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分析預測台灣蘋果日報三年結束】
本文將從經濟分析中的成本觀念切入,討論為何我認為台灣蘋果日報三年內將被淘汰出局。
這邊要強調的是,傳統經濟學(如Paul Samuelson大名鼎鼎的「Economics」教科書)所教授的「成本」大多錯誤處處且自相矛盾。本文使用的成本觀念謹守「正確的機會成本概念」切入。
1. 同一生產程序有不同產品,收入如何最大化?
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經典著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五卷第六章中提出「joint supply」問題,列舉諸如:羊毛與羊肉、牛皮與牛肉和棉花與棉花籽油都是同一生產程序下會產生的兩種商品,二者間存在固定比率。當牧羊人因用羊毛需求增加而增養綿羊時,羊肉供給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影響市價。
現今世界更常見的是汽油與柴油(還有其他油品)之間也存在這種關係。
這使得後來的經濟學家進一步問:如果一個生產程序下會產生多種商品,且不存在固定比率時,收入如何最大化?
答案是:各種商品的平均成本不可求得;但邊際成本可以。收入最大化之道是各種商品邊際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如果引入交易費用概念,則邊際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差距不得大過交易費用。
為方便理解,我先以傳統紙媒報紙為例,常見其一個生產程序的產品就包含:不同主題內容的新聞或評論(無體財產)與以印刷與紙張為載體的報章(有體財產),以及廣告。而百年來報紙的收費安排主要有二種極端:一者是以昂貴價格出售,廣告少而內容與印刷均優(如某些極為專業的媒體--如英國金融時報台灣紙本訂購價每日約新台幣$79;經濟學人美國版紙本訂購價單本$3.6美元/台灣零售價$275新台幣);另一者則是give-away papers,如台灣曾流行的捷運免費報,這類報紙完全免費但內容幾乎都是廣告,印刷品質與紙質均低劣。
多數報紙收費安排在二種極端之間。
此外,就我所知的成本結構,台灣若報紙零售價在$10以下者,大概都是只回收了印刷、紙張與運送的費用,「向讀者直接收費」這塊是毫無利潤可言。
經濟學上也透露著:不同的收費安排會影響報紙媒體在終端產品上的呈現,包含內容的長度、深度、廣度、可信賴度與品質,包含廣告數量、呈現方式(如佔版面比率)與廣告品質(純文字廣告亦或聘請世界明星代言且由知名設計師編排之廣告)。
上述經濟原理,放到網路新聞媒體上也是一樣。
2. 邊際生產成本並非為零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線上報紙的生產成本:
a. 從線上訂閱讀者看
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很愛說:「網路世界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持此說法的學者不但對真實世界認識不清,同時經濟學也不及格。
(1) 如果邊際成本近乎於零,則平均成本曲線不再是U形而也會是趨近於零,則根據經濟學法則,世界上各種網路服務供應商將只有一家完全壟斷,這與真實世界不符。
(2)Google在伺服器與頻寬支出一個會計季度就高達幾十億美元,怎麼看也不像是「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會產生的費用。
雖然我不是專家,但以我過去架設Linux server以及使用cloud computing services的經驗,上述經濟學者最大的錯誤在於「計量錯誤」。
以Apache網頁伺服器看,一個連線大約會佔伺服器12~35MB記憶體,一張圖片豐富的頁面(假設4MB)大約要吃掉32Mbps頻寬,同時還要考慮CPU響應速度與使用者的單位時間點擊頻率等等。簡單說,即便以一次點擊服務的角度看,邊際成本恐怕都不是趨近於零。當架設的網站流量成長到機器可承受邊緣時,不管我是要升級機器、增加伺服器、增加頻寬,其邊際成本更不是以「每多一位使用者」為邊際單位,而是以上述機器與頻寬的綜合考量為邊際單位。
這是說為了應付一天某幾個時段的高峰使用,我必須備好足夠的運算力與頻寬;但當其他時段在線人數掉下來時,我的運算力與頻寬是閒置但費用依然要支付的。此外,隨著使用者的人數增長過某些門檻,許多小型服務不需要支付的費用或問題也會隨之而生。
這一塊我從香港壹傳媒公開的財務報告中並無法清楚查出,但從其2019年(會計年度結束於2019/3/31)年報記載的「其他營運費用」高達3億港幣(約新台幣11.6億元)可窺知其網路服務相關費用支出應該不低。
我們換個更容易理解的角度:網路服務就像一個個水桶,其內含容量空間是邊際單位總成本。每一位使用者都是顆小乒乓球,球體體積是訂閱費。當一個水桶裝不滿乒乓球時,這個邊際服務單位收入是低於邊際成本的。當使用者量剛好裝滿1個水桶時,邊際成本與邊際收入相符,是前述經濟學原理下收入最大化狀況。但若裝滿1.1個水桶時,則看似更多的使用者其實可能卻是在一個網路服務虧損放大的區段。而且,水桶中的乒乓球數量是每一秒都在變化的。
當然上述形體化的描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真實網路服務提供的成本狀況不完全是這樣。但我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我想要點出的重點:計量基準並非以「每多一人」為準。以訂閱收入扣除成本為縱軸,以訂閱人數為橫軸,其曲線是非常波動的,一定區間內,訂閱人數增加收入可能反而減少。因此,以台灣每日約4元新台幣或香港每日約$1.68港幣的訂閱價格看,並不見得「高於邊際成本」。
b. 從線上廣告看
吸引讀者靠的是內容,而內容的產生與發佈在線上同樣存在持續的成本投入才做得到。
此外,以我過去與壹傳媒購買廣告的經驗可知,多數廣告套裝(特別線上版)多是以5天為最少單位(當然有例外狀況,這裡我只講普遍而言的現象),週末另外定價。因此再換一個成本角度,從邊際而言我們可以把5天為一個單位將人員費用與行政費用(包含伺服器與頻寬租賃費)以2019年香港壹傳媒的財報做估算,台灣蘋果日報每5天的新聞生產與發佈總成本大約為800萬港元(約$3100萬新台幣)。
綜合二者,如果我們把每五天的新聞內容生產當做是一個生產計畫(production plan),則每單位$3100萬會是直接成本,若來自訂閱與廣告收入無法超過此數字,則蘋果日報面臨的是直接虧損。其中,蘋果日報可以選擇方案一「免費閱讀佐以大量廣告」或方案二「訂閱付費佐以少量廣告」。前者必然會發生減少文章字數、一文拆多文、追求標題黨與廣告滿佈...等等現象;後者則理應要以深度報導或提供競爭對手難以取代的內容來又使付費訂閱者認為物有所值。
3. 從壹傳媒財報見端倪
承第1點所述,當台灣蘋果日報網路版轉為訂閱制後,可見的是網路流量競爭之下必然會有相當幅度下跌(畢竟免費新聞來源充斥且讀者近乎毋須付出轉換成本),這點我們也可以分別從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的接受訪談間接與Alex網路排名直接得到印證:
「...他認為蘋果在這方面(訂閱制)犯了錯,光以流量來說蘋果從2,200萬下跌剩不到1,000萬。「但是流量事還小,我們(ETtoday)數位廣告營收在去年6月將近7千萬元跟他們伯仲,但今年蘋果已經跌破4千萬,我們數位廣告已經在8千萬往9千萬元走。」就算蘋果擁有付費訂閱用戶,王令麟也認為「台灣市場太小,很難成功。」根據香港壹傳媒9月中公布的公告指出,香港蘋果日報、壹週刊付費人數已經超過84萬人,台灣訂戶人數則未有揭露。」
Alex有關台灣網路媒體流量變化如下:
(圖一 蘋果日報)
(圖二 自由時報)
(圖三 東森新聞)
(圖四 中國時報)
(圖五 聯合報)
我們可以從壹傳媒整體財報(見圖六)看出,在面對Google與FB這類網路廣告巨獸的強力競爭下,從2016年轉盈為虧後,每年虧損額達三、四億港幣,營收更是節節下滑。
根據壹傳媒公布的香港部分84萬人訂閱戶(台灣人數未揭露我認為應該是因為數字遠低於此),其每年訂閱費收入約HK$515M,而2019年度財報顯示整體營收衰退至約HK$1304M以及流量快速下滑來看,恐怕杯水車薪,訂閱收入無法彌補失去的廣告收入將是必然。網站(包含app)流量的下降必然導致蘋果日報在廣告議價權的下降,這意味根據前述經濟學原理,其虧損放大的速度恐快得出乎主事者想像。這點就要等2020年度財報得印證。
4. 上頭成本的租值攤分
接著,我們再換個角度從上頭成本看台灣蘋果日報:
上頭成本是指企業不管生不生產都要付費的成本,對報社而言,場地租金、各種軟硬體設備、記者主編與管理者費用、伺服器開支(如果為承租)與網路頻寬租賃等...,都屬之。
而這些開支是由產品收入扣掉直接成本以上的盈餘累加後應付的,以蘋果日報的狀況這意味著:
a.台灣蘋果日報建構所需的上頭成本很可能與香港蘋果日報一樣甚至更高,因為台灣土地面積是香港的32.7倍。但我們從香港壹傳媒集團財報中得知,台灣蘋果與壹週刊僅佔總營收整體30%。佐以媒體產業的經濟特色 -- 量體夠大平均成本可以掉得很快,但量體越小則平均成本也可以升得飛快。表示台灣分部可貢獻的上頭租值不但小,甚至貢獻的虧損額度恐怕還大過香港。
b.這解釋為何2010年左右,黎智英在台灣努力地希望促成壹電視的開播 -- 因為同一生產程序可以同時出產紙本、網路與電視新聞。而佐以IT科技越發物美價廉的、各種手機攝影與app應用不但逐漸讓單一記者具備多工能力(撰稿、拍攝甚至簡易後製)下,智慧型手機加入下越大量體的受眾可以快速降低壹傳媒在台的邊際成本,從而提高整體獲利能力。
c.這更解釋黎智英為何願意虧損百億元代價執行壹電視計畫(包含近乎免費贈送的樂視通機上盒),因為從經濟分析角度看其戰略思維正確無誤,卻被台灣既有媒體業者、政府管制給卡死。短短三年,於2013年6月就認賠賣給年代集團後,整個蘋果日報內容定位從相對中立轉向極為反中、台獨路線。我認為蘋果日報的定位之轉變,以及黎智英在香港16年佔中運動與19年反送中運動的作為,都源自於上述商業策略執行層面的失敗以及實際所受的經濟虧損。
可是訂閱制於2019年7月上路後,從Alex數字看來台灣蘋果日報希望搶占的市場顯然是輸給了類似定位自由時報。
這一點我建議讀者參考我寫過的「略談旺中投資蘋果日報案(2012/12/05)」一文的第三點:
「...台灣藍綠媒體市場區隔還蠻明顯的。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美國媒體左派(如NYT)、右派(如Fox News)也是壁壘分明;這也不是媒體邪惡,市場導向、利之所趨罷了。
換言之,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假設A媒體專攻A'市場,B媒體專攻B'市場;今天若A決定轉向B',則其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必須放棄A'所帶來的盈利。例如男人幫(FHM)今天假如要切入商業周刊的市場,在不推出新報刊雜誌的前提下,其勢必要放棄的是男人幫既有市場的利潤。
從這角度看,一家走中立八卦路線的壹傳媒,假如因為幕後老闆換人而要改走親中國路線的藍色市場,則必然新壹傳媒得失去部分既有客戶的盈利,而這就是壹傳媒轉型的成本。此轉型與前假設例子並無差別。淺顯的道理,連路邊攤小販都懂。而市場觀察告訴我們,頻譜兩端點的觀眾數量相對較少,中間地帶者居多。若蔡衍明等人買下壹傳媒後,將其轉型為深藍媒體,則勢必要面對收入減少;同時,在競爭之下,蘋果與既有深藍媒體(旺旺中時)打起擂台,經濟學告訴我們假若市場結構無太大變化,結果是二者租值都一起降低,首當其衝的損失者是蔡衍明等人。
再想想私有產權,假若有人投資失利,是出於資訊不足、愚蠢或刻意為之,都與非股東的第三人無關。蔡老闆商場征戰多年,如果連這點道理都不懂而產生損失,那也是他自做自受,學生的抗議遊行都顯得無關痛癢。再假設蔡老闆投資壹傳媒的資金來自於中國政府的挹注,則虧損的也是愚蠢或一廂情願的中國政府。
媒體會變一言堂?當然不會。
台灣有既有的深綠媒體(自由時報)。而蔡先生假若真將壹傳媒變成中時,則空出來的市場反倒是可以吸引其他人進入經營。
黎智英來台灣經營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三年內損益兩平開始獲利,顯見這塊市場不但大,還有黎智英的經典前例,大幅降低後來者的訊息費用。故除非市場有大變動,否則有人跳出來收納這塊市場是可以想見的(當然此人也包括蔡老闆本身)。台灣要變一言堂,得透過政府暴力回到過去戒嚴時期才有可能;現在看來,政府要這樣做的成本很高。...」
虧損壓力下的黎老闆被迫走極端內容產品希冀提高獲利是可以想見;但目前看來,似乎兩頭空的終局可能性比較高。
d.以蘋果日報的流動資產快速下降(見圖七),速動比(acid-test ratio)惡化:2018年2.72;2019年1.03;營運淨現金流出更是從2018年的(HK$31M)惡化到2019年的(HK$137M);若非2019年度因賣出廠房資產獲利HK$259.9M,其實帳面虧損會更難看(約HK$599.9M)。所以主事者急於今年改變收費安排,希望增加可預測穩定收入是無可厚非。但承前面的經濟分析所預測:蘋果日報線上版的兩種收費安排均可能發生邊際收入低於邊際成本的分離現象,整體虧損不但無法改善,甚至會擴大得超乎預期。
結論:
從經濟分析看,蘋果日報的收費制度不但無助於改善連年營收下滑與虧損,反而是註定失敗、註定擴大虧損與現金失血的失敗商業模式。
而該公司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狀況不妙,可獲利的固定資產已經出清。在不改變收費安排以及無新資金挹注的前提下,我推估蘋果日報三年內就會離開台灣市場,不管是結束營業或是被併購。(尤其考量黎老闆以三年為時間區段測試一種商業模式的習慣)
文末順便附上成功的網路報紙訂閱制財報:The New York Times(見圖八)
各位可以清楚看到蘋果日報相對NYT,營收與獲利能力的差異。
後記:
此文的判斷大約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形成,但今天才有空寫成文字。作為蘋果日報台灣版最早的讀者(當年在台灣開報時隨報贈送的蘋果我也吃了幾顆);也曾與蘋果日報/壹週刊有相當時間商務往來(每週支付廣告費達七位數);也曾受該社X總宴請日本料理。寫這篇預測文,多少也有點傷感。
不過還是老話一句:掌握正確關鍵侷限條件,經濟學科學性預測的準確率驚人。立此存證,三年後再來印證吧。
最近轉忙,近半年左右沒太多時間寫文更新,特此告知。
http://yuanyu.idv.tw/2019/11/04/%e5%be%9e%e7%b6%93%e6%bf%9f%e5%88%86%e6%9e%90%e9%a0%90%e6%b8%ac%e5%8f%b0%e7%81%a3%e8%98%8b%e6%9e%9c%e6%97%a5%e5%a0%b1%e4%b8%89%e5%b9%b4%e7%b5%90%e6%9d%9f/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元毓 Facebook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吳瑞奇的 B M W Facebook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龔成 Facebook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問題] 固定、變動、直接和間接成本問題- 看板Accounting 的評價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會計師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選擇題094-25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直接成本間接成本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直接成本間接成本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吳瑞奇的 B M W Facebook 八卦
*售後服務:
哥強調售後服務,已經不是新聞,另一方面哥也一直希望,業代應該要在售後服務這方面做努力,而不是看客戶嫩就報價高,看客戶狂比價就跟著攪和價格......哥前兩個星期帶老婆去看TOYOTA,來介紹的年輕業代看來像是剛步入社會,很有衝勁(因為配備價格背的很熟),但講話卻還有一點生澀,不過整體來說,是會讓客戶願意給他機會的業代,在短短十分鐘的過程中(哥看車不會太久,畢竟當下沒有要簽約,也不要浪費業代時間),哥只問了幾個有關車型配備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有關於服務廠的,但當這位年輕人回答:服務廠的人有二三十個,我不清楚耶......哥就決定不再浪費彼此的時間了。買國產車,其實售後服務相對來說沒有特別重要,因為零件、烤漆、出險等等都有外廠可以處理,料件也好找,開個幾年之後還都有為數眾多的殺肉件跟副廠件,不一定要在原廠處理.......但進口車可就不同了,以BMW為例,有不少故障碼必須用電腦消除,當然外面也會陸續有廠商購入電腦或是軟體,不過成本高,再加上零組件的規格甚至是每年都在變動,13年、14年跟15年生產的車,即便同一款車,零組件也有可能不同,有些像是召回更換的零組件也只有原廠服務廠能夠處理,哥曾舉過之前E70 X5有召回更換傳動軸
http://news.u-car.com.tw/24184.html
所以,BMW的客戶,對原廠服務廠的依賴度會很高.......
除了哥之前說過的例子(如最下方連結)之外,哥再舉兩個例子,第一個車友自費想要更換柴油鏈條張緊器,A服務廠說無法更換,B服務廠則說可以,且已經更換完畢。第二個例子,車主發生事故之後,某服務廠估價維修68萬,被保險公司砍成只願意出險44萬,如果是哥的話一定會要求業代,不能讓保險公司砍這麼多,至於業代去講,有沒有用?哥之前說過,業績好的業代一年至少成交80部車,就算沒有每一台都保險,抓個50%也能幫保險公司帶進至少40張保單,其他有關保養、出保固、隔熱紙、保險、加裝影音配備甚至是輪胎鋁圈、烤漆、改裝動力等等,這些廠商也都一定要看業代面子.......不然一般來說,保險公司也會想要減少支出,所以很多零配件只要可以修,就會拒絕客戶出險換新品(例如保桿只要補土板金,不用換新保桿)..........當然出險的情況有很多,有些時候如果出險金額壓低,對以後要賣車比較有幫助(沒有人會想要買一部曾經出險維修四五十萬的車吧?),但如果已經逼不得已要出險那麼龐大的金額,或是短期內沒有要換車的打算,那當然就是出險金額越大、賠的越多越好,甚至可以全損賠現金,也是一個方式............所以若沒有業代在保養這方面去跟服務廠協調,客戶日後保養費用會損失更大............
買一部兩三百萬元的高級車,光是車型、配備的不同;價格的差異;簽約後到交車的過程、交車之後是否提供實際有效率的服務,這每一個環節,都關係著車主的荷包,出一次狀況,那新車買再便宜,也都是枉然.............
https://www.facebook.com/RickyWu01/posts/1765030777063711
此篇請各位看看就好,不要分享出去~
BMW售後、服務廠、保固、自備機油等問題【附第4-5年保固險保修保固條款(頁碼僅供參考)】:
這幾天看到車友針對服務廠保養項目尤其是自備機油不保固的問題熱烈討論,哥不想引戰,故在這邊跟大家講一下哥自己的看法,其實大家要注意一個重點:『註記』,每一部車都有自己的保養履歷,如果車子有改裝、有自備機油或使用非原廠零件保養等情形,只要原廠服務廠有『註記』在工單上,就有可能會影響相關零組件的保固;但如果沒有『註記』基本上就不會......而工單上會被註記的原因大抵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車子進廠插電腦出現故障碼,如果是非正常使用引起的,故障碼會有紀錄,就算進廠或從外廠消除故障碼,但曾經於某年某月某日出現故障碼的歷程仍然會存在電腦裡面,這就會影響保固.......第二種就是由服務廠接待顧問或是技師肉眼判斷之後註記而影響保固.......實際上只要不顯示故障碼的改裝,有些服務廠接待顧問或是技師都是當做沒看到.........但有些服務廠的接待顧問跟技師則是只要看到就直接備註,新車銷售業代可以努力的是第二種情形,而第一種,如果服務廠跟新車銷售業代的關係好,我們客戶透過新車銷售業代預約服務廠保養,服務廠就會特別注意,如果車子有什麼影響保固的改裝就會先通知,讓我們車主自己開去廠商那邊拆掉之後,再進來原廠保養【有少數幾間服務廠或是有部分比較好人的接待顧問_不用新車銷售業代幫忙也會主動提醒客戶】。所以哥一直強調,所謂的售後服務,不是新車銷售業代有沒有常打電話噓寒問暖或是通知賞車,而是新車銷售業代能否在服務廠這邊幫我們客戶掌握住這些重要的關鍵,其實新車銷售業代在編制上,是屬於公司的營業課或是銷售課;但是保養廠接待顧問是屬於服務廠,兩者薪水、獎金的計算以及責任歸屬都完全不同(看名片上職稱就知道),基本上買車之後的保養,跟新車銷售是完全分開的,雖然可以打電話請新車銷售業代幫忙預約服務廠,再把預定工單傳真給客戶;但是新車銷售業代通常也還是要去問保養廠接待顧問有關保養的項目跟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會賣車不等於會修車的概念】。
。
另外,目前臺灣BMW服務廠關於每一部車的保養履歷相關資訊,是依據客戶在哪個服務廠保養,來決定從哪裡出保固會比較容易,並不是一定哪裡購車就要在哪裡出保固,例如客戶跟A公司買車,在B公司保養三萬公里之後出狀況要申請出保固,那一定是以B公司的保養履歷為依據,但假設客戶在ABC三間公司各保養過一次,那萬一要出保固(尤其是重要零組件的保固)在蒐集客戶保養履歷這方面就會比較麻煩,時間也會比較久【所以各位盡量還是固定一間服務廠保養會比較好】。
。
至於每一部車的保養履歷,基本上是由服務廠透過手動輸入電腦以及服務廠保養時插電腦獲取車輛資訊這兩種方式而更新,某些資訊是直接上傳到伺服器再傳到德國BMW母廠【目前應該上傳到中國的AG,另外若有內建互聯駕駛功能的車輛,很可能車輛在發動後上線就開始進行傳輸,此部分若有誤請指正】,一旦上傳至伺服器之後就無法再修改,據哥所知,插電腦獲取的車輛資訊包括故障碼等等,凡亮過故障碼必留下痕跡,所以如果曾經亮過故障燈卻沒有消除或是回原廠處理,或是亮了一些理論上應該不可能亮的故障燈,就會影響相關保固,這些車輛資訊都是日後相關零組件出問題時,原廠決定是否出保固的關鍵。
。
至於怎麼出保固?哥大概解釋一下,基本上若服務廠先認定客戶的車輛不符合相關規定而有被母廠拒絕保固的疑慮,最好的狀況就是把客戶車輛情形拍照後寫報告email向國外母廠爭取.....最差的狀況當然就是一看客戶車輛有改裝過就直接拒絕出保固......
至於為什麼服務廠要拒絕客戶出保固?主要還是因為,母廠對於保固有一定的規範,母廠的主管阿多仔每年都會固定針對臺灣每一間服務廠親自檢查由內而外整體檢查一遍(相當嚴格的檢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當然就是從伺服器以及服務廠出保固的相關case裡面抽查有無符合原廠的規範(白話一點講就是有沒有不應該出保固卻出給客戶的情形),如果有,情節嚴重的話,就是該間服務廠相關出保固的case都取消,那該間BMW公司就要自己出錢填補出保固的相關費用,例如被抓到不應該出引擎保固給客戶卻出了,當年度該車型所有出引擎保固的費用就一律由該BMW公司吸收,等於是跟原廠買出保固的零組件.......所以,有異常的情形,例如某個客戶連續兩年引擎都掛點,第二次要再出引擎保固的程序就會相當繁瑣;或是某個月突然有一款零件大量出保固更換等等....像這些情形都很容易被阿多仔抓出來抽檢,一出問題就會有相關懲處,至少對於服務廠員工的獎金會有影響........
。
所以,哥除了買第一部BMW的第一次保養是跟好友拿COSTCO的機油之外,接下來四部車的保養都是跟原廠購買,因為原廠機油(汽油引擎)一瓶600元,一次保養大概需要5-6瓶約3600元(金額哥未詳記,如果沒買油精就應該是5瓶機油),如果買外面的話一瓶算200元,保養省下的機油錢約2400元,但哥總是說,以哥一年用車里程數約15000km,三年保固內頂多進場4次,一共省下9600元,萬一要出保固,原廠拒絕,還要想辦法跟服務廠凹【原廠刁不刁保固、跟出不出保固是兩回事】,也許最後還是可以出,但是為了這種事情即便多等一兩天甚至是一兩個星期後仍然可以出保固,要等那麼久也是很麻煩,那為什麼不乾脆都在原廠保養,買原廠機油讓服務廠作事方便?我們自己也方便呢?那也許有些車友用車里程數大,保養能省下的費用相當可觀,那基本上就可以cover自費更換零組件的成本,這部分就要由車主自行去衡量~另外,使用原廠機油或是零配件,並不表示工單就要照單全收,有些8萬公里才需要更換的東西,不需要4萬公里就換,至於哪些保養項目應該做?哪些保養項目可以之後再做?哥其實也不知道,總之就是找對接待顧問,要灌客戶工單項目也會良心不安的那種接待顧問,還是有的。
。
當然,某些服務廠接待顧問或主管態度極為Nice,也有少數新車銷售業代願意跟服務廠人員搏感情交朋友,私下能夠行個方便,也是人之常情,但哥自己是不想要每件事都讓業代以及服務廠人員難做,畢竟出保固是服務廠在出,但如果平常真的只讓服務廠賺工資,其他都自備,到時萬一真的碰到問題,調客戶保養紀錄出來一看,洋洋灑灑都是客戶自備機油零件,恐怕服務廠那邊也會很為難........甚至於有些客戶一進服務廠就是一付刻薄樣,還跟服務廠人員大呼小叫起爭執,有時候立場調換一下,如果你是服務廠的員工,看到客戶這種態度,還會為這樣的客戶著想嗎?當然就是SOP標準作業程序辦理.......
。
常看到有車友以一些報導或是一些公文回函,主張服務廠因為客戶自備機油而拒絕保固是有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虞,哥在這邊也解釋一下,『有違法之虞』就代表不一定違法,那就算違法,如果沒有罰則,也形同具文。簡單來說如果法律規定不能無照駕駛,但卻沒有規定罰則,也就是說無照駕駛不處罰,那駕訓班生意肯定差很多.......
。
順帶提一下,之前哥年輕時在國產車俱樂部有看到車友打行政訴訟贏了排氣管改裝遭取諦的案例,分享給車友,同一款車型的車友如果再在路上碰到警察要開罰單,拿撤銷罰單的公文或是行政訴訟的判決給警察看,有可能警察就會打消開罰單的念頭(當然也有可能根本不鳥),不過這種是屬於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概念,明知道不能開罰卻執意處罰人民合法的行為,公務員會有相關的行政責任要負,這種概念跟我們客戶自備機油保養,面對的是民間公司(私法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
最後這一段應該不少車友網友看過,哥再次跳針講一遍,新車銷售業代不能直接插手服務廠的流程,只能用拜託的或是跟主管協調,一般來說,新車銷售業代也怕得罪服務廠(畢竟賣車交車之前,須仰賴服務廠幫忙SOP檢查),所以客戶在服務廠碰到問題,大多數業代會請客戶直接去找服務廠,業代很少願意親上火線,實際上確實也吃力不討好,所以業代往往都會講些場面話,真正碰到問題還是都丟回給服務廠處理~
所以哥為什麼總是千百次跳針強調,在臺灣買車,要先找對有誠信的業代;如果只看折價,其實很不妥當,因為就算是一般的業代,一個月簽約個2-3台車並不困難,一年大約三四十部車,這個銷售成績對業代來說算是很平常,所以即便是銷售新兵,還是比我們一般客戶要有經驗的多,因為我們客戶再怎麼會買車,一年頂多買2-3部,業代一個月銷售三部車卻很常見,那經驗上自然遠遠超過我們客戶,很多人都想要請業代pm菜單、報價,其實大可不必,成交價永遠都是要客戶親自談,才談的出來。
哥舉個例子,不少車友幫業代傳話說「神單價」甚至具體打價格出來,結果實際上根本就沒車或是賣掉了,業代等客戶上門才跟客戶說如果早幾天來就買到了,讓客戶誤以為這個業代是可以便宜賣,但其實這也有可能是一種話術(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剛好賣掉),這就是為什麼哥不報價格的原因之一.........
如果業代都在網路、LINE或是電話就把底牌都掀給客戶看,客戶就可以拿著截圖去全臺灣狂比一通,業代當然也知道,所以正派一點的業代,會比較保守講個條件,再請客戶到公司詳談;投機一點的業代,就會像我剛剛講的,報一個超神單,先讓客戶上門再說.........
。
買車要便宜、又要買的愉快、安心,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哥也常說,要比價當然是每一個客戶包括哥自己都會做的事,但比價也要用對方法,業代的經驗值遠高於客戶,客戶想佔業代便宜,很難...........
。
另外像是後續車子的保養,也是一門學問~
哥曾有一位車友在某原廠服務廠打算做2萬公里保養,結果服務廠報給他的預定工單竟高達2萬9千元,於是他就來問我,我幫他問其他兩間原廠服務廠,都說大概6千至7千元,這價差一次就超過2萬元,而這個2萬公里保養也不過事隔一年而已.....
上面關於售後服務、以及服務廠的PO文,其實還有一個眉角,就是,那些車友買車的新車銷售業代都不再幫忙,車友們只能上網去交流售後保養的一些心得分享,這就間接證明,售後還能持續提供服務的業代,真的很有限,哥自己也是車主,哥就不需要去詢問別人,正是因為哥認識的這些業代就能提供哥所需的資訊,也就是說,即便是哥自己,一樣需要新車銷售業代在售後服務這一塊的幫忙~
。
哥給車友的建議,向來不是“詢價”,而是先挑對業代~
哥向來都是建議車友,覺得業代磁場ok之後,直接offer他一個你願意購車的條件,然後告訴他,若他同意,你當場簽約付訂金,這樣才可以談出你滿意的價格~
如果找錯業代,或是用錯方法,不但沒有辦法買貴,還可能在交易過程當中受一肚子氣;很多人都只注重在看訂單上的成交價,所以有業代就是在訂單上寫一個超便宜的成交價,結果另外加裝的配備例如影音導航報9萬、貼隔熱紙要另加N萬.......車主原本很開心,因為他的訂單上成交價寫的就是神單價,但實際上整個條件就是業代賺飽飽........客戶賺面子、業代賺裡子,這就是另類雙贏啦!
所以,買BMW光看折價是很容易被誤導的,慎選業代才是王道~
。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龔成 Facebook 八卦
【龔成問答信箱】(Q13741-Q13760)
Q13741:
龔 sir想請教下。 你話 債本位 我唔太明個 concept???可唔可以咩細講下?
龔成老師︰
「金本位」即每張美金承諾能兌現到固定的黃金,簡單來說,就是美元利用黃金作支持。
現行的「債本位」,則是以「美債」作支持,而這些美債發行時所承諾的,則是將來的稅收,美元制度中所抵押的是美國政府將來的稅務收入,這就是現行的「債本位」的貨幣制度。
你持有的現金,你可以視為一張類似的「政府借據」,這不是財富,只是一張借據,你可以簡單這樣理解。
1971年,美國正式放棄金本位制,行「債本位」,美金變成了美元,由於美債能以無限量去發行,這意味著貨幣的供應由有限變成無限,貨幣亦由有價值變成無價值。
政府功能基本上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在無私的政府,佢會收到資源(如稅收),全數不多不少咁重新分配到所需社群,這是沒問題。
但當政府入不敷支,就會利用發行貨幣去達到目標,而且這新發部份主要係分配比自已人(如企業,地主等的主人們)。這時候在同等量的社會財富下,貨幣增加了,貨幣就自然會出現貶值,而資產(以金錢報價)價值就會相對提升。
由於發行貨幣再唔需要相對黃金作支持,變成可以無限供應。在過去歷史中,凡無限供應及能夠人為創造的貨幣,最終的下場都只有一個––就是大幅的貶值與最終的崩潰。
我主要想帶出重點係,我地工作賺取的「現金」,並不可以視為資產,因為理論上佢供應量係無限,長遠會令你購買力受損。所以,我地要努將這些資金轉化成"真正資產"(如物業、優質股等),才是真正財富增值之道。
你睇《財務自由行》會更具體。
------------------------------------------------
Q13742:
老師,我26歲,唔知自己擅長d咩,無咩優勝之處。無積蓄又負債,無理想。對目前不安但無方向,今日仲俾客話我英文差。麻煩到d同事,俾人埋怨。年紀漸大,真係好傍偟。成日好怕麻煩人,但就成日麻煩到人。
龔成老師:
你26歲,係你最大的優勢,你要好好在這年齡想清楚,做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到了56歲,就真的無野可以做到,但你這刻仍有最大的資產「時間」,不過就要睇你會唔會好好運用。
往往最大的突破,都是一些我地最怕的事情,所以你要好好想清楚,找到正確方向就要行動。
你想唔想56歲時,後悔自己30年來,乜都無做過?答案就是你而家年輕時決定!
------------------------------------------------
Q13743:
你好呀龔成老師,有個問題想問。
成日見你話對有錢人黎講真正的財富係資產{例如股票}唔係現金,因為現金會貶值,但始終我地日常洗費都真係用現金..所以有d唔明白。
我知我呢個仲係窮人心態,可否糾正下我!
同埋請問有冇邊本投資入門書推介比乜都唔識既人?謝謝!
龔成老師:
你一定要明白,現金並無「實質價值」,這只是政府創造出來的紙張,理論上可以無限發行,這只是「政府借據」。
當中沒有「儲存價值」,沒有「實質財富價值」,但就有「交易價值」。
所以,我地持有現金,作用就是交易,以及等待投資,你唔能夠視為真財富。
如果你用長期概念就會明,30年前,如果你持有現金,一直到現在,你的現金價值大幅貶值,但如果你買入真財富,無論是優質股,還是物業,在這30年都大幅升幅,除了佢自身價值有所提升外,最主要原因是「現金貶值」,令物業的現金報價上升左。
由於現金只會長期不斷貶值,在理論上,你收到每月的人工,應該盡快轉成真財富。
你可以睇《財務自由行》,正正答到你上述的問題,你睇完後,會明白現實世界,真正的財富規則。
------------------------------------------------
Q13744:
我在睇《年報勝經》時成兄提到345維他奶大約在2015年在內地設廠房.但比亞迪電子 在網上才揾到 在中山.安陽2個地方在建廠房,但年報並無提及呢?
285比亞迪電子並無公報在建設廠房
龔成老師︰
我地睇年報進行估值時,主要留意佢盈利能力、行業前景、財務數據等因素。廠房這些細節位,年報未必會仔細提及。有時我地分析一間企業未必需要睇到太多好像廠房這些細節位,除非佢影響到一些好核心架因素。
我地分析時候,可以從新建廠房情況了解到企業發展速度,一些公司策略方向,對將來發展有無足夠預備等。好似維他奶(345)保持升級現有設備和準備新內地廠房,避免因現時廠房出現飽和,而拖慢了在內地發展的速度,這是一個要知道的利好因素。
而比亞迪電子(285),其技術合作發展、競爭對手、全球手機發展和出貨量等因素,反而遠比廠房資料重要。所以,我地要睇番唔同行業,去找出適合的資料去幫助自已估值。
------------------------------------------------
Q13745:
龔成老師您好,請問728(中國電信)值得持有嗎?最近其股價跌至歷史低位
謝謝老師解答
龔成老師︰
中國電信(0728)主要從事提供綜合性固定通信業務、移動通信業務等基礎電信業務,以及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信息服務業務等增值電信業務。
本質不算差,但增長力不強,你睇翻佢過往幾年的生意情況,幾乎無增長,同時,股本回報率處低水平,反映企業的賺錢能力不強。
此刻價格在合理區,未算平宜。如果你持股佔組合不多,可以持有。
------------------------------------------------
Q13746:
阿Sir 請問1883中信電訊這股可以嗎?見派息都幾好,唔該曬阿Sir
龔成老師︰
中信國際電訊(1883)係澳門唯一提供全面電信服務商,佢業務穩定,過往股價的波動亦不大。
佢近年的生意都保持穩定,盈利亦是一樣,相信市場結構令佢處於一個穩定賺錢的狀態。
這股可以作長線投資,現時股息逾6%,有長線投資價值。
------------------------------------------------
Q13747:
你好,大師。因為小弟第一次買股票同呢幾日留意到你嘅專業...但係因為我爬嘅文都係老手級.
但係我想問下因為第一次接觸股票想問下新手應該買一手供定係月供股?
同埋想問下新手供,係咪都要長期入錢課金咁?而一手供就擺舊錢入去滾到啲息岩嘅就沽?
同埋新手買月供嘅買邊隻好?一手嘅話又買邊隻好
月薪大概萬2左右
會抽走2000幾多啲供保險加啲儲蓄計劃等。
小弟今年26歲
希望大師會解決,唔該你
同埋見到話年齡較細建議買增值股
盈富係咪首選?係嘅話一手股建唔建議
龔成老師︰
由於你係新手,未有定平貴能力,所以我建議你用月供形式,去減少買貴貨的風險。
我地投資增值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
以你年紀計,應以增值為主。現在你每月儲到的錢,可以一半去做月供,其餘先儲起,用一邊月供一邊儲蓄的策略。月供方面,你可以選擇投資在平穏增長股︰
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388)、長建(1038)、粵海(0270)、領展(823)、深高速(0548)或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等。
由於你現時未必對這些股票太了解,你可以全數供盈富就可以了,它是包括50間質素不錯上市公司股票的組合,有助你平衡風險。
至於餘下的現金,就等機會,當大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就可以動用現金去投資,在平宜價加大力度掃貨。然後長線投資。
我建議你同時間多睇投資相關書本、新聞和報一些投資課程。本人【投資倍升股課程】適合初學者的,因為整個課程的設計都是針對初中階投資者的。到你讀完整個課程後,你已能自己選股、投資、評估平貴,在投資上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對你長遠投資會有益處。
------------------------------------------------
Q13748:
龔老師你好:
1. 首先,你最近寫的年報勝經一書寫得十分好,對我們末學過會計的十分有用,更加豐富之前課堂所學,要比like
2. 之前上堂對地產股或REITS估值不太明白,好似REITS, 如領展, 因投資公允值或物業重估而影響盈利,但這盈利只是會計上計算,是真收入。
而且咁的會計計算會影響PE, PB, 比較困難對這類公司估值。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估得準確?
3. 這樣的物業重估對會計盈利影響,但又沒有實質盈利,其實對公司或股東有甚麼好處?只是股價有支持?
龔成老師︰
1) 多謝你的讚賞,本書能夠幫到你就好了! 緊記要多讀年報,多練習才會應用得更好。
2) 地產股或REITS在估值時,由於純利中包含了物業重估,很多時這數字十分大,故令盈利數字甚為波動,亦無法反映該年的賺錢情況。所以,我地計算地產股純利時,要先扣除公允值變動的影響,你就會發現其實際PE可能並不低。
在評估REITS時,可以簡單點。由於房託規定要將可分派的90%收入作派息,你可以直接用股息率去評估佢平貴。但你要留意番佢本身所持的是什麼物業,好似領展(0823),陽光(0435)都是商場、寫字樓等較平穏收入物業,5%股息率以算合理。
但好似富豪產業信託(1881)佢持有主要為酒店物業,對經濟環境會較敏感,在8%股息以上才適合長線投資。
3) 其實對股東收益無任何好處,佢主要係會計準則上要求咁做。令投資者可以了解這些資產市場質素的變動,例如佢持有的物業價值不停下跌,就算佢唔賣出,你也可以從物業重估變動中,見倒佢持有資產價值變差了。
------------------------------------------------
Q13749:
龔成老師,想再請教一下有關財富配置的問題
我的現況:已婚,月入約90,000(月儲4萬), 現在32歲
目標:達成基本財務自由狀態(在45歲前把財富增值至能收取每月3萬的被動收入組合,當中包括租金,股息,當然達成這個目標越早越好)
在上完您的課後,現持有水涌一+水涌二的股票組合,當中包括:
比亞迪股份,比亞迪電子,銀娛,福壽園,中生製藥,金沙,港交所,煤氣,大快活,六福,另外有月供盈富基金(每月供10000)
所有股票合共現值約370,000
另外有現金20萬作備用
和家人買了一物業自住但不能轉按或加按
因為現時的房屋政策改咗800萬以下樓可以做9成按,令我好想買多一個物業
我想請教一下,以我目前情況:
1. 我應該在現時減少持股,想辦法入樓市,盡快投資第二間物業收租,以加快財富增值嗎?因為我的工作十分穩定,但自覺仍未善用自己的借貸力去加快增值,但這樣做好似all in入樓市,當樓市下跌我會損失好大
2. 還是我現在應該不要心急買樓,先保持每月增加持股和儲錢?但我又擔心錯失了現時的機會
3. 另外想問一下,我的持股組合相信和我的年齡相符,對嗎?老師您有没有其他改善的建議?
龔成老師︰
1) 政府的放寬按揭政策,會利好短期樓價,因為會令潛在的需求釋放,但如果想入市,我唔建議太心急,因部分業主出現叫價過高的情況,樓市短期可能會升,但不建議心急投資。
再加上以投資角度,現時投資股票比物業值博率高,所以你唔洗急住去買投資性物業。
2) 你現時應該保持月供習慣,由於你每月可動用資金現在只有小部份投入月供,建議你可以加大供款至$20000。而且已你年紀是增值時期,可以加入些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比例約佔你月供資金1/4。
至於每月儲到的2萬蚊就等機會,當大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就可以動用現金去投資,在平宜價加大力度掃貨。然後長線投資。
3) 我地投資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較後期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以你年紀,可以"平穏增長股"+"潛力股",所以組合中股票無問題。
如果你要45歲達至每月3萬的被動收入,以股息率5%計,要720萬。你現時每月儲4萬,供10年,以過去恆指年回報10%計,已有約750萬。所以,相信用以上策略達標機會唔細。
------------------------------------------------
Q13750:
龔sir,想問下你點睇和記電訊215,本質黎講佢應該唔差,算寡頭壟斷,仲收購埋csl。
但佢d財務數據就非常飄忽,尤其是2017年,明明營業額下降,但盈利就大幅上升,而且roe一直偏低,盈利亦持續下降
而佢最近又投得5g頻譜,可唔可以預期佢地公司會再有增長?
龔成老師︰
和記電訊(215)在2017年營業額下跌,但盈利反而上升的原因,是由於出售附屬公司之一次性溢利56.14億港元所致。
早前旗下3香港以近2億元的投得30兆赫的3.3吉赫5G頻譜,令現有5G頻譜增至70兆赫。
頻譜的作用是保持電訊質素及會間接影響市佔率,所以對佢有利,但相較其他競爭者唔見得有明顯優勢。
預期此股維持平穩型,增長力只會一般。
------------------------------------------------
Q13751:
想問阿里巴巴在港上市事宜:
1)常聽你說新股不值抽,但這次會否是個例外?因為阿里已有多年業績可供參考,加上以市價九五折上,會否有一定值搏率?
2)原本持有美股阿里巴巴的小股東/散戶會怎樣?他們手上的美股會轉變為港股?阿里巴巴以折讓價來港上市時,是否代表這些投資者會蒙受帳面損失(因為市價折讓了)?謝謝
龔成老師︰
1)佢今次上市,以第二市場身份上市,因此本身已經是一間上市公司,只是這次在香港上市,所以,業績上的參考價值,的確會較多。
至於所謂的95%,其實不是大數目,影響唔多,而我地應該以企業的長期價值計算,如果企業明顯平或明顯貴,95%根本影響不大。
2)佢地仍然會持有原有的股票,只是總股數增加左。
其實就算香港的上市公司,佢本身都會以折讓價配股(即以比市價較平的價格,發行新的股票,比某些特定的人士,不過每年數目有限)。
因此,阿里巴巴,原有股東仍然會持有美股,這點不影響,但總股數就會增加,以低過市價發行,會對原股東有小小影響,但只是95折,影響唔算大,同時當企業發行新股,就會集得資金,企業的現金(即是資產項)會增加,所以企業價值不會因此而大受影響。
不過題外話,阿里巴巴其實過往曾經在港上市,之後退市(當然,當時的業務規模、所包的資產,與現時想上市的阿里巴巴有所不同),但這股,並不是一間「與民同樂」的公司。
因為佢過往的做法,見到佢有最佳的時機,做對「公司」最有利的事業,但對「小東股」卻一般,就過往佢以一個好平的價,收翻小股東的股並退市,將公司私有化,小股車持有5年一起空,你就明白佢對小股東點。
------------------------------------------------
Q13752:
龔sir你好,想問問你的專業見解,本人做sales近呢一兩年都有5萬左右的每月收入,但長遠唔知,我大陸有層樓值230萬,但仲供緊每月4000。
但租左俾人算係唔駛供,香港租連消費要2萬左右開資,現金有60萬,諗緊儲多20萬把大陸供緊的尾數還清,咁我就可以淨收租每月收入4000人仔,你覺得咁樣好嗎?
還是這60萬現金可以做其他投資,我買股好差,成日輸,有無好建議?謝謝!
龔成老師︰
你的資金是先還款去淨收租,定去作其他投資,我地要考慮番2個選項回報有什麼不同。
大陸樓,你除左要諗佢當中的租金回報,也要了解佢升值潛力是否理想,如果只屬一般,長遠計就不如賣出,轉投其他更高增長力的項目。
我地投資增值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
你可以用你現有資金的一半,投資在平穏增長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0388)、長建(1038)、粵海(0270)、領展(0823)、深高速(0548)。
至於餘下的一半現金,就等機會,當大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就可以動用現金去投資,在平宜價加大力度掃貨,然後長線投資。
其實你買股成日輸,好大機會因為你投資知識不足。建議你多睇投資相關書本、新聞、年報和報一些課程。本人【投資倍升股課程】適合初學者的,因為整個課程的設計都是針對初中階投資者的。
到你讀完整個課程後,你已能自己選股、投資、評估平貴,在投資上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相信會增加你未來投資的勝算。
------------------------------------------------
Q13753:
老師你好,有睇你嘅新書,知你推介華虹半導體,請問你覺得中芯國際前景如何?如果同華虹比較,邊個值博率更高?
同埋中芯估值大概點樣?
龔成老師︰
2者比較,華虹半導體(1347)潛力會高d。
華虹半導體(1347),佢而家係部分範疇擁有技術,但並不是整個產業鏈中最重要的技術部分,所以不能定為很高質素的企業。
不過,中國政府一定會加強開發半導體技術,所以,有潛在的增長力。
中芯國際(0981)本質不過不失,雖然仍每年的生意都有增長,但盈利就有波動,反映雖然大環境的市場在增長中,但佢的成本與售價,就未必在佢掌握的範圍,最後造成盈利波動的結果。
雖然這股都有前景,但以佢面對的情況,但好難將佢定義為好優質的股票,只屬中等。但現時估值又唔算特別平,吸引力一般,小注可以。
------------------------------------------------
Q13754:
成哥,近排我留意緊本地零售股及酒店股,因為近排香港事件都跌左唔少,但我分析過核心商業模式冇受大影響,除非事件永遠持續,但可能性好細。
係當中我睇中左 178, 1212, 590, 1881, 1373, 成哥覺得邊隻值博率最高,同埋想請教下 590每年既經營活動現金流大上大落,好唔穩定,想知係咩原因?
謝謝你費時回答我問題
龔成老師︰
香港零售業進入寒冬期,加上香港社會不穏,令好多股票回了不少。六福集團(0590)、莎莎(0178)及利褔(1212),都是有質素的股票,但股價中短期都會較弱,而且可能會好波動,但只要我地長線投資,根本就唔需要理會。
3隻股股都有投資值博率,但就要以較有耐性的模式去投資,分注投資,長線持有,這刻已可以開始進行。同時,你唔好將所有資金,都全部集中在零售類別。
至於富豪產業信託(1881)是有質素的房託,是不錯的收息股。但佢比其他房託,會波動少少,因為佢持有主要為酒店物業,對經濟環境會較敏感,在8%股息以上才投資較好。
而六福(0590)點解經營現金流咁波動,主要受存貨變動所影響,不用擔心,這情況是正常的。
------------------------------------------------
Q13755:
龔成老師你好!
今年我30歲,
月入大約3萬
每月大約可存2萬
零股票投資經驗。
可以如何財富增值?
資產
•50萬現金在銀行
•2017在內地中山有物業$100万、首付60.貸款40萬,月供2200.現時在出租2000
•2014在中銀有份$10萬元人民幣定期存款,為期12年,到時保證利息連本金可有15萬內
•2017取消份已供5年,年供$24000基金保險
•現有年供$1萬多元醫療保險,有朋友提議買多份年供2萬幾(供15年),年年派錢够cover退休後份醫療保險
謝謝龔城老師指教!
龔成老師︰
首先保險是需要的,至於買多少,則視乎個人需要,我則建議買「最基本」的就需,因為只要做好基本的防守,餘下我地就應集中力量去用其他工具進攻。
我投資增值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
以你年紀,應以增長力為主。現在你每月儲到的錢,可以5成去做月供,其餘先儲起,用一邊月供一邊儲蓄的策略。月供方面,你可以投資在平穏增長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388)、長建(1038)、粵海(0270)、深高速(0548)或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等。
至於餘下的資金,就等機會,當大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就可以動用現金去投資,在平宜價加大力度掃貨。然後長線投資。
定期可以維持而狀,但定期這類產品回報不高,對你這些應以增值為主的年輕人,就唔咁適合,唔好再增多了。
最後大陸樓方面,你可以計下當中的租金回報,以及升值潛力是否理想,如果只屬一般,那就不如賣出,轉投其他更高增長力的項目。
------------------------------------------------
Q13756:
成老師,想請問一下你對1680澳門勵駿,呢隻賭股點睇,我老婆價位9蚊幾到而家....,係隻咸魚股?之後係米冇機會再翻身嫁拉,同埋咩原因會跌成咁既....
龔成老師︰
澳門勵駿(1680) 業務包括(i)根據服務協議於位於勵宮娛樂場、巴比倫娛樂場及置地娛樂場向澳博提供博彩服務;(ii)經營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老撾」)Savan Legend渡假村酒店及娛樂綜合項目內娛樂場;及(iii)經營其物業內的酒店、娛樂及休閒設施。
此股市值唔高,加上連年虧損。雖然你見到佢2018年有盈利出現,但只是出售新澳門置地所致,這種一次性收益唔會經常出現。
整體而言,此股無投資價值,沽出會較好。如果你睇好澳門賭業,可以買入金沙(1928)或銀娛(0027),前者平穏增長+股息,後者有較大增長潛力。
------------------------------------------------
Q13757:
龔sir 我發現0066的每股盈利預測竟然大幅少於近年的每股盈利, 是否分析員沒有把物業重估計算在內?
如果用分析員的盈利預測作計算, 估值會變得相當低。但我用過去PB和PE & EPS計算, 估值是3x-4x相對合理一點。!
龔成老師︰
你所計算估值$3x-4x很合理,港鐵(0066)合理區大約會在這位置,但由於佢質素高,所以你見佢很少會落到$3x。
至於分析員和大行報告等,有時都有參考作用,但只是「參考」,不能盡信。我過往曾見過有所謂的報告,話某股唔得,要賣出,但最後發現,原來佢自己低位入貨中。
所以,我地會睇大行報告的「資料」,但意見部分,就不用太著意。同時,可以睇多間大行或者分析員報告,得到的綜合分析,但不要單集中在某一間。
分析報告,已考慮了物業因素,而進行估值的,即是佢都會預期每年之後的物業重估,但佢都明白這個只是一個會計數。
------------------------------------------------
Q13758:
老師,你好!我買股票勝經,八十後百萬富翁,穩建收息股。都是剛開始投資了幾個月,每月供一千盈富基金,錯過了黃金十年,由於資金和收入有限,所以能放太多資金去投資。
以你所說長線投資,是否最好供五年?但以每月一千,五年后大概可儲到多少?又或者供多一者收息股?
另外,我有兩個小朋友,一個七歲,一個三歲,想同他們儲錢,如果月供,但資金有限,都會有供完的一天,還是替他們買一手?
但買一手,買那類型好?等他們有需要才放?但一手,儲$會吾會相比月供差好多?麻煩老師
龔成老師︰
其實直接買1手,定月供,好視乎你投資經驗。如果你未能掌握平貴,我會建議你用月供方式,去減低因價格波動,而導致買貴貨的風險。
我地投資增值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為自已創造穏定現金流。
盈富(2800)是平穏增長型,而且佢是包括50間質素不錯上市公司股票的組合,很適合選股能力唔高,但需要有增長力的人士。
為自己增值或幫小朋友儲錢,你都可以透過月供盈富去進行,5年只係一個最低供款年期,你一直長供都可以,而且會更理想。
至於幾時放,除了當你有實際需要、股市過熱、股票本質變壞這些因素外,我都唔建議你放。只要有質素,長期持有才是最有效增值的方法。
你現時月供$1000,以恆指年回報約10%計,5年後大約會有$73000,而10年和20年則有分別19萬和69萬。你見佢會倍增落去,這就是"乘"的威力,所以我說能維持月供和持有優質股越長越好。
------------------------------------------------
Q13759:
你好 我想問下 海豐國際(1308.hk) 現價是否合理價?可否買入?
1.佢既業務單一
2.年年賺錢都好穩定
3.因為主力做東南亞生意,似乎貿易戰對佢影響不大但好似受人民幣價格影響?!
你認為是否優質股?
龔成老師︰
海豐國際(1308)業務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業務分部:集裝箱航運物流分部和乾散貨航運及其他分部。集裝箱航運物流分部主要涵蓋提供集裝箱運輸、貨運代理、船舶代理、堆場及倉儲等綜合物流服務。
乾散貨航運及其他分部主要涵蓋提供乾散貨船舶租賃、土地租賃及空運代理服務。
當中"集裝箱航運及延伸物流收入"佔集團收入9成,以2018年12月31日計,按運力計在全球集裝箱航運企業中排名第18,業務亞洲區內貿易市場。
預期亞洲區貿易會是發展最快的地區,集團生意會因此而受惠。睇佢過去數年盈利都有穏定增長,此股有質素,但又未到最高個批,算有長線投資價值。
------------------------------------------------
Q13760:
你好成哥,本人啱啱讀過你本80後嘅書,黎緊應該會買埋年報勝經同12月嘅50優質潛力股。
本人啱啱出黎做野,小牛試刀,買左0285 (500股),$13.36買入,雖然現在都有上升趨勢(不太確定係咪穩陣上升),升到15,但係如果佢之後keep住升,我係咪應該再入多一兩手?
此外,除左0285,我都有月供港鐵同港交所各1500蚊。我以上嘅approach係咪都算正確
龔成老師︰
其實我地係投資一隻股票時,除左睇佢是否優質,也要留意買入價唔好過高,否則會影響長遠回報。
比亞迪電子(0285)質素不差的,有潛力,暫時見佢的最新情況是正面但估值我自己就差不多,無太大變,因為我之前都是用長期角度去估。
佢股價好波動,你最好分注,控制注碼。你現貨入價合理,再上就開始有點貴。
如果你年青或中年,你買和月供的股票都可以,都優質和有增長力。
----------------------------------------------
多謝各位提問,若然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的,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的部分刪去。
另外,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會計師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選擇題094-25 - YouTube 的八卦
下列敘述何項為真?(A)所有 變動成本 均為 直接成本 (B)基於成本效益之考量,許多 直接成本 可能被視為 間接成本 處理(C)所有 固定成本 均為 間接成本 (D)所有直接 ... ... <看更多>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直接成本間接成本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直接成本間接成本舉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直接成本間接成本舉例、固定成本變動成本計算、間接成本例子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
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在 [問題] 固定、變動、直接和間接成本問題- 看板Accounting 的八卦
下列敘述何者為真?
(A)所有變動成本均為直接成本
(B)基於成本效益之考量,許多直接成本可能被視為間接成本處理
(C)所有固定成本均為間接成本
(D)所有直接成本均為變動成本
ANS:(B)
希望有人可以舉例說明(A)(B)(D)錯在哪
拜託了!!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72.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