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倒海怡廣場管理處打來的壞消息。
其實選舉過後不夠5天我已經聯絡商場租鋪,開價,不果,之後開更高價,但商場話要裝修,所以不再出租吉鋪。
好好好失望呀......
同時也有15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鳳冰室真有趣,看的和吃的,是兩個時代。櫥窗擺放懷舊暖水壺、撥輪電話、大牛龜電視機,背幕是中式酒樓的龍鳳呈祥,種種心思,懷七十年代的舊香港。口裏吃的,是新潮的黑松露多士、韓式炸雞、芝士農夫包。有人譏諷他趕潮流,有人嫌沒有乾牛河。不論如何,老闆只想生意成功,因為當年為了創業而失去妻女,至今十年,追悔不...
商場租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老鳳冰室真有趣,看的和吃的,是兩個時代。櫥窗擺放懷舊暖水壺、撥輪電話、大牛龜電視機,背幕是中式酒樓的龍鳳呈祥,種種心思,懷七十年代的舊香港。口裏吃的,是新潮的黑松露多士、韓式炸雞、芝士農夫包。有人譏諷他趕潮流,有人嫌沒有乾牛河。不論如何,老闆只想生意成功,因為當年為了創業而失去妻女,至今十年,追悔不及。他懷念的不是舊,是女兒。
如今,老鳳有兩間分店,經常爆場,店主Mike,四十歲有這個成績,算是不錯。他十五歲出來打工,「不讀書就做運輸,不做運輸就做廚房,不做廚房可以做甚麼?」年少曾輕狂、放縱,直到廿一歲,欠着兩條賭債,每月還錢,醒覺不能長此下去。甘願改過,便要百般忍耐,「為了學嘢,師傅一個熱平底鑊飛過來,我辣到損手都不可以反駁,惟有喊着洗;服侍不好師傅,便不會教嘢。」
始終工字不出頭,二十七歲決心創業。他眼光很準,在荃灣的大屋苑開茶記,人流十足,生意興旺,只是人手嚴重不足,廚房、樓面、送外賣,連洗碗也做,哪裏缺便哪裏做,「洗到凌晨一點仲未洗完,第二朝又要返工。」身心俱疲,便在餐廳倒頭大睡。當時與前女友誕下女兒,但無暇兼顧家庭,最終前女友帶着女兒離他而去。
雖然每周可見女兒一天,但碰上餐廳最忙的一天,Mike只能兩擇其一,陪女兒還是工作?「我選了工作,只能讓女兒坐在餐廳卡位坐足一天。」那怎算陪?久而久之,前女友便不再讓女兒見他。「只怪我兩者兼顧不到。男人沒有事業,還可以做甚麼?」留下的只有遺憾,和留給女兒一個電話號碼。多年來一直不改電話,只盼有天女兒會打給她,告訴她自己不再是一個差勁的廚房佬。
既然選擇拼事業,就全心投入。第一間茶記因加租結業,賺到經驗,第二次開,潮流興懷舊,便將餐廳加了懷舊元素,將珍藏多年的古董大鐘、電影海報等,當作冰室飾物,營造七零年代的冰室氛圍,像進入歷史博物館;店內也掛滿玩味十足的自家創作:「如要影相放低幾両」、「如要我開心、放低八両金」,諧趣幽默。
食物亦花心思。有西餐廳經驗,改良用農夫包,盛上芝士汁配韓式炸雞,啖啖香濃芝士;飛仔華田用日本的啤牌威化餅,加上可可脆脆,賣相吸引;將濃茶雪成冰球,令奶茶不會因溶雪而變淡。食物有創意,亦有質素,菠蘿冰用新鮮菠蘿,芝士撈丁用了四種芝士;蝦多士是每天到街市買海蝦,自家打製。樣樣用靚貨,食物成本近三成半。
胼手胝足六年,開了分店,生意上了軌道,實現了夢想,直到今天,他都沒後悔當時選擇,但現在會彌補遺憾,每月與家人聚餐,假期帶家人旅行,「照顧好家庭和公司,不用每邊一百分,兩邊合格就可以了。」他堅定地說。
良記餐廳(老鳳冰室)
地址﹕深水埗基隆街216號地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7:00am-10:00pm
電話﹕2660 8136
詳情: http://bit.ly/2IcIQuY
老鳳冰室
地址:葵涌榮芳路9號恒景商場地下G13號鋪
營業時間:從缺
電話:2881 1993
詳情: http://bit.ly/2J2mtfQ
採訪:關曉輝
攝影:鄧廣基、謝致中
剪輯:麥煒軒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gTnVMbA60I/hqdefault.jpg)
商場租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有人説:「當上天關了一道門,必為你打開一扇窗。」Tommy和Tony兩兄弟則用行動證明,憑藉自己一手一腳打開一道更大的門也無不可。
Tommy和Tony都是從小入行做廚,哥哥Tommy做到Cova甜品主管,弟弟Tony做到餐廳行政總廚,後來有人邀請他們舉辦烹飪班,靠着造型創新可愛的蛋糕食譜吸引了很多學生,傳媒爭相報道,愈做愈紅,兩人賺了人生第一桶金。高峰期過後,生意稍有回落,哥哥決定轉型做烘焙批發,膽粗粗租了一個工場。
正愁如何找生意,生意就自己搵上門,有一間代理公司將一個台灣蛋糕品牌引入香港,透過網上平台找了他們幫忙量產,後來品牌一炮而紅,分店開了十多間,為了應付更多蛋糕需求,兩兄弟在一年半時間內換了三次工場,「當時搬到一個二千多呎的工場,但中途毀了兩次約,用了很多錢,身邊每一個人都說可能太急進,但我們年輕,當時覺得甚麼也輸得起,所以試吓去衝,何況每月營業額也很好。」那時候,公司每月純利高達一百萬,兩兄弟白手興家的故事亦曾被香港電台拍成一輯紀錄片。
看似一帆風順,但做生意總有更多始料不及,「當我們想找更多其他生意時,發現這個老闆開始欠蛋糕店的員工薪金,欠商場鋪租,我們想追回款項時,他則推塘要遲一點,一拖就是幾個月。」最後這個代理老闆留下幾張空頭支票便消失了,只留下兩兄弟和一間沒有訂單的工場。
「經常有員工問我們公司會否倒閉,他們十時上班,兩時便可收工。」由月賺百萬變成每月虧損六十萬,不消幾個月,公司户口只餘下個位數,連員工薪金也得拖欠,兩兄弟只好低頭向家人朋友借錢,「當時覺得真的翻不了身,欠人300萬。」哥哥説。「直至那一刻才發現,我真的輸不起」弟弟説。
事情發生後,他們都在怨遇人不淑,用盡方法找回那位老闆,「每天上班也不知怎麽辦,虛度了幾個月,突然好像醒覺了一樣,與其浪費精神和時間去跟這個人糾纏,不如想方法營運好公司。」他們重整工場,再在餐廳落場時間讓客人試樣辦,一日跑十多間,晚上再回工場做貨,每日都想着如何可以找到更多生意,對他們來說,做得更辛苦也是未夠的。
經過三年時間,債務還清,工場生意亦重上軌道,問他為何堅持,Tommy笑說:「因為不繼續做,那三百萬是還不完的。」斂下笑容,「而且也要爭一口氣,向家人爭一口氣,沒理由跌倒了就放棄。」現在的兄弟倆比以前少了一點意氣風發,多了一點沉穩謙虛,回想起三年前沒有再抱怨,而是當成人生中的一種歷練。Tony接着說:「我們的失敗可以說是遇人不淑 ,但最重要還是歸咎於自己經驗不足,過於急進,沒有聆聽長輩教導如何做生意。現在我們更專注於工場工作上,有人找我們合作做其他生意也都一一拒絕了。遲一點吧!我們知道還未到時候。」有人會將錯誤歸於別人身上,有些人則會反省自我,成功失敗就只差一線。
Choco Bakery
地址:荔枝角永明街1號恆昌工廠大廈8樓A室
電話:37099235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8am-8pm
採訪:黎芷縈
攝影:鄧廣基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PZQhs0baew/hqdefault.jpg)
商場租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噓……
天空墨黑,厚雲沒星。手錶上指針是凌晨二時,大部分人已熟睡就寢,街上一片寂靜,黑暗滿佈街角,昏黃街燈,照得人睡意濃濃。
嗞嗞……
機器的轉動聲卻在深水埗福華街,一排關閉的鐵皮小排檔叢後,一間鋪頂上書「坤記士多」四個大字,在鐵閘縫中透出幾扇白光,聲音就從這製糕工場發出,訴說着眾人皆睡我獨醒,明碼實價的起早摸黑,辛勤的一天就從這嗞嗞作響揭開序幕。
「由晚到朝,由早到夜,循環不息,兩三點鐘起身開工磨米,做埋洗埋嘢賣埋,兩更人,收埋鋪夜晚八點幾,年中冇息休㗎!不過唔緊要,慣㗎啦!」半頭白髮的傳永祥一口沙啞地說。
傳永祥是坤記老闆和掌舵人,64歲,對這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勞已司空見慣。還有弟弟傅永康,三個協力的阿哥阿姐夥計,同時在凌晨開工,默默無語。守在四五十度高溫的火爐邊,人人揮汗如雨,各佔各崗位的忙着磨米、抽出抽入竹筲簊、提上提落重甸甸的石頭壓漿,誰也沒注意到這百忙的街外上一絲靜態。
咔嚓……
一手拉開了店面的鐵閘。時為早上七時許,深水埗地鐡站B2出口旁,這不過百呎,80年代士多的舊模樣,汽水、香煙、啤酒、土炮……,老士多的產品。然而主角是陸續放到店門當眼處的各式老糕,白糖糕砵仔糕芝麻糕紅豆糕……琳瑯滿目,吸引途人。連銷售也數十年不變。現時外面的糕都早已包裝好,這裏卻依舊即切即放磅上秤重量,再入小袋給客,這樣的動作常惹客人投訴慢。
「件糕幾重就收幾多,冇呃秤,夠均真!幾廿年都係咁,冇變過,舊時啲人冇投訴㗎!」
隨時代變遷,深水埗生活改變了,舊的事物正在消失,他仍竭力保留這裏的一點一滴。分毫不動,緊握着舊。
「我都後生過,輕佻過,試過變新,錯咗一次,唔可以再錯!」像他的白糖糕,水靈模樣,心眼兒透亮,會有點調皮。他也曾稚氣未脫,違反父旨,背叛自己,陷於迷惘,卻終歸是貼心的。還不忘父訓:「做人做生意要對得住天地良心。」
一度無心之心,使他念茲在茲,謹遵此宗旨,勤懇守着,天荒地老。縱使父已逝,精神卻長存。
父技藝恭謹以待
嗯……
閉目沉思的他,想起父親,思緒如泉湧。他祖籍順德,鄉下作為魚米之鄉,河澤廣佈,水域通達,適於稻米生長。賦予了製作米糕的創造力。選粘米、糖、水這些家常材料製成的白糖糕、砵仔糕等,是稻米變身的傑作。
看來簡單,實際上製作十分繁瑣。父親傳承的技藝,他不怠慢,淘米、浸米、磨粉、壓水、和餡、發酵、灌籠、水蒸,做足八道工序,糕才爽香可口。
滴噠滴噠……
磨米的滴水聲,回應着石頭壓印米漿滴出的米水聲,格外清脆。他將用半新舊的泰國粘米按比例混合,浸泡一晚軟了的米放進磨機,扭動水喉,米粒漸研磨成漿,奶白的水柱細細流進布袋。紮好裝滿米漿的布袋,然後抬塊大石把米漿重重壓着,待水分全部流走,壓成半乾濕的米粉糰。以壓乾的米粉糰上秤,斤両才準確。
「用磨米壓出嘅米漿嚟蒸糕,啲糕有一種膠質,特別煙韌。」他一時忙着調校不同糕點的糖水米漿,這個要加黑芝麻漿,那個要放紅豆……一時又要磨糯米粉,做煎堆、包茶果。磨米機在一邊動,他也像機器一樣,沒有一刻停下來,多磨人!
最不容易是順德獨有的白糖糕,壓成的米粉糰,加入糖水搓勻,擺放到晚上,粉糰不停發酵,晚上變「老種」,又配搭新加了糖的米粉糰去,再發酵到第二日才蒸,往而復來,日日如是。白糖糕好不好吃?還是靠發酵。米與糖水的比例怎樣?發酵時溫度如何?全靠他拌和米漿時,一雙巧手去感應。
將發了酵的米漿倒在竹箕上,拿去蒸。「蒸起咗啦!蒸起咗啦!」隨着他揭開蒸鍋,熱氣上升,夾著帶酒味的甜米香,一股複合香氣撲面而來。剛蒸好的白糖糕白嫩蓬鬆,密密的小氣孔如同蜂巢一般,光滑剔透。嘗一口,軟滑爽口,甜甜的滋味帶着剛出爐的暖意在舌尖化開,口感綿密帶韌勁,微微似米酒的香氣,意想不到的清新吸引。
家傳秘方不易來
呼……
他大力地呼出一口煙圈。這個做糕的家傳秘方,是寶貴的經驗及睿智,都是他的父輩,順德人一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結晶。最初,也與一口煙有關。
「我老竇叫傅坤信,戰前喺順德嘅茶樓打工學整糕,佢個師傅做嘅白糖糕爽彈細膩,點樣整?佢就教啲唔教啲。不過呢個師傅係食大煙嘅!」
食大煙,即抽鴉片,當年是合法的,很平常,但價格高昂,普通打工的吃幾遍可花掉一個月人工。他父親知師傅有煙癮,出錢請食,期望師傅上足電,會過招教他。這樣的討好非一推即就,師傅一次不教、兩次不教,直到第八次才教少許。之後不斷請食,師傅才像擠牙膏般逐少逐少地教。
「請佢食個大煙,嗰份糧畀晒佢㗎啦!老竇先慢慢學到做糕竅門!」到他父親成功獲知箇中秘訣,幾已傾盡家財,可謂得來不易。和平後,他父親就帶着這秘方,到香港打工。
做米糕養家餬口
依呀﹗依呀﹗
石磨在轉動,轉一圈就依呀一聲,昔時就是用石磨磨米做糕。「我老竇嗰時喺香港嘅油器白粥大牌檔做糕,用石磨磨米,憑學番嚟嘅秘方整出好食嘅糕,其他師傅都冇佢整得咁好,啲客咪叫我老竇不如自己出嚟做生意!」
1965年,他家住唐九樓,在十樓的天台自立做糕,山寨原始,做批發生意。「點知攞貨買嗰啲商戶客,好生意就嚟攞,唔好生意就唔攞,落雨唔嚟攞又唔找數,啲糕剩喺度唔通倒咗佢,我阿媽咪拎出街賣囉!」山不轉路轉,他母親挑起擔挑,秤兩隻竹籮,糕點放在籮上,到福華街、北河街沿街擺賣。那時小小的傅永祥,已跟着媽媽一起上街。
「老竇真係好勤力,佢一個人,用手磨米、石頭壓水、米漿溝糖水、發酵、入爐蒸,嗰時仲用燒柴,乜都一腳踢!」父親就靠這糕養活一家九口,逐漸做到有生意,坤記的雛形就是這樣形成。
窮人孩子早當家
鈴鈴鈴鈴……
鬧鐘響起,早上六點,傳永祥兒時最痛恨這聲音,他不情不願的起床來。「起身幫老竇開檔,之後七點幾返學,到下晝三四點放學返嚟,又磨米、搓糕,整呢樣整嗰樣,到夜晚九點,先去做功課……」
對一個小孩,體力及精神都往做糕去,上學沒精神,成績也越來越差。「整整下無心機讀書,升唔到班,咪冇讀,一路跟住老竇去做糕。」中二就輟學,這遺憾一度令他無法釋懷。
「人哋放學就去玩去踢波,禮拜六禮拜日去露營、去旅行。我禮拜六禮拜日都要開工,好辛苦架!做糕有咩樂趣?」他很矛盾,對做糕,嘴裏說着嫌棄,實則卻又留有美好回憶。「當年冇咁多電子產品,我細個陪老竇開檔有得食,又同其他檔口嘅細路玩,賣出啲糕,老竇賞我零用錢,幾開心㗎!」多年後憶起與父親一起賣糕的時光,苦中有樂,很寶貴,他特別珍惜!
他與父母漸漸做到生意,從街頭做上排檔,他的工資也多了。「嗰時未識諗,冇儲低!啲錢淨係愛嚟行街睇戲食飯,唔夠咪問阿爸攞囉!」
人迹渺意興闌珊
轟隆轟隆……
地鐵行走聲音劃破寧靜的深水埗,時為79年起地鐵。坤記被迫搬到南昌街的大牌檔。「因為唔就腳,完全冇生意,做糕生意差,搵唔到錢。」同期麥當勞又進軍香港,市民多了選擇,坤記漸被擠到邊緣去。生意不佳,令傅永祥更加意興闌珊。
「我都要支人工,飲茶食飯都要錢。做糕冇前景,都諗轉吓行啦!由細對住呢行咁耐真係厭㗎,邊至想做?當然唔想做!」常言做那行,厭那行。他放下了做糕,離開父母和弟弟。當時他考到的士牌,就去揸的士搵食。
當了的士司機,他才發現爭食的士愈來愈多。「的士多,分薄咗,難搵食,我覺得揸的士已經唔合時宜。」他只好回家再做糕去。
人心之花散落時
哎呀﹗
這痛楚的嘶喊,如被一拳激中喚醒做糕的初心。他離去而再回來,父親沒有責怪,但最終也要靠父母,他感覺像欠了一個情。這時父親年事已高,還交付給他打理。他有感傳統磨米、壓漿、發酵,花工夫又費時,生產能力低。適逢工場拆樓,沒地方磨米,他打出如意算盤來。「新時代講求快,可以用現成嘅粘米粉,節省咗磨米艱辛嘅過程,慳番唔少成本。」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人心之花是也。人心搖蕩、人性明暗,有跡可循卻難以理解。他騙得了自己,卻瞞不到客人,有些熟客吃過,覺得不是死實實,便是散收收,味道不同了。當他面前,把糕丟進垃圾桶,這恍如大力地摑了他一記耳光﹗「我好唔開心!」
客人騙不了,一個個離去,不單虧本,父親打下來的江山招牌也搖搖欲墜。他痛過,才領會,才醒覺。「老竇曾經同我講,做生意最緊要老實,對得住啲客,如果啲嘢唔得賣畀人,等於呃人。」
痛定思痛,自此,他堅持用傳統方法,磨米蒸糕,慢慢把客挽回來。
兵戎相見終告捷
傾哐!傾哐……
電視機傳來武俠劇的刀劍聲,短兵相接,仿如與同行舞刀弄劍的惡鬥……八十年代,大牌檔人稀少,父母接受他的提議,到較多人流的福華街租鋪,他可以邊看着電視邊賣糕。
如今他不辭勞苦,店仍維持磨米做糕,果然吸客,生意滔滔。那時深水埗有不少經營糕點的行家,見其客人川流不息,不免見獵心喜。某行家到來請教,叫他傳授做糕訣竅。「老竇當年都千辛萬苦先學識,而家問一問就要教你,有冇咁便宜嘅事?況且你又喺深水埗做糕,教咗你,咪搶自己嘅生意?傻㗎!」
他拒絕了,於是行家心生一計,急遽地將其租鋪買下。「佢買咗間舖,繼續租畀我哋,遲遲唔收,等我做旺咗佢先至要返,到時接收晒我啲客,賣佢嘅糕。」
他被擺了一道,但對方有鋪佔了優勢。他覺得租鋪不是長遠計,立意要父親買鋪。機緣下他們買到隔鄰的店,即現址的角落鋪,於是搬到鄰店繼續賣糕。行家業主收回原店,賣同樣的糕品,兩家並列打對台。「大家爭,佢鬥平,佢賣五蚊三件,我一件三個半。啲客嚟買,話我貴,但一樣幫襯,因為我嘅糕好食過佢。」
對家乏人光顧,大拍烏蠅,結果結了業。「以前一直覺得老竇嘅手藝好平常,而家我知道係寶。」他深深感到做糕秘方的強悍和魅惑力,亦全憑這贏了漂亮一仗。
仍不敢須臾或忘
啪啪啪啪……
掌聲響起,在百般磨難過後﹗97年金融風暴後生意轉淡,他想到增加產品提升銷售。「試過加整老婆餅、合桃酥,同芝麻糕、紅豆糕、馬蹄糕。啲客都係鍾意食用磨米做嘅糕,麵粉做嘅老婆餅冇得留低,磨米嘅紅豆糕同芝麻糕都賣得,就繼續賣到而家。」
他將芝麻磨粉混合米漿倒進盤內,先蒸熟第一層,然後第二層、第三層,如此類推,蒸到第九層,做出芝麻糕。入口綿細軟滑,慢慢化開,不甜膩,飄散出芝麻香氣,細嚼還能感覺到點點的黑芝麻末,滿嘴生香。內裏沿用父親的磨米米漿,糕身特別柔韌有米香。
03年,《飲食男女》報道坤記,指明香港製造。「由嗰時開始旺,生意幾倍咁升。到15年攞米芝蓮推介,多咗好多外國遊客慕名嚟幫襯。」
店子紅了,親友都建議他擴大工場、增加產量。「要快就要機器生產,就冇咗手做嘅味道。」用手做糕,時間有所局限,快不得,產量不多,如白糖糕一天最多二十多底,砵仔糕一天只一千幾百碗。他斷然回絕。
「唔會大量生產!我一定唔會再犯錯!」他絕不容犯下些許錯,縱使別人不追究,自己卻不敢須臾或忘。堅持遵循父法,不粗製濫造。09年父親因年邁身故。「我會盡自己能力細心做糕。咁樣做係為咗品質,亦係為咗啲客。更大嘅意義,係為咗阿爸。」他回憶中的父親,為人正直,扛起家庭和事業,勤懇堅忍,從未埋怨過辛苦。做人忠誠,對客童叟無欺,因而儲落大批熟客。
入夜,他開啟門口射燈,照着坤記的招牌,淡淡的糕香,歷五十年而不散,讓人念念不忘,有燈就有人,延續父親的精神。
撰文:孟惠良
攝影:關永浩
坤記糕品專家
地址:深水埗福華街115-117號北河商場地下十號鋪
電話:2360 0328
營業時間:7:30am-8pm
詳情: http://bit.ly/2QLfzL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ab2m8B5k/hqdefault.jpg)
商場租鋪 在 澳門鬼商場多,有人租唔起舖,有人有舖卻唔出租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