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2000(51)
【當美麗的呼聲變成永恆的死死聲】
我們曾經目睹永恆的亞視點死。亞視的死,是自殺還是他殺?
1.2016年4月1日,黃耀明舉行了一場《美麗的呼聲聽證會》。同一天晚上,亞洲電視牌照屆滿。
2.忘記了甚麼原因,總之當日我沒有去看,只是後來聽了CD(但沒有睇碟)。我對這場音樂會 / 聽證會的認知,僅透過聽覺。
3.那一夜,黃耀明完全沒有唱自己的歌,唱的,幾乎都是劇歌,電視劇的歌——不是無綫劇集的歌,而是屬於麗的:《大地恩情》、《IQ成熟時》、《浮生六劫》、《變色龍》、《人在旅途灑淚時》等等……都是我一聽前奏就識跟住唱的老歌。
4.這不是一場由黃耀明獨力孭飛的《名曲滿天星》或《流行經典XX年》——當然,這批老歌無可避免總會勾起老人家絲絲鄉愁,但黃耀明的演繹方式,不是試圖復刻歌曲原有的(古舊)感覺,反而是用他唱別人的歌的一貫方法,大幅改動,重新詮釋,改動和詮釋成屬於他自己的歌,於是《變色龍》變成激昂萬分的時代曲,《IQ成熟時》由蔡楓華版那種過剩的可愛調皮,變成潛伏著的青春躁動;而我永恆最愛的迷幻武俠經典《天蠶變》,甚至被改造成一首調子沉鬱的傷感Ballad,你再也聽不到「雖知此山頭猛虎滿布」的無限兇光在險峰,而只感受到一種武者的寂寥、江湖的凋零。
5.這場聽證會,又不只是一次黃耀明改造別人的歌之功架展示,反而是藉著這一批曾經家傳戶曉的麗的金曲,跟我們一同檢視一個電視台的奮鬥、成敗與消亡。
6.所以一直很後悔當日沒有去看這場聽證會。我是麗的迷(這不是甚麼馨香的事,返學隨時遭受歧視),當麗的改名叫做亞視後,順理成章成為亞視迷。在我還有睇電視的遠古,當然有睇無綫,好睇是好睇,只嫌好睇得來太正路;麗的呢,總能為我提供一種不太正路的好睇:《大家姐》呈現了一種接近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秩序,《變色龍》拍出了更殘酷真實的兄弟決裂,至於《天蠶變》,直情由歌曲到選角都是偏離本格但又更有型的武俠劇。就連花旦,我也真心覺得馬敏兒 & 蔡瓊輝比起無綫任何花旦都要靚,而且靚得有個性。
7.即使後來,麗的變亞視,依然令我注視。亞姐總是比港姐更具(政治不正確的)娛樂性(利智!邱月清!翁虹!);沒有《今日睇真D》,相信永遠都不會有《城市追擊》;就連《夜琉璃》,都比《幻海奇情》恐怖(《夜琉璃》這名字也更具詩意)。難忘的劇集,還有《劍三十》、《賭神秘笈》、《馬場風雲》、《勝者為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當然最難忘的,首選《今夜不設防》。對我來說,這個(長年被睇唔起的)電視台,無論是叫麗的、亞視抑或ATV,都代表著以下一堆形容:「長期打逆境波」、「(離奇)創造奇蹟」、「知其不可而為之」以及「你估佢唔到」,絕對是頑強生命力的足本呈現——至少在1998年之前。
8.1998年後,亞視開始由大陸資金營運,即使還能偶爾製作、買入一些特別而又成功製造話題的節目,但也是敗亡的開始,而整個敗亡過程,竟然從不引起我們傷感,反而只會令我們發笑——恥笑、不屑地笑、戥佢哋低能尷尬而爆笑,著名事項包括岩布仙尼真誠地在眾目睽睽下唱Happy Birthday to Me、永遠不知道確實日期的台慶、台慶期間藝員們向沒有觀眾的觀眾席興奮而又靈異地掟壽包,以及在近乎沒有自製節目的情況下開設新台「歲月留聲」,用一個新台專播舊嘢,於是《活色生香》的李道洪和洪羅拔,能夠風流地介紹一些明明執咗九世的娛樂場所,而更劃時代的,是在整整廿幾年後的農曆新年重播1989年新春煙花匯演祝千禧後的你新春大吉(成件事直頭複雜過復仇者回到過去搵寶石以求現在能再撻一下手指,喚回化灰的人拯救未來),問你死未?
9.你睇死亞視?但亞視就是不死。這份不死,甚至昇華成一場沉重的鬧劇,讓全香港人一同見證,沉重地見證箇中的胡鬧是多麼地荒謬離譜與無恥,無恥的高潮時刻,則是建制派議員深入亞視廠房鼓勵一班仍然留守但又明知冇糧出的亞視員工。一間由外資開設的機構,交由港人經營,多年來歷經無數劫難,一直奮力抵抗,不時創造奇蹟;直至中資插手,開始瓦解崩壞,偏偏死極唔香,以一種喪屍狀態繼續獻世。
10.頂,這不就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咁,香港的死是自殺還是他殺?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黃耀明
家傳戶曉cd 在 溫水劇場 Facebook 八卦
關於九十年代香港的強勁風潮,當然不能不說「日劇」潮流。大概是拜電視台日劇戰、VCD普及化和1996年由木村拓哉首次擔綱男主角的《悠長假期》所賜,把日劇潮流在九十年代後半推至顛峰。日本文化由娛樂、音樂、時裝、飲食甚至汽車文化多方面攻陷香港。
我們這一代人的日劇初體驗必然是來自電視,因為八十年代資訊局限,除了電視別無他法。而很多八十後的第一部日劇相信都是長達297集的史詩式長劇《阿信的故事》。但真正為日劇潮流打好基礎的其實是 1993,94年同樣在亞視播放《東京愛的故事》《101次求婚》和《愛情白皮書》。口碑和收視都非常理想,所以隨即引起喜愛跟風抄襲的無線注意,並在95年強勁攻勢播放多部日劇包括《同一屋簷下》,把日劇主導權從亞視手上搶走。96年的《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再上層樓。之後有線電話亦加入戰圈播放《麻辣教師GTO》和多套內田有紀主演的作品,亦取得不錯的收視。
同時間VCD普及化VCD機成為每個家庭必需品,CD-rom也開始成為家用電腦的基本配置。幾乎人人都能夠觀看VCD,另外當時盜版成風一套套完整並配有中文字幕的日劇只需百多元。可能利潤可觀,大大小小一線到四線的日劇都有盜版商投資翻譯出售。此舉更令人們選擇日劇的主動權從電視台手中奪回自己手上。96年木村的《悠長假期》和97年《戀愛世紀》在本地電視台未播放時已經在坊間大行其道。然而之後無線再正式播放時收視仍然非常不俗。
自此木村拓哉、松隆子、反町隆史、竹野內豐 、常盤貴子、鈴木保奈美、深田恭子及廣末涼子等名字更成為了在香港家傳戶曉的大名星。木村拓哉更成了日劇天皇並一直帶領香港的時裝潮流。他令中學時代的我的第一次儲錢買名牌衣物,就是當時被奉為潮物的 Levi’s 501牛仔褲。之後木村在《美麗人生》駕駛 的TW200電單車成為了的夢想之車,間接令我日後走上鐵騎士之路。
------------------------------------------------------------------
嘔電傳真機
記錄九十年代,記錄這新舊交替充滿矛盾的時空,記錄低網絡普及前的最後時光!
/// 如果喜歡,記得click入條link 同埋 share~
//// Line stickers 已經上架 https://goo.gl/1NM9dy
家傳戶曉cd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八卦
Lee388靚聲推介:兩個四季
兩位不同年代的作曲家,有各自的一個四季,你喜歡那一個四季?
這張CD是來自瑞士Orchestra La Scintilla樂團,Riccardo Minasi帶領,演奏兩套The Four Seasons,分別是來自Vivaldi和Verdi的作品,當然風格完全不同,可是音樂同樣相當美妙動人。至於Vivaldi的四季可謂家傳戶曉,而Verdi這套四季是來自他所創作的〈Les vêpres siciliennes〉芭蕾舞音樂。
突然想到有些朋友常常會問到某一首曲目,應該那一種演繹方式才是正確?就今次Verdi這首芭蕾舞音樂的四季為例,芭蕾舞音樂,就是用來作舞蹈伴奏,所以演奏芭蕾舞音樂首要有跳躍感,能夠表現出輕盈多變的靈巧,當然不可缺大場面的洶湧感覺。一隊多人的樂團,要演奏洶湧澎湃是相對演奏出輕盈的感覺為易,所以不要以為樂團演奏出跳躍和靈巧感是一件易事,這是一種相當的考驗,如大象跳芭蕾,會有誰喜歡?這位來自意大利的Riccardo Minasi帶領下的Orchestra La Scintilla樂團就沒有大象跳舞的感覺,演奏出多姿多彩,不止可以輕盈、躍動,亦能力拔山兮。
今次這張CD不止可以聽到一個精彩的Vivaldi四季,亦使我認識到Verdi的四季同樣好聽,是一個莫大驚喜!
#Lee388
#388靚聲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