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1949-2019
9月2日「花園裡有一顆雞蛋」的短文發表後,除了人民日報、央視等等眾多國家級媒體強烈反應之外,數萬的大陸讀者翻牆過來閱讀、怒罵,我才發現,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裡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而不了解往往是製造出來的——牆的目的,就是使人看不見,使人無知,使人粗暴。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在習先生升任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個願景口號之前兩年,2010年8月1日,我在北京大學演講,主題就是「中國夢」。
那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和中國大陸讀者面對面的溝通。當天,到我踏上講台前十分鐘,主辦方南方週末和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不會被現場通知:演講取消。甚至在極其緊張、恐懼的氛圍裡,踏上了講台,演講開始了,我也都準備隨時突然斷了電。
那是十年前了。此後不曾再有那樣溝通的機會。
演講後來整理出逐字稿,在廣州南方週末和台北聯合報同步發表。南週版本有一點點刪減,已經極其不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
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
編按
二○一○年八月一日,龍應台應邀於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發表演說,現場擠進滿座一千八百名聽眾。
主辦方一直擔心演講會被臨時取消,但結果順利舉行;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
在「中國夢」裡長大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播放歌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年代進入六○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播放歌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份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縈,不是「中國夢」嗎?
我們都是名為「弘毅」的孩子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台灣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篇》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台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衛東」,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裡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低頭看見腳下的泥土
這個中國夢在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台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台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裡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
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哪一株甘蔗下午睡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七○年代發現台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了〈美麗島〉,改編自一首詩,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夢」里程碑:(播放歌曲)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歲,到美國去讀書,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後寫了《野火集》,去「腐蝕」那個謊言。
一九七九年,我個人的「中國夢」也起了質變。在中國夢籠罩的台灣,我們是講「祖籍」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問,龍應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這麼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幾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我終於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
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有人衝著他問「你是哪裡人」,他就說「我是湖南人」,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
一起作夢,一起上課
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台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台灣夢,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開始問「我是誰」。八○年代後,台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做。所以,台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開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
〈美麗島〉這首歌,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誌名字,集結反對勢力。
當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接著是大審判。面臨巨大的挑戰,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播映照片)
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是施明德,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今天的高雄市長,左手邊是呂秀蓮,卸任的副總統。
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圖裡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類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新聞局長是宋楚瑜。
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為註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麼?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個轉變夠不夠大?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你或許對台灣民主的所謂「亂」會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麼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所以,容許我這樣說:台灣民主的「亂」,不是亂,它是必上的課。
表面上台灣被撕裂得很嚴重,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逐漸發展為台灣的小夢,然後一起上非常艱辛、痛苦的民主課,然而台灣不管是藍是綠,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
國家是會說謊的,
掌權者是會腐敗的,
反對者會墮落,
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
資本也可能產生一樣的壓迫。
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你所看到的爭議、吵架,立法院撕頭髮丟茶杯打架,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這個基礎,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
誰在乎「血濃於水」?
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可能有很多台灣人會跳起來說:中國不是我的夢,我的夢裡沒有中國。
但是,你如果問龍應台有沒有中國夢,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中國」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國家」或「政府」,「國家」「政府」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對不起,我對「國家」沒有夢,「政府」是會說謊的。但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我們就從「大國崛起」這個詞說起吧。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難。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它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底層人民。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誰又在乎「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我的父親十五歲那年,用一根扁擔、兩個竹簍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車站前買蔬菜,準備挑回山上。剛巧國民黨在招憲兵學生隊,這個少年當下就做了決定:他放下扁擔就跟著軍隊走了。
我的父親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龍家院的山溝溝,鄉親點起一路的鞭炮迎接這個離家七十年、顛沛流離一生的遊子回鄉。
在家祭時,我聽到一個長輩用最古老的楚國鄉音唱出淒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淚的我,那時再也忍不住了。
楚國鄉音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父親一輩子是怎麼被迫脫離了他自己的文化,過著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著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這個七十年之後以骨灰回來的少年經歷了怎樣的中國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長大的母親,是如何地一生懷念那條清澈見魚的江水。
因為開闊包容,所以柔韌長遠
所以,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
一九八六年八月,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朗讀一九八六年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恐懼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的台灣。
—————————————————
簡體: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05
繁體: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875&
全文收在《傾聽》,印刻出版。
圖:湖南——父親的故鄉,LYT攝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新住民花花の台灣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陸配 #大陸人 #花花 陸人稱台灣是個大鄉下?是他們不懂了吧! 相識便是緣分,喜歡我記得點讚訂閱打開小鈴鐺🔔! 影片未經本人允許 亦不可私自修改、搬運至其他開放式網站喔❤ (媒體合作授權及採訪請勿打擾,感謝!) 追蹤我 Follow Me❤ ★Instagram: huahualife htt...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超級旅行者 Facebook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黎明柔 Facebook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新住民花花の台灣Life Youtube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Xiaomanyc 小马在纽约 Youtube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閒聊] 大陸腔好像越來越沒有? - 看板China-Drama 的評價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大陸人認為台灣腔很嗲?好ㄅ好ㄇ是什麼意思?北京大學街 ... 的評價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台灣腔越來越難聽- 心情板 的評價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請教一下大陸的網友們,什麼是台灣腔?台灣腔不就是大陸 ... 的評價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問卦] 中國人為什麼很討厭台灣腔 的評價
- 關於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問卦] 為什麼中國會喜歡台灣腔(限女)? 的評價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超級旅行者 Facebook 八卦
記得以前有位英文老師曾說過,你們不覺得台灣人沒個性嗎?沒去打工度假前還真的不覺得,去了之後真的認為我們超沒個性,
同樣英文都很差,可是韓國人卻敢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又或是遇到被欺負也敢嗆回去、日本人總是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大陸人更不用說,但是大多數的台灣人遇到任何事情卻總是不敢說出口,但很喜歡私下或是在網路上抱怨,
為什麼自己的權益不敢去爭? 又或者是被欺負了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
我想這和我們的教育及文化有關,我媽也老是和我說吃虧就是佔便宜,所以就當自己在做好事。但是這在國外是行不通的,有一次我們被欠薪,老闆說下星期就會給了,但是到他說的那天錢又沒進來,我們就火了和當地人一起罷工,結果薪水隔天就進來了、又有一次我們去買東西,因為店員的澳洲腔我們真的聽不太懂,他好像就認為我們聽不懂英文,就和旁邊的同事笑我們,於是我就說,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但至少我們會說英文,我們敢說,還來到這裡生活,你會說中文嗎? 然後他啞口無言,甚至覺得自己很糗。
在國外生活幾年,每天這些事都讓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權益只有自己可以去爭取、當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也只有自己可以去保護自己,有些事忍無可忍時,就無須再忍,
大家總是說我們很勇敢、很大膽,但這都不是一覺醒來就突然發生的,這是每一次受到不平等待遇開始,慢慢學習著反擊、學著保護自己、學著拒絕、學著更強大,以前的「謠言止於智者在網路時代的現今已不適用」
你不為自己站出來,沒有人會理你。
我的人生一直秉持著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憑什麼還要我虛假的高EQ跟你說謝謝指教?
現在的時代是,你打我左臉,我TMD不只會打你右臉,還會打爆你。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黎明柔 Facebook 八卦
(山寨機器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出書了,三民書局有賣,是簡體版!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周華誠 2013/02/01
離開了台灣,我就在想,為什麼這兒的人會那麼熱情、友善,對陌生人也展開他們全然不設防的胸懷。相比之下,為什麼在大陸,彼此之間卻總是存著一種隔膜,一種防備,一種不信任?
曾有幾位台灣朋友來到大陸,跟我說,「你們大陸人不夠熱情啊。」之前我對這句話沒有什麼感受,後來真去到台灣,在那兒度過一個多星期,跟當地人接觸,才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與熱情。
陪同我們整個行程的台灣導遊,是個老伯伯。這在大陸並不多見。老伯伯叫吳景嵩,今年55歲,在台中出生,在高雄上中學,在台北念大學,還是念的台灣大學,之後從事媒體工作25年。退休之後也並未閑著,繼續出來發揮餘熱。
吳導工作熱情細心,頗受到小孩子的喜歡。台北街頭「小綿羊」很多,速度也很快,每一次大家下車步行,他都會先叮囑好幾遍:「走路之前一定要記住了,先看左,後看右,確定安全才可以過馬路。大家有記住嗎?有記住嗎?記住的話重復一下,先看左,後看右……」
在瑞芳鎮的九份,我們一邊沿著九彎十八拐的老街往前走,一邊觀賞老街兩邊各種各樣的商店和小吃。吳導與我及兩個孩子一道往前走,一家一家向我們推薦,「這是蒟蒻,很好吃的!」「前頭有家阿婆芋圓啦,很好吃啦……」「這是草仔粿……」吳導一直用他軟綿綿的台灣腔調給我們推薦小吃,就好像那些都是他自家的一樣,恨不得把所有好吃東西都讓我們品嘗。
我正忙著找角度拍照,這個時候,吳導已經掏出錢買下熱呼呼的草仔粿,來招呼我們品嘗。讓導遊請客,這怎麼好意思啊。可是吳導說,「你們好不容易來一趟台灣,來一次九份,要是錯過了這麼好吃的東西,那有多遺憾啊……所以我請你們來品嘗一下啊。」真的是很盛情,我們一人一顆吃起來,吳導卻不吃,只顧著問我們:「是不是很好吃?是不是很好吃?」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也讓人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們打車前往書店,上車不久,這位司機就告訴我們,車上有卡拉OK設備,可以唱歌。
啊,車上還可以卡拉OK?這不由讓我多看一眼這司機,是個面貌平凡的中年人。他說,「是啊,可以唱歌啊,免費的。」順他手指,原來車上安裝了音響、大螢幕顯示器、麥克風和點歌器,光是厚重的點歌本就有兩大冊。「我裝備這些設備,就花了30萬新台幣呢。我經常跑長程,有一百多位客人是我的常客,有時路上要開兩三個小時,這樣他們坐車可以唱歌,就不無聊啦!」
真是會做生意的司機啊。我問他開了多少年計程車,他朝我看看,說肯定比我的年紀還長。
「我開車43年啦,明年就60歲!」他伸出手指,比了一個「六」的手勢。這又讓人吃了一驚。
同坐在這輛計程車後排的朋友,有一位正好唱歌唱得挺好,就點了一首歌來唱,果然,音響的效果非常不錯,朋友也唱得不亦樂乎。一首唱完,還不罷休,又點了一首,司機就笑著說,「不用著急,我給你慢慢開,你就慢慢唱!」
他還說,有的客人到了目的地,還不捨得下車,他會等著客人把歌唱完才會走。「你唱歌開心,我就比你還開心!」
我們在台北,住的是一家商務酒店,出門即是街角公園和居民區,生活味道很濃。吃了兩天酒店自助早餐,沒什麼特別,我就領著孩子走了幾百米路,隨便進了一家小店,吃當地的特色早餐。那是一家狹小的店面,只有三張小桌子,賣的是一種「古早味」的麵線,勾芡很濃的麵食,裡面加了蚵仔、大腸、肉丁,澆上烏醋、蒜泥、辣油,沒想到味道真的美極了。
開店的是一對老夫婦,年紀都是60歲上下,退休以後才開的店。第一次去,阿媽聽說我們是從大陸來旅遊,非常熱心,教我們怎麼吃,還為孩子加調料、拌均勻,不時問我們「好吃嗎?」看我滿滿大碗吃個精光,小孩一大碗也吃個精光,便露出由衷的笑意。
第二天早上又去吃,阿媽更開心,她跟我說,剛才有七八個人帶著小孩過來吃,說是從杭州來的,一定是你推薦來的吧?我說是啊,我告訴他們這裡有一家很好吃的店。這天她跟我們一起聊天,又告訴我們怎麼坐捷運方便,什麼地方的東西好吃,等等。
這期間,不時有附近街坊鄰居來吃面線或從店外經過,「呷爸未(吃飽沒)?」他們相互用台語打著招呼。
晚上,我們十點多逛街回來,小店正準備打烊。看見我們,阿媽從店裡出來,大聲跟我們打招呼:「你們回來啦!是明天要回去了哦?那有空再來台北玩啦!再見哦!」
離開了台灣,我就在想,為什麼這兒的人會那麼熱情、友善,對陌生人也展開他們全然不設防的胸懷。相比之下,為什麼在大陸,彼此之間卻總是存著一種隔膜,一種防備,一種不信任?
如果要找原因的話,那麼,有人定然會與上世紀的「文革」聯繫起來。也許是那場運動讓人知道,人性有多惡,平時再好的朋友甚至親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對你張開血盆大口。不過,即便如此,而今的大陸人,雖然對待陌生人顯得平平淡淡,不夠熱情,但接觸久了,你也一定會感受到來自他們那份藏於內心、不顯山露水的關愛。這是時代變化的結果。
大陸曾有一份著名周刊,做了一個份量很重的介紹台灣的專題,標題叫《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顯然,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
【2013-02-01 聯合新聞網】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出書了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
2013.02.18 03:48 am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書,在大陸一上架就賣到缺貨。
圖/取自新浪微博去年七月,廣東「新周刊」推出台灣專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熱賣十二萬冊。不少大陸民眾因為買不到要求加印,但礙於雜誌的限制,「新周刊」只好出書,滿足讀者需求。
去年六月,「新周刊」全體員工赴台觀光和體驗,請兩岸中國人談台灣,列出「你必須知道的一百零一個台灣人、你必須體驗的一百零一件台灣事、愛恨台灣的一百零一個理由、最有人情味的十個台灣創意和兩岸的十大橋梁」。沒想到專輯一推出,就在兩岸掀起話題,也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
「新周刊」總編輯封新城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準備出書後,很多大陸知名出版社來爭取,最後選擇了中信出版社。
對書中的內容,封新城表示,和去年雜誌內容基本一致,只有序文和封底不同。他為書寫了短序,序文中說,一九九八年八月,「新周刊」總第四十五期的「城市魅力排行榜」專題中,台北被評為「最陌生的城市」。多年以後,台北街頭卻成為了大陸朋友最感親切的地方;想像的彼岸變成了真切的對岸。
他指出,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通過台商、台企和回鄉台胞認識了到大陸的台灣人。目前,旅遊是海峽兩岸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場。○八年七月開放大陸遊客組團赴台遊至今,赴台遊客已近四百萬人次。目前,每天平均有五千人次的大陸遊客在台觀光,走五都三市十二縣,體驗「台灣五美」(美景、美食、美湯、美容及美好的傳統文化),與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親密接觸。
除了旅遊,同根同源的傳統文化也是海峽兩岸的橋梁;經濟和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橋梁,人更是橋梁。通過各種橋梁,中國大陸與台灣互看、互知、互相體認,民間社會湧動著人情的暖流。
封新城說,這本書預計能賣到三至五萬本。封底有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對這本書的感想。他說,聽說台北捷運和台灣觀光宣傳短片,都用了這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很開心這本書能在台灣受到這麼高的肯定。他更希望有大陸民眾看到這本書,深入了解台灣。
【2013/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新住民花花の台灣Life Youtube 的評價
#陸配 #大陸人 #花花
陸人稱台灣是個大鄉下?是他們不懂了吧!
相識便是緣分,喜歡我記得點讚訂閱打開小鈴鐺🔔!
影片未經本人允許
亦不可私自修改、搬運至其他開放式網站喔❤
(媒體合作授權及採訪請勿打擾,感謝!)
追蹤我 Follow Me❤
★Instagram: huahualife
https://www.instagram.com/huahualife/
★Facebook粉絲專頁:新住民花花の台灣Life
https://www.facebook.com/twhuahua/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Xiaomanyc 小马在纽约 Youtube 的評價
你聽過哪些中文口音呢? 我因為喜歡學習中文,這次要試著為大家帶來各種中文口音的趣味模仿,快來看看我怎麼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出吧!
你們喜歡模仿口音嗎?你最喜歡的中文口音是什麼?快點留個言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小馬在紐約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riinNYC/
我是小馬,我住在紐約,我曾經在北京生活過、學過中文,也非常喜歡和台灣和香港。我的觀點?超亂。我的中文?超懶。思維?不邏輯。帥氣?零度。我每個星期會給你帶來一些新奇的內容,瞧你那麼聰明,記得要訂閱喔!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大陸人認為台灣腔很嗲?好ㄅ好ㄇ是什麼意思?北京大學街 ... 的八卦
大陸人 認為台灣腔很嗲?好ㄅ好ㄇ是什麼意思?北京大學街訪feat.橘色梳子. 44K views · 8 months ago #想見你 #北京大學 #綠茶 ...more ... ... <看更多>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台灣腔越來越難聽- 心情板 的八卦
這是我努力找到的男生範例雖說他咬字清晰但一聽就是會知道他是台灣人~ 聽起來就像是早期的台灣腔我喜歡的台灣腔. sticker. 另外我不是說以前的台灣人 ... ... <看更多>
大陸人喜歡台灣腔嗎 在 [閒聊] 大陸腔好像越來越沒有? - 看板China-Drama 的八卦
這幾年看的陸劇不多,步步、三生三世、到最近的香蜜,
突然有點驚覺,覺得陸劇的大陸腔越來越淡了,
但是在觀光區遇到的陸客,還是可以明顯感到大陸腔,
是不是陸劇受到台灣影響呢?
記得當年(20年前),聽說台灣男生常被大陸人嫌講話太娘們,
以香蜜的三位主演來講,旭鳳比較大陸腔,錦蜜次之,
潤玉又次之。
當然我很喜歡潤玉講話溫柔的感覺,
感覺有點分不出是哪裡的人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187.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a-Drama/M.1561559581.A.06F.html
有的時候覺得神奇,雖然都聽得懂,但是就是會猜出是哪裡人。
以潤玉為例,他講的台詞,我可能就覺得分不出來他是哪裡人
※ 編輯: joycemou100 (101.137.187.137 臺灣), 06/26/2019 22:57: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