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竟然畀我遇到年度全港幼稚園通識問答大賽決賽》
今日係令人覺得懶洋洋嘅星期六,作為打工仔嘅你,辛苦咗五日,今日一定瞓到黃朝百晏,瞓到自然醒之後,會落街食個tea ,當你咁懶洋洋嘅時候,原來今日有一班小朋友,又畀佢哋嘅家長折磨緊。
我今日同朋友食完tea之後,竟然喺商場遇到一年一度全港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嘅總決賽......
真係大開眼戒,嚇到我個心離一離,原來幼稚園都需要有常識㗎。幼稚園對我來講,係一個學識急尿要舉手去廁所,唔好再瀨尿嘅地方,係一個學識同啲同學仔排隊瀡滑梯嘅地方,係一個明白到男同學去男厠女同學去女厠嘅地方。幼稚園係第一次接觸世界嘅場合,原來而家嘅standard 咁高,係要學通識。
而佢啲通識真係唔係非一般通識...
呢一個痴撚線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原來非常認真,佢請左大學學者同心理學家做評判,請左伍文生哥哥做大會司儀,喺大商場嘅中庭舉行。每答完一條問題,台下面嘅家長會好緊張咁拍手,鼓勵台上嘅參賽者。
佢啲問題仲要好似超級無敵獎門人咁,首先睇片,然後主持人會問一啲關於片段嘅問題,佢係考你記性,聆聽,仲有反應,因為佢仲要搶答。
呢個全港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嘅backdrop有寫活動宗旨,首先就係提升學習興趣,其次就係啟發無盡嘅創意,增強抗壓能力,培養多元思考同埋建立幼兒自信心。我真係非常敬佩 呢一班痴撚線嘅「教育學家」,竟然可以將一個咁有問題嘅比賽,包裝成盛事。你玩到咁serious,點增加學習嘅興趣?喺台上對住咁多大人喺咁短嘅時間搶答,唔係增強抗壓能力,係增加「不應有嘅壓力」,幼兒要有咩自信?講出來都覺得好變態,係唔係要有面對香港咁痴線嘅生存自信?
最痴線係參加嘅幼稚園同埋家長,完全唔覺得呢件事係有問題,個比賽已經來到第四屆, 星期六都冇得玩,仲要咁認真比賽, 呢個世界真係非常有問題.....
啱啱上baby condom睇呢個幼稚園通識問答比賽,歷年嚟嘅問題到底係乜...
睇到嘅時候,真係覺得自己執返身彩,如果時光倒流要我重新讀過幼稚園小學中學同埋考大學,我真係第一個自殺身亡.....
今日先同一個朋友講起,歐美好多國家決定將細路仔入學嘅年齡推後,其實太細個嘅小朋友根本係唔需要學習同死記啲艱深嘅知識。但係香港係一個非常奇怪嘅地方,小朋友入學嘅年紀愈推愈前,以前唔需要上n班唔需要上playgroup,而家人人都要上未夠兩歲就讀書。我覺得第一個推出要上n班同推出要上playgroup嘅人,應該拉去打靶,佢哋係將個要求越推越高,直接將啲細路推去懸崖邊。
唔知今日贏左嘅幼稚園細路會唔會開心呢?我諗只有佢老豆老母有快感,我覺得根本要拉主辦單位入獄,根本係集體虐兒。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除了到大陸骨場找大媽幫你採耳,在香港基本上很難找到專門替人清理耳垢的服務。25歲的採耳師Mia笑言,每當提到自己職業,大部份的人都不太明白,「他們第一反應是聽不明我講甚麼,我會再解釋我的工作是幫人『撩耳屎』。」 Mia三年前大學畢業,主修心理學,副修幼兒教育。畢業後順利被學校聘請當教學助理,原定計...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所謂的為我好,
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
「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
當一個人安全感匱乏時,為了增加自己的確定感和可控感,他就會不自覺地操控身邊的人,特別是那些弱小者,讓別人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事,甚至是過一生。他以為這樣是「為你好」,其實,他只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掌控感和確定感,讓自己感覺更安全而已。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我們要從操控這種行為背後看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並承認、接納這個事實,這樣,你身邊人的日子才能好過一點。」
這篇文,對我們這個在傳統威權時代長大的孩子來說,像是好好同理了我們一遍,然後教我們方法,讓我們少一些再重蹈覆轍的機會。從安全感下手,是相當好的切入點,沒有覺知的人很多,但我們有了覺知,便有改變的可能。
操控帶來的悲劇,其實我們都很熟悉了,可是多少人還是前仆後繼。哎呀……,地球人到底在做什麼,我有時候真的看不清。
祝福您,放下操控,學會尊重!
****************************
你所謂的為我好,
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文/ 黃啟團】
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
每當大學入學考試填志願的時候,總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選什麼系好?」因為這個問題,經常有家長、孩子鬧得不可開交。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個案主。
她是我的一個學員,聲音輕柔,安靜乖順,很少主動參與課堂互動。老實說,在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她。但是,她一開口,卻讓包括我在內的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我一直覺得有一天我一定會闖禍,闖一個誰都無法挽回的大禍,完全打破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她輕聲說著,雙手拘謹地放在膝蓋上,眼裡閃耀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光彩。「到那時候,我爸爸肯定會震驚。」說到這,她捂著嘴吃吃地笑了兩聲。
她名校畢業,丈夫年輕有為,夫妻倆都是公務員,之前的人生平順得讓人嫉妒。而她卻像被寵壞的公主一樣,一心只想摔爛自己美麗的洋娃娃。我在心裡忍不住追問「為什麼」。
她接下來講述的故事讓我心痛。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演員,爸爸就是她人生大戲的導演。在爸爸的指導下,她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一直被爸爸安排得妥妥當當:從幼兒園到大學,念什麼系,選擇什麼工作,包括現在的老公,都是爸爸一手安排的。從理智的角度看,她確實在走一條最優的人生道路,以爸爸的能力和資源,她走的每一步幾乎無可挑剔。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內心總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其實她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於是,「闖一個禍讓這部大戲結束」的念頭在她的心底變得越來越強烈。
也許你會經常聽到有人對你說「這是為你好」,他們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老師或者那些「經驗老到」的人,他們以「這是為你好」為由,安排著你的生活,導演著你的人生。但這真的是「為你好」嗎?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熟悉,但大禹父親治水的故事卻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水災氾濫,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深受其害。大禹的父親鯀一心想治理好水患,但是花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理好,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垮了堤壩,淹死了更多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舜接替堯當部落首領後,發現鯀治水不當,便殺了鯀,讓鯀的兒子禹接著去治水,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改變了父親鯀的治水方法,他開渠引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農田,化害為利。結果我們都知道,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並因此受到百姓愛戴,繼承舜的位子,成為首領。
同樣是治水,不同的方法,完全不同的結局。治水如此,「治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鯀治水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控制。什麼是控制?為了安全或其他目的,透過人為的力量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就是「控制」。比如鯀,他想控制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但是,控制一定會帶來反彈──當這兩種力量對抗時,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萬一有一方失敗,就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鯀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人對物是控制,人對人就是操控。「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比如上面說的那個案主,她之所以一直想闖禍,是因為她過往的人生一直被父親操控著,在她乖順聽話的外表下壓抑著一股反抗的力量。只是,這股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突破控制。我們可以想見,一旦這股力量衝破父親的操控,這個表面光鮮的家庭就岌岌可危了。乖孩子內心那股反抗的力量一旦爆發,破壞力絕對讓你難以想像,因為作用力越大,反彈就越大。
***
「安全感」是內心平和、放鬆、穩定、自由的感覺
操控一個人的代價如此之大,可為什麼我們還那麼喜歡去操控別人呢?特別是父母對孩子。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為什麼偏偏喜歡以愛為名,對孩子行操控之實呢?操控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操控的背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是指人們從恐懼與焦慮中解脫出來後,內心那種平和、放鬆、穩定、自由的感覺。它是對可能出現的、關於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面對事情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當一個人安全感匱乏時,為了增加自己的確定感和可控感,他就會不自覺地操控身邊的人,特別是那些弱小者,讓別人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事,甚至是過一生。他以為這樣是「為你好」,其實,他只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掌控感和確定感,讓自己感覺更安全而已。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會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斷提升生活中可控的部分,也有能力去因應生活中不可控的未知,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也無須藉由操控別人來確定自己是安全的,這樣,在他身邊生活的人才能夠真正活出自己,享受自由愜意的人生,否則,只會成為操控者的傀儡。
所以,一個人是否擁有足夠的安全感,直接決定了他身邊人的生活品質。
安全感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精神分析流派認為,安全感與一個人童年的成長狀況有關。一個人在成長早期如果能夠獲得父母或其他重要看護人很好的照顧,他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反之,就會缺乏安全感。
***
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路,不要去操控他的人生
既然安全感這麼重要,那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呢?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找心理師或走進課堂,來療癒自己內在的匱乏。
第二個辦法來自心理學的著名實驗──「毒蜘蛛實驗」。研究發現,多數人面對毒蜘蛛時,內心會充滿恐懼。但是當這個人說出「我很害怕」的時候,他心中的恐懼就會大幅度減少。所以,說出自己的擔心,恐懼感就會減弱。
比如,那些總想操控自己孩子的家長,如果他能夠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擔心:「孩子,我擔心你自己不會填志願,選錯了系,以後找不到好工作。」「孩子,我對你的未來有一點擔心。」……當他能坦露這份擔心時,就能減少自己的不安全感,從而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自由。
第三個辦法來自大禹治水的啟發。前面我們說過,鯀治水用的方法是修築堤壩,是「堵」;而大禹用的是疏導的方法,是「引」。雖然父子倆面對的都是洪水,是同一股力量,但因為使用的方法迥異,得到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不安全感跟洪水一樣,都是一股力量,如果壓抑它、控制它,當力量變得強大了,就總會有控制不了的那一天。與其控制,不如像大禹那樣引導,讓這股力量變成激發我們成長的動力。人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全,是因為自己太過弱小;如果自己變得強大了,自然就感到安全了。同樣是恐懼,它可以成為操控別人的原因,也可以成為讓自己變強的力量。
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光有善良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方法。當我們都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去操控別人的生活時,善良就會成為傷害他人的理由。我們要從操控這種行為背後看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並承認、接納這個事實,這樣,你身邊人的日子才能好過一點。
也許你會說:難道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我不應該給他一些引導和控制嗎?我並不是要求家長們放任自己的孩子。對那些真的會危及人身安全的狀況,我們還是要去控制,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規避。只是大多數時候,人們的操控並不在這樣的範疇裡。而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路要走,企圖控制孩子,讓他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樣去成長,很有可能會犧牲掉孩子的人生。你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能一味控制,要懂得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允許孩子──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
但願更多人能意識到這一點,也希望每一個面臨人生選擇的孩子都能夠自主地進行選擇,開啟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所謂的為我好,
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
「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
當一個人安全感匱乏時,為了增加自己的確定感和可控感,他就會不自覺地操控身邊的人,特別是那些弱小者,讓別人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事,甚至是過一生。他以為這樣是「為你好」,其實,他只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掌控感和確定感,讓自己感覺更安全而已。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我們要從操控這種行為背後看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並承認、接納這個事實,這樣,你身邊人的日子才能好過一點。」
這篇文,對我們這個在傳統威權時代長大的孩子來說,像是好好同理了我們一遍,然後教我們方法,讓我們少一些再重蹈覆轍的機會。從安全感下手,是相當好的切入點,沒有覺知的人很多,但我們有了覺知,便有改變的可能。
操控帶來的悲劇,其實我們都很熟悉了,可是多少人還是前仆後繼。哎呀……,地球人到底在做什麼,我有時候真的看不清。
祝福您,放下操控,學會尊重!
****************************
你所謂的為我好,
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文/ 黃啟團】
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
每當大學入學考試填志願的時候,總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選什麼系好?」因為這個問題,經常有家長、孩子鬧得不可開交。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個案主。
她是我的一個學員,聲音輕柔,安靜乖順,很少主動參與課堂互動。老實說,在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她。但是,她一開口,卻讓包括我在內的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我一直覺得有一天我一定會闖禍,闖一個誰都無法挽回的大禍,完全打破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她輕聲說著,雙手拘謹地放在膝蓋上,眼裡閃耀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光彩。「到那時候,我爸爸肯定會震驚。」說到這,她捂著嘴吃吃地笑了兩聲。
她名校畢業,丈夫年輕有為,夫妻倆都是公務員,之前的人生平順得讓人嫉妒。而她卻像被寵壞的公主一樣,一心只想摔爛自己美麗的洋娃娃。我在心裡忍不住追問「為什麼」。
她接下來講述的故事讓我心痛。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演員,爸爸就是她人生大戲的導演。在爸爸的指導下,她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一直被爸爸安排得妥妥當當:從幼兒園到大學,念什麼系,選擇什麼工作,包括現在的老公,都是爸爸一手安排的。從理智的角度看,她確實在走一條最優的人生道路,以爸爸的能力和資源,她走的每一步幾乎無可挑剔。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內心總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其實她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於是,「闖一個禍讓這部大戲結束」的念頭在她的心底變得越來越強烈。
也許你會經常聽到有人對你說「這是為你好」,他們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老師或者那些「經驗老到」的人,他們以「這是為你好」為由,安排著你的生活,導演著你的人生。但這真的是「為你好」嗎?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熟悉,但大禹父親治水的故事卻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水災氾濫,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深受其害。大禹的父親鯀一心想治理好水患,但是花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理好,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垮了堤壩,淹死了更多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舜接替堯當部落首領後,發現鯀治水不當,便殺了鯀,讓鯀的兒子禹接著去治水,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改變了父親鯀的治水方法,他開渠引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農田,化害為利。結果我們都知道,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並因此受到百姓愛戴,繼承舜的位子,成為首領。
同樣是治水,不同的方法,完全不同的結局。治水如此,「治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鯀治水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控制。什麼是控制?為了安全或其他目的,透過人為的力量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就是「控制」。比如鯀,他想控制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但是,控制一定會帶來反彈──當這兩種力量對抗時,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萬一有一方失敗,就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鯀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人對物是控制,人對人就是操控。「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比如上面說的那個案主,她之所以一直想闖禍,是因為她過往的人生一直被父親操控著,在她乖順聽話的外表下壓抑著一股反抗的力量。只是,這股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突破控制。我們可以想見,一旦這股力量衝破父親的操控,這個表面光鮮的家庭就岌岌可危了。乖孩子內心那股反抗的力量一旦爆發,破壞力絕對讓你難以想像,因為作用力越大,反彈就越大。
***
「安全感」是內心平和、放鬆、穩定、自由的感覺
操控一個人的代價如此之大,可為什麼我們還那麼喜歡去操控別人呢?特別是父母對孩子。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為什麼偏偏喜歡以愛為名,對孩子行操控之實呢?操控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操控的背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是指人們從恐懼與焦慮中解脫出來後,內心那種平和、放鬆、穩定、自由的感覺。它是對可能出現的、關於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面對事情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當一個人安全感匱乏時,為了增加自己的確定感和可控感,他就會不自覺地操控身邊的人,特別是那些弱小者,讓別人按照他的意願去做事,甚至是過一生。他以為這樣是「為你好」,其實,他只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掌控感和確定感,讓自己感覺更安全而已。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會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斷提升生活中可控的部分,也有能力去因應生活中不可控的未知,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也無須藉由操控別人來確定自己是安全的,這樣,在他身邊生活的人才能夠真正活出自己,享受自由愜意的人生,否則,只會成為操控者的傀儡。
所以,一個人是否擁有足夠的安全感,直接決定了他身邊人的生活品質。
安全感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精神分析流派認為,安全感與一個人童年的成長狀況有關。一個人在成長早期如果能夠獲得父母或其他重要看護人很好的照顧,他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反之,就會缺乏安全感。
***
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路,不要去操控他的人生
既然安全感這麼重要,那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呢?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找心理師或走進課堂,來療癒自己內在的匱乏。
第二個辦法來自心理學的著名實驗──「毒蜘蛛實驗」。研究發現,多數人面對毒蜘蛛時,內心會充滿恐懼。但是當這個人說出「我很害怕」的時候,他心中的恐懼就會大幅度減少。所以,說出自己的擔心,恐懼感就會減弱。
比如,那些總想操控自己孩子的家長,如果他能夠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擔心:「孩子,我擔心你自己不會填志願,選錯了系,以後找不到好工作。」「孩子,我對你的未來有一點擔心。」……當他能坦露這份擔心時,就能減少自己的不安全感,從而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自由。
第三個辦法來自大禹治水的啟發。前面我們說過,鯀治水用的方法是修築堤壩,是「堵」;而大禹用的是疏導的方法,是「引」。雖然父子倆面對的都是洪水,是同一股力量,但因為使用的方法迥異,得到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不安全感跟洪水一樣,都是一股力量,如果壓抑它、控制它,當力量變得強大了,就總會有控制不了的那一天。與其控制,不如像大禹那樣引導,讓這股力量變成激發我們成長的動力。人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全,是因為自己太過弱小;如果自己變得強大了,自然就感到安全了。同樣是恐懼,它可以成為操控別人的原因,也可以成為讓自己變強的力量。
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光有善良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方法。當我們都以「我是為你好」為理由,去操控別人的生活時,善良就會成為傷害他人的理由。我們要從操控這種行為背後看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並承認、接納這個事實,這樣,你身邊人的日子才能好過一點。
也許你會說:難道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我不應該給他一些引導和控制嗎?我並不是要求家長們放任自己的孩子。對那些真的會危及人身安全的狀況,我們還是要去控制,需要幫助孩子學會規避。只是大多數時候,人們的操控並不在這樣的範疇裡。而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路要走,企圖控制孩子,讓他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樣去成長,很有可能會犧牲掉孩子的人生。你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能一味控制,要懂得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允許孩子──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
但願更多人能意識到這一點,也希望每一個面臨人生選擇的孩子都能夠自主地進行選擇,開啟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除了到大陸骨場找大媽幫你採耳,在香港基本上很難找到專門替人清理耳垢的服務。25歲的採耳師Mia笑言,每當提到自己職業,大部份的人都不太明白,「他們第一反應是聽不明我講甚麼,我會再解釋我的工作是幫人『撩耳屎』。」
Mia三年前大學畢業,主修心理學,副修幼兒教育。畢業後順利被學校聘請當教學助理,原定計劃報讀及修畢教育文憑課程後,就可以安心做老師。因一次為姨甥女檢查耳朵經驗,就令她認識了採耳師這門專業。「有天我獨自在家採耳,讓我的姨甥女看見,於是幫她看看她的耳腔,發現耳洞被一大片耳垢塞住了,再上網搜尋可用甚麼工具,才知道有採耳師這個職業。」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採耳師 #大學 #台灣 #心理 #教學助理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uvIzhfy3hI/hqdefault.jpg)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你們的孩子幾多歲開始睇電視?有沒有留意過他們每日有幾多時間望住個電視機?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於2011年發出的育兒指引,建議不應讓兩歲以下的幼兒睇電視。但是,這建議有幾多家長跟隨?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科教授Dr. Dimitri Christakis的調查顯示,5歲以下的小朋友平均每日會用4.5小時來睇電視,假設他們每日瞓12小時,即是說他們差不多有40%的清醒時間,也是對住個電視熒幕。
「喂!我哋細個都係撈電視汁送飯咁長大,有咩問題喎!」原來問題可以好深遠?
參考資料
Healy J. (1999) Endangered Minds: Why Children Don't Think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Beentjes, J., and T. Van der Voort. (1988) Television’s impact on children’s reading skills: A review of research.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3 (4).
Dimitri Christakis. Media and Children. TEDxRainier
Alliance for Childhood. 2012. Facing the Screen Dilemma: Young children, technology and early education.
Klass, Perri. "Fixated by Screens, but Seemingly Nothing Else." The New York Times. 09 May 2011.
Brice, Makini. “Interview: Dr. Dimitri Christakis explains why television is bad for badies’ brains”, Medical Daily, 26 July 201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q3L28Ygj4Y/hqdefault.jpg)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在香港,有很多家長經常跟子女講英文,甚至由孩子一出世開始,便已急不及待的只講英文,一句廣東話也不說。務求令英語成為小朋友的母語,增強他們入學面試的勝算,令他們在競爭激烈的求學生涯裡,可以贏在起跑線。
但語言不單止是用來溝通,更是發展認知能力,學習邏輯思考、社交和情緒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家長只用外語跟子女溝通,放棄自己的母語,對小朋友會有甚麼影響?
美國堪薩斯大學兩位專攻兒童語言發展的科學家,於80年代做了一個實驗,研究0至3歲的語言環境,對幼兒將來的智力發展以及學習能力會有甚麼影響。
參考資料
Hart, B., & Risley, T.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P.H. Brooke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2p_z34M-qQ/hqdefault.jpg)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人物專訪】資深教育心理學家-陳靜琼博士:要建立小朋友的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陳博士為資深教育 心理學 家,現職香港 大學心理學 系教育 心理學 課程講師,研究興趣為兒童口語及早期閱讀發展。 ... 一起聽聽陳博士對培育 幼兒 的心得吧! ... <看更多>
幼兒心理學大學 在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畢業出路 - 藥局地圖 的八卦
藥局地圖,兒童心理學出路-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畢業出路列表:大學網統計各校系學生歷年的畢業工作,列舉出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最常應徵的工作職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