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很好啊!怎麼了嗎?|
看到網路上一些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人在那邊對我高職生、高職生叫,我都覺得他們好瘋,他們可能不知道走技職專業的人一畢業的薪水就比他們高了,有的甚至在讀書時就已經邊與產業合作培養實務經驗,邊讀書邊賺錢了。
即便不要用資本市場的邏輯看技職體系,他(她)們對社會的貢獻都比酸民來得多,所以在那污名化高職生(技職體系)的人也不秤秤自己的斤兩。😉
看不起高職生嗎?來來來!讓井底之蛙見識一下台灣技職生有多優秀:
『台灣在去年俄羅斯國際技能競賽青年組拿下5金、5銀、5銅、23優勝,在63個參賽國家中名列第3。』
我認真說如果父母擔心小孩未來出路,不想他們做低薪長工時的工作,那投入廣義上藍領工作的領域,會是很好的選擇。
不信,去問問傳產老闆有多需要他們,以及在廠裡面「師傅」等級的人收入多少,甚至老闆也是從技職體系出來創業的。
但如果真要挑技職體系的毛病,那其實跟普通大學差不多,就是社會學、哲學、歷史學等社科人文領域的知識比較缺乏。
但這已經不是問題了,看看我的書架或政府推廣充沛的進修管道,都能讓像我們這樣技職畢業的學生,再回一般大學、研究所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真心想學習,台灣的教育體制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台灣的技職體系一直在發光,今年第五十屆的全國技能競賽即將選拔出,明年代表台灣出賽上海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組成的國家隊。
勞動部特別盛大舉辦,將賽場移搬到全國民眾面前,希望讓大家親臨現場欣賞精采的技藝。
9/18-9/20在「南港展覽館2館」開賽,邀請大家這個週末一起到南港展覽館2館走走看看。
這種全國性的技藝競賽跟電競一樣刺激,譬如「飛機修護職類」就直接把直升機運進場館了,搞這麼大不去看說得過去嗎⋯⋯
#大家一起為台灣選手加油
#台灣隊
🌶️讓專業的來第五十屆官網:https://skillsweek.tw/2020skillsweek/
🌶️全國技能競賽點這:https://www.facebook.com/WDASE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介紹 訪問作者:Nero 黃恭敏 內容簡介: 故事之所以在這世代存在,是為了填補人們心中的裂痕。 死並不是唯一的悲劇,活著也不會是喜劇。 這份裂痕就在那。因為如此真實,於是如此孤獨…… 由於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困惑人與人之間界線存在的意義,這世界...
台灣的教育體制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八卦
我對於 #林昀儒 父母每月自費13萬請中國教練這件事沒什麼意見。
中國是桌球強國,台灣的父母在經濟能力允許之下,幫小孩請外籍教練(對,中國教練算外籍教練,小粉紅不要叫),這件事沒什麼好講的,特別是林昀儒已經是從小決定往職業選手之路邁進,他的父母當然會想好好花錢栽培。
但值得大家討論的,或說作為一個父母,我比較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面臨小孩在學業與運動之間的抉擇,而作為父母,又該投注多少資源讓小孩一圓運動夢。
這問題在台灣不難理解,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之下,有運動天份的小孩,隨著一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在「升學vs運動」的二分法選擇之間,壓力會越來越大。
小學時,學業壓力不大,看著小孩喜歡跑跑跳跳,讓他們去校隊玩玩,也玩出一些成績,父母都覺得開心。但升上國中,還要繼續花這麼多時間在運動上嗎?許多家長難免會開始猶豫。
道理很簡單。父母的擔憂是:搞體育,未來有沒有出路?畢竟,不是每個小孩未來都可以當國手,都可以成為職業選手。講白了,就算當到國手,在巔峰期過去之後,也的確面臨到就業跟生計的壓力。
「因為除了打球,我什麼都不會」。這句話,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當然,還是有少數的運動員有培養運動以外的專長。
台灣的體制,在小孩決定往運動方向邁進之後,對課業的要求通常越來約鬆。在早期,許多體育校隊甚至上課時數不足,學校及教練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遇到週間有比賽時以比賽為重,比賽結束後也不會補課。
對選手來說,看著學長學姊也是這樣過來,也不自覺走上相同的道路。這是過去常見的弊病。
教育部體育署在今年修法,讓國中小體育班學生每日練習的時間從「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改為「至多以三小時為限」,這是正確的做法。我也相信,現在的學校及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選手在運動以外的學習。
但歸根究底,對於家長來說,還是得面臨這樣的抉擇:讓小孩投入運動,是幫小孩?還是害了小孩?
林昀儒顯然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根據媒體報導,他的父親是體育學博士,母親是國中校長,林昀儒的國中跟高中都是在家自學,因為他的父母很小就發現林昀儒的桌球天份,並且立志栽培。
撇開一個月13萬元教練費用的經濟層面考量,單純就父母角度思考,應該沒有很多父母會在小孩十二歲時,便決定讓小孩全心往職業之路邁進。
風險很大,不是嗎?林昀儒當然從小在桌球展露頭角,拿了一些獎項,但這樣的小孩很多啊!又有誰能知道他能在19歲時就登上奧運舞台?他父母也不曉得。
林昀儒的父母顯然很早就做了決定,甚至是一種賭注。他們賭對了。
講到這,請讓我岔開話題談一下 #郭婞淳。
我不是要講她奪金牌有多厲害,因為這個大家都知道。
我要講的是,她在奪金牌之後,陸續在臉書上感謝她的贊助單位,包括台灣大哥大、TOYOTA、Under Armour及富邦金控。
當然,她奪金之後的社群媒體發文也許是當時的贊助條件之一,但好的選手,是需要企業投資的。我希望郭婞淳的成功,可以讓更多企業更踴躍贊助選手,而且從學生時期開始。
當然,我也看到郭董十年贊助 #莊智淵 六千萬元的新聞。撇開政治立場不看,這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企業贊助選手,也許也可以幫企業本身節稅,但重點是,這會讓更多選手無後顧之憂,願意投身運動產業。
在美國,優秀的運動選手在大學時期甚至高中時期,便開始接受企業贊助。這是美國運動產業發達的眾多原因之一。運動必須是一個產業,有明星運動員帶動商機,吸引更多資本投入,整體運動才會蓬勃發展。
(經網友提醒,我這句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美國如NIKE等運動品牌會贊助運動名校,至於選手本身能不能接受贊助,到2019年才放寬規定。以上說明。)
更多的企業投入,更完整的運動產業鍊建立,「體育vs運動」的差異,選手在學生時期如何兼顧課業及競技場上的表現,大學體育獎學金的多寡等等,上述每一題都可以有許多討論。
讓台灣的運動選手,能夠從小認知到「升學vs運動」並不是二選一的命題,而是一個他們未來即便從選手身份退下,仍然可以在這個運動產業鍊下發揮專長並有穩定收入,才能鼓勵更多有運動天份的小孩及他們的父母,願意讓小孩一圓運動夢,即便只是嘗試幾年也好。
也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林昀儒現象的另一個思考角度。
台灣的教育體制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八卦
《深夜聊天》
又睡不著覺,所以還是上來寫寫廢文。(ps. 每天都是下班之後就累癱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一不小心就睡了三個小時,導致現在睡不著。)
最近覺得愈來愈無力了,工作上或人生上都是。
其實,教學工作真的會有種把我整個人「耗盡」的感覺。千萬不要看老師只是站在講台上講課,感覺很輕鬆;私底下要花多少時間收集資料、設計課程、製作講義或投影片、處理學生的各種疑難雜症,除此之外,還要設計作業、批改作業、登記分數,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狀況,兼顧公平性與獨特性,還要額外花時間及心力訓練學生參加比賽——這些辛苦都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說實在的,老師真的不是只有「教書」而已啊。認為老師「只要把書教好」,這種想法實在是很天真,並不符合實際的狀況。
說得更實際一點,對一個學校老師來說,「會不會教書」反而是其次的問題。
當然,學生是很需要一個「很會教書的老師」,可以讓他們學業進步,考到好成績,或是對某個學科產生更進一步的興趣。但是,我現在覺得,學生在這個年紀其實更需要的是一個真正了解他們的老師,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的老師。「會不會教書」真的是其次。
這對我來說真的很困難。其實我就是個完全不會照顧自己的人,內心也很缺乏愛;這樣的我,要去照顧學生跟關愛學生,真的要用盡自己的心力去學習、去付出,而且還可能做得很糟糕。最近常常有種「我是不是個很失敗的老師」的念頭盤旋不去。
突然想到去年的文言白話之爭。在那一波論戰中,許多網紅或公知跳出來攻擊教學現場的老師,批評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專業程度不足。也許他們的批評是對的,在國高中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們的專業程度本來就很難達到大學教授的水準(實際上也不需要);在某些自己不太擅長的專業領域(例如白話文教學)可能連研究生的水準也達不到。但這恐怕都不該成為評價老師是否稱職的唯一標準。
我兩年前才剛脫離研究生的身份,一直到現在,我都還不斷吸收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在教學的時候,我只能說,這些東西對我的幫助是微乎其微。老師自己的專業能力很強,是一回事;有沒有辦法教到學生都懂,對學生的人生有實際的幫助,又是另一回事。有時候覺得很無力的是,學生通常一點都不在乎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意義」,對他們的人生有沒有幫助,他們只想知道「這是不是標準答案」,可不可以考到高分。
其實這不是學生的錯,只能說,台灣的教育體制好像難免會讓學生變得這樣短視近利。
其實,台灣的老師已經翻轉到把自己給整個翻過去了,但學生通常還是原地不動。接下來該思考的,應該是如何引發學生的自覺,讓他們自己負擔起學習跟思考的責任;除非學生自己想翻轉,否則老師自己怎麼翻都是翻不過來的。對於這個問題,我目前真的已經耗盡,再也無心力去思索了。
明天要繼續戴著腳鐐跟手銬跳舞了,算了,睡覺吧,晚安。
台灣的教育體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介紹
訪問作者:Nero 黃恭敏
內容簡介:
故事之所以在這世代存在,是為了填補人們心中的裂痕。
死並不是唯一的悲劇,活著也不會是喜劇。
這份裂痕就在那。因為如此真實,於是如此孤獨……
由於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困惑人與人之間界線存在的意義,這世界在Nero心中出現一道裂痕,高中畢業後他開始一個人背包旅行,年紀輕輕就已浪跡天涯。這本收錄他攝影美麗圖片的書籍,不只是想促使人啟程去旅行,而是想請你尋找真實,以自己的雙眼重新認識這世界。
〈不遠處的夏天〉裡,他前往城崎看花火時邂逅了日本少女,兩人感情隨著季節變化浮沉;十八歲那年他去紐約讀大學,跟隨兩位音樂系女孩開始學〈琴〉,以為自己會陪她們追尋樂章裡不曾結尾的情感,最終只能離散成命運交響曲中的小小音符。為了寫實一齣劇本靈感,踏查歌舞伎町尋訪〈野性之華〉而被中國幫派痛扁,又被黑人老大驚險拯救;一直困於過去惡夢與亞洲環境裡謊言與夢想的他,最後卻寧可選擇燃盡命運吹奏一首〈霧之曲〉。上一幕作者的人生電影上演到旅途凝望波蘭的天空,想起幾十年前〈這世界〉某處的裂痕,下一幕他便拉著當時尚未交往的女友的手逃離倫敦恐攻,在擠滿避難者的餐廳內和死神擦身而過……
作者為了尋找愛與自由,踏上時而和自我與生死交戰的孤獨之旅。在德國的青年旅館,未能阻止離旅館不遠的科隆大教堂前發生的大規模性侵事件;在中南美洲旅店,遇上有名同樣來自美國的遊客被當地一名青年捅死──充滿動蕩徬徨的旅途像小說、似電影,卻比報導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世界。他寫下自己生命的掙扎與荒蕪,把一路成長的累累傷痕攤開和縫合。這繽紛的世界並不溫柔,我們是彼此相遇離別的過客,也有各自傷心的故事等著被理解,但在世界的裂痕處有人等你…
作者簡介:Nero 黃恭敏
過去停過台北、美國東岸。過去曾得台灣自由時報文學獎。過去畢業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電影學系。此刻以英國傑出文學新秀人才身份在倫敦待。
這本書寫於2019春夏秋、台北京都倫敦,我24歲。
1994年生。寫作、演戲。
可以活下去。
如果想了解。
作者粉絲頁: Nero Huang 黃恭敏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ep8bPX-s3c/hqdefault.jpg)
台灣的教育體制 在 深談台灣教育體制(文長) - 時事板 - Dcard 的八卦
這篇youtube影片,道出了多國教育問題,畸形的台灣教育,讀書的意義(包含台大學生對大學通識課的無奈) - 台灣,學生, ... 深談台灣教育體制(文長). ... <看更多>
台灣的教育體制 在 台灣教育錯了嗎?高中生吐心聲網狂讚:講得真好! - YouTube 的八卦
台灣教育錯了嗎?高中生吐心聲 ... 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 Chung-Chiene Lee | TEDxDadun. TEDx Talks ... 【神精彩】 台灣教育體制 讓小孩失去樂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