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賞的女藝人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居然為知名巧克力品牌拍攝了一部全新的電視廣告!
一代巨星奧黛莉赫本(港譯:柯德莉夏萍),她的非凡魅力、高貴優雅、仁慈愛心和甜美臉龐,征服了全球萬千影迷,可惜在她辭世之後,世人只能從舊片中回味她迷人的風采。近日(2013年2月),一個巧克力品牌,竟能讓她「復活」拍攝廣告!
原來這是 Mars 旗下的 Galaxy 巧克力的新廣告;AMV BBDO 廣告團隊找來電腦特技專家,以最先進的 CGI 電腦成像技術,重現赫本的高貴美態。
影片中,赫本身處1950年代義大利阿瑪菲海岸(Amalfi Coast)的大街上(赫本的代表作《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曾在該地取景),她坐在一輛巴士裡往外望,正好與隔壁開車的帥哥四目交接。
值得一提的是,廣告公司特地找了一位長相酷似已故男星卡萊葛倫(Cary Grant)的男子來飾演這位駕駛敞篷車的帥哥,卡萊葛倫曾和奧黛莉赫本合演過1963年的驚悚片《謎中謎》(Charade)。
由於巴士發生事故動彈不得,於是,赫本決定下車改搭停在旁邊的敞篷車,她還淘氣地拿走巴士駕駛的帽子,將它戴在帥哥頭上,把他當作司機,然後坐上敞篷車後座,自顧自地品嘗手中的巧克力棒,率性獨立,隨心而行。
相信赫本的忠實粉絲對於廣告的背景音樂必定感到非常熟悉,因為那甜美的歌聲正是赫本在電影《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裡,坐在窗台邊自彈自唱的「Moon River」。
這部廣告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製作,團隊參考了大量的電影內容、珍貴短片以及照片,務求精準地拿揑赫本的輪廓和表情,然後以 CGI 技術,製作立體影像。對此,赫本的兩個兒子兼她的肖像管理人 Sean Hepburn Ferrer 與 Luca Dotti 將會得到一筆沒有透露金額的廣告版權費。他們表示,其母親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為這個「新角色」感到自豪;他們指出,母親生前很愛吃巧克力,而這個廣告成功捕捉到母親的神髓,希望觀眾會喜歡這個廣告,一如以往喜歡母親的電影。
此部由赫本「主演」的 Galaxy 巧克力電視廣告於英國時間2月24日首播,播出後馬上得到極大的迴響。其實,Mars 的廣告一向極有創意,去年便於坎城國際創意節得到「年度廣告人」獎。Mars 的市場部副總裁 Michael Magee 表示,公司非常滿意這個赫本廣告的效果。
事實上,這部廣告不僅把赫本帶回螢光幕,也讓 Galaxy 睽違11年的經典廣告口號「Why have cotton when you can have silk?」(當你擁有絲,何必需要棉?)重現在廣告裡。
奧黛莉赫本從影多年,獲獎無數,演過《羅馬假期》和《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等經典電影,被譽為史上最美麗的演員之一。她於1993年辭世,享壽63歲。
YouTube版本:http://youtu.be/KmUagqiZJks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墨西哥毒梟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
坎 城 短片 在 李屏瑤 Facebook 八卦
人說他是最窮的金馬影后:
得獎後的謝盈萱
|文字:李屏瑤
|原文刊載於《端傳媒》2019.3.12
徐譽庭說她是最窮的金馬影后。
「這段時間經歷人生最高峰到最低潮的荒唐,從得獎之後一個月,這不是我以前生命的概念。當妳觸及率、辨識度一高,隨之而來的不是正常的人生。我最近在思考,影視演員們是如何不歪掉而走到現在?」謝盈萱說。
得獎之後,連google搜尋都是一面倒,像被開啟重置鍵,人生在此重新洗牌。維基百科顯示圖片換上了出席金馬獎的照片,內容被編輯得極度詳細,有足足一頁的表格都是早期的劇場演出,中間也不時跨足影像。《麻醉風暴》的宋邵瑩雖然戲分不多,卻留下深刻的刮痕,入圍金鐘迷你劇集女配角,而《花甲男孩轉大人》的檳榔西施 Stacy 一角,更讓她一口氣打開知名度。她其實不喜歡全部東西都被放上維基,連唸過的學校,做過的所有事情都在上頭,因為無法選擇放上哪些,她覺得很奇怪。問她想拿掉哪些東西,她答:「全部。」
以前去拍片,到現場去沒人認識她,大家還是會客氣地叫「盈萱姐」。有個尊稱,其實不知道她是誰。她認為最好玩的片刻,就是當她表演完,喊卡,走回來的瞬間,大家看完她的演出,開始認真地尊稱她為「姐」。本來把她當臨演、大特的人,在她演完後用另一種眼光看她,不在於名氣,而在於能力,那些對她來說才是真的。
「前幾天有人跟我講,在我這年紀的女演員,如果有點名氣的話,基本上不看劇本,會先看是不是女主角,如果不是,就送回去。我聽到非常訝異,沒想過這種選劇本的邏輯,真的不太一樣。因為對我來講,劇本拿來,我先看他們要找我演的角色。角色為優先,而不是角色大小為優先。我接戲主要不是看錢,都是先看本。」謝盈萱說,「可能我不是這體系出來的,對於這些影視得獎沒有那麼明確的壓力。現在我有意識到的,都是別人在提醒我,會有人跟我說,我去幫人家演女配很奇怪。為什麼,我不懂?如果在影視圈有這種不成文的邏輯,那我難道不能打破嗎?我現在想的是這個。」
劇場的邏輯跟影視的還是不太相同,她還在學習,不同於劇場的限時限量,影像只需要被打開,就流進你家客廳、你的房間、你的手機。因為流量帶來的觸及率跟辨識度,她走在路上開始被認出來,甚至被叫「劉三蓮」、「史黛西姊姊」,這些都是太新的體驗。
「演員就是演員,演完戲之後還是要搭捷運回家,還是要過生活。我知道很難切開,因為妳就是用妳的皮囊在演一個角色,妳行使的工作,就是這個外在的肉身。如果大家對表演藝術工作有某種認知,就不會是這麼特別,我們現在好像被獨立出來放在一個展示櫃上,但我們應該是走在路上,認出來,就走過去,很平常。有沒有可能會到達這樣?」她說。
劇本看完後,是最危險的時刻,不能讓自己跟別人討論,而是要開始創造一個泡泡,讓自己處在對角色的幻想裡。花很多時間把角色架構出來,可是別人只要隨便一句話,就會戳破那個泡泡。
就連表演邏輯也不一樣。影像專注力是比劇場大的,劇場可以根據現在,做出新的選擇,影像不是,當你想著今天要做什麼,你已經跑掉了。要在那狀況裡是放鬆的,而又在狀況內。劇場可以配置一整個表演的流動,影視則要想像現在。她在劇場裡待了十幾年,預設值不可能瞬間轉過來,她還在學。在劇場,她認為演員一個人可以完成90%,可以在現場調動,隨機調整節奏,可是影像拍完就拍完了,即便後來想到什麼,都沒有再修改的機會。
除此之外,拍攝現場的燈光、攝影、導演、對手都非常重要,拍完了,還有剪接,相較於劇場的90%,演員在影像的掌握度可能只有30%。變因太多,她苦笑,「作為一個完美主義的摩羯座,超痛苦,拍完之後會一直想說剪出來會怎樣,直到最後播出前都沒辦法放鬆。」
「劇場可以排練,可以在小圈子裡秘密分娩,可是影像會在一堆陌生人面前,影像表演怎麼可能不失手?當演員真的要接受自己最難看的樣子被看到,就像分娩,你要把完整的小孩生出來,小孩很漂亮,可是過程是很醜的,你還不確定你表演要往哪個方向、做哪些嘗試,不安全感別人都看在眼裡,他們可以在這中途對你的脆弱做什麼。」謝盈萱舉例,「劇本看完後,是最危險的時刻,不能讓自己跟別人討論,而是要開始創造一個泡泡,讓自己處在對角色的幻想裡。花很多時間把角色架構出來,可是別人只要隨便一句話,就會戳破那個泡泡。我不能夠這麼做,我還要讓那個角色在舞台上活著。你必須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想像,觀眾想要看到什麼。那我最不想看到的是,演員給我便宜的東西。如果你有一絲一毫的不相信,觀眾是會發現的。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幫觀眾進入那個想像,這是你的責任。」
拍照的時候,攝影師請她靠著一棵樹,謝盈萱打量枝幹角度跟自己的高度,問說需不需要爬上去,因為她爬得上去。儘管當天重感冒,她立刻在鏡頭前開啟工作模式,眼裡放著光,手腳並用地攀上樹,只為了一張不一定被選中的照片。會不會覺得把自己逼太緊?她說當然會,但她其實只對自己在意的事情嚴格。
高中唸的是舞蹈班,舞蹈班會依照某種邏輯揀選,將眾人排列名次優劣,好像除了技術外,其他特別不被關注。她一直都是學校怎麼規定,她就完美達成的人。規定綁馬尾,她就綁馬尾;規定不能打耳洞,就不打耳洞;規定裙子要多長,她就穿到那裡。因為遵守規定最省麻煩,只要成為隱藏在人群中的學生,就不會是目標。因為高瘦,成為會被特別注意的女生,也曾經因為收到情書,被老師當著全班的面說出侮辱的言論,覺得一定是女生主動做了什麼,才會收到情書。小時候經歷這些,也相信過這些,長大後才發現這些邏輯不對。高中階段她努力想成為跟大家一樣的人,就不會特別被挑出。
有一年他們被帶去北藝大參觀舞蹈系,有個老師見過她在舞蹈即興課的表達,順道帶她去參觀戲劇系。謝盈萱回憶,「我一走進去就覺得這地方太奇怪了!後來讀了戲劇系,發現每一個人做不一樣的事才是被接受的,這件事讓我好開心。因為我的執著可能對一般人來講很奇怪。」外表可以很順從,內心還是非常反骨。成長階段隱藏的情緒跟稜角,在北藝大得以漸漸伸展,
儘管如此,整個大學時期,她從沒有演過主角,每次audition,她可能都有進入決選名單,但就是沒上。當時也有過不開心,有過非常多疑惑,但是朋友的話讓她轉念,後來就專攻配角。演出經驗中最深刻的,是黃建業導演的《櫻桃園》,她演家庭女教師,角色設定會變魔術,光是學魔術就弄了很久,每次出場又要演戲又怕魔術穿幫,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玩。
「每個北藝大的女演員們都覺得自己要演主角,除非太特殊。好像有天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使用我自己。」她說,「我覺得很謝天謝地,我的路就是這麼慢。我太清楚我的性格就是有些事情放不下,如果我大學五年成為學校第一女主角,我出去才完蛋,就是那五年從沒沒演過主角,我才有辦法站在土地上一步一步慢慢走。」
獲得金馬影后之後,北藝大戲劇系在系館大門口立起人型看板,慶賀校友得獎。謝盈萱央請她的指導教授林如萍跟看板拍照,讓她留做紀念。「謝大牌」這個綽號也是林如萍開始叫的,因為謝盈萱自帶一個氣勢,這個令人敬畏的老師每次這樣稱呼她,大牌就會露出隱微的害羞。每一屆的戲劇系製作選角,除了能力或外型,可能也有同一屆演員均質性的問題,來判斷誰被放在什麼角色。林如萍說,謝盈萱剛好在戲劇系那幾年是吃虧的,不過她有個中性的特質,有可塑性,型是最好的中間值。
表演一行收入不穩,戶頭裡的餘額常常不足一千,連房租都不一定繳得出來。畢業後一年左右,朋友找她去排命盤,算命老師說她過去一年很辛苦。他回想過去的一年,接了很多零散的case,雖然賺得很少,精神很緊繃,但竟然可以靠表演生活,其實不辛苦,過得很快樂。重大轉折發生在2015年,好像遭逢瓶頸,考慮過暫停表演,聽媽媽的話報考研究所,轉換跑道當老師,當時硬擠出3600塊報名費,錢都繳了,被老師想盡方法勸退。當作把報名費捐贈給母校,但談起這3600塊,似乎還是有點心痛。
「人生真的很奇妙,我沒有刻意選擇要幹嘛。我真的相信,念頭是對的時候,引導你走的路,後來回頭看會知道是對的。假如你今天當演員的念頭是想當明星,老天就會引導你往那條路走,我當演員不是要收入多少、要有多紅,我沒有那樣的想像。我的想像是,希望以後可以跟什麼能力的人工作,希望可以碰到怎樣的演員,想碰到很強很有趣的導演。」這個念頭出現後沒多久,導演朋友李晏如找她拍短片《冥王星圖》,入圍坎城的短片角落。那是她第一次參加影展,兩個沒錢又沒名的人,遇到的每個人都盛裝打扮,導演跟演員兩人整天穿著牛仔褲到處走,像是闖進一個新世界。
「我看到紅毯,看到遠方的伊莎貝・雨蓓,那個畫面我到現在還記得。不是嚮往那樣的生活,我嚮往的是那樣的能力,好像有那個畫面之後,人生就一直被帶往這條路。我知道很多人是需要具象的方向去想像人生,但我不是。所以當東西來的時候,我不認識這些團隊,我最在意的是劇本,這是最基底的。會有人提醒我,說某些戲還是要接一下,我就會說我沒辦法,接了可能會痛苦更久,反正就這樣過嘛。」謝盈萱坦率地說。
為了走到想像中的遠方,劇場女神日以繼夜做著準備。她認為從來沒有一個角色是拿到劇本才開始做的,一定是從以前就在蒐集,每天都要做功課跟吸收,揣摩他人的生活。如果有些是現階段的人生歷練演不來的,有些議題她覺得不是這樣討論,那就真的沒辦法去做。
她在舞台劇《明年,或者明天見》演出孕婦,剛好演員好友、有劇場妖姬之稱的王世緯懷孕,每次跟對方碰面,她都不斷觀察王世緯的所有行動,有些細節看不到,她就問。甚至到劇場的最後彩排,她邀請王世緯來看排,給她筆記做最後調整。《花甲男孩轉大人》裡演檳榔西施,她除了學剪檳榔葉,也調動自己從小到大聽過的語言,去尋找一個適合的「氣口」,也特別存了一些檔案,觀看許多網路短片。正要上映的連續劇《魂囚西門》,她的角色會被上身,需要瞬間切換成藍葦華,這下不是一個做出來的角色,而是真人,她把能找到的演出都看了,也跟藍葦華索取影片,每天都看,連上戲前化妝的空檔都在看,練習對方的習慣動作,拆解每一個舉動,在最短的時間內,她必須要成為對方。
而在口碑爆棚的舞台劇《服妖之鑑》中,她反串演出,飾演一個在戒嚴時期有扮裝慾望的男性特務,讀完劇本,她一直在想怎麼揉捏這個角色,北京腔太理所當然。恰好她去大陸巡迴演出,認識一個武警大哥。她回憶,「大哥是安徽腔,那個走出來的氣場,你就知道他一定有解決過人。不是現在小島上看過的,是在大塊的土地,走到那個位階,才堆疊出來的氣場。他帶我們劇團去招待所吃飯,也是你沒去過的空間。我不斷聽他講話,甚至想偷錄音。後來《服妖之鑑》加演,我很想買張機票去上海找他,連台詞都已經修改成隱藏關鍵字的版本,有些話好想請他唸唸看。」
「演員的人生歷練要足夠,要看過那個世界,知道世界的味道是什麼,否則你就是在假裝。演員是另外一種知識份子,可是是很入世的知識份子,做的一些訓練是在發掘內在、身體、肌肉。」謝盈萱說。
不僅記憶的、身體的,她的電腦裡存著很多實際的檔案,關於口音或是形態,逐漸蔓生成一個龐大可調動的演員資料庫。一開始她還沒有接很多戲的時候,想趁著拍片之間的空檔去打工,去哪裡都可以。當時最有興趣的是去當櫃姐,她很想知道他們都躲在哪裡抽菸、放衣服的櫃子長什麼樣子、私底下又是怎麼聊客人的,可惜現在不行了。她也想過要寫補助案去駐村,去跟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工作,得獎之後,好像可以想得更遠,至於能不能完成,就看這輩子能不能走那麼多。
宣布得獎的那瞬間,她一點都沒有預料到,一站起來就忍不住哭了,太沒有防備,那是謝盈萱的真身在哭。她總是想著角色,本人的生活被表演一口一口吃掉,真的她出現在那一瞬,但她覺得太醜,於是雙手掩面,把自己的臉整個遮住。她也會疑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想過要學著放鬆,不過她笑稱年紀還沒到,逼自己放鬆好像是反效果,可能要等到某個時間點就會知道,但是沒關係,她非常擅長等待。
坎 城 短片 在 Facebook 八卦
1990年代初,大學剛畢業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和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一同住在離德州達拉斯市中心不遠的公寓。兩人對電影製作有著濃厚好奇,不過好萊塢遠在西岸,欠缺資源的他們,幾乎不可能找到機會與產業接軌。
.
這時奇蹟發生了,一名全能電影人基特.卡森(L.M. Kit Carson)突然帶著妻子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回到家鄉德州定居。基特.卡森在1960年代以演員出身,曾參演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作品,後來轉任編劇,為溫德斯(Wim Wenders)改編了《巴黎,德州 Paris, Texas》(1984),成就經典。此外,當時他也有製片、紀錄片導演經驗。
.
「他是我們所見過唯一一個真正在電影產業工作的人。我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他能自動地、本能地把任何想法、經驗或建議轉化成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個提案。」魏斯.安德森在基特.卡森於2014年辭世後的接受媒體訪問時如此形容。
.
之所以會有機會相識,是因為歐文.威爾森的父親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A. Wilson)出身電視台,與基特.卡森認識。在一次機緣當中,他將三個兒子與魏斯.安德森介紹給了基特.卡森。
.
基特.卡森眼見年輕人有心向學,特地為他們開設了一對一劇本寫作課和短片製作課程,對於一部電影從發想到產製出來,都給予了相當豐富的指導。此外,由於卡森本身也有過紀錄片與新聞紀實的工作經驗,他也提供了許多游擊式的獨立製片拍攝秘訣。辛西亞對魏斯.安德森說:「在所有認識卡森的人當中,你們絕對是最幸運的。」
.
後來魏斯.安德森與和歐文.威爾森兩人一同撰寫了一部名為《Bottle Rocket》的短片劇本,關於三個青年約好去偷竊和搶劫的故事。只是他們偷的地方是自己家、搶的地方卻是書店。題材本身顯然並非犯罪類型,也不打算設計動作場面,而是聚焦在他們之間的微妙友情、百無聊賴的談天。他們原本打算找來知名演員參與,最後受限預算打消念頭,決定自己上陣。
.
歐文.威爾森把弟弟路克.威爾森(Luke Wilson)捉來一起主演,第三位演員則是羅伯特.馬斯格雷夫(Robert Musgrave),沒想到後來這三人在好萊塢都有一席之地。而魏斯.安德森則專心負責導演工作,當時他的偏執構圖還未成形,但已經招牌的神經質趣味已經有了輪廓。
.
https://youtu.be/Yrt-ZKa4u0k
《Bottle Rocket》全片線上看
.
這部13分鐘黑白短片由基特.卡森掛名監製、其妻辛西亞.哈格里夫斯則擔任製片,《Bottle Rocket》在他們協助運作之下,成功入選日舞影展。在當時,日舞影展是唯一能夠讓美國獨立電影工作者有機會闖出名堂的聖殿,最成功的例子無疑是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都市浪人 Slacker》(1990)。巧的是,林克雷特當時也在德州,他所在的奧斯汀無疑也是電影沙漠。
.
結果這部《Bottle Rocket》在1994年的日舞影展獲得盛讚,在基特.卡森與辛西亞.哈格里夫斯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影業等公司同意出資,這群年輕人又花了兩年時間將作品「拉長」,保留了基本情節再延伸,完成了《脫線沖天炮 Bottle Rocket》(1996)。三位主要卡司繼續出現在長片之中,年紀最長的威爾森兄弟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也加盟演出。
.
作品最後由索尼發行,儘管評論界好評不斷。但七百萬美金預算,卻僅換得五十萬美金票房收益,慘敗收場。即便如此,隨著時間推演,《脫線沖天炮》逐漸獲得了許多影迷的認可,來頭最大的影迷無疑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他將《脫線沖天炮》選為1990年代的十大電影之一。
.
在本月初,與丈夫基特.卡森一起發掘魏斯.安德森的製片人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因硬皮症的併發症辭世,享壽64歲。《脫線沖天炮》目前在美國影史上有一個獨特意義,那就是它是第一部以日舞短片身分面世,再轉化成長片的案例。目前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是新鮮嘗試,這對夫婦的操盤厥功至偉。
.
辛西亞.哈格里在1996年之後依然持續活躍電影界,參與作品尚包括《Hurricane Streets》(1997)、《Perfume》(2001)、《Bullfighter》(2000)等作。2003年,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製作和編劇,並在2011年創辦新媒體開發展工作坊,生前也曾為《決戰中途島 Midway》(2019)擔任製作顧問。
.
由她與丈夫栽培的小城青年如魏斯.安德森、歐文.威爾森目前已經是一群全美國最具創見的電影工作者,他們的最新力作《法蘭西快報 The French Dispatch》(2021)將在近日於坎城影展首映。
.
.
(圖為1990年代初的兩人,圖左為歐文.威爾森,圖右為魏斯.安德森。)
坎 城 短片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墨西哥毒梟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0 毒梟打敗正規軍!?
02:15 毒品戰爭早已開始
03:45 墨西哥的販毒集團到底有多狂?
05:17 為什麼墨西哥販毒集團這麼猖獗?
06:44 我們的觀點
08:31 提問
08:45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蔡明彥〈美國毒品問題與歐巴馬政府反毒戰略走向〉
→ Netflix影集「毒梟矮子」本尊 嗜血無良判終身監禁:http://bit.ly/36Db0ei
→ 每小時4人被殺:史上最血腥的一年,墨西哥2018謀殺暴增15%:http://bit.ly/2CeAqkx
→ 墨西哥派遣精銳部隊巡城 獲美國協助打擊槍械走私:http://bit.ly/2CiNc1f
→ 毒梟重兵攻城劫囚太囂張 墨西哥特種部隊「現在要出征」庫利亞坎:http://bit.ly/2CgQj9Q
→ 國際關鍵字 #Culiacán:墨西哥毒梟重武裝攻城,劫獄搶回「矮子」古茲曼之子:http://bit.ly/32GWBLQ
→ 盜亦有道? 墨西哥毒梟家族願負擔槍戰死傷者費用:http://bit.ly/2qpu5Qs
→ 打不過毒梟放走販毒集團少主 墨西哥總統遭譙翻:http://bit.ly/2QFRND7
→ 墨西哥抓毒梟 警竟「打輸」放人:http://bit.ly/2Oa9XeM
→ 毒梟收買了墨西哥總統?美國開庭審判「矮子」古茲曼:http://bit.ly/2qrr4zE
→ 動員重裝警力逮到全球頭號通緝毒梟,「矮子」古茲曼竟又靠著挖地道,逃出全墨戒備最森嚴的監獄!! 【 墨西哥毒品帝國】短片精華版:http://bit.ly/33anas6
→ 美國要把他關到死!毒梟矮子的狂徒末日 -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bit.ly/2KK76Xy
→ 毒梟帝國:http://bit.ly/2rgPLyu
→ 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墨西哥毒品帝国:http://bit.ly/335oRXD
→ 比國家還有錢的毒梟,透視內幕:墨西哥毒品帝國Inside:Narco:http://bit.ly/2rZQfJN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一:毒梟的日常,現金與死亡:http://bit.ly/2XD3Fag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二:在 50 倍的暴利面前,成本根本不值一提──販毒集團的營運:http://bit.ly/2Oa3sZd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三:毒梟與政府──「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http://bit.ly/37xasqX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四:充滿英雄色彩的「毒梟民謠」,如何點燃底層人民的希望?(上):http://bit.ly/2OxyaKY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四:冥冥之中,是誰在守護販毒集團、實現底層人民的願望?(下):http://bit.ly/2KK7yFe
→ 任人宰割,是小國「必然的宿命」嗎?──從美墨共構的「毒品經濟」說起:http://bit.ly/2D6HhNb
→ 【墨西哥販毒集團 2.0】(一):毛利率上看 350 倍的「商界傳奇」:http://bit.ly/35soxUK
→ 【墨西哥販毒集團 2.0】(二):毒梟們的「產品創新」、「媒體公關」與「社會責任」:http://bit.ly/2KIYbpc
→ 毒品戰爭結束?墨西哥總統撇軍事化遭打臉:http://bit.ly/2W6fC7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H9molGbavk/hqdefault.jpg)
坎 城 短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x9TePBef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