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周,滑臉書時看到一張國健署哺餵母乳的海報,內心百感交集,回想我成為婦產科醫師這十幾年來,政府和醫療機構對提倡哺育母乳做出極大的努力,餵母乳對寶寶比較好,也已成為全民共識。可惜的是,以我的觀察不管是國健署提供的官方宣導衛教或各大育兒網站提供的資訊,卻常將餵母乳說得太輕鬆,好像照著這些簡單的步驟「儘早餵、正確餵、隨時餵」,奶水就會源源不絕,餵母乳之路就會一帆風順,但針對餵奶的各種困擾和疼痛卻著墨甚少,很多媽媽遇到問題時容易不知所措,另外相關資訊總是過度強調母乳的不可替代性,無形中也對沒奶的女性造成壓力。
這幾年我在門診追蹤產後媽媽餵奶的狀況就發現,母乳夠不夠真的跟媽媽做了多少努力無關,且在真正開始餵之前也都無法預測。很多人在產前上了許多母乳相關課程、足月後勤奮按摩乳房、狂喝各種湯水,但母乳量還是「追」不起來。
最近又有一個產後媽媽和我說,為了追奶,他一整天幾乎都在手擠奶根本無法休息,但還是跟不上寶寶的需求,非常想放棄餵奶。但當看到「喝母乳的小孩比較健康聰明」的衛教資訊,又覺得自己不繼續努力,就是沒盡力當個「好母親」,只好耐著疼痛繼續擠奶,後來又接到衛生所關心的電話一句話「媽媽,我們還是要以母乳為主喔!」卻因手酸、胸部痛而力不從心,一時之間崩潰痛哭。她又哭又氣地和我說「我才不信這樣過度的推廣母乳,媽媽真的會開心,能好好坐月子」!
因此我認為,若一再宣導母乳最好,甚至暗示母乳等於母愛,反而會讓增加許多媽媽產後憂鬱症的風險,我大膽的說,既然大家都知道母乳很好了,相關宣傳口號是否可從「奶不夠」的媽媽想一想, 比如說:「喝配方奶的孩子健康一樣好」,「母乳不夠又怎樣,母愛永遠不會少」
回過頭來講宣傳的海報,就算母奶足夠,餵母奶真的如海報那樣溫馨美好嗎?
當然不是。 母乳足夠的媽媽煩惱也沒有比較少。在產後門診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餵奶真的比自然產更痛,生產至少可以打無痛,脹奶塞奶的痛真的欲哭無淚!稍微睡過頭沒擠奶,就痛死了!烏醫師,妳怎麼都沒先告訴我!」也常有第二胎的媽媽說,和第一胎不一樣,第二胎奶來得又急又快,一不小心胸部就會變成石頭。
的確,我們很少提供母乳困擾的資訊給媽媽,導致很多可預防的事情被漏掉,比如說,當寶寶睡眠時時間拉長時,媽媽若跟著一起睡過夜,沒排空乳房,就容易導致塞奶乳腺炎。尤其第二胎的媽媽,大發奶的時間通常更快,沒有提醒真的更容易漲到發炎而苦不堪言。還有親餵雖然方便,但因先生無法替手,往往需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很容易為了餵奶而有一餐沒一餐,如果沒有事前吃飽排空膀胱,就很容易因憋尿而尿道發炎。
當然餵奶的突發狀況千百種,再好的衛教也不可能精準解決所有餵奶的難題,不過我認為比起現有的,我們絕對可以再做得更好!
好比這個海報就可修正成,儘早餵,奶不夠不是妳的錯、寶寶睡得長, 小心塞奶找上門、隨時餵,媽媽別忘吃喝拉撒睡!另外,國健署其實也有孕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可解答哺乳的各種疑問,使用過的人都表示資訊提供完整態度很親切,也可以印在一起給媽媽參考。
講了這麼多當然不是要鼓吹大家放棄餵母乳,而是希望讓媽媽能預先知道餵奶可能遇到的狀況和困擾、除了能有更多心理準備,避免措手不及外,也能在每個改變的階段(出院、離開月子中心、回職場)預先找好後援, 比如專業的泌乳顧問、物理治療師。當遇到狀況時,不會孤立無援,焦慮的上網找資料又不確定該相信誰的建議。
另外,政府若想要提高母乳哺育滿六個月的比例,就更該做好各種配套措施,比如重新調整帶薪的產假的長度,嚴格審核各職場、公共空間哺集乳室配置是否足夠。而不是讓政策淪為口號,讓媽媽最後只能在事業和哺乳之間二選一。
各種衛教應該更多元,盡量從媽媽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了提高餵母乳的比例,忽略這些哺乳的辛酸與困境。比如,餵母乳的人可能更得注意蛋白質、鐵質的補充,避免產後落髮嚴重,除了指導正確姿勢外,也可鼓勵媽媽在懷孕時多加強上肢的肌力,幫助減少餵奶造成的腰痠背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母乳固然對新生兒的很好,但有時候未必是對媽媽最好的選擇,還得考量到每個人實際的狀況,比如奶量和後續事業的規劃。畢竟育兒的路上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配方奶、瓶餵、親餵都是選擇題,絕非是非題。
#多幫媽媽想
#母乳配方都很好
小吐槽一下,親餵媽媽很少長髮飄逸,很多人根本早早剪短或亂綁起來了!
哺乳姿勢衛教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最近有媽媽和我反映,快要生產了 但醫院附設的月子中心臨時被徵召做武漢肺炎專責病房,讓她不知何去何從,深怕沒去月子中心會手忙腳亂、做不好月子錯失產後調理身體的機會,更影響往後的健康。
還是要先澄清一下,坐月子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身體休息、促進產後恢復。但坐得好不好,都跟長遠的身體健康並無關聯。而「坐月子」在我看來,最主要的目標包括三個:
1.確保惡露排出、傷口恢復
不論生產模式,產後恢復的重點都是在傷口的照顧、觀察是否癒合良好。在月子中心的好處是,會有護理師天天巡房檢查傷口,觀察惡露量是否過多,通常也會定期安排駐診婦產科醫師供媽媽們諮詢。
不過其實不去月子中心,媽媽也無須擔心。因為產後傷口癒合不良其實極為罕見,且出院前醫師也都會初步確認傷口癒合是否正常,並安排產後兩週回診確認傷口復原狀況。若是剖腹產,在拆線時也會指導該如何更換敷料。這時惡露的量也慢慢減少。護理師出院時也會提醒如和觀察及照顧傷口。
因此,只要出院時,了解如何照顧傷口,就算居家也可以坐好月子。
一般來說,出院後2~3週左右,會陰部傷口若仍有腫脹、拉扯感,或如廁時尿道口會感到酸漲,因此出院前都會預先開好止痛藥,軟便劑降低痛感,另外也可利用溫水坐浴緩解疼痛。剖腹傷口則是在腹部用力時(如打噴嚏、大笑)仍可能有拉扯的痛感。出院時,要問清楚手術醫師何時可以正常洗澡。(通常是術後一到兩週。)
另外,產後惡露仍會製造排出,並非一次性排完,因此為避免血凝沾黏產褥墊導致外陰受傷,影響癒合,建議如廁後用溫開水沖洗會陰傷口。
@@@@產後六週,通常子宮已回到骨盆腔,惡露也已轉成褐色、少量,,但若發現傷口化膿、有紅腫熱、發燒,或惡露暴增、大出血等狀況,就應立刻回診。
2.飲食盡可能餐餐均衡、健康
傳統觀念對坐月子期間飲食有諸多禁忌、讓人覺得好像非得吃特定的月子餐才行,但其實月子飲食並無特別,就是均衡健康飲食。頂多是為了幫助傷口恢復,可將蛋白質攝取比例從20%調高到30%,以碳水:蛋白質:油脂=4 :3:3去分配熱量 。再來就是因母乳裡含有許多鐵質鈣質,因此媽媽需注意這兩樣營養素的補充,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週吃一到兩次紅肉,每天有喝牛奶,或是繼續使用孕期綜合維他命也可行。
而月子中心的好處在於有人定時送餐、幫忙計算三餐營養比例,相較方便。但若家裡有人可以準備家常菜又何樂不可?即使沒人幫忙料理,再現在各大外送平台方便選擇又多,也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
唯要注意不要熱量不足(不用刻意計算,可觀察體重,每週不宜下降速度超過1-2公斤)以免導致產後落髮增加、精神情緒不振、免疫力下降。另外注意避開過度油膩的炸物和酒精即可,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禁忌根本毫無根據可以置之不理。
3.充分的休息、適應育兒生活
充分的休息也是產後恢復重點之一,只不過新生兒的作息可不是大人能掌控,雖然永遠是吃奶、排泄、睡覺三件事循環,但新手爸媽一開始確實很難掌握節奏。有時候寶寶忽然無法睡滿四小時、有時尿布換了奶也喝了仍哭不停。很多朋友也曾開玩笑地和我抱怨,照顧新生兒根本比值急診、顧加護病房還累,尤其是她對寶寶的哭聲特別敏感,一點聲音馬上秒醒,根本每晚徹夜未眠。
月子中心的好處就是累了可把寶寶推回嬰兒室,不用在產後立刻面臨二十四小時母嬰同室的情況(不過,我還是會建議在離開月中前提早適應和寶寶睡過夜,避免返家後適應不良。)
除此之外,照顧新生兒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從頭學習,好比洗澡、換尿布、觀察大小便、臍帶護理等,月子中心在這方面就好像提供考前衝刺的補習班,可以手把手教會新手爸媽。
如果選擇返家坐月子,媽媽除了做好心理準備以外,最好在產前和隊友商量好如何分工,好比輪流和寶寶同房、太太餵奶時先生幫寶寶洗澡準備餐點做家事等。而現在網路資源豐富,育兒相關影片非常多,爸媽也可在生產前大致瀏覽過一遍,以免產後手忙腳亂。也可把握出院前嬰兒室提供的衛教,勇敢發問主動練習。
另外,針對哺餵母乳,有些月中會有配合的泌乳顧問、資深護理師一對一指導技巧,如果遇到塞奶、石頭奶、寶寶吸奶姿勢不正確,和媽媽乳頭不合等狀況時,也能有人立即協助。
因此針對不去月中的新手媽媽,我會建議要在產前預先找泌乳顧問諮詢,一方面了解可能遇到的狀況,二方面可在產後遇到問題時,立刻尋求協助。針對疫情,現在也有許多線上諮詢的服務,好比大力推廣母乳的毛心潔醫師,以及國健署一直都有的的哺乳專線(0800-870870)。
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在哪做月子都要盡可能保持活動,避免久坐久躺,才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骨盆底肌恢復,避免四肢產生血栓。另外產後也可持續練習凱格爾運動降低日後漏尿、子宮下垂的風險。
綜合以上,我認為居家坐月子也可以把月子做「好」,只不過需要事先找到正確的資訊來源。另外如果由長輩協助,建議在產前針對坐月子的各種細節,包含飲食、作息和生活習慣溝通清楚。我就曾遇過媽媽和我抱怨,婆家堅持坐月子連客廳都不能進,只能關在小房間,令她後悔不已、婆媳關係也瞬間崩壞。
疫情膠著,現在懷孕的媽媽一定比其他人更焦慮,產後憂鬱的比例也可能因此提高。我要藉此提醒媽媽的伴侶、家人和月中護理師多加留意媽媽產後的情緒,當她出現莫名低落、害怕、沮喪,哭泣不停,或行為舉止反常等狀況,立即給予關心或轉介專業人士諮商。針對產後憂鬱,照顧等議題我也會陸續直播分享,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喔!
哺乳姿勢衛教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八卦
還是常見產後媽媽們坐挺挺的哺乳,其實這樣的姿勢哺乳相對費力,且寶寶在重力往後拉的情況,姿勢不容易維持。大部分的哺乳衛教都是從搖籃式或橄欖球式開始教,但這兩個姿勢都相對費力,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躺著餵。生物性哺育法是我們肌膚接觸時讓寶寶找到乳房的姿勢,也是平常哺乳的省力姿勢。記得把包巾打開,讓寶寶與媽媽互動,寶寶的手觸摸媽媽的乳房,會引動媽媽分泌更多的催產素,讓媽媽哺乳更順利。坐直前傾的餵奶姿勢,就母親身體結構上來說,橫軸是卡住的,筋膜拉緊,會影響泌乳的順暢。
影片是四年前錄的,現在不在四季和安,在協和婦女醫院喔!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媽媽寶寶MOM TV
https://youtu.be/iqK2C1dX1YI
母親與寶寶的身體結構出問題,都有可能哺乳出現困難,有狀況請尋求專業的協助。
哺乳姿勢衛教 在 【哺乳須知】母乳哺餵教學大全!正確姿勢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獻給所有新手媽咪 最實用的 衛教 影片來了!! 剛生完寶寶後…… 想親餵卻不知道該怎麼餵因為護理師教過後就忘了 每次哺餵時都在確認 姿勢 到底正不正確 ... ... <看更多>
哺乳姿勢衛教 在 5種常見哺乳姿勢| 餵奶姿勢的訣竅| 母乳餵養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薇恩產後護理之家- 衛教 影片part1 餵奶的正確 姿勢 (瓶餵). 薇閣產後護理之家•19K views · 13:41 · Go to channel. 全母乳媽媽全攻略:親餵成功秘訣與擠奶 ... ... <看更多>
哺乳姿勢衛教 在 『衛教』哺乳大小事 - YouTube 的八卦
『 衛教 』 哺乳 大小事. 22K views · 3 years ago #石頭奶 #餵奶 #乳腺炎 ... 含乳 姿勢 、 哺乳姿勢 、 哺乳 時間、一天 哺乳 次數,如何判斷奶量足夠, 哺乳 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