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蠻有趣的
不同的家庭背景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
曾經窮怕的
遇上出手大方的
兩個人結為連理誕生愛的結晶
要如何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呢
童年時期我們有遇上討債的來家門口寫紅字
潛意識中產生了[我們家很窮]的恐懼
當時還不懂得如何賺錢
長大後能養活自己了
害怕錢不夠用的恐懼
多少還是存在自己的心中
也因為被苦日子嚇到了
有時花錢反而如流水因為不想苦到自己
卻又矛盾的有[花錢會有罪惡感]的恐懼
你在引導子女如何管理財務的時候
或許可以先釐清自己的盲點
也才能在教導子女正確的金錢觀時拿捏好分寸唷
—————————————————
2019.08.21人間福報【親子心橋】 錢跑哪裡去?
2019/8/21
|
作者:文/吳娟瑜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隱藏著對「錢」不同的感受,「我們家很窮」的影子信念,往往會造成親子間的誤會和衝突。
錙銖必較,對嗎?
陳爸爸是務實的公務員,承襲鄉下父母節儉樸實的生活習慣,對金錢錙銖必較。他說:「小時候家裡的米缸常是空的,經常挨餓,現在的小孩太好命了,買一堆垃圾食物,還要吃不吃的。」
陳媽媽則是出生在開明且出手闊綽的商人家庭,父母常說:「錢再賺就有,日子不要過得太艱苦。」
陳爸爸、陳媽媽每天為了錢的問題產生齟齬,陳媽媽從事業務工作,手頭十分寬裕,因此乾脆獨自承擔兩個孩子的零用錢,也讓老公閉嘴。
但是花費過度的情形,陳爸爸還是看不慣。有一回說了兩句,念大一的女兒竟然回嗆:「老爸,你這麼省,等你死了錢還不都是要給我們,何不現在就分一點出來。」讓陳爸爸氣炸了!陳媽媽趕緊打圓場:「錢夠用就好,你們兩個不要『肖想』爸媽的錢,這是我們辛苦賺來的。從今天起,你們倆都給我節省一點!」
看到老婆站到自己這一邊,陳爸爸的氣才終於消了下去。
調整金錢教育
隨著孩子長大,陳爸爸和陳媽媽希望能找到共識,給孩子更正確的金錢教育。而在討論的過程中,陳爸爸也找到了潛意識裡的恐懼源頭。
憨厚老實的陳爸爸說:「小時候住在山上偏鄉,只能點個小煤油燈,一筆一畫地寫功課。坐在身邊的阿母,總是彎著身子,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賺一點小錢。」陳媽媽從不知道丈夫小時候吃過的苦,只是怨怪老公一毛不拔、苛刻成性,卻不知其中潛藏著童年的恐懼。
陳媽媽說:「我的婆婆真的很節儉,多年來給她的紅包,就一疊一疊地藏在衣櫥裡,沒拿去銀行存,也沒拿一毛錢出來花用。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成堆的紅包,我的眼淚直接冒出來,太省了呀!」
「老人家的事曾經講給孩子們聽嗎?」我好奇地望著眼前這對夫妻。
陳爸爸本身木訥寡言,他搖了搖頭,陳媽媽則是有感而發地說:「是應該跟孩子們分享,他們的確需要學習感恩、學會理財。」
我們家很窮?
陳爸爸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我們家很窮」的影子信念,養成他縮衣節食的生活習慣,希望孩子們也能省吃儉用。但時代已經改變,孩子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也不一樣了,如今,陳爸爸願意接受老婆的建議──引導孩子適度花用,學習開源節流。
同時,陳爸爸也不要再將「我們家很窮」的念頭灌輸到兒女身上,那樣只會引起排斥和對立,畢竟,不同的家庭背景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應該彼此尊重。
像我自己的家庭,兩個兒子平日不致於奢侈浪費,多少也是因為曾看過爸爸創業階段到處周轉、跑三點半的經歷,潛意識裡產生了「我們家很窮」的恐懼。加上當時我還不懂得如何賺錢,面對困境只是整日愁眉不展、淚流滿面,讓兩個兒子多少也受到了影響,因此長大成人後,他們沒有半點自行創業的念頭,就想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上班族。
家境改善後,「害怕錢不夠用」的恐懼多少仍留在兒子們的心裡,使用金錢時都能做到「知所節制」。至於我,在經歷過「錢賺進來,就進到債權人口袋裡」的無奈和困頓後,也慢慢學著一點一滴消除「花錢會有罪惡感」的恐懼,如今雨過天晴,已能擁有「適度花用、適時存錢」的安全感。這一路走來,還真是五味雜陳、冷暖自知啊!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在引導子女如何管理財務時,都能先釐清自己的盲點,也才能在教導子女正確的金錢觀時拿捏好分寸。
文章連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60392
如何 引導孩子 學習感恩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八卦
這故事蠻有趣的
不同的家庭背景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
曾經窮怕的
遇上出手大方的
兩個人結為連理誕生愛的結晶
要如何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呢
童年時期我們有遇上討債的來家門口寫紅字
潛意識中產生了[我們家很窮]的恐懼
當時還不懂得如何賺錢
長大後能養活自己了
害怕錢不夠用的恐懼
多少還是存在自己的心中
也因為被苦日子嚇到了
有時花錢反而如流水因為不想苦到自己
卻又矛盾的有[花錢會有罪惡感]的恐懼
你在引導子女如何管理財務的時候
或許可以先釐清自己的盲點
也才能在教導子女正確的金錢觀時拿捏好分寸唷
—————————————————
2019.08.21人間福報【親子心橋】 錢跑哪裡去?
2019/8/21
|
作者:文/吳娟瑜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隱藏著對「錢」不同的感受,「我們家很窮」的影子信念,往往會造成親子間的誤會和衝突。
錙銖必較,對嗎?
陳爸爸是務實的公務員,承襲鄉下父母節儉樸實的生活習慣,對金錢錙銖必較。他說:「小時候家裡的米缸常是空的,經常挨餓,現在的小孩太好命了,買一堆垃圾食物,還要吃不吃的。」
陳媽媽則是出生在開明且出手闊綽的商人家庭,父母常說:「錢再賺就有,日子不要過得太艱苦。」
陳爸爸、陳媽媽每天為了錢的問題產生齟齬,陳媽媽從事業務工作,手頭十分寬裕,因此乾脆獨自承擔兩個孩子的零用錢,也讓老公閉嘴。
但是花費過度的情形,陳爸爸還是看不慣。有一回說了兩句,念大一的女兒竟然回嗆:「老爸,你這麼省,等你死了錢還不都是要給我們,何不現在就分一點出來。」讓陳爸爸氣炸了!陳媽媽趕緊打圓場:「錢夠用就好,你們兩個不要『肖想』爸媽的錢,這是我們辛苦賺來的。從今天起,你們倆都給我節省一點!」
看到老婆站到自己這一邊,陳爸爸的氣才終於消了下去。
調整金錢教育
隨著孩子長大,陳爸爸和陳媽媽希望能找到共識,給孩子更正確的金錢教育。而在討論的過程中,陳爸爸也找到了潛意識裡的恐懼源頭。
憨厚老實的陳爸爸說:「小時候住在山上偏鄉,只能點個小煤油燈,一筆一畫地寫功課。坐在身邊的阿母,總是彎著身子,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賺一點小錢。」陳媽媽從不知道丈夫小時候吃過的苦,只是怨怪老公一毛不拔、苛刻成性,卻不知其中潛藏著童年的恐懼。
陳媽媽說:「我的婆婆真的很節儉,多年來給她的紅包,就一疊一疊地藏在衣櫥裡,沒拿去銀行存,也沒拿一毛錢出來花用。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成堆的紅包,我的眼淚直接冒出來,太省了呀!」
「老人家的事曾經講給孩子們聽嗎?」我好奇地望著眼前這對夫妻。
陳爸爸本身木訥寡言,他搖了搖頭,陳媽媽則是有感而發地說:「是應該跟孩子們分享,他們的確需要學習感恩、學會理財。」
我們家很窮?
陳爸爸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我們家很窮」的影子信念,養成他縮衣節食的生活習慣,希望孩子們也能省吃儉用。但時代已經改變,孩子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也不一樣了,如今,陳爸爸願意接受老婆的建議──引導孩子適度花用,學習開源節流。
同時,陳爸爸也不要再將「我們家很窮」的念頭灌輸到兒女身上,那樣只會引起排斥和對立,畢竟,不同的家庭背景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應該彼此尊重。
像我自己的家庭,兩個兒子平日不致於奢侈浪費,多少也是因為曾看過爸爸創業階段到處周轉、跑三點半的經歷,潛意識裡產生了「我們家很窮」的恐懼。加上當時我還不懂得如何賺錢,面對困境只是整日愁眉不展、淚流滿面,讓兩個兒子多少也受到了影響,因此長大成人後,他們沒有半點自行創業的念頭,就想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上班族。
家境改善後,「害怕錢不夠用」的恐懼多少仍留在兒子們的心裡,使用金錢時都能做到「知所節制」。至於我,在經歷過「錢賺進來,就進到債權人口袋裡」的無奈和困頓後,也慢慢學著一點一滴消除「花錢會有罪惡感」的恐懼,如今雨過天晴,已能擁有「適度花用、適時存錢」的安全感。這一路走來,還真是五味雜陳、冷暖自知啊!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在引導子女如何管理財務時,都能先釐清自己的盲點,也才能在教導子女正確的金錢觀時拿捏好分寸。
文章連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60392
如何 引導孩子 學習感恩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八卦
『孝順需不需要教導?』
上次在分享一篇文章後,引起來一個話題的討論:
到底孝順需不需要教導?
有些人認為孝順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不需要教;反而看到越是強調要求孝順的長輩,對子女越自私,對棄兒單親孩子也越苛刻。並提到現在有些長輩年紀越大,越會強調孝順,越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別人不孝,反而傷害孩子。。。
我相信社會上,的確存在著這種錯誤教育方式的個案,但以下是我的回覆:
-------------------
我不認為孝順不需要教導。
相反地,我認為孝順是需要教導的,但怎麼『教』是關鍵。雖然孝道、子女親情是天性,但不當的身教、不當的環境會把孩子的天性埋沒。
就好比專注力、獨立、秩序感也是與生俱來孩子就擁有的能力,但如果環境處處障礙孩子,教育的方法錯誤,孩子也會變得依賴、不專注、做事沒有秩序。
甚至語言、動作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力,但如果環境不支持這些能力發展,也會讓孩子語言發展、動作發展遲緩,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怎麼可以輕忽於孩子『孝道』的培養呢?
透過孝道的培養,再推己及人到兄弟姊妹、親戚朋友的身上,讓孩子學會兄友弟恭、並且達到仁愛的表現,這是中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指導方針。
問題不在教育本身,問題在於我們大人都不懂得如何善巧地教育孩子這些觀念。。。
現在不懂得孝順的孩子、大人何其多?每天新聞報導違反倫理的消息何其多?到底現在的大環境的倫理道德風氣是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呢?
在我們認為『孝道』是不需要教導的同時,我想我們真的要冷靜地檢視一下,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品格教育,是否做得成功。
現在很多大人都過度地「愛與尊重」孩子,但在「自由與紀律」上卻不懂得拿捏,結果把孩子寵壞,變成自我中心、不懂得體諒別人,這正是與『孝順』背道而弛的教育結果。
怎麼給予孩子孝順的觀念,我們大人是影響結果的最大關鍵。
您認為「感恩」需不需要教導?大人需不需要引導孩子學習「感恩」?
如果「要」,那「孝道」也應該要。因為孝道就是從感恩父母開始的,只是再進一步引導孩子把感恩的心付諸於行動而已。
所以,孝道是要從小教導的,而重點在與我們成人的觀念與示範。不需要ㄧ直認爲講到『孝道』就一定要死死板板,拿著棍子強迫孩子服從的模樣。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端看我們怎麼給予孩子。
或許,
問題從來就不在教育本身,
而是在教育者身上、在成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