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協議 醫療方面 立法院公聽會 柯文哲之發言 (2013-10-02)
主席、各位委員:
其實任何一個政策的考量都很簡單,只有兩個原則:一、你希望50年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二、你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朝那個方向前進?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前,我們先來檢視一下台灣的醫療現況。作為一個在第一線實際臨床工作者,我至少可以舉出好幾個目前看到的問題。比如急診暫留人數爆滿,台大醫院急診隨時有150人左右在等待住院;「四大皆空」更是大家天天在討論的問題,其實「四大皆空」空的是初期照護,因為專科醫師的人數並未減少;至於醫療費用則是每年都在快速成長,因為在目前的健保給付制度之下,醫療費用根本控制不了,如果要控制,就必須「家醫」、「分級」、「轉診」、「論人計酬」,衛生署原本要推DRG制度,可是推動到一半就停掉了;有人問台灣的醫療有無不平均的現象?當然有啊!台東縣縣民的平均壽命比台北市民少8年以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本來醫療和教育就應該平均發展,因為這是窮人最後的一個機會。就我們在醫院實際運作來看,醫療人力架構必須重整,目前的現況是主治醫師做住院醫師的工作,住院醫師則做實習醫師的工作,而實習醫師做的卻是歐巴桑的工作。其實我今天是替醫勞盟的張理事長代理出席,我認為醫師納入勞基法是遲早的事,因為美國擋了差不多8年,最後住院醫師的工時限制法還是上線,臺灣目前專科護理師限制很多,醫師助理則完全沒有立法的情形下,醫療人力架構的問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我剛才講了這麼一大堆在講什麼,你們知道嗎?如果我們目前有這麼多問題,我現在問政府,服務貿易協定實施以後,對目前這些問題有幫忙,還是沒有幫忙?這就是重點。
我剛才很仔細看衛生福利部的說帖,我對衛生福利部的說帖有幾個回應,第一,以前馬政府不是說,簽定ECFA以後國民經濟會成長,結果呢?我沒有看到。就是因為ECFA沒有成功,政府已經失信於民了,現在再提出服務貿易協定,老百姓第一個反應就是不信任,有一些懷疑。事實上,今天所謂服務貿易協定,作為醫界第一線臨床的醫生,我不是反服務貿易協定,我是反黑箱,到底裡面是什麼東西,我都不知道,就包裹式的簽定。本來逐條討論、開放討論是必要的,在政府已經失信於民的狀態之下,當然更要討論。
另外,餅不要劃太大,政府聲稱大陸市場怎麼樣怎麼樣?我就明白問一句話,臺商去大陸開醫院,有哪幾家是賺錢的?請問廈門長庚的帳已經plus了嗎?大陸有很多潛規則,造成台商生意都是看得到吃不到。衛生福利部的說帖裡面講,我國醫療機構屬性都是非營利性質,醫療財團法人都是公益法人,所以大陸資金進來,我們都有規範它。講這一句話是睜眼說瞎話,如果臺灣的醫療真的是非營利事業,為什麼醫院愈開愈大、愈開愈多?醫院雖然沒有賺錢,但是它的周邊事業都在賺錢。所以講我國醫療事業是非營利性質,所以大陸資金來會受到良好的控制,寫的人到底自己相不相信?就我們目前看到的,高階的醫療人才跑到大陸去,現在不是假日飛刀手一大堆?禮拜六、日飛到大陸開刀的,我認識好多人都是這樣;低階的醫療人員薪水則會更降低,我也知道衛生福利部的說帖是說,我們沒有開放大陸專業人力來台,坦白講,只要服務貿易協定一簽下去,擋也擋不住,我認為就是螺絲釘戰術,什麼叫螺絲釘戰術?就是螺絲釘先輕輕釘下去,然後愈鎖就會愈緊。事實上,服務貿易協定一簽定,臺灣高階的醫療人才會跑到大陸去,而低階醫療人才薪水會再降低,因為大陸的人會跑過來,所以薪水會再降一次。
最後講到長照,衛生福利部也說,我國長照資金不足,如果大陸資金進來補充會改善。坦白講,如果長照這麼重要,政府就要自己做,不要老是想敵國會幫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我的意見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教育與醫療,再怎麼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項還是要維持一個程度的社會主義,因為醫療與教育的平均是給窮人最後一個機會,是保障人民最後的一個機會,所以在所有其他服務貿易協定裡面,這兩項是特別要逐條討論的,教育當然也包括文化。目前臺灣的醫療狀況一大堆問題,政府常常想服務貿易協定對我們有什麼幫忙?我坦白講,這是不負責任的政府,因為如果是重要的、困難的,政府自己要扛起來做,而不是講長照很困難,大陸資金進來我們會改善,這是不對的。就好像都更,都更為什麼失敗?其實都更要成功,一定要政府自己扛,放給私人建商去做是不會成功的,這是很清楚的道理。
我把今天講的話做一個結論,我們不是逢中必反,我們認為醫療人權是人世普遍價值,也希望中國大陸的人民有更好的醫療。在這個前提之下,其實我們今天反的是黑箱,到底服務貿易協定裡面的條文是什麼?要講清楚一點,到底要怎麼做?大家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不是反服務貿易協定,是反黑箱作業、反包裹表決。我的訴求很簡單,特別是醫療與教育這兩項,教育還包括文化,逐條討論、開放討論,就這樣而已。謝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坐落於集美村。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
「廈門長庚」的推薦目錄:
廈門長庚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八卦
「多嘴」
今天護理師跟我分享了一件真實事情。話說我們都會在掛號櫃檯的時候,會詢問患者:是否有出國史或接觸史(就是所謂的TOCC),護理師被一名病患不耐煩地說:「沒錢啦,哪有錢出國」。護理師也是很無奈⋯⋯
這件事讓我想起一件事,講一個真實故事給大家聽:
從前的從前,我還在長庚醫院剛剛升上主治醫師,當時醫院有一個規定:年輕的主治醫師,需要「被」派遣到廈門長庚醫院支援。
當時在廈門長庚,主要都是上急診班。所以面對很多急重症的患者。台灣的健保是「大部分政府幫你買單,少部分自己負擔」,對岸也有所謂的「醫保」,則是倒過來的:「大部分自己買單,政府只幫你少部分負擔」。
廈門長庚的地理位置,是位於廈門海滄區,那裡是一個比較外圍工業的區域,附近的居民,大多是民工勞動朋友。反而並不是台商、台幹子女來看診,大多數是純樸的當地平民百姓。
有一個患者讓我印象很深刻,他是一個3-4歲大的小男童,下方腹部疼痛。理學檢查看起來有腹膜炎的跡象,要懷疑是急性盲腸炎合併腹膜炎。
我們就緊急召會的外科醫師,外科醫師要求做電腦斷層掃描確定牽涉的範圍以及鑒別診斷。
開了電腦斷層的單子之後,衣衫襤褸的爸爸,手拿著單子抬頭問我:「要多少錢?」
我問了一下急診的書記,加上急診的處置,總共要1000多人民幣。
爸爸跟抱著小嬰兒的媽媽對望了一下,他跟太太說:「你先留在這裡,我先回去村裡面籌錢。醫生請你幫他先治療」
那時候是2009年(民國98年),當時在廈門的民工,大約月薪1000多塊人民幣左右。所以做一個檢查,生一個稍微不是感冒的病,對於很多當地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重的負擔,1-2個月的薪水就沒了。住幾天加護病房,可能一兩年的薪水也沒了。
後來確診了之後,外科醫師把孩子接上去手術室開刀。那位爸爸在我晚上快要準備下班的時候,匆匆忙忙從急診大門衝進來,拿著一疊零錢和人民幣的紙鈔,在櫃檯那裡付帳。想必是在村裡面跟親朋好友和鄰居拼拼湊湊借來的。我跟他說孩子已經上去手術室了,請他到手術是門外等候。當時候心想:開刀的費用怎麼辦?住院的費用他也要開始張羅了⋯
當時候有一個感觸:台灣的醫療環境對於醫療人員非常不友善,健保一直壓榨我們。但是反過來另一面,卻是救了許多人⋯
美國的醫療費用,是全世界出了名的高,跟他比,當然不能相提並論。鄰近的香港醫療費用,只要在公立醫院,都可以很少。但是卻要排隊,也不能夠讓你隨時隨地,想要指定看哪個醫生、哪一個科。都要經過層層轉介,還要排隊,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不想等,當然可以!就要去「私家」醫療系統,付出高昂的醫療費用。
台灣今天的防疫工作,做得很不錯, 雖然不敢說全世界都在學,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有盡力守住,是有目共睹的。
靠著看文章的各位也同心協力戴口罩、洗手、少出門,背後政府投注了多少人力物力追蹤個案、把移民署的系統和健保署的系統連結在一起、製造口罩請藥局派口罩等等,而我們醫療人員則是負重前行的。
在台灣的大家,應該不必為了一個檢查,或一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的病,回大樓社區裡籌錢吧?(除了重病、癌症特殊藥物、罕見疾病特殊藥物特殊狀況外)
原因是什麼?是政府有在照顧你,也因為我們醫療人員長期被壓榨的結果。
回到剛剛護理師跟我分享的那件事情,沒錢出國當然不是有罪,心情不好我也能理解。護理師也沒有為了這件事生氣,頂多也是感覺到無奈而已。
但我們是為了防疫工作,配合政府的規定,才會「多嘴」詢問出國旅遊、接觸史,並不是要找大家麻煩。就是因為這一陣子很多醫護人員「多嘴」警覺又多管閒事,才會抓到那麼多案例。
生病固然身體不舒服,心情也跟著不會好,這一點我們都能理解。那麼也請大家體諒一下我們也在做防疫工作的責任。
也請珍惜台灣的醫療環境,這些都是得來不易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廈門長庚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八卦
跟大家說一段關於我的 過去 和未來 的故事(文長)
奶爸Dr.從2004年,不知死活地進入高雄長庚工作,在訓練成為兒科專科的路上,我遇到了好多位恩師,第一位且最重要的一位是兒童胸腔內科的牛震廣主任,就是人稱「牛杯杯(牛伯伯)」的醫師。從他身上學會了支氣管鏡操作、氣喘的介入照顧、重症的加護病房處理原則、教學的風範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從他身上,學會了「厚道和圓融」。
後來牛主任因為人生的生涯規劃,離開長庚,成立了自己的診所。
而我也跌跌撞撞地,當上了主治醫師。當年在長庚醫院,會要求我們年輕的主治醫師,分派到對岸的廈門長庚醫院支援,雖然可以學習到不同的醫療文化,感覺也挺新鮮的,不過長期的兩岸奔波,夫妻分隔兩地,讓我萌生離開長庚,到傳說中很厲害的一位學長設立的診所工作的打算。
正當我下禮拜要去葉乙力小兒科到職,我突然間接到爸爸病危的電話,當下行李也沒有收拾,坐上最快的一班飛機回香港,處理爸爸的事情。
一處理就處理了差不多一個月,文件來來回回與冰冷的公部門穿梭。
所以耽誤了葉醫師診所的運作,整整耽誤了一個多月。
但葉醫師很有耐心、也很有義氣地,讓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等我安心去他的診所上班。
葉乙力醫師的事跡,從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就聽過他不少的傳說,除了診所生意門庭若市,真正有跟他共事過,或是有給他看過診的病患,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對於病情掌握得很精準的一位出色的醫師。從他身上,我學到了與家長信任關係的建立、如何體會家長的心情和處事大而化之的海派態度。
對於我們這些晚輩來說,更是一位很好的學長:我遇到什麼問題,他是一位很樂意替我想辦法的老大哥,也成為我離開長庚醫院之後的恩師。
八年說長不長,也說短不短,一般在診所任職的醫師,大多兩三年就會想離開了。能夠待在這裏八年,一方面是自己有點懶惰,一方面是學長人很好和工作環境非常融洽。
不過,我知道自己的個性,所以總想要踏出舒適圈,強迫自己進步和成長,所以才會當年選擇吃苦如吃補出了名的長庚醫院磨練自己、3年前戰戰兢兢地成立FB粉絲團,和接下來告別葉乙力診所的決定。
我接下來對於自己的未來,還在規劃當中。在規劃好之前,這幾個月的時間,我會在恩師牛震廣主任的 牛伯伯兒科診所( https://goo.gl/maps/Rt3TFhxsz2F5sLSe6 )服務。
對於相處了那麼久的父母與小朋友們,我也很捨不得。等待新的地點確定了之後,我一定會公布在網路上讓大家知道,歡迎大家來找我敘敘舊,或找我聊天、喝杯咖啡。
至於未來的地點和日期,因為真的仍在規劃當中,請恕小弟暫時無法很明確地告訴大家。但是等確定地點與日期之後,一定會跟大家在網路上面公布。
#奶爸Dr.的未來三階段:
#第1階段:
在 #6月15日之前 奶爸Dr.仍會在 #葉乙力小兒科診所 服務。
高雄市左營區華夏路700號
電話: 07-345-6256
六月中旬到七月底之前,請允許小弟請個假,陪一下小朋友,也順便利用一些時間辦點事情。
有關於健康上面的問題,我還是會在線上寫文章,可以加入我的Line@: @drblackeye
#第二階段:
#8月1日 開始會在 #牛伯伯兒科診所
鳳山區建國路三段338號
Tel:07 780 8123
https://goo.gl/maps/Rt3TFhxsz2F5sLSe6
#第三階段:
#籌備中
等確定地點與日期之後,一定會跟大家在網路上面公布。
希望我們能夠再一次見面😉
#偶的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drblackeye
廈門長庚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坐落於集美村。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範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現已全部併入集美大學),集美歸國僑學生補習學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稚園等學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施。它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風景區,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學村中的龍舟池節假日常舉行賽龍舟。鼓樂齊鳴,南音悠揚,人聲鼎沸,把平日寧靜的校園變成歡樂的海洋,集美學村也就成了廈門旅遊的一個熱點。2016年9月,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894年,創辦惕齋學塾。
1913年,辦集美小學。
1917年,辦女子學校。
1918年,辦師範和中學。
1918年,成立集美師範 。
1919年,辦幼稚園。
地標性建築中學部南熏樓由主樓及兩側附樓組成,呈Y字形矗立與於潯江西岸的制高點上,1957年6月建成。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陳嘉庚一生興學造就後代的心願。主樓為高15層的西式建築,屋頂為中式方亭。塔樓頂部有“集美”兩字。兩側附樓似展翅的雙翼、淩雲騰飛。南薰樓全部用細紋花崗岩建造,綠瓦飛簷,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立面裝飾,都為集美標誌性建築。集美學村在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下創立,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的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無論是高大壯觀的校舍堂館,還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簷、雕樑畫棟,人們稱其為“嘉庚風格”。建築特點是:一是穿西裝,戴斗笠。二是三曲燕尾脊。三是彩色出磚入石。四是梁檁桁柱不油漆。五是創新嘉庚瓦。陳嘉庚先於1950年在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1953年,他親自督造龍舟10艘,組織村民和師生進行正規訓練和划船技術。為提供良好的競賽場地,1955年,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址,在臨海風景優美之處,開闢了一個規範的大龍舟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集美學村龍舟賽幾乎年年端午節在此隆重舉行,舉辦龍舟賽除了追思屈原、紀念屈原外,還特別是宣導“誠毅”精神,一支龍舟隊要爭取好成績,隊員之間必須以“誠”相待、誠心努力,同時必須“整齊劃一”,堅持到底。
嘉庚故居坐落於集美鎮後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後重修,直到完工後才重修居宅。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並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蹟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
1992年,為完成陳嘉庚先生的宿願,在鼇園的北面建設“嘉庚公園”。與鼇園相連,是陳嘉庚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傳統園林自由佈局的形式。公園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於1994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竣工,向遊人開放。公園內紅柱飛簷琉璃瓦的亭臺樓閣,它們一個連著一個隨著曲折回廊成一條龍展布。嘉庚公園以中國式的庭院為主體,公園內還有水池、曲橋、石欄、草地,結構排列。公園西側正中有大型人物群雕《桃李芬芳》,展示了陳嘉庚先生創辦教育。莘莘學子仰望著"集美解放紀念碑",緬懷校主恩澤。園內的東邊有一個尊師重教榮譽碑,雕塑巨型蠟燭一根,石碑上鐫刻著捐資興學的個人和單位姓名。公園裡有著地毯式草坪、市樹和市花。位於集美東南海邊的鼇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鼇園。1950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時,將這一島嶼擴填成園,於1961年完工,歷時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園中共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鼇園門廊兩側中國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鏤雕。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鼇園的主體建築,碑高28米。陳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國家為陳嘉庚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國葬。1988年,陳嘉庚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KFcMd5QSV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648z1CGtH7imhOg45L4PtpgE4Ew)
廈門長庚 在 勇迎挑戰飛躍長庚人本濟世長庚常青- 廈門長庚醫院2021年簡介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008年5月6日「 廈門長庚 醫院」正式落地廈門海滄,源起於王永慶創辦人一份回饋鄉里的初心,希望將長庚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醫療模式在大陸發揚光大, ... ... <看更多>
廈門長庚 在 廈門長庚醫院內幕??應該沒這麼誇張吧.... - Mobile01 的八卦
台灣長庚在台灣是病人看病住院不交押金的,但在廈門長庚就不同了,電腦系統已經明確的設定,沒有錢病人不要到廈門長庚醫院來看病,因為電腦程序上就沒有沒 ... ... <看更多>
廈門長庚 在 大陸臺企這十年# 【廈門長庚醫院:從水土不服到不斷壯大 的八卦
大陸臺企這十年# 【 廈門長庚 醫院:從水土不服到不斷壯大,深耕大陸熱心公益】#鷺島連連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