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燒鵝]
香港電台製作一向講究慢功出細貨,資料搜集充足、場景鋪陳多樣,和商營傳媒大件夾抵食的製作風格有差異。然而2017年「五夜講場」孕育的時候,有人提出以「文、史、哲」(文學、歷史、哲學)作為一周三晚清談節目的主題,大家都嚇了一跳,如此嚴肅艱澀,會不會沒有人收看?香港社會一向被貶為「文化沙漠」,如此學術討論會不會太過冷門小眾?
至2018年「文、史、哲」三晚之後,三個晚上擴充至五晚,加入了「社科(早段是經濟)、科學」,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要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冷門但尖銳的「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力學」不只是外購西方節目才敢觸及的題材。
白先勇、許鞍華、Serrini、黃秋生也來講文學和哲學,讓尋常百姓也可以一享大學級教育之樂。原來香港的電視台,都可以容納在學術領域上最前瞻的題目。
「五夜講場」能在主流媒體開播,可以讓連上了年紀的師奶,和年輕子女一起於客廳收看,促進世代和諧。有人打開電視,剛好這晚哲學題目講「反啟蒙」。讀飽書的年輕人問阿媽,「妳看得明白嗎?」阿媽被啟蒙了:「看不明白也沒所謂,唔明白都可以看一看。」
公眾教育、讓高等教育不只是一小撮考進大學的人士的專利,而是免費在公眾平台供市民收看,那是公共廣播的使命,也能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
這個節目,應該雲集了全香港最多年輕學者的足跡。「學者、教授、博士坐埋一枱,可以隨時Jam出個節目來。」以往名嘴們主持清談式節目,和這批年輕學者的風格不同。學者們教慣書,他/她們習慣了備課充足,每集總要塞進最多的知識。「那個訊息量、學術濃度,嚇死你的。」
五個夜晚,五個班底,一班學者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外,還不停為這個節目作預備。為了準備一集節目,這些夜貓子學者,習慣了通宵達旦刨書,翻論文,為了這個五夜講場節目,也預備得像學術研討會般認真。一個晚上,一覺醒來,打開手機,百幾條短訊在手機下載要足足一分鐘。
這些學者傻的,因為他們太珍惜這個平台。現在當個年輕學者,壓力巨大。博士畢業,才是艱苦的開始。不少博士生替多間大學兼職任教,時薪出糧,暑假零收入,稱為「流浪講師」。
好彩一點,獲得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又三年,兩張合約,除了教學工作,還要出版國際級學術論文,對學術世界需要有一定影響力,通過層層考核,至第六年若能成功獲得晉升至「副教授」,才能過穩定一點的日子。高壓評核下,不少學者都身心俱疲。
學術是一個孤獨的領域,學者也是枯燥的工作,不少時間是孤單作戰,在象牙塔裡研究一些外人不明白的東西。但愛上學術的人,都是有點瘋狂,他們對自己專長領域熱情澎湃。這群工作壓力甚大,有點孤獨,又有強勁爆炸力的年輕學者,終於在五年前遇上港台一樣傻勁的製作人,一拍即合。
這批學者畢竟只有二十至三十多歲,在學術世界尚算十分年輕。Work Hard, Play Hard. 「哲學有偈傾」的師兄弟,同期成立好青年荼毒室,出版哲學書籍。本來甚少與主流社會交雜的哲學家們,忽然讓不少社會人士,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在學術世界掙扎浮沉,在香港電台卻找到了一個抒發自己的平台。一位「真係好科學」的主持說:「從小到大,我都夢想香港會有廣東話的科普節目,終於給我在港台遇到了。」
本來一班在課室或講堂教書的學者,來到直播室,不少人最初有點生硬、太過嚴肅,嘩,要錄一整個小時的直播節目,廣播技巧不容易。看到港台幕後製作人舉高手指倒數「五秒、四、三、二、一」,大光燈在照射,攝影機的小紅燈跳來跳去。內向的學者們,靦腆的書生們,冷汗都要流下來,頻頻食螺絲,最初主持電視節目,嚴肅得像舉行學術研討會。
但節目錄製了五季,已經多達逾六百集,不少最初生硬的學者,基因改造了,現在望着鏡頭眼神自然,對着只有五秒的剩餘時間,也能揮灑自如風度翩翩打圓場。正當學者主持們慢慢進化,在鏡頭前表現自然,像與觀眾閒話家常,又能把艱深的學術概念帶入百姓家的理想狀態,卻又遇上今次港台忽然叫停製作。
這個可能是全香港雲集最多學者和博士的節目,但製作成本並不高昂。幕後人員兼任不同崗位,基本上學者們收最實惠出鏡費。加上製作流程順暢,實時錄影減少剪接後期工作,只需1.5小時的開廠時間,便能錄製近1小時的出街節目,效率高,經濟實惠。
我曾經在節目開播,到節目停播的五年之間均有參與「五夜講場」,出席了五集節目,包括「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學人串社科」,談及的題目,由新聞與真相,到紀實文學,到最近的明星與社會文化。
我真切體會到,「五夜講場」是一個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既能讓在學府裡的學者把自己的專長講解給普羅大眾知道;也能提升民智;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承載着這種教與學的管道,比商營機構更合適,更責無旁貸。
這個節目讓市民安坐家中,也可以放眼世界,以古鑑今;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社會,總會想辦法把知識普及化,讓人們多動腦筋多思考。
年輕學者也珍惜這個平台,他/她們願意奉上自己的所知,為香港電台作主持,以「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每個周日晚上,有求知欲的香港公民,安坐家中,可以接受學術啟蒙,這些日子,卻忽然因為港台宣佈「節目調動」「節目有新攻勢」而暫停。
據知,尚有多集已錄起的存貨,都是年輕學者們的寶貴心血結晶,還望港台不要浪費珍貴資源,讓這些已錄製好的燒鵝呈上給觀眾,可以讓大家享用這一批最後的學術盛宴。
(圖為「五夜講場」啟播及換季時的宣傳活動及錄影廠留影)
學人串社科 在 Facebook 八卦
【 港台電視《五夜講場》原來唔係今個星期大結局? 】
自廣播處長李百全今年3月上任以來,過去數月,他屢次以各種行政手段,將香港電台迅速變成官方喉舌,當中堪稱港台電視31皇牌節目的《五夜講場》,亦於上月底被局方以「節目調動」為由宣布「斬首」(https://bit.ly/3w6IflE) ,今個星期(12-16/7)將會進入「結局篇」,每天分開兩個時段(下午2時及晚上11時)各播出一集新錄影集數,即整個星期會播出10集。(見文末⚠️⚠️的最新消息)
自節目即將停播的新聞曝光後,一度有消息指,早前已錄影的集數將會悉數獲安排於港台電視31播出 (https://bit.ly/3xi9Dyl) ,惟實際上不同單元的錄影進度有異,故部份節目或會出現已拍好但無法播放的情況,當中擔任《哲學有偈傾》主持的核心成員「好青年荼毒室」,日前(8/7)透過社交平台承認此事:「之前拍落嘅集數,難以避免地將會有一啲不能出街,應該冇機會同大家見面。」至於哪些集數不能播放,他們沒有進一步解釋。
參考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表,今天(12/7)播出的最後兩集《哲學有偈傾》,討論的主顯分別為〈周星馳:無厘頭的來由〉(https://bit.ly/3r1Yv6G) 以及〈丟掉希望?〉。「好青年荼毒室」指,周星馳一集原本無法趕在死綫前播出,但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總算成功爭取出街。「上周末(3/7)得知仲有4集可以出街後,我們幾位主持好希望可以將我哋拍得好開心、氣氛好好嘅 〈周星馳:無厘頭的來頭〉調前播出,一來好唔想呢集從此不見天日,二來呢集我哋言談甚歡,希望可以令觀眾唔會忘記我哋開心嘅樣子,記得《哲學有偈傾》係個既認真又歡樂嘅節目。
「原本不抱大期望,因為實在太急,幕後製作人員未必做得切,但喺高質嘅製作人員努力下,我哋宣布『成功爭取』,大家記得留意收睇,仲更加要留意四哥個look!」他們又指,最後一集《哲學有偈傾》以「丟掉希望」作為討論重點,是為這節目向觀眾謝幕的不二之選。至於其餘八集的《五夜講場》播放內容分別為:
《歷史係咁話 —— 鐵軌無敵浮生路》(13/7 14:00)
《歷史係咁話 —— 五環爭先勝金戈》(13/7 23:00)
《學人串社科 —— 講個信字》(14/7 14:00)
《學人串社科 —— 佛系.躺平.小確幸》(14/7 23:00)
《文學放得開 —— 療癒之書》(15/7 14:00)
《文學放得開 —— 壯志難酬辛棄疾》(15/7 23:00)
《真係好科學 —— 傷心星期五》(16/7 14:00)
《真係好科學 —— 凝視死亡》(16/7 23:00)
【 ⚠️⚠️19:20最新消息:港台官方網站公布下周(19/7-25/7)節目表,《五夜講場》突然「翻生」,於周二至周六凌晨2時播出,每晚各一集,屬新錄影集數,如20/7凌晨播出的《哲學有偈傾》主題是「知吾之死」,惟不知道港台稍後會否臨時再作節目調動。詳見:https://www.rthk.hk/tv 】
(1207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31 #五夜講場 #哲學有偈傾 #文學放得開 #學人串社科 #歷史係咁話 #真係好科學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 RTHK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RTHK Programme Staff Union The Culturist 文化者 午夜翻牆 William on the way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鄧小樺 TANG SIU WA 米哈 快樂的 潘小濤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眾新聞
學人串社科 在 Facebook 八卦
這是最後一次回應,否則太煩大家都要unfollow我了😹
.
因剛剛那集「咖啡Phy Chem Bio」輪到 Dr Karen 麥博被指講的內容錯誤,而麥博已在YT留言內回應,就再作最後補充。
.
觀乎《五夜講場》五晚,為何《真係好科學》的主持和嘉賓們,會在YT留言回應呢?可能因為科學探究的是客觀的大自然現象,大家可以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去平等地討論問題。我們一眾主持都很感激香港電台《五夜講場》兩位監製,能夠給予一眾科學家一個平台、讓我們在大氣電波上普及科學。當然還有一直支持香港人的科普的讀者、觀眾、聽眾們,真的衷心多謝你們。
.
因為有朋友指出我應該自行去查找自己可能說錯過的地方,我特地把2018、2019、2020年所有有我做嘉賓或主持的《真係好科學》快速重看,亦都再重讀一次YT的所有留言,但仍找不到究竟我說的相對論內容哪裡有出錯。
.
我發現只要是有理有據的留言,我其實全都已經回應了。圖就不貼了,免得又引起「公審」之嫌。大家有興趣、有時間的話可以去找找看,我的回應時間全都是節目播出後不久發出的,我亦找不到有任何我未回應之指出我錯誤之留言。大家可以自行判斷,究竟我是否真的如前某人所述的未有糾正「多項錯誤資訊」。
.
回到MRI的問題。其實已有不少朋友留言說我的更正仍未是最精確的,因為釋放的電磁波比微波波段低了約兩個數量級,所以我應該說無線電波。另外,也有朋友說磁場不單止是排直原子核,也會令核子能階分裂。這引申另一層次的另一個問題:就像我在《學人串社科》「真係好科普」一集裡說的,科學普及時難免會略去一些細節。哪麼應該略去多少才算「正確的做法」?我沒有答案。
.
有朋友說「真係好科普」一集講不夠喉,應該來年繼續再講。其實主持們一直都想探討科學普及,不過我們認為要把《真係好科學》的時間留給硬核科學,所以Vera有見及此,就很慷慨地邀請了我們四人上《學人串社科》。
.
順便回應有留言指控我們一眾講師沒有進行科研,這是不正確的。至少就我自己來說,我在2019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在我港大的個人資訊頁面亦有列出來,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也可以自行查找我的Google Scholar。另外, 2021年我也至少會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是關於伽瑪射線暴和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敬請期待。
.
至於其他講師同事同行都大多有進行科學研究或者科學教育研究,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全部都是公開在網絡上大家可以自行查證的。而關於其他與科學無關的事情我就不多作回應了,我亦相信我無需向這裏一直支持香港人的科普的大多數讀者朋友解釋我的為人,大家是明白的。
.
不過,我覺得說我講話講得差其實都是一個合理的指控。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自己說話不清晰,口齒不伶俐,很多朋友都說我寫文比起我講話好太多了。其實我上《口水多過浪花》Do姐一直有提點我,幫助我改善。我很感激。
.
其實主持們都有擔心《五夜講場》不知道還可以做多少季。我知道我在此刻仍然可以為香港科普在大氣電波出一分力,我亦知道我的說話技巧改善情況比其他主持慢很多,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如果以後真的很多人因為討厭我說話,而選擇不收看香港電台節目,我可以退出,從此專心做研究、教書、寫文章、寫書。但我希望香港人一定要繼續支持香港電台。
.
我不會再花時間糾纏在這件事上了。最後,如果各位朋友再看到類似的質疑或指控,有時間的話可以幫我回應,沒有時間的話就算了。謝謝大家。
學人串社科 在 五夜講場學人串社科2021:步步為營智慧城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今集《 學人串社科 —步步為營智慧城》探討智慧城市在廣泛應用科技以及個人 ... 主持: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哲學博士) 梁啟智(香港中文 ... ... <看更多>
學人串社科 在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2021:識人好過識字- YouTube 的八卦
If playback doesn't begin shortly, try restarting your device. More videos. More videos.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 <看更多>
學人串社科 在 五夜講場學人串社科2021:我們都是這樣創作的 - YouTube 的八卦
《 學人串社科 -我們都是這樣創作的》請來導演翁子光和彭秀慧,連同一眾主持,一起分享在藝術以及學術路上的經歷,以及從中得到的領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