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11]
有痛風就不能吃豆腐!?
相信在臨床或門診工作的營養師對這句話超熟悉!
只要有痛風的病人,
十個大概有九個都會說他不能吃豆腐。
即使衛教時告訴他們豆腐不是高普林食物,
有些病患還是堅持他一吃豆腐隔天就會發作,
不肯接受就是不肯接受🤣🤣🤣
🌟🌟🌟豆類會引發痛風嗎?🌟🌟🌟
一篇在新加坡進行的研究(Ref 1),
在1993-1998年間招募六萬多名45-74歲的成人,
平均每位受試者的追蹤時間為11年,
經篩選後被留下的有51,114位受試者,
其中2,167位在追蹤期間被診斷罹患痛風。
結果發現,
以家畜、魚類及貝類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且蛋白質攝取較多的人痛風的風險增加;
黃豆類、豆莢類攝取得較多的人,痛風的風險降低。
另外一篇文獻回顧則提出(Ref 2),
他們回顧的六篇流行病學研究當中,
沒有任何一篇發現黃豆的攝取量與高尿酸、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相關。
而且有研究發現,
飲食控制約只能使尿酸下降1mg/dL左右(Ref 3)。
因此要把尿酸降下來,其實還是要以服藥為主。
🌞🌞🌞痛風患者的生活及飲食建議(Ref 4)🌞🌞🌞
1. 維持標準的體重及腰圍:若體重過重應慢慢減重,不宜快速減肥或斷食,以免因細胞大量崩解產生尿酸而導致痛風發作。此外應將腰圍維持在標準範圍內 (國民健康署標準:男性 ≤90 cm,女性 ≤80 cm)。
2. 適量增加身體活動:根據國內某大型健診資料庫的分析研究顯示身體活動與高尿酸血症患者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顯著相關性;因此宜建議患者進行適度、有效的運動。
3. 維持適當水分補充:水分缺乏不足時可能誘發痛風的發作 ,且在適當和適量的補充水分後 3-4 天,血尿酸值常可回復到正常值。適當和適量的補充水分是痛風發作,或者惡性腫瘤化療後引起急性痛風發作以及減少尿酸結石形成中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4. 醣類方面:所有五穀根莖類皆可食用。
5. 蔬果類方面:蔬菜類除曬乾香菇和紫菜不宜大量食用外,如豆芽、豆苗皆可食用,水果則無禁忌。
6. 蛋白質方面:對含有高嘌呤的食物如內臟,海鮮類 (海參、海蜇皮除外),宜減少攝取。
7. 乳製品方面:文獻指出每日攝取超過兩杯玻璃杯量的牛奶可以降低 50% 的痛風發生率。另外一個為期四週時間之臨床試驗發現,完全無乳製品的飲食 (dairy-free diet),會增加血尿酸濃度。
8. 油脂方面:由於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需避免大量食用。
9. 酒精及含果糖飲料:酒精及含果糖飲料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影響尿酸排泄,並且本身會加速尿酸的形成,故患者應避免酒精及含果糖飲料 (碳酸飲料、柳橙汁等),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咖啡及茶則無限制。
Reference:
1. Teng, G.G., Pan, A., Yuan, J.‐M. and Koh, W.‐P. (2015), Food Sources of Protein and Risk of Incident Gout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67: 1933-1942. doi:10.1002/art.39115
2. Messina, Mark; Messina, Virginia L and Chan, Pauline. Soyfoods, Hyperuricemia and Gout: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Data [onlin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 20, No. 3, 2011: 347-358.
3. Burns, C.M. and Wortmann, R.L. Latest evidence on gout management: what the clinician needs to know.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2. 3 (6): p. 271-86.
4. 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http://www.rheumatology.org.tw/news/newsupload/N20161014151627_2016%E7%97%9B%E9%A2%A8%E6%8C%87%E5%BC%951014.pdf
#營養麵包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 #歡迎分享
國民健康署 運動 指引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研究指出「癌症的年輕化」,與「肥胖」有密切的關係:肥胖會影響生物體對各種癌症的腫瘤免疫力】
肥胖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除了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風險,也被認為與癌症有關。國際權威期刊《Cell》近期一篇研究指出[1],肥胖動物體內的癌細胞,更容易在與免疫細胞爭奪能量的過程中佔上風,進而使免疫細胞的毒殺T細胞活性下降,導致癌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哈佛大學HMS Blavatnik研究所細胞生物學教授Marcia Haigis表示,從小鼠實驗中發現,處在肥胖環境中的癌細胞,會根據微環境中的脂肪量調節新陳代謝,使其更易從脂肪分子中獲取能量。
與一般正常飲食相比,高脂肪飲食下的腫瘤生長得更快速。該研究認為,肥胖會影響生物體對各種癌症的腫瘤免疫力,將是未來改善免疫治療、組合治療對癌症效果的線索。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子宮內膜癌食道癌最典型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受訪表示,肥胖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有幾種癌別與肥胖關係較密切,以女性子宮內膜癌最典型。
此外,食道腺癌或稱為賁門癌者,與慢性胃酸逆流有關係,而肥胖是增加胃酸逆流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肥胖影響肝癌、腎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的發生率,平均約增加近1.5倍至2倍風險,也會增加癌症死亡率。
季匡華醫師指出,造成肥胖的一大原因,與不健康的飲食有關,例如長期攝取高溫烹調的紅肉或牛油類油脂,這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會促進體內發炎、增加肥胖風險與癌症發生率。
■肥胖恐增心腦血管病變,男女皆應控制腰圍
肥胖對健康的傷害遠不只限於癌症,也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有關。
國健署建議,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已屬於「腹部肥胖」,平日應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2]。
■肥胖環境會抑制T細胞功能,讓癌細胞搶走身體養分
「人體免疫是抗癌最大的工具之一,其中免疫細胞(如T細胞)更是主力部隊。像是近年來熱門的CAR-T療法,就是從患者體內取出免疫細胞後,改造成可攻擊特定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再將這些免疫細胞注射回患者體內治療疾病。」陽明生化所博士張薏雯分析,如果體內的免疫細胞數量、活性不足,就無法牽制腫瘤細胞的發展。
張薏雯指出,小鼠實驗中發現這些肥胖小鼠的腫瘤長得快,不只是因為腫瘤細胞有源源不絕的養分,而是肥胖的環境會幫助腫瘤細胞打壓體內的T細胞。以白話來說「壞人(癌細胞)得到充足的資源,好人(T細胞)卻越來愈虛弱,這兩方面的影響,導致體內的癌細胞越長越快。」
高熱量環境中的癌細胞對脂肪酸的攝入明顯增加了,這極有可能影響到T細胞對脂質的攝取。也就是說,在高熱量條件下,物質極大豐富,癌細胞立刻適應了富裕的生活,大肆吃喝,結果很可能搞得T細胞沒得吃了!
張薏雯博士解釋,這項研究非常特別的發現是,肥胖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直接促進腫瘤的生長,而是抑制了免疫的功能。這些腫瘤周圍的免疫T細胞數量不僅少,活化的程度也較低,自然無法幫助身體消滅癌細胞[3]。
■健康體位關鍵密碼:「BMI 1824」僅17.6%民眾知道如何正確計算BMI
BMI為簡易又省錢的體位判定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以身高與體重計算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是最常用於評估體位的一項簡易測量指標,並建議以BMI來界定體重過輕、健康體重、體重過重或是肥胖。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數值過高)的人,罹患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比健康體重的人要高。近年,國民健康局積極宣導如何正確計算BMI,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簡易地評估自己的體位,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
➨如何計算BMI?它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x身高)(公尺x公尺)。
例如:一個52公斤的人,如果身高155公分,則他的BMI為52/(1.55x1.55)=21.6。BMI的好處是和身高一起考量,而非只看重體重。
➨如何判讀BMI?健康體位關鍵密碼:「BMI 1824」
▶體重過輕:BMI<18.5
▶正常範圍:18.5≦BMI<24
▶異常範圍: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BMI<30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量量你的腰圍
雖然BMI介於正常範圍內,但如果:
▶男性腰圍≧90公分(約35.5吋)
▶女性腰圍≧80公分(約31.6吋)
也算是肥胖[4]。
張薏雯建議第一步還是先控制自己的體重。「從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數據庫中獲得的數據集顯示,BMI在30以上的肥胖患者中,T細胞浸潤顯著減少的情況更嚴重。」張薏雯建議,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不僅有利於抗癌,對於慢性疾病的控制也有較好的效果。[3]
■如何對抗肥胖這個新興的危機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針對肥胖這個新興的危機,提供腫瘤臨床工作者一個指引[5],其開宗明義說,並不是要讓每個腫瘤科醫師成為體重控制專家,而是期望腫瘤科醫師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幫助病人理解肥胖與癌症的關連,並引導病人往正確的方向努力。
以下三個步驟,為腫瘤科醫師必備的基本能力:
▶第一
能夠利用BMI來評估(assess)一個病人是否過重或肥胖,並告知病人這個問題。
▶第二
若確定病人為過重或肥胖,則建議(advise)他藉由增加身體活動、減少卡路里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當然並不是要腫瘤科醫師花很多時間,甚至是建立一個詳細的計畫,只要向病人提出這樣的概念即可。
▶最後
腫瘤科醫師必須要在適當的時間轉介(refer)病人到專家處做進一步諮詢。[6]
年輕人罹患癌症的案例越來越多,這種原本我們以為是40歲以後才需要擔心的疾病,現在似乎有漸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也成了許多科研團隊研究的議題,近期,一項發表在國際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研究指出,癌症的年輕化,與「肥胖」有密切的關係[7]。
■我們如何達到減少過重或肥胖的目標呢?
▶以個人的層次來看,可以減少攝入脂肪和糖,限制熱量的攝取;增加蔬果、豆科食物、堅果穀物等的攝取;規律的運動(成人每週需達150分鐘)。
▶但是以社會的層次來看,除了需要政府與相關社會團體的支持,社會也必須提供可獲得、可負擔或可近性的運動環境與健康食物選擇。藉由個人與整個社會的配合,減重、健康的生活將不是夢![6]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1]
Baker, Gregory & Gassaway, Brandon. (2020). 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 Cell. 10.1016/j.cell.2020.11.009.
∎[2]
(今健康) 肥胖不只致癌?研究:腫瘤搶脂肪當燃料、免疫細胞變殘廢:https://bit.ly/2O0eZNq
∎[3]
(Heho健康)胖子的癌細胞會和免疫細胞搶養分!《Cell》:抑制T細胞功能讓腫瘤長更快
https://bit.ly/3sDP2lO
∎[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體位關鍵密碼 BMI 1824 僅17.6%民眾知道如何正確計算BMI:https://bit.ly/3rv3Lhz
∎[5]
Obesity & Cancer | ASCO
https://bit.ly/2Ob2KOk
肥胖與癌症:腫瘤學提供者指南(Obesity and Cancer: A Guide for Oncology Providers)
https://bit.ly/31xveoy
∎[6]
(乳癌防治基金會) 「肥胖與癌症」:https://bit.ly/3tZpHmG
∎[7]
(Heho健康) 「癌症年輕化 20年權威數據:跟「它」關係最大!」:https://bit.ly/3we2LSS
➤➤照片
∎發現得癌症的年輕人愈來愈多,為什麼?:https://bit.ly/2PGtXIO
∎[2]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子宮內膜癌、食道癌最典型
∎(蘋果新聞網)哈佛研究指高脂飲食會餓死免疫細胞 激活腫瘤生長:https://bit.ly/2PHfWLe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康體位 #肥胖 #癌症 #腫瘤免疫力 #脂肪 #BMI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Shin Kong Wu Ho-Su Memorial Hospital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運動 指引 在 Facebook 八卦
週末的午後,雖然外面天氣潮濕炎熱,至少是不會被曬昏頭的陰天,於是再度負重10公斤去走郊山步道。
特意挑選冷門路線的結果,就是再度提醒了自己為何不喜歡走郊山的原因(尤其是夏天)。蚊子實在是太猖獗了!就連防蚊液也無法阻止少數奇行種停在身體上吸血,早知道就穿長袖長褲了 ... 一想到周圍有無數蚊子盤旋,就令我頭皮發麻,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以免遭到圍爐。
雖說是冷門路線,中途卻被一個野跑老外超車,看他穿得比我還清涼,應該是更加不敢停留吧 😆😆
走出茂密的森林,到開闊的軍艦岩上面,蚊子才比較少些。雖然穿了一件Power Dry材質的排汗衣,但在這種環境裡面也只有濕透的命運啦~
.
關於口罩 ... 必須承認:要戴得住真的很困難!沿途觀察到部分山友選擇抓在手裡,等到碰到人走來再戴上,當然也是有大方完全不戴走過的傢伙。
美國的CDC也意識到有些時候是不太可能戴口罩的,比如說用餐、水上活動或高強度運動,所以針對高強度運動一項提供了以下指引(2021-4-19):
● 雖然在公共場所應該要戴口罩,但如果因為高強度運動而呼吸困難,應該選擇通風良好(如戶外)且能保持6英尺社交距離的場所。如果沒有這類場所,請選擇散步或瑜珈這類低強度的運動。
● 如果口罩被汗沾濕了,應該替換成新的口罩。
● 如果有孩童戴口罩運動,務必全時監督。
... 等等
也就是說,在美國如果身處戶外又四下無人,高強度運動時可以不必戴口罩。
.
臺灣的話,大概是政府對國民素質沒什麼信心,或是刻意從嚴看待疫情,疾管署選擇齊頭式執行戴口罩的規範,始終不肯鬆口。但夏季登山的出汗量和強度大家都知道,山域活動也不可能有效執法,或許還是有精細化指引的必要。
或許有人會認為根本不該外出運動,其實也不太對,因為運動對健康的功效可觀,早就是有科學背書的事情了。防疫的重要一環就是保持身體健康,而運動是最好的管道,戶外則是最理想的運動場(因傳染風險遠低於室內),所以進入和病毒共存的時代,運動的重要性甚至是不減反增。
-----
附錄
以下是國民健康署發布於2021-7-27的指引:
1.選擇透氣口罩:夏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臉部水蒸氣與汗水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建議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口罩,出門前多帶一個口罩備用,若口罩濕掉需要適時的更換。
2.調整運動強度:以低強度活動開始,或比平常更低的強度進行運動,再視個人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避免超出個人的負荷。
3.注意個人症狀:若出現暈眩、頭暈和呼吸急促症狀,建議應停止運動。若症狀持續未消失,應休息並取下口罩。
4.評估身體狀況:若有肺部相關疾病,應事先諮詢專業醫師的運動建議。
5.避免熱傷害:選擇透氣排汗衣物並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太陽直曬時間,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
國民健康署 運動 指引 在 全民身體活動指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八卦
提供全民身體活動指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國民健康署運動531、台灣健康體適能指引、國民健康署運動健康班有關星座與運勢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星公主提供您 ... ... <看更多>
國民健康署 運動 指引 在 國民健康署運動指引、運動健康影響、健康運動心得在PTT ... 的八卦
在國民健康署運動指引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Royalwarrior也提到ettoday 2.記者署名: 李佳蓉3.完整新聞標題: 你是健康的胖子?研究「結果超沮喪」:罹患 ... ... <看更多>
國民健康署 運動 指引 在 全民身體活動指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八卦
提供全民身體活動指引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國民健康署運動531、台灣健康體適能指引、國民健康署運動健康班有關星座與運勢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星公主提供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