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到高中老師的在職進修課
#性平專題師資都是反性平專家
#打著性平反性平
#孩子們的老師不該再上這種進修課
今天有民眾跟我辦公室陳情,清大推廣教育課程的教師在職進修「 #性別平等教育專題研討」專長增能學分班, #已經連開好幾年, #師資都一模一樣,還都是長期以來有過 #反性平言論 的師資。
以下是我的團隊幫大家整理出,這些所謂【性平】專家是如何發表【反性平】的言論:
#丁雪茵 曾任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教育訓練講師。曾說過:「這一切的問題是因為學校教了錯誤的觀念、價值和資訊,例如禁慾和延後性行為被認為是過時的,但是對青少年來說這才是重要的保護。」(https://youtu.be/qhtwe6ks0hQ)
#鄭威 :「男男性行為更是造成愛滋感染的大宗,目前尚無對症的解決方案,後果堪慮。」(https://bit.ly/2D24dAA)
#高松景 曾受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高屏辦公室邀請演講:「不應透過修改民法來改變多數人對婚姻、兩性的價值觀,並且『性教育也不應變調成為同志教育』。......站在教育立場,他認為應該要給孩子正確的『兩性教育』,而不是讓多元性別的社會尊重無限上綱。」(https://bit.ly/2YC0NNt)
#蔡志東 :「同性戀不是基因所決定的,所以性向是可以改變的。有許多論文證明,同性戀經過輔導就可以變成異性戀,甚至自己就可以轉變回來,同性戀是由於後天的教育和模仿所造成。」(https://bit.ly/2WS5u44)
#鄭其嘉 在丁雪茵主辦的論壇上以投影片明確寫出:「反對兩性不平等現象繼續存在,也不苟同同性放縱、濫交」(https://bit.ly/2WQtJjl)
一個性平學分班集合了這麼多位反性平專家,而且竟然是由 #教育部全額補助。我實在太驚訝,我們的教育部一直力推性別平等,卻每年補助清大開這種 #打著性平反性平 的教師在職進修。
經過我辦公室緊急聯繫教育部,教育部表示每年補助只會審查計畫書開班目的、課程特色、招生對象、師資、預期效應等;也就是說對於實際上課內容 #並沒有掌握。
教育部已經承諾將 #組專案小組 於下星期一(7/27)去課程中實際瞭解,依調查結果,決定7/28和7/29的課程是否繼續辦理。
感謝教育部明快的處理,但因為這次已經有所預警,再去現場很有可能查不出什麼。
我接下來會好好檢視教育部相關 #師資培育 #教師在職進修 的辦課審查和把關機制,找出可以避免再有這種不符合性別平等師資課程的方式。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國立清華大學推廣教育課程專區109年度教師在職進修專長增能學分班簡章
http://ndcee.site.nthu.edu.tw/p/404-1109-178121.php
http://ndcee.site.nthu.edu.tw/p/404-1109-178114.php
大學特色招生是什麼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八卦
【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轉型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保障師生權益 #維護校產公共性
延續昨天臉書發文,我跟臉友們分享,星期一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的內容。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我在昨天臉書發文已經提出我對於高等教育如何協助國家轉型、產業佈局的思考。
今天,我分享同一場質詢中,我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面對少子女化,高等教育應該如何因應,並且藉此轉型。
依據教育部數據,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預測 #2035年 的大一學生人數為18.1萬(是現在學生數23.9萬的四分之三)、大專院校學生94.2萬(比現在學生數121.3萬少27.1萬人)。
人口的變化導致高等教育第一線現場的變動,包括系所增減、招生名額變動、學校整併轉型或退場,這些變動牽一髮動全身,直接影響校內學生受教權和教師勞動權益,必須小心謹慎、長遠規劃,才能把高教轉型的陣痛降到最低。
因此,我跟潘部長提醒,教育部對於高教藍圖至少必須是到2035年的規劃,所有政策執行都需要思考,會如何影響 #15年後的台灣高教?
#台灣高教特色
#大學生七成讀私立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達七成
跟國外相比,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的大學生八、九成都是讀公立大專院校。
美國、OECD國家、紐西蘭、法國、德國等國家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大約都在四、五成。
台灣15年後對於高等教育的圖像會是什麼?目前,少子化影響下,不少私校面對轉型或是退場的議題。
#私校退場條例草案
#只有強制規範退場 #轉型沒有處理
108學年大專院校學生數是121.3萬,15年後會少27.1萬人。
大專院校數是152所(公立48所、私立104所),15年後的數字會是如何變化?才能符合人民與國家整體的需求與規劃?
從2013年開始,陸續有高鳳、永達、高美醫專、亞太、台灣觀光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私校面臨必須退場或轉型的議題。
相較於公立學校,教育部對於私校治理出現問題時,可運用的政策工具比較少。例如:私校「學校法人」一直握有大量土地、建築物等校產(平均每校至少10億);也出現財團接手私校,在過程中想方設法把具有「公共性」的校產轉為私有的現象。
教育部因此擬訂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已在上個月底送進行政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學校退場或轉型時,如何保障師生權益和校產公共性。
但是目前的條例草案裡,只框限在「退場」;「改制」、「合併」和「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等轉型方案都不在內,而是依現有的《私立學校法》處理。這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退場全部校產歸公
#轉型可以繼續持有校產或移轉
《退場條例》草案和《私立學校法》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校產的處理方式。
依前者「退場」校產需全部歸公(捐贈或歸屬退場基金、中央機關、公立學校或地方政府);但「轉型」則可以繼續持有或移轉給新法人(也就是還可以握在原有董事會手上)。
如果依照現有條例草案立法通過,很可能實質造成私校和財團選擇依私校法「轉型」以保留校產;但現行私校法教育部的監管機制薄弱,會造成這些私校轉型後仍能掌握大量校產資源。
本來不能輕易變賣的校產資源,透過移轉給其他社福法人而變成法人私有資源變賣或運用;或是私校減招瘦身後, #不成比例 的擁有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
舉個實例,原本「興國管理學院」是五千至一萬人的學生規模;被中信金集團接手後,改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整個縮減,目前每年只招收約240名學生,全校約1000人。造就該學院擁有大量校地資源,但學生數少;以數字來看,該學院每生平均校地面積約是370平方公尺,是台大學生約43平方公尺的8.6倍;這牽涉高教公共資源如何分配才符合公平的比例。
因為目前教育部修法草案的方向,使得這些龐大的校產利益,無法在私校轉型改辦的過程中 #持續維持公共性。會造成過去國家投入該校眾多的高教資源,在改辦過程中,消失無蹤。
就算是轉成社會福利資源,仍不能等同於高教資源;更何況國家對社福法人所有的資產掌握度更低,社福法人完全可以自由處分變賣租售其資產。
整個過程,將使得具有公共性的高教資源,透過一步步的轉換,不知不覺中私有化。
這是絕對不能發生的事。
因此,針對退場條例草案,我也會在立法院提出自己的法案版本;同時強烈要求教育部:
✅推出私校退場條例時,需一併處理轉型時維護校產公共性的配套法案。
✅國家須整體策略規劃,不是放任私校自行廝殺求生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大學特色招生是什麼 在 潘孟安 Facebook 八卦
«農業,不是浪漫的行業…»
屏東縣第2屆農業大學要開始招生了!第一屆我們用夢想與願景,吸引652位員報名,這一屆呢?農業大學憑什麼招生?我想,就憑學員的成績單。
看著第一期學員的成果,種植無花果的青農,從鮮果到無花果醬、無花果茶葉、糖漬無花果…研發出一系列產品,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我看到返鄉青年抱著已在市場建立口碑的歸來蔥,開心說售價一斤攀到50元;我看到抱著孩子的轉業夫妻檔,拿著自己設計包裝的米與豆,在市場建立通路…這些實例,就是農業大學的實力,想趕上這波農業改革浪潮,快來報名農業大學,讓我們一起跨入屏東新農業時代。
屏東縣政府工作已經有夠多,去年卻開辦第1屆農業大學,不是不務正業,而是看到屏東農業的危機,整合中央、地方、學術界的資源,通力合作,給有志從農者全方位的農業教育,除原有的農業生產面向,將包裝、品牌、行銷、財務全納入,就是要將屏東打造成為農業世貿。
在第二屆的招生活動中,第一期畢業學員以過來人身分分享時有感而發,「農業其實是很封閉的行業,農民最大的瓶頸就是只會種不會賣,但,透過農業大學開設不同領域的課程,學習到各種知識,學員間彼此切磋學習,更能找出自己的特色與定位,有利於在市場上立足。」
在會場上,我也聽到高雄區農改場黃場長的一句話,深有同感,「農業不是浪漫的行業,終極目標就是要賺錢」,沒錯,我們就是希望一連串的課程,讓農友與市場接軌,透過專業的生產,產出貼近市場的優質農產品,讓農家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
第一屆學員過5關才能入選,這一屆,手腳要更快,自4月1日起至5月15日受理報名(通訊報名至5月10日止),分別開設入門班(40小時)、基礎班(120小時)及專修班(120小時)。凡對農業經營及發展有興趣,年滿18歲以上設藉屏東縣的鄉親都可以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