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劃出情緒的界線之後,連帶也會把人際的界線劃出來。
當孩子理解到情緒是自己的,別人沒有義務要負責時,漸漸就不會把不相干的人給拉進來一起背黑鍋,並且會認知到:「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可以找人分享、傾訴、找方法解決,但是不應該遷怒別人。」
摘錄自《#心理韌性》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是否能設定情緒界線,是一個人成熟的指標之一。但前提是,這個人是否對自己的情緒有覺知,還是避之如蛇蠍,這跟我們昨天的直播有關。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08988380365764
以情緒為基準,人際界線便呼之欲出。親子之間的界線劃定,在我們的文化中是更不容易。
因為篇幅所限,這篇文章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了。祝願您,有清楚的界線,也能深刻地連結!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4325645837451693
... ... ... ... ... ... ... ... ... ... ... ... ... ... ...
如何設定情緒界線?
【文/ 陳品皓】
人際跟情緒是一個重要又複雜的議題,因為社交的品質會影響情緒,而情緒的展現也會影響社交的結果,所以講到人際或社交,就免不了要談到情緒。情緒管理是一生的功課,本章節我們就來聊聊,如何一方面處理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幫助他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人際界線。
許多孩子在情緒當下的行為跟反應,往往不是故意如此,而是因為在自己的情緒狀態裡卡住了(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情緒卡關時,不用多久大人的情緒就跟著當機了,彼此像是有連鎖效應一般),而某些情緒行為,就跟界線有關。我從事心理治療多年,常會看到親子間發生跟界線有關的情緒衝突,讓家長很是苦惱。說到這邊,你心裡可能會先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什麼是界線啊?我知道人跟人之間會有距離,但什麼是人際的界線?
■ 人際界線的定義
所謂的人際界線,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人跟人之間存在一種隱微而抽象的心理邊界,這種邊界劃分出了「我」與「你」的心理空間,當我們待在自己的空間中不被侵犯時,就會感到自在。
這種人際邊界跟空間大小與強度,會受到彼此的關係、互動、喜好而有所差異。當彼此關係愈親近時,通常這種界線也會顯得模糊一些。舉例來說,我們跟認識很多年的死黨聊天,說話方式跟姿態比起跟上司說話,一定很不一樣。前者的人際界線是比較靠近且重疊的,後者就有非常明確且清晰的分際,你會跟死黨開的玩笑,不見得會跟上司說。
大多數時候,我們跟外人、不熟識的人互動,界線是很清楚的,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否則就會有人說你沒禮貌(某種程度上,禮貌就是一種對界線的規範)。由於我們跟家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有很多的交集與很親近的關係,所以彼此的界線就有許多重疊。
■ 家人間緊密而模糊的界線
對絕大部分的孩子來說,跟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為方便閱讀,以下幾段以母親為代表)的界線重疊會比其他家人多上許多。這是因為通常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世界,就是母親,所以孩子跟母親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直到他慢慢從母親身邊向外拓展。因此,當孩子出現任何情緒時,由於母親是孩子心理上最貼近的對象,往往很容易首當其衝,承受孩子最直接的情緒;而孩子心裡不敢對別人表達的情緒垃圾,都會一股腦的丟向母親。這是大多數孩子的正常現象。
但是媽媽也是人呀,也會有自己的心情,情緒容量也有上限;要是孩子毫無節制的一直把負面情緒丟到媽媽身上,等到超過可以負荷的程度,那就是大爆炸了。但因為心理界線太過親近的關係,所以孩子往往把負面情緒丟到媽媽身上,對爸爸反而相對少一點。所以,很多母親經常會抱怨:「孩子都不對爸爸凶,只對我凶!」「這孩子真的很會折磨我,爸爸來他就不敢說話。」
孩子生氣或鬧脾氣時,總會習慣把情緒一直丟給母親(當然也有相反的情形),直到兩方都爆炸為止,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彼此更進一步的衝突,最後關係變得一團混亂、糾結、對立,陷入解不開的僵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跟孩子相處時,會發現孩子人前人後不一樣:人前客客氣氣、人後天天生氣。這是因為界線不一樣,尤其跟家人之間,這種緊密而模糊的關係就更明顯。
■ 劃定情緒界線
更進一步說,有些比較自我中心的孩子,有時也會不加思索,就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別人,通常這些原始的情緒都很有殺傷力,會讓人感到相當不舒服,因而造成更多的衝突。
有鑑於此,除了前面談論自我覺察時分享的方法外,我們面對孩子一股腦往外亂丟情緒的狀況,也需要一些現場可操作的方法,幫他設定情緒的界線。
當劃出情緒的界線之後,連帶也會把人際的界線劃出來。意思是當孩子理解到情緒是自己的,別人沒有義務要負責時,漸漸就不會把不相干的人給拉進來一起背黑鍋,並且會認知到:「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可以找人分享、傾訴、找方法解決,但是不應該遷怒別人。」
現在看清楚這樣的狀態後,當我們看到孩子把情緒一股腦丟到主要照顧者身上時,或許可以考慮試著劃出彼此的界線。
■ 建立情緒界線的簡易方法
有關建立情緒界線的方法很多,在此和你分享任何場合都能使用(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當孩子差不多中高年級以上,在你面前大吵大鬧、口出惡言或作勢攻擊、情緒暴衝的時候,可以很簡潔的問他:「你現在是在對我生氣嗎?」「你在對誰生氣?」(如圖示)
這兩個問題意思差不多,內容簡單,實際上又很不簡單。因為這問題其實是在問孩子:「你現在是把你自己的生氣,丟到我身上嗎?」這隱含一個重要的訊息:「我跟你不同,你目前在情緒中,而且讓我感覺到,你把自己的情緒丟到我身上了。」透過這種詢問,把孩子沒自覺就丟出來的情緒,做適度的切分與釐清。
生氣是加法,大人的生氣是加法,孩子的生氣也是加法;彼此生氣時,情緒就會愈加愈往上。因此家長在試圖透過問句劃定界線時,請盡量不要火上加油,只要努力做到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調平和三原則,減少詢問中的情緒刺激量,就是把加法變減法(不是不生氣,只是不表現生氣),避免加法帶來進一步的對立。因此,家長可以很淡漠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語調平靜的說:「所以,你現在是在對我生氣嗎?」
之所以要搭配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調平和,是因為當我們無表情的看著孩子時,和平常是很大的反差,很快引起孩子的注意,這時候,我們說的話才會被聽進去。
當我們發現孩子已經在看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平緩的問他是不是在對我們生氣。由於這是封閉式的問句,孩子往往會被局限在「是」或「不是」的選項中,不管他是否回答,心中都會因為這問句而引發覺察,開始意識到彼此的界線。
■ 釐清情緒的責任歸屬
透過問題的釐清與嘗試建立界線之後,孩子可能會因此覺察到大部分情緒是自己的,而不是對方的,這種體察也會讓他比較收斂一些。此時大人也比較有機會緩和自己被攻擊的怒氣,能將自己慢慢調整回相對平靜的心理位置,再決定是否要引導孩子看清楚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回答「是」或「對」,擺明表達就是對你生氣的時候,家長可以進一步問:「你為了什麼原因對我生氣呢?」「你憑什麼對我生氣(切記語氣平緩)?」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思考,現在他對你生氣是無理取鬧,還是理由充分?釐清引發情緒的責任歸屬。
孩子生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寫功課被家長罵;可能是因為跟同學吵架,忍耐到回家後才爆發;也可能是氣家長沒有幫忙寫作業……不管原因為何,孩子都因此體察到自己的狀態、情緒跟責任。
如果孩子回答「不是」,往往心中對家長還是有情緒,只是沒有勇氣承擔直接說的後果,也可能是孩子發現自己生氣的確不完全是家長的責任。這時家長同樣可以帶著他討論情緒出現的原因。
對於中高年級以上的大多數孩子來說,在衝突中劃定情緒界線是需要慢慢學習的過程;對於家長來說,劃定情緒界線是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多了一個理解孩子的角度,以及能夠回應的方法。這方法有助於引導孩子建立情緒界線,也可以樹立家長的威信。而適度的界線,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品質,擴充心理韌性的資源。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心理韌性》
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https://cplink.co/OoDZUw3B
親子天下
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ingtw
陳品皓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局限空間作業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兩例境外移入;敦睦艦個案足跡涉10縣巿、指揮中心發21萬通簡訊籲健康管理;血清檢測結果及臨床症狀分析,證實艦上感染不只一波;陳時中指國防部SOP嚴格、應檢討防疫措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20)日新增2例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確診,均為境外移入;此外,根據敦睦艦隊疫調結果,24位確診個案中,7人無症狀,其他個案最早於4月1日發病,多數人集中在4月11至18日發病,半數以上有發燒情形。
今新增兩例境外移入,皆為20多歲女性。案421於1月16日前往加拿大就學,4月13日咳嗽有痰、19日入境時於機場採檢確診;案422則於1月11日赴美國就學,1月14日至3月15日前往西班牙,3月8日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痛、腹痛等症狀,曾於美國當地就醫。4月18日返台時聲明不適,機場採檢確診。
目前台灣共有422例確診個案,包含6例死亡、203人解除隔離,其餘住院隔離治療中。
■24名軍艦確診者、17名有症狀,出入10縣巿、90多處公共場所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針對敦睦艦隊,已經發出3次簡訊,第一次發簡訊給本人、第二次發給確診個案的接觸者,第三次則根據磐石艦確診官兵,曾經到訪的10個縣市、90多處公共場所,在附近的21萬民眾,希望收到的民眾能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有症狀則撥打1922。此外,指揮中心已掌握接觸者255人,其中177人居家隔離、78人自主健康管理,正陸續安排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次24名確診者,22男2女,都是磐石軍艦人員,包括17名海軍官兵、6名政戰學院學生、1名海軍官校學生。
其中,17名確診者有症狀,最早於4月1日發病,其餘8人集中在4月11日至14日發病、7人於4月15日至18日發病、1人19日發病。超過一半有咳嗽症狀,其次症狀為嗅覺異常、喉嚨痛、味覺異常、發燒、頭痛、腹瀉、流鼻水與全身倦怠。根據健保就醫紀錄,24名確診者在15日下船後,有6名陸續於15至17日就醫。
莊人祥表示,目前根據個案發病時間,這起群聚案件已進入次波感染,有些個案可能正在潛伏期。目前所有官兵都在集中檢疫所或醫院觀察。由於船艦空間狹小、人員密切接觸,加上有不少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目前針對可能的感染源還在調查中。
針對這起複雜又牽涉多人的敦睦艦隊群聚感染案,陳時中表示,疫調除了可以即時匡列、檢驗、治療,這次也希望可以往前了解感染的途徑,一波一波如何進行。台灣相對社區感染少,無法知道對於無症狀者的影響。這次軍艦群聚會運用多方檢驗疫調方式,希望了解幾波傳染途徑,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造成影響,這將會是未來擬定社區計畫的重要參考。
■清查船鑑就醫記錄,5名曾就醫者血清採檢、3人呈陽性,推斷應在船上感染
指揮中心昨也先針對檢驗結果為陰性、但在船上有發燒就醫紀錄的5人進行血清採檢,結果3人出現抗體反應,代表已遭感染後痊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指揮中心仍在整理磐石艦上的官兵就醫紀錄,其中已知道有5人於3月21日至26日之間發燒,因此優先對這5位抽血檢驗,而這5人在PCR採檢中,都呈陰性。結果顯示,其中3人有抗體陽性反應,代表先前已被感染過。
張上淳說,單就抗體陽性結果,無法得知抗體是何時產生的,但從抗體搭配就醫紀錄,若將發燒日當作發病日,目前判定這3名有抗體的個案,應不是在上船前就感染,而是在船上這段期間發病,回到台灣檢驗已經陰性;是否為第一波感染個案,目前也無法確定,仍需更多疫調資料。
■血清檢驗套組納入大規模篩檢工具,磐石艦全艦人員將全體檢驗
張上淳表示,此次血清檢測有三個實驗室同時採檢。過去在白牌車司機(案19)時就已採用過血清抗體檢測,當時採取的是台大與中研院,兩種未上市、非正式的檢驗方式。張上淳表示,這次除了這兩種外,還增加了昆陽實驗室,目前是使用已經上市的血清檢驗套組來檢測,相較另外兩種檢測速度快,可以大規模篩檢。
張上淳也於會後說明,目前會先針對磐石艦全艦人員進行抽血檢驗,雖然昆陽實驗室的檢測方式快速,但仍會採取三個實驗室併行去做的方式。若交叉比對確定結果都相同,才認為可信。而此次驗出的3位有抗體的個案,仍不會納入確診個案,他也表示雖然學理上血清抗體檢測陽性就代表感染過,但依照台灣指揮中心確診定義仍以PCR實驗室的檢驗結果為主,「各國這種由學界嘗試篩檢得到的個案,應該也沒有納入確診案例中,不過未來回顧時當然可以納入。」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於臉書發文表示,透過血清抗體檢測,可以檢視現在船上多少人已具有新冠病毒的抗體。此外,「抗體檢驗需具有辨識不同抗體的方法,也可以給我們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產生具保護的中和抗體。」此次採檢的時間早,也可追蹤個案出現抗體的時機。
■指揮中心與國防部相關檢討,陳時中:國防部SOP太嚴厲,正協調執行方式
陳時中表示,目前防疫上對船舶的規定,若船有停靠國外碼頭,回台須在船上度過14天檢疫期才可下船;若該船在海上已經30天未靠港,就免除14天檢疫。而敦睦艦隊到高雄靠港時,直到滿30天才解除檢疫下船。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梅家樹說明,4月14日之後,相關的人員登艦、離艦,以及其他單位的人員是否有登艦,會針對所有的相關人員進行足跡調查,之後會詳細逐筆列出,提供疫調單位。
陳時中表示,軍方跟指揮中心本就是兩個方向,軍方是國家重要防線,不可能將戰備停止,但要如何跟指揮中心配合防疫,維持相關感染控制、疫情通報,標準作業流程(SOP)的執行,雙方正在溝通。雖然有明確的SOP,「但現在檢討認為彈性不足,通報下情難以上達,正思考如何讓SOP合理化,達到可行的防疫目的。」
陳時中舉例,自己當兵時,連長非常兇,若吃壞肚子全連要連帶處罰,「當時我們吃壞肚子沒人敢講,因為講了就無法休假」,軍隊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跟疫情對抗期間,就得有柔性彈性的作法,才能讓狀況真實展露。
■政戰學校兩確診未全校停課?國防部:學校已有完整評估
有媒體提問,政戰學校因兩例確診而停課兩週,但並非全校停課,不符合指揮中心「兩確診即全校停課」的定義。對此,國防部少將發言人史順文表示,此措施已經過學校完整評估。根據國防大學回報,政戰學校的確診案例返校停留一小時,行經範圍都在生活區;昨(19)日疾病管制署與台北市衛生局專員都已前往學校疫調,評估交叉感染的機會低,也已完成大規模消毒。
此外,針對是否有包商曾於隔離期間登艦一事,梅家樹強調僅港口的領港人員有到敦睦艦隊,該人員也已進行自主管理。他表示,14日上午全艦連檢完畢後,才解除人員管制,在解除隔離管制前,並沒有任何人員到船上。
【22:00 更新】
第二批華航「類包機」今、明兩天將分兩架次自上海浦東機場接回滯留湖北省與武漢的國人,第一班類包機於今(20日)晚8點3分起飛,9點21分降落桃園機場,原定搭載243人,最後有12人沒趕上,最後共231人登機,包括193名成人,兒童33人,嬰兒5人,另有14名機組員。歷經89天滯留,不少人提前到上海等待,就怕錯過飛機。
第二班類包機將在明晚起飛,預計接回230人,抵台後均需集中檢疫,無異狀者統一送往檢疫所隔離檢疫14天。從2月以來,兩批自武漢出發的包機、一批從上海出發的類包機已陸續接返975人。
【4/21 00:00更新】
班機抵台檢疫時,有1名乘客發燒、喉嚨癢,1名孩童有咳嗽症狀,皆由救護車送醫診療並接受後續採檢,孩童母親也陪同就醫。本班機另有一名因詐欺遭通緝的通緝犯,疑似考量疫情風險,搭乘類包機回台面對司法。
(文/陳潔;攝影/中央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楊子磊)
#延伸閱讀
【PCR、快篩、血清抗體,各種檢測方式差在哪?】https://bit.ly/2KlKY5n
【美國社會抗疫決策的困境:過度的個人主義,局限的專家團隊】https://bit.ly/3bkctYL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局限空間作業定義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8
近年來,我很榮幸能有機會,以『樂團教練』的身份,參與一些臺灣新興樂團音樂整合與訓練的工作。在過程中,我們除了先訓練與克服樂團在前置工作上的障礙---譬如現場Sound Check的順序與方式、監聽的調整、樂器、人聲音色的調整、Click的強制性要求等等這些在前述文章中已經討論過的要點之外,當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去要求音樂構成細節時,我才開始意識到:現在的年輕音樂工作者是多麼一致地忽略了今天所要討論的器材。
這個『器材』…以器材的角度來說,直覺上是有一點兒勉強的;但如果『器材是為了更有效率達成音樂完整的呈現』,那麼,『開始對這個器材感知到重要性』,是我非常希望能分享給所有年輕音樂工作者的。
我們遇到的狀況常常會是:樂團們走(Run)過了他們某一首曲目的內容後,我開始想要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段落做音樂情緒的調整,或針對某個特定的節奏拍分,想要做一些重音的改變,或聽到在某些小節,樂器明顯有用音打架的狀況、而想請樂手相互確認使用的和絃時,往往,幾乎是百分之百,就會看到這些樂手開始相互張望、交頭接耳地討論:『是在說什麼地方啊?』…『喔~就是…那個唱進來第幾第幾小節……嗎?』…『這裡嗎?』…『不是啦!是那個咚次咚咚的過門之後啦~』…『不然…我們再跑一次,看看是不是那邊』。而我明明是希望去調整…副歌的第三小節的第二拍,樂團們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從前奏又再開始走一遍…
『時間』!很可能是這些年輕音樂家最珍貴的資產,看起來很可以揮霍,但其實是不應該這麼無意義地揮霍;因此,在也許三個小時的訓練過程中,樂團們需要花去很高的比例去確認『那是在什麼地方』。
原因無他!到現在,我還沒有看到過一個年輕的樂團,會在進行訓練的第一次就準備好這個器材:
『樂譜』。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3]~樂譜
音樂,是一種與時間行進高度相關的藝術,就物理現象來說,你可以『感受』到音樂聲量的大小,但你完全無法明確地『看到』它的存在;不過,你可以『意識』到,整個音樂的進行會有一個符合時間流動的『橫向感』(關於這個究竟是不是一種假議題,我們還是先忽略跳過、而採用這種可以取得共識的概念來繼續往下討論),而樂譜的功能,就會像是一張『時間地圖』,它明確地告知你『在什麼時間點會發生什麼事情』,『它發生的構成元素是什麼』,『它用什麼方式發生』,『整件事的順序與邏輯是什麼』。
在1984年的電影『阿瑪迪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91%AA%E8%BF%AA%E6%96%AF )裡有一幕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作曲家薩列里拿著莫扎特的音樂總譜入神地看著,一行一行的墨水音符在他的腦海中即時地組織起來,在只有他一個人的空間裡,他已經憑著他的音樂知識,看著譜面、就『幻聽』到整個音樂構成的聲響!(關於這個傑出的演員所詮釋的角色,我真的認為無人能出其右!而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看啊!有另外一篇關於電影內容的影評,我覺得也可以參考一下:http://jjhsu.pixnet.net/blog/post/15757111-%E3%80%8A%E9%98%BF%E7%91%AA%E8%BF%AA%E6%96%AF%E3%80%8B%E7%86%B1%E6%83%85%E7%9A%84%E5%A4%A9%E6%89%8D-vs.-%E5%A6%92%E6%81%A8%E7%9A%84%E5%BA%B8%E6%89%8D%EF%BC%88%2B%E5%BD%B1 )
對於古典科班訓練的人才來說,我的讚嘆他們也許會覺得是『少見多怪』的土包子反應;不過…殊不知現今在流行音樂產業界的人物,卻很少是真正科班訓練出身的呀!
但是!我並不是想要要求年輕的音樂家們都要有古典訓練的視譜能力(話又說回來,如果你就是有很好的視譜能力,那真是可喜可賀!),這一回我所想討論的,是適合於這個產業的簡化型譜面。
我們以範例來解釋:Pic 01是一份在錄音室(或編曲)時通用的和絃譜面,這是當時為金曲獎台語歌王謝銘祐先生編寫『彼卡皮箱』的編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iJIaQXQHs&feature=share )時所寫的工作紀錄;Pic 02是一份在現場演出時提供給職業樂手的樂團總譜示意,這一份譜是由『佛跳牆』吉他手、戴佩妮演唱會音樂總監黃宣銘先生(A.K.A 理事長),為歌手的下一場音樂演出的曲目『水中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mHWXPfMlc )所採寫的。而不論是哪一份譜面,它們都有一些功能可以被提出討論:
1. 和絃內容。
兩份譜剛好呈現兩種在職場上都可以通用的記譜法:音名式的和絃與數字級數式的和絃;前者,對於偏向古典訓練的人比較友善,後者,對於職業樂手在現場時常常遇到的『改Key』狀況會有比較大的幫助。但不論是哪一種類,當所有的樂手都是依據同一份譜面來操作時,對於『打架』的用音,就會有比較有效率的除錯功能---其實,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很希望年輕的樂團都能明確地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和絃的基礎上。
2. 段落標記。
這個看似沒什麼學問的小動作,卻是一個能夠提供鳥瞰音樂全貌的重要工具,它來自古典音樂對於『曲式』的定義,而在現代流行音樂增加了若干必要的銜接樂段,當它們能被清楚標示時,至少會提供兩個功能:
A. 它能夠更快提示你現在所討論的小節是在什麼精確的位置。
B. 針對這個『時間地圖』,它能從段落的標記約略得到音樂能量起伏變化的提示,讓你可以去分配在整個音樂演奏的過程中,如何去掌握力度或音色的變化---我指的是整個樂團都可以共有的一種『資訊』。
而段落的『命名』,除了依循曲式學上的標記,也有現代所約定俗成的音樂段落稱呼方式,它不見得有『絕對的正確性』,但當全部的樂手都是用『同一個標記來稱呼一個樂段』時,它就有了相對正確的意義---至少,大大降低一夥兒樂手迷路的畫面。
3. 反覆的方式。
為了讓樂手閱讀方便,我們習慣將整個音樂進行的書面紀錄,控制在兩頁的範圍內(當然,偶有真的必須超出的長篇型樂曲)。因此,針對重複型的樂段,我們會採用適當的反覆記號方式,來提高記譜的效率。關於反覆記號的使用,其實也來自古典樂譜的書寫,如果想知道大家通用的使用正確順序,可以參考一下這一篇的解釋:http://a8802020.pixnet.net/blog/post/27423618-%E5%8F%8D%E8%A6%86%E8%A8%98%E8%99%9F%E7%9A%84%E4%BD%BF%E7%94%A8 。可以補充一下的是:文中提到的『加蓋』,樂手習慣用『一房』、『二房』這種稱呼方式(但吊詭的是…我不知道是『房』還是『防』這個字~真是抱歉!希望這個疑點,可以有高手來指點解救一下,不勝感激!)。
4. 關鍵細節的紀錄。
以第一份編曲的譜面來說,因為它只是提供我在編曲過程中的和絃提醒,而所有的編曲細節都在電腦的DAW裡,所以呈現得非常粗略。而第二份的樂團譜面,上面幾乎將樂曲中的重要樂器的重要樂句,甚至包括了鼓手的節奏模式,都做了明確的紀錄,這對於職業樂手在排練音樂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相同資訊』來操作樂器---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其實職業樂手通常會在排練開始之前的好幾天,就會先拿到類似這樣的詳盡樂譜,一方面協助樂手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簡省掉一些自己用聽力去『抓』音樂內容的時間(…有的時候,每一位樂手所抓出來的細節會不盡相同……),但當樂手走進排練室時,基本上他們都已經知道自己要負責的音樂內容,而譜面的資料,只是一種提醒作用,以及共同討論時的資料基礎;如果一位職業樂手在毫無事前準備的情形下,只對著一份團譜、視譜彈奏他所負責的部份,即便他有著優秀的視譜能力,但他的彈奏,在音樂性上,很可能會與原曲相去甚遠。因此,『樂譜』這個工具,理論上應該是要在事前準備的過程中,才能發揮最好的效能。
以上。
不過,承第四點所述,樂譜也有它在功能上的局限性。以吉他來說,同樣的一個和絃命名,你可以在吉他指板上找到不知多少種的組合可能,而不同把位上所呈現同一個和絃的不同『Voicing』所詮釋的音樂聲響,可能會與原來的編曲所想呈現的音樂語彙相去甚遠,這即便是用了五線譜來紀錄,恐怕也不能窺其全貌。偶爾,我會看到樂手用吉他特有的六線Tab譜,來特別補註指型的位置與按法,但這也都必須建立在『事前準備』的基礎上。
那麼,這對於…特別是時下所謂的『創作樂團』來說,有什麼重要性呢?『反正我就是彈我編的東西,絕對錯不了!』、『我用背的就好了!』。
是!你可以彈任何你想彈的!但關鍵是,你其他的樂手知道你正在彈什麼、用了什麼和絃嗎?以及,他究竟可以怎麼協助你去延伸你的和絃、增加聲響的寬度,讓你們的音樂有更豐富的層次---如果他根本『記不住』你的下一個和絃?
對我來說,任何能夠有效率去整合音樂整體的工具,就是一個應該要使用的工具!我並不是要你在演出的過程中,去扮演類似職業樂手的角色,在面前擺一個譜架、看著譜來減弱你的英雄氣概。應該是反過來說:正因為我希望你可以在演出過程中能夠更有英雄氣概,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更需要這樣一種工具、器材,來幫助所有的樂手『都處在同一個世界裡』,來提高你們音樂的正確性!
後記~
1. 類似範例二的這種詳盡的團譜,已經發展成一個專門的『譜面採寫』的工作,在商業演唱會的前置階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專業項目,因此,所費不貲!對於某些刻意壓低成本的無良主辦方,會故意忽略這個部份的費用產生,而讓職業樂手『用自己的方式』來採譜;我個人對於這樣的作業單位非常不齒。
2. 範例二的譜面產生方式,是應用一個書寫軟體『GoodNotes 4』(https://itunes.apple.com/tw/app/goodnotes-4-notes-pdf/id778658393?mt=8 )來寫作的。這個軟體所提供的編輯功能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像我這種只習慣手工書寫的老傢伙來說,它的方便性真是令我咋舌!你可以看到整個譜面有多少密密麻麻的簡譜註記,這如果是用傳統的書寫模式…不說別的,光是省下來的立可白都可以買好幾打這個軟體了!
近日,有越來越多的樂手使用i-Pad或類似的平板行動裝置,直接以電子檔的方式來讀取譜面,說實話,這真的讓『樂譜』越來越成為一種『器材』,而且,潮得很啊!!!
局限空間作業定義 在 局限空間作業 - YouTube 的八卦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