狩野大師翻臉,於是他老人家一氣之下回到家鄉加賀,轉任前田家族的官方畫家。
有這樣思想特立的老爹,教養女兒的方式自然不凡,何況又是自小便流露才華的孩子。
久隅老爹的繪畫技藝相當出色,從清原雪信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開始,便手把手地教導她作畫技巧,陪伴她練習,剛好彌補那時女子無法外出接受教育的限制。然而不僅如此,得到父親和狩野大師的指點之餘,久隅老爹後來甚至讓清原雪信跟隨其他畫家學習。能做到如此,要有多大的膽識和遠見!
------------------
未曾辜負老爹勇於反抗傳統的決心,清原雪信努力學習琢磨技巧,接受花鳥、風景、人物畫等不同主題的訓練。無論是小型捲軸或是大型屏風,她都能運用細緻嚴實的手法,優雅從容的風格,以女性特有的柔美特質,既遵循狩野派之風,又從中開創自我格調,完美結合水墨、金箔與色彩,傳達細膩人物與四季風貌。
如此傑出,當然有能耐成為江戶少見,廣受稱譽的女性職業畫家。
清原雪幸一生都待在京都,影響日本文化至為深遠的《源氏物語》也成為她重要的取材來源,她的起居出入正好都是《源氏物語》的背景所在地。
由於狩獵派講究血緣關係,清原雪幸後來嫁給狩野探幽另一名學生Kiyohara Hirano Morikiyo。丈夫也是位畫家,應該能夠理解妻子對事業的追求並欣賞她的天賦。可惜清原雪幸年僅39歲即早早離世。
------------------
其實就連清原雪幸的祖母也是嫁給狩野探幽的學生,足見狩野派多麼重視家族紐帶。
這或許也是狩野派能從15世紀室町幕府中期開始,歷經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朝,直到19世紀江戶末期約400年,無論幕府勢力如何更迭,始終屹立不搖,獨攬幕府畫師一職,領導正統,成為日本史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畫派的原因之一吧。
結合日式裝飾趣味,強調金箔輝映,走出傳統中國水墨畫風,狩野派單憑家族淵源能夠產出如此大量的藝術能人,還真是史上與世上少見。儘管狩野家族成員後來可包含血親、姻親與收養等其他關係。
------------------
有時候,無需濃色艷彩,更顯淡逸出塵,清原雪幸的《緋連雀櫻竹圖》即為如此。
當初要是不分性別,受教機會均等,狩野派會不會開創更精采的藝術成就?😎
#京都的春天多美🌸🌸🌸
#狩野派女畫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德 川 家康 女兒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一位令歐美科學界敬仰的「南宋惡人」
歷史春秋網
作者:滄海明月生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
這是《射鵰英雄傳》裡桃花島主黃藥師的武功寫照,除了出神入化的武功,這位狂傲的宗師對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琴棋書畫甚至農田水利都無一不精,堪稱複合型的學霸。
《神雕英雄傳》是金庸的成名作,以南宋、蒙古、金國三方勢力的角逐作為歷史背景。小說中黃藥師的出場,大約處於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寧宗當政時期。
巧合的是,這一時期的歷史裡也有一位多才多藝的學霸橫空出世。他弓劍嫻熟、精於星象音律、算術詩詞及建築營造。更為契合的是,黃藥師被視為亦正亦邪的狂士,這位學霸也一度被世人認定是劣跡斑斑的惡人,但在幾百年後卻被大洋彼岸的科學界集體敬仰。
一樣的天縱英才,一樣的毀譽參半。除了沒有一個冰雪聰明的女兒,這位學霸幾乎可以視作小說裡黃藥師的原型。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數學家秦九韶,一位被聲名耽誤的天才。
一、英武少年
秦九韶是四川安岳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秦季棲是進士出身。公元1219年,主政巴中的秦季棲遭遇了軍士嘩變,一介書生的他只得攜家小棄城逃走。歷經數年的輾轉後,秦季棲到了都城臨安,朝廷不僅沒有治罪反而將他提拔為潼川知府,並命他舉家重返四川。
秦九韶的傳奇,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那一年他18歲,正值熱血沸騰的年紀。
此時的南宋,在西北一帶同時防範蒙古與金國兩方強敵。在蒙古的快馬彎刀之下,陝西、甘肅大部已被突破。潼川由於地形險峻被視作戰略要地,為此朝廷特意從西南募集了幾千名精壯的民兵,戰時隨軍禦敵,閒時作為民夫修建工事。這支民間武裝的首領,就是年輕的秦九韶。
能統領這樣一支隊伍,秦九韶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生性聰慧好學,少年時就研習了大量的天文曆法典籍,又潛心學習土木工程,這些都轉化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技能,手下的軍士對此都心服口服。
秦九韶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不僅理論知識過硬,軍事素質也相當優秀,他的馬術、騎射、劍術玩兒得非常溜,以致於當時的人們都以豔羨的語氣評價他:「遊戲、毬、馬、弓、劍,莫不能知」。
公元1236年,蒙古大軍攻入成都,四川的大部分州府都遭淪陷。此前的一系列戰鬥中,秦九韶展現出了職業軍人的素養,時常冒著箭雨指揮自若,就如他後來追憶的那樣:「歷歲遙寒,不自意全在失石間」。
如果人生照著這樣的軌跡前行,投身軍營的秦九韶多半會落得為國捐軀的結局。然而隨著從戰場調離到地方,秦九韶最終在數學領域突放異彩。
二、數學天才
在四川任職期間,秦九韶就已經展現出了數學方面非凡的天賦。
《郪縣誌》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公元1231年6月,郪江沿岸暴雨成災,當地一處名為核桃壩的地方,有兩個農夫為洪水沖毀的田界發生爭執。經過現場勘驗後,秦九韶發現各自為三角形合在一起的「三斜田塊」,被洪水沖成了不規則的田地。於是,他運用豐富的幾何知識,算出了田地的面積,再將其等分劃出了令兩人都滿意的邊界。
除此之外,民間還留下了諸多秦九韶的傑作,譬如杭州西溪有一座「道古橋」,就是由他設計修建的。對於秦九韶而言,這些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真正令他揚名天下的,是一部名為《數書九章》的奇書。
公元1244年,在南京任通判的秦九韶,因母親去世回鄉守孝三年。遠離了政治紛擾的他,在研究曆法時發現年份越遠,曆法的誤差也越大,其根源就在於算術不夠精準。為此,他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二十多萬字的《數書九章》,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
即便是幾百年後的今天,這本《數書九章》裡蘊含的知識,也足以令學渣們抓狂。
比如書中的「三斜求積術」就是已知三角形的三條邊長,求三角形的面積,沒點兒幾何知識真還無從下手。令人驚嘆的是,秦九韶總結出的公式,與當代課本上的算法幾乎一致。而且他提出的配分比例和連鎖比例的命題,至今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數書九章》共有9個門類,囊括天時、田域、測試、賦役、軍旅等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內容。9類中又提出了9個問題,共計81道數學題,秦九韶在書中不止提出了問題,又精心地講述瞭解題原理和步驟,在給出答案的同時還有思路延伸。
如果南宋的科舉考試有數學的話,這本《數學九章》絕對是賣得脫銷的熱門書籍,可能連小朋友都人手一本,相當於當代的「奧數」。
《數書九章》裡的內容,涵蓋了如今初中甚至大學裡的數學課程。除了小數、複數、還有最小公倍數、代數運算,高次方程等。
這部著作代表了中世紀世界數學發展的最高水平,其中的「大衍求一術」領先西方數學家高斯554年,「正負開方術」比英國數學家霍納的解法早了572年。現代的數學家梁宗巨曾經這樣評價《數書九章》:「那時歐洲漫長的黑夜猶未結束,中國人的創造卻像旭日一般在東方發出萬丈光芒。」
三、毀譽參半
公元1248年,聲名遠播的秦九韶被宋理宗召見並得到了賞識,而他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被皇帝召見的數學家。
此後的秦九韶被提拔在江南一帶任肥缺,聲色犬馬的熏染使得他逐漸在官場中迷失了自我,變身為同僚們口誅筆伐的大惡人。
秦九韶早年還是文學青年,寫得一手好詞,因此與南宋晚期的詞家劉克莊相識。劉克莊的詞風豪放,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但在秦九韶成名以後,卻遭到了劉克莊的猛烈抨擊。
經過這位文壇大咖的宣傳,秦九韶為人不仁、不義、不孝、不廉」,甚至後來社會輿論還對他進行了人身攻擊,說他’暴如虎狼、毒如蛇蠍、非復人類」。更離奇的如「多蓄毒藥,如所不喜者,必遭其毒手」。
在諸多文字的渲染下,秦九韶的惡名似乎是被實錘了。
在這些記載裡,秦九韶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多次被取消任命;他利用自己在數學領域的特長攫取了上司的田產;更勁爆的是,秦九韶命屬下殺死親兒子,為此還精心地設計了毒殺、溺死、用劍自裁的三種方案。
趕上這樣蛇蠍心腸的老爹,手下人覺得太變態了就沒下手,私放了他兒子,秦九韶得知後竟巨額懸賞追殺。
從秦九韶的仕途經歷來看,他精於算計醉心官場權鬥,絕不是個善茬,但抹黑他的劉克莊也不是道德模範。南宋的政壇一直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秦九韶與樞密使吳潛交情深厚,主張武力抵禦蒙古,在詞裡高唱愛國的劉克莊卻依附權臣賈似道,積極沖當詆毀主戰派的鼓吹手。
四、死後哀榮
公元1268年,被貶至廣東梅州的秦九韶淒惶離世。由於生前遭遇的輿論攻擊太多,秦九韶死後,《宋史》和所有的地方志都沒有為他立傳,就連現在的學術界也將他視作有道德污點的天才。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九韶的悲劇也是南宋朝廷悲劇的縮影,如果因為黨派因為政見不合就置國運於不顧相互攻擊,那麼亡國之禍也為時不遠。
秦九韶死後的第八年,南宋滅亡。
令人唏噓的是,沒有被中國古代主流價值觀認可的秦九韶,在西方科學家的眼中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德國著名的數學史家康托爾稱讚他是「最幸運的天才」,美國著名的科學史家薩頓認為」秦九韶是他所在的民族,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時光荏苒,如今的安岳縣為秦九韶修建了紀念館。這位曠世奇才在幾百年後,終於以光輝正面的形象被世人銘記。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秦九韶 #英武少年 #天縱英才 #毀譽參半 #南宋 #數書九章
德 川 家康 女兒 在 林達陽 Facebook 八卦
因為行程關係,終究還是錯過了華嚴瀑布。
來到日光,卻沒去華嚴瀑布,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本以為不會太遺憾,但走在東照宮的參道上,或許是因為前晚失眠的關係,一路都是迷惘混沌的感覺。
我在做什麼?學生時期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於藤村操的〈巖頭之感〉───東京第一高校的學生來到瀑布頂,認為世間萬相,皆不可解;自殺之前,在樹上寫下「今既之巖頭,胸中並無不安。始知大悲觀竟與大樂觀一致。」這樣的句子。對心神敏銳、一點波瀾便傷感動盪的學生時期,對當時困坐於學生身分、能力有限的我,是近乎神諭的存在。
但那段時期終究是過去了。對緩慢成長的不耐、遠觀世界冷漠運轉的絕望感,現在都是不同的樣貌了。其實我也無法想像,若這趟旅行真去了華嚴瀑布,又怎麼樣呢?刻著巖頭之感的水楢樹,早就砍去了;沉浸在不可知論之中的我,對生死兩極同樣迷戀又抗拒的我,也已經長大了。那是不可重來的年少情懷───崩落的美與泉水,看上去與從前並無二致,但其實每一滴水、每一瞬間的美,都像是億萬光年以外的星群:真正看到的時候,都已經永遠過去了。
這次若去了華嚴瀑布,也與學生時期前去的意義不同了。若下一次再去華嚴瀑布,與這次前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了。
懷著這樣虛無的心情,不去華嚴瀑布,卻走進東照宮,碌碌經營一生、終於統一日本的德川家康的靈廟,不能不說有些矛盾。走過五重塔、神厩舎、修繕數年剛剛開放的陽明門,來到唐門之前:美麗繁複的構造,雕塑,典故,釉彩與金箔,雪白的漆色……,一路走著,像是陷進了風格陌生的油畫裡,濃烈的意義逼迫著我,俯視著我,試圖沾染我、教育我,要我體會,並且尊敬。
但能怎麼辦呢?當我不能感覺不能同理,再巨大的信念,也無法帶給我什麼。我在方場上兜來轉去,抽了籤,看御守,與白衣緋袴的巫女錯身而過,烏鴉在空中撲飛盤旋,什麼都新奇,但什麼都讓我覺得寂寞、喪氣。
那些更高的什麼,是不是真要經歷這些繁複嚴謹的儀式,才能夠靠近?是不是非得透過那麼強烈的崇敬,才真的存在?
隨著人群進了拜殿與本殿,與許多西方遊客一堂擁擠的跪著,聽陌生的外語解說,又出來,赤腳走在冰冷的迴廊地板上,覺得非常疲倦,而且警醒。那種心情好像又回到了叛逆而自由、對什麼都渴望卻又都想逃避的學生時期。翻起地圖,圖的邊緣是山腰上葬著德川家康的奧社,若要往那去,還得再走數百階的階梯。
但這樣更好,這樣最好。辛苦一點,遙遠一點,能讓人重新確認自己所走的,是不是自己想走的路。我沿著迴廊來到階下,階梯的起點是低矮的坂下門,門內立著指示牌,非常顯眼,順著指向往門上望,赫然就是不易察覺的眠貓塑像。
很小、容易忽略的眠貓,原來躲在這個地方。看上去與一般家貓差不多身形,那麼敏銳的動物,此刻呈現的是沉靜安心的感覺。據說之所以雕了牠放在這裡,意思是,如果貓咪也能安睡,從此天下太平。
或許因為自己養貓的關係,心神被拉近了許多。我經過牠,爬上階梯到了奧社,又走下來,倦意全消,好像有些事情漸漸具體起來了。回程又穿過坂下門,忍不住停下來再多看了眠貓好一會。想起家裡的貓咪──想起當時帶牠回家的奇妙經過,想起牠的喜怒無常,牠的不可理喻,也想起牠小小的身體裡如何同時存在著虎的意志、鼠的膽識,還有無論如何,永遠就像是一隻貓咪那樣,好奇而自信的心性和眼睛……
這說的似乎不只是貓,也是當時的我們了。貓在哪裡呢?貓在每個人的最初以及深處。離開眠貓,回到方場,猶豫著要不要離開時,被一對父女吸引而停下腳步。女兒還是小小孩,不太受控,四下跑動著,一會兒仰頭絮絮說話,一會兒又蹲下玩起石塊,爸爸則很有耐心的跟前跟後,溫柔提醒,輕聲制止,指引方向,一邊認真的(替女兒)拍照記錄著這段旅程……
簡直是一個小明星與她的隨行側拍人員吧。拍了一陣,小女孩仰著小臉伸手跟爸爸要來手機,也想幫爸爸照相,我站在小女孩身後看,發現她的取景方式是只求拍到爸爸就好───大大的方場上,都是數百年歷史的古蹟,陽明門,唐門,什麼殿什麼景,在她眼裡全不重要。手機拿得低低的,角度也是低低的,這就是小小孩看見世界的視野嗎?我幾乎都要忘記了。除了爸爸,她拍的是她與爸爸之間短短幾公尺、鏡頭裡看上去卻很長很長的石板路。
沒有人糾正她。爸爸也只是笑著看,等她拍夠了,一把將她抱起來,轉身請我接過手機為他們合照。照片裡終於有了金光閃閃的陽明門與迴廊。拍完照,小女孩一被放下,沒等父親說話、也不看自己在相片中的樣子,又開開心心跑去找門廊上其他的動物雕塑了。滿心好奇,但毫無耐性,像一隻貓咪那樣。
不知道她會長成怎樣的大人呢,會一直這樣樂觀嗎?還是終有一天也會陷入自己的憂慮和秘密?
彷彿永恆的東照宮,對她或對我來講,都是太巨大的故事了;無時無刻向下墜落的華嚴瀑布,又是太遙遠的存在。等她長大成為學生,等到她離開學生身分,等她像我這樣,如果多年以後一個尋常的陰天裡,睜著睡眠不足的眼睛重新來到毫無印象的日光,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那都是沒有人知道的事了。沒人知道的事情,比如藤村操所說的「不可解」的世間真相,是不是仍有其意義呢?
再見東照宮,再見華嚴瀑布。日光一日旅行,那個貓咪一樣性情的小女孩,那樣回頭看我的眼睛,似乎提醒了我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