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電價的成本,是百倍的辛苦與無奈】
關於漲電價,民進黨是這樣回覆的:
第一,檢討他人,不能反省自己。
民進黨立委說,馬英九時代漲了更多。
比爛?國民黨時漲電費是因為陳水扁執政末期的凍漲(詳見附錄)。國民黨選前沒有承諾不漲電價,而民進黨有,因此錯在違背承諾。而當年民進黨痛批國民黨漲價是土匪,現在何不同樣標準先自我檢討自己是土匪?
第二,算數作弊,企圖掩過飾非。
經濟部長說,電價平均漲幅3%,僅會影響CPI年增率上升0.08%。
卻不知,主計處的計算方式,早在半個月前被揭穿是作弊行為。主計處調整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公式,電價在物價指數的權重從現行2.2%,降低為1.27%。因此電價上漲,套入公式卻看不出物價有漲。民進黨的作為,不啻掩耳盜鈴。
第三,混淆數據,不知民間疾苦。
經濟部長說,電價調漲3%,如果用電量2千度,1個月影響的金額是113元,除以30天,1天影響的電費大約4元。因此商店影響不大。
首先,3%是平均的結果。住宅的電價上漲1.95%,但是1501度以上的小商家用戶,非夏月每度調漲0.2元,調漲幅度約為4.12%,夏月每度調漲0.28元,調漲幅度約為4.55%。因此,非夏季每度調漲0.2元,2千度電就上漲400元,怎麼可能是經濟部長口中的113元?就算我們只拿平均後的3%,每度電上漲0.0765元計算,2千度用電影響金額是153元,也非經濟部長所說113元。
其次,商家用電量只會兩三千度?經濟部長恐怕不食人間煙火。
小型製造業、代工,氬銲機、馬達等高溫環境下,冷氣不可少,萬度電是常態。餐廳的照明、冷氣、烤箱、冰箱、製冰機、冷飲機、洗碗機等設備樣樣都要用電,冷藏庫、冷凍櫃等固定耗電24小時必須隨時開,一間餐廳月用電從一萬度電到數萬度電都有。而且別忘了,店家有時候還必須提供客人充電的服務。
第四,推諉卸責,要求共體時艱。
經濟部長說,「若是利用這個藉口會影響物價的話,覺得可能希望大家要共體時艱。」
首先,「時艱」真是大環境影響嗎?說到底,是民進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核四若在,台灣電價不至上漲如斯嚴重。
其次,成本是真實上漲,豈會是「藉口」?假設一個小吃店,保守估計一個月用一萬度電,成本上漲2000元,賣一份餐可能只利潤十幾元二十元,一個月要多賣一百份才能把電費補回來。這份努力百倍才僅只打平損益的辛勞與無奈,經濟部長無法同理心,反倒搶先說漲價是藉口,讓商家只能強硬吸收成本,不是另一種的推卸責任嗎?
商家「吸收成本」,苦。如不吸收,或反應物價,消費者苦。或削減員工,則勞工苦。薪水不增加,物價越來越高、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人民苦。
而四苦的局面、產生的連鎖反應,民進黨不會想不到,因為當年民進黨就是這樣罵國民黨的。
※※
附錄
回顧台灣的電價歷史
根據台電的「歷年電價一覽表」,2000年電價平均每度電2.1133元,2008年為2.3010元。2016年3月,台電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每度平均電價為2.5488元。而到2018年,經濟部決定,電價由2.5488元調漲為2.6253元,調整幅度3%。(https://goo.gl/4yufKX)
台灣電價上漲,可分為幾個因素。
短期因素,例如反應國際價格上漲。2007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但台灣由於漲價會得罪選民,陳水扁後期實行「凍漲」政策,拿財政赤字和債留子孫補貼連續虧損的台電,補貼的價差,最得利者是台塑、台積電、鴻海、太平洋百貨等用電大戶的口袋。馬英九執政取消凍漲,符合國際價格,依照使用多寡付費,被民進黨罵「土匪」。不過當國際燃料價格下跌,台電也相應調降電價(如2015年),在2014年曾退給民眾800元電費。(https://goo.gl/U740zt)
結構因素,是台灣自從1999年開放電業自由化,台電必須以高於市售價格向民營市場買電,一簽就是25年的合約,造成台電長期虧損,電價如何不漲?2012年由於電價上漲太厲害,能源局及台電希望九家民營電廠調降購電費率,被拒。當時公平會認定涉及聯合行為,重罰60億,2017年高等行政法院判免罰。(https://goo.gl/U740zt)
近年造成台灣電價上漲的元凶,是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台灣的能源八成仰賴進口,也就是價格高低操之在國際,而非在我。但能夠操之在己的、便宜的核電民進黨棄而不用,先廢核四,未來要以綠代核,以氣代媒,成本每年憑空增加兩千五百億。(https://goo.gl/TPbwCi)
其他關於能源、核電等文章、書籍、影片請看:
https://goo.gl/P3RBmN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侯漢廷 Facebook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各國物價指數202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各國物價指數202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台灣vs亞洲各國歷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排名 -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八卦
Joe:「很多人對於央行們QE的理解,大概就是印鈔救市,實際上的影響是啥,其實也一知半解,以結果論來說,QE是很有效解決經濟和金融的方法,不過央行要具有引導能力,工具用錯方式,那工具就會失效。」
現實上各國央行如何操作資產購買計劃?
首先有一種是固定式的的購買,另外一種則是有彈性的購買。
什麼是固定式的的購買?例如 FED 的第一次量化寬鬆(First Round of 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s,LSAP1)或者是 ECB 的第一次擔保債券購買計劃(Covered Bond Purchase Program,CBPP1),都是事先設定好一個數量以與一個日期,直接告訴市場會在什麼期間購買多少金額的債券。
延伸閱讀: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s
FED 第一次量化寬鬆,出處: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s
什麼是有彈性的購買?像是 ECB 的證券市場計畫(Security Markets Program,SMP)以及 BoE 的商業票據措施(Commercial Paper Facility,CPF)都是非常有彈性的,最近 FED 宣布的無上限QE也屬於這一類,主要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市場。
在 2009-2016 年的期間,全球央行總共有 18 項不同的資產購買計劃,購買的項目主要是公債,但是還有一些特別的資產例如:企業債、擔保債券(Covered bond)、商業票據,也包含房屋抵押型貸款(MBS)在內的各種資產抵押型貸款(ABS),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與 ETF。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19年的報告: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表格,詳細描述了全球所有央行的資產購買計畫:
出處: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美國聯準會的資產購買計劃買 ETF
從上圖,你可以看到日本央行買了 REIT 以及 ETF,相較之下最近美國 FED 在 2020 年 3 月 23 日做出的二級市場公司信用機制(Secondary Market Corporate Credit Facility,SMCCF)聲明(如下圖),就知道聯準會購買企業債的 ETF 是有跡可循的操作,如果美國企業債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購買 ETF 紓解整個市場的緊縮,反而是比較簡單也比較不出問題的方式。
聯準會二級市場公司信用機制,出處:FED-Secondary Market Corporate Credit Facility
資產購買計劃有兩種:QE 和 QQE
在聯準會的文件裡面,資產購買計劃不叫做 QE1、QE2、QE3,上面有提到,聯準會稱為 LSAP1、LSAP2 和 LSAP3,稱為 QE 的其實是 BoE、BoJ 以及瑞典央行,之所以媒體上常全部叫做 QE 的原因,在於最早 2001 年的日本當時就叫做 QE,所以大家就乾脆全部的資產購買計劃通通叫做 QE。事實上,資產購買計劃還能分類為 QE 以及 QQE。
QE(Quantitative easing),所謂的量化寬鬆其實顧名思義就是以數量為目標,例如 2020 年 3 月 17 日,聯準會宣佈成立商業票據資助措施(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CPFF),就是針對商業票據的量化寬鬆,仔細看新聞稿的話,會發現 FED 有表示一定的金額(100 億美金)來進行CPFF。
QQE(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就是在量化寬鬆以外同時加上質化寬鬆,那麼什麼是質化寬鬆?就是政府設定一個政策目標作為量化寬鬆的方向,例如日本央行在 2016 年設定的 2% 通膨目標。
延伸閱讀:日本銀行-“Price Stability Target” of 2 Percent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 with Yield Curve Control”
廣義上來講,美國聯準會最近無上限 QE 應該也被歸類在 QQE 裡面,因為並非是以一定數量為資產購買計劃的目標,而是以解決短期疫情影響為目標。
量化寬鬆有什麼影響?
QE 之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會瘋狂膨脹,最近就看到 FED 的資產負債表抵達史無前例的高了:
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出處:Credit and Liquidity Programs and the Balance Sheet
聽起來好像很可怕,然而以比例來計算的話,FED 目前的資產負債表其實還算安全,可怕的是其他央行,可以看下圖:
出處: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這張圖同樣來自於 BIS 在 2019 年的報告,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在實施 QE 之後,幾乎是膨脹了 90% 左右,日本的 QQE 規模可是高達當年名目 GDP 的 90%,幾乎是傾全國之力來執行 QE 了。相對而言,FED 的 QE 規模以佔 GDP 的百分比來講,從來沒到 BoJ 或 BoE 那麼高。
可能有人會問,還有一個特別高的 SNB,那是怎麼回事?那是瑞士央行,你可以從右圖看到它購買的資產大部份都是外匯,這是當年為了維持 EUR/CHF 的最低匯率才進行的,詳情請參見負利率的文章。
央行的量化寬鬆真的有效嗎?
QE 的成效如何呢?說實在的,大部份央行都覺得成效不錯,至少在實施 QE 的這幾年,我們的確看到全球經濟穩定成長,脫離衰退。然而 FED 則認為俗稱 QE2 的 LSAP2 以及 QE4 的 MEP 相對而言成效不足,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就留到以後探討未來引導(Forward Guidance)的時候再來講。
其他國家的話,英格蘭央行的四次 QE 表現都不錯;日本央行雖然沒有達到他們理想中的超過 2% 的物價指數成長,然而總體來說,以 GDP 跟通膨的表現來看,至少效果是有出來的;瑞士央行也透過 QE 成功守住他們的匯率保衛戰。因此,政策目標算是都有達成。
然而,QE 沒有負面的影響嗎?事實上還是有的,例如日本央行就發現,市場上日本公債的交易數量以及殖利率的浮動率明顯減少,因為大量的 QQE,自然而然會讓人減少交易日本公債的慾望,長期來看是有可能產生日本公債的流動性問題。
同樣的,瑞典央行也發現市場的流動性以及週轉率有明顯的減少,而英格蘭央行則發現實施 QE 期間,債券價格有錯誤定價的問題,也導致特定債券產生流動性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國央行就使用了 repo 以及未來引導作為配套,來解決債券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那麼,實施 QE 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呢?當年美國實施 QE 的時候,許多國家其實在資本流入上面都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例如 Barroso(2017) 在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United States investor portfolio rebalancing towards foreign assets” 一文中就指出,巴西在美國實施 QE 期間,大概有 50% 左右的資本流入跟美國的 QE 有關。
而香港由於港幣跟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在 2008-2015 之間貨幣儲備量大概增加了 5 倍,且大幅增加了外匯儲備的數量。同樣的,在東南亞四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比較 2007 年以前的資本流入量跟 2013 年的資本流入量,會發現資本流入也成長了 75%。儘管這些國家也有採取降息的措施,但是在這段期間他們的貨幣對於美元則是強烈升值。
其實當年新台幣兌美元也是有類似的反應, 如果觀察當年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會發現台灣的中央銀行在外匯存底也是在當時特別高。2007 年 7 月台灣央行的外匯存底是 2660 億美元,而 2011 年 7 月則是 4000 億美元,在這段期間央行的外匯存底飆升特別快,相對來說到了 2015 年的外匯存底也還維持在 4210 億美元,就不再大幅成長了。
台灣歷年外匯存底,出處:Stock-ai
結論
「資產收購計劃」對於央行來講實在是很好用的招式,然而就像我在一開始所提到的,這個招式需要配合「未來引導」這種透過央行作出承諾的方式來執行,否則威力就會減弱很多,甚至會反過來傷到央行自己。
在如今低利率的環境下,資產購買計劃已經成為了一個主流貨幣政策,因此試圖透過總經分析來投資的人,必須要去了解這一種非典型貨幣政策的成效以及操作方法。我們永遠都可以透過分析其他央行的操作方式,來思考我們關注的央行(例如FED)會怎麼做。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的介紹,應該能讓讀者明白,認為聯準會降息到零利率之後就沒招了,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從日本的經驗來看,聯準會還有很多招數可以用,就算是推出了無上限量化寬鬆,也還沒到盡頭呢!
https://etfs.tw/qe-qqe/?fbclid=IwAR04p7y_e1zq3-29v8JfHzrnohOp_PFaEWYAJcDnn6D13aNvZtGbbihkb18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八卦
這兩周台股成交量為4兆新台幣
今天想要分享自己對於長期投資的一些調整。
-
✔️以環境的角度
經濟的數據很多,較簡單的看法多數會用景氣燈號去判斷,目前由貨幣總計數M1B變動率等9項指標構成,每月依各項目的變動率與檢查值做比較,看落在何種燈號區給予分數及燈號,目前的景氣燈號為紅燈,那這9項涵蓋了影響台灣經濟最主要的關鍵數據,所以直接看燈號為自己判斷景氣最簡單的方法,當然這些跟籌碼一樣會做參考,並不會成為唯一的買進或賣出原因,真正在決定下單那一刻還是回歸到價格與風險控管,不過以回測訊號跟指數來看,景氣燈號在去年8月才轉綠燈,股價還是領先指標提前反應一段,由於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國內資源有限,必須透過國際貿易的發展來帶動經濟,每個月都有重要的數據牽連著我們的經濟。
-
✔️以公司的角度
【2317鴻海】
回顧一下鴻海去年Q4至今年Q1營收的表現,以過往的營收來看,每年Q1為淡季,Q4為傳統出貨旺季,鴻海在去年Q4獲利表現亮眼,相較歷年呈現年成長,延續到2021Q1除了去年基期較低以外,整體營收水準拉升到4000億,主要是受到iPhone與兩大日系遊戲機熱賣所帶動,展望今年鴻海目標全年毛利率朝7%努力,集團力拼在2025年毛利率拉升到10%,關鍵就是創立MIH聯盟,期望將營收動能擴展到電動車市場,不過MIH在未來還是有挑戰性的,就像當初宏達電的VR一樣有題材還沒營收一等就是五、六年最近又開始熱,題材出來預期心理先表現一波,等營收獲利發酵才可能再熱一次,以鴻海目前產品的四大類來說,受惠目前消費者使用電子產品依賴性提升,消費性電子產品領域占公司營收6成左右,未來能不能從電動車達到目標,我希望會有但目前暫時不得而知。
-
【2408南亞科】
南亞科與美光同是記憶體晶片大廠受惠於遠距工作、學習趨勢,帶動筆記型電腦需求,PC DRAM出貨創單季新高,市場需求強勁,南亞科等供應鏈因此受惠。南亞科的主要產品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不過全球DRAM市場屬於寡佔市場,主要由三星、海力士、美光及南亞科四大廠形成,南亞科屬於全球第4大,雖然在產能擴張有限之下,先進製程的轉換難度高,每年成長的空間幅度有限,不過目前5G手機和AI軟體對記憶體需求增加,推升產品價格上漲,也看好下半年疫苗普及後,資料中心伺服器、車用及消費性電子等DRAM需求同步成長,會帶動產業呈現正循環。
-
【3711日月光】
日月光為全球第一封測大廠,由於車用需求急速拉升,相關晶片採用打線封裝,推升打線價格,加上目前交貨期長達6-9個月,產能擴充速度不及客戶需求速度,預期將缺貨一整年,預估第一季產能利用率超過85%,日月光集團去年合併營收為4769億元,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275億元,2020年EPS為6.47元,公布股利政策擬配發4.2元現金股利,電子代工(EMS)雖然步入淡季,但受惠封測業務暢旺,日月光對首季及全年營運展望樂觀看待,並規劃提高資本支出,隨著5G及WIFI等頻寬、高速運算(HPC)升級和車用市場快速串升,日月光也將提出高稼動率、智慧製造等整體解決方案。
-
✔️以自己的角度
看到這邊或許以為我要推薦這三家公司,但其實是分享我減碼的理由,以三家公司的財報、價格、籌碼、題材、未來展望來說目前都是好的樣貌,但有沒有更刺激的東西目前沒看到,未來幾個月內財報表現應該都還是會好表現,但「投資」買的是未來,反觀去年市場對於未來一片看壞的情況下,當時的投入對未來有較多的想像空間,自己的長期投資不需要每天研究,但在每日看盤的時發現一些細微的端倪才會拉到更遠的角度去看整體環境並考慮做一個【遠】的決定
-
以目前看來,大環境並沒有太多的想像空間,甚至還有資金要被抽回的疑慮,在台廠方面等到其他國家恢復原本公司該有的競爭力時,自然也會回到該有的挑戰,而實際交易市場最近兩周台股成交量呈現4兆的交易量,更讓我注意了其他指標走向,這段時間大方向的觀察從資金走向、外匯市場、美元指數、美股指數、疫情、原油、股價,原物料價格等等的綜合觀察,以經濟理論通膨將資金趕入利率較高的股票市場使得股價推升,但等意識到物價膨脹的關係使實質購買力每況愈下時,才意識到錢越來越不值錢,再將資本市場的資金抽回,或者更努力工作,才能解決錢不值錢的問題。
-
對於經濟數據或是財報來說就像老師在看學生每個月段考成績一樣,學生的成績高低未必能確定學生未來的好壞,成績好跟成績差的學生在未來發展可能顛倒,就像去年各項經濟數據不如預期,結果股市還是不斷上漲,但大多數的分數是可以參考預期的,理論上成績好的發展會比成績壞的還要樂觀,而成績差的學生也有可能慢慢轉好,經濟數據對於股票市場的走向沒有絕對的立即正向關係,但可以透過觀察去建立自己在投資領域裡的宏觀思維,判斷這學生未來可能的發展,而發展這件事是多元的,就像是學經濟的孩子未來不一定會比玩音樂的孩子更有錢。
-
過去的節目較少分享長期投資的部分,因長期投資一年只會有幾個決定,久久才會動作一次,也就沒有一直聊,節目的分享有時像是只有心法或者太過雞湯,但因為投機交易這幾年太孤獨難免會有湯味,而交易市場更深的層面多是交易心理,希望透過一點經驗分享給聽眾不一樣的思維,也提醒新手投資人對股票市場不要有過度的期望
-
目前行情很好但訊息太多難免會摸不著頭緒,看別人賺錢想搶進,看別人賠錢想閃避,而真實的投資卻剛好要相反,我們時常會有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宿醉狀態,在真實的投資交易裡對錯不是重點,人人都會看錯,但投資人只要秉持兩個要件,獨立且自己承擔。
歷史幾個較著名的年份,1991年、2001年、2008年、2020年,這些年都是資產重分配的重要時機,而小回檔就像是近期2010、2015、2018這種,每次的資產重分配可能是過往股民的解套,解套的原因多數是新鮮人的幫忙,而現在的新鮮人,也有可能是10年後的長期股民,但還好年輕就是本錢,我們都還有許多犯錯的空間和時間。
另外分享一件事,每個人的派對不一樣,不管加權指數未來上漲還是下跌,市場都會有新的派對,而在投資的角度來說,進場會想買越低越好,賣出會想要賣越高越好,但無論投資還是投機如果真的要進場先釐清三件事
1、遊戲法則
2、投入資金
3、退場時機
#壞行情找好標的好行情要冷靜
#放別人的對帳單冷靜一下
-
不推薦買賣個股,僅個人觀念分享
投資癮各平台
https://linktr.ee/wealtholic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提供台灣物價指數歷年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最新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www.stat.gov.tw › point有關夫妻/感情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八卦
提供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式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行政院主計處、消費者物價總 ...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2021-03-31 | 數位感台灣物價指數歷年相關資訊,消費者物價 ... ... <看更多>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 在 台灣物價指數歷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提供台灣物價指數歷年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最新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www.stat.gov.tw › point有關夫妻/感情文章或書籍, ... ... <看更多>