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作室,小小的夢。
沒想到回台灣生完小孩後,也讓日本先生阿桃萌生了在台灣生活的念頭。
台灣美食的香味跟人情味深深抓住他的心與胃。
受到這麼草根的日本伴侶影響,也讓我再度開啟了「台妹」開關(台灣老妹),我們無時無刻都享受著生活所帶來的每個體驗。
生活多了甜甜圈的加入,並沒有因此嚮往安逸,反倒是經常受到這個勇敢小夥伴的激勵,也因此讓我們有了在台灣開一間「小小工作室」的決心。
從做卡通便當開始、接日本觀光採訪、有幸出版兩本書籍、再到求子順利後回來台灣展開新生活,經營網路社群這幾年來,手機電腦後端看不到的壓力與疲累雖然常常讓我喘不過氣,卻也為我們一家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改變。
在甜甜圈滿六個月,也是我32歲生日的這幾天,送給自己最大的母親節&生日禮物 「 #自然捲捲工作室 」。
經歷斷捨離在日本將近12年的身外之物後,我們終於明白「自然」才是最舒服的狀態,而「捲捲」則是我所愛的丈夫與女兒,一對頭毛都自然捲到失控的父女😆
這個工作室非常迷你,卻會有個溫馨廚房,不是厲害的打卡景點,卻是一個「日常、料理、手作、體驗」的小小空間。
接下來完成後會不定期舉辦:
🍙卡通便當教室
🍙中日文繪本說故事
🍙手作工藝體驗
🍙中日文對話交流
🍙日本家庭料理分享
🍙點心烘培下午茶
🌕也會私心邀請喜歡的講者們來辦小講座。
縱使做這些事沒什麼太大的營收,但卻讓人熱血沸騰,這段時間甜甜圈也被我們夫妻揹著四處找房與處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無論晴天雨天每天大甲台中搭公車往返,三個人越來越黑😆但看著工作室慢慢成形,我們相信接下來在這空間裡會衍生出的好緣分與夢想,絕對無可限量!
如果你也喜歡「自然捲捲」在做的事,歡迎加入一起來玩!
⭕️捲捲Line https://lin.ee/1EkMSxpZ6
⭕️捲捲ig https://pse.is/RWNHU
我會不定時發出活動資訊,雖然空間有限可以參與的人數不多,但請大家耐心的陪我們一起成長喔!
另外,「自然捲捲」沒有FB粉專,媽媽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之後要報名或有問題,我們都直接在捲捲Line 跟捲捲ig搞定~好嗎?😏
工作室地點在我的故鄉「台中」,詳細地址等之後活動表出來,會跟有報名的朋友們說唷!
————
✨關於日本爸爸阿桃為什麼要為寶寶畫繪本及帶著全家搬回台灣的原因都在這裡
https://wp.me/p8Z6FX-69K
🇯🇵日本搬回台灣全記錄
https://youtu.be/sorcdZG3gm0
🍎回台灣生產的原因
http://pesc.pw/L65NL
🍩甜甜圈水中生產全記錄,願把這份感動與你們分享
https://wp.me/p8Z6FX-6cR
阿桃畫給女兒的繪本「和我做朋友好嗎?」
#星宇航空機上指定電子繪本
博客來 https://is.gd/dnE59j
台灣等公車電腦版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台灣等公車電腦版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風行一時的公車儲值卡】
公車票卡的形式幾經演變,你記得悠遊卡盛行前的公車儲值卡嗎?從1995年台北市局部實施「公車票証電腦化」,嘗試以儲值卡取代投現開始,直到2003年儲值卡停用,不到十年時間,曾經存在一個塑膠儲值卡的時代。雖然推行初期遭遇不少問題,如面額動輒數百元、刷卡時間太長影響交通等,仍逐步普及,成為與投現並存的公車票證。
有趣的是,公車儲值卡曾發行過許多不同款式,也逐漸發展出某種收藏趣味。大家當年買過那些圖案呢?
#公車儲值卡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5/10/25
圖說:台北市聯營公車票証電腦化試辦車上刷卡,市府交通局長賀陳旦(圖)親自試乘,發現票卡不足,要求業者盡快補足。
攝影:徐兆玄
來源:聯合報
歷史新聞
【1998-04-12/聯合報/15版/周日報】
公車儲值票 集卡巿場新寵
【本報記者胡寶璉】
如果你是公車族,建議你趕快翻箱倒櫃找一找已用畢的儲值卡,目前最貴的一張有三千元行情。只要「有心」加上「恆心」,財富就在你身邊,繼電話卡、職棒卡等「熱門」卡後,目前集卡市場上的新歡就是公車儲值票卡,如果你是個公車族,或者曾經買過公車儲值票卡,建議你趕快翻箱倒櫃,找一找已用畢未丟棄的公車儲值票卡,看看是否手上有張已在不知不覺間「增值」的公車儲值卡。
公車儲值票卡於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廿五日起實施,至今已有兩年多,這個當初不斷被民眾抱怨不方便的新制度,現在已廣被接受,每月全票銷售張數更高達卅萬張,在有心人士的收集與炒作下,想不到更成為一種生財工具。
負責製作北市聯營公車儲值票卡的卡通公司總經理龍貺雲指出,發卡至今已有卅六種圖案,除了發行之初的十家公司標誌的圖案重複使用三次外,目前票卡維持每月發行兩種圖案,最近部分公車票亭張貼「回收用畢儲值票卡,每張回收兩元」,同時發現有些司機有向乘客索取用畢票卡的習慣,同時有民眾固定到該公司詢問是否出新圖案的儲值票卡,循線了解後,業者才恍最貴的一張卡叫價三千元。
龍貺雲表示,公車儲值票卡的圖案,除了前三款都是採十家公司的標誌外,其他圖案多是向拍攝民俗或生態的攝影家購買其作品版權,每種圖案最少印製廿萬張以上,甚至五六十萬張,由於數量大,事實上增值空間不大,但若民眾不以為意,用過即棄,而有心人士每個圖案都收集,則仍具炒作題材。卡通公司至目前為止,發行的圖案中,包括有古錢幣、台灣民間戲曲樂器、國劇臉譜、中國傳統建築、淡水線最後列車、布袋戲偶、印象派畫作、台灣風景等,據了解,一張國劇臉譜的關公像,當時由於庫存的儲值票卡只剩下六萬張,因此,該圖案只印了六萬張,而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更少,由於「奇貨可居」,目前一張未使用的叫價到三千元。由於未使用的儲值票卡收集成本較大,除了卡迷外,包括博愛路、延平南路、牯嶺街等集卡市場,以用畢的儲值卡為主,一般圖案一張行情約十元至五六十元,至於用畢的關公臉譜則有三百元的行情,編號第四號的「蘭嶼雅美族的獨木舟」發行量十二萬張,也是較值錢的一款圖案,另外,也有專人收集驗票機列印餘額有變體情形的票卡,每張叫價到一百八十元左右。
如同變體郵票般,儲值票卡上一些已不再出現的圖案或字體,也具炒作題材,像每張票卡背後都有票號,據指出,最早使用的公車錄碼機打出來的號碼字體較大,但在印了不超過一萬張後,錄碼機壞掉,換了新的錄碼機打出較小的字體,造成擁有大字體票號的儲值票等於絕版,也較值錢,也是卡通公司始料未及。─般圖案行情也要十元
另外,初期的儲值票金額寫在正面,但由第三號起,正面不再加印金額,可提供收集者參考,其他,還有公車聯管中心贈送給亞太道路協會一千張儲值票卡,特別在該圖案上印製「一九九六年亞太道路協會年會紀念」的票卡,也具增值空間。
現行公車儲值票卡分成全票(六百元、三百元、六十元)、學生票、優待票,以及社會局發行的老殘票,全票已出到卅六款圖案,學生票到目前為止發行了三種圖案,分別是一號的十家公司的標誌、二號的布袋戲偶,以及三號的祥獅圖案,優待票也是三種圖案分別是一號的十家公司標誌、二號的反毒宣導與三號的反毒宣傳車,老殘票則是一個愛心圖案,在票卡上,全票以A辨識、學生票為S,優待票為H,可以說玄機重重。
卡通公司表示,今後在票卡圖案的選擇上,希望朝趣味性、傳統民俗與台灣本土化為主,同時,將儘量發行系列圖案,以提高收藏價值與民眾的收集興趣,但在發行數量上,為避免有提供炒作之嫌,每款將發行二三十萬張以上。
公車卡的收集市場目前仍在起步階段,發行圖案仍不多,市場業者透過管道收集用畢的公車票卡,整理、篩選,再出售,民眾如果有心,今天起,每月購買兩張公車儲值票,除了可以滿足收集的樂趣外,或許有一天還可以發一筆意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