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世界的孩子教育系列:貧富差距·愛在偏鄉程式
台灣非常多的家長,家境比較好的,把小孩送到雙語學校,或者就是聘請家教,最終把孩子送出國。即使沒有送出國,也想辦法擠進美國學校,擠進歐洲學校。歐洲學校的一個負責人就說,大家對台灣教育信心的崩潰,已經太多這個現象買一個護照進了歐洲學校,你以為你到了歐洲學校,和外國小孩在一起,結果全班都是台灣小孩。
這是台灣的現狀,這些小朋友或者有機會,因為家庭給他們的經濟資助,他們可以在台灣上雙語學校。然後接著,在高中或是大學的時候至美國接受教育。
但其他的小朋友呢?他們是台灣多數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呢?
他們可能永遠的被拋棄在角落裡。台灣有無數的政治問題,政黨不斷的輪替,每天有各種政治議題,過去的、現在的、清算的、奪權的,但是我覺得再也沒有比因為貧富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資源落差,再也沒有一個政治議題比這個議題更重要。
我們所談的是下一代人,他們所有的希望都會因爲相對貧窮葬送人生,這個國家似乎不打算提供給他們將來發展足夠的機會。
台灣有很多英語流浪老師,可是從中央教育部到地方教育局,卻不願意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增加雙語教育,反而不斷的討論要增加其他的地方語言,但是真正重要的雙語教育,這是對孩子們將來發展關鍵性的教育,卻被擱在一邊。
在我們過度講究本土化的狀況下,雙語教育被忽略了。雖然本土化本來沒有錯,可是任何事情只要過度,就會產生偏差。那麼多的流浪英語老師,那麼多的學子,他們需要學習雙語教育,可是他們只好看著有錢人家的小孩,羨慕別人的背影,然後自己呢,或許認真的自學,將來長大,英語可能免不了仍有口音,永遠不如那些比較有錢小孩子們的未來。
第二個是程式教育,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你可能需要很好的其他跨領域的背景,但是你不能夠不學程式設計。可是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學校裡,並沒有程式設計的課程。在美國小學、在愛爾蘭從5歲開始,在歐盟很多學校,從國中的時候開始,在新加坡高中程式設計是必修課程。
台灣現在列入了國中課綱,可是並沒有準備足夠的師資。那麼什麼學校可以教?當然又是貴族學校,又是有錢人的學校!
所以再也沒有一個議題,比因為貧富差距,有一群小朋友他不必是三級貧戶,他只要是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親是正常的收入,他們就不會得到雙語教育的機會,不會得到程式教育的機會。
所幸台灣有一些企業界,例如趨勢科技,所幸台灣有一些非常有心的人士像成功大蘇文鈺教授,他們願意投注他們自己或企業的力量,他們的員工或者老師帶著他的研究生,到偏鄉地區教授程式教育。
今年1月,這些有心人辦了一個冬令營。過去可以參加夏令營冬令營的都是有錢的小朋友,然後到美國去騎馬,或是到美國去學英文。
如今終於有一個冬令營,專為偏鄉老師及小孩,而且聚焦有趣的程式設計課程。
他們希望拋磚引玉,孩子不該因為家境而限制了他們的基本教育。這是一個國家對下一代最起碼的義務。
====================
文德國小,彰化八卦山之巔。
高湘樺四年級,她和五年級的許羽恩是全校54個孩子中 好感情的"小閨密"。離家四天和其他兩位同學,一塊兒到台南參加科學營。
本來以為湘樺會帶上她所有的好玩玩意兒,沒想到,偏鄉孩子們的行李很單純。
(高湘樺\文德國小學生\)
(最想)去逛老街
(許羽恩\文德國小學生)
我沒去過台南,而且聽說台南很多小吃 我想去吃
(高湘樺母親)
生活上自己要..獨立一點。
不管是透過FB,還是其他通訊軟體,你就會覺得,城鄉差距真的是..還真的蠻大的。
什麼是偏鄉學校?可能是那些不在市區,也不在深山,而是少有企業捐贈和媒體青睞,真正因為教育資源造成城鄉差距的地方
(李政穎\文德國小校長)
其實 (偏鄉)孩子的資質,其實他沒有比一般都市的差
欠缺的只是機會,沒有那個觸動它(機會)的因子。就是說,可能視野可能文化
六個年級只有54個學生的文德國小,全校十多位使命感十足的老師,在這兒推動<流浪犬陪讀>的生命教育,還和<特有生物中心>合作,師生們一起拔山涉水 架設紅外線,甚至拍到瀕臨絕種的石虎蹤跡,讓日本研究單位都為之振奮,但是 對於明年將上路,涉及科學專業的"12年國教科技課綱",老們們坦言,"需要幫助 不是太容易"
1月31號,我們看見台灣科學教育的希望與熱情。南台科技大學產品設計系和PTWA主辦的<設計自造營>,參加的64位國中小學生,都和湘樺一樣 來自台灣的偏鄉,最遠還從澎湖七美而來
(蘇文鈺\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
四軸飛行器 要不要帶回家呢 (要)
靈魂人物,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說,來參加的必要條件是「老師要帶自己的學生來台南」。課程的三大主題是老屋音樂盒 飛行船 自走車
課程的設計顯然已經脫離了純寫程式的模式,變成"程式是配角",而主角是"跨領域的學習"
(蘇文鈺\成大資工系教授 & PTWA創辦人)
我們不希望程式設計 變成是"學科",我在過溝(教會)那邊上過我程式教育課的學生
應該超過200個,可是目前為止,還留在這個程式設計路上面的大概只剩下7.8個
所以都是程式設計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小孩子一定會在中間會...會掉隊的
我們從沒想過,原來學科學 可以這麼快樂
== 課程1: <老屋音樂盒> ===
教孩子們做"老屋音樂盒",文德國小美術老師李秉軒,帶孩子們先到台南新化老街寫生,1920年代 台灣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李秉軒\文德國小老師)
山頭基本上會有兩種結構喔,有些山頭上面會先有女兒牆,可能像這樣,會做欄杆
,欄杆完之後,它可能再做一個很漂亮的山形牆,再來第二件事情,中間我們剛剛講有幾根柱子?四根,再來是什麼,我們剛剛是不是講中間有個什麼?"飾帶"
(黃子恩\玉里國中學生)
軟體裡面沒有程式是有圖形是可以(切斜邊)的,所以我是用長方形,然後用一個正三角形去切斜邊,要一直不斷的嘗試,雖然在過程中可能會..會很想生氣(笑)
(李秉軒\文德國小老師)
我們的孩子他(如果)失去了手做的能力,他不曉得如果我只有一張紙一枝筆,我該怎麼表達我自己的意思,但是你不覺得這好像就少了一點什麼嗎,他少了一點人味
== 課程2: 飛行船 ==
在我們還想像不到"飛行船"最後的成品究竟是什麼時,20年來開發出8000種紙飛機
神奇的讓紙飛機滯空秒數,長達58秒。卓志賢老師先讓孩子們摺紙飛機 進入飛行的世界
(卓志賢老師)
空氣刷到這邊的地方會怎麼樣,啊..它會被它頂上來,但是空氣不甘願 它會被它壓回來,"作用力" 再來呢 "反作用力"
邊笑邊玩邊跌倒孩子們慢慢體會,原來"飛行"整體的重量要輕,還要找出飛行體的重心支點。本來以為很難的空氣動力或流體力學,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 課程3: 自走車 ===
製作自走車,整個地方好像變成"烹飪教室"了。PTWA的老師創意十足的讓孩子們用蘿蔔和地瓜雕出車體造型。孩子們的手有點拙,卻又散發出專注的學習欲望
然後再用塑料PS板加熱 真空成型
(蘇文鈺\成大資工系教授 & PTWA創辦人)
不管是 我們這個課程的自走車,或者是真正的無人車,你要從A座標走到B座標,那是個大哉問,那是個大問題。也就是說,它需要的問題 會包含很多工程上面的東西,很多的數學,但是它卻不是以前那個方式就是,你用一個數學公式帶進去,就可以解決的,你必須讓小孩子去體會到一件事情,在課本裡面跟在電腦裡面,你會碰到的問題,跟你實際生活會碰到的問題,這兩個是兩回事,他必須從小建立這個概念。要讓小孩子去"解決問題"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更重要的,因為當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是只有"一科",某一個科目可以做得到的
不只是程式教育,結合歷史.建築與音樂,結合了美學.雕塑和飛行動力,並且利用各種偏鄉不可能用到的各式科技工具,蘇文鈺說,這樣的跨領域課程,讓孩子們視野更多元,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學程式很棒,但是Coding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以程式為配角的"跨領域科學課程",可能更解決了108年國高中「程式設計」列為必修課時,師資培訓不及的問題
(蘇文鈺\成大資工系教授 & PTWA創辦人)
要讓這個學校產生出來的是 ...可是有多少專家會來教,讓他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上去解決他生活上碰到的問題,這個是比較重要的,而如果你假如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那(程式設計課程)我們可能就沒有欠缺師資的問題了。我們這個老屋課程
老屋課程的講師,本身是特教老師兼美勞老師,他是特教老師兼美勞老師,那一年半前我們在訓練他的時候,我們就是用程式設計師的方式來訓練,就把他嚇跑了。所以我們就跟這個老師,我們就開始來合作,他去解決,他去幫我們設計課程是一個大課程,可是後面需要科技的部分,就我們幫他解決,那我們花多少時間陪這個老師成長,差不多一年多,可是他這個課程一旦設計起來之後,他讓其他的美勞老師,就有信心了啊,因為大家都是美勞老師,你可以做 我們當然也可以做不是嗎
(美勞老師也可以教程式),對 "我也可以教程式",可是你教的那些程式,不是讓小孩子以後變成程式設計師的程式,你教的那些程式是讓小孩子能夠完成這個專案的程式就好了
一個城市孩子參加程式夏令營的話,8000元學費跑不掉。蘇文鈺不諱言,讓每個孩子能帶回家的四軸飛行器,成本就1000元,加上每組課程的材料.師資等費用,平均每個孩子,四天成本一萬元。
但PTWA藉著募款全額負擔支出,而南科大產品設計系,更把斥資6000萬元剛蓋好兩年的新系館,館內所有最新的雷切.機器人等軟硬體設備無條件讓孩子們使用
(王文雄\南科大產品設計系主任)
每個人都可以帶一個自己的作品回去,你可以帶一台空拍機回去,你可以帶一台自走車回去,你可以帶一個老屋鬧鐘回去。在這個過程裡面,我覺得最可貴的,其實是讓學生可以知道,所謂的軟硬體中間的關係是什麼,我這麼辛苦學的程式,我以後可以怎麼用它
無私的大人們打造出一個環境,讓自信心和資訊獲尋較低的偏鄉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們一樣,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學習,因為不管做壞多少次,材料總是足夠。
他們相信,當孩子們不怕做錯時,成長和爆發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記憶遊走彩墨展 #康嘉倫專訪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貓咪代替發言,探討社會中的隱蔽人性 前言: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自身的經歷來陳述對人事物隱蔽現象的一些觀點,以貓的形象代替自身發言,期望在層層隱蔽的面向之下,找出最初的本心! 貓咪,生活的心靈支柱 從小就與貓...
國小美勞材料包 在 我是雷妮 Facebook 八卦
【媽媽的眼淚】
最近因為米亞學校的一些事情,讓我心情好沉重。
今天有位同學拿原子筆用力戳了米亞一下;
還把一張紙塞進米亞的水壺,
紙糊在水裡,把水搖濁後,要米亞喝下去
(謝天謝地米亞沒有!);
平常那位同學還會把米亞的文具拿走,
逼米亞送她東西才肯還給她,
嚇得米亞雖然每天都有帶鉛筆盒,
卻藏在書包內不敢拿出來。
還有米亞的思緒有時會飄得比較遠,
一沒專心,就會呆呆笨笨搞不懂老師的指示,
前幾天因為美勞作品做錯,被老師打了一下。
放學後老師有馬上打電話跟我溝通,
道歉說處罰了她,清楚解釋當時的情形,
也一起討論了一下如何改進米亞慢吞吞的個性。
今天她帶回家那天把老師弄生氣的作品,
本來以為她是弄壞了一人只有一份的材料,
但原來只是張白紙,
沒弄清楚把膠水塗在不該塗的地方而已,
加上今天學校發生的事,
情緒就整個低落了下來。
鼻子好酸,
我知道米亞話多、嗓門大、動作慢、
有時不專心思緒會亂飄,
有時會脫序般地過度興奮,
有時會把人氣到理智線全斷,
但是,她真的是個很單純沒心眼的孩子。
好想大聲吶喊說:
“我不在乎她是不是能做出完美作品,
我不在乎她是不是能在國小前學會ㄅㄆㄇ,
我不在乎她是不是能演奏或表演出什麼東西,
我只希望老師們能幫我好好保護她,
只希望她每天能快。樂。平。安。地回家!!”
這應該是不少幼稚園家長們的心聲吧! 😢
** 先跟大家解釋一下,我還是覺得米亞的學校和老師都很棒,幼稚園老師很辛苦,一次要照顧這麼多學齡前的孩子不容易,因為有些家長急著看到成績,讓老師們的壓力很大,請大家千萬不要責怪校方和同學,大大小小的事已經都跟老師溝通過了,同學惡作劇這方面也拜託老師幫米亞換位置,會再繼續觀察,今天寫這篇完全沒有責怪任何人的意思,只是純粹想抒發一下。
國小美勞材料包 在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cebook 八卦
昨天在下福盟的抗議現場,有位家長哭訴:「告訴我,為什麼要上性別平等教育❓我的小孩才五年級。他在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放了葉永鋕的性別平等宣導片。我沒有看過,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美術課要放這種東西,這不就是置入性行銷嗎❓」
【問題1⃣】為什麼美術老師要放葉永鋕的影片❓
答案真的很簡單。經過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的夥伴查閱教科書資料庫以後,發現在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的藝術與人文課本中,有一個「戲劇表演」的章節,大家可以自己下載來看:http://bit.ly/2u3skXW。
裡頭的劇本有融入性別平等的情境,引導孩子思考身陷困境的解決之道。例如:胸部平坦的女學生被羞辱、玩芭比娃娃的男孩被嘲笑。其實家長們只要稍微看過課本就會知道,這個章節就是在教孩子「尊重每個人的性別特質/氣質」。而相信各位也都不會否定,永鋕事件的影片絕對是這類主題最棒的輔助教材之一。
【問題2⃣】為什麼要給五年級的孩子看這種東西❓這不是 #置入性行銷 嗎❓
該位家長口中的 #這種東西,既不是在鄉土劇八點檔被置入的保養品牌,也不是變形金剛裡面人手一瓶的舒化奶,而是一個真真實實存在過,卻因為性別氣質被欺凌,最後意外驟逝的生命。
TGEEA是當年永鋕事件後續接手處理的團隊,我們陪伴葉媽媽經歷一場場官司,直到永鋕化身正面的性平教材。我們歡迎任何一位想要對 #這種東西 更深入了解的家長至TGEEA官網看文章:https://goo.gl/62epsG
【問題3⃣】告訴我,為什麼小五生要上性別平等教育❓
不用多說,讓我們用一個真實例子告訴大家。點進這則影片下方,我們可以看到 郭品妤 和Lí Tsú Phuè 兩位家長的留言:
「我的孩子也是五年級,玫瑰少年的故事,是我親自跟孩子講述的。不是擁有"家長"這個身份,就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
--郭品妤家長
「孩子上美勞時,材料包只剩鹹蛋超人和hello kitty ,男同學不喜歡鹹蛋超人,選了kitty,被同學笑『男生幹嘛選kitty』,孩子回來很憤慨:『他們很奇怪,為什麼男生不能選hello kitty?有什麼好笑的。』幸好我有跟他說過這個故事。
我兒子最近開始抗拒粉紅、粉橘、小碎花的衣物,我也就不強迫他接受姐姐的衣服,但是同時也提醒他,男生穿粉色的也帥帥喔!我可以接受不同的氣質有不同的喜好,可是取笑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批判別人的裝扮、別人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嫌噁心⋯⋯,這種住海邊、管很寬的心態,不就是歧視嗎?性平教的不就是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的人嗎?」
--Lí Tsú Phuè家長
【請反同反性平團體放過孩子 別再以自己的無知曲解教育與法律!】
#希望大家一起來分享
教育部今日下午召開了一場「性別平等教育施行細則第13條修正草案諮詢會議」,本場所邀請的被諮詢者包含公投第11案「國中小禁止實施同志教育」的提案團體「下一代幸福 聯盟」、數個家長團體、學生代表、教師團體、行政院性平委員等人。
而在諮詢會議前,知名反同反性平的下一代幸福聯盟、高雄市家長協會、新時代女性兒少福利關懷協會、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等團體,共同開了一場記者會,再度做出極為離譜的聲明及「不實謠言」!對於這種不斷污名曲解同志教育的行徑,我們嚴正譴責,並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及影片還原真相!
1️⃣ 今天教育部的諮詢會議都在諮詢反對公投提案的同運團體?
按照教育部的規劃,這一場諮詢會議是希望聽取公投提案方以及部分家長團體的意見,也就是召開記者會的團體「今天全都有被諮詢和邀請」!
反倒是 曾獻瑩 和 張守一 聲稱的「同運團體」沒有任何一個出席(http://bit.ly/2VYSQO5),這些被點名的『真正性平團體』,包含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人本教育基金會等團體,連今日的開會通知都未收到、更未被列入出席名單中,怎麼可能在今日會議現場被諮詢?所以曾獻瑩等人根本就是在公開說謊!懇請這些反同反性平團體不要再製造謠言,並在試圖遮住孩子雙眼前,要先多多檢查自己的視力,避免誤己又誤人!
2️⃣ 教育部真的沒有回應和處理公投第11案嗎?
如果教育部真的都沒有回應和處理,那先前發了這麼多次「審慎」處理的說明、好一段時間的搜集各方修正意見、還有這場諮詢會議到底是什麼呢?說到這真的很令人疑惑,怎麼可以有人說謊說得如此理直氣壯?
正是因為教育部想要「審慎」處理公投第11案,所以才會「確實去搜集各團體事先提交給教育部的修正建議」,而這些修正建議中不只有被點名的『真正性平團體』,同樣也包含了反同反性平的「下一代幸福聯盟」以及「高雄市家長協會」,後面這部份曾獻瑩怎麼完全不提呢?擺明在誤導民眾!
而曾獻瑩甚至還宣稱諮詢自己、按照自己的公投提案修法才對,試問到底要缺乏法律概念到什麼程度呢?不論是公投提案者、反性平者、支持性平方、所有的專家學者,這些意見都是提供給教育部「參考」,而不是「決定」。而為了「審慎」處理,教育部當然要聽取各方意見,如果為了孩子幸福當然要好好討論與確認,這些不都是「下一代幸福聯盟」一直要求的嗎?怎麼一不如你意就立刻轉彎了呢?
3️⃣ 針對有家長抗議課綱、教科書、葉永鋕的性平教育宣導影片部分,感謝 劉宇 的影片支援(http://bit.ly/2XPrBHv),我們也做了簡單的影片回應,包含:
▶️ 性別平等教育本來就是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所推動,同樣課綱也是必須依法研擬、老師也是必須依法施教,全都放在檯面上依法處理,根本沒有所謂「偷渡」和「蠻幹」!反同反性平團體缺乏知識請先多估狗!在不清楚狀況下就隨意造謠,實在很牡湯!
▶️ 反同反性平團體頻頻「代言台灣所有家長」,然而,他們做出的「不經查證就隨便解讀」不正是家長對小孩「最差勁的錯誤示範」嗎?對此,很多「真正的家長」都看不下去呀!
▶️ 家長不懂完全可以依照規定去問老師,老師按規定都應好好解釋說明!而家長的不問和曲解、以及所導致的「錯誤教育」只會讓小孩更加受傷!
▶️ 反性平家長在那邊哭說小孩才五年級,為什麼美術課要放葉永鋕的性平教育宣導影片?為什麼老師可以提到彩虹旗?因為,這就是「因材施教」;因為在小學五年級前,很多歧視與嘲笑在這之前早已萌芽,很多小孩在這個年紀時,身心已飽受摧殘,他的不敢訴說正是因為不知道誰會站在他那一邊。這個事實是任何一個「真正進入過教育現場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事,葉永鋕遭受嚴重霸凌的時間距離小五只有一年多,真的不遠。性別平等教育真的不可能把任何孩子「改變成」同志,所教的,只是讓大家互相尊重與同理、不要去欺凌他人而已!
▶️ 對於反性平家長攻擊的小學五年級藝術教科書章節,「完整真正內容」我們有緊急掃起來了,歡迎大家直接參考(http://bit.ly/2u3skXW)。看了就會發現,整篇都在講「尊重認識與同理,不要因為任何不一樣和刻板印象就去欺負他人」,而跟這些反性平家長的哭訴一點關係都沒有!
4️⃣ 曾獻瑩聲稱性別只有男女之分,況且性平法中並未提到多元性別只稱為多元性別特質。但聰明的記者一翻開《性別平等教育法》(http://bit.ly/2u3kspm,)就發現,其中第二條就明文寫著:「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曾獻瑩聲稱去年公投理由書中已寫明,反對多元性別、多元情慾的同志教育進入國中小,故強調要修掉施行細則。但事實上,公投主文就不是這樣寫的,公投第11案主文是:「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文字中根本沒有曾獻瑩所提到的「多元性別」、「多元情慾」、「修掉施行細則」這些事歐!
由以上可知,這些反同反性平團體多麼缺乏基礎閱讀能力以及基礎的法律觀念!
5️⃣ 最後,跟大家補充說明。曾獻瑩一直聲稱性平法中沒有規定要教同志教育,而這不僅是「完全錯誤的解讀」,更凸顯出這些反性平團體根本不懂教育!
因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認識是建立友善尊重、避免歧視偏見最根本的基礎」,而《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就規定:「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所以學校不可能不去教導這些內容,這也是教育部先前多次聲明的原因!
而目前『真正性平團體』只有先前提交的修法建議列入參考,未來除了教育部性平委員外,教育部理應會規劃相關性平專業的諮詢,只是這部分到今日為止,還沒有舉辦任何正式的諮詢會議。所以請大家別緊張,也別誤信反同反性平團體的誤導!從去年公投後,『真正性平團體』一直都有持續關注與努力,雖然路上仍有這麼多阻礙,但我們風雨同行,一起加油!
✊ 支持落實完整性平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平安自在長大
🍀 尊重認識從小教起,讓悲劇不再重演!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小孩被霸凌,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霸凌者!
國小美勞材料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記憶遊走彩墨展 #康嘉倫專訪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貓咪代替發言,探討社會中的隱蔽人性
前言: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自身的經歷來陳述對人事物隱蔽現象的一些觀點,以貓的形象代替自身發言,期望在層層隱蔽的面向之下,找出最初的本心!
貓咪,生活的心靈支柱
從小就與貓咪相伴,藝術家康嘉倫一直以來都在外地求學及工作,貓對康嘉倫來說就像親人般的存在,以類似中途之家的方式照顧貓的過程,讓她對於每隻貓的經歷感興趣,牠們的成長背景不盡相同,有的貓一出生就有人疼愛,有些流浪街頭,還有些慘遭喪盡天良的人虐待或是宰殺等等,每個生命都經歷了許多故事,康嘉倫認為:「有時所見之事如冰山一角,必須深入瞭解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及感觸。」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所繪製的貓咪都是她相處或曾經接觸過的貓,每一隻貓的背後都有許多故事。
第一隻貓咪與最思念的貓咪
第一次接觸貓咪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是一隻非常親近人的流浪貓,康嘉倫把牠帶回家細心照顧,但是兩三天後牠就消失無蹤,但從此康嘉倫就愛上了貓咪,不斷的將流浪貓撿回家照顧,後來到臺南念書時領養了第一隻黑白貓,這隻貓咪從年幼到病老都一直陪伴在康嘉倫身旁,而對這隻貓的思念及情感,也在後來將牠放入自己的彩墨作品中。
從生活中建構「隱蔽」的創作想法
以水墨來作為創作媒材主要是因為喜歡毛筆與紙張的摩擦感,以及墨韻的流動感,學生時期一開始是以純墨色創作,之後到了臺中教育大學念書時,才漸漸加入色彩,目前在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則以彩墨創作為主。在這段轉變期間,教書其實才是康嘉倫主要的工作,目前已經在雲林的國小任教滿九年了,期間,康嘉倫長時間照顧身體都有些缺陷或是病痛的貓,讓她體會到要照顧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件不容易的事,背後得付出許多的時間與心力,也為了癱瘓的愛貓喵喵能安穩度日,特地將家裡的床直接放在地上,並且在床的四周撲滿軟墊,而喵喵最喜歡將頭枕在床邊望著主人,這個可愛無比的撒嬌動作總是讓康嘉倫融化,雖然在床底下的身軀並不是那麼的健全,但把頭露出床面的喵喵因為床的遮蔽,其實看起完全與其他貓咪無異,許多的人事物也是同樣的,在表面下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或是隱蔽的實情,所以康嘉倫漸漸地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經驗中建構了「隱蔽」這樣的創作想法。
以嫁接和圖層的創作手法重新詮釋作品
近年來除了以彩墨作為創作媒材外,也以拼貼、拼裝和嫁接開始新的嘗試,嫁接是指園藝中,將一部分的植物體剪裁並接到另外的植物體上,使其自然癒合成為新的植株,康嘉倫的創作部分模式便是採用這樣的手法,剪裁所需要的圖層嫁接到另一個主要圖層上,使其變成一個全新的詮釋,作品中用了許多異質性的材料以及「拼」的手法,便是想打破平面與立體的空間並利用拼的方式重組新的意義,呈現過往的經歷以及經過時間沉澱後的解讀。
躲貓貓及記憶萬花筒系列作品
這次的展覽採用「隱蔽」的概念,以貓喜愛躲藏的習性做為出發點,採用對隱蔽這概念的深度思考,用來表現隱蔽的多層次的概念,而當主要圖像被隱蔽時,可能會產生誤解與聯想。作品〈躲藏〉便是以這樣的構想來完成,背景以大色塊的紙材以拼貼的形式出現,用失去脈絡性的紙材來拼貼,並使墨色大塊面積放置上方,在平面拼貼的紙材中製造空間,而藝術家的貓咪喵喵圖像以描繪細緻的手法呈現,與平面化的背景產生衝突感,讓人思考圖象所要隱蔽的是什麼?這幅作品由於貓的下半身並非一般正常的體態,所以藝術家想傳達的是隱藏殘缺的意念。
以貓入畫,以創作表達想法
彩墨作品藉由隱蔽的多面向,來探討社會與人互動的一種現象,隱避有躲藏、遮閉的意思,目的可能是害怕、 害羞,也可能是不願人知或者其他因素。許多的人事物就像洋蔥一樣,有多層的包覆性,不一定如表象所見,因此康嘉倫創作了一系列以圖層為概念的作品,來象徵一層又一層的面向,並在畫面上製造空間感,而以貓為圖象是採用了貓喜歡躲藏的性格,也表示藝術家自身在這種社會現象中的感觸。(文:金車文藝中心)
康嘉倫簡歷: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國畫組(在學),
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畢業)
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工作經歷:
2005.08~2016.07 雲林縣馬光國小
2016.08~ 台北市萬芳國小
得獎經歷:
2013 雲林縣文化獎-水墨組-首獎
參展經歷:
2011 臺中教育大學 貓意象創作展
2015 書寫藝術研究發表展
2016 沉默高揚創作聯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zISo-nwYy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g0y1B4k25kmjkidMtbMiHy1UK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