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抵達多美麗駐在所,陽光穿透枝椏灑在落葉上,氣溫舒適的剛好還帶點涼意,畢竟這裡的海拔已經上升到了1810公尺,氣溫比大分低了三度,我們在此卸下背包,倚著駐在所平台上的在大樹吃午餐。
多美麗駐在所,原名「トミリ(十三里)」,取自此地距離玉里有13日里(約51公里)而來,多美麗則是日文發音的音譯。這裡在1921年2月增設,用以填補新康與魯崙駐在所之間的警力空缺。
雖然是音譯,但「多美麗」這個名詞,還真的是當之無愧:此地擁有整條八通關古道最美的駁坎遺構,整齊堆疊的「人」字型駁坎作工之精美,甚至成為了解說牌上舉例「駁坎」一名詞的常客。除了精湛的工藝外,多美麗駁坎的規模也十分壯觀,高約2.7公尺如同堡壘一般,在剛毅的頁岩線條上長滿了毛茸茸的青苔,已與山林融為一體。
除了駁坎外,駐在所還有兩個完整的大門階梯構造與一處小門,拾級而上後可以看見樹蔭下寬敞的平台,以及臨路側有一個圓形凹坑遺跡——那是噴水池的遺構。在老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宏偉的駐在所前,正在噴水的水池、屋舍邊的櫻花樹,還有遠方的八通關古道,八十年前這裡可是被清的一棵樹都沒有呀!除此之外,在多美麗駐在所的北方,來時的浮築橋旁還留有一個圓形的木炭窯遺址,讓駐警燒製取暖或炊事用的木炭。1944年,多美麗隨八通關眾駐在所一同被裁撤,木造屋舍早已回歸塵土,留下了精美的駁坎,成為了八通關古道上最亮眼的史蹟之一。
我迅速吃完雞絲麵,馬上拉起腳架,開始四處拍照,一圓2016年經過此地時正在下雨,無法好好拍照、紀錄的遺憾。
---
2019年時,多美麗駐在所位於古道轉彎處旁的駁坎已因地層下陷而嚴重傾斜、瀕臨崩塌。經各界爭取與文化部的支持下,2020年7月花蓮縣文化局自「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第2期中,編列100萬元專案經費,進行多美麗駁坎的修復,委託木本設計以及五名布農族人以保留原貌為最大原則進行施作。
多美麗駐在所修復後,駁坎城堡回復往昔的宏偉、固若金湯,重新排好後的駁坎石板和一旁原汁原味的對比,新的發亮,只待苔蘚們早日將其舊化,讓它們早日不留痕跡的融回自然之中。
而這個工程也象徵著族群和解,由布農族人親手修復百年前入侵故鄉,並讓族人流離失所的古道遺跡,是一種衝突,也是一種包容,更是理解。讓我們看見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歷史的方式,可以是願意好好保存,甚至努力修復,讓歷史用最具體的樣貌,和孩子們訴說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而不是像對待前男女友的東西一樣,一再否認、將所有舊器物建築都毀屍滅跡,拆光一切,徒留容易造假、塗改與誤導的文字與照片了。
感謝各單位的努力,為我們保住了多美麗駐在所壯觀的駁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見意西拉吊橋、華巴諾駐在所與太魯那斯駐在所這些重要性不亞於,甚至大於多美麗的地方,都能有個被永久保存的美好結局。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多美麗駁坎堡壘
噴水池構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40年過去了,卻彷彿昨日。
1978年,台北車站西側的公路西站,人群排隊上「公路局」。(天橋坐落在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
這時候的台灣省公路局辦公大樓(公路總局)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台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台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台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1969年5月20日竣工),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目前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做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半世紀前被拆除的塔樓已經被復刻蓋回來了。
台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台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台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台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圖中人群排隊上車處緊鄰公路西站的東側,公路西站則位於今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通六號用地西南角,為台北市的交通運輸站點,這裡從2001年成為國光客運台北西站,昔日曾是省公路局以及台汽客運的主要發車站之一。
原為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台北區運輸處於1953年設立的公路局台北西站(簡稱公路西站),位於第三代台北車站門口西側、北門高架橋的東側橋頭旁。
1980年10月1日,公路局台北西站改組為台灣汽車客運公司台北西站。
1989年,原位於希爾頓大飯店(今台北凱撒大飯店)對面的公路局台北東站,隨著台北車站改搬至第三代台北車站前方噴水池的位置,改由台北西站下轄,並隨著台汽客運民營化而改名為國光客運台北東站。
2001年,國光客運以新台幣1.5億元標下此地,台北西站從此成為國光客運專用車站。
2009年10月27日起,台北東站封閉改建,原由此站發車的路線暫時改由國光客運台北西站發車。
2010年1月20日,位於台北西站東側,由台北東站改建而成的台北西站A棟完工啟用,台北西站同步更名為台北西站B棟,並將原台北東站發車之路線移回台北西站A棟。
2016年9月28日清晨5時,配合台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台北西站B棟吹熄燈號,其所有發車路線正式遷入台北轉運站。
2016年10月30日清晨6時,台北西站A棟吹熄燈號,原發車路線的上下客地點調整如下:往返基隆、金山、桃園機場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東三門上下客,往返桃園、中壢、楊梅、羅東、南方澳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北一門上下客,往返林口的路線改到後車站上下客,往返大園的路線改到青島西路站候車,其他的桃園、宜蘭等短途客運10條路線則一併調整到台北車站周邊上下客。目前台北車站的東三門與北一門已興建大型長廊式候車亭供搭乘客運的乘客上下車。
2016年11月1日,超過一甲子歷史的台北西站B棟建築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台北西站就此走入歷史。
因應北市府西區門戶計畫,今天是營運超過60年的台北西站最後一個營業日;台北西站A棟的路線也繼B棟路線於今年9月28日遷移至附近的台北轉運站後,自今年10月30日起,改移到台北車站北一門、東三門等四處上下客。
已經卸下運輸重任的台北西站,不僅是許多遊子的回憶,更是許多客運族群的必經之處,不少旅客在得知台北西站即將遭拆除的消息後,依依不捨地前往台北西站做最後的道別。
噴水池構造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八卦
搶救工作已經展開!
拼這是原中國廣播公司使用的日治時期「台北無線電信局板橋送信所」,1927年9月19日起造,1928年9月12日完工,至今已有87年歷史。
民進黨執政時期追討不當黨產,交通部提告索討中廣5處土地,已追回新北八里、板橋及彰化芬園3處土地,但嘉義民雄追不回來,另中廣花蓮台土地仍審理中。其中板橋這處土地共有八筆,面積共約1萬7千平方公尺,纏訟10年後終於在2014年8月26日由最高法院判決定讞,中廣須將土地返還國家。因此去年12月30日中廣貼出公告,要在今年1月5日拆除地上物。
昨天國會辦公室接到關切的民眾來電希望我們協助搶救這棟送信所,我立即請同仁前往了解並記錄。也將在今天發函請新北市府立即啟動文資審查,這樣就能立即以暫定古蹟的法定地位保護它,我也希望朱立倫市長應將它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予以永久保護。
板橋送信所建物共有三層,一樓142坪,二樓136坪,三樓44坪。構造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觀體現當時機能主義國際式樣的簡約與幾何立方體風格,但以圓潤的轉角收線及拱窗柔和了混凝土冰冷的水平垂直線條;西側一、二樓L型窗廊、西北角主要梯間、及放送機室北面拱廊最為精采。這個事務所建築還包含了面積極大的電池室、電力室、放送機室,也因需24小時運作發報,還配備了職員浴室和宿舍。
建築物北面有一個圓形噴水池,內有一座石砌的台灣島,還維妙維肖地堆出中央山脈的形狀,非常特別。此外,若干附屬建築、電線塔,以及主建物周圍於興造時一併種植的好幾株大榕樹,共同形塑了這個送信所的歷史氛圍,都應一併審議指定為文化資產。
板橋是台北地區漢人開墾極早的地區,文風鼎盛,目前板橋的文化資產中,最有名的古蹟就是林本源園邸(即林家花園),但竟沒有任何一件日治時期的建築物被指定為古蹟,希望朱立倫市長以及新北市文化局、新北市議員能共同協助此一難得保存完整的「台北無線電信局板橋送信所」指定為古蹟,讓它成為當前新北市政經中心最耀眼的文化資產。
噴水池構造 在 什麼?台灣的深山居然有噴水池?|大分山屋|多美麗駐在所 的八卦
駐在所南北兩側的越道路皆以「浮築橋」形式 構造 ,兩側路緣石細長且做工精美,與駐在所砌石駁坎及自然景觀形成優美的 ... 台灣的深山居然有 噴水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