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跑友中有生產過的媽媽,我都很愛問她們:「生小孩比較痛還是跑全馬比較痛?」不意外地常得到同樣答案,「要看有沒有打無痛啊!」的確,無痛分娩的出現可說是生產技術的一大進步,大幅減輕了女人生產的痛苦。很多人甚至開玩笑跟我說,打完無痛簡直像從地獄到天堂,如果第二胎不能打無痛,一定堅決不生。
但相反的,也有媽媽經驗不佳,打了以後還是很痛,和我哭訴她被騙了。也有些說法認為打了無痛後,可能會造成日後腰痠背痛,且延長產程、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所以「能不打最好就別打」。也讓「該不該打無痛」成了生產前必問的一題!
關於無痛分娩,我先說句心理話,可以打就打一下,懷孕過程已經夠辛苦了,生產實在不需要再承受那麼多痛。
Q:打了無痛還是痛,就是失敗?
無痛分娩的原理是利用一根硬針打到下背部的硬脊膜外腔,再從硬針中順勢導入一根軟管給藥,軟管擺放好位置後,硬針就會移除,產婦後續仍可以下床走動、坐產球,活動並不受限。
嚴格來講無痛分娩應正名為「減痛」分娩(全名為「硬脊膜外麻醉」),因為這項技術僅能大幅降低疼痛,不是100%止痛。
這個止痛方式仰賴麻醉科醫師專業的技術及產婦姿勢擺位的配合,只不過,即使正確操作下,還是有可能因媽媽皮下脂肪厚、脊椎結構變異、醫師經驗不足,仍有部分產婦(約5%)因埋管位置不理想,導致止痛效果不不佳,甚至需要調整管路而重新施打。此外,又因每個人耐痛程度、神經分布不同,安全藥物劑量的考量下,不見得能讓每個人都全程感到無痛,尤其到了產程最後胎頭較低時,痛感有時又會浮現。
Q:打了無痛會影響產程、導致孕婦無法用力?
生產要順利,產婦用力的時機,需配合子宮收縮才能更有效地將胎頭往下推。
因此,一旦痛覺消失,產婦自己可能會抓不到用力的正確時機,導致產程變慢。客觀來講,過去的數據確實顯示使用減痛分娩後,會讓產程慢1-2小時。
不過,因減痛分娩主要作用在感覺神經並非運動神經,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產婦用力,這時只要藉由伴侶、護理師從旁協助,就可根據宮縮監視器、摸肚子的硬度來提醒產婦用力的時機。如果仍抓不到感覺,才會需要降低麻醉劑量讓產婦「有感一點」來用力。
而即使時間變長,只要胎兒胎心音穩定,也不會增加剖腹產率。
相反的我也觀察到,不少產婦施打減痛後,讓原本因疼痛而緊繃的骨盆底肌放鬆,胎頭順利下降,反而加速了產程。
Q:打無痛比較容易有腰痠背痛的後遺症?
因減痛分娩施打位置敏感,很多人堅信這樣會傷害腰椎、龍骨,甚至將產後腰酸背痛歸咎於施打減痛。其實這些症狀是因為懷孕時腰椎被子宮、胎兒往前拉,若媽媽在孕期因此骨盆前傾、沒保持脊椎中立的姿勢,就很容易讓壓力集中在下背。雖然產後身體負擔變小,但因雌激素濃度下降造成疲勞恢復變慢、核心無力,又要抱小孩、餵奶,往往讓腰痠背痛情形加劇。
Q:打無痛會增加生產中的風險?
首先,要強調以硬脊膜外給藥的路徑讓藥物集中在局部,並不會隨著體循環進入胎盤,因此對於胎兒來講是相當安全的。
不過還是要說,只要是醫療行為都可能會有併發症和副作用,最常見的有麻藥反應造成的皮膚癢、噁心、血壓降低、頭暈、產後因下半身無力造成排尿困難,穿刺時產生血腫、或不慎穿破硬脊膜導致頭痛等。所幸這些不適,只要調整藥物劑量、平躺休息即可改善,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我們也可在產前靠抽血排除凝血功能異常,並透過諮詢確認孕婦是否對藥物過敏、有無相關脊椎病變等來降低併發症風險。待產時,也可趁媽媽產痛不明顯時預先將麻醉軟管置入,避免因疼痛不能配合而增加施打困難度。
Q:不能用其他方式來減痛嗎?
即使有了減痛分娩的存在,我認為非藥物的減痛技巧仍可輔助使用並不互斥,比如待產時頻繁地更換姿勢、走動、坐產球、熱水淋浴等。伴侶也可利用按摩球協助放鬆、一起練習呼吸法,放音樂、影片協助轉移注意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選擇施打減痛分娩如同要不要生育、要不要自然產一樣,都是女性個人的醫療決定,旁人應予以尊重。選擇打減痛並不表示不夠勇敢,隨意用「為母則強」這四個字認定生小孩就得忍痛未免過於情緒勒索。
而生產順不順利、產程快不快,要考慮的層面很多,從胎頭的大小、位置,胎心音是否,媽媽產道的大小、掌握用力的技巧皆有影響, 如果只是為了怕產程變慢而忍痛,實在是有點不值得。
反過來說,只要是醫療處置必定有其失敗率和風險,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衛教絕對不能報喜不報憂,不將任何處置過度美化,提供完整資訊後,將選擇權交還給媽媽,才是真正友善多元的生產模式。
大家減痛分娩的經驗好嗎?歡迎大家分享喔!
埋身餵姿勢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八卦
媽媽的左邊/王文華
(祝福天底下的兒女,待會都坐在,「媽媽的左邊」...)
媽媽又跌倒了。
老人家最怕跌倒。媽媽曾跌倒一次,那次住院十七天。出院後,我們隨時跟在她身邊,並準備了一支拐杖。
一生獨立、堅強的媽媽不喜歡用拐杖。於是我們買了一支有拐杖「握把」的雨傘,她勉強接受。但仍不願隨手攜帶,常常塞給看護小姐。
我知道她想要回到過去健步如飛的日子。所以對她不用雨傘,就不再嘮叨。出院一年後,媽媽漸漸能不靠雨傘行走,也露出驕傲的笑容。我們表面欣慰,其實擔心。擔心這樣產生的自信,會讓她再跌倒。
然後真的發生了。
外出吃飯,她要上廁所。我們在女廁外等待,她在廁所內跌倒。「對不起,請你扶我起來好不好…」她對廁所裡另一位小姐說。小姐扶她起來,媽媽還自己走出來。但我們看到她的手腕,已經變形。
在急診室,醫生說有兩個選擇:石膏固定六周,或開刀。媽媽毫不考慮,立刻決定開刀。那一刻,我看到年輕時那個健步如飛的女子。
我讀著麻醉同意書,上面密密麻麻黑字,像螞蟻般鑽進我的大腦。這是我幫媽媽簽的第三次全身麻醉同意書,但絲毫不因為有經驗,下筆就變得容易。我知道全身麻醉的風險,做為兒子,我總會把那風險,放大一百倍。
簽名的地方,表格問:「與病患的關係」。我寫下:「母子」。「母子」的感覺,從沒這麼強烈。
進了手術房的準備區,媽媽躺在推床,戴上消毒帽,醫護人員和我們站在床邊,不斷鼓勵她。這是最好的醫院,但躺在推床,卻是最無助的姿勢。
手術順利。媽媽醒來時,我們短暫看到她幾秒。亂髮衝歪了綠色的消毒帽,她似乎在夢境的海邊,逆著潮水,努力爬上岸。
住院時,我們碰到好人。媽媽的學生,剛好因家人住院而在同一棟樓。第一晚就來看老師,還幫我守著媽媽,讓我有空檔去吃飯。
鄰床的病友,請媽媽的看護喝柳橙汁。當家人聊得太大聲,我提醒:「我們小聲一點」。鄰居卻說:「沒關係,你們聊,我還沒睡。」
醫生很好,一天來巡房三次,每次都帶著笑容。他幫媽媽換藥,揭開紗布時,媽媽叫了一聲,他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媽媽說:「哪兒的話,謝謝你幫忙!」。
那一刻,我知道媽媽跟這位從不認識、比他年輕40歲的醫生,有了默契。
住院第三天,媽媽想洗頭。我們用三角巾幫她固定手臂,走到醫院的美容院。
「麻煩手臂這邊不要碰到水。」我緊張地叮囑。
小姐說:「你放心,我們是專家」。
她自信的口氣,彷佛是教授級的名醫。我當然不放心,站在水池旁監視。媽躺下,水流過,慢慢地,舒服地閉上眼睛。那曾在手術房衝出消毒帽的亂髮,如今臣服在溫暖的水流中。
「力道還可以嗎?」小姐問。
「很好!」媽媽說。
那一刻,媽媽對那洗頭小姐的感激,不亞於替她開刀的醫生。有時候,舒服地洗個頭,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到餐廳吃飯,只有媽媽和我兩人。因為我必須坐在媽媽旁邊餵她,所以無法面對面坐兩人桌。
「不好意思,可以坐四人的桌子嗎?」我問。
老闆看到媽媽的手,立刻說:「當然可以!請坐。」
媽媽不能洗手,我拿出酒精棉片替她擦手。擦完後,服務生立刻拿起髒的棉片:「我幫你把這些收掉,桌上比較清爽。」
點了乾伴麵。服務生看到媽媽右手固定在三角巾中,主動說,「我把你找一支叉子。」從不吃意大利麵的媽媽,竟也本能地用左手拿起叉子,把乾伴麵旋轉起來。
我對那服務生說謝謝,她對我點頭微笑。
痛苦,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但痛苦,也拉遠了人與人的距離。
出院後,出門要三人行。媽媽、看護、一位家人。媽媽的手用三角巾固定,站在路上很顯眼。有一天我們三人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我跟看護分工,她陪媽媽,我走到巷子對面,一人一邊叫車。一部車停在我這邊,我上車,說:「麻煩迴轉一下,我們去接對面那兩位。」司機轉頭看媽媽,然後說:「對不起,我要去機場。」
所幸拉遠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人,都拉得更近。
媽媽出院回家那天,狂咳一下午,晚上聲音就啞了。帶她去看耳鼻喉科,感冒了!
我坐在她旁邊,跟她約定:「一定要在週末這兩天,先把感冒養好,可以嗎?」這句型是她教我的。我小時候常感冒,她曾跟我這樣約定。我都當回事,會因為有了約定而猛喝水。
媽媽失聲那個週末,我舉辦新書發表會。來了八百人,最重要的一人卻不能來。結束後我上了計程車打給她,她用沙啞到像男性的聲音問:「還順利嗎?」
「很順利。」
「恭喜了!」
我的胃酸,從黏著手機的耳朵中流出來。
媽媽右手固定,吃飯只能用左手一隻手。用筷子是不可能了,必須靠別人把菜放在湯匙裡,然後她用左手拿起湯匙,送進口中。
於是餵媽媽最好的位置,就是她的左邊。
我坐在她左邊,把桌子往她胸膛拉近一點。
我把鱈魚、蒸蛋、豆腐、莧菜這些軟菜一字排開。為了鼓勵媽媽多吃,我甚至買了她愛吃,但平常我們不讓她吃的皮蛋豆腐。
她不喜歡吃豆腐,嚼了半天吐了出來。我把豆腐剁碎,埋進鱈魚中。
我把菜攪到最細,配著白飯,放進湯匙。為了怕媽媽吃得太快,我策略性地放慢填滿湯匙的速度。但同時怕她等太久而乾脆說「我吃飽了」,所以也得適時送上新菜。我觀察她的眼神、睫毛,嘴巴咀嚼的速度,計算下一次填滿湯匙的時機。
飯容易放在湯匙,麵比較難。餵麵時,我把麵像頭髮一樣梳開,切短,兩三條分成一單位,分批放進湯匙。
我坐在媽媽左邊,那是如今我該坐的位置。母子,是最精準的GPS。
我曾躺在媽媽懷裡,也曾坐在她的手臂。
小時的我曾牽著她的手,仰著頭,哭著要她等我。
小時的我也曾坐在她的牌桌後,拍著手,唱歌娛樂其他的媽媽。
我曾在遙遠的紐約,讓她牽腸掛肚。
我曾在鄰近的東京,卻沒有回家。
最後我終於回到她的身邊,但她行動已經不便。
我不能帶她去看她供我去看的美麗世界了。我只能陪她散步,為她骨折的右手冰敷。
我繞了一大圈,最後回到媽媽的左邊。
在媽媽的左邊,我忘記所有的頭銜,專注在眼前這一碗麵。我放下所有的理想,拿起伴麵的XO醬。
我把麵切短,加上蛋,放進湯匙。希望媽媽,能記得我們的約定,為我多吃。
埋身餵姿勢 在 膠膠的姑娘 Facebook 八卦
《爸爸新玩意》
依家醫院除左推廣母乳外
仲推廣一樣叫「skin to skin 」嘅program,
即係bb一出世就會將佢赤裸裸放係媽媽個心口,皮膚掂皮膚,增加大家個bonding!
但原來除左媽媽可以skin to skin外,
爸爸都得架!
labour 姑娘:爸爸試唔試下同bb肌膚之親?
👦🏻:好呀...
labour姑娘: 咁爸爸除衫啦,
👦🏻:除衫😳
labour 姑娘: 放心,我唔會裝你架!😏
hahaha, labour 姑娘真係好搞笑😝
之後老公就以e個姿勢好溫馨咁抱左bb好耐!
完成skin to skin 後,
見到老公個胸反晒光濕晒💦💦
原來Bb太肚餓,
狂lam+啜佢個胸lolll😂
小小膠大個後我一定會同佢講,當年佢除左食母乳外仲食過父乳😂
其實陪產都幾好呀
除左剪臍帶仲可以試下埋身餵奶🤣🤣
#爸爸也餵奶
#父乳的偉大
#skintoskin
埋身餵姿勢 在 【母乳教室】常見埋身餵養姿勢及訣竅 的八卦
【母乳教室】常見埋身餵養姿勢及訣竅惠子ee親自示範母乳埋身餵養姿勢,更會分享小Tip 1️⃣ 橫臥式2️⃣ 欖球式================== uBaby真正的坐月及 ... ... <看更多>
埋身餵姿勢 在 正確埋身姿勢 的八卦
正確的哺乳姿勢有助寶寶正確含乳,快來學懂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