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上齊下
朋友媽媽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地終於把餐巾拿起來, 舖在腿上. 敢情這是她上遍無數高級餐廳後第一次自己舖餐巾.
照法國餐廳的規矩, 侍者先問要不要來個餐前(開胃)酒. 法國人很愛餐前酒, 香檳, 甜酒, 白酒, ,調酒, kir水果酒… 青菜蘿蔔隨人所好, 烈酒(干邑, 威士忌等)通常不在餐前酒的選項裡, 比較是法國人的餐後消化酒. 可是我也見過有人點, 並不違和失禮.
那就繼續聽朋友媽媽的名牌包事蹟吧. 說著說著, 侍者端了一碟小鹹泡芙出現. 朋友媽媽有點疑惑: 我… 用手拿嗎? 我: 是的. 每個客人自己拿一顆. 最好直接送進嘴裡, 不想的話, 就暫時放在麵包小碟裡也成.
再不久, 兩個侍者同時將每個人的前菜端來了, 其中一個簡單地解說每個人的菜色 – 其實只是把菜單上的菜名重述一遍而已, 沒有詳細說明是怎麼做的, 用多少溫度, 煮了多久, 是不是主廚轟動江湖的驚人創作等等. 簡單迅速的幾秒鐘念完菜名, 祝大家用餐愉快就飄走了.
朋友媽媽眉頭深皺, 有點不開心: 他沒教, 我怎麼知道怎麼喫? 台灣都會告訴你要怎麼喫, 甚麼要搭配甚麼, 怎樣又怎樣才會出現甚麼味道… 這個高級餐廳的服務怎麼這麼簡陋?
我說: 法國餐廳裡通常只是重述菜名而已, 盡量不干擾或拖延客人的用餐. 畢竟用餐很講究趁熱享用的溫度. 如果真有甚麼問題或是想知道的關於食材的細節, 可以在用完侍者來撤盤時跟他請教. 當然, 必要時也可以詢問侍者一些不會花很說時間解釋的事. 比如, 同時有好幾個小碟上來, 有無品嘗次序等.
朋友媽媽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繼續邊喫邊說名牌包事蹟. 一段時間後, 眾人差不多都用完了, 朋友媽媽盤裡還剩半截蝦子和殘餘沙拉醬汁. 等了一會, 朋友媽媽始終沒再動, 就在我以為朋友媽媽已經用完了的時候, 侍者出現了, 輕聲問道: 請問用完了嗎? 朋友媽媽說: 我還沒呢.
侍者欠了欠身, 又飄走了. 朋友媽媽在名牌包故事告一段落時, 把半截蝦子喫掉, 刀叉擱在餐盤兩側.
又隔了許久, 朋友媽媽開始沒耐心了: 怎麼一直不來把盤子收走? 我說: 如果妳經用完了, 就把刀叉橫放在餐盤裡, 這就是告知服務生妳已經用完他可以來撤走的密碼.
我加碼解釋(難得朋友媽媽願意聽): 法國餐桌上有許多這樣諸如此類客人和侍者之間的服務默契, 讓雙方不必一直彼此詢問或招呼對方的存在.
朋友媽媽: 可是你們的盤子也一直沒拿走啊?
我: 因為法式服務就是齊上齊下, 不論上菜或是撤盤, 都是同時進行的. 也就是說, 如果沒有整桌人都用完前菜, 是不會來撤掉其中一些人的盤子.
其實同樣的情形, 餐前酒沒喝完, 理論上, 前菜也是不應該上的. 不過因為經常發生客人沒喝完或喝不完餐前酒, 苦苦等候前菜以為廚房延誤這種誤會, 現在餐前酒和前菜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
但是 同桌人前菜沒用完不上主菜仍是鐵律.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
話雖如此, 我也遇過同桌有人的前菜空盤被收走, 上了主菜, 而有人前菜仍未用畢的狀況. 那次是因為同桌每個人的用餐速度落差太大, 導致外場人員告知廚房開始準備主菜的控菜時間很難掌控, 廚房已經將主菜出餐保溫很久了, 再不上桌廚房就得重做的狀況.
法式餐廳這個齊上齊下的規則需要極度流暢的內外場運作配合, 是中餐廳沒有的: 當外場服務看到同桌人前菜用得差不多時, 必須傳遞訊息給廚房, 讓廚房在合理的時間內將這一桌的所有主菜都同時做好, 以方便同時出餐.
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上每個客人旁邊都站著一個服務生端著菜, 其中一人(通常是高階經理或領班)向其他人使個眼神, 如軍人般動作齊整劃一地將盤子放到客人面前的畫面.
換句話說, 當同桌人前菜都用完僅有一人還沒用完, 而且拖延很久時, 就會影響整桌主菜上桌的時間點.
遇到這種時候往往讓餐廳內外場都不知所措, 有時還會衍生一些溫度, 熟度, 熱盤不足, 醬汁乾凝…等各種問題.
餐飲學校教的是: 兩道菜的等候間隔時間在15-20分鐘之間, 因為在心理上, 超過這個時間, 用餐者的情緒就開始焦躁不耐煩了.
這是為何當我遇到朋友媽媽說有兩個前菜她都想點的時候, 我面有難色, 極力勸阻. 因為這會破壞廚房做菜的程序和上菜的節奏.
同時也是為何許多餐廳規定同桌人要點同樣的套餐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的, 法式餐飲有很多規矩, 限制, 符碼, 暗號. 但是這些都是法式餐飲文化長年運作, 整理, 訓練, 設計出來的, 需要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約定成俗, 配合演出, 在用餐這樣的一個短暫而特定的氛圍中達到一種時間與空間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與和諧.
(不然你以為法國餐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買來的嗎?)
法式餐桌禮儀講究的優雅, 其終極目的不是假掰做作, 刻意矯情(只有不懂或是未曾經歷過的人才會如此誤解詮釋), 而是讓用餐時除了美味以外, 還懂得享受 - 其他的感官享受.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 當你認為服務不好的時候, 可能不是服務不好, 是你不懂得被服務.
圖文不符之巴黎一星餐廳Jacques Faussat.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萬的網紅恩熙俊 aka MC J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究竟在酒吧中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地雷呢 ? 什麼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呢 ? 就讓蘇老師來為各位解答。 ⋄⋄⋄⋄⋄⋄⋄⋄⋄⋄⋄⋄⋄⋄⋄⋄⋄⋄⋄⋄⋄⋄⋄⋄⋄⋄⋄⋄⋄⋄⋄⋄⋄⋄⋄⋄⋄⋄⋄⋄ Facebook 連結:http://bit.ly/2UriRpl YouTube 訂閱:https://goo.gl/j...
外 場 服務生 禮儀 在 旺福 mami - 古欣玉 Facebook 八卦
前天小舒勤從台灣傳來:
「一個非去巴黎不可的理由?快問快答。」
我問:「妳是指我還是妳?」
小舒勤:「一般人。」
其實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但我一直很喜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
於是我用直覺搜尋這些日子的記憶,
最快得到的答案是:「時間感。」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節奏,
節奏反映出人的氣質。而速度,
從腳步、行車、說話、到上菜,
都是它赤裸裸的個性展現。
巴黎卻給我矛盾的感覺,
路上交通的聲音畫面和臺北相似,
互不相讓的趕快,按喇叭的理所當然,
走進任何一家店,服務生腳步永遠優雅,
menu和食物總是姍姍來遲。
當個體只是個體的時候,巴黎人很粗魯,
他們闖紅燈超車亂扔垃圾幾乎不撿狗大便。
當個體互相交集的時候,巴黎人很傲慢,
把「傲」和「慢」分開來看,不貶抑,
兩種特質確實同時存在他們的個性之中。
餐桌和公眾場合,禮儀非常重要,
赴約或做任何事,耐心如影隨行,
傲與慢之中該如何收放?
還有許多細節上的衡量標準,
所以說他們「講究」,是的!
身為一個外國人生活在其中,
如果放下自己根深蒂固的節奏感,
去看看這「願意等待」也「願意讓別人等待」背後,
是「尊重他人存在」的教育觀念深植在心,
也就能看見他們喜歡抱怨,樂衷抗議,
到捍衛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會佩服。
看過一本關於法式教養的書,
談及父母從不在小孩一哭就抱,
他們也不是不抱,他們先觀察孩子,
確定孩子想要的是什麼,才給,
在這觀察的時間裡他們認為,
孩子必須學會等待和承受挫折,
學會尊重他人的時間。
到了托兒所老師教給孩子的第一件事,
是「你不是這世界的中心」,
因為孩子在家中習慣備受注目,
學校要教你去意識別人的存在。
奇妙的是,
我們都以為法國人傲慢得很自我,
是,他們認為自我理應被尊重,
同時,他們也尊重別人的自我,
所以他們安於等待。
就算收銀員聊天聊得忘我,
他們就站著等,等你聊完,
再服務我,而不會破口大罵。
雖然這真的滿弔詭的,
但了解這等待的背景之後,
會笑著看著它創造的文化。
倒不是我多麼受得了法國人的效率,
每次在paper work和客服之間碰壁,
我也對那句「Welcome to Paris」很挫折。
不過旅行的意義就是在文化衝擊中學習,
而我總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
那才是值得花時間斟酌的部分。
C’est la vie!
不只是在享樂的片刻,
也是在受苦的同時,
用這句子了然於心。
於是我就特別喜歡巴黎的「慢」了!
因為發現他們總是為自己而慢,
所犧牲的其他,都是心甘情願的值得,
沒有罪惡感跟隨,那也是為什麼
曾經當我們看著迷人的左岸咖啡廣告,
會給巴黎一種優雅,一種浪漫的定義,
然後如此嚮往的原因。
一個半年的生活,有很多東西帶不回去,
也有很多東西進了腦子裡心裡,留不下來。
外 場 服務生 禮儀 在 Facebook 八卦
#超誇張400多組客人後補中
#阿鑫小料理
#從禮儀師變料理師
今天在中廣超級美食家跟大家介紹,去年四月開張,完全不受新冠疫情影響的阿鑫小料理。
阿鑫曾做過禮儀師,也為了理想開咖啡館,在人生最低潮時到日本,一開始學法義菜,之後轉做日料,返台後待過苗林行和法朋,去年開了阿鑫小料理,人生轉折起伏很大。
料理有幾個重點:
一,小料理不是阿鑫自創,是他在日本學藝時,在京都,大阪看到並學到的料理類型。
二,餐廳只有一個十人座的吧台,除了主廚阿鑫以外,還有三、四位助廚與服務生,不是一人獨當一面的深夜食堂。
三,請阿鑫具體形容何謂小料理?用一句易懂的話是:高級的居酒屋。
四,但阿鑫強調,居酒屋做菜不用日式高湯,小料理則會,重視湯頭,時令的新鮮感。例如三月初就吃到了綠竹筍。
照片的料理,其實並非阿鑫小料理的正常狀態,因為包場朋友不吃生的,而且一人一份不分食,另外餐價無上限,所以我吃到的阿鑫小料理是高級版。
當日吃到的料理如下:
⋯湯葉豆腐,自製豆漿,好甜,山葵和紫蘇花因此而顯味,看似凍豆腐表面坑巴,結實又滑細。
⋯明蝦青蔬醋凍,明蝦七分熟,軟嫩細甜,切成一口大小。
⋯毛蟹真丈,配料超多,柚皮,四季豆,秋葵,鴻喜菇等,很多毛蟹肉的方形魚丸,鮮度爆表,高湯好雅。
⋯烤綠竹筍佐木之芽,筍表面一層薄醬,襯甜味。
⋯螢烏賊與干貝,酸醋白味噌,爆汁薄肉烏賊,內臟很勾很香,肚子即醬汁,燙珠蔥加韭黃
⋯炸玉米粒和炸蝦頭,酥脆薄粉漿,爆甜。
⋯野生大蛤蜊,咀嚼結實感。
⋯鯖魚幽庵燒,味噌超淡,烤法淺薄,保留多汁。
⋯安康魚肝佐橙醋,微微苦。
⋯角煮,又甜又鹹,入口酥化。
⋯飛龍頭,豆腐獅子頭,新鮮櫻花蝦,筍丁等,偏甜有勾芡。
⋯螢烏賊山瓜子炊飯,鮮美。
⋯水饅頭,牛奶加芝麻,炙燒表面的島砂糖。
⋯醬香雞肝,一口悶,黑七味粉,味似黑白切的粉肝但質地類鵝肝,抿一口想第二口。
還好有朋友包場,否則不論是現在訂位或包場,都要排上半年才有機會品嚐。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fb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不重播
外 場 服務生 禮儀 在 恩熙俊 aka MC Jeng Youtube 的評價
究竟在酒吧中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地雷呢 ? 什麼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呢 ? 就讓蘇老師來為各位解答。
⋄⋄⋄⋄⋄⋄⋄⋄⋄⋄⋄⋄⋄⋄⋄⋄⋄⋄⋄⋄⋄⋄⋄⋄⋄⋄⋄⋄⋄⋄⋄⋄⋄⋄⋄⋄⋄⋄⋄⋄
Facebook 連結:http://bit.ly/2UriRpl
YouTube 訂閱:https://goo.gl/jzuIpP
⋄⋄⋄⋄⋄⋄⋄⋄⋄⋄⋄⋄⋄⋄⋄⋄⋄⋄⋄⋄⋄⋄⋄⋄⋄⋄⋄⋄⋄⋄⋄⋄⋄⋄⋄⋄⋄⋄⋄⋄
#酒吧禮儀
#所有內外場服務人員
#你們辛苦了
#尊重友善包容
#我是你們的恩熙俊
⋄⋄⋄⋄⋄⋄⋄⋄⋄⋄⋄⋄⋄⋄⋄⋄⋄⋄⋄⋄⋄⋄⋄⋄⋄⋄⋄⋄⋄⋄⋄⋄⋄⋄⋄⋄⋄⋄⋄⋄
恩熙俊的 YouTube 頻道
◆ https://goo.gl/6o4ZIx
恩熙俊的 Facebook 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CJengChannel/
恩熙俊的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engsu/
恩熙俊的 Email
◆ mcjengchannel@gmail.com
⋄⋄⋄⋄⋄⋄⋄⋄⋄⋄⋄⋄⋄⋄⋄⋄⋄⋄⋄⋄⋄⋄⋄⋄⋄⋄⋄⋄⋄⋄⋄⋄⋄⋄⋄⋄⋄⋄⋄⋄
※ 未滿18歲請勿飲酒
※ 理性飲酒,喝酒適量
※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kSr7uYhgQQ/hqdefault.jpg)
外 場 服務生 禮儀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点女(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現代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樂器,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半玉」,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姊姊)」。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因為經常都要盛裝打扮,不便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以及個人的梳妝。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但藝妓在古代仍處於社會下層,與達官貴人並非門當戶對,一般只會納為側室,直至一夫一妻制實行後才有較大改變,但二戰前仍有不少藝妓只能成為情婦。現代藝妓婚後離職的行規才被逐漸取消,但大部分的藝妓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市東山區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的總寺院。開山鼻祖為榮西禪師,由源賴家創建寺院。寺院創設於鐮倉時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寺內殿堂是模仿中國的百丈山而修建。創建時是天臺/密教/禪三宗而兼學,但從第十一世但蘭溪道隆時代則變成純粹的臨濟禪的道場。建仁寺作為禪的道場,歷經800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很多民眾的心靈依靠。
關於開山鼻祖榮西的名字讀法,在寺院傳記中讀作"YOSAI",但是一般被讀作"EISAI"。字明庵,號千光葉上。榮西禪師于永治元年(1141年)生於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之家,為賀陽氏之子。14歲落髮,此後在比睿山修煉天臺密教,之後兩度入宋,將禪法帶回日本,並進行傳播。此外,榮西禪師還被尊為“茶祖”,他從中國帶回茶種,鼓勵在日本栽種茶葉,普及了喝茶的方法。
潮音庭——三連之庭,位於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禪庭,中央立三尊石,東立坐禪石,周圍紅葉環繞,四面均可見美景,氣氛淡泊寧靜。
風神雷神圖屏風(國寶)被視為表屋宗達真跡且是他晚年最經典的傑作。兩折屏風的全部表面貼有金箔,右半描繪風神,左半描繪雷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4RbC3MtspA/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fr2fP_OG0g1SmUzgkE7RQC82Y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