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提問】#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如何發想研究主題?新手該如何找尋題目?」
⠀
答:(蔡依橙)這個首先要看你能不能獨立。如果不行,要先 #靠行;如果可以,就從 #臨床問題 中思考。
⠀
住院醫師時期,你沒辦法自己送 IRB,沒辦法自己決定病人的處置(決定診斷標準與治療計畫),這樣就必須靠行。靠行的意思就是,找個有產能的團隊去跟,不一定要跟自己的臨床工作有關,例如我現在人在新陳代謝科訓練,但同時還是可以跟肺癌團隊一起寫作。
⠀
請注意,我說的是「有產能」的團隊,因為醫療界有很多人,看起來很厲害,說得自己很厲害,但實際上產能不多,這種你跟了就很麻煩,因為他們給的題目往往做不出來,給的建議也並沒有說到重點,甚至跟國際醫療潮流是脫節的。相信我,我看過太多朋友,把青春跟機會葬送在這樣沒有未來的計畫上。
⠀
│ 決定要去拜師,加入團隊前,要先做功課。 │
⠀
#從PubMed去搜尋 這些老師的成績,看看是不是夠多,建議 10 篇以上,而且最近兩年還有作品發表的,比較容易成功。
⠀⠀
當然,即使本身會寫,有些人就是不太會帶人,或者,會帶人,但就是不願意帶你,這都是社會生存必經之路。之前黃暉凱醫師在深度對談,剛好談過這個問題,綜合他身邊許多朋友的經驗,給了很多實用建議。我們也剪了其中一段影片供大家參考。
⠀
▪ 研究深度對談:黃暉凱 x 陳育群 x 蔡校長(https://bit.ly/3rjRE8D)
⠀
│ 找到適合的老師與團隊,就請人家給我們題目去做吧。 │
⠀
這時候,就是技能交換的時刻,通常是老師有資料,你負責勞力、統計跟寫作。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能學會 #統計跟寫作 的基本概念,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太差。老師給你資料,請最好在一週內處理好,在老師的眾多門徒中,就只有你處理得又快又好,發表就會比較快,日後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
⠀
如果你是主治醫師了,或者你雖然還是住院醫師,但有些患者的確是你可以決定處置的,這就很適合做研究。適合起步的題目類型,如:
⠀
▪ 到底做大腸鏡用哪一種清腸方式,做起來比較乾淨?(需要做對照,一個是一般認為好的清腸法,另一個是你認為好的清腸法,然後就施做者跟影像作評分。)
⠀
▪ 門診之後要裝號碼更新的 App,讓患者可以抓對時間來,會不會增加滿意度?(需要做時間控制,也就是有 App 之前收資料,有 App 之後也收資料。)
⠀
▪ 更進一步,如果有機會導入新機器或新技術,像我剛好遇到醫院導入多切面電腦斷層,一些其他 VS 沒做的領域,我就可以自己開發,如:CABG 後的追蹤判讀、植入物的判讀、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的技術優化,這些都是我日後在國際上演講、在期刊發表的內容。
⠀
當然,開始一個新領域很困難,在這之前,先用其他的主題,鍛鍊過寫作的能力,即使 case report、letter、case series、image 都可以。有了發表的經驗,更能把一個新領域規劃跟執行得更好,發表上更有效率。
⠀
🎯 跨出論文發表第一步,最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統計的實際應用讓你不再害怕
☑ 親手畫出漂亮的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的管道與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9/12(日)【台南班】新思惟首次南部開課,敬請把握!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912_event/
⠀
8/21(六)【台北班】尚有名額,北部的朋友這邊請。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從pubmed去搜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用PubMed 搜尋文獻,在additional filter 裡勾選clinical trial 時 ... 的評價
- 關於從pubmed去搜尋 在 [跑步]初全馬訓練請益 的評價
從pubmed去搜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 在臨床上有些心得與發現,想與更多人分享......
有時候覺得在一些臨床問題上,自己的解決方法似乎還不錯,也會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對的。
醫學,是一門要求證據的科學,既然應該要去找證據,有了一些想法與結果,不如就將心得與感想付諸實現吧!
想是這樣想,不過真的要動筆寫,還是不知道要怎麼開始。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後,也陸續去上了一些在教人怎麼寫論文的半天免費課程,可是上了之後,還是沒能在心裡面留下什麼想法與概念。覺得還是花錢去給人家上課比較實際,畢竟「注意力的重要性大於時間、大於金錢」。
⚠ 10/13 最新梯次,名額告急!
席次有限,想報名的朋友,要抓緊時機趕快上車了~
立刻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投稿期刊的策略?▒
寫完論文,就要找期刊投稿,在課堂上有清楚地說明如何選自己想要的投稿的論文,也破除我認為從 impact factor 最高開始慢慢往下投的想法,最好還是要有自己的投稿策略,知道基本觀念,剩下的就是自己實際的去搜尋一次了。
▒ 沒有公式的統計課 ▒
統計也是我的罩門,以前上的統計學已經完全忘光光了,所以現在真心覺得把知識塞給一個人是沒有用的,一個人要學會東西,還是要這個人真心想要學習才有辦法,問得出問題,才能找得到答案。這一部分陳一銘醫師還蠻厲害的,完全沒有公式,只教怎麼用!
▒ SCI 天天有 ▒
📣 2018 年 6 月,新思惟研究校友共發表 41 篇!單月破 40 啦!
2017 全年共 300 篇論文發表,2018 年 1-5 月論文發表數已多達 161 篇的工作坊!平均每月超過 30 篇論文發表,協助多位校友突破困境、得到被挖角機會,或在體系內獲得升遷,往更好薪酬與發展邁進!
▒ 課程 3 大特色,給你最佳助力 ▒
#實際建議
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應用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該如何克服,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內科陳一銘醫師,復健科吳爵宏醫師,放射科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185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實作統計
讓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新思惟口碑互動實作時間,再次改款,讓您在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實際完成,製成可投稿數據圖。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資深助教隨時幫你!
#課後回饋
運用上課學到的技術,完成回家功課,並由講師親自閱讀,並給予回饋,用多年指導住院醫師的經驗,建議您未來努力的方向。不只給你魚、給你釣竿,還指導您,該怎麼設計一支屬於你自己的釣竿。
▒ 為初心者,提供最好協助的工作坊 ▒
🔹最新活動|10/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刻報名|歡迎您來,一起成為登上 PubMed 的傑出校友!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從pubmed去搜尋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八卦
69. 當你所學的有一半將在五年内過期
醫學院的教授總喜歡掛在口邊的一句:「你們在醫學院學到的知識,有一半將會在你們畢業之時被推翻。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那一半究竟是甚麼。」無論對一般人還是醫學生來說,這句說話驟耳聽來可真駭人——政府人均投資過300萬元的醫學生,竟然有一半精力和腦力花費在即將過期的知識上?
稍微在網上搜尋一下,原來這句說話出自三四十年代的哈佛醫學院院長(註一)。當然這句話未經科學考證,「50%」這個比率大概也只是個粗略估計,但套用在如今的醫學世界,愚以為「雖不中亦不遠矣」。相比幾十年前,科技發展的速度可謂幾何級數增長(這也是個未經證實的數字,就當我用了個修辭手法)。以基因的研究發展為例,自Watson和Crick發現DNA的雙螺旋形結構,到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知悉人類99%相似的基因圖譜,甚至能從一個人的全副基因得知其下半生有可能患上的疾病,當中相隔只有短短半個世紀。在全世界都能互相分享研究結果和資料的世代,在我們習醫的六年間,科學世界要迅速地推翻又接納新的論說,是絕對有可能的事。
所以,就像名校的入學試般,硬性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去搜尋資料和理解新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重點。有醫生上課時叮囑我們不要自大,六年的本科課程,只夠我們學習「醫學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medicine)、知道怎樣理解高級醫生的指示。也可能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說醫學生的畢業試其實希望我們合格(designed to make you pass,註二),真正的困難嘛,在於畢業後的專科考試,那裡的合格率,才低得嚇人哩!
小島大學開設Problem-based learning,好像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獨自找尋答案的能力。雖然這種學習模式在我學業繁忙、沒有時間自己找資料的時候,對我的知識增長沒有幫助,但我也因此認識和使用過PubMed、Medscape、UpToDate等平台,總算知道該在哪裡找到想要的資料。這在「所學知識有一半將會過期」的情況下,應該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吧!這也是我在上篇《狙擊偽科學》一文中,對科學的真確性這麼重視的原因之一呢。
註一:根據哈佛醫學院網頁,他的原文是:"Half of what we are going to teach you is wrong, and half of it is right. Our problem is that we don't know which half is which."
註二:道聽途說回來的消息說,香港的海外執業試(LMCHK)程度和醫學生的畢業試相若(待考證),但合格率卻比後者低得多。如果這事屬實,那這還是醫生的「山頭保護主義」嗎?
圖片來源:https://wire.ama-assn.org/…/educators-debate-methods-help-m…
從pubmed去搜尋 在 [跑步]初全馬訓練請益 的八卦
目前台南登革熱病例愈來愈多,跑戶外又怕蚊子叮,噴防蚊液後去跑,滿身大 ... 從小時 09/26 22:07. → selfvalue14樓候~ 會隨神經系統的發育增加 09/26 ... ... <看更多>
從pubmed去搜尋 在 用PubMed 搜尋文獻,在additional filter 裡勾選clinical trial 時 ... 的八卦
... 從這個裡面去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這項打勾,那剩下跑出來的 搜尋 結果,就會是那些RCT。這個時候你再從裡面選擇有做placebo control 的,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